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作文(实用六篇)

《金陵十三钗》是2024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339

作文

6

篇1:观《金陵十三钗》有感1000字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一曲《淮河景》映衬在南京腔下显得荡气回肠,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忆中手拿琵琶弹奏着内心的辛酸苦楚!视线模糊中,我仿佛又重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国耻:

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没有谁会忘记,在半个中国沦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极点的血之花。废墙残垣在硝烟弥漫中让残忍成为人的唯一生存法则,一幕幕回放着惨败的花朵,如同曾经的向日葵随着他人无情的进入而败落,找不到太阳的方向。又有谁知道找回原来的回忆会让人心里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经的真诚与无私永远永远不再了。

十几名女学生为躲避日军在小男孩的带领下躲入了教堂,里面的安宁和外界喧嚣残暴成为鲜明的对比。此时,十四名娼妓从娼门中逃出来为躲避战乱也来到教堂,然而其放荡与泼辣,让人不禁有些恼怒打扰了这神圣之地。再加上教堂内一个刚从美国前来接职的神父,阴错阳差让这二十几个人竟成为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的与命运抗争的团体。教堂外有为保护百姓而拼命的战士,还有为保女儿安全甘愿做卖国贼,却也为女儿背叛日本敌军,最后为见女儿一面被打死的父亲……

我不想诉说其中的情感纠葛,也不想说生与死的恐惧,只想对最后的最后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说一声:你们之前虽然地位身份是低贱的,但同是中国人、为民族与同胞而挺身而出,这种行为与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样是让人尊敬的。望着她们藏着玻璃碎片前去赴宴会的眼神,那是带走了所有的辛酸和伤痛后的解脱,我不禁泪流满面。我想她们是无悔的,伟大的,这份甘愿是多少无赖与不舍,不愿与害怕,可是她们去了……

依稀记得曾经的繁华,灯红酒绿的享受,可如今却是遍地横尸,又有谁记得他们;他们无坟可归的悲惨,又有谁关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惨痛的痕迹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变成如同怜悯下的记念石碑,仿佛还是低喃过去的隐伤,可历史终究过去了,是的,过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破坏,更多的是人世间冷漠的瘟疫,传染者每一个人,但有爱的不可能被传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经不堪的过去,对于那些娼妓也是无可奈何,却也造就她们笑对他人的态度,对于宁愿牺牲自己未来换取他人幸福与安全,却也无悔。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强才能担起这压死人的石头,恐怕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自古传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只因未到心坎处。来时的妖娆风光,走时的真情泪下,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为题让这拉开了序幕。才登进这教堂时,远远望去竟发现如此美丽,让这悠扬的笑声成为这孤寂有神圣教堂的一道风景线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看完《金陵十三钗》已然一周,留连之余却迟迟没有动笔写点什么。其实早前业界媒体对该片的呼声一度飙高,自然让人满怀期许。笔者实在小家子气,甚至连坐在影院的当下都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双眼紧盯银幕目不斜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非但没有让人困乏,反而始终让人神经紧绷。不得不说,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还是那部风风火火的《让子弹飞》,时隔一年之久,更让人慨叹这佳片匮乏的大陆电影市场,免不了一番唏嘘。

从影片宣传之初《金陵十三钗》就不断与好莱坞主动靠拢,一方面让十三钗能够大摇大摆的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却让太多潜在暗示影响了观者的心绪。张艺谋数次失意饮恨奥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与否,这种遗憾却已然把自己赶鸭子上架,处于尴尬的境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联手严歌苓的这部十三钗也必然要将申奥之事顺水推舟。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懂,奥斯卡的光环再耀眼,也不过仅仅一个公关游戏,得奖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绝不是靠水准就能搞定的事,更何况是涉及到国际话题的最佳外语片呢。

回归到电影本身来讲,片子固然不差。从张艺谋自身找标杆比对的话,确实远超“十面满城山楂树”之流,也算对得起票价,但若真想以经典论之却还是底气不足,言之尚早。对这看似在所难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觉得很大程度上缘于过多的期待。归根结底,毕竟这早就不是《黄土地》那般“单纯”的年代,市场的介入让电影技术的渴求有了买单的对象,可与之俱来的还有让人无所适从的机械感,纵使有恢弘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却始终有种心生斥避的虚幻挥之不。

刘恒的操刀改编的确让严歌苓的故事更加张弛有度。删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进而丰富了约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钗作为故事灵魂般的内核,玉墨、红菱、豆蔻、香兰、美花等十三个风情万种的妓女同样性格迥异,形象鲜明,能将相对庞杂的群戏控制得简而有序,实属不易。然而不同于一般影片的传统模式,影片后半段抛弃了大开大合的叙事走向,“女学生欲跳楼自尽,十三钗舍命代赴会”的重头戏之后,故事却在叙述者书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压抑的情绪无处宣泄,难免容易让人误解为高潮缺失,虎头蛇尾。但客观上讲,其开放性的结尾的确克制了相应的血腥与荒淫,也让故事的升华迎刃而解。

尽管如此,剧本中种种人物行为动机的处理还是显得刻板规整,为了使约翰的转变不突兀所以安排其亡女的情节,为了让玉墨的选择更具说服力于是交代她幼时被继父强奸的悲剧。诸多冲突的化解大多依靠台词陈述,生硬且不够讨巧。再如豆蔻如何逃出教堂,香兰缘何为一双耳环送命,这样关键情节的详略控制还是存在疏漏,以至于影片的戏剧性过于强烈,真实感大大降低。

当然,现在赘述所谓的缺点都更像鸡蛋里挑骨头,在我看来,《金陵十三钗》依旧瑕不掩瑜。特别是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在色彩的运用上相比前作更加恰如其分。灰暗的南京城对比爆破中的绚丽彩布、扫射下的破碎琉璃,每一道色彩的运用都蕴含着深刻的隐喻。沉重的战争之殇并不能埋葬国民军的壮烈无畏以及女学生的纯真善良,片中的每一个画面无不挥洒着国人面对残酷屠杀坚毅抗争的血性。更值得肯定的是,电影并没有流俗于刻意的煽情,配乐的浅淡以及镜头的克制让与悲恸随之而来的愤怒都点到为止,《金陵十三钗》无意利用民族软肋煽动政治仇恨,我感受到最多的,都是一个民族的自醒与自勉。

从最初的好评如潮,到最近的负面新闻层出,舆论的陆续登陆让《金陵十三钗》的口碑喜忧参半,更准确的说,是两极分化。毫无疑问,这样敏感而特别的题材会引起太多爱国之士的义愤不耻,事实上,让我们自己来评断南京大屠杀本就是件不理智也不厚道的事。历史难以再现,质疑也无法控制,但无法容忍的是太多观者都带着可耻的有色眼镜评价这部电影。还原真实就难以避免流血暴力,戏剧表达也必然着力情节特性,主观客观都无力讨好,让金陵十三钗难逃某些孤芳自赏的偏执辱骂。

我相信张艺谋并无娱乐大众之意,特别是执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沉重而严肃的题材,选择用这样虚构的故事以“局”概全,以“恶”向善,是他的创作,更是他的胆魄。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不是每个人都敢成为英雄。并非每个人都拥有牺牲的勇气,《金陵十三钗》正是这样一个在战争中激发人性的故事。正因生命无分贵贱,才让十三钗的故事能撼动人们日益麻木的心,而人性本就复杂,太多存在永无好坏之分,“恶俗”二字就更像欲加之罪。所以,那些叫嚷着影片宣扬情色丑化国耻的人,我更想告诉你们,只有简单善良的人才能看见一个美好光明的世界。

电影的产生即因娱乐,但也精妙于其“因材施教”的魅力。倘若抱着重读历史的态度,那《金陵十三钗》绝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但它本身并无错,错在太多轻佻的灵魂正缓缓偏向世界的堕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12月17日在上海有幸观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场面宏大,史诗般再现了发生在七十四年前南京沦陷后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个外国人,八名国军战士,十三位风尘女子,以及一名教堂小男孩,在日军攻破南京城后,为了集体保护十二名教会女学生个个挺身而出,纷纷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的动人画面与故事,看完影片后令人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由严歌苓小说改编,张艺谋史诗建构,张伟平五年筹划,奥斯卡影帝好来坞一线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十三位神秘女子历时两年封闭式培训,耗资六亿多,拍摄团队高达600多人,高清视屏,高科技动作与声效,观看影片时,既教人惊心动魄,又令人如临其情其景一般。人性之光于超越生命意义的牺牲中闪耀光芒,战争之花于民族患难相共的历史中坚强绽放,盛开的金陵十三钗展现出了她们的内心美和本质美。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首晚唐时期杜牧的《泊秦淮》如果用来批评这金陵十三钗,那便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大错特错了。

影片中约翰与玉墨在患难中产生的特殊爱情令人由滑稽可笑到真实感人。约翰舍弃了原本可以安全离开战乱中的南京而挽救中国女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八名国军战士,为了挽救教会女学生,视死如归直至战死最后一人,与南京城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十二位风尘女子与一名教会小男孩假扮组合成十三位真正女学生去参加日军攻破南京后的庆功会的慷慨举措。。。。。。我深感都应该向他们最美丽的人性去致敬!

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愿七十四年前在寒冷的冬天,在南京大屠杀中丧失性命的每个亡魂都得以安息,愿中日两国永远不再有战争,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战争影片《金陵十三钗》影评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那段残酷的历史不应被忘记,当4年前陆川的《南京!南京!》引发的震撼还在我们心中回荡时,张艺谋又以新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揪心的时刻,这一次,他通过惨烈叙事,彰显出了人性的光辉。

当身临生死绝境的瞬间,当人类底线被肆意践踏的时候,人性美的善的那一面光辉是不是就迸发出来了?一群被讥为婊子无情的烟花女子,一个贪婪好色的“二流子”洋人,一个行为猥琐的父亲,他们的过往,总有那么一些不大高尚的定位,但当这一刻降临,他们仿佛被神感召,被佛净化,完全洗去了污浊与尘垢,变得那样清白而圣洁。

被屠城后的南京城,满布着萧肃的烟火与死亡的恐惧,在灰白惨烈的色调中陡然出现了一群艳丽的女子,她们放肆、刁泼、带着某种野蛮的天真,仿佛不知道死神已经在身边徘徊,还要打牌、斗嘴、为翡翠耳环挺而走险,如果说有一个脑子清醒点,就是她们的“大姐大”玉墨,会说洋文的玉墨,在妖娆之外更具一般妓女所没有的优雅。玉墨独特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教堂里的女孩们有种天生的怜惜。面对禽兽不如的日本鬼子,同是女人,面临着相同的恐惧,但玉墨毅然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孩,把死的黑暗甚或比死更悲惨的苦难留给自己。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秦淮河上的烟花女子早在明末就写就了一曲曲慷慨悲壮之歌,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寇白门……哪一个不是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节气?秦淮河上的香艳脂粉,并不只会在灯影摇红里轻歌曼舞,她们也会唱出激扬高亢舍身取义的洪钟大鼓。豆蔻惨死在日军手里,只因要为蒲生弹一曲《秦淮》,谁说婊子无情,这情何等地真、何等地纯!当她们一个个以女学生的妆容出现时,当她们把镜子摔破,把碎片变成武器揣入怀中时,当她们一个个从容走上不归路时,你难道不为这群女子心灵的纯洁感动吗?无须问还有没有续篇,当决定替代赴会时,她们已把生命之门缓缓关上。

电影《金陵十三钗》与小说原著有较大的不同,原著只是一个中篇,但改编它却用了四年时间。其中神父这个角色是个很大的改变。原著中神父就是神父,对日军兽行无比愤怒又无力改变的神父。在电影中,这个神父一出现就死了,这才有了入殓师约翰的出现,这个人物用了很浓重的笔墨来刻画,性格发展脉络有很丰富的层次,他开始的感觉实在太差劲了,贪财、自私、好色,因为有酒有大床才决定留在教堂,对妓女的出现喜笑颜开。要他帮助女孩们逃亡,他开口就是“how mange”。后来,他亲眼目睹了日军的兽性,实在忍无可忍,拿出了红十字会的大旗,大声怒斥日军,在那一刻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之前的猥琐顷刻化作乌有。从此,他穿定了神父的衣服,也真正扮演了神父悲天悯地的慈悲胸怀:冒险出去寻找豆蔻和香兰 ,拒绝了可以离开南京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改装破车,为拯救女孩们想尽一切办法。有人说,这个假神父的改变太过突然,其实只要你细细分析会发现,其转变是有基础的:他有过一个12岁的女孩,这成为瞬间爆发的根本源泉,他不想这群和他女儿一样大的孩子们受到伤害。

而那个只露过几次脸的父亲,形象原本也非常猥琐。他为了寻找女儿留下来当了可耻的汉奸,后来在神父的请求下帮忙下工具找通行证,到了最后他还为女儿求情。看到这里我们发现,无论他曾做过什么坏事,都会因为他做了一个父亲该做的事而得到原谅,所以神父说他离开南京最遗憾的事是没来得及掩埋这个父亲。

至于书娟、李教官、李乔治等角色本身就非常正面,他们所做的一切显得那样顺理成章,而影片也着力展现了他们充满光辉的人性。在这些光辉的人性下,更衬托出日军的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在日本主流时至今日仍然不肯为曾经的侵略行径道歉的情况下,拍出这样题材的片子,其现实意义,对国人而言,就是要发奋图强,勿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沿街随处可见全裸的中国女人和鲜血淋漓的男人。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起出现在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希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变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内容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面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直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不过是在那种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直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知道会面对什么,不知道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爆炸的炮火中,有美丽的五色花随着硝烟飘落,花儿落在地上,牵起一片轻轻的叹息,唯独不变的是我中国儿女不屈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让我惊讶。

不惊讶于张伟平精明商人惯有的用情色、票房分账等营销手段多低劣,《金陵十三钗》最让我惊讶的是,他的老搭档张艺谋竟然用6亿投资做到了彻底去中国化:这是从主演、布景、叙事、情感(甚至念白)上完完全全的西方视角。贝尔和他的角色是西方的,“为了生命作出牺牲”的故事模式是西方的,大部分念白是西方的(英语),做到这些的是谁?是最擅长于中国化表达、也最被期待中国化表达的张艺谋。从影片外形上看,张艺谋似乎已经走出对自己所崇拜黑泽明的模仿年代,走出“我要把这些展示给老外看,这就是中国”的意气心态——再没有《红高粱》的真民俗、没有《菊豆》、《大红灯笼》的大色彩,也没有《英雄》、《黄金甲》的伪武侠、《山楂树》的假清纯——即使是秦淮歌女琵琶曲这样的桥段也只是甜点而不是主食,这个奥运会开幕式万人体操总指挥铁了心要拍一部“还是讲中国、老外好理解、国人能买账”的电影。于是他们精确于侵华日军的服饰,精心于战争场面的布景,精准于人为刀俎、风声鹤唳心理状态的拿捏。

而更深入的去中国化的更在电影的意识形态。事实上拍摄一部反映侵华时期南京的电影在缺乏共识、左右决裂、上下断裂、内外割裂的时下中国是艰难的,《南京南京》就是前车之鉴:他要控诉日本,最后又狗尾续貂来了个反思;他要民族主义,又搞了搞国际主义;他想表达人性之美,但全片都是平庸之恶,最后以认真的中庸,换来多方指骂。在回答立意这个问题上,张艺谋,或者说严歌苓切了很好的一题:这个美籍华人作家以跳出中国看中国的视角,巧妙以人道主义大旗完成一次完整的叙事:他们让左派看到了公正和牺牲,让右派看到普世价值,让民族主义者看到了抗日,让精英看到了现代观念,男人看到了英雄,女人看到了尊严。与《让子弹飞》用红楼梦式隐喻完成这些功能不同,《十三钗》是开放、清晰与自然的。张艺谋说,让知识分子笑很难。好吧,这一次,他的团队努力做到让大部分人“哭”。可以说,这一次他走出了中国导演专注于帝王将相的小格局,走下中国成名导演在成绩前亦步亦趋的伪神坛,走向中国所有导演都应该直面的真世界。

此外,在讲故事上,他们这次算是下足了功夫,为了照顾到所有人,张艺谋对“以妓女换少女”这个大命题成立的合法性做了难得的反复论证:第一,少女以死相逼,情不得已;第二,妓女主动受恩以报,理所当然;第三,妓女为己证明,大义凛然。但这些还不够,他拉上了那个小男孩作为神父/基督教精神的化身,再一次用“责任与救赎”的合法性来夯实这个论证,如果这些还不能让你信服,最后小妓女临阵脱逃则堵住了“人之常情”这个漏洞。于是,带着不屈、不敢、无奈和无望,一辆卡车远远开走;带着惊恐、感恩、铭记与希望,另一辆卡车静静开去。

这部电影是经得起市场和口碑检验的。归功于张艺谋猛然回归也好,严歌苓妙手回春也好,张伟平打砸抢闹也罢,一部努力让大多数人满意(必然不会是所有人)同时遵循市场经济的作品值得尊敬。因为真诚,故事站住了脚、情节打动了人、思考深入人心,一部好电影能做的无非如此。对于创作者而言,相比于虚名、投资、噱头和炒作,真诚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