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汇总20篇)

10月13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其实,鲍勃·迪伦还是一个极为优秀的画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欢迎阅读。

浏览

7002

作文

106

篇1:2024高考热点人物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全文共 2410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Bob Dylan won the 2016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当宣布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内,传来记者们的欢呼声。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Sara Danius)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她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芙(Sappho)相提并论。达尼乌斯说,“迪伦诗歌创作已经有很多年。但是更主要的一点,把他作词的歌曲念出来,就像是朗读诗歌一样。”

国内知名乐评人孙孟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与其说是一个音乐人,不如说更加是一个诗人。

“他早期的唱法和诗有很大的关联,歌词的创作受金斯堡等垮掉的一代影响很大。

“他擅于把各种意向写进诗里,有时候用嘲讽的方法,有时候又特别悲伤,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首《Sarah》。

“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回忆录《编年史》是音乐家的回忆录中最棒的。

“事实上,他的名字‘迪伦’就来自迪伦·托马斯。

“迪伦是犹太人。20岁的他游荡在纽约街头,不知道命运在哪里。他对人性看得特别透彻。他也喜欢恶作剧,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迪伦是最棒的诗人。”美国诗坛怪杰、“垮掉的一代”之父艾伦·金斯伯格说:“我从印度回到美国西岸那会儿,有人给我放了张唱片,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那是一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6岁时全家移居到苏达州矿区小镇希宾。那是一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

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再没时间读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离开大学以后,他开始转型创作,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Bob Dylan》,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鲍勃·迪伦在21岁时已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连问了12个没人能答上的问题,这就是因电影《阿甘正传》而被大多数人熟悉的《答案在风中飘》。而另一首歌曲《像一块滚石》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史上最伟大500首歌曲”的第一名。

为了纪念鲍勃·迪伦为音乐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滚石》“史上最伟大100名词作者”排行榜上,鲍勃·迪伦名列第一。

迪伦笔下的歌是具有变革意义的。他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你想要描写你身上发生过的最奇怪的事,你见过的最怪异的事。”迪伦觉得当代与过去之间没有差别,阅读了关于内战的故事让他更好地懂得了六十年代,这也让迪伦写出的歌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代,又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鲍勃·迪伦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在一些摇滚音乐人的帮助下,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民权运动者的指责和批评。

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在国内出版的唯一本中文版著作,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该书中文版目前由上河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鲍勃·迪伦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瑞典文学院13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

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中考素材:给耳朵写诗的人——鲍勃·迪伦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鲍勃·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分享2017中考素材:给耳朵写诗的人——鲍勃·迪伦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

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几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00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日加科学家分享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二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森在宣布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时表示,两位获奖者的发现是关于宇宙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粒子之一中微子的身份变换。“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震荡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中微子存在质量。”

中微子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种类之一,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但其不可见且运动速度极快,很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也被科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们形容为“宇宙幽灵”。一直以来,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研究模型中,质量都被默认为零。然而,令物理学家们十分困扰的是,与理论计算结果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往往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微子“凭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末,分别由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这些中微子并未消失,只是转换成了另外两种类型的中微子。他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尽管他们的质量可能极小。

在获知得奖消息后,身在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通过电话接受了诺奖发布会的现场采访。在谈到发现中微子存在质量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时,他说:“当我们不知道中微子存在质量的时候,很难将他们放入理论模型中去研究并得出关于物理学的基本结论。所以这个发现不仅改善了物理学理论标准模型,也让我们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宇宙进化的过程,当然,了解他们存在质量并且能够转换类型,也解开了关于中微子消失的谜团。”

麦克唐纳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中微子研究需要庞大复杂的实验设备以及长期的观测记录,所以这项研究成果应该归功于他的团队。2001年,麦克唐纳所属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在位于安大略省某地2100米深的镍矿中建造了巨型中微子探测器。正是该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中微子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互相之间可以转化,即所谓的中微子震荡现象。而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的研究团队也通过分析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成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物理学家奥尔加·波特那在评价麦克唐纳和梶田隆章的研究发现时表示,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一事实对粒子物理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中微子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向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诸如中微子的质量究竟是多少,该如何测量等一连串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自从发现了中微子存在质量之后,关于它的研究就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了。如果中微子不存在质量,那么虽然我们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却也还是可以用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描述我们的宇宙构成。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微子的质量并不等于零,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是零?又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小?所以,结果就是,这项关于中微子震荡的发现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微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还将教会我们关于宇宙的许多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鲍勃·迪伦《编年史》读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当初买这本书也不是为了自己去看他。一周的时间,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费劲,原因很简单:我不是迪伦迷。

还是喜欢扉页上那张经典的照片,叼着香烟怀抱吉他藐视众生的模样。我印象中的迪伦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有着出众的才华,从不为生计发愁,我行我素的做着自己的音乐,心无旁焉。

事实上的迪伦是一个谦虚地要命的家伙。整本书中满是他对别人的关注和赞美。这也是让我看不下去的原因,全是陌生的名字,可他们又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想看的只是迪伦。

书中很多迪伦自己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只有两件东西——民谣和政治。如果一个人关注一件事到这种程度,我想任何生活的琐事和困难都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影响。这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强者的姿态。

另外表达一下对出版社编辑的崇拜,我最早在北青周刊上看到这本书的推介,里面引用了一段话,非常精彩,就天真地以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对整书充满了期待。结果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才发现,那一大段话就是全书的经典,编辑引用的就是珠穆朗玛。

不过像我这样一个对迪伦一无所知的人,在陌生的人名和对从没听过的音乐描述中,还是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那些令人敬佩的只言片语。还有一个脑子里充满灵感的音乐家对音乐感觉的形容,那些比喻句简直精彩得让人发狂!

对了,补充一句,买的时候我曾对出版社比较犹豫,果然在书中发现了错误。但是,最让人 不能忍的是我拿到书以后才在旁边发现几个很小的字——第一卷。妈的,你还要出几卷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诺贝尔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以及炸药的发明者。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大的资本家之一,其麾下的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当诺贝尔的助手拉格纳·索尔曼仔细阅读着他的专利发明目录时,曾不禁感慨万端:如此之多的发明,竟然都是出自一个人的头脑。

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一生未婚的诺贝尔也曾有过三次短暂的爱情生活,但都以悲剧而结束,他倾心的3位女性一个早逝,一个有情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其父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16岁时,诺贝尔就成为了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1850年,17岁的诺贝尔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就是在这次青年时代的欧美之旅,诺贝尔曾于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诺贝尔伤心不已,第一次的恋情就这样不期而止。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喜欢得不得了。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着名女作家,她于一八八九年出版了曾引起很多议论的呼唤和平的着作《放下武器》。她还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和平之友协会”,并且成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世界和平大会的领导成员,是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她是最早唤起诺贝尔对和平感兴趣的一个人,他决定建立和平奖金也与她的影响有关。

不久后,诺贝尔再次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他从此对感情开始悲观起来。

这个索菲,真不是个省油的灯。1891年春天,索菲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孩子来,并说其生父亲一位匈牙利军官。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对索菲彻底失望了,决定从此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诺贝尔的助手、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足够多的钱,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索尔曼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只好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索菲为“Madame Sofie Nobel”,可见其对索菲曾有的深情。这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束之高阁,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才广为世人所知。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还曾做过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生作文:成名的感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成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我看来,现在我拥有青春,我看中的是金钱和地位;但不知道何时我又为老年而苦恼,因为我害怕,我到老的一天将会变成什么模样,所以我觉得未来白发苍苍地我最需要的是心情,一个好的心情。

那些旧地,腐朽地思想早应该将他丢掉,我经历了那么多,从玻璃堆滚过来的人总知道什么叫痛苦。

那些错与对和那些恩恩怨怨全是上代人带给我们的痛苦,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的痛,却只认为天下只有他们伤的最深,我的希望被他们扼杀,我的愿望和愿望地权利注定不是我的,我想也注定会失败。

我不会感到悲哀,而且会开心,我可以寻找其他的职业,这样有机会发现我人生未知地又一天赋;我有好地天赋,将来我的子女很有可能也会有,我会好好培养他们成才,何乐而不为呢?我不会做错误的决定,绝不再让我这代的恩恩怨怨留给下一代来悲哀,我不会剥夺他们青春的权利,而是让他们真正感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让他们飞得更高,我会支持他们对自己梦想的选择,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广阔地用武之地

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如果世人都有这种认识,有这样的决心,那么我相信这将是人生之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希望看了我感悟的人能变得清醒,如果你是清醒的,那么希望你变得聪明。

[小学生作文:成名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全文共 3166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

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金狮”得主爆冷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金狮奖影片《来自远方》是委内瑞拉导演洛伦佐·维加斯的处女作,也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同性恋主题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风格独树一帜。据前方媒体透露,虽然在故事结构上存在缺陷,但就一部处女作来说,这部影片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

法国法庭题材电影《貂》成为当晚最大赢家,收获两项大奖。法国演员法布莱斯·鲁奇尼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摘得威尼斯影帝桂冠,而最佳剧本奖也颁发给该片。意大利知名演员瓦莱莉·高利诺凭借《为你着想》第二次成为威尼斯影后。她曾主演经典电影《雨人》,此次夺冠,令其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第四位获得过两顶影后桂冠的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美女歌手卓依婷的成名故事

全文共 3606 字

+ 加入清单

西元1981年10月02日那一天的某个时候,在台湾有个小娃儿呱呱堕地名叫卓依婷的可人儿诞生了。开始了她的新生命、新生活,无论这个世界是否适合她,她都决定一试,因为她已出生了,也别无选择了。而这个小生命,也就是18年后,我们所拥护的“漂亮宝贝卓依婷”啦!她的诞生令这个世界充满了多姿多彩,就像一道曙光从乌云中穿射出来,洒满大地,普照人间,世人充满了新希望。因为,她带来了世间悦耳动听的歌曲。今年只有十九岁的她努力了十几年,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到2000年12月为止已经出版了约五十张镭射CD碟和拍了二十多部电视剧集,现今又有多少歌星能够在这么年轻的年龄做得到呢?甜美的依婷歌声不单只拥有新一代『玉女小歌后』的资格,她还拥有了『学生情人』的雅号。

卓依婷是依婷的本名,同时也是她的艺名。她有个与众不同、同时也鲜少为人知的洋名,叫做TIMI!怎样?是不是很与众不同?你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洋名吗?「甜美」是 TIMI 的意译和音译,那是很有意思描述依婷的特质,相信大家已知「甜美」来自那里吧!「甜美」是来自「春风妙舞」专辑中的一首歌曲「春风满面」里面的一句歌词「春风满面脸儿美又甜」。希望甜美的依婷和依婷的歌迷会喜欢。

她拥有一把亮丽的长发,具有吸引力而柔和的灵魂之窗,小巧玲珑的小鼻子,樱桃的小嘴唇,再加上一个娇俏可爱脸蛋形天使般的面孔,仿佛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芙蓉一样,就像她那纯净洁白的心,不受尘世所污染似的。此外,她还增添了修长典雅的身形,高达5尺7寸的傲人身材,那是完美无缺的,配合得天衣无缝,衬托上她的娇柔的模样,真是一个好女孩。形象良好的她,清丽脱俗,一尘不染和文静有礼的外表,配上甜美的笑容,那是多数少男心目中想要疼惜的女孩。

依婷甜美的歌声,有如春天的清泉水,铿锵悦耳,清亮动听,沁人心脾,让人有「百听不厌」的感觉。她的清脆爽朗的声音,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听众的心,传播至世界每一个角落有华人居停的地方。依婷这么娇滴滴的面容,这么清朗亮丽的歌声,好像是与古人倾诉,了无隔膜,因此,她的「学生情人」称号,当之无愧啦!

「学生情人」不是指爱情的心上人或情人,在这里「情人」二字是指天生活泼可爱,朴实无华,惹人喜爱的宝宝。「学生」包括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士、硕士、博士至博士后都有几会成为依婷的歌迷。这是说无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男女,甚至老年都适合欣赏依婷的歌曲,因为依婷从小到现在十九岁,曾经大胆尝试唱过不同各种各类的歌曲,终有一种合适你口味的歌曲。她不靠广告,声势谋体宣传来助威,而仍能够声名卓著,靠得就是自己的唱演艺术的实力。这也许和她的天秤座有关的,虽然有名利之心,却不会过份追求,始终保持平衡的态度。这也许是依婷的芳名少见诸于报章的原因吧。

其实我们所拥护的偶像,她真的很与众不同的!在她16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170cm的身高。这么窈窕的身材实在是许多时下少女的梦想呀 !你们可别看依婷年纪小小,她的梦想可大呢!就是学习幕后工作,原来我们的漂亮宝贝可真的多才多艺呢 !她不但唱歌了得,演戏也难不倒她,现在居然还想学习幕后工作……你们说,她是不是很多才多艺?

这证明了,我们支持依婷,是明确的选择 !因为她不会象其他人盲目地追求名与利。小时候,依婷常常在家里观赏歌唱MTV、听歌等等的。每每听完一首歌后,依婷必会自个儿哼哼地唱起来。有一天,依婷又在哼哼自唱了.这时,恰巧依婷的父亲有个朋友到访,而该朋友是从事有关音乐的行业的,他觉得依婷很有歌唱天份,于是鼓励依婷的父亲让依婷学唱歌。就这样,从此以后,演艺圈就诞生了这么一个“宝岛漂亮宝贝卓依婷”了。

依婷唱过不少歌曲,包括不同种类的歌,有黄梅调、民谣、民族、山歌、贺年、学生、童年、校园景色、流行、爱情电影、电视主题曲、电视的主题插曲或片尾曲等等。无论什么歌曲,她都会全力以乎,做到最好。有了这么多不同唱歌的十几年经验,突显她的才多多艺的才华。至于唱现代歌如情歌或摇滚歌曲,无论是快拍或慢拍的歌,只要一到依婷手上,都是难不倒她的。 依婷是为兴趣而唱歌,她演译不同的角色及各种各样的歌曲来充实自己,粉色人生,未来实现她生平的理想--筹开世界巡回个人演唱会,那将会把她的歌艺事业带上颠峰的,依婷的歌迷拭目以待吧。如果她的个人演唱会能够成功地举办,那么她的金带级录音,录音的CD, VCD, DVD, LCD等也水涨船高而畅销世界的。

可爱的依婷,自小就喜爱上唱歌,她仿佛和音乐结下了终生不解的缘份。天才的依婷好像拥有天生唱歌天份和拍戏的潜质。依婷在1986年,也是五岁那年,便开始学习唱歌了,同时参与电视与广告的演出,也曾登台唱歌。依婷开始是唱闽南歌,依婷陆陆续续地发了不少唱片,「闽南歌曲」计有「妈妈在哪里」,「卓依婷自弹自唱」,「卓依婷情歌对唱」等多张个人专辑,都一一收录于「卓依婷系列1-6」集之中,故此,有「闽南歌坛小公主」之称。她也曾和许多小童星合唱发唱片等数之不清。后来依婷便以闽南及国语歌曲,并驾齐驱,就像华人在美国加州矽谷凭着双语、多元文化优势以科技开创艳阳天一样。当然,为着适应中国和海外华人,她的国语歌曲较闽南歌多的。

在1990年,也是依婷九岁的时候,推出了「卓依婷黄梅调和新年专辑伴唱」,她在黄梅调里分别扮演了男女主角不同的角色;同时,一起演出有「戏凤」、「扮皇帝」、「傻瓜与野丫头」等等,她的演技无一不是「入木三分」的,真是使人「拍案叫绝」,所以便以「扮相宜古宜今,表演维妙维肖」来形容依婷在小时候的演技和舞蹈。依婷戴歌戴舞,唱做俱佳,活力十足,她唱了「娜奴娃情歌」、「甜蜜蜜」、「十八姑娘一朵花」等,就足以证明就算「王昭君」是共认的极高难度歌,依婷已在九岁的时候就尝试唱过了。依婷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富有似磁铁的吸引力,歌迷和影迷被她吸引得如痴如迷。

依婷在这么小年纪的时候就开始歌唱生涯了,唱歌只是依婷兼职,她是为兴趣而唱的,同时她也努力用功读书,以便继续能唱出更高难度的歌。大部份依婷的歌迷都喜欢听依婷的国语歌曲,因为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懂得闽南语的人并不多,但是也应该试听一下依婷的闽南歌曲,像「伸手等你牵」、「愈想心肝愈呒甘」及「心锁等你合」都是闽南语的好情歌。

到了1994年,依婷开始由小女孩,蜕变为一个美少女了。虽然这时候,她才13、14岁,但外形成熟的她,却已有了18岁青春少女的韵味与美丽。在这一年,开始重写了依婷的演艺生涯。她签了 [海丽集团],正式 成为该公司的歌手,同时进军大陆。在短短的两年内,依婷不负众望地成为风靡中国各地百万唱将的实力歌手。陆续发行了【山歌小调】、【恋恋风情】、【怀念金曲】、【闽南语情歌大对唱】、【春风妙舞】、【春风舞曲】、【恋梦】、【款款柔情甜歌辑】、【校园青春乐】等个人专辑,是以『青春少艾,仪态万千』的形象来演唱的,造成了轰动。

于是在1997年,依婷做了大胆地尝试,就是翻唱一些中国流行曲,和一些红星的歌曲,比如心太软、鸭子、别问我是谁、破晓等高难度的歌曲。这些歌曲皆收集于【 蜕变】、 【猜心】、【化 蝶 】、【 春语】等,也卖个满堂红。依婷则以『活泼伶俐,才华横溢』而卓著,再以她的『灿烂的笑靥』再次发行了【皇牌影视金曲】、【新年颂】、【山之谷】、【来生缘】等十几个专辑而 艺名显赫于世,只有十八岁的她,便有『柔声歌后』之称。

虽然依婷的旧歌都是翻唱别人的,这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别人一定会将她唱的歌来和原唱的歌手作比较。中港台有不少的红歌星唱过不少高难度而好听的歌曲,有「来生缘」、「九佰九拾九朵玫瑰」、「找一个字代替」、「新鸳鸯蝴蝶梦」、「站在高岗上」、「姐妹」、「一想到你呀」、「原来你什么都不要」、「心太软」、「依靠」、「鸭子」、「第二道彩虹」、「长相依」等等。依婷再把这些歌曲再登上顶楼,如:「中国人」、「朋友」、「潇洒走一回」、「千年等一回」、「真心真意过一生」、「轻轻的告诉你」、「读书郎」、「明天会更好」、「夜上海」、「你潇洒我漂亮」、「春风满面」、「情人恰恰」、「恭喜恭喜」、「待嫁女儿心」、「爱人」、「甜蜜蜜」、「娜奴娃情歌」等等。春风化雨,春临人间,幸福满堂,甜甜蜜蜜又过一年。

凡是听过依婷的情歌诠释,都会赞不绝口。一个18岁的小女子,到底有何能耐?唱尽了有情人纷扰的感情心声,同时也无尽延伸了有情人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依婷到现在已经出版了约五十张CD碟。她除了会唱歌以外,还擅长舞蹈和演戏。别看依婷今年只有十九岁的年纪,她已经主演过台视的【妈妈】、【菜鸟陪凤凰】、【你子我子打咱子】等二十多部电视戏剧。唱歌和演戏样样俱行的她,绝对有机会成为日后的具有最富实力派的女歌手。基于此,依婷是「少男偶像」,那是应毋庸议了。最后还盼望依婷能保持唱歌和演戏的乐趣和水平,继续奋斗,为未来的演唱会而努力筹备。让我们的依婷歌迷一起支持她,甜美的依婷,再创造高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诺贝尔》读后感55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介绍诺贝尔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诺贝尔的成功经历: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小时候就想发明出一种东西帮助开路工人劈开大山,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诺贝尔就一直把兴趣放在了研究炸药。他首先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但是不安全,炸药在运输途中容易爆炸。于是,诺贝尔又开始了新的发明,反复试验,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弟弟被炸死了,父亲也残疾了。但诺贝尔没有气馁,租了一条大船搞实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全的炸药发明出来了,可它的威力不够大,诺贝尔又开始琢磨、研究、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诺贝尔终于成功了!

是坚持不懈换来了诺贝尔的成功。如果第一次他放弃了,就不会有安全的炸药了,那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安全、威力强大的炸药了。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坚持就会胜利。我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简单,我觉得好玩还能坚持练琴。可是,慢慢地学得多了,也越来越难了,考级的要求也也来越高了,一天不练琴就觉得手指僵僵的不听使唤,有时我也想放弃不学古筝了。可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给自己鼓劲:我都已经学到这份上了,不能打退堂鼓呀,坚持就是胜利!我忍一忍,坚持练琴,就这样,我一直学了下去,成功考过了十级。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很多比赛中获金奖、银奖!

读了诺贝尔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不懈。只要别把前进的脚步停下,成功一定会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最新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诺贝尔官网消息,当地时间2015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丹尼尔斯宣布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她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给诺贝尔写小传作文350字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1862年夏天,诺贝尔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再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五个助手全部牺牲,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是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砰砰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呼吁:“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的引爆物,成功解决了炸药引爆的问题,这就是雷酸汞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中考热点素材积累:当了一辈子“备胎”的诺贝尔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终于尘埃落定。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世界人民在热烈围观诺奖之余,捎带手都要佩服一下诺贝尔本人的高瞻远瞩和高风亮节——有钱人多的是,但像诺贝尔这么“真裸捐”、为全人类共同事业设个奖的人确实没几个。何况人家是百年前就这么干的,几乎是开了这类事迹的先河。这觉悟,怎一个危乎高哉。

不过,诺贝尔的“裸捐”其实有个有利条件——这位老绅士不但没有后代,而且终身未婚。诺贝尔生前号称“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其万贯家财要咋处理,当时就没少被世人八卦。

在世界著名单身汉之林中,诺贝尔算是比较奇葩的一位。其他名人单身大多有明显原因,要么是性格实在古怪,比如牛顿同志;要么是长相不讨女生欢迎,比如安徒生大叔;要么干脆是性取向问题,比如达·芬奇、柴可夫斯基。唯独诺贝尔,不仅相貌文雅、能诗能文,最关键的是他还富可敌国。这么一个标准钻石王老五,为啥找不到媳妇呢?答案是,他想谈恋爱,可人家姑娘总把他当备胎。

说起来,诺贝尔的“单身狗宿命”跟他的家庭有点关系。他爹老诺贝尔醉心于发明武器,可是其祖国瑞典到了19世纪早已不复当年“北欧小霸王”的风光,所以诺贝尔一家不得不周游列强之间寻求资助者。在这种背景下,诺贝尔的青年时代就过得很漂泊,他曾吐槽说“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缺乏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跟妹子培养感情的时间。唯独有一次,诺贝尔在巴黎游历时对当地一位姑娘比较来电,可红颜薄命,姑娘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不过,此事留了个著名的尾巴,法新社后来曾发文称,诺贝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没说实话,那位姑娘其实没死,而是被一个数学家拐跑了,诺贝尔很受伤,所以后来才没设数学奖。若该八卦属实,这应该是诺贝尔第一次成为“备胎男”。

甭管怎么说,四海漂泊外加初恋失败,逼着诺贝尔把前半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人到中年以后,发家致富的诺贝尔开始了定居生活,他请了位女管家为他操持家务。这位女管家来头可不小,是奥地利大元帅金斯基伯爵的女儿,芳名伯莎。伯莎个人修养极高,写过小说,没事儿还喜欢在上流社会组织个沙龙关注一下世界和平啥的。按说这么一个女文青跟诺贝尔也算琴瑟之和,无奈诺贝尔这人搞发明是一把好手,泡妹子却实在不上道,不懂得先下手为强的道理。跟伯莎处了许久,当诺贝尔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准备告白时,人家姑娘却先开口问他:自己有份爱情,是不是应该去追寻?知道自己拿了“好人卡”的诺贝尔同志只得好人做到底,给姑娘一笔钱后放她去“追求爱情”。有人说,诺贝尔后来之所以设立和平奖,和这位伯莎姑娘关系极大。

如果说诺贝尔的前两段爱情虽然结局不圆满,好歹算是“此情可待成追忆”,那么他的第三段恋情却是一场灾难。晚年的诺贝尔陷入了与一名卖花姑娘之间身份和年龄悬殊的热恋中,这名奥地利姑娘名叫索菲亚,索菲亚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本意是“智慧”,可事实证明这位姑娘最缺的就是智慧。缺乏教育的她只知挥霍诺贝尔的金钱,修养和见识则低到诺贝尔无法忍受的程度。诺贝尔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导提高姑娘的修养,殊不知谈恋爱又不是上学,最忌讳一方给另一方单方面上课。一来二去,姑娘对他也就敷衍起来。再后来,姑娘给他写了封信,洋洋数万字表达了“我怀孕了,孩子的父亲不是你”的简单意思。有哪个男人能忍得了这个呢?可人家诺贝尔修养就是好,最后发挥他不差钱的特长,给了姑娘一大笔钱,让她和情郎过上了幸福生活。

再三被爱情深深伤害的诺贝尔最终选择将遗产留下创立了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爱情上屡战屡败、最终孤独终老的备胎男,诺贝尔原本是有理由恨那些姑娘和这个世界的,但他最终选择的方式却是回报全世界——这,才是诺贝尔真正伟大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高考素材积累:乔布斯与鲍勃·迪伦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当听到乔布斯去世的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乔布斯?他怎么会死呢?他属于那种精力充沛,每隔一阵子就出来刺激一下社会,让你惊喜又心怀羡嫉的人。

我对着台面的“苹果”,突然吼出一声,“乔,你凭什么现在去死啊!”你太对不起你的偶像——鲍勃·迪伦这老家伙辉煌的青春了吧?他已经70岁了,还在全世界巡回摇滚着唱!你才56岁。

如果没有鲍勃·迪伦,如果没有乔布斯,这个世界将会失去多少精彩内容?

鲍勃·迪伦——美国伟大的文化符号、反战英雄、音乐界传奇……对于如此杰出人物,故事可以这样叙述:上世纪60年代,迪伦一边嘴里含着布鲁斯口琴,一边跨腿抱着吉他演唱《答案在空中飘扬》、《时代在变》、《暴雨将至》、《犹如滚石》……简约犹如圣经中箴言的歌词——瞄向美国政客、华尔街上的银行家,反越战示威人群、巷子后饥饿潦倒的黑人以及种族冲突、妇女解放等运动。他近乎冷酷地以自己尖锐的音乐,刺入大众内心世界,被誉为“解放了你的思想”的20世纪摇滚教父、民权经典之声,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

小小的乔布斯,在迪伦的摇滚乐里,度过青少年时光。迪伦激发出小乔的头脑风暴:“像迪伦一样,我也许可以在固有的规则之外寻找逃逸甚至反抗的方法。”

从此,这个眉头紧蹙、沙哑嗓子依然吞吐着云彩与大海的迪伦,成了乔布斯一辈子的精神主宰,甚至成了他灵魂的老巫师——他的反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他拒绝受各种规则的约束……无不受迪伦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对迪伦、乔布斯的故事足够熟悉,你会发现他们很像:他们做事都很专注,生性孤僻,不那么合群,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着极大的热情。他们的人生就像一条穷尽变化的漫长公路,但他们从来不在意别人的评论,一意孤行。他们活得很真实,缺点毛病一点不比我们少:言行无礼、惹事生非,暴躁、妒忌甚至有些残酷……但拥有如此性格的人,是不会拥有平凡一生的。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迪伦的困境是,怎样在创作时懂得节制他哲人般疯狂的才华,因为呐喊是容易的,可以自我安慰,悲愤却是困难的,有助于寻根问底、背水一战。其实迪伦是最有资格谈怀旧的人,但他却坚决地选择说:别回头!他甚至拒绝在演出时演唱他最有名的那些歌曲。这种决绝令人肃然起敬。

乔布斯的困境是,怎样令他的颠覆精神找到出口,苹果的每一次创新与革命,都是他为自己内心的狂热与不安找寻出口。坚决地走创新之路,坚决地追求简约完美,坚定地奉行拿来主义,坚定地按照商业营销规律办事。即使历经胰腺癌和肝脏移植两次身体的大变故,记者问乔布斯,是否打算功成身退,结束在苹果的职业生涯?他说,苹果不是职业生涯,而是我的人生。

是的。对于他俩来说,决定等同于“抉择”加“注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纪念美国人权运动音乐会,邀请迪伦献唱《时代变了》,迪伦依然特立独行,非但不参加排练,就连音乐会当天与总统夫妇拍照的环节也丝毫不感兴趣。奥巴马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握手和迪伦离开时报以的一个微笑,“如果他做些别的什么,那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于是,就注定了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成了美国摇滚之父、一个站在世界科技之巅成了传奇。

事实证明,最终站上巅峰的人,只是比别人坚持得更久、比别人坚持得更完美、更独特而已!

现在,“摇滚之父”还在摇着,但“苹果传奇”这个亮点却黯淡下去了,这种消失带给“果粉”的打击,是最要命的!因为不知多少人的生活习惯,因这个“亮点”而改变。现在我们简直不知道能替代这盏灯的那一盏灯,什么时候才能再亮起来?

望着乔布斯托腮的巨幅照片,我更在意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不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专注自己钟爱的事业,这绝对是一个勇敢者的选择。

愿鲍勃·迪伦的音乐永远伴随着史蒂夫·乔布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诺贝尔与炸药的故事

全文共 2892 字

+ 加入清单

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从手工时代进入机械时代,社会一下子向前推进了许多年。工矿交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制造机械需要钢铁,烧蒸汽需要煤,炼铁采煤需要开矿,对矿就需要威力强的炸药。修水库、建河坝,铁路穿越山谷,也需要炸药劈开山谷、凿通隧道......

炸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破坏力大,生产力也大。一方面,开矿要用它炸开矿石,修路靠它劈开山谷、凿通隧道、扫除障碍,修水库、建大坝,靠它移山填海……另一面,用它装填炮弹、炸弹,不知毁坏多少房舍、农田、村庄,压取多少人的生命……看炸药用在何处,建设者需要它,战争狂也喜欢它。

自它一出世,两种作用就兼而有之。蒸汽机推动着钢铁业和采矿业,人们到处找矿,铁矿石、煤靠炸药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资产者为争夺资源、市场打得你死我活,都想找到摧毁力更强的武器。于是,炸药便应运而生。

炸药源于中国的火药,但比火药的威力大得多。 这里说的就是炸药和引爆物———雷管的发明者。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淡淡的月牙还没有消逝,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开始活动,清晨的静谧顿时变得无影无踪了。突然,如同平地一声雷,震得人们耳根子发麻。远处,教堂钟楼的大块玻璃轰然坠落粉碎。人们感到地面在颤动,许多人都以为发生了地震,胆小的人纷纷祈祷上帝保佑……

城东的诺贝尔家族住宅附近,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爆炸。属于诺贝尔家族的大平房实验室,随着一声巨响变成一片瓦砾。进行实验的5个人全部死于非命。老诺贝尔的小儿子埃米也在这次爆炸中丧生。炸药的爆炸力是人们从未见过的。

当市政厅方面公布爆炸情况时,城内的百姓们简直要造反了。原来,诺贝尔一家正在研究一种爆炸力极强的硝化甘油,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谁愿意躺在炸药桶旁睡觉呢?愤怒不已的邻居们简直要将诺贝尔一家扫地出门。市政厅当即发布命令,禁止在城里搞实验,否则将驱逐诺贝尔一家。

政府明令禁止在城里制造炸药,他们只好把设备搬到距斯德哥尔摩较远的马拉湖面的一只平底船上。人们都说诺贝尔一家全疯了。其实,诺贝尔一家是热衷于科学技术,沉浸在炸药研究中的发明家族,从老诺贝尔开始,这个小工厂主就献身于技术发明,直到阿尔弗莱德创立不朽的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家族历经磨难,千辛万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诺贝尔是一位献身科学技术的发明家。当他在瑞典苦心经营的小工厂毁于火灾之后,他便远离祖国和妻儿,到俄国寻求生路。在俄国,老诺贝尔惨淡经营,从事机械发明和研制炸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国方面的赏识,但俄国皇室的政治动荡,又使他好景不长,事业难以为继。

年近60岁的老诺贝尔回国后,重整旗鼓,和他的三个儿子一起研制炸药。父亲不屈不挠的性格被阿尔弗莱德所继承。当阿尔弗莱德看到硝化甘油具有威力无比的爆炸力时,就决定认真研究这种炸药,将它用于矿山开凿和运河挖掘等工程建设上去。从此,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一生,就与不断的爆炸结下了不解之缘。

阿·诺贝尔初次见到硝化甘油,是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当时,俄国化学家齐宁教授向前来讨教的诺贝尔父子演示了硝化甘油的爆炸性。当很少很少的硝化甘油在锤击下发生猛烈爆炸时,给诺贝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为了控制硝化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须发明引发装置。经过研究,诺贝尔发现要硝化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击发。1862年,诺贝尔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获得成功。诺贝尔把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瓶里,再把装满火药的锡管放人,然后装进火药引爆。

诺贝尔终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还弥漫着白茫茫的雾气,诺贝尔兄弟三人一起来到小河边,由阿尔弗莱德点燃导火线,然后丢人水中。猛然间,传来了一声刺耳的金属爆裂声,显然它的轰炸力远大于一般火药,成功使诺贝尔坚定了研制烈性炸药的决心。可是,随后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们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并且被迫迁移到湖中小船上进行实验.

这时,诺贝尔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经打击或震动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制成了引爆装置——雷管。一天,诺贝尔在马拉湖岸边进行引爆实验,远处观望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诺贝尔从死神手中挣脱的情景:敏捷的诺贝尔刚刚轻手轻脚地将实验装置安装完毕,转回身走,还没有走开多远,就听到“轰”的一声冲天巨响,炸药卷起了浓重的黑烟、尘土,人们都以为这回诺贝尔肯定完了,可是,谁知满脸血污的诺贝尔却出人意料地从硝烟中跑了出来,兴奋地喊道:“雷管试验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药的雷管,诺贝尔开始生产硝化甘油。社会迫切需要烈性炸药,诺贝尔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然而,一连串的大爆炸,又使诺贝尔面临绝境。硝化甘油遇到剧烈震动,就会引起爆炸,当时人们对炸药的危险性一无所知,随意处理硝化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随自己。不久,报警的信函如雪片一般涌向诺贝尔。

1865年12月,一名商人带着10磅硝化甘油,住进纽约一家旅馆,突然的爆炸令屋毁人亡,连地基也炸出一米多深坑。

1866年3月,悉尼一家货栈贮存的两箱硝化甘油爆炸,一声巨响,片瓦无存。

1866年4月,“欧罗巴号”轮船运载硝化甘油因爆炸而沉入海底,船上人员无一幸免。

人们恐慌、怀疑、抵制和咒骂的话语向诺贝尔涌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坚毅的诺贝尔也为之焦虑不安。但是他没有像发现硝化甘油的索布莱洛那样痛悔不已、手足无措,只去向上帝祈祷宽恕。他坚信新炸药的优越性一定能为工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眼前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怎样才能解决烈性炸药的安全性问题呢?经过日夜奋战,诺贝尔想出了两种安全措施,最终解决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问题。运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诺贝尔制成了固体炸药。试制成功以后,诺贝尔亲自去各处表演,用铁的事实证明新炸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们的疑虑,挽回不良影响。

1867年7月14日,英国北部矿山矿石贮存场的平地上,挤满了企业界的要人和好奇的观众,他们谨慎地俯身在一道拦水坝后,惊恐地向前眺望着。

只见诺贝尔的几个助手,用废枕木点燃一堆篝火,然后,诺贝尔从容地把10多磅重的炸药,放在熊熊烈火上。围观的人们心惊胆战,他们深知不安分的硝化甘油的威力,有些人吓得闭上了眼睛……

过了一会儿,诺贝尔又跑到贮存场边缘的断崖旁边,当他将10磅多重的炸药箱丢到二、三十米深的断崖下时,许多人吓得俯卧在拦水坝后。不论是火烧。还是撞击,新炸药都安然无恙.诺贝尔又将炸药埋入一个废洞里,用引爆剂引爆,炸药使碎石乱飞、地面颤动……

新炸药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使用诺贝尔炸药的用户解除了疑虑。从此以后,诺贝尔的炸药又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矿业、交通业之中,全世界到处都响着诺贝尔炸药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1896年12月10日,孤独的诺贝尔在意大利西部的疗养圣地悄然死去。按照他的遗嘱,将多达3300多万瑞典克朗的遗产建立了诺贝尔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以及为人类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义者。

从1901年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迄今,已超过90年,在这期间有600多位专家、学者和著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奖金虽然不是世界奖赏中数额最高的,但它是最权威的。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走过的道路,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中考作文素材: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奖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该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蒂博一家》,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一百多年来,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发,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屠呦呦获奖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晚,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一片欢腾,因为启发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的葛洪就是在罗浮山留下了洗药池,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就立在东晋葛洪的洗药池旁。今天,很多游客获知消息后纷纷到洗药池和石碑旁合影留念。

这事要从东晋药仙葛洪说起。当年,葛洪移居罗浮山采药筑庵炼丹,写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正是《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个试验,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它的毒性。终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拯救了无数生命。屠呦呦由此获得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这个奖显然也与罗浮山、与1700多年前的葛仙翁发生了联系。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百姓感念于他,为了纪念葛洪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还为他树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

民间传说葛洪80岁时,携妻子鲍姑同服自炼金丹,双双羽化成仙。清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曾对此传说作了简洁的记述:“罗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复化为衣。”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也记载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所化。”清代光绪年间吏部主事、惠州人江逢辰亦有《题葛仙衣冠冢》诗:“何处葬神仙?朱明洞里边。遗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鲜。”但据《罗浮山志》中记载,“葛洪羽化时面色如生,身体柔软,举尸入棺,身轻如衣。”世人遂认为他羽化登仙了。如今罗浮山的葛洪墓为衣冠冢,墓里没有尸骨,仅有葛洪的道袍鞋帽。

葛洪研究会会长刘俊发今天告诉记者,目前“青蒿治疟之源”碑周围,种了一片青蒿,但很多游人来到碑前还问“什么叫青蒿?”其实青蒿与民间熟悉的艾草很象,容易搞混。两者外观区别是:青蒿颜色偏青,艾草颜色偏绿,艾草的颜色有点像植物出芽的颜色。而青蒿的颜色就是芽成形的颜色。青蒿比艾草要高很多,青蒿修长,艾草没多长。艾叶起温经散寒、调经作用。青蒿为清热截疟药。二者无论是药用植物还是中药药理都不是一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名之战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3月16日,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人正在小水铺一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军主力分散到全县各个乡镇配合地方工作,耒阳城区只有林彪所率的三个连。朱德派人传信给林彪:立即前往敖山庙设伏,尽量迟滞敌军,为主力集结争取时间。

军情如火,重任如山。全军都把目光投向刚刚度过二十岁生日的小将林彪身上。

林彪的确与众不同,他的感觉不是沉重,而是兴奋。长期以来,他都是跟随别人冲锋陷阵,从未单独发号施令,现在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他一心要打个漂亮仗。这种任务越重,对手越强,斗志越旺的特点,林彪保持了一生。林彪手下三个连合计只有二百七十余人。营部讨论战法时,大多数人都把重点放在固守待援上,惟独林彪口出狂言:“任何时间都不要依赖别人,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营部参谋本来就不太服气,反唇相讥:“我们自己的力量只有不到三百人,而敌人是两个团三千余人,怎么依靠自己的力量?”林彪轻飘飘地说了一句:“我们不是有农军吗?”耒阳县委一声令下,李天佑带领八千余农军与二营一起来到敖山庙。林彪视察地形后,更加胸有成竹。他将指挥所设在敖山庙内,命令三个连分作两路,一路埋伏在敖山河的桥头,一路埋伏在敖山圩,耒阳农军也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油茶山上。

16日下午五时,敌先头部队陈壁虎带领一个团陆续进入伏击圈。陈壁虎见一路上风平浪静,远望敖山圩除了三五个农夫犁田点种外,没有任何异常,遂下令部队休息待命,自己带着几个卫兵向敖山庙走来。林彪见时机已到,朝天一枪,两路设伏部队从桥头和山圩包抄过来,子弹像喷射的火龙朝敌群倾泻,手榴弹雨点般砸向敌人。陈壁虎慌忙命令部队向两旁山上撤退,抢占制高点。没等爬上山坡,李天佑帅旗一挥,几百门松树炮迎面将敌人轰得人仰马翻,八千余名农军刀枪并举,从丛林中杀出。陈团调头向山下跑,又与林彪率领的起义军迎面相撞,双方杀作一团。只用一个多小时,陈团一千余人悉数被歼。跟着陈团后面的李力听见前面枪声大作,以为陈团遇上了小股农军,督促后续团往前赶,等他们来到战场,禁不住傻了眼,漫山遍野躺着的都是陈团士兵的尸体。而战场上,除了地上的死尸,竟然没有一人。正在李力诧异时,突然间,松树炮像一阵骤风,喷射到面前,数不清的士兵从道路两旁和丛林之中钻出来,向他们包抄过来。李力以为遇上了朱德的主力部队,急忙下令敌军撤退。

耒阳是林彪的福地。他在这里一战出名,不仅令部下心悦诚服,而且还赢得了朱德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