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冈仁波齐朝圣纪录片【最新20篇】

《客从何处来》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3841

作文

691

《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是一场全民众志成城的人民战争。

众志成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齐心协力,没有跨不过的沟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无惧风雨、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这次疫情再一次激发了我们强大的战斗力。

我们正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进行严肃的斗争。这场斗争,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洗礼。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战场,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葆有恒心,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面对疫情,一声号召,他们全部返回岗位备战,逆流而上的姿态,不是朝着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团圆饭桌,而是奔向防疫第一线,奔向急救室的病床。他们,是医务人员。管控大型活动,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打哄抬物价,保障物质供应,火速开建河南版“小汤山”。他们,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集贸市场、繁华街区、大型商场、医疗机构,他们不间断巡逻,协同卫生和防疫部门全面联查联控。他们,是交警、特警。村头喇叭“闲不住”,大街小巷“土味标语”,他们的话可能不够优雅,却饱含深情、用心良苦。他们,是千千万万乡村基层干部。

历史总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磨难中曲折发展,人类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昂首前进。恩格斯曾经说过,每次历史的灾难总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病毒肆虐,给予伟大民族的不是屈服而是奋起,不是毁灭而是生机。黄河儿女与全国同胞一道,矢志不移、风雨向前。

挺过这个冬季,就是繁花似锦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简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正道》是一部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论证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及和价值。

全片共三集,主题分别为《挑战》、《均衡》、《素质》。每集50分钟,力求从古与今、中与西、体与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几个方面,纵横捭阖,回顾历史,反思当下,着眼未来。因播出时间需要,中央电视台经过精心编辑,将三集剪辑为两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间播出,具体播出时间为5月9日、5月10日晚20:00分—20:50分。

第一集《挑战》

中国教育正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科举等特殊历史力量塑造累积形成的读书热情演变为全民升学的浩荡需求,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家庭现象让当代的中国孩子承担着无可替代的家族荣辱责任,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让通过教育提升个体竞争力的需求滚滚而来。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困境,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二集《均衡》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巨大落差,塑造的是两种落差巨大的人生命运,持续的矛盾积累必然深刻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前程。西安市迎难而上大胆创新,通过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等实现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其中多项设计和措施领先全国,四年来成果显著。本集深入解读西安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历程,提供了一个现实教育改革的成功模本。

第三集《素质》

钱学森晚年焦虑的发问曾引发广泛关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同样,为什么在应试教育极其发达的中国,更深刻地影响人才前途的素质教育却一直难以到位?

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化的基础上,西安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方面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西安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让素质教育落地开花?本集从改革模式到鲜活成果均有精彩解读与丰富呈现。

教育部对纪录片《正道》审定意见

纪录片《正道》,以挑战、均衡、素质为主题,深入剖析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从典型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入手,较为全面的展示了西安市基础教育的改革新举措和取得成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教育部倡导的改革方向,建议面向社会播出,引导全社会共同理解、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央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整整70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朝鲜半岛徐徐拉开。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 Ag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id the North Korea, the 20 -episode large -scale documentary "For peace" in the "National Memory" column of the Cent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A total of 70 years ago, a war that shocked the world opened slowl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那一次,中国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向全世界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 毛岸英等.

无数先烈的鲜血,洗染了胜利的军旗,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长辈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观纪录片《南京》有感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世界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造成的只是让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妻离子散。这些血的债本该谁来偿还?

试问: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们又何时能够达成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鬼子血的见证,短短的六个星期,日本人使一座欢城,瞬间变成了废墟。然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却是,日本人根本不承认他们的罪行!

当然,日本也为他那不法的侵略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

《南京》给人感触诸多,它见证了日本的暴行,南京城,一座千年古城,就这样被日军踩在脚下,任其欺凌。在惨不忍睹的暴行下,南京,变了样,到处都是血和肉,日本这个残酷的绞肉机,不知疲倦的运作,使南京城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勃勃,代替它的是黑暗,是毁灭,是死亡。

然而,中国富强了,中国强大了,中国不一样了!它再不是以前那般软弱了!它有了保护自己的利器,它,腾飞了!但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南京城内,不,不光是南京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土地大半沦陷,死亡是时常会发生的事情,我想,日本的残暴,中国人是体会的最真的了吧?

《南京》这部纪录片,一方面给了日本人莫大的打击,另一方面则给了中华人民莫大的安慰。

历史看来,所有的杀戮与血难,都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这条充满献血的道路,依旧没有唤醒某些人的良知,死亡,杀戮,再死亡,重复着,无休止的重复着,可悲的人类!

南京的历史仍然没有唤醒那些忠于战争的霸权主义者,每个世纪难道真要发生些惨案他们才安心吗?死亡与杀戮,这些可怕的字眼,却活生生的呆在我们的身边,这怎么能让世界和平呢?

世界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杀戮。

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里,更加需要和平共处,共同创造未来与和谐的社会!

和平需要大家的维护,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够没有战争,没有欲望,没有杀戮,才会出现“世外桃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大明宫》纪实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暑期告一段落及60年大庆的日益临近,我们内牛满面惊喜地发现,影市已几乎是清一色国产红色主旋律大片的天下- -b 联和院线网也马不停蹄地组织了新几轮的影片首映,有幸参加周五晚的《大明宫》首映,不过这次主创人员并未到场,影院为坐落于浦东八佰伴的新世纪影城,院方提供的抽奖很有特色--n桶爆米花- -b 自己除了眼福本该再无口福,不过看片搭子让自己的字典在这一夜添加了两个新词:“全家”和“元气面包”,很好味,鞋带先坏元气呆死阿那大娃元气呆死嘎- -b

自己不太喜欢在观影前了解过多影片的相关信息,正如我写的影评较少涉及剧透一样,有些东西还是自己去体会比较好。当然事后对自己喜欢的片子会去查找相关攻略,了解多视角的看法及台前幕后的八卦花絮。虽曾鬼使神差地贵为历史课代表,不过鉴于自己大脑容量有限,所以底子和某些历史暴差的童鞋无异,望文生义想当然认为大明宫讲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b

看影片疑似电视电影的画面就感觉是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片子采用旁白加真人表演情景再现的形式再现大明宫内发生的一段段历史大事件,时间跨幅几乎是整个唐朝计200多年。在90多分钟有限时间内自然只能蜻蜓点水把各个事件一笔带过一下。而片中大明宫的建筑差不多全由CG制成,由于多是远景和全景,基本看不出太大破绽,只是稍微感觉有点假,因为P的看上去过分完美了点。

看到20分钟左右时,搭子扭过头来,表情诧异面部扭曲地问到,“这个是纪录片吗?”我一边对其敏锐的洞察力pf的五体投地,一边坚定地点了点头- -b 不过后来无意间看到本片海报赫然标着“历史剧情大片”的字样,实有误导之嫌。搭子闻之,如同心中巨石放下含笑九泉般在之后去了苏州两次合计5分27秒整- -b

导演之前拍过一部《圆明园》,估计也是差不多形式。想来现在的学生上历史等课时借助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学习相关知识,而本片无疑是一本绝佳的教材。虽然有些观众对于流水账式的事件回放并不感冒,或出于对纪录片本身的不屑,不过自己仿佛又回到青春年少的校园时光- -b在这个特殊的教室上了一节生动的历史课。看到E+ cup的武媚娘时和搭子对视后相互会心一笑,还有那长相颇粽子宝塔糖好时巧克力的围棋棋子。以上一切表明,只要用心,编导一定能拍出感人至深的好电影;同样只要用心,观众也一定可以从一本正经中规中距的表演里找到雷人的笑点- -b 看时也不由思考,对于不爱江山爱美人爱艺术的君主是该怒斥其为只为一己之好不顾民生的昏君还是暗自赞叹他活出真性情真我风采的那份勇气。

总之影片客观扼要详实地介绍了大明宫的全貌及唐朝的兴衰史,可看性尚可。当然我们不能沉浸在曾经的盛世过往的辉煌里,未来的道路是光明而崎岖的,要一步步扎实稳当地走下去,退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关于空气污染的演讲《穹顶之下》这几天爆红网络,引来了大量的观看和评论—一个现实的调查引发这样的广泛关注,也算得上是新闻传播界的一件大事。看了演讲和一些相关评论,有一些表达和传播方面的感想。

故事和讲故事的人

并没有太多疑问的是,柴静讲的故事很精彩—很少有人质疑这一点。相对讨论多的,并不是关于空气污染的事实本身,而在作为主讲人的柴静的动机和私德方面。这就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一个故事的可信度和讲故事的人本身的品质有关吗?

按照理想主义的想法,故事就是故事,故事讲出来后,所有故事的内容是客观独立于讲故事的人而存在的,因此故事的可信度可以也应该仅由故事的本身来确定,与谁讲这个故事并无关系。

然而,我们绝不缺乏这样的经验,专家和门外汉说了同样的话,毫无疑问的我们会认为专家的可信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故事由谁讲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故事的可信程度的。

不过,是否在所有类型的故事中都存在这种“讲故事的人”的效应的呢?

我以为并不尽然。比如说,也许我们会因为牛顿任职皇家铸币厂厂长的经历而看低他的私德,但并不会因此而认为牛顿三定律有什么问题;也许有人会因为图灵的同性恋而觉得跟他不够志同道合,但这并不应该影响对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科学成果的评判。

推而广之,大约可以认为,一个故事可以严格而明确地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跟讲述这个故事的人的个人品性越不相关。相反的,一个故事带有的感性主观的成分越多或因太复杂而不能简单的客观评价的程度越高,它的可信性就越为讲故事的人的本身品性所影响。

雾霾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对雾霾背后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认识远非客观。从而,柴静所演讲的并非是严格纯粹的客观事实,比如对雾霾的体制性归因和诉诸宣传呼吁的若干解决方案,不同观念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因为美国备孕、女儿肿瘤和空气污染的隐晦关联、出于自我宣传或切合政治趋势的动机猜测等引发的对柴静的私德担心,就在事实上影响了某些观众对她所作演讲最终的信任程度—尽管这也许并不应该。

有篇评论文章谈到应该让柴静隐去,观众应该仅关注演讲内容本身。然而,基于上面的理由,这个呼吁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得到完全正面的回应的。在这里,讲故事的柴静是她所讲的故事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没有办法完全隐身的。

“炒冷饭”也可以有妙处

又有评论说,柴静在演讲中所讲到的所有内容,在专业人员那里并没有新意,不过是“炒冷饭”而已,并无多大价值。

讲这种话的人忽视了表达和宣传的重大作用。了解一件事情本身是什么固然重要,把这件事情清晰明白的讲给大众也是了不得的功夫。

柴静所做的,并不是发掘空气污染的科学事实,或者是发现造成空气污染的社会和经济的原因,或者是提出任何的对应解决方案;在这任何一个方面,都有无数的专家可以提出深刻得多的见解。柴静所做的,不过是发挥她宣传的优势,把这些在专家那里稀松平常但普通人未必理解的事情非常有效的讲给了巨大规模的听众。

柴静炒的是冷饭,但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炒—她没有做科学研究发表空气污染的学术论文,而是把知识讲给了普通大众—这种不同的方式也就是价值的来源。

传播的偏见

柴静有她巨大的传播能力,她应该也是出于好意促成关于空气污染的信息的传播。可是,即便出于好意,传播所带来的后果也未必尽然是好的,至少是对部分人来讲。

这里的原因是,巨大的传播能力使得所传播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人的关注和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他的同样也很重要但缺少传播能力的方面受到较少的关注,吸引较少的资源,从而间接的承担了负面后果。

比如说,雾霾自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由于雾霾来自车辆尾气的比例比较大和城市人口密度更大的原因,雾霾的严重程度大约是城市远大于农村。而同时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经济上的落后也更加使得农民对雾霾的关注远不如城里人。在比较偏远的农村的农民看来,说不定雾霾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还算得上是“富贵病”,远不如农村老人生病无钱医治等死来的严重。

可是,因为对雾霾危害的宣传,社会上有限的资源就有可能更多的投入到雾霾的治理上而不是提高贫穷地区的生活条件上,这算不算的上是因为传播而带来的某种特权和偏见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讴歌母爱的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生门》由陈为军执导,耗时365天双机位跟踪拍摄,从40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选取了4个作为代表。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故事性较强,主要讲述了这4位遭遇极端情况的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考验。所谓极端情况,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见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盘”的孕妇,还患有糖尿病,而且怀了双胞胎,随时都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但孕妇并没有医保、只有5千块钱,诸多问题接踵而来。此外,还有患有妊娠高血压、孕龄28周孩子却没有胎动的孕妇,以及手术中血崩需切除子宫的孕妇等等,在手术室里的真实情节看得人触目惊心。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展现普通医疗过程的影片,手术只是个引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表示,开篇的那场手术带来的震撼难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才开始展现经济、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后面的问题,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专家都表示,这部影片含义颇深,能够引人深思。

作为一部纪录片,《生门》选择在12月上旬公映,届时将会与《三少爷的剑》、《少年》等热门影片同期竞争。对于票房前景,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生门》会成为一匹黑马,可以依靠口碑传播来影响票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国旗照耀下,幸福成长,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系列纪录片《香港十年》记录下的在香港一间普通的幼稚园里举行的升旗仪式:五星红旗下,《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声中,孩子们庄严地行礼,郑重地宣誓,那坚定的眼神和稚嫩的童音,让每名观众都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认同感。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在1997年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轨迹将与父母一辈全然不同,从进园之初,他们面对的就是五星红旗而不再是维多利亚画像,在香港199家幼稚园中,升旗仪式已经成了孩子们最热爱的活动项目,其中的象征意义正如影片编导所指出的:“这意味着成长的信心和未来的生活。”

作为中央电视台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特别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由《十年见证》、《历练之路》、《和谐共处》、《活力充沛》、《背靠祖国》、《我的中国心》、《血脉相连》、《龙腾香江》等8个篇章组成,以寻常百姓、普通人物为主角,以真实情感为核心,以香港回归10年来的“变与不变”贯穿始终,用影像记录香港10年的风雨历程。对于彰显经过10年发展步入繁荣稳定的香港新形象,凝聚激发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是一次圆满的回首,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起航。”

香港10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10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以“一国两制”的模式将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地区统一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均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被称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创举”。实践表明,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成为香港顺利回归的首要因素;而中国政府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决心及应对危机的沉着立场,更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年中,香港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每一个香港人,和祖国人民一起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切实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制片的电影《迁徙》。在这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鸟类迁移的艰难,竟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影片里的风景拍得美极了:有湛蓝、广阔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湖水;洁白如玉的雪山;还有那优雅的仙鹤展翅翩翩起舞,看那姿态似行云如水,轻盈、舒展;再看那高贵的天鹅头颅相抵,与水中的倒影、交辉相映;最后再看那成群结对的海鸥一起飞行,气势磅礴。

在《迁徙的鸟》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在亚马逊丛林里有很多只鸟被可恶的人类抓住了,不过其中有一只机灵的鹦鹉偷偷的用嘴打开笼子,逃脱可恶的人类的手掌心的场景,有趣极了!

[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英雄儿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革命英雄主义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昂扬起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铸就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丰碑。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抗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松骨峰战斗。“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投掷炸弹5000余枚,耗时43天,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官兵仍牢牢地铆在阵地上。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志愿军官兵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观纪录片《较量无声》有感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掠夺为西方纯粹资本主义的天性,利用经济与军事手段运用的无以复加。直到遇到了兔子。“民主”的局限性使他们的内部矛盾最佳的解决方式就是向外部转嫁危机。面对源源不断西方的“和平演变”与“文化”入侵。我们咋办? 央视最近播放了《较量无声》,网上很多现象、很多疑问都会在里面找到答案。《较量无声》清晰的表达了他背后的含义。从近一段时间各种“大V”被抓、部分腐败兔下马。也说明兔子在这个隐形的战场上要有所作为了。兔子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兔子的天性就是我解决不了的事情先让他搁置,万事俱备之后抡胳膊就上。

兔子生存到现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磨难,历经以千年为时间单位的延续。始终不灭。这是文明的力量(又称软实力)。这比核弹的威力大了不知多少倍。文明的延续就是利用实用主义。善于改革、善于自我学习、去伪存真,什么对我有利我就利用并融合。历史上为什么有焚书坑儒就是因为这些“书”和“儒”已经阻碍文明的进化,需要“改革”。(题外话说起来还好笑“改革”这个词还是日本造的)这种文明的存在包容各种价值观,它不局限于所统治地图的大小没有边界。兔国与其他国家不同,我们处理不同价值观的方法不是此消彼长而是融合消化。这也是目前美国推出各种“革命”套餐不奏效的根本原因。

面对中国的这头“怪物”,美国认为这是意识形态之争。但美国目前的局限就是,他所宣扬的意识形态的骨架——"民主"制度出问题了,面对时代的变化自己并没有改变。往大里说文明进化出现了停滞。但是世界舆论是被欧美控制的准确说是美国控制的。人家有充分的渠道告诉全世界美国依然“例外”,仍然健康活波、活蹦乱跳——即使动脉在喷血!人家能用放大镜观察你,并能把曲解的想法直接送到你手里。反之你空有强大的文明却很难有渠道影响美国人。兔子的强大已经断了美国用军事手段处理的念想了。只能利用“嘴炮”!奥巴马和三胖纸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果“失败”,基本就是各自价值观大崩溃,俗话说信仰没了活着还有啥意义。如果历史的走向真如这样,何不如修正一下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与蓝色星球上的其他国家,准确说是西方国家面临着相互了解不对等。由于兔子近代师承西方,我们了解西方的程度,远大于西方了解我们的程度。正因此我们才能在列强包围下策略地生存并发展!而西方呢!西方由于意识形态需要以及傲慢的态度总是封锁自己国民去深入了解兔子。因而面对兔子疯狂的成长无法对症下毒而徒劳无功束手无策!西方国家舆论环境对于我们的处理方式基本等同于朝鲜。直至 08年世界才有一些改变。因为实在藏不住体型堪比恐龙的兔子了~~

以中华文明存在的长度来看,我们面对的困难到后来只是身后一个又一个的深浅不一的脚印,我们如何保持自身文明的健康存在发展,这是一个远比美国给我们带来还要大的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度最佳纪录片《地球脉动》观后感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很美的一部记录片,由于有11集,没能一次性看完,断断续续看了1个多月。发现个小规律,每集在后半部分都有个压轴戏,一场动物猎食,一幅心广神怡的美景...显然,最后一集是的压轴演员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但这一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用鹦鹉螺。

鹦鹉螺只会倒着游,也就是说它看不见前方的路,一切的一切都只有在它经过之后才会看到。更美妙的是,它一个月只需吃一顿饭。

它白天生活在海底400米处的水域,只有在夜晚向上浮寻找食物,照这么说,它或许看不到光,看不到美丽的珊瑚礁,美丽的浅海美景。但这又有什么呢,一月吃一顿饭,然后撅着屁股,在海底漫无目的游啊游,永远不用担心大海太小不够它游,不会时不时的饥饿难耐去到处寻觅食物,不为看那色彩艳丽的珊瑚礁而分神,不必恐慌屁股前方一片漆黑的深渊...

鹦鹉螺也许只有一条信念:哥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倒着游啊游,别无它求。

来生做只鹦鹉螺,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鉴史问廉·制度之重》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第七集通过历朝历代大的制度设立向人们揭示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秦始皇官吏管理制度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大一统帝国,汉武帝时的孝廉科在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拔人才制度的同时,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以至于到现在仍然成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印记。随后产生的以刺史制为代表的巡视监察制度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人民群众对巡按御史称为“八府巡按”,相信大家都看过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讲述一个小官伸张正义惩治贪官的故事,这折射出人们对巡视制度和监察御史惩治贪腐的期望。

此后的以“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为代表的回避制度则体现了为达到公平正义国家可以采取的官员任命手段。而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为这个泱泱大国提供了一种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等等。

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无法忍受的,而整治贪污杜绝腐败的一个手段就是巡查制度,这一点到现在仍然在用,也就是巡视组。而从根源上杜绝就是提高选拔人才的科学程度,也就是古代的科举制度。

反之,因为制度的不能很好的贯彻,导致帝国灭亡的案例也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就是明清的灭亡,这些不能不说是给现在的社会一种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超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工作,从拍摄到制作又前后历时两年之久,按照总导演、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的话说,纪录片镜子》的创作过程始终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们真实展现这群人的生存状态,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看片子,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思考它,或者做一点点事情,这就是我们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如果说这个片子讲的是家明的故事、张钊的故事,某种程度讲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整个创作过程当中也是我们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我们都在努力完成足够克制的表达。用内容去表达,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于《镜子》而言,纪录片只是一种形式和一个载体,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成为折射现实问题的那面“镜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补这一领域内的空白部分,

让《镜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究竟什么样的纪录片作品,才能为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呢?《镜子》的制作团队并不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纪录片《镜子》借助90分钟的内容试图传达给每个人的核心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不是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如果对涉及教育问题的各类国产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能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后在纵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这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中尚属空白。也正是因为能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部分,才让作为纪录片出现的《镜子》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同时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镜子》在达到这一维度的基础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视角继续深入,去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寻找和追问人与人究竟应该如何相处的过程中,去展开针对青少年完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度思考。那些沟通和交流、阻碍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个体人格与时代特征间的种种关联,都成为这部作品关注的重心。

“敢第一个吃螃蟹”,

体现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出品的《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所展现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而有的家庭里,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孩子”身上存在的所谓“问题”,往小了说是家庭压力带来的偏激反应,往大了说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就的结果。初等教育学院张志坤副教授指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的青少年在人的自我觉醒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出现类似网瘾,早恋等现象也都属于正常现象。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甚至大众媒体都非常重要。每一个方面缺少了、错位了,一个人的成长就可能出现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镜子》已经跳出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而存在的范畴,而是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一种近乎直白的拍摄方式,来揭示当代中国客观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虽然片中只涉及到三个普通的家庭,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中国社会不得不去直面的一些客观现状。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需要具备一份敢说真话的勇气。

用卢钊凯的话说就是:“当听到这些、接触这些事实以后,应该做一个比较深刻、值得大家思考的片子。所以从十几年前一直开始关注这个题材,后来不断地在思考这个事。对于创作者而言,如果说电视是一门艺术,应该是镜头表达的艺术,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

而这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作态度以及探索精神,体现出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到社会敏感问题的拍摄和制作工作时,如何能够第一个做出一家权威媒体应有的反应,在行业内起到表率作用,需要的不仅是仗义执言的勇气,还要具备敏锐的视角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在这一点上,《镜子》无疑为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打开了另一种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建党95周年大型纪录片《英雄如山》观后感

全文共 1355 字

+ 加入清单

英雄如山》是一部记录英雄烈士光荣事迹为题材的三集大型纪录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英雄如山》观后感一: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献礼影片,电视纪录片《英雄如山》近日宣布开机。

山东省济南市有一座英雄山,那里长眠着5000多位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烈。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慷慨赴死,血祭中华。该片正是以英雄山为主体,还涉略了太行山、大别山、中条山、井冈山、沂蒙山,并以这些山作为地理坐标、历史坐标及精神象征。以长眠于英雄山的先烈为核心,以先烈的生命轨迹为半径,以动情的人物故事,描摹“英雄”的定义和光彩。与此同时勾连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人物、事件、旧址、典籍、传说,引导观众对“英雄”的认同和对 “英雄主义”的亲近,意图构建人人皆可成为英雄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该片将于年底完成并播出。

《英雄如山》观后感二:

英雄如山,山如英雄。以弘扬英雄精神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如山》昨天在北京开机拍摄。该片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广播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将于2015年年底在济南电视台首播,2016年4月,在全国上映,向建党95周年献礼。济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延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为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如山》开机揭幕。“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在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拍摄一部以弘扬英雄精神为主题的电视片正逢其时。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如山》将让英雄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对照当下,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风尚,让英雄辈出,引领时代潮流。《英雄如山》还将综合使用各种影像创作手段和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与“英雄”有关的年代、事件和人物。

《英雄如山》观后感三:

4月2日,时值清明时节,一部以纪念英雄先烈,讲述当代英雄故事为主题的3集电视纪录片《英雄如山》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开播,以期用现代影像技术向曾经的英雄以及当下的英雄们致敬。

《英雄如山》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广播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联手打造,讲述了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牺牲的英雄故事,塑造了立体真实的中华民族英雄群像。

当赵登禹帅伍佰大刀敢死队杀入敌营,当杨靖宇对劝降人说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人们读懂了英雄的意义,读懂了担当,读懂了国难当头的使命。济南英雄山长眠着的数千位不同时期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尊严,慷慨赴死;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血祭中华。

《英雄如山》在纵向上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大历史时期,在横向上遍布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中的5个方位,用宏大的视角和高远的立意,用真实震撼的影像,塑造出一群立体生动的英雄群像,树立了英雄如山、山如英雄的崇高理念。据主创团队介绍,纪录片《英雄如山》在大量运用影像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英雄背后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走访事件亲历者,结合历史深度和人文深度,从当下社会现实切入,纪录当代中国英雄,追溯近现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全面呈现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以及甘愿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一个个传奇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977 字

+ 加入清单

让技艺背后的人“活起来”

2015年10月,时值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故宫方面破例让摄制组将镜头对准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科技部。据导演萧寒介绍,其实早在五年前他们就酝酿了做一部关于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选题,让那些修复大师走到公众面前,“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被大家称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工作,他们经手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回忆去年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拍摄经历,导演萧寒的脑海里至今依然盘桓着一个“赶”字。萧寒笑称,“当时是因为故宫院庆,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希望跟我们合作拍这部片子。最头疼的是工期太紧,包括后期都在赶。”

由于采用了长时间跟拍的方式,在人员配置方面,团队主创规模很小。用导演叶君的话来说就是,最多7个人,常态是5个人,“一个人在现场,两个摄影师各带两个助理。每个人要身兼数职,就像足球场上一个人要踢好多个位置一样”。主创团队又以80后、90后居多,正因为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和剪辑节奏上颇具新意,它融合交叉了多门学科知识、技术和极富时代感的流行元素。导演萧寒表示:“在一件件冷冰冰的,几百上千岁的文物背后,其实是有鲜活的人,而这些人身上又有很鲜活的故事。我们拍文物,拍修复技艺,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希望这个技艺背后的人能够‘活起来’。”

导演叶君更爱用写作文来设喻,阐述他的创作理念。“小学语文课就就教我们怎么写好人文速写,怎样用寥寥几笔把一个人写得特别可爱。创作中,我们先描述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然后慢慢引导观众去意识到文物背后的人更有意思,再逐级给予这个人物以‘戏份’,观众投入的感情就会逐级递增,最后变得爱上它。”

5年做田野调查写10万字资料

实际上,早在开机之前,两位导演就用了5年时间去做田野调查,一趟趟地游故宫,光是调查资料便写足10万字。尤其是叶君在拍摄时总是秒变“十万个为什么”,故宫工作人员送他一个“叶问”的雅号。再次听到“叶问”的称号,叶君面呈赧颜,“拍摄涉及到十个工艺组,每个工艺组都要构思一个文本,很多问题要问。我就老是在各个工艺组串来串去,问来问去,我又姓叶,所以得名‘叶问’。”

即使提前五年功课做足,即便头顶“叶问”的大名,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棘手难题,最头疼的就是“突发事件”。导演萧寒举例称,也许团队在拍书画修复组的时候,瓷器修复组发生了一个特别棒的事,可错过了就只能是一个遗憾。再比如拟定拍摄星空的晚上,突然下起雨来,结果并不是推迟几天拍摄就可以解决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又要再去申请,因为故宫的安保非常的严格。你申报的拍摄周期错过了,又得重新再去申请。”这些都是萧寒在实拍过程中的真实境遇。

顾名思义,《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个“我”,工作在故宫一线的文物修复者。导演萧寒表示,团队在人物跟拍上的手法就是融入到拍摄对象的寻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我们和故宫工作人员工作、吃饭在一块儿。一开始他们也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闯入者,到我们拍完走了,他们甚至觉得少了点什么,因为每天相见就像同事打招呼似的。”萧寒说。

除了记录文物修复者在宫墙内施展精湛手艺,他们在宫墙外的日常生活也纳入拍摄的视野。导演叶君认为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达:“他们上班也会换乘五种交通工具,他们也会遭遇堵车,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现代人,只是他们在故宫这样的场所,从事着外人看起来非常穿越的工作”。

故宫修复文物的女孩气质最好

在与这些文物修复者长达半年的朝夕相处中,叶君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这个直爽的汉子在表达起来有点欲说还休。“我觉得在故宫工作的女孩子气质很好。”追问其个中缘由,萧寒替叶君做了补充,“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对任何东西都是轻拿轻放的。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的状态,而且认真细致工作中的人是美丽的,在文物修复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你会觉得她特别的棒。”

在人物的选择上,纪录片第一集就把镜头对准了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纪录片播出后,像钟表组的王津,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很多网友,观众再次领略到了久违的“匠人精神”。谈起拍摄对象的遴选,叶君指出,三集纪录片主要是按照文物修复工艺的门类来划分,“某个主人公可能在这一集是主角,下一集就成为了配角。这是一个多线索并进的叙事结构。好比拧麻花,两三个拧成一团,然后再下一个。”

有豆瓣网友在观后感中感慨,“用来丈量他们一生的,不过是数量不超百的书画,或者器皿,这样的一生,走得好谨慎,好珍重,好讲究,又好舒服。”至于网友对纪录片主人公的热捧,萧寒认为这是当下凡事求快求高效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慢节奏”中收获到的感悟。“可能这个社会,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急功近利,浮躁。所以,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大家才觉得显得珍贵,才会被打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央视2024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歌德曾说:“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向往光明。”人类与病毒有太多次交手,有太多的腥风血雨,化作雾霾,笼罩在人们心头。而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抵抗,同心抗“疫”!

在《新课堂——同心战“疫”特别节目》的采访中,白衣天使们的样子震撼到了我——宽大的防护服中,是瘦弱的身躯与流淌的汗水;脸上一道道深红的勒痕纵横,在这正值青春年华的脸上格外醒目;疲倦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他们说过:“因为在隔离病房里面,病人是没有人陪的,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我们就成了他们的亲人。”是啊,战争年代需要战士保家卫国,而特殊时期需要护士用精湛的医术抚平人们的病痛。如此的辛苦,为了什么?只为心中那句“我是党员,也是护士”!此为吾之心中第一个涌入心头的关键词:责任!

微博上有一位女子“仓皇逃跑”的样子上热搜了!原因竟是送了口罩不愿流露姓名只丢下一句:“给你们一些口罩。”就匆匆离开了。事后,医护人员满含感动,当着摄像机的面,真挚地对该女子由衷感谢。网友们更是表示:“你“逃跑”的样子真美!”我想,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样的真情处处皆有吧。正是这样的温暖,构成了人们与医护人员情感的桥梁,心连心,情连情。七十年前的抗战是如此,而如今更是如此。在天灾人祸面前,只靠前线人员的努力往往不够,需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方能战胜!此为吾之心中第二个涌入心头的关键词:团结!

为了抗击病毒,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随后有更多医学专家们前去提供技术支持,不为功名,只为人民,他们废寝忘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成果。为了更好对疫情进行防控,国家投资建立雷神山医院与火神山医院并免费为患者提供治疗。我想,这便是泱泱大国在面对灾难时的坚决态度吧!正因拥有技术的支持,我们方能安居乐业;正因我们背后的国家,我们才会在面对灾难时如此冷静沉着并遵守党的命令。心中有国,支持抗“疫”。那么,肺炎又算得了什么呢?此为吾之心中第三个涌入心头的关键词:支持!

责任、团结、支持,如同坚韧的船桨,助“人类”这艘大船在大自然的海洋中平稳航行,抵御狂风暴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通过各种文学艺术载体特别是影视作品得到充分展现。而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实践,《隐秘征程》无论在内容线索或表现形式上都传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借助本片,今天的观众可以通过新的角度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17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历史课我们全系观看了数字纪录片圆明园》,当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像梦一般突然恢复她昔日的壮丽,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惊叹不已,但是随后,当我们发现,这所有的壮美都要化为泡影,都要被摧毁,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该片以与《圆明园》的命运一起沉浮的人物为线索,从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圆明园从蓝图走向鼎盛的过程,而从咸丰皇帝那里,我们又目睹了圆明园被劫掠与焚毁的结局。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高空飘扬,永不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山西火种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集中观看了省委宣传部制作的六集文献纪录片火种》,给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学院领导、院党委成员、在校的师生党员、院团委学生会主要干部参加了本次集中教育,活动由院党委书记吴华英主持。

党课开始之前,党员和学生干部们就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学院会议室,先后以党支部为单位签到、就坐,显示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党课伊始,吴华英书记传达了校党委组织部关于组织党员集中观看《火种》文献纪录片的相关通知,强调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知党才能更加爱党跟党走,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思想与行动高度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把“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成果化为指导学院改革、矢志成才的具体行动。

吴xxx还代表院党委提出了:遵守会场秩序、认真观看视频、边看边思考边对照、课后各党支部分别组织党员进行专题讨论、每个党员都要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观后感等观看专题视频、上好特殊党课的一些具体要求。接下来,按照院党委的部署,副书记强汾生就近期党支部全部完成“两学一做”第三专题研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校党委符惠明书记的学校党代会工作报告、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党员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等工作事项,进行了详细安排。

随着《火种》文献纪录片的一集集播放,把在座的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思绪吸引到了二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辛亥革命播下了“科学与民主”的火种,开辟了近代中国寻求变革、自强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播下了火种;以高君宇、王振翼和贺昌等为代表的山西早期革命先驱,以开展各种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组织革命社团等形式,发动了山西的革命运动并与全国的革命活动遥相呼应,给山西的革命工作播下了火种……观看过程中,会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人们时而神情凝重,时而小议讨论,很多教工党员还不时地低头笔记,课堂气氛浓烈。随着视频一集一集地播放,师生们再次领略了山西这块古老土地上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人杰地灵、革命发端早、文化底蕴深的特殊省情。

最后一集纪录片的结尾音乐响起,党员和学生干部们依然恋恋不舍,三五一群地讨论着、交流着文献纪录片的内容及观后感。从师生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本次特殊内容、特殊意义的党课,让大家受益匪浅,收获良多。我们相信,随着我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定会得到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定会得到体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良好成效,也一定会转化为推进学院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