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国队长的观后感【汇集19篇】

浏览

6891

作文

58

反应五十年代美国教育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欢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种,带些梦幻色彩,带些悬念的影片。比如柯恩的那部《哥们你在哪里?》我就连看了两遍,非常喜欢。《死亡诗社》是一个古老的、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两股势力二元较量的影片。这是一个类型片,是按公式制作出来的,然而,“魔鬼尽在细节里”,近乎完美的摄影与演出,将这个老套的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 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 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不要因为这部电影,认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这样的话,建议你去看看电影《浓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反应五十年代美国教育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拍摄于八十年代反应五十年代美国教育电影。当我看完,几天后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每年向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毕业生,成为了众多家长培养孩子的理想之地,这也成就了它的自豪与傲娇。从影片开头的场景中足有体现。而在学生们眼里,这里是地狱学院,校方坚称的“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理念不过是“模仿、恐怖、颓废、污秽”的代名词而已。这一切看起来多么熟悉!

基廷老师是这所学校曾经的荣誉毕业生,如今成为了这里的老师,试图用自己创新的方式去改变传统的教育现状。正是这样,他深知这传统教育光鲜亮丽下的落后与枯朽,必须用创新的、诗意的理念去启发学生们学会独立的思考,感受生活。

这是个多好的隐喻啊,让你曾经最得意的门生去颠覆你所推崇的一切!令人惊悚而又充满讽刺。而这必定是一切旧有的、落后的制度的下场!

尼尔是基廷老师的学生,勇敢而充满活力。在老师的启发下,他重新组织社团,与同学们一同感受诗意、浪漫、生活。他热爱演戏,却摆脱不了家庭早已预设好的人生道路,始终得不到父亲的认可,最终在一次与父亲的争吵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校方蓄意借尼尔自杀事件,逼迫学生签字保障,把责任归于基廷老师,以此将其辞退。而影片最后用学生站在课桌,口念“o captain,my captain”的镜头,以示老师的精神将会在他们心中流传!

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域、种族间的发展历程总是相似的,而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人都会把问题指向当下群体所处的环境。我更相信问题认识能力及应对措施的偏差,指引了这种差异的走向。如果建立在这一点的认同上,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探讨了。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能够深深体会到自我意识觉醒时不被认可的痛苦,也曾为遇到像基廷这样的老师而感到欣喜。我可以担保,每一位中国学生看到这部电影都会有深深的触动,对尼尔的处境感到似曾相识,对基廷这样的老师有着深切的向往,对父母有着无限的自我倾诉。

不同国别,不同年代,无数年轻人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领路人?

人生之路,漫阻且长。走哪条路,结哪路伴;做哪一行,拜哪行师。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活迷雾里,有人指引前路。有人生来智慧,苏格拉底至死也没有认清自己。对于年轻人而言,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我们遇到过很多的老师。有些严肃呆板,有些轻松活波,有些教你学业进取,有些让你人生豁朗。

我遇到过很多的老师,他们更多地教我学会功能性的技能,如何快速地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怎样通过模拟题来通过一门考试,诸如此类。我很感谢这一路的老师,让我从一个几乎空白的木偶人慢慢熟悉了常规意义上人的思维和行为,这样对他们来说已然很了不起。

但是,这样的功能性开发似乎并没有让我满足多少,一个人的生活除了这个应该还有别的。比如,如何去赞美一位美丽的姑娘,怎样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富有情趣。而这些,不是靠一些逻辑顺序的叠加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满怀生活的热情,去摸索、感知。

一位好的领路人会给我们最本质而有最简单的体悟,学会理解生活的本意,坚守普世的价值,严苛的行为准则。让你一路不疲乏,还心花怒放,就像尼尔心领神会基廷老师后那欣喜的表情。

生活很现实,而浪漫的情愫会让生命之路山花烂漫!引领你我一路前行!

当自我理想与家庭的期待发生背离时,该如何抉择?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使命。作为与生俱来的独立个体,我们都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自我支配权,而这样支配权伴随着人类的自然法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我并不否认人的社会性,恰恰正是在群体活动的交往中,彰显出了人的智慧与生命魅力。

而往往,我们所展现出来的独立仅仅在肉体上,而精神在先天性情感和世俗化诱惑中,趋于被支配地位,而这样的支配逐步从精神层面渗透到个体行动,最终让我们失去自我,成为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玩偶,任人摆布。

一旦被感性所困扰,人的理性将会不复存在。我们很多时候被这样的情感所牵绊,父辈的期待,他人的眼光,以致于不能专注于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而成为别人达成目的的工具。

家庭的爱和期待,应该是给孩子提供心灵的归宿,给予其奔波劳累后的慰借,而不是牢笼和枷锁,将孩子困顿于寸土之地。现在很多的父母,为了达成自己心目中的成就,全然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所思所想,并将之命名为“爱”,这样的爱太悲情,也太自私。带来的也只会是伤害和悲剧的重演,正如尼尔的死。

要明白父母之所以过多地干预,一方面是出于家庭伦理的爱,还有一点很多人并不察觉——不信任,他们始终觉得孩子还小、阅历尚浅、涉世未深,不能够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需要去帮助、引导,常常这种帮助和引导就变成了全面的支配。与此同时,作为子女,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反思。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思考我们的人生,能否坚信自己的理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这些需要我们的信念和执着去尝试、探索和论证。

肯定会有人说,如果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顾家庭的爱和期待,是否是一种忤逆和叛变?

看过一本冉云飞先生的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如果你得到的爱不能让你感受到自由,那就算不上真正的爱。最好的爱是把手放开,最深的回报是坦诚相待!

正如基廷老师对尼尔所说,如果你不去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表面的和气而背弃自己的人生,那就是假装的孝顺。与之相比,哪一个更是一种背叛呢?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它的名字叫春风化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国动作电影《速度与激情8》观后感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二刷和增加一些大家共同发现的一些剧情漏洞:

1.在飞机上拿枪啪啪啪啪居然一枪都没有打穿机舱。

2.为什么一个emp就能让一座城市陷入战争火海???民众都是恐怖分子?

3.黑客就是敲敲键盘就能搞定一切?

4.主角避弹光环,一群准职业军人跟在后面拿机枪起码扫了五分钟,连一个轮胎都没有打爆,一个人都没有打伤。

5..俄罗斯防长出访美国居然会带核弹发射密码???

6.远程控制无敌,核潜艇都能被远程控制?哪个国家核潜艇会连互联网?

7.重型狙击枪打中汽车只是打出了一个坑?那玩意在装甲车上都能撕出一个口子的吧?

8.人装个飞行翅膀能追上飞机?

9..电棍电一下就可以让监狱所有的牢门都打开?

10.无论什么样的爆炸,别说碎片和冲击波了,连黑烟都熏不到人身上。

11.十字架带定位功能居然还会闪红光?反派都是弱智连红光都看不见?

12.国际刑警通缉名单原来是这么轻松的上上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爱情电影观后感_他只是没有那么喜欢你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所有未婚女青年都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电影的开头,很有趣。从非洲某部落的土著,到纽约高级餐厅里的白领,从体态富贵的中年妇人,到魔鬼身材的窈窕少女,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女生在问:为什么他没有给我打电话?为什么他不来找我?为什么他突然失去了联系?然后,这样的女生身边,总有一群劝解她的死党好友。好友总是说,“他这样做只是因为太爱你了”,“也许他害羞”,“也许他自卑”,“也许他不知道怎么联络你”,“相信我,他肯定是喜欢你的”……女人们只想赶快让姐妹们笑起来,却很少想该怎么让她们清醒。事实是,也许他只是不想找你。

电影说,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会动用一切力量去找到你,手机,email,msn,google……这已经不是石器时代了,真正喜欢你,即便经历海啸、洪水,即使你消失在人海,大海捞针他依然会找到你。如果他答应你的事却没有做到,哪怕那只是一个电话。不要给他找借口,“他真的很忙所以忘了”、“至少他真的与我道歉了”……他很忙,你也不轻松,这个城市有谁不忙?是忙到即将就任美国总统,还是一个小时有好几亿的生意要谈?有手机、有快速拨号、甚至有语音拨号,有时压根没想打电话,电话就从裤兜里拨出去了,如果真的喜欢你就不会忘记,如果忘记说明他不在乎你失望。男人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说“忙”的。如果他暧昧不清。不要替他解释:“他以前受过伤”、“他刚刚分手/离婚,他想慢慢来”、“他习惯了自由”……

一个男人若是真的喜欢你,就不会暧昧不清,就会昭告天下对你的所有权。如果喜欢你,但由于私人原因想慢慢来,他会立即把这一点明确告诉你。他不会让你猜来猜去,因为他不想让你失落而离他而去。如果他不愿意见你的朋友和家人,他不愿意带你走进他的圈子,说因为这只是两个人的事,那么请自动翻译成“我只想用你来消磨时间”,“我不太喜欢你”。如果他背叛你。不要去想:“他喝多了”、“那只是偶尔出现的意外”、“他是不小心的”……背叛没有借口。背叛这种事情是不会“不小心就发生”的,他不可能说“噢,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摔到别人床上去了。”如果他都喝得醉醺醺才来找你,而不愿意在清醒时为你改变,那么就该离开,因为长远的生活是需要清醒的。如果时机成熟但他依然不想结婚,也许仅仅意味着“不想和你结婚”,那些说“不想结婚”的人最后一定会结婚,只是不是和你如果他不断的与你分手,然后又来找你和好。

如果他突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如果他是已婚。那么多那么多的如果,其实都只有一个答案。有时我们宁愿相信一个男人太害怕、太紧张、太自卑、太爱前女友、太敏感、太忙、童年阴影太多、家庭压力太大、太累……却不愿意看清很简单的事实。是的,他不是太忙,不是受过伤,不是有童年阴影,不是遇到了意外,不是要就任总统,不是脑震荡得了短暂性失忆,不是手机掉进了火锅,不是有健忘症,更不是你已经坚强到可以令他不担心,他只是没有那么喜欢你而已。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里,我最爱的一段台词。那是名叫Gigi的女生,在误会一个男生喜欢她,然后表白之后发现是误会,被男生冷嘲热讽之后,说的一段话。Gigi说:我也许是太敏感太会小题大做,但至少那意味着我还在乎。你以为用上这些所有能看透女生的规则你就赢了吗?你也许不会再受伤,也不会再让自己出糗尴尬,但是你也永远不会再体会到那样的爱。你不是赢,是孤独。也许,我做了很多很傻的事情,可是我知道,这样的我会比你更快找到那个对的人。相信自己的感觉,喜欢自己的人生。也许所谓的happy ending并没有包括要给你一个perfectguy,也许所谓的幸福结局,就是抱着永不放弃的希望,继续前行。含泪奔跑,华丽跌倒。人山人海,边走边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美国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15年读了这个小说,第一感受是,这故事真适合拍成电影

等到今年终于有时间,好好琢磨琢磨这件事了,才发现人已经拍成电影了......

这真是一部忠于原著的电影。

读小说时的画面被一一还原在了银幕上。出身在纽约的女导演Ry Russo Young对这个故事一定也有自己真实的体验。从头到尾没有什么多余的镜头,有几个画面唯美得让我想到了暮光之城,换成我一定拍不了她这么美。

女主Zoey Deutch真的太赞了。如果这部电影有五分,四分都是她的。漂亮带着镇静,很符合小说中的气质。那几场黑化的戏感觉很惊艳,还有许多细节,很有演技。

电影一直提到西西弗斯,觉得不是很恰当,如果用周国平的《幸福的西绪弗斯》应该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 ...他举起手,对我喊道:‘喂,你瞧,我逮到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西西弗斯是悲观的,但女主是“幸福的西西弗斯”,她明白这不可逆的事实,努力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最终学会了如何去过一天。

说这是女版的《时空恋旅人》好像有些过,但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seize the day,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不会再重来。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拍成中国版是不是也挺有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国队长英雄英语作文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Two years after the events of The Avengers,Steve Rogers resides peacefully in Washington,D.C.,struggling to adapt to contemporary society.However,after a is assailed,Steve becomes entangled in a mystery that may endanger the globe.Together with Natasha Romanoff,Captain America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growing machination while fending off hired hit men.

When the entire scheme is discovered,Captain America and the Black Widow must recruit the aid of the Falcon and soon encounter an unanticipated and powerful adversary — the Winter Soldier.

[美国队长英雄英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国的悲剧观后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美国的资产阶级陶醉于繁荣美梦之中。胡佛在竞选总统演说中夸口保证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鸡,家家车库有汽车。但是,繁荣掩盖不住社会矛盾和不公——穷人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富人们的生活穷奢极侈;年轻的一代不是寻欢作乐就是纸醉金迷,人们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这正是当时“美国的悲剧”所在。

1925年,正在资本主义世界一派繁荣景象、一片凯歌声中,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一书出版,这本书震动了整个美国。小说的主人公是出身贫寒的青年克莱德,他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最终堕落成杀人犯,在23岁时被送上电椅。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作者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官场政治的腐败,揭示了虚假繁荣所掩饰的深刻危机。

2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兴起了一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卖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再现股票价狂泻,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这场危机由美国开始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1929——1933年,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罕见的。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后记:重读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联想到今日中国股市的暴涨和股民的狂热,不禁产生一丝担忧,如今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到底有多少虚假的成分呢?我不敢说美国的悲剧即是中国的悲剧,因为我没有政治家敏锐的目光,只是隐隐约约有一些不祥的感觉,这或许是杞人忧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美国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的时候是深夜,蹑手蹑脚地走到洗手间洗漱。过道里的灯光很暗,拐角处荧光绿色的安全通道标识十分显眼。脑海里瞬间闪过电影最后的那片幽暗的树林,雾蒙蒙的,笼罩着两个等待被救赎的人。

就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死游戏,缺点是你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在哪里。

设想,当你经历了一次可怕的生死浩劫,却在第二天醒来看到了同样的送给你的千纸鹤,听到了一样的对白,你甚至知道即将发生的事,并且在下一秒就得到了验证。

会紧张得不知所措吧。

你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可怕的梦魇。而接下去发生的所有都在轻声而坚定地告诉你:这不是梦。你依然不耐烦妹妹递来的手套,依然收到独特而漂亮的玫瑰,你依然喜欢讨厌着同样的人。你甚至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一切事情就该这样。可你最后发现自己依旧逃不过灾难般不断重复的这一天。

虽然故事的主线是反校园霸凌,但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更多值得注意的方面。主人公在不断地重复中经历了许多阶段,怀疑过,绝望过,最后又如找到方向一般重获新生。

嗯,在我看来,结局是一种救赎般的新生。

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很多。

和眼前最好的伙伴心照不宣的秘密,每个人都藏着一些不愿让对方知道的事。

所谓女孩子的友情,即使是整天在一起的小团体,相互之间也存在价值地位的差异。故事里的琳,因为性格原因几乎可以被视为四个人里最有话语权的一个。而女主萨姆因为和琳看似更加亲切的友情,让她从一个曾经的“书呆子”到现在有了自己要好的伙伴,并且还和很多女生倾慕的酷男孩谈起了恋爱。而当争吵发生,当她开始选择去正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仿佛才刚刚开始。

和原本最亲密的家人日渐筑起的围墙,对自认为多余的关心的厌烦,亲人之间的陌生和疏离。

就像曾经因为一次争吵而用指甲油在门口划下的线,你也再没想到她就真的不再靠近。也许真的是害怕你的厌烦吧。很多时候父母不能理解你的需要,无奈而只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这时你反而不能理解。

仔细想的话也许是很笨拙的爱了吧。

还有恋人。

那句话说,你喜欢的人可能不是你喜欢的人。年少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喜欢一些光环,一些被覆盖,被涂抹了粉色气泡的臆想。也许是为了朋友的羡慕,也许只是因为害怕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大人也依旧如此。可能要经历时间的冲刷,很久以后我们才会去注意到那些一直默默陪伴着等待着自己的人吧。

真实的生活一次就过,既然如此,就去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吧。

感谢那些能让自己感受到温暖的事物,就像醒来的每一个清晨,柔软得仿佛融进枕头了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反应五十年代美国教育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我到森林里,是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至于发现我白活了一场。

死亡诗社》讲的是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碰撞较量的故事,这部影片很能激发人的思考。当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地位、金钱、还是美人?我们很多人都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就像电影里面的学生们,被自己的父母怀揣着希望送入威尔顿,一开始他们也是不乐意的吧,就像哭着说我不要来这儿的小男孩一样。但是结果呢?经过时间的流逝,古板教育的教导,他们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渐渐地和这个严肃古板的学校融为一体。

理论上来说,教育应该是教导我们成为基廷那样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商品。儿时,老师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做一个屠夫,因为你想要每天都吃到新鲜的猪肉。少年,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成为一个医生,可以拯救濒危的生命。现在,我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只想赚到足够的钱让自己活下去。

为什么你的想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在成长,我们不再是那个心中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小孩”,生存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所有都应该后退让位。本来是翱翔天际的雄鹰,却偏偏放弃了自己的翅膀选择做田间的蝼蚁,多么可悲?我们应该像歌里唱的“管你什么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达,管你什么看法,我的世界我来浮夸”。出门左转,换个方向,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基廷在交给孩子们诗歌的时候总是摈除现实主义而侧重浪漫主义的,就像惠特曼和雪莱。本来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为什么要让他们过早变得现实而失去这个年纪所拥有的浪漫与天真呢?而古诗文社就是这么一个宣泄的缺口,让他们能在浪漫的诗词中找寻到自己已经死去的梦想,宣泄出现实的压抑。但是尼尔,这一个被自己父亲寄予厚望被迫放弃自己喜爱的表演的孩子,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式,最终以自杀收尾。我不能说这件事和基廷完全无关,但最终想不开的还是尼尔,毕竟现实和梦想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空间啊,当你能够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伟大。

我不能否认对威尔顿来说基廷的到来导致某些人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因为他们习惯了平静,习惯了不改变。但是我还是认为,当你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不要吝啬的伸出去自己的手。毕竟,现在成功的人大多都不那么循规蹈矩,跳出你给自己划出的圈子,其实世界很大很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美国影坛最引人注目的黑马《深海浩劫》观后感

全文共 1337 字

+ 加入清单

彼得·博格善于拍大片,而《深海浩劫》这部片子完全符合“彼得·博格”的风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喜欢彼得的《孤独的幸存者》,或者那部被低估了但其实很棒的《改朝换代》,那你很有可能也会喜欢这部电影。片子拍得很不错,并且以此向那些遇难者们表达了深刻的缅怀之情。博格教科书式的导演风格很适合这种讲述真实故事的片子,他好像故意弱化了动作戏的部分,反而集中体现了片中角色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蜕变,这样观众才会关注这些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事。

这部影片不是钻塔上的《虎胆龙威》,虽然片中有许多动作戏,也有许多危险场面,但导演把整部片子的基调渲染得很真实,从头到尾都让人觉得这是真正在发生的事件。博格在给即将到来的危机埋伏笔这个方面也做得很棒,一直让观众心惊胆战,不知道灾难究竟会在什么时候爆发。最好的一处伏笔是影片开头时Mike的女儿用可乐罐子模拟采油过程的场景,预告片中也有这一段。博格是做演员出身的,所以做导演的时候,那些表演上的经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也正因如此,博格才是最适合这类片子的导演。他擅长表演,而且他也知道怎么讲故事 ,他知道如何让那些经验丰富的演员们奉上精彩的表演。

众位演员表演相当给力 比较恰当的例子就是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这两位演员的表演都很有看头,特别是拉塞尔,这个角色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的表现非常精彩。马尔科维奇则表现出了角色身上的狡猾且不值得信任的特点,但同时又很好笑,因为演员的口音很像比尔·哈德模仿的政治顾问詹姆斯·卡维尔的口音。拉塞尔扮演的Jimmy先生这个角色真的特别亮眼,他给角色注入了恰当的庄重和老年男子的粗暴魅力。如果说Jimmy先生是片中很出彩的角色,那拉塞尔肯定是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演员,即使忽略其他剧情,只看他的表演都值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电视演员们,吉娜·罗德里格兹(《处女孕事》)和 迪伦·奥布莱恩(《少狼》),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很扎实,证明了他们已经准备好在电影界大展拳脚了。

最后要说一下马克·沃尔伯格,他是个非常有能力的演员,在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里,他的状态是最好的。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在大片中无法完全展现的人性美,比如《决战猩球》、《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甚至他在《明星伙伴》和《周六夜现场》里的喜剧表演都无法展现他的这种特质。只有在《斗士》、《无间行者》,或者《可爱的骨头》这样比较安静的片子中,他才能展现自身的人性美。博格跟沃尔伯格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孤独的幸存者》就很不错,《深海浩劫》也同样精彩。

罗德里格兹也出演了本片 不幸的是,我认为《深海浩劫》在今年的颁奖季中没有什么竞争力,这很遗憾。这部片子所引起的反响可能无法与2013年的《孤独的幸存者》相比较,而后者也才仅仅收获了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的提名而已。但是,我觉得库尔特·拉塞尔对Jimmy先生的精彩演绎并不是毫无价值的,他是50后演员当中最棒的几位演员之一,也是一位真正的明星偶像,而在这部片子里,他是最出色的一位配角。虽然他从来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提名,但我觉得之后几年里,他在《深海浩劫》中的表演一定可以去角逐奥斯卡金像奖。但是,他的精彩表演也可能会因为本片的商业性而被忽略,而且这部片子本身也没赶上颁奖季的好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美国科幻电影《时间规划局》观后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科幻故事从what if开始,也就是从反事实的科幻假设开始。对科幻电影的最根本剧透,就是揭露它的原初假设〈但不必然泄漏剧情〉。本片的原初假设似乎是以下六条。

一、寿命转移。寿命可以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际转移中,必须至少一方存在转移或接受转移的意愿,寿命才能转移。

因此,产生了寿命交易,寿命馈赠。偷窃或抢夺寿命也产生了。但寿命不能从人身往动物身上转移,反之亦然。应该附带解释一下:电影不太说寿命,而说「时间」,但事实上它谈的是寿命。

二、寿命储存。寿命可以从人身中转移出来,保存在某种容器里;也可以从容器中转移出来,进入人身;寿命也可以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

本片对寿命的超人际转移着墨较少,这有点可惜。

三、寿命定值。至少在地球上,至少对人际转移来说,寿命值不因寿命转移而变化,也不存在转移耗损。

因此,爱因斯坦的一秒钟,转到我身上来也是我的一秒钟,不会变成我的一刻钟。当然,寿命如何定价是另一回事,这属于比较低阶的故事设定,取决于具体的经济制度。

四、可转移寿命。只有一个人25足岁之后的寿命,才是可转移寿命(似乎也只有在25足岁之后,才能接受他人的寿命转移)。

也就是说,假设今天有100个婴儿出生,又假设25年后它们都顺利长大,那么结果就是25年后的今天地球上将产生(甚至增加)100年可转移寿命 (为什么是100年而不是200年或500年,要看下一条)。

五、天然寿限与老化停止。每个人的天然寿命上限都是26年,但可以因为接受转移而无限制延寿。25足岁之后,老化停止。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寿命转移,那么一个人的生物时钟在26足岁时会自动停止,导致立即死亡。如果考虑寿命转移,也就是结合上一条设定来看的话,那么一个人25足岁之後,一旦寿命收支不能平衡,就会立即死亡,甚至活不满26岁。

六、其它条件,都和目前已知人性和社会属性基本一致。例如性成熟年龄与婚姻制度 (我必须说还保留婚姻制度这点不合人性) 。

为什么设定成这样?----对科幻作者而言,这问题没有意义。但对观众而言,这问题大有意义。如果科幻故事的设定不恰当,观众将难以产生共鸣甚至难以理解,科幻电影将丧失它的预言性或寓言性。

我觉得本片关于「天然寿限」与「可转移寿命」这两项设定(也是本片最重要的设定)的数字不太理想,减损了它的寓言价值。

依照本片的条件设定,残酷的竞争与剥削根本就是必然。如果大家都是自食其力渔猎采集完全不存在竞争与剥削,那么每个人都将在26岁死亡。但人类的性成熟年龄设定并未改变,26岁的男女可能连孩子都还没生出来,就算有孩子又能多大。我实在难以想象,在电影设定的世界里,如果不存在残酷的竞争与剥削,人类社会将如何延续,文化将如何传承。在电影设定的世界里,任何活过26岁的人都必然是剥削者。

更糟的是:时间压力如此紧迫,生育率必然下降。25岁的父母要养小孩,还要从事寿命竞争,这么辛苦谁还愿意生孩子。生育率低,社会上的可转移寿命总量就更少了(本片设定的长生不老必然来自年轻人的牺牲),这岂不教寿命资源竞争更加惨烈?

总之,本片的基本设定数值和现实人类世界差距过大。我们就像站在三维世界去看平面世界的小打小闹,觉得剧中人可怜又可悲。男女主角真正该去争取的改变,不是银行和资本家的破产,而是Andrew Niccol修改剧本,至少也该重启基因工程把25和1这两个数字改一改。

当然,如果有人从高维世界观察我们这个世界,也一定会觉得我们总是小打小闹,既可怜又可悲。在这点上,本片还是具有极强的寓言警世作用。当我听到女主角爸爸那银行家说「你们只能造成一时的混乱,但别想这样就改变了体制」的时候,还是悚然一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美国动作片《速度与激情8》观后感

全文共 1163 字

+ 加入清单

《速度与激情》系列已经拥有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结局:在全系列的代表镜头闪回中,多米尼克的旁白强调着整个系列的情感中心。作为系列灵魂的保罗沃克了范迪塞尔二人在路口相视一笑,分别、退隐。

随着保罗沃克的离世,伤感悠扬的歌曲下“谨以此片献给保罗·沃克”……系列第8部的存在已经是破坏了这样一份圆满,破坏了对逝者的敬意。

电影《速度与激情8》定档4月14日同步北美上映。可笑!本来值得欣喜地,难得一次的平等北美地区同步上映,却被流氓成性的环球影业再耍流氓,在天朝地区特工3D版本的同时,还只提供3D的IMAX版本在IMAX影院放映。

这种表面上迎合市场喜好的行为,实质不过是片方捞钱心切;以至于自称“影业”,却漠不关心一部电影应该有的样子,自作主张地破坏了一部本应以2D版本呈现的电影,豪迈与血性的震撼。

内地观众有利选择与北美甚至海外地区平等的影片格式。而非无脑独供。当《速度与激情8》这样一部在拍摄阶段全程以2D为输出介质构图、布景、定位、打光、编排、剪辑、调色……的电影最终制作3D版本发行放映,实际上已经破坏了电影创作者在镜头中的关系表达,画蛇添足。让一部硬朗的好莱坞大片黯然失色!

以2D为输出介质的电影,通常会多用更显大方的广角远景,这样的

而与大陆观众更相关的是,在内地连DCI放映标准都无法达到的多数3D影厅中,原本清晰、敞亮的画面会不可避免地被3D设备耗损画面质量,无论是眼镜还是传达给眼镜的偏振片都会让观众看到的电影昏暗难辨,把享受电影变成忍受电影。

特供3D的行为其实开始于内地处于多数角色的电影消费群体(他们还不够被称为“观众”,更不谈影迷)对3D的无脑追捧。因此在我们真正出于对电影创作和电影传达的尊重去抵制像环球这样特供3D的流氓行为时,他们还会说:“电影不是没有2D,想看2D你大可自己去看!”

不知道这次环球会不会像《谍影重重5》那样急到跳墙了才给3D影厅下发2D密钥;但是,这样热火朝天的电影,很多影迷都要看IMAX!

在大家期待这部电影并早早地决定选择IMAX版本后,特供3D的行为便涉嫌侵犯电影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了。因为环球影业,会一如既往地将这部电影包括杜比全景声、中国巨幕、IMAX等等所有的特效专属版本单发3D格式。

也就是说原本在IMAX2D下能够以水晶般清晰图像呈现的震撼,终将被上文中提到的输出耗损影响观影感受。让已经因国情产生差异的放映质量再降档次。这就是中国特供!

而且,对个人而言已经忍了很久的是:

《速度与激情》系列已经拥有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结局:在全系列的代表镜头闪回中,多米尼克的旁白强调着整个系列的情感中心。作为系列灵魂的保罗沃克了范迪塞尔二人在路口相视一笑,分别、退隐。

随着保罗沃克的离世,伤感悠扬的歌曲下“谨以此片献给保罗·沃克”……系列第8部的存在已经是破坏了这样一份圆满,破坏了对逝者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

全文共 2513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黑人孩子的故事。他从一个吃穿没着落的孩子发展到一个优秀的大学橄榄球运动员。这其间,安妮一家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妮以她博大的胸怀和爱心接纳了迈克尔,以她的开朗热情感染了迈克尔,以她无私的爱融化并温暖了迈克尔那颗饱受创伤的心。

影片中,安妮一家都极富同情心和爱心,我要说,这一切也许都缘于安妮这位心胸开阔、充满爱意的女主人。安妮的女儿柯林斯,虽然看上去有些高傲,但她对于同学们不解和嘲笑的目光根本不在乎,并且在自习教室时,主动走到迈克尔旁边坐下,陪迈克尔一起做作业。这一举动无疑给那些看不起黑人孩子、歧视迈克尔的同学一次大大的惊异与警告,也显示出了柯林斯没有种族歧视的爱心。安妮的儿子小肖更是一个热情开朗、调皮有加的快乐小男生。他以他独有的方式关爱着迈克尔,并以有了迈克尔这样一个大哥而骄傲。安妮的丈夫也是一个极开明的男士,他尊重安妮的选择,支持安妮的一切爱心活动,成了安妮不可多得的给力者。迈克尔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阳光的家庭中,真算是他人生的最大幸事。

当安妮的老公郑重地问迈克尔是否愿意成为他们家的一员时,迈克尔的目光环顾着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看到每个人都对他投来充满笑意的目光并点头示意时,迈克尔轻声地说:"我以为已经是了。"这就是迈克尔肯定的回答,是一种幸福的融入。

在整个影片中,最令我敬佩与感动的人物便是安妮那份伟大与智慧的母爱。

有一次,迈克尔开车带着小肖因处于兴奋状态中而出了车祸时,安妮的表现让我由衷的佩服,看着她当时的表现,我想,即使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能做到这样也应当说是少之又少,她首先确认了迈克尔没事,然后再去看小肖,当她确认小肖也没什么大碍,但被警察告知这只是一次偶尔的幸运时,并没有因自己的宝贝受到伤害而对迈克尔恼怒,而是平静地走到迈克尔身边,蹲下身来关切地抚摸着迈克尔的肩膀,告诉他小肖没事,并关心着迈克尔因救小肖阻止那个气囊时受伤的手臂。这些举动足以安慰一个缺少关爱而受伤的心灵。这不只是做秀,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可以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言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爱,而是把这份爱洒向了整个人类,在我的意识中,这才是真正的博爱,真正伟大而无私的爱。

迈克尔在橄榄球训练场上,一直不得要领,教练试图以严厉的语言来让迈克尔开窍,但却总也不得要领。而安妮却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让迈克尔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给这个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责任课。最令人佩服的是安妮说出的一番话:"大声吼没用的,他不相信别人,在他以往的经历里,那些人都装做关心他,但后来都消失了。"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差错的家长。我们在看到孩子犯错时,试图以狮吼来警醒我们的孩子,可效果往往相反,不但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反而让孩子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不要说配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完全朝另一个方向走了下去。

另外,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这些家长,当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所改变时,不要企图孩子也会顺从地随之改变,因为孩子在我们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下,已经不再信任我们了,孩子心目中那个温暖的母亲已经离他们远去了,所以,我们只有付出比以往更多地精力和爱,逐渐地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这才是我们最先要做的。我们要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在这样爱的付出与等待中,才能看到我们期盼中的孩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并朝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当教练发现迈克尔的惊人的变化时,来到安妮身边请教她对迈克尔说了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安妮的一番话再次让我感动与受教:"你应该了解你的队员,他的保护意识排在前2%。"这句话足以可见安妮的智慧所在,她看到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使之发挥到极致,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也正给我们家长提了个醒,不要把目光只关注在孩子的缺点上,而使之遮盖了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当你把孩子自身的闪光点找到,并使之不断地扩大,以至于用它的光环去照耀着其他方面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缺点在一点点地缩小,而优点却在一圈圈地扩大着。

最后,因为调查人员的一番话,差点造成了对迈克尔更大的伤害。她告诉迈克尔,安妮一家对他好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让他为他们的母校服务。因此,迈克尔感觉受到别人的摆布与愚弄,从而恼怒的离开安妮家。安妮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之中,她不仅提出了对自己的质疑:"客观地说,我是一个好人吗?"看到这儿,我不仅想到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为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时,都是抱着对孩子好的心态而去尽心尽力的做的,都像安妮那样真心地为了孩子好才那么做的,可是,当孩子不领情时,当孩子对我们的爱发出质疑时,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我们也像安妮一样对自己提出了质疑:"我真的是爱我的孩子吗?我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在自己的质疑声中,我们会像安妮一样,不难发现自己的偏差之处、自私之点:这其中,我们给孩子的爱里已经掺杂了我们的需要和渴望;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面子问题;已经在这满满的爱里续写了太多的虚荣与自我。就像安妮的老公肖恩说的:"在这里面,你获得了一种变态的满足感。"真的,做为家长的我们,显然是真的在爱我们的孩子,但也同时有了些许的面子问题、虚荣心问题,从而体验这其中得到的满足感和荣誉感。

在又一次找回迈克尔时,安妮与迈克尔有了一个特别智慧的对话。安妮:"你想打橄榄球吗?"迈克尔:"我玩的还不错。"其实这也代表了迈克尔已经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迈克尔问:"你想让我去田纳西?"安妮:"我想让你自己选择,这是你的生活,你自己做主。"迈克尔接着问:"如果我不想打球呢?"安妮强调说:"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做主。"在我看来,这是最明智、最智慧的母亲,她懂得尊重孩子,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她明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这让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会有一种轻松的愉悦感,所以,迈克尔才在以后的调查谈话中用了这样一个词"选择",他明确地告诉调查官,是我选择了这所大学,因为我的家人都在这个学校读书。

这就是理由,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理由,更是一份在爱的力量支持下的自由的选择。如果做为父母的我们,都有这样一份从容,都有这样一份信任与尊重,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将是快乐而幸福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美国队长英雄英语作文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Steve Rogers was born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a poor, vulnerable youth. Because of the news that the Nazis had invaded and invaded Europe in Europe, they wanted to join the army.

But because the infirm refused. Inadvertently learned that Steve Rogerss sincere desire of general Chester Phillips decided to give him a chance, let him take part in the rebirth program".

After several weeks of testing, Steve Rogers was injected with a super soldier serum and was bombarded with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and finally has the most perfect body of human beings.

Then he received a phys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After three months, he has been as "Captain America" first job with indestructible shield and well versed in tactical mind, he put in the fight with the red skull, and eventually stop the red skulls evil plan, but he has therefore been frozen until 70 years after woke up.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美国悬疑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个电影,因为是喜欢的题材就马上找了资源,老实说比想象中的稍稍逊色。作为一个打着悬疑招牌的片子气氛感略感欠缺却始终贯彻人文关怀,情节走向也不够令人眼前一亮,着实是正片不如预告带节奏,就像是买了个红豆派,吃着吃着却发现是菠萝的。但不得不说开放式结局很出彩,可以说是稳稳托住了主题,带起了校园欺凌,自我拯救等一系列更大的东西。。结局足够再加一颗星。

老实说最近趋于此类边缘人群,人文关怀的片子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的市场趋向;片子还是老套美剧中受欢迎的女孩团体和被漠视欺凌的奇怪女孩之间的冲突故事。随着女主一次次轮回在同一天里开始揭开事件的全貌。并开始一点点觉醒,拯救他人也拯救自我的故事。

虽然剧情老套但多少也能让人联想起现实中存在的欺凌现象,想到一点之前不受欢迎不甚愉快的事情,以及在社会背景里有时也会刻意迎合别人的自己。

女主不断尝试逃离轮回的过程像是黑天鹅的蜕变,有一开始的不解怀疑人生,也有过恐惧试图逃离,还有像刺猬一样去攻击去宣泄情绪。直到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小时候会帮所有的马清理干净不让一匹受冷落的善良的自己,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可以说找寻自己是个很困难的过程,在我们不断经历不断成长之后我们开始离最初的样子越来越远,那个自己也开始逐渐朦胧遥不可及。

结局处女主牺牲自己拯救了一个女孩的生命和她痛苦的心,也终于得以走出生命的死循环和有些走脱的自己。结局开放供人遐想。不过美中不足地是女主的改变从始至终是个人行动,包括对于不受欢迎女孩的拯救没有感染其他人也没有得到任何助力,略显无力,但也符合现实。

在试听语言方面,女主每天睡醒的时的镜头很像《夜行动物》,有很好地表现出不同阶段女主的情绪状况;在聚会里鼓点的音效,很有气氛有悬疑感;同样的情节里通过拍摄角度的变换和镜头的删减创造出不同的观看感受。

总体上看可圈可点,是部正能量的主题盖过全片其他因素的片子。

当然看完这个片子也不妨找个时间静下心,想想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要怎么样不后悔地过完二十四小时,如果只有这二十四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国悬疑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忘记从哪摘抄的了: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What you believe makes who you are。王尔德说,我们都是生活在阴沟里的人,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我也不愿被世界改变。不忘初心,做最好的自己

看这部电影,我回想到小时候,也就六岁左右吧,刚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新认识了两个小朋友,称之为小A和小B吧,两个小朋友都很有善,我都很喜欢,可能更喜欢小A一些,因为她更开朗大胆有担当一些,像个大姐姐。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小A和小B关系一下不好了,小A 就把小B孤立了,有一次小B找我帮忙,小A阻止了并要求我不要再和小B玩,我答应了。从此小B再也没有和我说过话,偶然见到也是一种怨恨的眼神看我。没过多久小B就搬家走了,这为我的童年留下了较深的记忆。当年的我就和女主角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吧,被朱丽叶说成没个性也是理所应当。其实哪是没个性,是没有勇气才是吧。后来我总是想,如果当时我提起勇气去了解她们两的矛盾,把矛盾解决了,今天会是什么样的呢。所以从那之后,在我的人生中我都努力不去孤立任何人,那个怨恨的眼神一直时刻提醒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美国恐怖悬疑电影《万能钥匙》观后感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我觉得电影告诉我的,就是题目上那句话。如果不信,那么就请彪悍的不相信。不要不相信,还怕这怕那,还害怕万一是真的怎么办?万一错了怎么办?任何介于信和不信两者之间的暧昧、忸怩的状态,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这就是这部电影告诉我的。

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时常看见某人家里供着个佛像,然后我们问主人,哟?您还信佛那?主人往往回答,倒不是那么信,不过供供总是没坏处,万一真的有佛呢?我们时常看到某人脖子上戴个十字架,我们问,请问您是基督徒?经常有人回答,不是不是,我是为了避邪。

影片正是告诉我们,任何不是出于严肃的信仰的模棱两可的“相信”都会给我们带来恶果。当我们不去严肃的信仰某个东西,却又害怕这个信仰一旦变成真的怎么办的时候,我们就陷进了挣扎当中。而在这种“将信将疑”的时候,人的心理是最为脆弱的,因为它不够彪悍,不够坚强。

因此,所谓信仰,乃是必须出自心灵深处的,而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比如自我保护,再比如祈求得到可能的拯救或祝福等等。当你出于这些功利的目的而去靠近一个信仰或者宗教的时候,却往往让自己出于精神上最为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境地。

最后,让我们再次体味《希望与反抗》里那句经典台词“人要有坚强的精神和温柔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国恐怖悬疑电影《万能钥匙》观后感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需要在太阳很好的中午时分,找个伴一起看的片子。

“太阳很好”是为了中和一下阴森森的气氛。

而“找个伴一起”,则有两个意义:一是因为我实在是属于叶公好龙的典型,需要有人壮胆;而另一却是在觉得很沉闷没圈没点的时候一起聊聊天。

片子拿到有一段时间了,却因为一直都没有勇气一个人看,而耽搁到现在。

逮到小宁在的时候,又恰巧没有其他琐事必须要在那个时间完成。于是,终于有机会,浮出水面。

起初还是明亮的色调,平淡无奇的叙述。

一个年轻的看护,因为医院形同虚设的临终关怀,而通过报纸,选择了一份私人护理的工作。

转而光线昏暗起来,一路刻意制造出来的噱头:突然出现的瞎眼老太太;荒废了一半的别墅;诸如此类的。

似乎对这种形式的恐怖有些不以为意了。

只觉得人为的痕迹多过于心理的恐惧。

一对住在私人别墅里的老夫妇,老先生因为中风无法说话和行动,老太太给了看护一把可以打开别墅里所有房间门的万能钥匙

真正是“好奇害死猫”,但即便是不好奇,猫基本上也是活不长的吧。

偶然的机会,看护走进了阁楼里的一间密室。里面摆放着都是诡异的巫术用品,被封了眼睛和嘴的小人;符咒的唱片;照片;密封罐子里的组织……

出于好奇,看护去寻求破解巫术的方法。中风的老先生居然断断续续说出了,恐惧的根源和要逃离的居然是老太太。

故事越来越落入自己的猜想,不过就是老太太为了遗产之类的原因用巫术谋害了老先生。

几乎又要再次得意起来,自己真是无敌的编剧E啊!

可是……这一次却大大出乎意料。

看护向负责老夫妇遗嘱的律师求救,说明了自己的猜测,老太太为了实现“祭献”,要把老先生的生命占位已有用来延长自己的生命。

可是这样的坦诚却没有换来援助的双手,律师将看护挟持回了老夫妇的别墅。

好不容易逃离了魔爪,却一失足重新跌回。

在越来越深的恐惧中,看护使用了从老太太那里得到的“庇护”,用自己的鲜血和毛发在地上画出符咒。

可“庇护”的作用,并不是让她免受伤害,而是将她困在当下。

事情终于缓缓展开清晰起来。

在很久远之前,房子的主人有一对黑人夫妇仆人,这对仆人是精通巫术的术师。

某次PARTY上,这对黑人夫妇教两个孩子实施巫术,被发现时已然魂不附身被处以极刑。从此之后,传说这对黑人夫妇的鬼魂始终在房子中游荡。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在实施的正是“祭献”的法术,而祭献的原理,却是“交换”。

在法术实施中,灵魂俨然已经进入到了祭献的躯体内。

重新醒转来的看护,发出的却是原来老太太的声音,她深情的称呼律师,用的是黑人男仆的姓名……

并排躺在救护车里的老太太,与老先生对望一眼,绝望。

只有当你相信的时候,巫术才会真正发挥出作用。

高潮只在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里出现。

对于我们有耐心看完全片的人来说,真是珍贵的礼物。

原本觉得不以为意的细节,在傍晚睡觉之前全部反馈出来。

竟觉得阴冷从背后生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美国恐怖悬疑电影《万能钥匙》观后感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写这个影评挺费脑子的,因为本身这个电影就是小众电影,再加上开头冘长无味的剧情,难免很多人会撤片,就连小i这个电影狂热分子也难免坚持了3遍才看完,但后边的剧情绝对可以称得上拍案叫绝!以至于小i又重新看了第四遍第五遍,真的是一秒钟都不敢浪费,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细思极恐!!!

影片所带来的恐怖程度绝不是是那些浪费大量血浆、制造人皮道具的恐怖片所无法比拟的,它的惊悚元素与实感交替,同时又赋予救赎与宗教元素的文艺,结尾也有别于西方传统鬼片,让人大呼过瘾,不愧为烧脑悬疑惊悚的神级之作,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万能钥匙》是由伊恩·索夫特雷创作执导,吉娜·罗兰兹、约翰·赫特等领衔主演。2005年08月02日上映,次年获土星奖最佳恐怖电影奖,至今仍位列全球十大悬疑烧脑惊悚片之中。

影片开头女主卡罗琳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年轻姑娘!在她当经纪人期间,只顾忙着工作而忽略了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所以找了一份护工的工作专门照顾年迈的病人,用以救赎内心对父亲的愧疚。

恰巧一位老妇人雇她去照顾她患病体弱的丈夫。这对老夫妇是一座古老房子的主人,女主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房子所在的路易斯安纳三角地带(一个因为当地神秘的习俗和宗教仪式而闻名的地区)。这座破旧的大房子就是维奥莱特和本·德夫里奥克斯夫妇的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主开始发现一些慑人奇异现象不停的发生,也对这座房子产生了怀疑。老头儿本整天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而老妇人每天行踪都十分诡异,一个偶然的机会,女主从老妇人那里得到了一把可以打开这座建筑中的所有房间的万能钥匙,禁不住自己好奇心的诱惑,女主还是走进了这个被诅咒的房间她决心亲自去解开隐藏在这座古宅背后的神秘内幕。

这个时候宗教色彩升级剧情开始急转直上,虽说女主是个无神论者,更不信呼毒教,但是这个教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你如果不相信它,它就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伤害。一言以蔽之,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但女主在极度的恐惧和巨大的生命威胁面前,不管愿意不愿意她都不由自主的相信了;她用呼毒教的方法把砖屑洒在房门口来试探维尔丽特,甚至用这种方法企图免受维尔丽特和卢克的伤害。

但当她按照维尔丽特遗失的符咒,采用白垩等材料在阁楼里摆下自以为能保护她自己的图案时,却恰恰陷入了维尔丽特,不,应该说是塞斯尔的圈套:卡洛林彻底相信了这个呼毒教。

仅管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幻象作斗争,但相信了眼前一切的女主被赛斯尔附体的维尔利特推过来的大镜子砸到后慢慢爬起来,有点犹豫并略显生疏的点起了一根烟,优雅而慢慢的说出来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还不错呐,孩子...”然后,律师卢克走了进来。故事戛然而止。

整个电影最大的亮点便是峰回路转的结局,可见导演对此下了很大的功夫,暴风雨夜、阁楼、献祭。女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不符合善良战胜邪恶的套路,但这样的处理竟然好像更容易让人认同并以为是最合理的结果。总体而言,这个结局的安排是精妙的,让人震撼,让全剧在平静中达到了恶的最高潮。尤其是那句:“还不错哪,孩子.........”我相信所有观众可能都震惊了(不得不佩服女主的演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美国动漫魔弦传说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Kubo and the two strings(久保与二弦琴,又名魔弦传说)的大主题是“爱的力量”,尤其特指家人(父母)之爱,和哈利波特如出一辙。而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里的大反派Moon King的配音正是伏地魔的扮演者Ralph Fiennes. 这个Moon King的人设也与伏地魔异曲同工:cold, hard, and perfect. 六亲不认,追求永生不灭。

而这种探险/成长型的电影与小说,对于青少年主人公最残酷的一点在于,为了达成他最后的使命,他必须完成精神上的断乳与弑父,才能真正意义上独立、强大、“成为1个真正的男子汉”——当然这种叙事套路背后折射出的价值观、尤其是对男性气质的定义,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无论是Kubo还是哈利,在他们的复仇之路(同时也恰好是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路)上,曾经在他们弱小迷茫时给予他们关爱、指点与保护的人,都将一个一个离他们而去,每一次离去都迫使他们更加坚毅、更加强壮一点;而这些人曾带给两位主人公的温暖与爱护,就是保护他们的心灵不受邪恶蛊惑的“爱的力量”。

类型叙事传统之外,这其实也遥相呼应了真实的人生过程。就如井上靖所说,父母是一道屏风,隔开了他与死亡,而当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与死亡之间空无一人。到那时,我们都需要独立来面对未知与死亡带来的空茫与恐惧。

想到林子祥那首“追忆”的歌词,徘徊悠悠长路里,今天我知道始终要独行,从前谁曾燃亮我的心,始终一生在心内逗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