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了解中国剪纸文化(实用20篇)

导语:Americansocietyhasgreatmovementswithinitself.Thesemovementsareshownintwoaspects:movementsamongstlocationsandmovementsinsidethesociety.以下就是小编给同学们推荐的一些了解中国剪纸文化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4657

作文

926

高中作文:中国传统文化

全文共 1979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人,来谈传统文化,总有一点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又是最应该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尽管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还有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擅开拓在近代历史上让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对我们生命的点点滴滴影响的太多太多,我们的思维方式里有它,我们的行为准则里有它,甚至我们的衣食住行里都充满了它。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神州这块神奇的土地,换句话讲,它是中国人的身份证。

我喜欢读历史书,具体地说是中国历史,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部分也来自于此。说实话,在对传统文化有限的了解当中,我被深深地折服了,甚至我最初的民族自豪感正是来自于此。

五千年的文明,我看到过那个真正为了社会底层人民而默默奋斗过的墨翟,我仿佛看到了他在黑夜里急行,为了宋国人民的安危而废寝忘食,它的“兼爱”思想光芒万丈,在我看来,这是诸子百家里最闪耀的明珠;我看到了那个遍行中国的名医,尝遍这片土地的所有植物,编著了不朽的《本草纲目》,这是古代中国为全人类留下的福祉;我看到了曹雪芹在大富大贵之后,处于人生的辛酸中完成了那部堪称社会百科全书的巨著《红楼梦》,当然,不能忘掉,在此之前,有一位叫做王世贞的大才子,创作了同样一部奇书《金瓶梅》……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而伟大的文明必将催生创造传奇的不朽。在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一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不朽。而做到这一切的仅有两个半,其中之一便是王守仁。每一次提到他的名字时,我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因为他不世出之文韬武略,因为他照耀后世的心学,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那份我最为欣赏的睿智——知行合一,而最最重要的是,这个“知行合一”深深地影响了我,也必将指导我的余生。

只有亲身经历了太多太多,才能体会到“知行合一”是如何天才的让一个迷茫的、顽强的、坚韧的、追求正义的理想主义者来实现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个受益者,一个紧紧抱着完美主义前行,忍受着被别人嘲笑,却依然孤独前行的人。在最为困难、最为艰辛的时候,正是“知行合一”让我重新找到了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有了好的想法,也要有好的方法去实现这个想法,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精髓,不得不承认,伟大的思想总是最朴实无华的。

对王守仁的认识过程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思考。之前我从没有想到我的处事方式、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竟然能和产生时间与我相差近几百年的古代文化有了如此完美的契合点,我读懂“知行合一”的那一刻,我和先生的心灵是相通的。谁又能体会到一个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失落者在被自己曾无视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时,是多么的欣喜,真是手舞足蹈的快乐啊。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死板落后的文学、书法、戏曲、宗教……而是这些文化表现形式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丰富的、睿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他们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有生命力的,应该令我们好好珍惜的。无论你对它抱何种看法,你的生命都被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它早已沁入了你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无论你是否愿意,你都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它影响着。当你人生有了足够的积淀,再来审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联系时,你会重新认识到它最为光辉的一面,为你的存在找到最合理的理论依据,并为身处其中而自豪而欣慰。

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根就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完美的契合,这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自己的普世价值。美国有美国自己的普世价值,这与他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日本有日本的普世价值,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小的联系。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民族只有在自己优秀文化的指导下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就像是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下,就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外来优秀文明根植于自身优秀文化而迸发出巨大能量的典范。尽管有些人总在诟病共产党,但我要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功绩是任何人都不能磨灭的!

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直都是积极的,不是因为我没有看到它的负面,是因为我觉得花心思用语言把自己对传统文化负面的思考组织成批判性的文字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要明白,我们有手有脚、有头脑,我想我们这些有思想的人谁也不愿意看到传统文化负面的因素对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再优秀的文化也是人创造的,我们也是未来传统文化的创造者!既然这样,只要我们怀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初衷,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怀着对后来人负责的态度,用博大的胸怀接受外来的优秀的文化,并把其发展成为自己的文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定会更加顽强,民族的前途也会因此更加坦荡。

[高中作文: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50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一直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

最早的时候,人们根据黄山的颜色称它为“黟山”,据说是因为后来黄帝在此炼丹而得名。传说黄帝到了老年,为了长生不老,便派浮丘公为他寻找炼丹的地方。

三年过去了,浮丘公回来告诉黄帝,说江南有一座黟山,那里可以炼丹。于是黄帝带领浮丘公、荣成子和一些臣仆来到黟山炼丹。可是此地有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有的地方连猴子也难上去,到后来所带的食物都吃完了,大家只能摘野果吃,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苦难,偷偷跑了。最后只剩下黄帝、浮丘公和荣成子三人了。他们经历了几年的摸索,终于练成了仙丹,三人吃后飘然成仙。所以后来人们便叫它黄山。

黄山还有四大绝,他们分别是云海、奇松、怪石和温泉。四绝之中,云海最有名。“黄山自古云成海”,这是刘伯承1957年留下来的碑刻。

黄山奇松,破石而出,它是坚韧性格的象征。黄山最著名的松树叫“迎客松”。据说迎客松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但它还是那么高大挺拔地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像守护悬崖的卫士。山风一吹,迎客松的枝叶便随风摆动,好像在欢迎游客一般。

黄山的奇石也是大自然的杰作。最为著名的是“猴子观海”,这块巨石犹如蹲在地上的猴子,在观看面前的云海。

黄山温泉也有特点,温泉的水久旱不涸,流量稳定,水质透明,无色无嗅,其味甘美,可饮可浴,并且温度常年保持在42度。

黄山的每一处景物都那么美丽神奇,让人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文化遗产五年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妈妈带我去鼓浪屿,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在去厦门的路上我心情特别高兴,大约乘了6小时的动车,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向往已久的鼓浪屿。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鼓浪屿,首先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万国建筑,那里的建筑好像一座座城堡巍然耸立。接着我们又去了菽庄花园,那里有一个钢琴博物馆,里面的钢琴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它们有着很长的历史,有的是1788年英国独特的钢琴,犹如一只帆船。有的是19世纪的美国钢琴,让我眼前一亮。还有的甚至是11世纪生产的法国钢琴,那架钢琴只有20个键,但能弹出优美的音乐。

最后我们去了最引人注目的海滩,我和几个小朋友赤着脚一起在沙滩上搭各式各样的东西。有的搭了一座高山好像我这么高,有的搭了一朵花特别好看,还有的搭了一辆汽车样子很威武。后来我们又去海滩边捡贝壳,各种各样的贝壳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一阵阵海浪向我猛浦过来,特别凉爽,过了一会儿,我们乘着快艇去鼓浪屿的海上转了一圈,我还看见了郑成功的雕像,郑成功是我国的爱国将领。

啊!鼓浪屿真美啊,使人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对历史很着迷?今天让我给你讲一讲秦始皇兵马俑吧!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嬴政死前为自己建造的一座皇帝陵,因为她觉得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去,所以就需要地下军队来保护,所以就做了现在的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的临潼往东五公里。这是秦始皇嬴政的皇帝陵。陵区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的占地面积近218万平方公里,见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底部略平,高55米,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皇帝陵,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陵。1974年以来,出土的陶俑就有近8000件了、战车百成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与关注。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出土的兵马俑的神态,长相,穿着与动作不一,你根本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你看!这个弓弩的手中紧握弓箭,他严肃的目视前方,似乎下一秒敌人就会出现似的。这个武士俑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嘴张着,似乎正在与同伴分享了打胜仗的喜悦。还有这个军官,身披铁甲战衣,严肃的眼神射出了两道严厉的目光,似乎要刺穿你,一双长靴踏在脚上,与这身战甲正好相符。

怎么样?你是不是对兵马俑有了更多的了解?历史的奥秘大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作文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有剪纸、刺绣、戏剧、陶瓷、皮影戏、国画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国画了。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国画。国画就是用颜料在宣纸或是宣绢上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国画又称为“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我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的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我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我的画画老师张老师在二年级暑期开始教我学国画,张老师说:“国画,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你要努力学习国画,把国画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国画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如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如文物无尽的北京故宫,如佛教的宝库莫高窟,还有宏伟壮观的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西安市,是秦始皇为了让自己死去以后还有将士们陪伴着,就让每名士兵按照自己的模样打造一个石俑,当做自己的陪葬品。

这座博物馆在1975年11月成立,1979年国庆节正式向外开放。博物馆有3个俑坑,无论是在哪一个俑坑,你绝对找不到两个同样的兵俑,纵眼望去,就像一个军队整军待发呢。

在三个俑坑中,有很多种士兵,他们的动作各不相同。车兵们推着战车,正在前进,骑兵们骑着战马,斗志昂扬,步兵们则摆成队形,信心满满。

还有一些动作有趣的兵俑,被拿到展厅的专柜展览,如一个传令兵正扭头传令,一个探子跪着把敌情告诉将军。

虽然兵俑很多,但有一些在挖掘时损坏了。我建议挖掘时要更加小心,尽量让兵俑完好无损。

这可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大家一定要去参观一下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喜帖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过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习俗呢?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逢新年的时候,年就出来攻击人们,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人们急忙收拾东西逃走了。在路上,人们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们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回到家里,在门外贴春联,敲锣打鼓。年看到了红色,听到了响声,逃跑了。所以人们过年的时候,就有了这些习俗。

“放鞭炮,唱歌谣,快快乐乐过大年。”这是我过年时唱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是春节才是我喜欢的节日。为什么呢?因为关于春节,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我就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他有两颗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每到新年就会去袭击一个小村子,伤害生命。有一天,一个仙翁走过来,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一听,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果然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了锣鼓声,吓得赶紧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所以有了年这个节日。

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扫尘、贴窗花、吃饺子、贴春联等。

年的来历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传统文化记事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的人是我们。气愤的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却被韩国人给申报为了文化遗产,这不的不说是一种耻辱。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盛行的今天,我觉得作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更应该宏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蚀。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叫文化呢?在中国古代"文治教化"即礼乐和典章制度等。什么叫传统文化呢?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历史典籍等......与精神文化: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剪纸:中国的剪纸艺术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剪纸艺术

今天我参观了博物馆,其中民俗文化的丰富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喜欢那些美丽的剪纸。

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因材料易得,而且贴近生活,所以剪纸成为了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

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镂空刻花作装饰品。传说,汉武帝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人用麻纸剪成李妃的影像,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剪纸。剪纸起源于汉,到南北朝时已经相当精熟,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以后。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历代典籍中找到剪纸的痕迹:

“楼空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李商隐。

“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

剪纸在民间是用剪刀铰出而主,有的艺人使用刻刀,还有的可以一刀多纸提高效率。人们在节日,用彩色的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装饰,也有作为礼品或刺绣花样的。

剪纸能延续到今天,是经过那些乡村巧手的一辈辈传承,是他们默默地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才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些精美的传统剪纸艺术。

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啦!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

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个小孩在玩耍……

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试试!你看了准会说很好看,因为这是以前传下来的吗!

剪纸旗幡我也做过,我先拿来一条分米的棍子,再拿来一张纸,吧之间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最后再把纸粘上去。就做成了,你试试吧!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等等。怎么样,咱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秦兵马俑展览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超”,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探索秦兵马俑的奥秘,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了,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城东,俑坑长320米,宽128米,大约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关于它的发掘,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有一天,两个农夫在一块山坡上挖坑,挖着挖着,铁锹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一块小小的瓷片和一个陶做的人头,于是他们立刻就向文物部门做了汇报。考古专家经过多年的发掘、讨论后认定,这就是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

秦始皇是秦国的开国君主,也是我国第一个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兵马俑规模宏大,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种类繁多,个性鲜明。

大家请看,这位身穿铠甲,头戴长冠、双手抱起的是什么俑呢?没错,就是将军俑!看他那风度,一看就是所向披靡、身负重任的大将军!

这位身穿铠甲、跪在地上、双手呈拉弓状的是什么俑?您说是步兵俑?错了,这是大名鼎鼎的跪射俑!大家再看看其他的兵马俑,有的露出微笑,好像打了胜仗胜利归来似的;有的人神态自若,非常平静;有的人眉毛上扬,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好像正在罚站军姿!轻轻地靠近他们一下,好像还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呢。怪不得秦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我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您能在秦兵马俑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国的光辉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流传至今。 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即剪纸和年画一样都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表达了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夕

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开了,我们就是年的主角。在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团圆饭、放鞭炮„„

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短信拜年已经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祝福方式了。

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承中国文化体验绿色民俗

全文共 2023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民俗文化,我所知道的并不是很多,老师在课上所介绍给我的民俗文化知识深深吸引

了我,使我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来自吉林省松原市,对于吉林延边朝鲜族的民俗有一点点了解,所以就把关于朝鲜族的民俗简单介绍一下。

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4大民族。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内蒙四省区

是现代朝鲜族聚居地,其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朝鲜族聚居地带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百草沟遗址、马村抗日根据地遗址、高句丽城子山山城等。对于朝鲜族的民俗文化我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文化艺术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巫舞,扇舞 ,扁鼓舞,剑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常常是一人放歌,众人随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历史。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即组织踢足球。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女子足球队。每逢节、假日,常举办以足球为中心的多种体育比赛。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

二、婚俗

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三、宗教信仰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朝鲜族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先后传入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等。

四、民族服饰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改穿制服或西服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五、饮食习惯

朝鲜族过去有一日四餐的习惯。除早、中、晚餐外,在农村普遍还要在晚上劳动之后,加一顿夜餐。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朝鲜族喜欢吃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煮熟即可食用。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六、用餐礼仪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

七、传统节日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往往地理环境,人文素质,气候条件等,很多方面对民俗文化有有着巨大的变化,朝鲜族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朝鲜族得以在中国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结、剪纸、刺绣、黎族织锦黎锦

全文共 2839 字

+ 加入清单

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剪纸,也称为“窗花”。在新春佳节时,中国百姓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剪纸(窗花),集装饰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春节假期确定为十天,把腊月二十八定为“窗花节”》。

刺绣: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苏绣:苏绣即苏州刺绣。苏绣至少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及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史籍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苏州江南一带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苏州的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苏绣也成为天下名绣。

湘绣: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湘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令世人叹为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多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湘绣)已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粤绣:粤绣产于广东。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广东,特别是广州等珠江三角洲一带,是中国桑蚕业的发达地区。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潮州绣)。粤绣,有时也称为“广绣”,一般来说,粤绣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粤绣创始于黎族,粤绣与黎族织锦同源。粤绣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的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细如毫发,点划分明,唐朝皇帝唐顺宗嘉奖其工,谓之视姑。粤绣从此名扬天下。这个故事说明广绣历史悠久,技艺卓越超群。宋元时期,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粤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蜀绣: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也称“川绣”。四川省是中国桑蚕业的发达地区。蜀绣的历史很悠久,蜀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诗中。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至少有2200年——3000年的悠久历史。

汴绣(宋绣):汴绣,也称“宋绣”,汴绣起源于宋代的国都开封,当时开封作为北宋的国都,称为“汴梁”,也称为“汴京”,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汴绣(宋绣)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汴绣是中国著名绣种之一,它以绣制中国著名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雅、细腻,早在宋代就驰名全国,汴绣(宋绣)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汴绣素有“国宝”之称。

杭绣:杭绣,即:杭州刺绣,起源于汉代,南宋时达到极盛时期。杭州是“杭绣”的发源地,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刺绣在杭州有悠久的历史。宋高宗南渡,杭州成为南宋的国都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至极。

黎族织锦(黎锦):黎族织锦,也称为“黎锦”,是海南岛黎族的民间织锦。黎族织锦(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有着3000年悠久的历史。黎锦在春秋时期就享有盛名,黎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上被称为“吉贝布”,“吉贝”在黎语中就是木棉的意思。海南岛盛产木棉,心灵手巧的黎族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木棉的用处,就用木棉纺纱织布。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木棉花也就是攀枝花)来织锦。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黎锦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是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在黎族文化中,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最悠久的当属黎锦,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黎族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中的奇葩。黎锦,是从天上飘下的云彩,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从宋代,黎锦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上海人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单*浟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行文的户外课了。

今天我们要去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路上我看到蝴蝶在跳舞,小鸟在枝头唱歌。只有一个小鸟在马路上叼虫子吃,这只小鸟也太可爱了吧!我兴奋到一蹦三尺高。

终于到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了,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香盒,老师就说:“这就是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哦!”这原来是沉香博物馆啊。这个形状也太奇怪了吧!楼梯长的可以去到天堂了。

我们上了楼梯之后,我们就玩了夹气球的游戏,我本来就怕气球爆炸的声音,可还是逃不掉。气球一爆炸,我的心就跳到垃圾桶里了,我真的好害怕啊!

我们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就去弹色空鼓了,色空鼓的声音叮叮咚咚的,像风铃被风吹的声音。我觉得色空鼓的声音也太好听了吧。一听,我好像就在色空鼓里听着它弹的声音。

老师说要回去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带着小纪念品回去行文写作文了。但我也把快乐带回了行文。我下一次还会去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文化的传播优秀作文

全文共 2204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研究和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仅是中国人的事。

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陆续出现,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也渐成为趋势,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欧美较有影响的中国主题图书作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中国主题图书的作者,多是外籍人士,这意味着,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其实往往并非中国人。

这不难理解。外国人的翻译、研究和介绍,更容易为其所在的社会所接受,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不但得益于他们语言和文化优势,同样得益于他们的文化身份和话语公信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三个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让世界看到了这片古老而沉重的土地上蓬勃的生命力。斯诺的同胞费正清,其中国研究影响了西方学界乃至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态度,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观念,从而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我们既需要呼吁培养像杨宪益那样大师级的文学翻译家,但是,又绝不能仅依赖于此,某种程度上说,汉学家可能更为重要。

然而,对于古老博大的中国文化而言,目前这样的汉学巨擘显得少之又少,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仍然显得有些局促和边缘。

汉学家越来越少了

在不久前的2009世界汉学大会上,会场里的一幕给记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汉学家,白发苍髯者占了多数,年轻学者则屈指可数。

这种印象频频得到印证。在德国学习工作过多年的方维规教授感慨道,近年来,欧洲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人是想同中国做生意。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学者则凤毛麟角。

眼看着同事纷纷转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年来深深地感到自己所在领域的冷清。在他开始写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周围的很多人都劝他放弃,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主持编写了皇皇十卷本的《中国文学史》,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座学术“孤峰”。

瑞典汉学家施舟人对这种现象也颇有同感。他分析指出,“要达到一定的汉学水平,需要经过很多年的培训,如今西方的大学不再鼓励这种长期性的学术研究,甚至力图把它淘汰。即使是欧美的老牌大学,也尽量削减基础研究经费,转向时尚的管理与服务专业。这样,新的汉学传人很难造就,汉学这个规模不大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曾有过很大作用的专业也很难继续存在。但愿这个不幸的结果不至于出现,这是许多老一代汉学家的希望。”

国际化团队日益受重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学者饶宗颐在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筹备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饶宗颐看到目录里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老人竟然落了泪:“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这一幕触动了在场的施舟人。30多年后,施舟人成为中国国家汉办“‘五经’国际研究与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这个项目聘请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42位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计划在3 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其后将组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其他8 个语种的翻译。

与西方汉学研究的“釜底抽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国际化的研究平台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合作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最近获得立项。该项目将推出“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同时在美国出版《今日中国文学》英文学术杂志。在这个项目团队中,资深的美国翻译家将成为重要的成员,而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青年学者也将勇挑重担。

对青年汉学家的培养和支持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成立了青年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语推广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而这些项目无疑为青年汉学家的学术成长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翻译、研究和传播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仅是中国人的事。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平台陆续出现,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也渐成趋势,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

文化高度决定传播效果

如何促成汉学传人的培养呢?

施舟人表示,世界各地学中文的人虽多,但中文教学主要强调会话,大多数人的中国知识水平还有限,尤其对文言文掌握不够。学习中国文化必须具备良好的古文基础,翻译中文典籍更是如此。

作为传播主体的汉学家,仅有优越的客观条件还远远不够,顾彬用他自己的经验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不是在青年时代偶然读到庞德翻译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他也许不会迷恋上中国文学,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汉学家顾彬。“40年来,我把爱奉献给了中国文学。”在近著序言中,顾彬写道。这句话并非煽情:心中没有持久的爱,谁会四十年如一日地坐冷板凳,研究中国文学这一德国大学的冷门学问?

施舟人认为,西方人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源于对中华文明的兴趣,是人文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同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世界文明的需要:“文化也如同生命物种,只有保存不同的文化基因,只有多重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一位中国专家表示,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传播的手段,它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文化自身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我们文化对于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价值,否则,我们的文化传播,就可能在“传播什么”上迷失。

[中国文化的传播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传统文化舞龙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舞龙中国的传统文化——舞龙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龙在中华民族代表着吉祥,尊贵和勇猛。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用舞龙来祈求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龙的精神更是中华精神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精神体现。

传说中的龙是由骆头,蛇身,鹿角,龟眼,鱼鳞,鹰爪等等,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龙是一种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驱邪,祭神和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包含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意思。舞龙的种类也有很多种,如:花龙,草龙,火龙,板凳龙……。我印象最深的是板凳龙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出现了旱灾,秧苗被火热的太阳晒死了,河水也被晒干了。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知道了,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就触犯天规,猛地冲上天,施下了一场倾盆大雨,结果被天帝知道了水龙乱施雨,便把它砍成了一段一段的,朝地面扔去。人们捡起水龙的尸体用板凳连接起来,希望水龙能活过来……。

人们为了纪念水龙,每逢元宵节,我们社区总能看到“板凳龙”,它由几十人组成,板凳上有漂亮的纸灯,一条板凳龙在夜光下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这条“龙”一会儿在嬉戏,一会儿在翻滚,并做出了各种字样:元宵快乐,欢度新春等姿态……。我国的传统文化舞龙真是丰富多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文化传统节日小学三年级作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传统文化之一: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由。

公元前287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不原看到楚国的百姓受秦国的残害和欺压,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抱了块大石头投过了汩罗江中。当地老百姓得到这个噩耗,都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屈原的尸体。也不知来了多少船,打捞了多少时间,也一无所获。有人对着江面,把盛在竹筒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祭祀屈原。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船去把盛在竹筒里的米撒到水里,祭祀他。后来,他们把划小船改成赛龙舟,把撒盛在竹筒里米改为包粽子。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以前,粽子要自己包,可现在只要去超市里就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有肉的,有红枣的,还有花生的,各种各样数不清。

过端午节时,从电视上可以看到各地的龙舟大赛,选手们你追我赶,敲锣打鼓,可真热闹呀!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让我赞叹不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传统文化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最隆重的节日。

传说有个叫年的怪物 ,长着尖尖的角 ,每到过年的晚上的时候就跑的村子里吃人。

大人、老人、小孩都很怕它,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都在山上躲起来。这一年,有个长着 胡子的老人来到这里,人们忙着上山,村庄里一片混乱,谁也没注意来的老人,只有一个好心的婆婆给了他一点吃的,并对他说;你快走吧,等会年就来了!可谁知老人听到后,说;不用怕,今晚我就留在你家里,一定会把年赶走。婆婆劝了半天也没有,只好自己走了。晚上年来到村里找人吃,它来到婆婆家。看到贴着红对联,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吓得退了好几步。这时门开了,只见白胡子老人身穿一身大红袍,站在外面,屋里开满了灯。年看见以后吓得跑走了。从此人们就知道年怕红色,灯光和响声,所以每年春节人们都贴红对联,穿红衣,放炮竹,整夜不熄灯。

过年真好,我希望天天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文化遗产兵马俑中考预测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举世瞩目的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

在此之前,我想象中的兵马俑是进了大门,浮现在眼前的便是几个大坑。早已破碎的陶瓷残片堆放着,但听了历史老师一番激情澎湃的讲解后,便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想着一定要去里面看个究竟。

走进大门,参观的人群比肩接踵。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每个坑都是有房子的,进到一号坑时,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约有几百平方米的坑。快步靠近,才看到历史老师口中那雄伟的兵马俑。

排列整齐的兵俑一个个笔直竖立在那里,灰铜色中泛着青绿色。带上眼镜仔细观察,才发现他们是有表情的,而且每个动作,姿势都有所不同。有的表情严肃庄重,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半身卧蹲,如果他们有肤色的话,简直和真人一模一样。

顺势再向前望去,见到几位考古队员身穿工作服,手拿探测仪器,紧密细致地蹲在空中考古,发掘着仍未发现的兵马俑。我随着人流从后门走出,前往下一号坑。

二号坑明显比一号坑小一些,里面还有一些残缺的兵马俑。据说是因为当时未完工,就发生战乱,所以就地掩埋起来。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名叫幸运星的一尊兵马俑了,他是单独存放在外面的,说是因为发觉时,因为它保存的完好无损,所以名幸运星。邻近细看,就连每一个发际线,指甲盖衣褶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表情严肃而又坚毅,眼睛温和而又深邃。

从博物馆出来,我不禁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们的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时至今日,陶俑们坚毅的面部表情仍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有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

传说海里有一个怪兽,叫“年”,它一到除夕就会上岸伤人,所以人们都怕它。但是有一位老爷爷,在除夕的早时晨,在自家的门上贴了红纸,到了晚上,“年”冲进院子,看见红纸,怪叫了一声,就猛冲了进来,这时,发出了鞭炮的响声,“年”吓得仓皇而逃。进“年”就这样来了。

过大年了,大家都穿了新衣服,大人们都在超市是办年货,我也在超市挑选我喜欢的食物,有灯芯糕、虾米、糖,还买了心爱的书本。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准备做团圆饭了,我们一家人一边吃团圆饭,一边说说笑笑,我特别高兴,因为过了年,我又长大一岁了,也长高了。大家吃饭后,一边看春节晚会,到了12点,人们开始放鞭炮了,鞭炮的颜色可多了,有红的、白的、紫的,金光闪闪,热闹非凡,我得了奶奶给我的超极大的大红包,心里乐开了花。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让人幸福呀!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