0

于丹教授的近况【实用20篇】

导语: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活的表达。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近日,一段93岁高龄教授登台讲授律诗对联的视频火了。“三尺讲台,只为传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老先生的敬意。这段视频里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浏览

5751

作文

70

浙大百岁教授王承绪80岁学电脑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素材速递】90岁还在教学、王承绪,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留学英国时,王老会英语(论坛)、法语,要研究国内外教育,有些参考文献是前苏联的,王承绪又学起了俄语。如今,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精通英、法、德、俄四种语言。当电脑开始普及时,已是八旬的王老竟学起了电脑。王承绪对教学很执着,即使“爬”上90岁高龄,他仍没放弃教学。(2010年10月10日01:55青年时报)

【素材运用角度】:执著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

全文共 3180 字

+ 加入清单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

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姥姥和我的父亲。

关于姥姥的记忆,一次一次地来到过我的梦中,梦里永远是我最后见到她的那个日子。她在吐了一夜鲜血之后,为了不耽误我的考试,悄悄藏好半缸子鲜血,鞋干袜净,整好头发,坐在床沿上等着送我上学。出家门前,姥姥叫住我,给我的手里塞了两个桔子,姥姥说,乖,去考试吧,回来姥姥还坐在这儿等着你。十五岁的那年夏天,我回到自己家的小院子,我从满月被妈妈抱回的那个小院子,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姥姥的那个小院子,看见守了我十五年的姥姥常坐的那个床沿空了。问妈妈,问舅舅,他们说姥姥进了医院,还说让我考完试后再踏踏实实地去看姥姥,接她回家。我就这么一门一门地考试,那是我初中毕业的中考,考完的那天回家,看见妈妈和舅舅神色凝重地坐在客厅,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让我的脑袋嗡一声就炸开了。他们跟我说的是,你长大了,要告诉你一件事。然后我才知道,姥姥住进医院三天后就走了。她进医院的时候,胃里的瘤子已经破了,人迅速地脱形消瘦,八十高龄的老人,医生说手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让老人喜欢的孩子来送送吧。但是,要强的姥姥跟我妈妈和舅舅说,就让孩子记住我坐在床沿上送她上学的样子,现在这个样子会吓住孩子,我不见她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姥姥生命里的遗憾,或者这才是她真正的骄傲。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我生命里的遗憾,还是我的幸运。我的姥姥,就这样在每一年清明回到我的梦里,没有仓惶,没有憔悴,永远是那样鞋干袜净,目光从容。

我常常想起的另外一个人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小女儿生命中邂逅的第一个男人,是那个永远可以纵容她的任性,永远可以呵护她的无理,永远可以给她对人性和对爱情的信任,永远在她背后如山般温暖的那个臂膀。我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以后,女儿才能一一解开对父爱的误读,父爱是温暖的,但也是矜持的。父亲有的时候宁肯把爱守成一个巨大的秘密。

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姥姥像贾母那样慈祥地呵护我,而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正。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数字还要多很多。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爸爸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

那是他的六十大寿,当时的北京天寒地冻,我正在读大学,中午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买了一个大蛋糕。怕纸盒子把蛋糕撞得歪歪散散,所以我一只手扶着车把,一只手拎着蛋糕盒子,在寒风里费了好大的劲儿骑回家。跑上四楼,我兴高采烈地说:“爸,我下午去上课,等我放学回来,晚上给您过生日,咱们吃这个大蛋糕。”爸爸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儿吃的东西,我才不吃这个呢。”我当时心里还想,太不给面子了,可是看爸爸笑了笑,我也没多想,就跑回去上课了。下课回来,妈妈已经把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我们一起切蛋糕,说说笑笑。我记得自己还用枫叶贴在白卡纸上,写上诗,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生日卡。爸爸那个六十大寿过得非常高兴,虽然嘴上说不爱吃蛋糕,我看他也把那一大盘吃得干干净净。

多年以后,妈妈告诉了我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那天下午我上学之后,家里来了一个世交家的孩子,刚刚上大学的小男孩,叫涛涛。爸爸顺口就跟他说:“涛涛啊,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我买的蛋糕,我又不爱吃这个,你拿走吧。”涛涛欢天喜地,捧着蛋糕就走了。大概又过了一会儿,离我下午放学不到一个小时,爸爸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一样,在屋子里坐卧不安,走来走去,妈妈问他怎么了,爸爸就小声叨叨着说:“我犯错了,那个蛋糕是丫头给我买的,我不爱吃也不能给别人啊!你快帮我想想,那蛋糕的盒子是什么颜色?是什么牌子?丫头在蛋糕上面给写的是什么字?你能想起多少,咱俩往一块凑,我得去那个蛋糕店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蛋糕。”随后,爸爸就急匆匆地出了门,骑上自行车,冒着寒风满大街去找,找那个他根本不爱吃的蛋糕。据说,在我回到家的一刻钟之前,我六十岁的老爸爸,拎着一盒最相似的蛋糕,呼哧呼哧地回到家。这就是我的爸爸,这就是一直被我误读的那个爸爸。

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泼的欣欣然;但一想到他们年岁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

我的父亲,我的姥姥,在他们离去之后,我才知道人生中总有一些遗憾,就是他们健在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爱还不能深深地懂得。也是在他们离去之后,我才一天比一天明白,父母亲人之爱有时候是要隐忍着多少委屈!姥姥送我上学时的目光,背后不知道压着多少痛楚,只有她心里明白,那是最后的生离和死别。

父亲在病重的那几年里,每一次电话都跟我说,丫头你忙你的,不用往回跑。我有时候还真听了他的话,其实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他的心有多么疼,他是有多么想我。我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等到我的孩子出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孩子后,才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师长。

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那年秋天下来了大闸蟹,我从螃蟹壳里慢慢地掏出一勺蟹黄,滴上一点姜醋,满地追小不点儿,一边追一边说,乖,过来吃一口,就吃一口。这个时候,我妈妈也掏出来一勺蟹黄,多放了一点姜醋,在后边追我,说,丫头,你回头,你吃上这口,再去追你闺女。那个瞬间,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后来,女儿跟我说,我跟妈妈、姥姥原来都是在一块的。因为她看见过我生她的剖腹产的疤痕,她也看过姥姥生我的剖腹产的疤痕,所以她知道,很多年以前,她住在我的肚子里,再很多年以前,我住在她姥姥的肚子里。我也知道很多很多年以前,我的妈妈也住在我姥姥的肚子里。

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王学奇教授的“自嘲铭”名人故事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元曲专家王学奇教授九十岁了,还在工作着。前不久,我登门求教,看到他的案头摊放着《宋元明清曲辞通释》书稿,旁边是高及天花板的卡片箱,里面是他数十年辛勤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的每一个小抽屉都可以形成数篇论文和一部专著。王老告诉我:“这部书出版好几年了,需要修订,我要再补充一百万字。”

“一百万字”!王老不会使用电脑,也没有助手帮忙,完全要靠手一笔一画地写,这对于我们壮年人来说,尚是畏途,何况是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呢?但王老却表现得自信而轻松,他说:“明年就可以出书了,到时送你一部。”

不久,王老在一封复信中,示以他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所做的一首《自嘲铭》:

钱不求多,够用就行。名不在高,务实是崇。我虽愚鲁,不甘认命。下定治学心,笑对斥责声,迈开两条腿,一路向前冲。可怜半世纪,扑个空!如今两鬓斑斑,枉叹一事无成。幸喜傻气在,还想战一程,唯乏经验敢复命。

王老的退休金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他的生活依然十分节俭,他不雇保姆,不请小时工,买菜、发信,都是自己动手。他的钱大多都买了书。他的每一个房间里都放满了书,除了书,似乎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潜心治学者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王老屡遭批判、指责,但坦然面对,终于闯过重重关口,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的《元曲释词》、《元曲选校注》和上面提到的《宋元明清曲辞通释》在学界颇负盛誉。最近,他又主编了《笠翁传奇十种校注》,达150万字,对清代李渔的剧作做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在治学上,王老主张单篇论文和成本著作结合进行,即“两条腿”走路,认为这样做可以互相促进。对此,王老也戏称为“轻、重工业并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刘良华教授《教师智慧》有感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孔彦红

教师智慧,刘教授总结的非常系统简洁,“课程智慧---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教学智慧---传道,授业,解惑”,“管理智慧---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师威信”。

刘教授所谈论的课程智慧给我最多启发,其实我们做教师的大部分对吃透教材都能做到,但是也仅仅停留在吃透教材这个阶段,没有走到“补充教材和更新教材”的阶段。应对高考,学生成绩的确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但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我们只能仰视高考,但是如果跳出教材,我们是否有俯视高考的可能?这是我追求的境界。

我喜欢的话“理想的生活就是流浪,真正的流浪是精神流浪,不断突围,不断更新,不断去寻找新的方向。”“读书是很美妙的事情,很愉快。”现在还记得他在广州华南师大给我们上课时说的,他从来不怕塞车,因为手边有书,可以随时看。我也爱读书,珍惜时间,所以我是最没有耐心等待的,总认为的浪费时间。现在我的包中也就放了书,等车时,等餐时,等人时拿出来哪怕读上几行,也感觉时间没有浪费,人也就会变得从容、淡定。

我也很同意刘教授所说的,教师首先要过人的生活。老师首先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而不是总是谈牺牲,过苦行僧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教学上的智慧,更需要生活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高度,做智慧的老师,享受教学,高质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时事热点教授开卤菜店就意味着卤菜比知识值钱?

全文共 210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旁冒出了一家卤菜店。明黄色的门头、戴着眼镜书生模样的卡通代言人,店名叫“南农大黄教授”。记者了解到,卤菜店的“老板”真是南农大食品科技学院的教授黄明。“黄教授”招牌一亮相就火了,不少街坊邻里都到学校打听,“谁是黄教授?”。据介绍说,不到1个月的时间,卤菜店的营业额就已经超过20万,“超出我的预期了,一家普通卤菜店一个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

目前,黄明和他的团队正在寻找分店的店址,让品牌走出南农大,“初步考虑采用直营和加盟结合的模式,未来也会开网店。”(扬子晚报9月16日)

我不清楚这则新闻是不是教授花钱请报社为他开的卤菜店做软文广告,就算是,也看得出这农大教授挺精明的,很有商业头脑,不是想象中书呆子型木纳学究。这是个商业化社会,能赚钱,仿佛已经成了成功者的形象,教授当然也不甘人后;房价那么高、教授的身份也得有房有车,还有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教授也得食人间烟火。

问题是很多人一看到教授开卤菜店,就先入为主的将想象中教授高贵的身份与卤菜店卑微的摊贩形象进行比对,好象教授此时此刻已经掉价,甚至得出“卤菜比知识值钱”的结论。

卤菜是否比知识值钱,这本身就是个没有可比性的话题,或者说是个伪问题。过去同样有很多媒体热衷于追踪报导所谓“北大高材生毕业卖猪肉”、“清华毕业生养猪”以及更多吸引公众眼球的名牌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低端产业链的工作等新闻,言下之意无非知识掉价,或浪费教育资源,亦或不符合目前教育产业化后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这当然有一定道理,首先不论如何花费巨资学知识却不能用在为社会对应的专业上,似乎有浪费的嫌疑;其次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看,知识分子从事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低端职业,不但存在与弱势群体抢工作机会的事实,也会让家人很没有面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似乎从错愕到理解,以至于越来越包容,套用网络术语,一切都是浮云,一个正常的社会,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什么特定的框框来约束人们对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

在欣赏南农大教授开卤菜店的同时,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时知识分子哭穷而编造出的一句著名的论断——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好象那些街头大声吆喝着卖茶叶蛋的小商小贩真的过得比专家教授们体面似的,其实那只是知识分子试图以这种自嘲的方式来试图影响上面政策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分子并提升实际利益;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时代的专家教授们,更习惯于期待国家政策来提升待遇,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命运。

恰恰相反,一些相对更务实的专家教授们早就走入商海,有的成为了今天各行各业的产业精英或富商大佬。

当然包括尝试经商在内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选择,也并不排斥更多选择在教育或学术上执着敬业的那些人,只是说象“南农大黄教授”者,所谓教授开卤菜店,与网民们感叹的“卤菜比知识值钱”风马牛不相及,某些网民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认同,自作多情的“同情”教授的处境,好象教授沦落到弱势群体的境地一样,其实真心扯蛋。

事实上“南农大黄教授”开卤菜店,恰恰说明了知识远比卤菜值钱,为什么这样说?其一,身为知识分子的黄教授,深谙经商之道,以挂“教授”头衔开卤菜店,一方面给吃货们带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达到了独特的商业广告推广效果,从实际的效果看,教授的身份果然为其生意兴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教授不但开店卖卤菜,其实看似司空见惯的卤菜,能够在满大街的卤菜竞争中脱颖而出,恰恰是其背后“专业知识”价值的变现,比如利用农业大学的专业知识研发更安全的食品并投放市场,向市民推广安全且不含化学防腐剂的卤菜,也是黄教授的创业初衷;

“南京人喜欢吃鸡鸭等卤菜,可是目前市面上的卤菜生产多以手工小作坊为主,没有生产标准,添加物也不明。”黄教授表示,他们团队研发的卤菜,弃用了化学防腐剂,改用天然香精料调味------;这些或许算商业噱头,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知识的价值体现呢?

相比那些想方设法用各种化学添加剂制作卤菜的商贩,教授的卤菜或许更值得吃货们期待。其三,当了“老板”的黄教授并未放弃教学工作,每周他为本科生上一次课。有17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他的团队中工作,边实践边研究,“大部分人在研发团队,有几个在门店社会实践。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对市场有调研,对产品可以进行加工改进,比坐在家里写论文要踏实。”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不论什么专业的教授都可以为了赚钱而荒废专业去从事旁门左道式的职业,比如造导弹的教授真的去卖茶叶蛋,那除了能体会社会底层的辛苦之外,恐怕再也不会感叹导弹不如茶叶蛋了。关键是象牙塔里的教授们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合理的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机会,用创造社会财富来彰显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思考着剽窃论文、学术造假来追逐利益。

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自然,并非一些人刻意批判的什么教授做生意赚钱是不务正业,亦或什么知识贬值、卤菜比知识值钱之类陈词滥调;相反,教授将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品牌输出,不但创造了价值并提升了自己的收入,这种方式对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贡献,也拉近了社会不同职业之间的传统差距观念;教授卖卤菜,值得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黄教授的深圳梦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教授深圳梦——小人物众生相(4)

黄老师自己说已经有六十多岁了,但还是来到了深圳,用他自己的话“来闯深圳!”

黄老师是个客家人,从行政区划上来讲,他来自潮汕,更确切的说,他来自汕头。

黄老师据说在当地某个大学当过英语老师,所以在深圳的朋友们都叫他黄教授。

长的干瘦,由于瘦而显得颧骨高,眼睛大,典型一个岭南人。黄老师说话表情很丰富,与人见面的时候略带一点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见到你我太高兴了!”“我真的太想你了!”从口中不断而出,手在说话的时候空中大幅度比画,通常还接着带出一串流利的英语,不知道人家是否能听懂,反正说的对方心里热乎乎的。

黄老师刚见我的第一面就显得很兴奋,“深圳太好了,每天都让我见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

“每天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都有新收获!”

“汕头怎么能跟深圳比,差的太远啦!”

问他回不回汕头,“不回去了,我要在深圳发展!”

很肯定的样子。

黄老师应该到过很多地方,也做过很多工作。比方除了家乡粤东潮汕地区,还到过海南海口,粤西湛江等地,所以客家话、潮汕话、白话、海南话,加上英语,都能流利地讲上几句。

黄老师喜欢说:“深圳我有很多学生……”“××公司老总是我的学生”之类的话。

黄老师很勤力,一方面在一些公司做些事情,另外一方面还给几个小孩教授英语,所以整天在深圳市区穿梭奔波,一直显得很累,见面时常困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停打哈欠,尤其是中午的时候,他总会眯缝着双眼自嘲:“人老啦!”

第一次见面他就提出要在我办公室的沙发上睡午觉,顺利的获准让他很是感激,以后就继续交流,最后就成了忘年交(虽然我也老大不小了)。

黄老师一直有个心愿,想办一个英语培训班。他说曾经听他一个学生的建议,成立过一个培训公司,但是当初答应给他业务的学生,却在他的公司注册成立后,因职务调整而“说不上话,拿不了事”。

黄老师说,年纪大了,好多事情都记不住,特别容易“北方话叫丢三落四。”

前几天黄老师告诉我,他以自己名字办了一个英语沙龙,每个周末三天晚上举行,“还有许多在深圳的外国人参加……”

黄老师喜欢热闹,前段时间还因与年轻妹妹跳舞而“惹的老伴不高兴”这下可好,可以充分发挥一下特长并尽兴快乐。

希望黄老师的英语培训班尽快上路,深圳梦能尽快实现!

[黄教授的深圳梦作文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教授小学生写作文的方法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缺点,毛病自然很多。就象画画一样,从涂鸦开始。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涂鸦作文”。把学生的作文改得太细致未必就有好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学生精心写完作文后,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试想,如果换来的是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或者是面目全非的批改,他们怎能不受打击呢?他们又怎么会喜欢写作文呢?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尝试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写作文评语,尽力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好词佳句圈起来以示鼓励。如果作文语言生动、精彩,我就批示“只要你肯努力,也许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如果选材新颖,立意、表达都很好,我就批示“写得很好,可以发表。”对学困生的评语要慎重,决不能轻易批下“词不达意,不知写的是什么”等评语,而是尽力找出文中的优点,用红笔圈起来,或者画上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并用商讨的语气指出如果怎么写会更好。

在作文评讲时,把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在全班朗读,学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学生不但改变了对评语的态度,而且对作文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写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于丹的《庄子》有感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74岁老教授看错课表旷课当众做检讨

全文共 1605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旷课的可能时常都会有,但是老教授因为看错课表旷课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更少见的是之旷课之后老教授当学生们的面做自我检讨,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是语文迷整理的更多关于老教授旷课做检讨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3月3日那天,山师研究生胡燕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其实,胡燕并不在现场,这是好朋友韩晓云上课时亲历的课堂。

教授做检讨,从未见过

“教授向学生自我检讨,从来没有遇见过!”山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15级研究生胡燕说。其实并不会有人怪罪,然而他却郑重其事的向同学们道歉,使得同学们震惊,不可避免的有些感动,更有种对老教授的崇敬。

3月3日,周四,王老师特地早到教室,等所有同学到齐,他摊开事先准备好的检讨,自言旷课事件使他“羞愧难当,无可弥补”。 在现场上课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韩晓云说,王老以前上课从不迟到,讲课是伴以板书,往往能把晦涩难懂的文学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给大家。王老师在生活中也是个很有趣的人,经常会和老伴儿约会看电影,同学们知道了,都觉得王老师很可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韩晓云用这样八个字形容王老。王老师任教五十年都没有忘记初心,他为教育奉献了一辈子,74岁高龄,仍然在教育战线上战斗。

师范类院校本身就是培育老师的,老教师培育青年老师,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在王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人文修养。

把“满满一杯水”传递给学生

“王老师的检讨邮件被电脑自动屏蔽了,可能电脑都不想让我看到老教师会犯这样的错误。”山东师大文学院院长杨存昌玩笑道,“这是一封感人的检讨书。”

杨存昌介绍,王万森教授已经在去年年底退休,此次上课是被返聘回校任教,而王老却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不避讳地讲,这是一次教学失误,会依照学校的相关制度处理。“就我个人看来,一个偶然的教学事故,彰显了一位老教师的人格风范,值得我们晚辈学习。”杨存昌说。

教师不是神,也会记错时间,王老在没有责任必须尽义务的责任下承担了课程,上一节课,可能准备了三十年,满满一杯水在王老这里,传给学生时还是满的,这就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

王老把看错课表旷课这件事情定义为“终点线上的失败者”,恰恰是在“失败”的特殊情况下,才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修养,把严格要求自己内化上升到人格层面。

王老言传身教,为在职教师和即将步入教育行业的师范生们意义深远: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怎么做老师,是教育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老教授旷课做检讨”也是一节敬业课

老教授做检讨,学生很感动,实际上,事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作为教师,按照课程安排保质保量上好课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老教授属于退休后返聘,其职责却与其他教师并无两样。虽然他旷课并非故意,而是有其特殊原因——看错了课表,但无论怎样毕竟造成了旷课的后果,属于不折不扣的教学失误。他应当为此承担责任,道歉理所应当,下一步学校还应依照学校的相关制度进行处理,不能因为老教授年龄较大且已经“深刻检讨”便变通规定或者不了了之。否则,既有损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也对其他教师不公平。

一位研究生的话非常耐人寻味:“教授向学生自我检讨,从来没有遇见过!”或许,这就是为何老教授做检讨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教授没向学生做过自我检讨,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犯错吗?恐怕不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不过有人囿于教授的身份和面子,即使犯错也不愿承认,更不愿公开检讨。我们经常说“师道尊严”,这个“尊严”不仅是学生和社会给的,也是为人师者自己争取的。很多时候,坦诚地面对失误、过而能改,反倒比遮遮掩掩、讳病忌医更能赢得尊敬,也更能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尽管老教授旷课做检讨理所应当,也必须为他点赞。不管是他严于律己的精神,还是将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责任感,都令人钦佩。其知错必改、勇于剖析自我的品德,更是难能可贵。他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言传身教,给学生和年轻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敬业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季羡林——布衣教授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季羡林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提示:朴实;平民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贝慈教授到我们班写人作文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二,一位加拿大外籍教授——贝慈,来到我们班上课,我们的高兴劲真是没法形容。

第二节课,贝慈教授来了,我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的来到。而我,早已开始打量起这一位加拿大人了:她,一头金发卷卷的,显得十分可爱,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 经过一番英语对话交流之后,我们玩起了找错误的游戏。首先,教授写出了众人皆知的二十六个英语字母兄弟,可是几位字母贴错了地方,正在那哭泣呢。可教授却装作不知道,看来拯救几位字母的责任,要靠我们了。“A、B、C、D……”这些字母是谁站错了位呢?突然,我眼前一亮,原来是“L”和“M”站错了位置,可当我举起手的一刹那,教授却“叫别人”,呀,真是错失良机呀!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 我就是没有被叫到。唉!

时间已经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我们的游戏还没有结束。现在我们在玩填字母的游戏。贝慈教授先写出了一个单词“____gg”。可是这个单词并不完整,因为它缺少了一个字母,知道该填“e”后,我的手高高地举起了。这次,我可真幸运,我好高兴,本想好好表现,可是因为紧张,我没有把缺少的字母说出来,却把音量单词读了出来,真丢人。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却得到这样的结果,都是紧张惹的祸,下次一定要好好表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教授写出“d______g”时,我又被教授看到了,“u、p、n”。这次我的回答,赢得了教授的笑脸,这下我真是欣喜若狂。耶!终于搞定了,我心中暗暗高兴。

第二个环节,就是“lie___!”。“I lie il!”、“I lie a and bread!”同学们,涌跃地回答,举手的人也特别多。大家一起叫着“我!”、“我”!,而贝慈教授呢,捂住了双耳,像发生了地震一样害怕地站在那,逗得听课老师都笑了。

最后一个环节当然就是sing时间。“I lie bunping,I lie buping……”教授带我们唱完以后还叫同学来唱。结果,同学们不是跑了调,就是单词忘了。哈!真有趣!

贝慈教授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加拿大人,我喜欢和蔼可亲的贝慈教授,更希望贝慈教授天天都能给我们上课。

[贝慈教授到我们班写人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教授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全文共 2803 字

+ 加入清单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而做又不能只靠一次或几次集中安排,或者只是组织的被动要求,而应成为经常性的主动实践。语文迷小编给您分享教授两学一做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回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各种挑战,战胜“四种危险”,抵御各种风险,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于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了政治生态,净化了党风政风,提升了党应对新的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但是,全面从严治党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真正落实到基层,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月6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效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深刻阐明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为在全党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做出了重要部署。

“两学一做”意义重大而深远。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化教育延伸,坚定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保证全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深刻阐明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使党内教育从前一阶段主要面向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拓展到广大普通党员、基层党员等更广泛的党员群体,实现党内教育重心下移,更接地气,并成为一种经常性教育。通过面向基层广大党员的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章党规武装全党,约束党员,使广大党员尊崇党章党纪,教育管理好每一个党员,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8700万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心聚力,团结一致,昂扬向上,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这就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作用、价值与意义给予了精准的定位。

“两学一做”须正确把握三个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落细、落小,使之拓展到每一个支部,落实到每一个党员,不留死角,不搞“特区”,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使之落地生根,在扎根基层中结出硕果。这是因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会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所以,“两学一做”思想教育就是要做强基固本、厚植党的根基的工作;二是立足于学、致力于做,做知行统一的自觉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这就一语道出了“两学一做”思想教育的真谛。它告诫我们,要从“两学”入手,认真的学、系统的学、专心致志的学,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思想精髓与立场观点,自觉地把它转化为看问题、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观察和处理问题,进而把它外化为做合格党员的自觉行动,以学促做、以知促行、知行统一;三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确保取得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在“两学一做”思想教育问题上他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从而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教育全过程。这就彰显出“两学一做”思想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特点与要求,以防止和避免它走向空泛化与形式主义。如此,通过“两学一做”,可促使基层党支部在面向实际、直面矛盾、解决问题中“补齐制度短板,真正使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严起来、实起来,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起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可见,强化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才能使“两学一做”起到明戒尺、立规矩、划底线、解难题、塑形象的实际效果。如上三点要求,对于指导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供了科学的行动遵循与方法指南。

“两学一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主体责任,要抓紧抓实抓好。”这就明确了“两学一做”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明确了,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有力抓手,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只有明确主体责任,才能大力激发主体活力,调动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主体的担当精神,做到以责促行、以责问效,鞭策和激励主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责任,抓紧抓实抓好,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可见,落实主体责任,是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牛鼻子”,必须学会牵住这一“牛鼻子”推动工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学习教育中做出表率,紧密联系领导工作实际,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更高一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这就为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前列,当好表率,以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颇有道理。只有充分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善于做事、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保持战略定力、当好表率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在党员教育管理中树立威信,形成人格魅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带好班子、管好干部、管好党员,搞好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出的重要指示,既对当前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出了重要部署,又提出了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要求与目标任务,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精细化推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与贯彻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博学教授陈寅恪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着名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人称“教授之教授”。着名学者吴密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13岁留学日本东京巢鸭弘文学院,21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瑞士苏黎世古学,美国哈佛大学。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19种文字。

他先后在香港和内地多所着名高等学府任教授,建国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他对魏晋南关朝史,随唐史,蒙古史,以及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着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并有《金明馆丛稿》等大批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于丹说《论语》观后感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 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沉谷子烂芝麻的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人何必那么骄傲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学习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于教授的这种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演讲技能.她哲理诗般讲演,深入浅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对社会的审美理想,界定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处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给全世界亿万人心灵送去阳光,使人间温暖,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时赞扬了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这样高明的人伦智慧!也弘扬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感受颇深,下面我就乐观心态谈谈我的感想和收获。

刘教授讲述了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师职业生涯和成长过程,深有同感。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发挥80%-90%。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上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记得我批改一位学生作文时候,发现这篇作文千疮百孔,无从下手。后来转念一想何不去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呢?于是在他的作文中我画了几处词用得较好的地方,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满脸的喜悦,没想到自己的作文还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赏识,学英语更卖劲,更有兴趣了,后来作文是一次比一次写得好,最后居然写出优秀作文。假如我一开始就扼杀这位学生的兴趣,那可能就是不同的结果了。

赏识是如此重要却又如此简单,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的表达你的赏识。一位失去丈夫的母亲三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面对着自己孩子一次次的失败,母亲没有气馁而是用赏识和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使老师认为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可见信任和赏识能够带来无穷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如何用一颗爱心赏识他们,并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你不热爱孩子就谈不上赏识,赏识孩子就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很可能决定他们对人生前途和未来的态度行为;决定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伟大或平庸。

我们教师要学会赏识,学会尊重学生人格和面子;允许学生失败,了解、理解、善解学生,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并提供改错的机会。我想我们很快就会享受到被赏识者成功的喜悦带来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写给老教授的一封信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老教授们:

您们好!风风雨雨几十年,辛辛苦苦一辈子,您们为社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却在岁月的流逝中斑白了自己的双鬓,但是社会没有将你们遗忘,西华也将永远记住您们的丰功伟绩.

现在是该您们安享晚年的时刻了,然而,您们的子女或者在继续坚守着您们的岗位为社会培育人才,或者在其他的岗位上为“和谐”社会做着奉献.对于您们来说,在物资生活上有社会与学校的关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您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您们可能已经很久没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孩子,独自在空荡荡的房间徘徊等待.但是社会、学校需要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不容许他们有很多的时间照顾家庭,您们应该为自己的子女们感到自豪与骄傲.

现在,我们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的团体――勤工助学岗,将您们的这些生活上的不便问题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又时值“创先争优”活动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学校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就应该树立起表率的作用.我们作为有先进意识的示范岗,发扬尊老的传统美德,关爱、温暖老人们也是锻炼我们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心动就行动,准备组织一批有耐心、有爱心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面陪陪你们,比如聊聊天、做做清洁、买点生活用品等.我们都是把您们看着是自己家的爷爷奶奶一样,用心来对待每一件您们生活上的事情,当您们快乐的时候一起分享,当您们烦恼的时候认真听您们的倾诉.我们都相,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让您们能够拥有安享晚这份独特幸福感,让您们的心情能够更加舒畅,快乐地度过晚年时光.

对于我们来说,在平常的倾听中还能得到您们的谆谆教诲,也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待在大学几年时间了,我们也不像以前那样方便回家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望着您们这些慈祥的老人,又像是回到了老家,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身边,那种幸福感是我们渴望已久的,同时也使我们懂得,当我们走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爱在,所有的老人都可以幸福的享受天伦之乐!

我们秉承着西华“求实、明德、卓越”的校训精神,将踏踏实实将这项事业坚持下去,而且要干得漂漂亮亮.爱,虽然只是那一秒钟的感动,却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以后我们的心相连,情相系,有我们在的世界,您们再也不会感到孤独,我们会陪伴在您们的身旁,让您们有一个安乐的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虞教授《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讲座观后感

全文共 224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聆听了虞永平教授讲座过程意识和经验指向》,明白了过程意识就是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程,并不是静静地倾听和回答问题,更在意的是关注孩子实际的学习过程、获得经验的过程。过程意识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在意获得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3--6岁的幼儿,天性活泼,好奇心强,直观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导,虞教授提出的过程意识,顺应幼儿的思维特点,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必须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然而成长是不能代替的,发展是需要主动的。如何让孩子全身心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实现主动活泼地发展呢?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他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的理解了。”确实,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那些亲身体验和实践过的才刻骨铭心。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点滴小事中、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激发美好的情感。

一、在模拟体验中获得快乐

快乐是孩子们的权利,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一切,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快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一次模拟、一种体验都可能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插上快乐的翅膀,飞向幸福的殿堂。

在教学上,我为孩子们创设了许多可以模拟的角色,而对角色的确立则注重生活化、游戏化,使模拟体验对孩子们有强烈的吸引力。例如:在上语言课《龟兔赛跑》时,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听这个故事,但对寓言中所包含的思想体会得不深,我就组织孩子们利用自制面具表演故事,在孩子们经历了兔子从洋洋得意到垂头丧气的过程中,他们领会到了“骄傲使人落后”这一至理名言的含义。孩子们喜欢模拟活动,这不仅是好奇,更重要的是在角色模拟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这是没有成人说教、灌输、约束的自主之乐,与伙伴一起表演的合作之乐,自信心大为增强的成功之乐。

二、在体验感悟中培养情感

卢梭曾说过: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是呈个性化、多元化的,是在动态中发展的,让孩子们到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智慧去领悟。

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与残疾人擦肩而过,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场面,我们甚至忽略了对这些弱势群体投去关注的一瞥,甚至当一些顽皮的孩子对残疾人不协调的动作进行模仿时,我们也觉得对孩子的阻止可有可无。也许孩子们没什么恶意,只是觉得好玩,但这对原本就很脆弱、敏感的心灵地刺痛是我们正常人难以体会到的。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感恩、学会关爱,我让孩子找找我们生活周围的盲人,然后,我带着他们去采访他,在采访中,孩子们了解了盲人爷爷生活上的不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残疾人的不幸。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将让孩子们刻骨铭心。

三、在体验探究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具有浓厚兴趣的人,对学习就会孜孜不倦;一个缺乏兴趣或兴趣浅薄的人,就会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正如“你可以把一匹马拉到河边,你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一样,任何一项活动,如果没有孩子们的主动探究是不可能认识深刻的。

大班上学期有一节社会活动《种子种植乐》,我让孩子自己搜集废旧瓶子和花盆、自己带种子和土。我们在讨论了种植需要注意的事项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他们小心地、轻轻地把种子埋在土里,浇上水,贴上自己的名字,他们认真的态度让我动容。过了几天,小种子发生了变化,“老师,我的小种子发芽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大叫。“为什么我的还没有出来啊?是不是水浇的不够啊!”说着,孩子们就开始为自己的植物浇水。孩子们的热情一直持续着,每天来到幼儿园就去看自己的小苗,给小苗浇水,互相交流小苗的成长进程。孩子们的一次种植,就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了解了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掌握了正确的种植方法;通过仔细观察植物,发现植物的特征和变化,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更深刻。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主动地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方法、技能、感悟,学会了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四、在体验教育中培养创造力

火柴的发明,正是基于科学家们在石头之间千万次的磨擦带来的灵感。每一次创新,也是基于千万次实践中智慧火花的一闪。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

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孩子们自己创设体验环境,扮演体验角色。孩子们通过讨论合作,设计出了一个个具有较强创意的活动。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乡,我们开展了一次“我是小小导游员”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家乡的变化,有个孩子还把班内其他孩子对家乡的建议告诉了当镇长的爸爸,在他们心中,从小就树立了主人翁思想。在这些体验教育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创新赋予了实践活动新的生命力,它是实践活动能够持久、鲜活的“灵丹妙药”;反过来,实践活动又促进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当然,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活动必须坚持长期性,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多创造体验机会,组织和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把做人做事的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女教授炒股亏损透支信用

全文共 1790 字

+ 加入清单

刘月(化名)曾经是广东一家知名高校的教授,拥有让人羡慕的职业和收入。不过,因为沉迷于股市,她不但亏掉了自己的四套房产,同时还欠下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亲友近200万元。

2012年6月到2013年7月,刘月分别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600016)等8家银行办理了信用卡,欲用“以卡养卡”的方式筹钱补仓。至2013年年底,刘月透支套现各银行信用卡60余万元。

佛山市禅城区法院昨日通报,近日该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宣判,认定其恶意透支的款项为24万元,并以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刘月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目前,刘月已提出上诉。

卖房配资 女博士股海“血本无归”

今年51岁的刘月,是一名中文系女博士,2005年后开始在广东某知名高校任教授。至今,在不少网站上仍能查询到她关于专业方面的不少论文。

刘月拥有让人羡慕的职业和收入,曾经在南海拥有四套房产。然而,这一切都在她进入了股票市场后投资失利而发生了改变。

2009年,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失利,刘月将自己位于南海俊雅花园和大沥大浩湖购买的两套房产卖掉,并将卖掉的大浩湖房产的全部款项以及俊雅花园房产的其中10万元投入了股票市场。但因为对股票市场没有充分了解,她在股票市场亏得一塌糊涂。

另外,刘月在和基花园还有一套房子,因为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90万元贷款,后来无力偿还便卖掉了。据刘月口供,她的四套房产全部因股市亏掉,但还有一套房产是怎么卖掉的,她并没有提及。

虽然房子全亏了,但刘月并没有因此而对股票市场死心,反而是加大了投资的金额,希望在赚的时候增加收益,弥补此前的亏损

2012年8月,刘月在深圳的一家配资公司申请配资。根据合同约定,刘月只要投入50万元,配资公司就会将资金增加到200万元,刘月每月付给配资公司3%的利息。如果刘月这笔资金亏损近20万元时,配资公司将强行平仓止损。

不幸的是,刘月投入的这50万元很快打了水漂。以她自己向公安机关交代的话来说,她买的几只股票全都“血本无归”了。

恶意透支 一审被判五年

刘月非常不甘心,为了将此前的损失赚回,刘月通过自己之前申请的广发银行和平安银行(000001)的信用卡透支套现资金,再次申请配资。据其供认,其恶意透支广发银行和平安银行的款项各为10万元。同时,她名下还有另外5张信用卡,透支款项总共超过20万元。

2013年2月,民生银行佛山分行的职员来到刘月的办公室推销办卡业务,并告诉她最高能申请到15万元信用额度。刘月于是萌生出再申请一张民生银行信用卡,来“以卡养卡”。

2013年3月,刘月在拿到民生银行的信用卡后,就找到可以通过POS机套现的人,分两次套现99900元以及50050元,而商家收取了她本金的1.2%作为手续费。之后,她就开始每个月还最低还款额到这张信用卡里,然后又用相同的方法将还的钱再套现出来。

就这样,刘月一方面通过透支套现来还此前的欠款,另一方面继续将钱投入股票市场补仓。直到2013年6月,股票市场暴跌,刘月一下子损失了40余万元,这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3年10月,刘月所持有的8张信用卡均已透支信用额度。此时,刘月还欠小额贷款公司及亲友近200万元,他们都一齐向刘月讨债。刘月自知自己无法偿还,索性明确告知银行无法还清。

2014年9月,刘月因恶意透支信用卡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依法刑拘。在讯问中,刘月表示十分懊悔,主动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近日,禅城法院判决刘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信用卡约24万元(部分透支款项未认定为恶意透支),其行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

刘月认为法院判决量刑过重,目前已向法院提起上诉。

女教授:

炒股太入迷了

为何刘月在收到银行的催缴电话后,仍旧不还钱?她曾表示,因为当时自己还欠其他银行透支款、小额贷款公司、亲戚朋友共200万元左右。如果还了钱,她就连生活费都没有了。“反正我当时还钱进去,之后也无法再套现出来,于是我就不还了。”

刘月表示,她因为沉迷炒股,之前已经亏了自己的四套房子,所以非常“不服气”,非要将自己之前亏的钱在股票市场里赚回来,所以才申请这么多银行卡透 支。她承认,自己知道恶意透支的行为是犯法的,当时透支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还款能力。“当时我在投资股市的时候,太过入迷了,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 问题。”

由于将自己的所有房子都卖掉了,刘月说,她后来都只能靠租房子来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幸亏是名誉教授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金庸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一开始,他就对同学们说:“我刚从绍兴过来。在绍兴的兰亭,那里的人让我写字。我说,这可不行,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字的地方,我怎么能写?而他们不干,非要我写。于是我就写了一行‘班门弄斧,兰亭挥毫’。今天,北大又让我在此讲学,又是一种怎敢当的心情,于是我又写了一行‘草堂赋诗,北大讲学’。我是搞新闻出身的,做新闻的是杂家,跟专攻一学的教授不同。如果让我做正式教授的话,我是完全没有资格的。幸亏我当的是你们的名誉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给老教授的一封信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老婆婆:

您好!

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喜欢拉小提琴的孩子。以前,没有人愿意听我拉小提琴,但是,您却与众不同,您声称自己是“聋子”。其实,我知道:您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一位教授。不管我拉出的声音有多么难听,您都是用平静的眼神望着我,做我唯一的听众。从您的目光中,我读出了您对我的鼓励。于是,我变得更加自,有勇气,有力量了。最终,我从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这里面有您的功劳啊!

明天,我就要出国演出了,而且是去被称为“文明古国”的中国表演小提琴。听说他们刚刚成功地举办了一届奥运会,不但打破了多项奥运会记录,还夺得金牌榜第一名呢!了不起啊!在世界的眼里,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有很多未解之谜。所以,去中国表演小提琴独奏,是我最大的愿望,很快,这个心愿就可以实现了,我好兴奋,好激动哟!老婆婆,也许,我现在该称呼您“教授”啦!如果没有您对我的鼓励,我想,我可能永远是一个被音乐世界拒之门外的孩子;如果没有您对我的鼓励,我想,我不可能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如果没有您对我的鼓励,我想,我不可能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如果没有您对我的鼓励……老婆婆,只言片语表达不尽我对您的敬意,等我从国外演出回来,一定去看望您。我知道,您对我还有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期待。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地练习小提琴,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天天都有好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