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庄子

庄子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庄子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庄子问题。

分享

浏览

416

作文

86

关于庄子的寓言故事:呆若木鸡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认为,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黄明坚)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他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洒脱的智者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的名言警句精选

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小编收集了庄子的名言警句,欢迎阅读。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3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5.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40.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4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4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4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44.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45.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4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48.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49.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5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的励志名言

全文共 2520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小编收集了庄子的励志名言,欢迎阅读。

1、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2、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3、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4、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5、 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6、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7、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8、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9、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10、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11、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12、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13、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14、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15、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16、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17、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18、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19、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20、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21、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22、 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23、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24、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25、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26、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27、 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28、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9、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30、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31、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32、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33、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34、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35、 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36、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37、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用兵的最高境界。

38、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忘却是非,等同贤恶,于境界修养大可裨益,但于社会进步十分有害。

39、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庄子于此有一种深厚的忧愁意识,这是中国人不多见的。

40、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在中国生存太痛苦了。

41、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42、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对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东西,中国人没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离不开眼前的实用,哲学只有世俗主义的思想。

43、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就是远离官场、名利,崇高自我,同时也放弃社会责任,任由暴政横行。

44、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有强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认同统治者的专制、腐败与自己的贫困、受虐。

46、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吃饭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庄子要求忘掉自我(“无己”),忘掉不幸,缩进乌龟壳里。

47、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乱世生命无保,只好以阿Q精神不计较生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知鱼乐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

“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考素材:庄子的名言50句及解释

全文共 296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解】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九、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

【解】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十、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译解】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解】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十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解】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十二、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

【解】不可玩物丧志。

十三、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解】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十四、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解】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十五、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解】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十六、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

【解】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十七、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译解】: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解】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十八、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解】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十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解】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十、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

【解】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二十一、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

【解】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二十二、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

【解】“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二十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译解】: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

【解】物质可以无限分割。

二十四、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

【解】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求之有得,得之有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一点星辰,照亮了星空回家的道路,内心中那茫然的心啊,星星之火融化着南极大陆呢。又是谁悠闲中舒适弹奏着骊歌?哦,庄周吧!

想象着,那个风度翩翩的男子,又该是种怎样的情怀?是啊,我想,庄子就像天上的白云,与大道并生之人也。

人人都知道庄子想着烽火连天的战国动荡年代中独处一边悠然自得的形象。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个真正窥见大道之人。古时候,恐怕最时髦的词便是这个“道”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了呢?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便随着笛声而悠扬而去,千古之谜,我想,《庄周梦蝶》便是窥见了,此间妙处,他不会将自己的内心随着外物的改变而改变,在他看来,人与蝶又有怎样的区别呢?不过,都是道的产物,借助道来相互转换罢了。此间便是天道吧,使其淡泊,使其逍遥,我想我们还鄙视以深入地去挖掘吧。

也许,会有贫穷之时,但,我想庄子应是逍遥之人。人人都知道,庄子拒绝当官,却风餐露宿,保持自己内心之高洁。这或许便是他逍遥之处。《庄子》开篇就是“北冥有鱼,其名鲲鹏”等等云者。这足以见其精神已超越世俗之境,独往与天地之间的逍遥了吧。确实如此,这有可以给我们多少借鉴呢?当今社会之压力,若是有庄周者的浩瀚,豁达之意境,不就更好了吗?

庄周乃我国之伟大哲人也。说起如此,是他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无为”之思想吧。所以,在我看来,庄子是一个自然清静无为之人。当然,这里并不是贬义词。官方说法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在此,便想先解释解释另外的一种意思。我想,庄子的无为,应该是保持其本心,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摒弃一切世俗之妄为已达到的境界。是让万物自然之发展而不动用人为来破坏的境界。那样,便是可以听到大地呼吸之声,树木彼此嬉戏之声。“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几句话,便是能有所体现的。鱼儿放弃了彼此间人为的感情,去追逐江河之大道所在,光辉如此,夕阳却明媚,达到无为之境界。古今中外之哲人,又有几人能够如此呢?最后,我觉得,庄子应该是一个会放弃之人。放弃,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很容易的,其实不然。我想,如果有人问我“放弃与坚持哪个难?”我想是放弃,庄子可以放弃生死,以天地为棺,日月星辰为葬品,这该是一种怎样逍遥自得,看透生死的境界。庄子认为生与死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转换罢了,最终都是要回归大道的。这种境界又有何人能做到呢?

对于庄子,便到这儿思绪终止。淡然,今日所谈不过是冰山一角。我想,在我心中,一定有着什么人,对月当歌,饮酒舞剑,逍遥自得,此为天之道吧。

展开阅读全文

故事英语:庄子钓鱼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Zhuangzi was sitting by Pushui Rievr, fishing leisurely1.

Chu Weiwang, king of the state of Chu, sent two ministers to come to persuade him accepting the position of Prime Minister.

Zhuangzi asked, "It is heard that a holy tortoise which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thousand years is treated as the national treasure and put in the holy temple. So, ministers, do you think the tortoise would rather to live in the slush, pulling its tail; than to enjoy the aterlife honor?"

"We think it would rather to be alive!" the ministers answered. "Then, you could leave now. I prefer living freely." Zhuangzi said.

庄子悠闲地坐在濮水河边钓鱼

楚威王派二位大臣游说庄子,希望他接受楚国相国的职位。

庄子问道:“听说贵国有只神龟,已死三千年,楚王将它作为镇国之宝,珍藏在庙堂之中。两位认为这乌龟愿意享有死后的尊荣还是宁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活着?”

楚国使丞回答说:“我们认为他愿意活着!”庄子听了这话,对二人说:“好了,两位走吧。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这烂泥中自由自在地活着。”

1 leisurely

adj.悠闲的;从容的,慢慢的

参考例句:

We walked in a leisurely manner,looking in all the windows.我们慢悠悠地走着,看遍所有的橱窗。

He had a leisurely breakfast and drove cheerfully to work.他从容的吃了早餐,高兴的开车去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读书笔记庄子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上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庄子》。庄子提倡道家思想,是一位出世的名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而他最终的理想世界是人与自然、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和谐社会。而庄子说包含许多故事,更有效地传递他的思想。

那么多篇故事中,影响我最深的是《井底之蛙》,它提醒我们不要受到自己识见的约束。故事中,以一只大甲鱼和青蛙的对话贯穿,青蛙只看到自己井里的事物,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到了最后,它不但没有把大甲鱼告诉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听进去,反而还嘲笑大甲鱼呢!这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封闭起来,要用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一件事。

还有一篇让我有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螳螂捕蝉》,它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着眼前的事物,就忘了四周潜伏的危机。那时,庄子在栗园游玩,被一只鸟撞到,他要去追捕这只鸟时,正好看到一只蝉在高声歌唱。蝉以为自己很安全,没看到后面要吃它的螳螂,而一心想吃蝉的螳螂,也没看到后方伺机而动的黄雀。俗话说:“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是要我们不要只注意前方的利益,也要小心身后的危险,只有这样谨慎小心的人,受伤害的可能才会最小。

看完书后,我对这世界有了大大的改观,每篇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了解不同的思想后,不但能警惕自己,还能教导别人,我觉得庄子说是一盏照亮未知黑暗的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秋水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还要有大海的气魄,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岁月一页页无情翻过

把乾坤留在我心中的一刻就已经注定我不甘寂寞

一心要一份生命的广阔世界一遍遍风雨飘落

把江山扛在我忘记肩头的一刻就已经决定我男儿本色

做人如此,干工作也是如此,如今,我埋头工作,发现有那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充满挑战和乐趣;融入环境,知道同事非常可敬,可以帮我解决很多的困惑。

马儿嘶嘶长鸣是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思想的幼芽才刚刚破土欲出

我要借助隐形的翅膀无遮拦地飞上天宇火车风驰电掣

带我到远方人山人海之中我是一粒种子钻土发芽成长

我要飞抛开思想的羁绊打开茅塞幻化心灵自由翱翔

给心灵开一扇窗,在心中种植属于自己的阳光,拥有它,你会拥有阳光般的笑容,嗅到阳光的味道,缔造阳光生活,带着好心情享受美丽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的名言_名言警句作文3500字

全文共 3238 字

+ 加入清单

1、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2、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3、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4、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7、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8、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9、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10、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1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1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16、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2、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23、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4、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5、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26、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27、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2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2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3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3、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3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3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3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39、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40、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41、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42、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4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5、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47、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48、“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4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5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5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5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5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54、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55、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5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5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5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6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6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62、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6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6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6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67、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6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6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70、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7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7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7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7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75、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76、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77、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78、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7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0、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8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8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展开阅读全文

读《庄子》有感1000字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大”的人生智慧

最初接触庄子,是在高中时代,来自于他的一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么大的鱼,化成鸟,也还这样大,大到遮天蔽日,这位庄子用尽了我所有的想象。直到我看到电影《大鱼海棠》,那鲸鱼在海洋里自由地遨游,不时发出阵阵悠长的低鸣,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悲哀时,我才深刻感受到庄子在他《逍遥游》里,鲲和鹏的大。不过,与电影不同的是,庄子所描述的大,那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大,那是一种自由而辽阔的大,那是一种爽朗的大。

再接触庄子,是我突然出现在他与楚国大夫对话的情境中。他持竿不顾,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当时年幼,一心立鸿鹄之志,心中不免暗讽,好一个狂人,入世为官,多好的机会呀!现在参加工作了,才知在暖暖的阳光下,曳尾于涂中,是心累疲劳后的奢望,如果有这么一个好机会摆在我面前,我不会像他一样,淡然的拒绝,恐怕还是要掂量许久。这样的洒脱,连陶渊明也稍逊几分。陶渊明身在仕途,心却呼喊“既自以心为形役”,而他却一句“往矣”的拒绝,简单明了,将宦海沉浮看得清清楚楚。

再次走近庄子,是因为他的“荒诞之举”——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学了心理咨询师后,才知道他不是荒诞,而是通达。以前,外婆去世后,我分外思念,甚至想去另个一个世界,去见外婆!我深夜遥思,想到了外婆做的豆包,想到了外婆的笑容,想到了外婆去世前的一晚……想到这些,心痛不已,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想到了妈妈的做事风格像外婆,外婆的七个子女,多多少少都有外婆的身影,我才开窍,以后想外婆,就看看妈妈和姨妈舅舅他们。而庄子直接不需要寄托,因为他把死看成了人生的其中一段旅途。用心理学中毕生发展观来阐述,那就是死亡的过程也是人们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生和死不是对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也许真正体会过死的过程,才会明白生的伟大与充实。贫困交加时的庄子,是在接近死亡后,才有这么透彻的领悟吗?我大胆揣测。

至此,我对庄子的“逍遥”才有深刻的体会。他的逍遥,不是简单的出世或避世。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呼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相比,他多了一份人间烟火。读《庄子》,我只能说,“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庄子作文400字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鲲鹏的形象在中似乎留了-道痕,很熟悉又有些陌生。以前当然是知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样的名句,这次赏后更深入地看到了庄子的眉宇之间。庄子的逍遥之意注入到文里,使每个字,每个标点都有一种酒脱的气概。庄子在战国时期生活,长期的纷争战乱使他开始向往更高更远的地方。看着世间万物,他幻想着自己变成这物,可大可小,心中自有轮廓。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无为而治”是这学派的中心。庄子的“无为”体现在万物,这何不是一种狂?在这个年代,他的心早已飞了出去,怎会局限于此?这个地方,已经容不下他的思想,他的一举一动。

落到生活中,我还看到了他与惠子之间的斗嘴。庄子是善智辩的。由于他自己本身的快乐,导致他看的万物仿佛都是快乐的。他偷换概念,表面似乎辩赢了惠子,可在逻辑上,惠子是更胜一筹的。他似乎很骄傲,看到的万物不过是他的装饰。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的高度几乎无人可以真正踩稳脚跟站立着,与他平行。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只鹏,它借风而盘旋直上;水中有一群鱼儿,它们悠困地来来往往。现实与幻想的分界原来也是有空间的,庄子便站在那里,傲倪万物。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庄子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原创:2020-E5班冉一晗

庄子是谁?“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他是那条鲲,那只鹏,他也是那只蝴蝶,那个在乱世中愿求一方净土的庄周。

生在那个时代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征城以战,杀人盈城。”没有世道,没有真理,最切实际的就是死亡。昏庸的君主,连绵的战争,灰色的世界。他能干什么?讴歌幸福?尖锐的、沉痛的思想。如果他生在一个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无忧无虑,他会想这么多、写这么多吗?矛盾的社会现状让他变成了一个思想家,而不是快乐的傻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很大,它自由吗?庄子说,它不自由。它“有待”。就是因为大鹏太大了,不依赖点什么,甚至连动也动不了。李白以大鹏自比,是少年时代开始的,那时以他的傲气,自诩“大鹏”,一定只取了片面意义:那个正面的、志向高远的大鹏,而不是可怜的要靠风、水才得以移动的反面的大鹏。死前的李白,仍固执的认为大鹏带走他,这时的大鹏,与庄子这里的大鹏才是一只——那只“有待”的、无助的大鸟。

可是仔细想想,“无待”是不可能的。庄子向往自由,绝对自由而不是相对自由。他认为绝对自由的前提是“无待”,也就是无所依赖。这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赖以生存的氧气与水。抛开今天科学上的必要的“有待”,就拿庄子那个时代他认为的“有待”来说,功名俸禄是依赖,可是衣、房这些难道不是依赖吗?依赖衣服御寒,依赖食物充饥,这些也是“有待”。不吃不喝不穿就是“无待”吗?不,你还在依赖的站立着。“无待”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无待”是庄子想象的产物之一,一个失败而又成功的产物。

庄子错了。“无待”也不一定绝对自由,“有待”也不一定不自由。自由不重要,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自由的目的是快乐。一个快乐的傻子,每天都很快乐的活着,依赖很多东西,他不自由,但是他很快乐——假如庄子有一天真的“无待”了,他会为自己为什么取得“无待”而冥思苦想,他自由了,但他不一定快乐。混乱的时代让他的思想过于集中统一,让他认为只有绝对自由才会快乐。想象一下,那低调简单快乐的生活着、有相对自由的小鸟,与高高在上、不屑腐肉的大鹏,哪个更快乐、更自由?

“有待”让人有了局限性,束缚了人的眼界。但是我们可以在“有待”中追求。大鹏飞得那么高,可它“有待”了,所以他看到的,还是普通的天空。“无待”可以看到天空中本来是什么颜色的云?庄子这么认为。也许不是呢?在“有待”中快乐的探索,天空就会露出它本来的颜色。有时候,不是“有待”限制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看不到天空本来的颜色,而是虚无的“无待”拉长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跳过了天空。

庄子,一个沉痛的思想家,可爱的小老头。

展开阅读全文

我眼中的庄子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原创:2020-E5班郭柯域

从濠上到梁宫,庄子的身影仿佛无处不在。而上至鲲鹏,下到鲋鱼,虽隐居世界一角,却好似通晓天下。

外有《伊索寓言》一书,总觉与《庄子》甚相像,又不相像。终于知道这源于文化的千差万别。《寓言》言语简洁,篇幅甚短,即使是最唇枪舌剑有的放矢的讽刺也显得光明正大。《庄子》一些篇幅也十分精悍,只不过所蕴之理关于死亡,价值与数学哲学。实话实说,就是抽象的,空想的。这才知道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或不如是庄子与其它“芸芸众生”之间的差别:实际与想象,实际与浪漫蒂克,实际与美国式命令或类似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而齐世荣在其所著书中提过:“实践是真理”,而这也符合一些人的想法。那么,依如此之法,能领略无待之精妙吗?能在如此这般的有限中一睹远方的博大吗?能理解亚当斯密究竟在哪里说错了吗?

《庄子》可能是高尚不十分平易近人的。那又为何妇孺皆知,津津乐道?

愿意在与它有特点,趣味丰富的寓言载体,就算不能究其意,也会被他想象力的巨大力量折服。他也许本意不是想要将这书交给层层林立的粪土之墙吧!事实上,他此时还在涂中曳尾于涂中哩!只不过生命中一点伟大的不能磨灭的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赋让他想逗自己开心开心,顺便再把别人气一气。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总是要逗自己开心,沉浸于其实始于其脑海的“混沌”之中?

庄子住在战国,一个奇特的年代,问题之原因所在。

单纯从表面上看,他是为了宣扬浪漫美好,岁月耐老。但实际他那荒谬不合逻辑的故事,也是对荒谬不合逻辑世界的嘲在现,让人们清醒:我都做了些什么荒唐事啊。

而这一切仅仅是顺路而已。探寻真正的本质,诸如了解无穷,探索世界运行的秘密才是他要达成的真正目的。

总之庄子看上去就是一颗无瑕的白珠,但仔细凑近看会惊奇地发现,这其中有飞速运转小如尘埃般的精细齿轮,似发丝般的轴承滚珠——

他看上去浪漫的出奇,纯粹的天马行空

实际上却与世俗世界息息相关(除了政坛)。他并不痛恨,一点也不,只是感到可惜,无奈。尽量的回避。它是古典文学的一个异类,格外引人注目。至于他究竟是什么样子,只管让有待的评论家们去吧。仅仅庄子最最表层的那段文字组合,也就好像到一个那么玲珑,被一层圆润包裹,为了避免与世接触而在空中漂浮的世界里去。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庄子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无法懂得庄子,但勾得出他依稀的轮廓。

真的,遗憾。

遗憾千年了,不知多少文献丢失,遗憾不知多少儒人政客的损毁,遗憾那伟岸的身躯只有轮廓。

真的,幸甚。

幸甚千年前有一个庄子,幸甚他能不凡不俗,无挂无牵,幸甚那里还有一个渺远的轮廓。

第一笔是他的超脱,无功于世,是其能极。能够极力延展自己的思想,无限而没有边界。楚境的对话,只是一个小角,庄子于名无求,于利无求,如有求,则将有待。而且是低级的待,不如六月息,其待以脱待为目的,而名,利、功以待束其境,不能更加深远的发展,困于死水深潭,此待将待更多的事物,待更多的人,物、事。超脱于庄子无可赞谔,是常态,是无待的必然先提。

第二笔是他的艺术。庄子很有艺术,不是条框,不是提纲,穿插的哲理在于庄子的世界中。只有庄子才能鲲鹏,才有屠龙者,才有这濠梁,才有这梁国之吓,才有这凡于此世界而不凡于庄子世界的万千之物。没有此类,庄子思想仍在,但无可流传,从此可见,庄子仍在有待之境,他放下心灵魂魄,以有待而引众生,这艺术是其待,而为无待。这个伟大的生灵没有弃万物,而是在思想中无待之境以求有待之万物无待之境,这是转换的艺术,心的艺术,不同世界的艺术。

第三笔是离。欲无待,先有待,而有待之后,需离,是精神与身躯的离,身有待以助神无待,才能有今日的庄子。其次是与人世之离,离人世而离众生,有境之旷,才有心之旷,形之旷,万物之旷。庄子在精神上与人世所离,于是有鼓盆而歌,于是有庄周梦蝶,于是有鲋鱼之问。庄子离万物而渐融其中,以达无待。

轮廓于我是勾完了,幸甚!有庄周可感,呜呼!惜感不足也!

展开阅读全文

原来你是这样的庄子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从记事起,只知道《庄子》一书,还有一个”槁项黄馘”的人梦见变成蝴蝶。如今幸而读到《庄子》,了解那个在远方飞翔的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海,极北之地,天人问津,有鱼名鲲,如何证实?便是庄子的想象力,一个可以把自己比作鲋鱼来说教人,用鹓雏来嘲讽鸱,使我想同样善于比喻的人——淳于髡,他把君王比作一鸣惊人的大鸟,成为千古佳话。而庄子呢?更的漂泊在外的树叶,风把置于何处,他会仔细思考,想通来龙去脉。可淳于髡尽是宫中禁柳,为君谋事,多分枷锁与处心积虑。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自己变成了蝴蝶,觉得逍遥自在极了。魏晋的竹林七贤,嵇康,阮咸,阮籍……何尝不是以这样心态面对生活。他的说是衣服,房子为裤;他们有的沉醉于杜康;有的不屑名利。但在这不平静的日子里,逃避终究不能解决,他们将灵魂寄托于竹林,恐怕是自作清高。而庙追求的精神自由,他不待酒,不待竹,不待名,也不待利。天峨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事物皆非人为而存在,而他像只野鹤徜徉在云端。

庄子,一个看起来玩世不恭,无所依靠的人。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宇宙,在那里,一片漆黑,呼呼作响的飓风伴着份飞的蝴蝶。风生衍出万物,在那里,有他的一片天地。

原来,你是这样的庄子。

展开阅读全文

游庄子陵园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抚着他石质的衣角,我不禁停住了脚步,抬起头仰望他高大的身躯,肃穆的容颜。他深邃的眼瞳是在凝望深海之渊的鲲,还是九天之上的鹏?他微启的双唇是在感叹“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还是在追问“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我仿佛看到他在池塘前问鱼,在墓道里问骷髅,在梦里问翩翩飞临的蝴蝶,他的问题穿过了茫茫千年的光阴,依然在我们灵魂深处回响。

他一生自生自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达到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他看待世事淡若云烟,却又对世情洞察入骨。当做梁国国相的惠子害怕被他取代,大肆搜捕他时,他坦然现身,笑问惠子:“你知道一种叫鹓鶵的鸟吗?它从南海飞到北海,非梧桐不栖,非青竹的果实不食,非甘甜的泉水不饮。一只鸱拾到一只腐鼠,害怕鹓鶵来抢,忙大声呵斥。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国相之位来呵斥我吗?”他词锋如刀,把地位权势视为腐鼠,把国相惠子视为鸱,损人实在辛辣,语气实在狂傲,偏偏在这辛辣狂傲之中,又透着七分风趣,十分洒脱。

的确,他活得不够风光煊赫,但是,他舒逸浪漫。灼人的烈焰是他的内核,绝对的洒脱是他的灵魂,嶙峋的怪石是他的风骨,碧空的游云是他的情怀!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存在,逍遥游于人间,甘心寂寞于荒野。不谋一官半职,不求功名利禄,不守俗礼陈规。

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世人不解,斥他无情。谁解他歌中的旷达和智慧呢?他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将生死视为四季的循环,坦然面对生老病死的烦恼和恐惧。这是一种自由的哲学,也是自然的哲学,在精神领域引领人类从苦难的深渊走脱出来,拥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一个“寄忧愤于悠闲”的人生。

他另辟奚径,以自然界中物相互转化的各种神奇瑰丽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逍遥游》开篇就讲此神奇的物化:“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独特的想象力,斐然的文采,让人感觉到那份神奇力量的存在——“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在他看来,世间的一切都存在相互间都有联系,正是有了这种内在的联系,物物间就可以相互的转化,生与死也不过是自然的循环。

万物皆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无和有之间,人生百年如蜉蝣般短暂,也许只有如他般万千生命中的智者,才能在昙花一现的生命中顿悟。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认知中,庄子是一个冷静、豁达、超凡脱俗的人。他的豁达逍遥并不是像阿Q那样逃避一切,而是看淡一切。庄子的豁达逍遥是在经过一番磨难,心智进步后的豁达,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自由。这一份心智让庄子的人生变得超凡脱俗,注定他的一生会在不凡中度过。

而反观21世纪之现代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豁达的心。人们似乎都急功近利,人心不古。只知道大步向前赶,而忽视了路上的美丽风景。人们因此常常抱怨活得累,锦衣玉食却索然无味,不知幸福在哪里。其实,我们还有庄子!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妨,你也许看不到树叶从枝头落下,但你可以去听空气的声音,那里有庄子所说的“天籁”可能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山密林之中,当你在流动的水中听出一份安静,在鸟语花香的宁和中获得一丝欣喜,你就是体验到了生活的美,你就是遇到了庄子!

然而现实中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既“出世”又“入世”的。既要奋斗,又不注重结果,几人能有这样的心境?我想,我还做不到!我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那一份结果。每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时,就掉入纠结与烦恼中了。因此,我佩服庄子!

庄子的心性注定了他的不凡,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圣人,却没有几个朋友。据说在惠子死后,庄子就孤独一人了,再也没有人和他斗嘴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谈人生了,自然也不会再有“濠上之辩”了!他的不凡注定他要寂寞一生,不入俗世之人,又怎会食“人间烟火”呢,普通人又怎会读懂他呢?所以圣人是注定要孤独的。

总之,我佩服庄子,他能耐得住寂寞,弃得了功名,任何事情都不能在他心里泛起涟漪。正如他所说:“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