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吴三桂其人的历史评价(优秀16篇)

曹操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君王之一。你知道吴三桂其人的历史评价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吴三桂其人的历史评价,欢迎阅读。

浏览

2716

作文

16

篇1:三、历史评价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评价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至今 ,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旧唐书‧太宗本纪‧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史臣曰:“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九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玄武门那场唐太宗一生中最艰危的苦斗,对他本人来说,绝不是可以夸耀后世的愉快记忆……李世民和他父亲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伤的心上摘脱干净!”。

柏杨:“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唐太宗李世民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48 字

+ 加入清单

京师陷落。

李自成大军入占京都。

吴三桂恰似无所依傍的浮萍迷惘飘荡。就在这无所沉浮的波涛中,他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儿,一想到她的命运,他的心中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圆圆难道真的要出事?不,不会……还是先别猜,说不定没人能找到她,她命大……

破天荒头一遭,吴三桂在大军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下,竟然不去想如何进退,而是一脑子陈圆圆,他甚至没有想到母亲与家族会如何……

相约如梦,誓言如风。

梦已逝,风已去,人却依然活在心中。

吴三桂不能没有陈圆圆,若圆圆有个三长两短,我将……我将怎么办呢?

吴三桂依然在想着陈圆圆。

三天后,细作从北京带回了父亲的书信。

三桂我儿:大顺军陷城,为父与众臣已归降。家中无事,陈圆圆亦平安无事。儿可准备投降大顺,但须观大顺如何待明室降将。

吴三桂轻松地出了一口长气。“圆圆平安无事”最是令人快意了。

降李自成?如果李自成真有天子气像,那自然要降,否则我吴三桂还能到关外降清?我或当梁山好汉不成?

他对投降大顺并无反感。改朝换代的事,谁又扭转得了?良臣择明主,飞鸟择良木。万一将来李自成不信任我了,我就与圆圆遨游山林去,这打仗还能当日子过……?

吴三桂的心松驰下来,他在静候佳音。

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家中又来了一封信,短极了,字迹亦潦草颤抖:

三桂吾儿:父事大顺,勿忧,儿保重。陈圆圆单骑奔辽东寻你。

父字

奇怪的是,大信封中竟有一方丝巾,内含一绺青丝——圆圆的头发!

她既然来找我,为什么要留此青丝!?

这种男女永决式的剪青丝为念,吴三桂感到大惑大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吴三桂立即伏案回书:

父鉴:降顺儿甚赞同。父信中说圆圆只身匹马奔辽东。何曾见其踪迹?如此轻年少女,岂可匹马出门,父亲怎么能如此失算?儿实不放心,盼再告。

实际上,这是吴襄骗儿子的。

他想让儿子对圆圆死了心,就当圆圆死在乱兵路上了。大顺李自成、刘宗敏抢走圆圆,能说吗?况将来三桂还要投降大顺,这君臣关系怎么处?父受刑掠,也不能说……如今只有用言语安慰一些,盼到太平时日再说吧!

谁知次日即三月二十六日,吴府管事吴禄深夜逃出吴府,听说吴三桂的军马就在丰润时,他即连夜奔丰润而来。

来到吴三挂帅府,吴禄即刻求见吴三桂。

吴三桂听说是家中管事吴禄,立刻召见。

吴禄带来的消息使吴三桂目瞪口呆!

家产被李自成籍没!

家父被刘宗敏严刑拷打拘执!

家族人被软禁!

最为让吴三桂受不了的是:

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

吴三桂一下子失去了反应——他感到大地颠覆于一日之间,究竟是怎么了?

圆圆、家父、财产、家族……

他觉得一股热血骤然冲上头顶,几乎要倒下去了……他强扶起书案站定,他满脸通红,一直红到发根,鼻窦由于内心激动张得大大的,额上冒出豆大的汗珠,一条深深的皱纹从紧咬着的嘴唇向气势汹汹的下巴伸展过去……他眼里闪烁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这样的目光使身边的侍从们大为惊慌,都害怕起来。

吴三桂牙齿咬得咔咔直响。骤然间,他转过身抽出兵器架上的斩将刀,突然发出一声只有听到过一只受伤的狮子的吼声的人才能想像得出的喊叫:

“李自成——!刘宗敏——!”

一刀劈下,书案即一声巨响被从中劈开。

众将闻声,哗然聚来……吴三桂只觉嗓子眼儿发甜,一口鲜血吐了出来,跄踉几步躺倒在地上。

众将纷纷围上来:

屋子里一片慌乱。

良久,吴三桂才悠悠醒来,他没有滴一滴眼泪,但眼珠红丝遍布,血充瞳仁,他见众将围在自己身边,向他们挥一挥手:

“各回营帐,容我思虑片刻,两个时辰后大帐议事”。

“那将军您……”

“我没事!”

众将纷纷走了。

吴三桂闭眼沉思:怎么办?进,李自成军已驻山海关。退,往哪里退?投降李自成?不,绝不能!我的圆圆,我的爱妾,我的美人,当初我为什么没把你带上随军出征,为什么让你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守家门,如今贼人进入京城,圆圆已身陷魔爪,被李自成蹂躏,她那娇弱之躯,怎禁得住这帮贼人的践踏,李自成,刘宗敏,你们这帮猪狗!

吴三桂由陈圆圆发展到对李自成大军的全面仇恨,夺我爱妾——刑我家父——籍我家产——毁我皇室——逼杀皇上……国仇家恨,全部凝聚到李自成、刘宗敏身上,和这样的贼匪怎么能共事——那么,肯定要与李自成为敌了?是的,肯定为敌了!

如果与李自成为敌,那么就要赶快摆脱丰润这个危险地带。大军出京,丰润即日可下,这个地方地势平平,无险可守,明明是坐以待毙……当务之急,是必须先找个立足点,再图复仇根本,杀死仇家!

“传参军方献廷、胡守亮两位大人。”

吴三桂向书房外喊话,他需要这两位参军为他谋划一处立足点。

“方献廷,胡守亮参见将军!”

话音刚落,二人推门而入。

噫!来得如此之快?吴三桂看了他们一眼。

“参见将军!”

“二位请坐!”

“谢将军。”二人坐定说道,“我二人并未离开,我们一直守在营帐书房外面,只等将军商议大事。”

这真是两个见事极快的高明参军。

方献廷是原辽东巡府的公子,与吴三桂意气相投,其父死后他不做别的官,专门赶来为吴三桂作高级参谋,吴三桂甚为欣赏此人见多识广,二人无事不谈。

胡宗亮是军中谋士出身,也是吴三桂的作战参谋。他精通满语,足智多谋,尤其在实际战争中会随机应变,常有奇谋妙计。

吴三桂非常高兴,向二人一拱手:

“方、胡两位兄台:方今大势已明,我与李自成、刘宗敏不共戴天!但急需找一处地方驻扎屯兵,目下之计,不知二位有何高见?”

“吴将军所言极是,我二人早已想到一处地方——”

“什么地方?”

“山海关!”

吴三桂手一劈道:“我也如此想!刻不容缓,连夜回师北上,一切到山海关再议!”

一个时辰后,众将聚集营中。

吴三桂手捧尚方宝剑,脸色肃然,在营帐中来回走了几步,正色宣誓:

“诸位将军,这是大明先帝赐我的镇辽尚方宝剑!而今我军回师勤王后未几,闯贼已攻克帝京,灭我泉社,逼杀皇上,刑戮大臣,焚掠皇宫……我父被刑,家产被抄,爱妾被夺!国仇家恨,今日集于一身!我誓与闯贼李自成、刘宗敏周旋到底,不杀此贼,誓不为人!请将凡愿跟随我报此国仇家恨者,留!凡不愿复仇者,走!”

满帐一声吼:“愿随将军复仇!”

“好!我军连夜北进山海关,攻取山海关,再作计议!”吴三桂立即分派了行军次序。

一个时辰后,八万大军开出丰润。

这支大军在黑夜中无声无息向山海关扑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曹长青: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张学良是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www.gs5000.cn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家族成员

高祖父张永贵

曾祖父张发

祖父张有财

祖母王氏

外祖父赵占元

父亲张作霖

母亲赵春桂

姐姐张首芳

妻子于凤至、谷瑞玉、赵一荻

长子张闾珣(于氏生)

次子张闾玗(于氏生)

三子张闾琪(于氏生)

长女张闾瑛(于氏生,嫁于陶鹏飞)

四子张闾琳(赵氏生,娶陈淑贞)

长孙张居信

次孙张居仰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曹操历史评价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李瓒: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58]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59]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60]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61]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62]

陆机: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釐三才之缺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63]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64]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65]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66]

裴松之: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57]

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67]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68-69]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于寿张,斩眭固于射犬。援戈北指,蹋顿悬颅;拥旆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羽历史评价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程昱: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权必资之以御我。[28]

郭嘉: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28]

傅干: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刘晔: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28]

温恢: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吕蒙:①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②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29]

诸葛亮: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30]

廖立: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31]

杨戏: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 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32]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1]

袁准: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张辅:张飞关羽,皆人杰也。[33]

葛洪:咸谓勇力绝伦者,则上将之器;洽闻治乱者,则三九之才也。然张飞关羽万人之敌 ,而皆丧元辱主,授首非所。[34]

阎负、梁殊: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35]

张仲宣:张辽运筹之方,可以归之於先轨;关羽搴旗之效,可以论之於后尘。

黄茂才: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36]

陈亮:夫关羽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此其势甚易谲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诗经》历史评价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淫诗。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曹仁历史评价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陈矫:将军真天人也。[15]

钟繇: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16]

曹丕: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15]

曹植:文武并亮,权智时发。奢不过制,俭不损礼。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实抚东夏者,曹大司马也。

陈寿:①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②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15]

傅玄: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

褚亮:金坛奇正,得之於怀抱,玉钤攻取,无劳於积习,祭遵儒术,未足方其雅歌,曹仁智勇,才可用其胜。[17]

李商隐:任重前驰,众才一旅,许伯则摩垒而旋,曹仁亦逢沟不渡。举无遗算,仕匪遭时,何兹皓首,不识丹墀。剑折而空留玉匣,马死而犹挂金羁。[18]

郝经:心为气城,兵为城城,心固则气固,兵固则城固。静密专安,内外如一,无隙无瑕,以主待客,虽画地守之可也。况于城乎!又必兵械备具,薪粮足馀。进有郭围,退有停障。远有救援,迩有间侯。啬力多暇,明慎罚赏,申饬教戒,禁绝讹妄。血视肉薄,示之必死。曹仁之守樊,郝昭之守陈仓,张特之守新城,皆是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评价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迁:“①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彊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②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彊。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

王朗:“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张飞历史评价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13]

程昱:“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14]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14]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14]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刘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刘备:“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13]

杨戏:“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15]

袁准:“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名人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

全文共 1468 字

+ 加入清单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讨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4月13日,发兵二十馀万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

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农民军。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

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清廷晋封为亲王,兼辖贵州省,形成割据势力。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

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据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一些故事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庞德历史评价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9]

陈寿: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9]

王应麟:“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则有魏樊城之庞德。“宁为国家鬼,不为羌贼臣”,则有晋河南之辛恭靖。之人也,英风劲气,如严霜烈日,千载如生。其视叛臣要利者,犹犬彘也。[10]

罗贯中:威武不能屈,节操不能改。生当立金銮,死尚披铁铠。烈烈大丈夫,垂名昭千载。南安庞令明,日月竞光彩。[11]

毛宗岗:关公初欲与马超比试,而今与马超之部将争锋,是与战马超无异也。马超既与关公为一家,而庞德乃与关公死战,是亦与战马超无异也。以关公敌马超,犹未为损重;而以庞德 斗马超,毋乃为背主乎?其后既不肯背曹操而降关公,其初何以背马腾而降曹操?故庞德之死,君子无取焉。[12]

李贽:庞德舁榇而行,志已必不两立,非彼即此,定当一伤.此亦丈夫图事之法也。天下事只有成败两途;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此定理也,何必畏首畏尾以取笑天下乎?如庞德者,真丈夫图事之样子也,可取可取。云长欲降庞德,庞德不降。两两丈夫,俱堪敬服。

钟敬伯:将军战死沙场,幸也。庞德舁榇而行,何哉!天下成败两途,原不并立,其有死无二,百折不回,须眉丈夫,决不可无此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评价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天的清晨,我总是乘坐那风掣电驰一般的轻轨去上学。坐在车上,透过玻璃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飞驰而去,目不转睛。我的思绪随着飞驰的列车,翻开了我国铁路史的一页。

曾几何时,西方列强为了掠夺我国的丰富资源,打开中国的门户瓜分中国的地盘,纷纷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我国土,掠我财富,修通铁路,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剥削,在我国的铁路史上留下可耻的一页,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德国强占海湾,日俄占领东山,无不通过修建路来掠夺我国的财富,达到它们侵略的目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哪里有侵略,哪里就必然会遭到有志的中国人的坚决反抗。中华民族志士、有志青年无不投入到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洪流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爱国人士,像我国青年工程师詹天佑。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他不畏强势、面对英俄等国的威胁,奋发图强,于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修造铁路”的历史,为中国人的奋发、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这是詹天佑曾说过的。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在解放后,我国的铁路事业飞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今天,尤其是改革放的五十年间,我国的铁路里程位于世界的先端、前列。我们不但有普通列车、地铁,还有轻轨、磁晃浮列车……每次的进步都为我国的铁路发展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及目前各大火车站做出种种便便民措施……无不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蒸蒸日上,祖国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灿烂。

感悟历史,以此励志;展望未来,奋发图强。祖国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为我们呈现出一片明亮的天空。望着窗外,我的思绪万千,激情澎湃。历史不能忘记,奋发以图强!

轻轨进站了,听着那悦耳的电子女声的报站,我即将走出这列车厢,奔赴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牢记先烈为中华民族奉献的青春与汗水。同时,决心努力读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立志作一名有所作为的青年,为将来投入到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而勤奋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评价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诸葛亮:“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苏轼:“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评价华盛顿历史作文美国地域作文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史密森尼博物馆所属的十六所博物馆之一。下车了,我带着满心的好奇心,恨不得立刻就冲进博物馆。

然后我迫不及待地进了博物馆,只见一个以古典风格设计的圆形大厅,大厅中央,是一个大象标本。这个大象栩栩如生的,看起来与活的大象没有区别,只是不会动。我们到处游游逛逛,看到了许许多多标本。有一个水母标本,红红的,约有三米高,红红的“伞”,红红的“须”,非常漂亮!还有一只海鸟,它的翅膀长得不得了,是一条优美的弧线,让人担心,它的翅膀会不会折断。还有许许多多远古时代的海底生物骨骼化石。

更有趣的是:很多博物馆都在每个地方写“禁止触碰”,可是我们走到了一个地方有许多展品没有摆在玻璃陈列柜里,旁边还有一块牌子,我还以为是叫人们:“不要碰!”的呢,没想到仔细一看:呀!上面写着:“Pleasetouch”(请触碰)我惊讶了!还以为是看错了,没想到我反反复复读了5遍,啊!还真的是让我们触摸,了解这种海螺的呢!我便“touch”了一下,它的表面很粗糙,纹理不怎么清晰,但很坚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还没有参观那个叫“希望”的钻石呢!于是我们狂奔上2楼,只见这时一个硕大的钻石,有人的半个耳朵那么长、宽。又厚又大,在灯下,闪闪发光,璀璨夺目,无比迷人。展示台旋转着,让周围围得水泄不通的“人墙”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正面欣赏它。这粒钻石有45.5克拉重,它是该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它被捐进这所博物馆之前,他会给每个拥有它的人带来灾难。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各种不好的事发生。因为这样,它的最后一个买主就把它捐给了博物馆。

要回去了,我告别博物馆前的树木化石,告别这美丽的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袁世凯-历史评价

全文共 2396 字

+ 加入清单

袁世凯(1859~1916),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伪装维新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他的名字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治的同义语,每一部中国近代史书都不能不提到他。

负面

袁世凯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正值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将要走完其漫长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剧痛创伤的甲午战争的前后。战前,他是李鸿章淮系军阀集团的一名初露头角的走卒。战后,趁淮系军阀衰落的时机,他在小站创练了一支新式陆军,并以此为资本,破坏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扑灭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派的一片喝彩声中,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显赫职位。他敏锐地觉察到,王朝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谋求新的对策,很难再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从1901至1908年,他戴着“急进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纲领为指导,以那支新式陆军为核心,通过办“新政”,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新兴的集团是淮系军阀集团的延续和发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侵华由瓜分政策转到“保全(清朝)政策”的产物。袁世凯正是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不遗余力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王朝,破坏正在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然而,当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风暴来临的前夕,他在与世袭的满族亲贵集团的政治争斗中遭到了惨败,灰溜溜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陷于崩溃的绝境。历史发展造成了一种新的局势和条件,使得已经失势三年的袁世凯扮演了“末世英雄”的角色。他迅速地集结起北洋集团的军事政治力量,赢得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立宪派的依赖和支持,先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强夺了清政府的一切权力;又迎合时代潮流,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但是,这个专制皇权的崇拜者和觊觎者,根本就不相信在中国能实行民主共和。他之所以要和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派妥协,握手言欢,实际上完全是为了尽快绞杀革命。因此,一上台他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并把民主派视为集权路上的最大障碍,趁民主派尚未巩固阵地之际,步步紧逼,迫使他们退出政府,裁减革命军队,接着便无情地把他们浸在血泊里。他又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将民主政治的痕迹扫荡净尽。然而,这一切扼杀民族生机的反动行为,却都是在“统一国家”、“救国救民”及“保卫共和”的动听口号掩饰之下完成的。

民主派对袁世凯的让步,换来的是灾难性的打击。满腔悲愤的孙中山,率领残存的部分民主力量仓促逃往国外。一些助纣为虐的进步党人,在袁氏推行的封建独裁暴政面前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再倡言宪政了。1914至1915年,北洋军阀气焰万丈,腐恶的政治势力好象安如泰山了。袁氏顾盼自雄,以为自己是天运所选定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历史的进程。于是,他悍然恢复帝制,企图建立万世一系的“洪宪”王朝,强令人民世世代代接受袁氏的暴虐奴役。但是,正如同一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一样,全国人民终于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原来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共和国的“英雄”、“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是一个背信弃义、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人民的愤怒情绪在许多地方发展为骚动或起义。规模虽小,但相当普遍,宛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河,波涛汹涌,势不可挡。孙中山重整旗鼓,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独裁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国内斗争的形势迅速发生变化,使袁氏建立家天下的私欲和他所代表的那个集团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以致进步党人和那些对帝制心怀猜忌的北洋军阀也都意识到,不撇开袁世凯就不能保持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势力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和当初袁世凯所要消灭和排斥的一切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讨袁”。短命的洪宪王朝在各种势力的打击下仅仅闹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袁世凯:他本来要追求世袭的绝对的独裁权力,结果却使他的一切既得权力都丧失殆尽。

中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妄想扭转历史车轮前进的丑角,这类丑角没有一个不是以身败名裂而告终。袁世凯的历史又一次证明:凡是不顾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违背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人,无论他是多么骄横跋扈,显赫一时,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质疑

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一般以负面居多,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公允也被质疑。

袁世凯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末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主张废科举,引进西方学说,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队,令中国军警分离。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很大的贡献。

然而袁氏当国时期,为巩固个人独裁权力,不守约法、解散国民党,使刚诞生的中华民国失去在制度下健康发展的机会。有人指他是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的元凶,但实际元凶可能是其他人;而无论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杀宋,此事成为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讨袁的引爆点,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凯在日本外交压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并垄断中国内政的“二十一条”要求中之大部分条款,使其政绩蒙上污点。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在东亚地区因欧战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之际,面对日本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违背民国公意,称帝登基,遭到全国反对,至此袁氏之威望彻底破产。称帝之举堪称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错误。

有人认为,袁氏是一个投机分子。在光绪帝委以大任时,他却投靠慈禧太后一党。到宣统继位后,被摄政王强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强迫摄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权,本应平定革命的他,反过来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而得任民国总统。这全是选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为。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