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参观赵伯先故居有感【最新20篇】

科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使我们每个人都倍感自豪,我们身边的事物都离不开科学的贡献。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参观科学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浏览

5428

作文

25

篇1:参观革命先烈李大钊故居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4月20日,我校师生一起参观革命先烈李大钊故居。到了革命先烈的故居,了解共产党开创时代的艰难岁月,感受革命先烈对民族的爱和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

通过认真地瞻仰李大钊故居里的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件件与李大钊生活有关的实物,仔细地倾听讲解员的深情解说,一个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屹立于我们眼前。

通过缅怀革命先驱,我感悟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责任。李大钊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但他除维持简单家用外,薪水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剩余,妻女靠好友接济。他拥有无限的大爱:爱民族、爱国家、爱人民。

李大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作为一名学生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参观阿炳故居作文

全文共 2666 字

+ 加入清单

阿炳,江苏无锡人,生于1893,卒于1950,民间音乐家。本名华彦钧。自幼随当道士的父华清和习音乐。15~16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乐师。35岁时双目失明,人称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贫穷潦倒的阿炳开始了流浪艺人生涯,至卒。就这么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却谱写了一首流芳百世的乐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尚德礼乐之乡,又是民族民间音乐之乡。秀丽的太湖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孕育音乐大师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阿炳就是这块土地上聪慧悟性的结晶,是众多大师中最杰出的一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百姓收听有线广播,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天作为终了曲播放,每天晚上他的琴声穿过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无锡人几乎都是听着这首曲子进入梦乡的。

我一直以故乡出了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而自豪。一直痴迷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无论是拉二胡还是小提琴最喜欢拉的曲子也是《二泉映月》。因为这首曲子最能叩击我的心扉。如果说屈原的《天问》是诗歌界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音乐届的《天问》。

阿炳故居早在2007年就修复了,和我工作的单位相距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心里一直惦记去看看,但也许是离的太近了的缘故一直没有去拜谒过,只是去锡惠公园他的墓地参祭奠过。2012年11月21日中午一个冬日暖阳的时刻,我决定独自一人去他的故居看看,了却我心底的愿望,毕竟我用他创作过的名曲《二泉映月》的名字在榕树下成立过一个文学社团。另外年轻时我喜欢拉小提琴,最喜欢拉的也是他的《二泉映月》算是他的忠实粉丝吧。

走进崇安寺老图书馆的广场上就看见他的雕塑,一个投入的拉着二胡的阿炳映入我的眼帘。一个愤世嫉俗的阿炳惟妙惟肖。

走过阿炳的雕塑,就看见他故居的大门,也是阿炳的纪念馆。我想一个乞丐般的瞎子阿炳除了几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还能有什么遗留物给我们展示呢?刚想走进,却有售票员提示我说要十元门票。于是买票进入,居然只有我一个人!也好,让我静静地看,静静地拍。阿炳生于此,逝于此。走进这个大门就听见低回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园子里飘荡,一如阿炳在如泣如诉。

此地原来是一个道教的祖庭洞虚宫,雷尊殿就是阿炳父子当年栖身的地方,但是这里的牌坊已经不是原来的遗物,为了增加些故居的内容是从别地移来的。

我能够理解崇安区政府修复阿炳故居的愿望,他们觉得阿炳故居里应该有些文物的。但窃以为: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民间艺人,能够有一间茅草房安身立命已经不错了,除了他的音乐能有什么贵重的物件留下呢?

阿炳和他父亲华清主持的道教道场雷尊殿。当然是2007年重新建造的。

门口的对联: 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

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音乐,必须聆听阿炳创作演奏的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六首乐曲。要认识这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必须走进他充满传奇坎坷跌宕的艺术人生。阿炳出生于道教世界,家世凄苦。一生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经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多个时期,生命终极时才赢得解放。人民在水火中煎熬,个人命运的艰难坎坷,给予他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他的音乐创作赋予丰富的内涵。传世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给人以悲壮深沉的美,是音乐的天问,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阿炳是音乐的奇才,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从小受到道教音乐、民间音乐的濡染,一生勤奋好学,刻苦磨练技艺,多方拜师,广文博采,学而化用,因而他演奏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创造和个性的魅力。音乐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的灵魂,是他生命的呼吸和人格的尊严。听他的乐曲总是觉得有浩然之气浸润全身,触发你的隐微,令你潸然泪下!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他特别善于运用时事新闻,编词说唱,揭露时弊,嬉笑怒骂,痛快淋漓。他的“说新闻”成为无锡人民喜爱的“一绝”。

阿炳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而且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启示。不朽的阿炳,不朽的《二泉映月》!(我把前言拍下,回家将文字一一打印出来。)

阿炳的一生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坎坷人生路,一把辛酸泪。

走进雷尊殿,这里已经布置成为一个展厅,一些图片和寥寥无几的纪念物。“处于逆境中的阿炳从来不肯舍弃音乐,也不向命运屈服,《二泉映月》回肠荡气充溢天地的气韵。他向命运的挑战,《二泉映月》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电脑合成的几位无锡籍的音乐大师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炳。

阿炳的六首乐曲,我最喜欢的还是《二泉映月》。我理解的《二泉映月》不仅仅是哀怨委婉、愤世嫉俗的情愫,更有屈原的《问天》般的风骨。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真是倒不尽的人世苍桑、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潺潺流淌如二泉水一般的音乐中了。开始的一段由突兀起头,再平缓、舒畅低回,像是向人们倾诉着内心的不平和对旧世界的愤恨,浅唱低吟过后,是一阵急回宛转的高音,像是泉水湾过了九道湾似的面对一马平川的太湖水一泻千里,淋漓畅快的表达着阿炳的问天气势,问一切天下不平之事谁人能与评说?旋律反复、跌宕起伏,尾声部分急促高昂,像是透过黎明看到一丝曙光照亮着阿炳的心,使他的冰冷的心升腾起红色的火焰。这就是我聆听到的《二泉映月》啊!

阿炳留下最为有名的六首民乐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走到这里,广播里的一曲终了,我觉得灵魂得到了一次透彻的荡涤。感觉阿炳的音乐是在灵魂中的沉淀中撞击着我的心灵,用凄凉,悲恸的音符让人感知浮华之外的真实。它像是一个精灵,衔着歌声的翅膀,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与其说是我读懂了阿炳,不如说是阿炳读懂了我们。每次倾听,我便拥有一颗感激的心,虔诚地思索和感动着,拥有了美好的静谧的心灵,仿佛听禅一般透彻的洞悉了这世界。

有人问,阿炳出身道教世家,文化不高有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卖艺的艺人,他怎么会成为一代民乐大师,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他的六首二胡琵琶曲又怎么会传之于世?要解开这些迷,我们不妨走进远去的时空和阿炳进行一次对话,触摸一下和他冷暖相知的琴弦。那把琵琶据说是他用过的原来物件,那把胡琴却不是。

走到他斑驳陈旧的老屋,感觉沧桑依旧。

阿炳的穷家里该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啊?

只有一顶旧蚊帐,一片单薄的竹床。墙上挂着阿炳和他妻子董催娣的照片。那个桌子上的青瓷瓶是原物吗?

家里的东西少的可怜,只有最基本的用具。

这张照片据说也是邻居发现的良民证上他唯一的一张存世照片。梳着道士头,面容清廋。

一些碗盆和油灯。也不知道是否真是他的遗物。

据说这个皮箱是阿炳的原物。

二胡、琵琶、旧被子旧草席破衣烂衫,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出阿炳的穷困潦倒。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参观吴承恩故居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爷爷给我和弟弟买了中国四大名著。我们对《西游记》情有独钟,对作者吴承恩十分仰慕。就缠着爷爷,让他带我们去吴承恩故居。爷爷被我们闹得不胜其烦,便带我们去了。

我们到了吴承恩故居,买了票就进去了。进去之后首先看见一座轿子横在门前,我和弟弟争先恐后地坐进去,尽情享受坐轿的乐趣。接着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书房的陈设十分简单,只有几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我们又来到了后花园,花园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一年四季都盛开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则在嗡嗡地忙着采蜜。花园的旁边有一个大水池,池中央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黄色的石鲤鱼,它的嘴里有颗夜明珠,从珠子里不停地喷出清澈的水流。池边的岸上有一个雕像,是吴承恩老爷爷在那里看书呢!我们在荷花池边还看见唐僧师徒四人的雕像。荷花池里开满了荷花,真有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觉!

吴承恩故居让我们留连忘返。当爷爷催促我们回家时,我们还依依不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参观老舍故居有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北京的名人,最先想起的便是老舍先生了,为了更加了解老舍,这个暑假我便去了老舍的故居参观

老舍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老舍的故居大门坐西朝东,进入二门,来到一个三合院,院子里有四棵大树耸立着。这两棵柿子树和两颗梨树是老舍先生于1954年亲手所栽。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小院,加上北房三间和东西二房为纪念馆的主要部分。

东西二房为《老舍生平创作展》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还有照片、手稿及生前的遗物等。再现了先生一生的成就,展览分为"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八方来凤、美国之棋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

老舍从一个卑微家庭出身、世代文盲的贫穷孩子,到最后的授予“人民艺术家”美誉,写出《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传世不巧作品,这让我十分的佩服。

老舍的作品我最熟悉的当属《骆驼祥子》了。《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绝望了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有时候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老舍用这本书反应出了当时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事实。

老舍利用一个一个的作品来讽刺、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去谱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我觉得老舍是伟大的。正如他的自我写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几十年来日日操练在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这次参观让我加深了对这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了解。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老舍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作品启迪着后人,更是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谢现在的伟大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三写事的参观曾国藩故居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一家准备去曾国藩故居参观。曾国藩故居在湖南娄底的双峰县,那是个美丽的地方——荷叶塘。

我们从娄底出发,坐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了,我们下车刚要舒展一下筋骨,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放眼一看,原来有一池荷叶,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非常漂亮。我一下醒悟过来,“荷叶塘”这个美丽的名字原来就是由此而来哦。接着,我们沿着一条小径,走到尽头连着的是一座老宅的大门,门框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富厚堂”三个刚劲有力的正楷大字。这就是曾国藩故居了!

进了故居,导游阿姨开始给我们介绍曾国藩。据说曾国藩从小爱读书,他还讲“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这句话虽然有点好笑,但这说明他认为读书很重要,知识很重要。曾国藩选兵也很有意思,他要选“手上有茧的,脚上有疤的”,所以兵一般都是农民,而他选将的标准则是“上马杀敌,下马读书”。这更能看出他对读书的重视。

我们又参观他居住的房子。我一进去,惊呆了,与我想象的大不相同,我以为里面会很华丽,结果给我的答案是简单、朴素。这些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卧室里只有茶几、床和衣柜。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证明他的节俭,有一次,曾国藩想再建个房子,他把这个任务交给弟弟,但他弟弟建得很大。曾国藩见了觉得太浪费,就发誓绝不进那儿一步。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藏书楼”,在那里我看到了上百个书架,却是空空的。导游阿姨告诉我们说,原来这里有三百万册书,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动荡,有的书曾国藩带到北京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烧毁了,还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时破坏了,另一部分散落在农民手里,所以现在只能看着空空的书架怀古思幽了。

我发现这个藏书楼里的窗户很特别,他下面是块木板,上面却是很多木条组成许多的空心方块,就是格子窗。导游阿姨告诉我们上面的格子窗户在晴天时可以打开通风,在晚上或者雨天时将下面的活动木板提上去,就不怕书被淋湿了。还有一个设计巧妙的地方——吊书篓。一个竹篓子被一根粗粗的绳索吊着,拉动绳索,篓子可以从一楼一直可以升到二楼。我心里奇怪,导游阿姨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告诉我说这个篓子是为了方便搬运书籍的。我恍然大悟,心想,他们对藏书真是用心啊!

参观完曾国藩的故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书的热爱,他不仅自己爱读书,而且非常重视家人和下属的学习。他留给家人的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就把读书放在了第一位。所以他的家族长盛不衰,后人里有一大批的学者和专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可是读书还是很重要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参观宋庆龄故居作文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宋庆龄故居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宋庆龄于1948年底迁到这里居住,故居内陈设保持宋庆龄生前原样。在这里,宋庆龄接待了53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国外元首和贵宾,是宋庆龄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里面收藏了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学校地处市中心,周边有很多小型的历史博物馆,它们承载了武汉的很多历史,很多馆都是这些年才翻新的,有些我都没去过,一个个去看看吧,起码增加点儿关于武汉的知识也好!

上个学期本来定的是周五的下午,但是我去联系宋庆龄故居的时候,保安说下午4:30闭馆,只能利用中午的时间了。而且上个学期的时间没有选好,1:00钟在校门口集合,结果有人迟到(对这些不守时的人恨得牙痒痒),1:15才到宋庆龄故居。

参观了5分钟后保安说楼上有微电影,意外的收获,结果我们看了一场15分钟的微电影。回学校的时候都13:50了,好险,差点儿迟到!

这学期进一步改进,12:30就在校门口集合了。(但是还是有同学迟到,还有两个不乐意去)管不了那么多了,12:40出发。

这次又有收获了,原来这个馆还有讲解呢。不过吵着她午休了,中午不是她讲解的时间,只好说抱歉了。她还是很耐心的给同学们讲解了很多关于宋庆龄的历史,辛苦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参观毛泽东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世界一大伟人。不久前,我和家人去这位伟人的故居参观

开车大约30分钟,我们来到了故居前。这里有一个荷花池,有很多红里透白的荷花,也有一些亭亭玉立的荷叶。池塘里有一些金鱼,红底黑斑的、黄色的、黑色的,这些金鱼不停地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地,很让人羡慕啊。在池塘的两边有很多拍照的人,是想留个回忆吧。

我们准备去故居里面看看。经过那两扇木门,走进了堂屋。在堂屋里有很多玻璃柜子,里面有许多毛泽东用过的东西,如衣服、鞋子之类的。在墙上有许多国内外要人的照片。

现在我们进入了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在这里,我了解到毛泽东的父母分别叫毛顺生和文四妹,墙上挂着他们的照片。房间布置很简单,只有一张床,上面有一床蓝底白花的被子,一床黑色的蚊帐,还有一个柜子和床头柜。

毛泽东的卧室也很简单,毛泽覃的卧室也这样布置,我就不一一说了。在墙上,挂着他们生平事迹的介绍。

厨房里的东西很多,有一个灶台、一个水缸、一个水壶。在后面是仓库,里面有农具等,显得有点乱。然后是一个牛圈,早就没有了牛在里面。过了牛圈就是后山,在后山里有很多树。

真是想不到,一个小农舍养育出了一个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参观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参观鲁迅故居,为的是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中午11时,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市。饭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鲁迅故居纪念馆。

走进大门,里面挤满了人。进去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半身像,他神色严峻,目光炯炯地凝视远方,旁边刻着他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有三个房间,里面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穿过小桥向前走一段路,就是百草园。走进去,先看见的是几棵高大挺立的皂荚树。它们长得郁郁苍苍,树枝随着风儿向你招手。几只蝉躲在叶丛里“知了,知了……”地叫着。满墙爬山虎长得翠绿翠绿的,令人心旷神怡。我看着这些美丽的景物,不由想起了一个画面:小时候的鲁迅在百草园里捉蟋蟀,翻开砖头捉蜈蚣,捉住苍蝇喂蚂蚁……这时,导游告诉我们:“相传这里有一条美女蛇,小鲁迅白天到这里来玩,晚上是不敢来的,因为晚上美女蛇会在百草园吃人的……”我听着听着“咯咯”地笑了起来。

最让我难忘地要数鲁迅的书房了。走出百草园,过了桥再往左走一点,就是他的书房了。走进书房,大厅中横挂着一个横匾,上面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下面还有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卧在一棵古松旁。我不由又想象起来:小鲁迅和伙伴们在这里读四书五经,等先生读得入神时,他们偷偷地溜进百草园捉迷藏、玩游戏……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我收获了许多,而且还增长了见识。如果下次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再来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参观鲁迅的故居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了绍兴,参观鲁迅的故乡。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吧。鲁迅姓周名树人,原来“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们主要参观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纪念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纪念馆”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味书屋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时鲁迅的父亲生了重病,医生开得药方有一味是陈仓米。鲁迅四处寻找但也没找到,去上学时就迟到了,他被寿镜吾老师骂了,鲁迅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悄悄地刻下了一个“早”字,下定决心再也不迟到。鲁迅既要照顾自己的父亲又要上学不迟到,真令人佩服。

乘乌篷船的经历也让我念念不忘。我们走进乌篷船,船很小只能坐下三个人。小小的乌篷船在窄窄、小小的河里穿梭,却自由自在。迎面吹来的秋风让人感觉特别舒服。我们的小船悠悠地行驶到一个桥洞下,我一看见那低矮的桥洞,立刻大声喊:“低头老爸!”老爸立刻缩了脖子像只蛤蟆一样低下了头。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鲁迅先生,他是一位爱国文人!是一位精神领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他的文章鼓舞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4月1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60余人,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故居参观学习,缅怀周总理伟大的革命的一生,学习周总理勤政廉政的精神和严谨朴实的家规家风。

在周恩来故居,大家认真参观了周恩来总理出生的房间、儿时用过的物品,仔细聆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在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内的汉白玉塑像前,向总理座像敬献了花篮,在总理的铜像前,全体同志面向鲜红的党旗再次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表达最崇高的敬意。纪念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镌刻了总理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伟大一生,使大家倍感教育。

通过这次党员学习活动,使全体党员洗礼了灵魂,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念,强化了意识。同志们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甘于奉献、勇挑重担、恪尽职守,努力争做优秀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参观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绍兴。一路,我们游玩了很多地方,有西施故里,绍兴水乡,还有鲁迅故居。而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鲁迅故居。

记得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们心里祈祷着不要下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了,落到脸上凉飕飕的,好像是眼泪水一样。一路上导航给我们指着路,爸爸的车开地也很慢,生怕错过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刚拐进一条小街,我就被一大片的红灯笼给吸引住了,红红火火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原来,这就是鲁迅故居的大门。我们赶紧停好车子,去参观这个大文学家的故居。

鲁迅先生的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房间,每个房间摆设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有的房间里有很多的书柜,有的房间有床,有的房间摆满了箩筐,还有的房间摆满了椅子,桌子……。妈妈说它们分别是鲁迅小时候的书房,卧室,还有的是厨房,客厅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用处啊。我们走了好长时间才绕完了房子。我问妈妈:“鲁迅家真有钱啊,住这么大的房子,真是一个大富豪!”妈妈笑着告诉我说:“鲁迅是个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笔作武器来和敌人斗争,来为人民服务……”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鲁迅实在是太伟大了,居然能用笔作武器,那笔得有多大啊?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笔能写文章,鲁迅先生就是用文章来呼唤人们,让大家的头脑清醒起来……”

听了爸爸的话,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鲁迅先生是用文章来为人民服务的,看着墙上鲁迅先生的遗像,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心里默默的想:“我要好好学习,像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观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绍兴,参观鲁迅故居和学校。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在语文书上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名叫《猫是老虎的先生》,这是他祖母给他讲的故事。来到鲁迅的故居,就看到院子里有几座塑像,正是小鲁迅在聚精会神地听祖母讲故事,跟课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样,旁边还蹲着一只小猫,它太可爱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来到了鲁迅的学校,名叫“三味书屋”,哦!对了,那时候的学校叫私塾,跟现在的学校大不相同,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课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摆,而是四处摆。后来妈妈给我看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那时候的老师会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书的学生,幸好鲁迅那个班的老师不常用戒尺打他们。

你应该觉得鲁迅能成为大作家,一定是读书很好吧。但我来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做梦也想不到,小鲁迅其实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还是背对着老师的呢。

你觉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学校好,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呢?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因为那时候的学校班级人太少了,一起玩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四十几个人,玩起来才叫热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参观宋庆龄故居作文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5月18日上午,松榆里社区党委组织100名党员到宋庆龄故居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是松榆里社区党委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而开展的“访北京名迹、扬中华文化、做合格党员”系列活动之一。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宋庆龄从1963年4月迁居于此,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党员们首先参观了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展现了宋庆龄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从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宋庆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国内外人士的爱戴。

走出展览馆,户外阳光明媚。党员们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主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内部的陈设至今仍保持当年原貌。庭院当中有两株海棠,枝繁叶茂,已有百年历史,均为原醇亲王府花园内的植株,春华秋实,宋庆龄常常用果实制作海棠酱,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庭院后面,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鸽子也是宋庆龄和平思想的体现。

通过参观宋庆龄故居,大家深刻领会到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和认真践行宋庆龄同志追求正义、刚毅博爱的精神。党员同志们要学习她热爱人民、谦逊和蔼、平等待人、甘做真正的人民公仆的伟大情怀;要学习她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学习她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参观宋庆龄故居作文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宋庆龄故居就成了我心心念念的景点。最近,我终于圆梦了……

刚进入景区,我就看到了宋奶奶的雕像,她的面容是那么慈祥,仿佛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接着往前走,一块大理石牌匾嵌着几个大字:宋庆龄纪念馆。这里有着详细的宋庆龄毕生故事,从她和孙中山那忠贞的爱情,到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而做出的牺牲和努力,让我不得不为这位坚强伟大的女人鼓掌!

出了宋庆龄纪念馆,就看到了一个车库,那里的车可是当年宋奶奶坐过的,每天都有人去保养它……“咕咕咕咕”一阵鸟叫传来,我走到一个鸽屋旁,小鸽子们并不怕生,在我面前跳来叫去,仿佛在欢迎宾客们的到来。导游告诉我,这里的鸽子都是宋奶奶当年养的后代,奶奶非常喜欢鸽子,还赠送给当年的美国总统一对白鸽。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我不禁想到了宋庆龄那热爱和平的性格,那对待爱情专一的性格……

后来,导游带我们去了宋庆龄的别墅。别墅四周都种着香樟,深深吸一口气,你就会闻到一股清淡且雅致的香气。走进别墅,我们看到了许多房间。其中,也包括一直陪伴在宋奶奶左右的保姆——李姐的房间。她被奶奶当做亲人看待,据说去世后葬在了宋庆龄父母的墓地旁,也成为了宋氏家族的一员。在李姐晚年时,宋庆龄对她更加关心照顾。为了不打扰她休息,年事已高的宋奶奶竟搬着打字机到厕所里工作,这些平等待人的细节让人感动。由此可见宋庆龄同志的平易近人、懂得感恩。

祖国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像宋奶奶这样的工作者。她用那一颗温暖的心,去帮助和呵护老百姓,她的一生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付出,为祖国付出。她就像一棵樟树,不畏强权,她也像一只鸽子,热爱和平,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这么多的人爱戴她,敬仰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激励全体党员爱岗敬业、与时俱进,6月29日,黄桥镇中心小学全体党员前往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缅怀伟人丰功伟绩,接受先进性教育。

首先,全体党员来到驸马巷,参观了周恩来故居。随后,大家来到周恩来纪念馆,瞻仰了周总理的塑像,了解了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理一生光辉的历程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处,一切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在周恩来铜像前,全体党员高举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并合影留念。

此次参观学习,党员们的先进意识大为增强,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办人民满意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参观鲁迅故居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和宁波晚报的小记者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的心情参观鲁迅故里。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来到了位于东昌坊口西侧的周家新台门。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踪迹。新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从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

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里的水多么清澈,多么清凉。把手一伸进井里,你就会感到浑身十分凉爽,仿佛来到了冰凉的世界。井边有棵小树,像是一顶撑开的绿伞为井遮风挡雨。 穿过长廊,就来到了桂花明堂。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为“桂花明堂”。桂花树下有一张大圆桌,据说鲁迅小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桌子上乘凉,听继祖母给他讲故事……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卧室兼书房。里面有铁梨木床、桌子、椅子……据说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绍兴任教期间,常在这里备课、写作。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那儿有间会客室,鲁迅常在那儿接待朋友、同学。会客室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听说是鲁迅的父亲在生病的时候用来休息的原物。除了会客厅外,那儿还有他母亲的卧室、夫人的卧室…… 忽然我想起鲁迅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多么想一睹为快,于是漫步来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那里种着各种各样的瓜和菜还有清香扑鼻的桂花树……导游姐姐介绍道:“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里玩耍嬉戏,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 ……冬天还常常在雪地里捕鸟呢!”听了介绍,我仿佛看到鲁迅在此玩耍的情景,听到了他的欢声笑语。

经过百草园,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曾经读书过的地方。我发现鲁迅书桌右下角有一个“早”字,觉得奇怪。后来听了导游姐姐的讲述才知道:原来鲁迅在一次上学时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悄悄地用小刀在书桌右下角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我深深地佩服鲁迅的这种精神。瞻仰鲁迅故里,更激起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稽山常青,镜水长绿。鲁迅浩然正气,高风亮节永留人间,将激励我们发奋学习,长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不懈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参观王淦昌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们张青莲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迈着轻快的脚步,前往王淦昌故居。一路上,春风拂面,鸟儿啁啾,路旁的玉兰海棠笑靥绽放,如喷花般的飞泉,让树下天真烂漫的我们心花怒放。

穿过宽阔的马路,经过一座小石桥,就来到了支塘南街,四周古色古香,白墙黑瓦,恍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踏在厚实的由一块块历史悠久的石板铺成的路面上,不由自主地想象着,或许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如同我一般,漫步在这老街上……走着走着,路两边的房子像是有磁力一般,越走越窄,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走过。不一会儿,就到了纪念馆门口,稍抬头,就看见了一块大匾,是王淦昌的得意门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题写的“王淦昌故居”五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是庄严挺拔。

整个故居坐东朝西,共有三进三院。跨过门房,进入大厅,我们开始认真地听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王淦昌先生的生平事迹,讲解员讲得生动,我们听得仔细。王淦昌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核武器的研究,曾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整整隐姓埋名17年,世界少了一个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而我国多了一个两弹一勋……听着听着,我们都被王淦昌先生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

房间一进又进,四周墙壁上整齐有序地展示着先生的照片和生平资料,再看看那些保存完好的王淦昌先生用过的日常用品,一把椅子,一盏灯,几本书,让我更是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了先生当年在这里发奋读书的样子。

最后,我们转入后花园,里面的山茶花长满了深绿色的叶子,这满树的叶子中簇拥着大红色的山茶花,煞是好看,边上就是王淦昌先生的铜像,他面带笑容,眼睛炯炯有神,显得谦逊又平易近人。

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缓缓地走出故馆。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比王淦昌先生,我实在需要改变。我想:伟人的故居之所以这么特殊,是因为伟人赋予了他非凡的意义吧 !作为小学生的我,只要努力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就可以在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刻开始,我要牢记:学院士精神,育正修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参观彭爷爷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的早上风和日丽,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爸爸带我去参观彭德怀爷爷故居

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望着窗外那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我的心情兴奋到极点。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彭爷爷的纪念馆。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彭爷爷高大、伟岸、气势磅礴的铜像。望着铜像,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给彭爷爷敬了一个少先队礼。走过铜像,我们来到了彭爷爷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望着那整齐干净的一桌一椅,我仿佛看见了彭爷爷埋头工作的身影。参观完故居,我们又来到了彭爷爷的陈列馆,这里摆放着彭爷爷当年用过的东西,还有彭爷爷含冤在狱中写的手稿,我不理解为什么彭爷爷那样一个伟大的开国元帅会被关起来,爸爸告诉我说:“等你长大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你就能理解其中的原由。”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学知识。我深深地懂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也会保卫我们祖国的领土,决不允许任何侵略者来攻占她!

我在这里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学到了很多知识,彭爷爷故居真是值得一游。亲爱的同学们,有时间你们也和爸爸妈妈去参观参观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赵伯先故居参观记作文

全文共 3535 字

+ 加入清单

15年前,我在市政协文史委曾担任过《镇江辛亥将军录》的责任编辑,熟悉了解了一些因辛亥之功而授衔的镇江籍将领的史料。10年前,江苏省政协向我们征集名人故居(包括赵伯先故居)的史料,为此我们也曾探访并撰写过伯先故居的相关史料。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又恰是赵伯先去世100周年,梅雨时节,我们便应文史委赵康琪主任之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重访了修缮一新并已免费对外开放的赵伯先故居。

赵伯先(1881——1911),原名毓声,后改为声,字伯先,号百先,曾用化名宋王孙、葛念慈。幼时好学,精于诗文,擅武事,体貌魁伟,性格豪爽,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称誉乡里。青少年时期,就慨叹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1901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从此离开家乡,踏上革命征程。1902年,在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革命之志日坚。归国以后,在家乡大港举办读书报社,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不久去南京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创作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宣传革命。1905年任新军三十三标标统。1906年加入同盟会,因向士兵宣传革命,被清两江总督端方发现而出走广州,历任督练公所提调,新军第一标、第二标标统。1909年与黄兴等酝酿广州起义。次年,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失败。清政府获悉伯先为举义的主谋,悬赏拘捕,伯先与黄兴等化名匿居香港。期间伯先曾去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1910年6月,孙中山先生到日本,伯先应召会见。同年10月,参加了孙中山召集的槟榔岛会议,回到香港后即主持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11年1月,黄兴、胡汉民相继来到香港,成立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伯先任副部长,后来又成立起义指挥部,伯先以其统军的资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起义总指挥,黄兴为副总指挥。由于种种原因,3月29日的广州起义失败。伯先痛不欲生,悲愤积劳,回港后即大病,1911年5月18日怀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病逝于香港,殡葬于茄菲公园山巅,时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其墓碑未用真名,仅署“天香阁主人之墓”。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明令追赠伯先为上将军,将其灵柩从香港迁归故土,安葬于镇江南郊的竹林寺之东山麓,营建烈士陵墓,树立巨碑,文曰:“大烈士赵百先之墓”。陵墓前方建有“赵百先纪念亭”一座,中置巨碑,镌有烈士生前戎装乘马远视的雄武画像,规模宏肃,气象壮严。

1926年,镇江人民为缅怀先烈的革命功勋,在冷御秋的倡导下于云台山麓筹建“伯先公园”,历时五载告成。伯先公园山顶建有伯先祠,“文革”时被毁。公园前原有的南马路,改名为伯先路。

伯先有弟妹三人,也都是从这个家庭走出来的革命者。弟毓训,字驭六,又名念伯;次弟毓光,随伯先从事革命,参加过黄花岗战役、广州起义、北伐和讨袁战争。武昌起义后,念伯曾于沪组织先锋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其妹赵芬,在广州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曾亲制炸弹,奔赴前线。妻严吟风,为继承夫志,更名严承志,姑嫂二人在上海参加女子北伐敢死队,镇江光复时严任女子北伐挺进军总司令。赵氏满门忠烈,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立下了殊功伟业。

赵伯先故居坐落在原丹徒县东乡大港东街,今镇江新区大港赵声路的西北部,是一座江南常见的青墙黛瓦明清风格的民居院落,它看上去既不似官宦府第,亦非豪富寓所,实系清寒书香门第之家。

据市文官会离休干部、九旬老人杨瑞彬先生考证,赵伯先故居建于十九世纪中叶伯先太祖父时期,占地一亩许,坐北朝南,前后四进,硬山式,青砖墙,下实砌2米,上均为空斗子墙,工艺规范工整,古朴美观庄重。故居前进三开间七架梁,右为门堂,置有大门,明间通道。左为堂屋,与厢楼毗连,楼呈勾曲型,下有天井,与外间隔,院落幽静别致,可谓是别有洞天。第二进自成院落,为故居的主体建筑,三开间七架梁,厅堂高敞,用料硕大,宏伟庄重。厅门朝南,门两边有白石雕花门抱鼓一对,饰有“三狮盘球”浮雕,寓意此处将出高官贵爵、国家栋梁之材。第三进是三开间二层阁楼,为伯先出生之地。

由于年代久远,赵伯先故居历经沧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拯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7月,丹徒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镇江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镇江新区管委会成立了赵伯先故居管理处。2006年6月,镇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投入5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故居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与整治。2007年3月竣工并举行了开放仪式。2009年7月,赵伯先故居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特别贡献奖”。目前赵伯先故居申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据介绍现已通过了专家组的论证。

来到伯先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居西侧的广场上,伫立着一座5米高6吨重的白色大理石雕像,身着戎装,身佩长剑,手执望远镜,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站在一个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上,底座的上面镶刻着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的“上将军赵声”。雕像四周绿荫环绕,与整个故居浑然一体,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故居大门东侧,立有2000年镇江市文官会立的“赵伯先故居”和2007年新区管委会立的“赵伯先故居重修碑记”两块石碑。

修缮一新的赵伯先故居,建筑面积为1224平方米,用地面积为5482平方米(合8.2亩),基本再现了房屋当年的风貌。青砖黛瓦配以青砖和罗地砖铺就的地面,着实给人以一种古朴而清新,幽静而雅致的感觉。

进入故居门堂,看到左、右两面墙上分别挂着伯先家族支系图和故居平面图。门堂左边有两间房,一平房,一是小阁楼,门堂右边有一座小花园。

穿过天井,进入第二进大厅。见厅内摆设着一张八仙桌、几对仿古的靠背椅和茶几,还有几排长条椅凳。迎上屏风两边的包柱上刻有伯先“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 借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的对联。这里曾经就是伯先父亲开馆设塾执教的地方。据《丹徒县志》记载,伯先之父曾蓉,又名镜芙,地方宿儒。对入学者,不计束修(读书费用)多寡,贫寒子弟,一律收容,东乡一带的读书人,多系门下,有500余人。其中有些人后来留学东欧、日本,有的饮誉华夏,颇有建树。当年伯先、赵念伯、赵启騄、解朝东、李竟成、赵绍甫、王维白等均在此读过书。其师教从严、敦品励学的精神,对伯先影响至深。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与柳诒徵等在此开办了“阅书报社”,这里成为他们积极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的一个重要场所。迎上屏风后面是通往第三进的大门。大门两边的墙上悬挂着伯先家人及其他与故居相关的名人照片。

第三进是重新修复的二层阁楼,楼上下各三间,中为堂屋,两边都各有一个卧室,这里曾经是伯先父母、伯先夫妻及弟妹们的卧室,里面摆放了一些生活用具。据说伯先出生时,正值院中百花即将盛开,又系“百花生日”前夕,故伯先号为百先,这有伯先的“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为证。在第二层中堂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天香阁”金字牌匾。阁楼为何名曰“天香阁”?究其缘由,有人说,因为阁楼庭院中植有许多花木,尤以牡丹为最,被誉为“国色天香”,故而得名;也有人说“天香阁”是取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究竟为何,我等今人已无从考证。

故居的第四进左边有两间平房,右边是一个小花园。院子中间有口古井,井水仍十分清澈。

故居东侧有几间厢房,曾是伯先家族以及后人的生活用房。现在是“赵声生平事迹展室”。第一展室内安放着一座赵声半身铜像。四个展室里用200多幅珍贵的文献图片资料及大量的文字、图表,绘画,分“青年壮志 以革命为己任”“宣传鼓动群众 培植革命力量”“组织新军 策划起义”“组织武装 领导庚戌之义”“策划组织指挥黄花岗之役”“奠基革命 万古流芳”六个部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伯先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一腔热血千行泪,苍茫血海怒翻花”。值得欣慰的是,伯先等辛亥革命先驱的浴血奋斗。终于迎来了国家共和新前途和新命运的曙光,封建帝制被推翻了,辛亥革命胜利了。100年来他们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深入人心。如今的赵伯先故居巳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目前已被多家单位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等。自开放以来,赵伯先故居已接待大、中、小学师生及海内外宾客10多万人次。2010年4月29日,民革中央副主席修金福专程来故居,缅怀这位辛亥革命的先行者。2011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10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辛亥》摄制组也专程在赵伯先故居取景拍摄。据悉,该纪录片将于今年10月与海峡两岸的观众见面。我们深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和先驱们的不朽精神,注定被所有的中国人所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