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清明节故事合集19篇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我们身穿校服,胸前偑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左侧还别着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向烈士陵园进发。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初一清明节扫墓作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浏览

5587

作文

28

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清明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小舅,妈妈,大舅二舅在家很空,决定带我们几个孩子们去给外公扫墓。我们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小舅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初三清明节作文:清明节的故事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又叫食寒节在唐朝的时候很是重视,对于介子推典故,更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它告诉后人,为人做官应如介子推一样清正廉明,每到清明节,人们也应在缅怀故人的同时多反省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到清明,我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今天早上,我们全家早早地起来,取出准备好的供品、鲜花、纸元宝和冥币便启程去祖先的坟墓。

早上,晴朗的天气,虽没有诗中描写的纷纷细雨,但有一些凉凉的,也许是因为昨天下了一夜雨吧,气温下降了许多。一路上,爸爸将车开得很平稳,一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坟墓的山脚下,空地中停满了大小的车,行人都手持鲜花、元宝还有许多祭奠品。远远地就闻到烧冥币的味道。偶尔,还能听到刺耳的爆竹声,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像卫士一样肃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坟墓上早已摆好鲜花与供品。啊,还有比我们来得更早的哪!我们来到太爷爷的坟墓前,先是把坟前的乱草平了平,然后培了一些新土,最后摆好供品,鲜花。东西全部摆好了之后我们便行了跪拜礼。行完跪拜礼后爸爸和叔叔便烧起了纸钱,我的思绪便随着爸爸点好的纸钱飘逸着。由于纸钱太多,爸爸和叔叔用木棍拨弄着纸堆,怕烧不尽,收不到。火烧得很旺,山上的风不时的将纸灰吹起,烘烤着我,我通身暖和。我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也将纸元宝点燃烧给太爷爷他们。

最后祭奠完毕,我们便回家了,也许是心情的原因吧,一路上大家都不怎么讲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今天,我和姥爷一起去扫墓。路上,不时看到路上有和我们一样去缅怀亲人的路人,情景恰似“路上行人欲断魂”。

穿过乡间小路,来到墓地。我们首先看望的就是曾祖母,我把最绿最大最长的柳条插在了曾祖母的坟上。姥爷一边把祭品摆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面,一边凄凉地喃喃道:“妈,今天我来看您来了,小惠带着娇娇去郑州了,小惠生意忙,没时间回来,娇回来了。”我也被姥爷的悲伤感染了,眼含泪花,在寒气中颤颤抖抖地说:“老姥姥,我是你的曾孙女——娇娇,现在我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多,还在写小说,由于妈妈回不来,所以,我代妈妈向你问安,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我们点燃火苗,把“金山”、“银子”、冥钱统统放进了幽幽的火中,凝望着这缕缕青烟带着我们的祝福和缅怀飘向曾祖母住的天堂。

怕接我们的司机等急了,我和姥爷又草草地扫了一下另外两个亲人的墓,最后深情地鞠了三个躬,离开了。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明节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信大家一定会背这首诗吧!清明节了,应该去坟前向各位前辈去坟前祭拜了,这些都是咱们晚辈的礼节吗。于是上星期六咱们就出发了!

爸爸妈妈,弟弟,我,爷爷奶奶和姐姐一家子,一起买好了祭拜的食物准备上山去。很快车子就开到了山下。这座山说它陡峭不是很陡峭,但也不能说他平坦。放眼望去既斜、又平。虽然每年只来一次但对此并不陌生。

咱们在路途中看到了许多的坟墓,仔细一看,有一些的墓碑上面有一个五角星,上面已经澹化了看不太清楚了,显然很久没人来了。后来我问我奶奶才清楚,原来这些人以前为革命事业捐躯的战士,真想上去看看他们啊!可是因为时间有限,这个愿望只好到下次扫墓的时候再实现了!岁月不饶人啊!奶奶才走到一半就气喘吁吁地,看着真让人不忍心可是咱们又有什么能和时间抗拒呢?

“走啊走,走啊走…………”随着歌声咱们走过了一条有一条的路,爬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随着奶奶脸上的微笑与汗水,咱们到了。“咱们到了!”我大声喊道。大家都笑了,咱们摆好了祭拜需要的食物,插好了香咱们在那等香烧完之后,咱们开始烧纸钱。烧完纸钱后咱们在那徘徊,突然想起现在有很多的春笋,但旁边的坟墓不太景气和谐。可是,这里的春天是那么美丽,让旁边的坟墓都不复存在,一个人沉浸在这美好的之中差点没跟亲人一起离开。

最后一站大家都满头大汗,大家都在找笋,挖笋,咱们挖了一袋又一袋的笋,看着这笋我好像已经可以尝到它的味道。

这次的上坟真是充实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说说清明节的故事篇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清明节,也是第一个有假日的清明节。我们在这一天缅怀先古,怀念已死去的亲人。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受迫害,四处逃难。一次饥饿难忍,命家臣介子推去找吃的,介子推不忍心看着主人一天天消瘦,就在自己的大腿上挖下一块肉烧熟后给重耳吃下,介子推也因此患下了腿疾。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发誓不忘介子推的忠义。几年后,重耳重新登上了王位,并成了春秋的一代霸主——晋文公。当年和重耳一起逃难的大臣都获得了封赏,唯独介子推不在其中,他背着母亲逃到了深山。晋文公想起后非常愧疚,想重新启用这位与己共过患难的老臣,但介子推归隐之心已决。晋文公下令烧山,心想这样可以逼着介子推出来做官。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坐在一棵柳树下直到烧死也未肯出来。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不准烧火,食物只能生吃。这便是清明节的头一天——寒食节的来历。

我家祖上原来住在江北,在清朝道光年间,为逃避战火来到皖南山区,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

他的坟没有墓碑,静静的座落在一个山嘴,足有150年了吧。“他应该是我们家在江南的第一世祖了”,爷爷告诉我说。我怀着极大的敬意在他的坟头插上一面清明旗。在他的坟头不远处有一片乱石堆,爷爷说这里埋着一位屠户,因为我们祖上在他那里赊了几斤猪肉,欠他三文钱一直没给,等有了钱了想还时,屠户已经死了。屠户没有后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们家都要在他的坟头烧上纸钱。我想,人在饥饿的时候,几斤肉是足可以救人一命的。于是,我怀着更加崇敬的心情在乱石堆上插上一面清明旗。

接下来的坟我更熟悉了,有的在画像上见过,有的在照片上见过。最新的墓碑上篆刻着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位立碑人的名字,那便是曾祖父的新坟。曾祖父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仿佛又看见他伸出慈爱的手,给我包压岁钱。。。。。我站在坟前,静默了很久。

晚上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中外华人祭拜炎帝陵和黄帝陵的情景。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他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带领部落民众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家人。想起这些,“祖国”二字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并且分量越来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清明节的故事

全文共 1509 字

+ 加入清单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同样是一首节日诗,这首寒食诗可没“清明诗”那么幸运能够家喻户晓,也许读过这首诗的人,会知道在中国的节日里头还有个默默无名的寒食节,只是不曾印象,记忆悄然随风而逝,不再谈起。

有关寒食习俗的记载出现于东汉文献,主要发生在山西地区,与介子推传说有关。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 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的。晋国公子重耳, 流亡国外 19 年, 介子推护驾跟随, 立下大功, 重耳返国即位, 即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 对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心中有愧,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 差人去了几趟, 介子推也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只见大门紧闭, 原来介子推不愿居功受赏,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士兵上绵山搜索, 但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不如放火烧山, 三面点火, 留下一方,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 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 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待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非常伤心, 将介子推安葬于绵山, 立庙祭祀, 改山名为介山, 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 人们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 吃冷饭, 以寄托哀思。

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节日,寒食节那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故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牵勾、斗卵等风俗。同时寒食节历史悠久,拥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另外,寒食节又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可见寒食节在当时的影响。

当然,清明节早已存在(大约始于周代, 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也的确比寒食节古老。有关于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来历,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由汉元帝为追念前朝将军萧望之, 为其扫墓祭祀, 而流传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 由大禹治水成功后, 人们为了悼念治水期间牺牲的英雄烈士,纷纷前往墓地祭祀而来。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寒食节逐渐缩短并退出,进而被清明节取代。取代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节日相隔太近,在习俗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下,社会文化对节日作的自然选择。第二、寒食节的确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人们并不喜欢寒食、禁食。第三、清明扫墓强化了民众对祖先的认同感,如今已成了联系民族心理的精神纽带。

取代寒食节后,清明节渐渐地发展,成为了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清明一到, 气温回升,成为了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看重,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农谚,比如:“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清明的文化的热捧,清明节更加如火如荼了,成了人们精神一种的寄托,同时也成了表达孝意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清明不仅带着虔诚的心来祭拜祖先,同时也祈祷后世,寻求心灵的慰藉。然而寒食节却无人问津,何哉?

也许这是社会对文化的一种考验、一种是筛选。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追源文化。了解一种文化,还是得知道它背后的故事,知道它的发展演变,考其渊源。文化的发扬固然重要,但传承一种文化很难,难免会丢失一些目前我们不在意的文化,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反问自己:你在发扬和传承一种文化的时候,是否真的了解它,是否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去的咏叹。大自然在人类的血液中埋下了一条条寻根的踪迹,而清明正是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遥想与对祖先的缅怀。

南宋诗人高翥曾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之时,人们祭奠祖先,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无论是至亲、朋友,我们都会点一柱香烛,递一束百合,撒一抔黄土,扫一扫尘埃。

清明,我和爷爷一起去老家扫墓,祭拜我逝世的老祖母,一路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去扫墓的人,有手捧拿着白花的,有手拿祭礼的,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缅怀,我们也在他的坟前烧了一些纸钱,放了一束花,将那浓浓的相思与怀念传至坟茔,埋于心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好像老天爷也为清明流下了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提到雨真是让人又喜又忧。

今年春雨不停的下了好几天,而且连着下了好久,雨天把春天的暖风都带走了,现在都已经到了四月,天气还是那么冷,就像春天没能把冬天赶走一样,又像冬天在做最后的挣扎——雪下完了,被暖风化成了雨降了下来。不过看着那雨也让人心神俱静,嗅着雨后土地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啊——泥土的气息,现在除了风少中携带一点点泥土的气息,清新的泥土气息早已经被高楼大厦给遮盖了。嗅到了泥土的气息不论在哪,都像到家了一样。

不过今年雨有点大,而且雨天时间过长了,估计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不少烦恼,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上学还下着雨,天气寒冷,很难走路,地上都是水,有时一个不留神就滑倒在地,衣服湿透还不算什么,同时这会成为一个笑柄——你成为了落汤鸡。

雨天让人欢喜让人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的故事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关于寒食节的传说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它是从周代开始的,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山路上却人来人往,扫墓的人源源不断。外公带着我也去先人扫墓。我们准备了香、蜡、纸、水果、饼干等东西。我们来到了先人的坟墓前,摆好祭品,外公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祭文,先把纸点燃,然后把香和蜡都点好插在坟墓前。外公还仔细清除了坟墓上的野草和杂物。一切都完成后,我们又叩了几个头,最后我们慢慢地往回走。

听外公说,清明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从前,有个太子叫重耳,他年轻时为了躲避别人的祸害,被迫逃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数都陆续各奔西东去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他左右。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请赏,他才忆起介子推割肉救己的往事,心中很是内疚。

第二天,晋文公去拜见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就背起老母躲入山林。晋文公知道后,就让御林军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就会自己出来的。晋文公听了,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晋文公带着御林军查看山林,在一棵柳树下看见介子推抱着老母亲,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大吃一惊,把介子推母子好好地安葬了。这时他在树下发现了一块木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与君做谏臣。”

晋文公后悔错信人言,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那座发现介子推的山叫做“介山”,并把放火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表示哀悼。他走到坟前,只见老树已经复活,长出了嫩绿的新叶。晋文公望着老树,把树起名为清明树,这一天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一到,气温就开始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时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近,而寒食也是民间禁火和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为了一体。而寒食也就成了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也多了一个习俗,就是不动烟火,也不吃热的食品。看我刚要吃热饭菜,外婆就端走了。还告诉我:“我给你拿冷食吃,今天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人的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明节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岁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国内掌握了政权。重耳即位后,对跟随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别封官赐赏,功劳大的封采邑,功劳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个人,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间一直跟随着重耳。当年重耳流亡路经卫国时,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功劳这样大的人,重耳怎么会给忘记了呢?

原来,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块回到晋国都城绛都后,只朝见过一次重耳,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赏功臣时,别人都整天缠着重耳争赏赐,介子推却躲得远远的。他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曾劝他去见做了国君的重耳,介子推厌恶争功夺禄,他对母亲说:"晋文公得晋,是上天的意思。现在有的人争权夺利,真不知羞耻。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见他干什么呢?我甘愿终身编织草鞋,奉养老母。"母亲见儿子态度这样坚决,品德这样高尚,便不再说什么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境内),发誓终身隐居此地,再不出山。

后来,重耳经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处寻找。得悉介子推在绵山隐居后,又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许多人找了好几天也没发现一点儿踪影。于是,有人建议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介子推引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和他母亲始终没有出来。火灭后才发现他们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十分伤感,下令在绵山为介子推建立祠庙,并传旨:把绵山之田收来的钱粮,统统作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后来,老百姓为了思念介子推,每年清明节前一天都禁烟止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故事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的这一天,我们一家人去窑上水库旁边的山上给爷爷扫墓。

走在山路上,可以看到因为天气干旱而枯萎的庄稼,土地裂开大嘴,干硬得像石头。曾经葱葱茏茏,开满各种各样色彩缤纷的野花的山上,现在只剩下杂乱的干草;往日碧波荡漾的水库,如今像一个浅浅的水塘。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们睁不开眼睛,而往年的清明却下着绵绵细雨,还有一丝寒意。到了墓地,我惊讶极了,怎么往年坟墓周围长得又高又壮的杉树,今年却干枯得无精打采了?深深的杂草已没有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我们不能像往年一样点香烧纸祭奠爷爷,因为由于天气的干旱,树木都干枯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点火,无疑会造成森林火灾。我们铲除了坟头上的杂草,把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给爷爷献上了鲜花和果品。

今年因为西南地区出现近明朝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所以这次我们扫墓时没有看到绿莹莹的草地,没能欣赏到五颜六色的野花,也没有感受到郁郁葱葱的森林氧吧。妈妈说,现在全球的气候变暖不是好事情,其实是大自然对不爱护环境的人类的报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明节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4月4月,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清明节,为纪念这个有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举行“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

清明节一早,全校师生排整齐的队伍坐车,举少先队队旗,来到老营革命烈士陵园,师生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向革命**门献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少先队员们面对鲜红的队旗,进行了集体宣誓:“准备,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誓词在烈士纪念碑前久久地回荡……

宣誓仪式上,同学和老师和老师们纷纷表示:要继承**们的遗志,高举旗帜,沿他们没有走完的路奋勇向前,让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练好本领,增强素质,为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接同学们讨论了关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前辈的精神激励我们奋进。通过这次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革命前辈在艰苦中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我们也没有理由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而退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和革命传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实现人民富裕安康的宏伟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将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纪念。

下午3点多,扫墓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乘车缓缓的回到学校,同学们也累了一整天,在车上许多同学都进入了美梦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明节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到四月五日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山上给太爷扫墓。那个地方阴森森的,而且冷飕飕的,雾也特别大,因为平时人很少,所以阴森森的。来扫墓的人有的拿着新鲜的水果,有的拿着一些上好的鲜花摆在去世的人的墓前,来怀念他们的亲人。在那里,我觉得都快把脑子吓傻了,最可怕的就是在火葬场上把尸体放在火堆里烧成骨灰!

就在我害怕的时候,妈妈以为我怕鬼,所以对我说:“世界上并没有鬼。”不过妈妈猜对了,我就是看恐怖小说看的,所以才越想越害怕。然后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叫重耳的国王,因为自己的国家快被打败了,便准备逃到山上躲避。在逃亡途中,重耳又渴又饿,就累倒了,这时,其中一位跟随他的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大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重耳喝后渐渐恢复精神。当他发现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流下了眼泪。后来,有的人劝介子推向重耳面君讨赏,介子推最讨厌这种人了,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到山上居住了,重耳听说后,急忙去找介子推,上山雾很大,有人建议放火烧山,介子推看到后一定会逃下来的。火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早被大火烧死了,装介子推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把这一天就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真离奇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