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张择端的其他作品(精选20篇)

王智君创作的影片《八十一枚金币》,催泪2024北京国际电影节,闯入全球66部经典影片之列。下面是相关的观后感,快来围观吧。这里小编为同学们整理推荐了张择端的其他作品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3446

作文

513

初中朱自清作品读书笔记600字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接触到你,大概是源于那篇为大家所熟悉的《匆匆》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认识你,了解你。

你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轻轻地吐出一个又一个字,仔细玩味其间的美妙时,我也意识到必须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谢谢你。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你像个孩子似的说给我听。我第一次知道如此寻常的雨也能被描绘得那么美。《春》带给我的是华丽优美却不失朴实,也是它让我偏爱你写景抒情的散文,因为我总能在它们中间看到你的洒脱你的淡泊,读到你悲伤的心境、起伏的心情。

你的那篇《荷塘月色》,一下子把我拉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袭白衣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花骨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仿佛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甚至听到了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可就在这时,你说,“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一刹那,我又似乎能触到你的心的凄凉,因为你总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然后我要提到你的《背影》,这又是一篇深深打动我的文章,读来竟有想哭的感觉。《背影》中,你的语言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平凡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泓涟漪。我看到学生时代的你和你饱经风霜的老父,感受到他一股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是少言的,他们不擅长表达,可他们没有半点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父爱如山”这话真是一点没错。你在《冬天》里也说,“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氤氲在白水豆腐的热气里的父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你心上都该是温暖的吧。

《正义》里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把正义比作食物衣服,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我可以听见你的愤怒,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你让我们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的。

你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记科学作品比赛作文450字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1月16日,我们科学老师让我们带来自己做的太阳能热水器。我们中午就展开了一场“热水器性能大赛”。

首先,上场的是我和朱颖的“小细长黑盒”。可不是嘛,不胖的身子又浑身漆黑。下一个上场的是朱一辉、刘张晨和金子涵的“粗腰小脸放大镜盒”。这盒子非常大,但只割开了小小的长方形大小的孔,上面还有一个放大镜。

……

要开始比赛了,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跑到饮水区倒冷水。“一!二!三!Go!”比赛开始了,一排排太阳能热水器都整齐地放在有阳光的地方。“选手”的主人等不及了,一个个都跑去吃饭了。

吃过了午饭,每个人都奔向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打开盖子,摸一摸瓶子有没有热。没有热水器的人,都好似一位位好奇的观众,看看各位“选手”的进展。

最后,每位“选手”的主人都当了一回热心的好心人,把晒得滚烫的水倒进人人的嘴里。喝过的人都说暖暖的,挺好的。

喝了我的热水器的水的沈佳浩,说:“哦!真热了啊!”徐睿也喝了,但没有说什么。我们都把热水喝了,热!这场比赛没有输赢,大家都是赢家。

这次的科学作品比赛很成功,大家都十分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最好的作品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暖橙色的太阳悬挂在天空上,那一缕缕阳光,洒在海浪上,金光闪闪。沙滩上,椰子树摇曳着身躯,玩耍的人儿,时不时传来几许欢声笑语。这,便是世间最好的作品

从未到过海边,心中总是有着无限的期冀向往。书中的海,画上的海,甚至于影视作品里的海,似乎都带着些许单调,总觉得不够真实。海,是如何的呢?天涯海角,真是一点也没错,家乡不在沿海城市,再加上父母常年四处奔波,对我来说,那海,就像天涯一般遥远。

我懵懵懂懂的心中一直藏着一片海,那是我的作品,那是属于我的海。在那时的我看来,这海似乎已经够真实了,一切都有,不管是阳光、浪花,还是沙滩、椰树,都是如此的美好,乍眼一看,这仿佛已是最好的作品。但总觉有些瑕疵,却又始终找不到答案。

时间的年轮缓缓转动,日子一天一天平凡地流逝,无曲折,无波澜。那深藏于心的作品,却一天一天破败不堪。

在某个假期,父母终于提出要带我去某个沿海城市旅游,我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的海却掀起滔天巨浪,暗暗期许。

我们一家人不善言辞,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显得枯燥无味。在车上睡不着,便轻轻吟道海子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我已吟过无数遍了,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滋味。真不知究竟是怎样的海,能够让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期冀、向往,再次勾起了对海的幻想。但,依旧不够真实,这不是最好的作品。

刚到这座城市,便迫不及待地向父母提出请求,去海边走走吧。他们提着行李,跟在我身后默默地走着,母亲听到这话,不禁哑然失笑,天色已晚,明天再去吧。噢——我拖长了声音,回答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次日清晨,我早早起床,洗漱了一番,便踱步到阳台上,望这芸芸世界的大好风景。日出唤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我痴痴地望着天边的日光,又想到很快就要见到的海,便激情澎湃,那份最好的作品,我,一定要完成。

走咯!去看海咯!我放下了一切一切的负担,只为这片海。

父母依旧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含笑看着我的背影。忽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起,父亲这才想起手机还在卧室里,便赶忙进去接电话。我和母亲在门口等着他,父亲似乎和电话那头吵了起来,很难想象本就不善言辞的父亲竟然能在这一刻争吵得如此激烈。电话挂了,父亲久久未出来。母亲欲言又止,也进去了。我在门口等着,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

对不起,我们回家吧。父亲的声音有些嘶哑。不等我反应过来,便提起行李向外走去。回——家?心在颤抖。回——家?在门口久久矗立。回——家?凝视着父亲的背影一点一点地远去,我试图找寻答案,终无果。

母亲在我的身旁一言不发。她知道,无论她如何安慰,都是徒劳无功。

我终迈开了步伐,我终是上了父亲的车,我终是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亦是,离海的路途。

我躺在车上,沉沉睡去。内心的海,那份作品,变得更加破败不堪,毫无生机。海浪已不再,而像死水般寂静;日光已不再,而像寒冰般刺骨。

我迷茫,我悲伤,我痛苦。不知该做些什么,只能像个离开襁褓的婴儿一样蜷缩成一团,失声痛苦。

……

待我醒来,朝车窗外看去,竟是夕阳日光,竟是金黄沙滩,竟是碧绿椰树,竟是波涛浪花。这似乎是个梦,是不该存在的,也是最好的,那份作品。

走吧,去看海。父亲的声音依旧有些嘶哑,可传到我的耳朵里是竟如天籁般动听。我终是下了车,终是见到了海,终是与父母在沙滩上赤脚奔跑着。我坐在他们的中间,望着海,这,的确是世上最好的作品啊。

芸芸众生,万千作品,不管是最美的,还是最悲的,只要有情,便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的小作品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亲手完成了一副树叶贴画——美丽的小鸟。我觉得十分开心。

星期六,我来到公园,这里地上树叶可多了。我想:这里的树叶真美,扔了可惜,还不如捡回家做树叶贴画。于是,我就开始捡树叶,树叶的颜色五颜六色。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树叶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是尖尖的叶子像针一样,有的是像扇子一样的梧桐树叶,还有的是边缘像锯齿一样的枫树叶……突然,我看见一个果子,我也把它捡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捡了满满一袋,满载而归。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树叶贴画。我找来透明胶、双面胶、剪刀、一张白纸。我左思右想,这时我听到了窗外小鸟的鸣叫声,最后决定贴一只可爱的小鸟。我找到一片红叶子用双面胶贴在白纸上,做小鸟的身体。然后用红叶子做头,小鸟的头和身体做好了。接着用绿叶子贴在身体边做两片翅膀,又用剪刀把树叶剪成一个圆圈做眼睛,半小时之后我终于把一只小鸟做好了。我觉得小鸟很孤单,我就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了一只小鸟,给它作伴。最后又用尖叶子做花,用叶柄做树干,一幅美丽的树叶贴画就大功告成了。

我拿着自己的作品,左看右看,越看越喜欢,我觉得小鸟在对我笑。我给它起了一个题目“美丽的小鸟”,大家都夸我,我心里美滋滋。

这就是我的小作品,我十分喜欢我的树叶贴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白杨》

作者:袁鹰

人物:父亲与子女

时间:五十年代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经典动漫探险作品--可可皮皮奇遇记之丛林探险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烧退了的可皮皮无聊的在床上休息。妈妈帮他向老师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可没到三天,他已经坐不住了。妈妈看他显得无聊,就让他到外面的花园玩玩。

那天,可皮皮正在花园里捉蝴蝶。他的同学笔直向他走来,“嘿,可皮皮。老师说带我们到丛林探险呢!来不来?”同学发话了。“我一定去,星期几?”可可皮满脸兴奋,弄得同学脸上都是口水。同学说:“是星期六,别忘了。在学校门口集合。”

可皮皮回到屋里,妈妈不让他去。说他的病没好,不能剧烈运动。在可皮皮的苦苦请求下,妈妈勉强答应了。他带上帐篷、大水瓶、睡袋、太阳伞、手电筒、防虫高级药水,和一大堆食品。

星期六,他一人拎着大包小包走到校门口。只看到同学们在等他。“老师呢?”可皮皮一脸疑惑。“呵呵,”同学们笑道。“不说有老师,你能来吗?”“呵呵”可皮皮笑着上的车。

一路上,他们说说笑笑,笑声一串连着一串。不一会,到站了。同学们斗志昂扬的下了车。他们来到丛林里,贝克忙着支帐篷。可晶晶在烧饭。其他同学有的采野果、有的烧开水、还有的整理食品袋,忙的不亦乐乎。

傍晚,大家忙完。一起坐在火炉边,一边吃着食物,一边讨论着探险的计划。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完成一张丛林的标准地图,要知道这可是很危险的,要是迷路,或者被蛇咬了。那不是闹着玩的。

第二天,可皮皮带上指南针和大伙进了丛林。太阳为他们唱着歌,细心的小女孩们不忘一路上采些野果。正午,同学们站在树阴下,大口大口的喝着水或饮料。一位同学在半路跌伤了脚,大队人马不得不停下歇息。可皮皮没有抱怨,他还笑呵呵的说:“我们现在人不多,要珍惜每位同学。这样很好,我们可以开始画地图了!”听了他的话,同学们打起精神,每天凭着记忆和考察做地图。原地修息了三天,同学的脚也好了。于是,他们又踏上了制作地图的路程。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们一起面对:两三人睡一个帐篷,四人一小组,一共八组。六人两个小电风扇。虽然苦,但同学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他们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去周围探查。可皮皮发起烧来,可晶晶和克每天陪着他,在那痛苦的时候,他就自言自语道:“我是队长,队员等着我。我还要制作地图。等到他的病好了,已经是八天后了。他们抓紧时间收好帐篷,匆匆往前走。接下来几天,他们一切都顺利。不过,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现在以经走来到哪了,但他们仍然满怀信心。

当他们走到丛林深处时,遇到了狼群。可皮皮镇定的点起火,把狼群吓跑。可是,当他们坐在火边时,他们看到狼群带着熊、猎豹、老虎等凶猛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作品出处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瞒天过海》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追梦杨令庄·筑梦在路上”文艺作品征文启事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为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的作用,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县委宣传部拟举办“老庙黄金·中国珠宝”杯“追梦杨令庄·筑梦在路上”文艺作品大赛。相关事宜如下:

一、活动名称

“追梦杨令庄·筑梦在路上”文艺作品大赛

二、组织单位

主办:中共叶县县委宣传部

承办:保安镇党委政府、县委老干部局

协办:上海老庙黄金叶县总店

三、活动宗旨

弘扬叶县地域文化,发掘与杨令庄有关的文化资源,对贫困村的人文自然资源进行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人了解杨令庄,热爱杨令庄,为杨令庄村经济建设献策出力。

四、征文题材

以保安地域特色尤其是杨令庄村有关的小说、散文、诗歌、影像作品等。

五、活动时间

2016年11月5日-2017年5月20日

六、活动安排

⒈征集时间:2016年11月5日-2017年4月20日

⒉评选阶段:2017年4月21日-2017年4月30日

七、奖项设置

⒈设特等奖1名,奖金2000元。

⒉一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

⒊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

⒋三等奖10名,奖金各300元。

⒌优秀奖40名,奖金各100元。

八、投稿说明

(一)参赛要求

⒈题材:需体现叶县、保安镇尤其是杨令庄的地域乡土特色。

⒉体裁:小说、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散文、随笔、诗词、歌赋及相关影像作品。

⒊说明:(1)同一作者限两篇参赛文章,文字限3000字以内;诗歌50行以内;影像作品10分钟左右;摄影作品5幅以内。

(2)投稿须注明真实姓名、性别、地址及电话、信箱、QQ等。

(二)作品版权归属

⒈参赛文章必须是原创作品;

⒉曾经发表过的作品不影响参赛;

⒊参赛者参加本次活动即视为同意主办方对全部参赛作品享有所有著作权并无需支付任何报酬;

⒋摄影参赛作品引起的肖像权等相关法律事宜由参赛者自行解决。

九、投稿方式

联系人:蒋军辉 15137592669

投稿邮箱:1628233049@qq.com

2016年11月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作品征集启事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为引导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将在“诵经典·讲礼仪·传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面向广大青少年国学爱好者征集音频、视频作品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

承办单位:尚客圈(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作单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炫一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秒拍)

二、活动主题

活动以“诵经典·讲礼仪·传美德”为主题。“诵经典”,即引导青少年通过吟诵中华传统经典诗文,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讲礼仪”,即引导青少年讲述中华传统经典,了解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文化之根,培育文明礼仪规范,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美德”,即引导青少年自觉传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征集内容及要求

1. 青少年诵读传统文化经典音频作品(1)语言为普通话,内容为我国古代或近现代优秀诗词、散文全文或节选,诵读准确无误,时长在4分钟以内。

(2)录制音质干净,无噪音,MP3或WAV格式均可,可自行配乐或推荐配乐素材。

(3)片头格式为“朋友你好,我是XX,来自XX(地区或单位),是一名XX(职业),感谢关注‘为你读诗’,今天我为您读的是X朝(近代、现代)诗人XX的作品《XX》”。

(4)作品通过百度云盘分享至官方账号“诵讲传2015”,作品须注明文件标题,如“诵讲传音频+机构/个人姓名+作品名称”。

2. 青少年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短视频作品(1)诵演语言为普通话,内容为实景再现我国古代或近现代经典诗词、散文全文或节选的原文情景。诵演内容准确无误、积极健康,时长在5分钟以内。

(2)视频宽高比为1∶1,MP4格式。

(3)作品时长在1分钟以内可通过秒拍APP上传至活动专区(加话题#文化经典诵讲传#);时长1分钟以上,须通过百度云盘分享至官方账号“诵讲传2015”,并注明文件标题,如“诵讲传视频+机构/个人姓名+作品名称”。

3. 作品上报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7日。

四、奖励办法

1. 音频作品择优由Be My Guest“为你读诗”配乐制作,作为Be My Guest“为你读诗”微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专题节目及音频网络电台播出作品。视频作品择优作为秒拍视频推荐作品播出。

2. 主办方将组织评选并为获奖作品颁发荣誉证书。音频作品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奖金分别为2000元、1500元、1000元。视频作品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奖金分别为4000元、3000元、2000元。

3. 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参加2016年5月前后举办的集中展示活动。

五、参与条件

1. 作品主创人员年龄须在40周岁(含)以下。

2. 创作机构或个人须填写《作品报送表》,并随作品统一上报电子版;报送多件作品,须填写《作品清单表》。(电子表格在http://pan.baidu.com/s/1c06snwk下载)

3. 征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参与本次活动视为同意活动组委会享有作品使用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翰墨成都”书法作品年度展征稿启事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打造成都书法活动品牌,促进书法创作,培养书法新人,发掘成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成都书法的知名度、影响力,特定于2016年12月举办“翰墨成都”书法作品年度展,现将征稿启事公布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成都市书法家协会

二、征稿范围

成都市法家协会会员及全市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均可投稿。

三、作品内容及规格要求

1、内容: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和讴歌成都历史文化、建设成就的诗词歌赋、楹联,以及健康向上的古今内容均可,提倡自作诗文。

2、作品规格:作品尺寸不超过六尺整纸的竖式作品,书体不限,不需装裱,草书、篆书请附释文(不收横幅、册页、条屏)。反对过度拼接、染色,杜绝抄袭代笔。

3、填写信息

请在投稿作品背面右下方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勿用笔名。

四、评审

1、成都市书协将组织专家对全部来稿作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遴选出200件参展作品,并从参展作品中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分别发给三千至一万元的收藏费。

2、获奖作品由主办单位收藏,参展作品展出后退还作者本人,由成都市文联和成都市书协共同颁发参展证书,并正式刊号出版发行《2016“翰墨成都”书法集》,参展及获奖作者每人两本。

3、非成都市书协会员入展可批准加入成都市书法家协会。

五、本次展览不收取评审费。

六、截稿日期

2016年11月15日。

七、展出时间、地点

2016年12月9—13日在四川省图书馆展出。

八、收稿地址

成都市金家坝街7号成都文联大厦810室,成都市书法家协会(收 ) 邮编:610000

电话:028-61316550,

联系人:袁碧秀13666251260

唐树良13608048267

主办: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成都市书法家协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品赏析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衬哀景,即反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作品内容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仍然

作者:林徽因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更多近义词的文章推荐:

依然的近义词

栖息的近义词

渺小的近义词

陡峭的近义词

调皮的近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3067 字

+ 加入清单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①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②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③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④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战士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尽⑤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也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⑥;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⑦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⑧那肃穆⑨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朱自清作品读书笔记600字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听,小雨打在窗户上“哗哗”的声音,那是春的声音;看,夜里的灯火阑珊,那是春的样子;翻开《春》这本书,那是春带给我的新的人生。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季节,她将柳树婆婆的白发重返年轻,将花仙子的美丽容颜重回大地;她把希望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把溪水流淌在她的怀抱;她在孩子的脸上画出笑脸,把胖胖的棉袄换成了轻薄的衬衫。

在作者朱自清的笔中,春天不仅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更代表着他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在朱自清的记忆中,春天来临时,母亲都会带着他和兄弟姐妹们养蚕,卖出蚕丝,用蚕粪做枕头,依靠着这些钱来供朱自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读书上学。

时光匆匆,它不肯放慢脚步看看我们,看看沿路的风景,也许到那个时候,时光才会发现,它竟错过了那么多,可它不会,这让我们既无助又无奈,它带走了岁月,带走了容颜,带走了那个春天,那个童年。

记得也是在一个春天,妈妈对着受了挫折的我说;“没有过不去的明天,只有回不去的昨天,你在春天把希望种下,秋天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如果你懒惰,不肯在春天种下希望,那你就只能一事无成,当然,在希望成长的过程过程中,你一定要灌溉辛勤的汗水,否则希望就会枯死了。”我把这句话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让我有了重新再来的机会,由于花朵顽强的生命力的启发,我写了一篇作文,竟得到了无上的荣誉,那个春天,我受益匪浅。

再不种下希望就晚了,再不努力就晚了,再不珍惜童年就晚了。让雨水的声音谱成乐章,伴我们安眠入睡;让灯火阑珊的夜晚成为风景,伴我们披荆斩棘;让春天的故事永驻心田,伴我们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新海诚导演执导的最新作品《你的名字》观后感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2016 年 7 月 3 日,美国洛杉矶,全世界首映。

整场的反响都非常好,观众是美国观众为主,播放方式是日语原声 + 英文字幕,大家都觉得理解没有任何问题。

播完之后,诚哥采访说:“大家看的时候,我在下面偷偷地看大家的反应。”

这次故事性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故事呢,我觉得很像是《星之声》的一个扩展版

(其实更像另一部著名电影,我这里就不剧透了。)

故事的推进,情感的处理、音乐的搭配,在全片的大部分都恰到好处。最后的结尾部分,老实讲,有一些稍微刻意了,有一点点“啊,我要再让观众纠结一下”的感觉

神木弟弟配音配得非常舒服,因为剧情,有一些特殊的配音要求,完成得也非常到位。

看得时候没有注意,之后才注意到哪个角色是长泽雅美配的,也很适合。

私以为诚哥是吸取了之前几部作品不太成功的教训,这次在自己的专长: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上下了大功夫。

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今年有机会的话,务必一看。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优秀作品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班开了美食会,美食会就是把自己做的美食带到学校,也可以拍成照片拿到学校。为了这次的美食会我可花了不少心思,开学的前天晚上就蒸好了大米,今天早上不到6点半就起床了,吃完饭就开始做美食了。我做的是火腿炒饭,看似简单也不容易,我在家做完火腿炒饭,就马上到了学校。

到了学校,我们的美食会就开始了,我们先把带美食的同学请上台,介绍自己带的美食,有的同学做的是羊肉炒饭、有的是烧苹果、还有的是蜂蜜核桃仁······真是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呀!我上了台给大家介绍了火腿炒饭的做法。然后是让别人尝一尝自己的美食,最后评出美食王,我们大家一个个都品尝过了,同学们开始选谁是美食王了,我心里有点紧张,心想会是我吗?这时大家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感到很骄傲,我成了我们班的美食王,第二个美食王是李姝瑶,我和大家过了个快乐的美食会。

(作者:席一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作品简介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着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着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本书收入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所包括的内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点则在表彰中国历史有它的特色,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前后连贯。各篇虽大致以人物传记之体裁为主,所叙事之影响,已远逾当时人之人身经验。本书和黄仁宇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较好地体现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领悟。

《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该书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在海峡两地推出。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cro 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在本书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各色人物,一支生花妙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无数大手笔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

《放宽历史的视界》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其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地北天南叙古今》

本书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博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然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值得再三阅读与深思。

这本集子收录了黄仁宇过去曾在各处发表过的二十六篇文字。最早的刊于1944年,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最迟的则出版不久,仿如昨日。虽说当中有些文字带着旅游性质,有的则暴露着个人经历,全书的范围可以概说为一个学历史的人之耳闻目见与脑内的构思。积之则提供了他的历史观之侧面背景。正因为其不拘形式可以补助有体系的文章之不足;也因为全书缺乏长篇大论,读者也可信手翻来,随时释卷。

《大历史不会萎缩》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由黄仁宇编著的一本书,讲述了伴随着美国中层理论的兴起和翻译引入,历史研究已经越来越社会科学化了。这由当前社会史研究的盛极一时可以得到证明。如果历史研究不是建立于微观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从而内在生长出一种比如公共领域概念式的分析框架,那么这种历史研究就容易被学界诟病为一种“宏大叙事”,意谓其是一种空洞无物的甚至意识形态性的历史书写。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康梁百日维新、民国肇建、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抗日……在这一连串长久远大的过程中,旧体制已经瓦解。过去的农业体制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所以要加以改造。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长横,代表社会低层结构,“立”字上端的一点和一横,代表创建的国家与社会的高层结构,眼前的工作即加入当中的两点,此即执行商业往来时,在法律面前厘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本书是作者历次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的结集。对作者所有着作中的观点提出补充,并且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也加以解说,为其所有着作的精华解释。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本书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黄仁宇先生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先生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了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本书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其旨在在20世纪末期对资本主义作了一个概略的回顾与前瞻。本书着重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却是以其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参照系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作者“大”历史观的宽阔视野,也可以体会到作者作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缅北之战》

《缅北之战》是作者黄仁宇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作者的第一本“著作”。黄仁宇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2007年5月,《缅北之战》在出版60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引领当代读者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明代的漕运》

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一、作品原文

全文共 1267 字

+ 加入清单

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2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3,这时如果不是宛若4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5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6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7。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8,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

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10,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11,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12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13(那也是直干秀颀14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喜欢的经典作品作文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世界上,我喜欢的东西有很多。我喜欢音乐,因为它能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我喜欢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但是我喜欢的经典作品还非《长征》莫属了。

《长征》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不可战胜的,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战士既对付蒋介石的围剿,又要面对雪山,草地这种恶劣的环境,有时红军一天就要行走一百多公里啊,而且都是山路,还有敌人的阻挡,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可是呢,我们红军做到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红军过卢定桥,红军爬在几根光光的铁链上,你看那桥底下的江水,奔腾汹涌,如果一不小心掉下去,那性命就没了,要是我们站到上面肯定浑身发抖,站都站不起来,可我们的红军却要与对面的敌人勇士的战斗着,并且胜利的打败了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本书上的英勇故事让我感动不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给我们的?不错!当然是我们可敬的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你们看一个个红军在这长征路上遇上的总总困难,他们遇到困难总是能做到不慌不乱,沉着冷靜,机智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困难,红军不能战胜的呀!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我们要学习红军长征的这种精神,那就是面对困难要勇于克服,独力自主,乐于吃苦,团结一致。

以前,我没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动脑筋的孩子,遇到困难,要不就不动脑筋,要不就去问妈妈,一点脑筋也不愿意动,妈妈常说我的脑袋要生锈了。遇到了困难就只会退缩,不像红军那样勇敢的去面对。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只要遇到困难,脑袋里就浮出一个画面:就是红军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去克服的,每当这时我就会认真地思考怎样找到更好的方法破解难题。

我喜欢《长征》这本经典作品,因为有了它,我才知道要克服困难,要不怕困难,让长征精神发扬在我们的身上,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最好的作品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古厝的角落,是那张熟悉的小板凳,它凳腿上的蝴蝶结已经褪色了,那有些龟裂的表面上,我反复摩挲着,依晰看见了那刻着的,浅浅的字迹“天下第一凳”。

儿时,我特别想要一张小板凳。而爷爷的手是全村出了名的巧手。我便缠着爷爷教我做小板凳:“爷爷,我想要一个小板凳,而且我不要你帮我,我要自己做!”“囡囡的手比爷爷还巧,肯定可以。”“对!”我呵呵笑,爷爷也笑了,笑纹里刻着他深深的疼爱。

第二天爷爷把挑好的木板拿来,而我两只肉嘟嘟的手攥着锤子,连拿起来都困难。爷爷就拿来一把小木锤。我一手紧握着小木锤,一手按着长长的铁钉。“咚咚咚”我越敲越来劲了,铁钉头一点一点地往木板里钻,发现没敲几下,钉子就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进去了,殊不知木板里有打了一半的孔,木板是最软的木板,还幼稚的惊叹着自己有洪荒之力。再敲几下,钉子就不偏不倚地安在了木板里。几次都如此,从凳面到凳腿,还有横杆。远处蝉鸣,耳畔还是咚咚的敲打声,小木锤一下一下地打在钉子上,村里的早晨很静,爷爷安静在它的安静里,我默默地沐浴在爷爷慈祥的目光中。汗水滴下,爷爷不说话,我坚持着。“爷爷,我完成了!”“囡囡真棒,这是爷爷见过的最好的作品。”“爷爷,我想刻字。”“刻字很危险哦。小孩子不可以。”“那……爷爷帮我吧。”于是,爷爷那双骨节分明黧黑的大手,握着我白皙的小手:“囡囡,刻什么?”我思忖了一会儿:“天下第一凳”我们就在凳面上刻了五个歪歪斜斜。爷爷还在板凳的凳腿上打了两个粉色的蝴蝶结,后来我才明白那是爷爷为了遮住事后又打下去加固的钉子。

童年里那小板凳是我与同伴炫耀的资本,我趾高气扬地说:“你们的板凳是你们自己做的吗?我的可是我自个儿做出来的,比你们厉害多了。”板凳是我童年的玩具,平日里的抢凳子,有时缠着粗绳绕到粗树枝做成秋千。板凳是我每天都会带着的“宝物”,我会时常拣着小板凳坐在村头,听大人讲许多许多城里的趣事。板凳记下了那段岁月。

如今,我再次拾起铁锤、刻刀、木板,我已经可以拿起沉重的锤子,杵着长钉捶了一下又一下,但是钉子没有再被“吸”进去,只能一点一点往里钻,钉子斜着进去,又从旁边扎出来。汗水浸湿了衣服。打钉子,这么一个小小的工序,一天才做完了两个小板凳。却再也没有当初那张小板凳的味道。我越做越烦,最后干脆不做了。

而那张最初的小板凳,才是我最好的作品。那张小板凳带给我的,是爷爷太多太多的爱,无穷无尽的欢笑,和那段刻进灵魂深处的温暖童年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