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族民风民俗的作文汇编2篇 作文怎么写经典20篇

我国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民俗文化节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浏览

6340

作文

630

篇1: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3307 字

+ 加入清单

热情的哈尼族人无论是住房、节日、食品、服饰还是歌舞,都给人新颖、奇特的感觉。

勤劳简朴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红河两岸哀牢山区的半山腰中,那一栋栋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样子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如梦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水祭献祖先。节日里家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断,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许多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随后男人们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哈尼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天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喜欢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一大块一大块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这,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给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都变成了紫红色,香喷喷又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 “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临了,哈尼寨却歌声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云南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聚居在云南大理的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他们的居住房屋样式很多.

最高有白族风情的是“长间”.所谓“长一间”.由两层的主楼及分开建造的厨房,畜栏组成.这三间房子之间都有一小块场院分隔,用处各不相同,全是泥砖,木构顶架,茅草铺顶.主楼正房楼上,用以储存粮食及其它食物.楼下住人,做饭到另一间橱房,畜栏专门用来圈羊牲..畜

半山区的白族民居,是两层木构的茅房,竹木结构的蔑笆房和用石块堆叠成墙’木架’茅草做顶的房屋.山区高寒地区的白族人住的是用哈横木段来垛成的”木垛房”,”木垛房”有单间和双连间两种.为避寒取暖,室内没有火塘.

白族人的民居非常有特色,不仅是民居,白族人的春节也十分有趣.

白族人过春节时要放升炮.所谓放高升炮是指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让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抛绣球”;互拜,赠送礼品,泡有米花的糖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这些都是白族人过春节独有的习俗.

春节和民居固然引人注目,但云南那边的戏曲也是不可轻视的.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有>等剧目.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而成,经丝弦腔为主.有>,>等剧目.

这就是云南的民风民俗,你看它多么有特色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于民风民俗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七夕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作文素材《七夕节的民俗600字作文》。

·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说,七夕之夜要带我躲在瓜架之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害得小小的我总是巴巴的跟在她们的身后。只是可惜,我总是在牛郎与织女说悄悄话之前便会进入甜甜的梦乡,醒来之时,那些小气的姐姐总会把听来的话放在心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她们偷听到了些什么。于是,那个美丽的乡村、那个神秘的夜晚便凝结成了童年时代的一个带着雾气的动人剪影。

· 今又七夕,当我在网络,在报刊上随处看到有关七夕的文章时,心头的感觉是喜悦的。因为曾几何时,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许多外来的洋节却纷拥而至。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 “七夕”,她不是情人节,而应该是爱情节。在这个爱情快餐化的时代,让这个折透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爱情节唤起人们心中那至纯至美的情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土族民风民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 ..

[土族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风民俗“春节”作文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家家走。”听到这首熟悉的歌谣,我不禁想起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春节,想起了春节各种各样的民风习俗。

先说说灯笼吧。三十晚上,小孩子都要提着一盏花灯,才可以跑出去玩。用爸妈的话来说,就是提着红色花灯,走夜路也不用怕妖魔鬼怪来吓你了。今年也是这样,三十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一商量,决定今天就不去买花灯了,要自己做一盏。我先找了一个喝完了的大饮料瓶,把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剪开,就出现了一个空心的长方体,接着我又找来锤子和钉子,“叮叮铛铛”把一枚钉子钉在长方体下年的正中间,接着我又把一根又粗又大的蜡烛插在钉子上面,并用胶带把它固定好,然后,我又“咔嚓咔嚓”用彩纸剪出一张网格,把它套在灯笼上,再把它上面的四个角吊上线,绑到一根筷子上,大功告成!

接下来,三十的晚上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种类很多,有鱼、菜、肉、丸子等。但是重头戏还是那最后端上来的一盘盘热乎乎的饺子。饺子,一个用面包馅的东西真有那么好吃?答案是肯定的。饺子既好看又好吃,刚包好的饺子,样子小巧玲珑。那么煮好的呢?煮好了的饺子,造型美观身材完美,软软的,香香的,真是好啊!我爱你饺子!

这个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一沓沓的压岁钱,,而是有快乐!也有幸福!我在这里拜一个晚年:“新年快乐”!

[民风民俗“春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襄阳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关于襄阳民风民俗吗?下文为大家整理了襄阳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襄阳民风民俗作文500字篇一:

清晨,虎头山出现一轮红日,仲宣楼迎来第一缕阳光,汉江粼粼金光倒映着古城墙,这美丽如画的风景,就是我的家乡——襄阳。

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紧靠汉江两岸,被人们誉为汉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在汉江明珠上成长的孩子,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我的家乡之所以如此美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汉江母亲河的装扮。

襄阳的美丽,汉江功不可没。襄阳尤如一条龙,汉江就是一双明眸,没有了眼睛,襄阳就没有了神韵。人们常说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在我眼中,汉江可以与其相媲美。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却拥有一份安详与静谧;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波澜壮阔,却凝聚一份清澈与淡泊;汉江虽说没有黄河的雄奇险峻,却给人一种文雅与秀美的感觉。汉江母亲河教会她的儿女以友爱、平和的心态去做事、做人,教会他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美丽的襄阳,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伍子胥、刘秀、诸葛亮……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许多文人墨客也在襄阳流连忘返,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创造了灿烂的荆楚文化。

襄阳是如此美丽,作为一个襄阳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我相信,在襄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古城襄阳一定会变得更加光彩夺目。面对美丽的襄阳,我愿唱出这世界上最美的赞歌:襄阳秀美传四海,九省通衢居要塞。土地肥腴气候适,人文荟萃多楚才。改革开放三十载,经济腾飞震内外。中部崛起鼓声起,飞跃发展指日待。

襄阳民风民俗作文500字篇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迎着欢声笑语,我们迎着噼里啪啦鞭炮声,我们迎着满心的期待,我们来到了想念已久的祖国大地——湖北.大年初二我们在襄阳观看了古城墙、米公祠、古隆中。现在我把它们给你们介绍介绍吧!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樊城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人称“米襄阳”。米芾很喜欢收藏砚台。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到人们的爱戴。在他离任去世后,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古城墙位于襄城区境内,原筑于汉初,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夫人城等。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它雄伟壮观,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古隆中,谈起古隆中大家肯定都想到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的丞相、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字孔明,他17岁-27岁在古隆中隐居。幼年失去了父母,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便来到襄阳隆中苦读,被称为“卧龙”。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了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使刘备茅塞顿开。进入隆中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的树木,我们继续往里走 ,就看到了雄伟壮观的古隆中大门,这大门很独特,由三个门组成,正中间是个大门,大门上印着三个红艳艳的大字---古隆中;两旁各有一个小门,三个门中间有两根柱子,上面写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三顾频频天下计",下联是"两朝开济老臣心"。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三顾堂,这可是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那里有一块浮雕:诸葛亮和刘备相对行礼,张飞却双眼圆瞪,眉毛倒竖,一副气鼓鼓的样子。疑?那边怎么有一口六角形的井?原来是诸葛亮在这打水用的,现在它还是那么清澈见底,被光一照还是那么波光粼粼,使人叹为观止。

其实人生下来不是什么都懂的,就像爱迪生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人不能没有先天的灵感,也不能没有后天的努力。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肯下功夫,只有我们先付出,才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欢喜。

春节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春节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终于来了,可是今年的新年与往不同,因为今年是在小城中度过。小城中的新年气氛明显不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没到新年呢,就漫天烟火。我便骑着自行车满城逛,到处是人山人海,哪都有小摊小铺,处处是欢声四溢。我想,今天是新年肯定会更热闹。

新年真是激情,我最盼望的是晚上,这是我们这最热闹的时候了。年夜饭必定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一家子人在一起热闹,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一般年夜饭要吃一个多小时,五点左右开始。因为我知道今晚广场一定很热闹,所以吃完后便拿着买的孔明灯直奔广场。

我还没到呢,就已经看见了如繁星般的烟花。烟花姹紫嫣红,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烂漫、虹彩狂舞。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它们,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间。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我沉醉其中,有如在花海中睡去。那一刻,我的孔明灯也缓缓升起,载着我的梦想和祝福升起。

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个晚上,不会忘记那晚新年的味道:欢喜而又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傣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文化作文300字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期间,遇上建了新房的、娶了新娘的、新女婿上门拜年的、老人做寿的,竹马狮灯队会在主人家玩得更起兴、更滑稽,时间也更久。

玩的花样更有针对性,会敬称为:三星拱照、骑龙送子、五子登科、高堂拜寿之类。主人招待更客气、更丰盛。由于表演的时间长,白天没玩够,晚上会有继续表演,引来村内村外更多人的观赏。所以,春节期间我们老家一带的孩子都喜欢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追赶着舞狮队,跟着看舞狮、看唱戏,就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最主要的活动。

故乡的民俗浓郁,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它就像甜在我心头的巧克力,醇香甘甜,成为了家乡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每逢春节,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不光是为拜年,更是为去品尝家乡这醉人的风情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家乡在石泉,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会在不同的季节绘制出不同的景色,水会在不同的季节向你展现出它不同的舞姿,人更是热情好客,不管你们认识与否,只要你需要帮助,他们总是会放下手里的活来帮你。最令人喜欢的不是那的环境,而是那独特的风俗。

我最喜欢家乡的春节,家乡的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大街小巷到到处张灯结彩,小孩子们把作业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大街小巷中快乐的奔跑玩耍,大人们在家准备着年货,街上到处是美食的香味,除夕那天,天刚擦黑,几只烟花就迫不及待的冲向天空,在天空中绽放出朵朵鲜花,除夕之夜还要守岁,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几乎没人睡觉,除此之外除夕还有一项大的活动,就是吃年夜饭,每当此时,在外奔波劳碌了一年的亲人们都会回家感受家的温暖,在吃年夜饭时如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盘子,长辈不但不会说你,而且还会愿你岁岁(碎碎)平安。

这就是家乡的春节,这就是家乡独特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风民俗的中学作文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的主要节日均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主要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后两个节日尤为隆重。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通常在伊斯兰教教历的三月十二日举行,俗称“圣会”。节日活动包括颂经、赞圣、讲述的历史等。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尔德节”。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要求信徒们做到清性寡欲,成年人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餐,白天禁止饮食。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封斋。满一个月后,为庆祝信徒们圆满地完成了功课,在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开斋仪式。节日的前几天,乌孜别克族人往往要打扫卫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款待宾客。节日那天,人们普遍要洗澡、理发、穿新衣,然后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就可以走乡串户,向亲戚朋友拜年祝贺,与左邻右舍互致问候,共度节日。在欢庆节日期间,常常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按照伊斯兰教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左右,故斋月和斋期每年均不相同,大约每31年循环一次。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时间为肉孜节后70天,即教历十二月十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宰牛杀羊,以备待客或馈赠用。古尔邦节这天一大早,成年男子都必须到礼拜寺做礼拜,礼拜结束后,即可回家过节。古尔邦节一般过三天,有时也可以持续长达半个月之久。节日期间,还常举行舞会和各种娱乐活动,气氛欢乐异常。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的主要节日均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主要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后两个节日尤为隆重。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通常在伊斯兰教教历的三月十二日举行,俗称“圣会”。节日活动包括颂经、赞圣、讲述的历史等。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尔德节”。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要求信徒们做到清性寡欲,成年人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餐,白天禁止饮食。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封斋。满一个月后,为庆祝信徒们圆满地完成了功课,在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开斋仪式。节日的前几天,乌孜别克族人往往要打扫卫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款待宾客。节日那天,人们普遍要洗澡、理发、穿新衣,然后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就可以走乡串户,向亲戚朋友拜年祝贺,与左邻右舍互致问候,共度节日。在欢庆节日期间,常常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按照伊斯兰教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左右,故斋月和斋期每年均不相同,大约每31年循环一次。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时间为肉孜节后70天,即教历十二月十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宰牛杀羊,以备待客或馈赠用。古尔邦节这天一大早,成年男子都必须到礼拜寺做礼拜,礼拜结束后,即可回家过节。古尔邦节一般过三天,有时也可以持续长达半个月之久。节日期间,还常举行舞会和各种娱乐活动,气氛欢乐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的时候,他为了检阅自己的军营,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风民俗:内蒙烤全羊作文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个“小吃专家”,每次出去旅游,所有的特色小吃都不会逃出我的嘴巴!比如说:麻婆豆腐、扬州炒饭等等。不过,最令我难忘的却是内蒙古的烤全羊。

到了内蒙古,怎能不吃烤全羊?于是,我们旅游团的人共同点了一支烤全羊。

烤全羊的做法可是一点也不简单,先要选出1-2岁的小绵羊宰杀,用开水烫全身,趁热褪净毛。然后取出内脏,在羊腹内放入花椒、姜片等调料和香油后,就可以架上架开始烤了。经过3个小时的小火烘烤,一只香喷喷的烤全羊便出锅了!

烤全羊上桌了!一股清香立刻弥漫开来,顺着鼻孔钻入心脾,让人全身都舒爽无比。烤全羊的表皮呈黄红色,前脚屈膝,角上还别了一根红绸子。桌边的所有人都垂涎三尺,恨不得一口吞了这只小羊。

终于可以吃了,工作人员先用蒙古刀把羊肉切成块状的,再分别放入两个盘子中,最后再摆上辣椒粉、胡椒面等配料,就可以动手吃了。

我眼疾手快,抢到一只羊腿,先撒上一些辣椒粉,然后毫不犹豫的一口咬下去。哇!这真是人间少有的美味呀!羊皮香酥可口、脆而不硬;羊肉甜而不腻,香甜诱人;整只羊外酥里嫩,清香扑鼻。辣椒粉的劲辣,简直就像一百只蚂蚁在舌头上跳芭蕾。我陶醉了,不由自主地吟出一句诗: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

朋友们,到了内蒙古别忘了吃烤全羊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民俗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 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 。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的时候,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的时候,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民族工艺——鼻烟壶

鼻烟壶是我国的一种民族工艺。鼻烟壶除了实用,在清代曾作为国际国内交往的重要礼品。

中国鼻烟壶的制作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鼻烟壶制作精美,其中最出名的是内画鼻烟壶。内画鼻烟壶是一门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因是在鼻烟壶内书写绘画,为了让人能看到正确的画面,内画大师们必需掌握好内画技术、在鼻烟壶内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反着绘画,制作难度非常大。但是,画面上的景物栩栩如生。所一具很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

我爷爷家也收藏着一个内画鼻烟壶,它长14厘米,宽12厘米。它的两面都是画“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一面画着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就要碰上那对轿子。就在这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对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左边的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头过来赶小毛驴。另一面是画“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好像打完架后在吵架。旁人连忙给他们讲道理。但是,一个人不讲理,一下子就走了,眼睛盯着另一个人。

我国民族工艺品鼻烟壶的制作是多么精美、大方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母亲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母亲说:“母亲,咱们先期买鞭炮吧!”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母亲说:“母亲,我要这些。”“没问题。”母亲爽快的说母亲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母亲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母亲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