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圣贤

圣贤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圣贤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圣贤问题。

分享

浏览

6244

作文

1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历史典故: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

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磨练出圣贤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说过的一句话。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前的我也一样。可是,正是这句名言使我懂得磨练才能让一个人有本事。于是,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学做家务,而且我还获得了“自理之星”的称号。

现在这个社会,要想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人群中的佼佼者,就得拥有很高的智慧,超强的干事能力。而这智慧与能力的来源也只有磨练自己。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主修人。几个国家争先恐后让他当官。这样的荣誉是白来的吗?当然不是。他少年勤奋读书,才有如此殊荣。再看看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能在太空上行走了。正是磨练、拼搏,才让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磨练自己,永远难以获得成功。唐代安史之乱创作者安禄山,只靠认亲与贿赂,当上了节度使。最后仗着兵多将多,起兵反抗朝廷。要不是沿路官兵抵抗,他早已人头落地了。项羽攻占秦都后,既不练武,也不招兵,也不磨练军队,最后在垓下自刎。

所以,我们小学生要从小磨练自己。其实成功很简单——成功=好志向+磨练自己。饱读诗书,才能出口成章;立个大志,才能前途光明;而磨练体魄,才能创造钢骨身躯。

展开阅读全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展开阅读全文

哲理故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在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

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悠哉的吃草、喝水。

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只老虎,咬死了一头牛,这二百五十头牛,因此少了一头。牧牛人万念俱灰,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不完美了,为此,他心中很懊恼,一直耿耿于怀!

过了几天,他觉得少了一头牛,已经不是原来的二百五十头。那其余二百四十九头牛,又有何用呢?于是就将二百四十九头牛赶落悬崖,那群牛就这样全被他灭杀了。

这段佛经的譬喻是说,人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抹杀了其余的美好。

人的一生难免有走错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的缺陷,就全盘毁弃。人并非绝对的完美,也非圣贤,总会有不甚完美的缺点,但是,不要因为那些小小的缺点,就完全抹煞了自己其他的优点,那是不公平的。

接受所有的自己,不要因为失去了某种能力或才华,而放弃了自己。看重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如果,你是天生就失去某种能力或肢体上有所障碍,我想,上天一定还会为你开另一扇窗。

不要因为失去了一头牛,而抹煞了其他二百四十九头牛的生存权利。人生亦然,不要因为自己一点小小错误,而抹煞了其他的优点,接受自己的全部,才能拥有真实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展开阅读全文

王阳明:没有呆气,就没有圣贤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王阳明身上,始终存在着呆气和油气这两种相生相克的气质。因为呆直,所以他敢于指斥刘瑾为权奸,以至于被廷杖四十,贬为龙场驿丞。但他又不是一个不知权变的人,他也很油,知道刘瑾不会放过自己,肯定会半路杀来,过钱塘江时,就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留在江边,还煞有介事留下一封遗书,表示已投江自尽。可是,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作为替补圣贤,王阳明也面临着哈姆雷特般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流放,呆气战胜了潜伏在体内的油气。

没有呆气,就没有圣贤。说到底,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种油滑的市侩哲学。王阳明后来遭遇宁王反叛。在敌众我寡,形势逼人的情形之下,依然知难而进,一举剿灭叛军,正是这种呆气的最好体现。若是换作聪明人,真不知有几人俯首几人称臣呢。

当今之世,缺的不就是这么一股呆气吗?

展开阅读全文

古来圣贤皆寂寞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孤者,独也。古有独孤一姓,甚是妙矣,而今安在哉?鲁迅曾言:“当我沉默,甚是充实;当我开口,顿感空虚。”沉默,即孤独,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远行路上,跨过万水,游尽千山,大限来临之际,恍然此生只一人。

相比之下,大师往往于早年便悟此道理,大师不惮孤独,大师享受孤独。尼采说过,孤独是生命的百花园。这就好比枯木逢春,在早已作古的树枝结出花木来。

“亦欲以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于牢狱中立此宏志。身心的摧残,曾几度使他产生轻生之愿。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狱中,曾遭受过狱卒的冷落;在狱中,忍受过牢饭的折磨,他每天面对的,在常人眼中好似洪水猛兽,在他眼里,不过修身养性耳。孤独,乃绝望中盛开的花朵。著书,难为也。数十年如一日,更为难能可贵,况且,司马迁整日同孤独为伴,笔耕不辍,未曾有故人造访,也不曾有有典故可循。于此环境作出皇皇巨著,问世间能有几人做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与孤独为侣,司马迁排除万难,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东坡在《行香子》里如是道。彼时,其身居高位,却生出归去之意。偌大朝堂,朋党丛生,朝中大员往往一丘之貉。有此愿望便容易理解。受尽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他想到的是自己手中的酒,是自己亲抚的琴,是自己所痴迷的云。不久,乌台诗案事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很快,他变成了人们喜爱的苏轼。于黄洲,遇陈慥、季常,羡方山隐士,于湖州,则二游赤壁,作《念奴娇》一词,作前后赤壁二赋,远离红尘纷扰的他“渐自喜不为人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恍惚间,他好像觉得有白鹤飞过。在梦中,他梦见一白衣道人。东坡恍然大悟:“你就是今天从我头上飞过的鹤?”道人笑了,东坡醒了,推门一看,什么也没有。此时知己,为一白鹤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处不胜寒。大师寂寞,莫不过此。平庸之辈与科学泰斗,除了学术的储备,最大的差距便在于此。孤独好比烈火,真金不怕火炼。当熊熊烈火将残渣废料销毁殆尽,剩下的,就是精钢。“微斯人,吾谁与归”北宋的烟尘里,像这样的背影,不只希文一人。

可现在,还有不少的人,不明此中真意。

此独非彼独,很多时候,人们对孤独的理解只停留在生活层次,而没有将其意蕴加以升华。比如,我们常常说某某孤独,因为他常常独来独往,形单影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孤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闭人群是孤独的,可纵观古今,又有多少自闭患者取得较大成就?

真正的孤独,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与灵魂交谈的过程。高明的人,将孤独视为常态,适应孤独者次之。钱钟书,性喜自然。一生忌纷扰,好清静。即使声名日渐声高。钱家的书斋也是一如既往的平静。钱钟书先生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只是静静地坐在书斋里,静静地做他的学问。远离喧嚣,造访寂静,于清幽处做学问,这一种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

不只治学孤独,求学也当孤独。或许有人不同意,说:“学生有老师,有朋友,有亲人,何来孤独之说?”诚然,就感情生活而言,学子并不孤独,但究其根本,在求学路上,学子又怎能不孤独。师者,授业传道解惑,然而是否解惑,还是得靠学生自己消化理解。学海无涯,在探求真理的路上,沿着前方的阴暗狭窄之路,此时的慰藉,除了前方的明灯之外,便只有同路人的搀扶了。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己本身。如此看来,学子如何不孤独?

孤独如风,常伴吾身。

千百年前,诗仙曾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于此,不妨看做“古来圣贤多寂寞”这个断章取义,倒也断得漂亮。

展开阅读全文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后感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圣贤教育的纪录片之后,我感受到,人只要存善心做善事就会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内心,就能够成为一个善人。

现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的恐怖袭击,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某些事情将要发生,是否是我们人类已经迷失了自我。而圣贤教育给我们所提出的存善心,做善事,不正是为了让我们从内心底处找寻那一份对人,对世间万物的一份敬畏之心嘛?

人们一直认为老庄学说是腐朽落后的代表,学习甚至是接触就算是,这样的看法不仅太过偏激,也带有了浓烈的崇洋的色彩。要知道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同样也孕育出了博大精深中华灿烂文明。而老庄文学无疑占据重要的一份地位。我们不能抱有只要是古老的东西就是落后的。很多老庄学说在今天仍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及普世价值。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娱乐、金钱、等一些浮华上面,而真正忽略了自己内心的修为与追求。这样的人与其说起来是一个人,其实不过是一具充满欲望的肉体。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呢?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让我们在这欲望的海洋中逐渐迷失,逐渐忘记了自己内心的修为。老庄学说的内容无疑给今日迷失的人们一个很好的解决的指引。她告诉我们。人生之中,并不是只有欲望,我们生活中还有别的更美好的事情,为人予善,做事为善,让人们的内心重归本源,回归最初的自己,做一个让自己,让他人都愿意推心置腹相交的人。

很多人认为,当今这个世界,有钱有势才是王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真的如此吗?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些现象,有钱的人可以吃香喝辣的,有权有势的人能够被别人前簇后拥。这个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会趋向于利益,但这如果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趋势,那么这个国家一定存在问题,一定是生病了。难不成我们的世界里只是物欲横流吗?

我们应该从最根本的追求起,追求那一份内心的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后感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是宇宙中一颗微小的尘埃,和太阳、月亮、甚至任何一个星球相比较,我们都太渺小,太普通了。人类只是比普通动物更高级一点的动物罢了,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当自然灾害来临,我们和动物一样同样的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朋友死于地震、洪水、瘟疫、泥石流……我们想去救他们,非常想去救他们,他们离我们那么近,求生的呼救声那么近,却因为我们的渺小,我们之间便如同隔了银河的距离,从此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其实有没有另一个世界,我们不曾知晓,只是天真的希望他们也能过的很好!

对于自然灾害的普遍发生,我们是该反思了,到底是谁杀害了我们的亲人朋友,真是天灾吗?不可能是我们自己吗?只因为我们不具备那么强的破坏力、杀伤力吗?其实我们都错了,是我们"亲手"杀害了他们,手段还是那么的残忍,那么的不以为然。观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部分讲座,我发现了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整体,就像我们身体与器官一样,可如果我们长期的不健康饮食,抽烟,喝酒,熬夜……,身体自然慢慢的就垮了,各种癌症找上门来,今天这个器官了,明天那个器官也了,最后我们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人与自然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和谐的与它相处,不能尽我们所能的去保护它,天天在它身上"挖洞钻孔",给它吃不能消化的"食品",向它喷洒各种"香水",最后它也会忍受不了,乱发脾气。都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可我们真把它当作母亲一样去看待吗?除了对它肆无忌惮的掠夺,掏空它的身体,就是对它进行污染,乱排废气,乱扔垃圾!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并且很多都是不再生的,我们把它消耗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去用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什么以后,可现在的你就幸福吗?每天活在PM2.5的空气质量中,你就不会感到呼吸困难吗,不会感到抑郁吗?别再把发展科技当作借口了,科技的进步难道一定要建立在自我毁灭的基础上吗!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爱护它们,它们也会爱护我们。

现如今的社会也越来越残酷现实了,人们开始丢失自我,不懂得礼仪廉耻,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爱岗敬业,不懂得……,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随意抛弃,甚至是践踏,认为它迂腐封建。人们开始为了金钱而活,一切向金钱看齐,为了钱可以抛家弃子,不顾名誉,放弃底线,触犯法律,甚至裸露身体。乱了,一切都乱了,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就只有金钱了。都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钱鬼都可以帮你来推磨,所有人都忘了为什么想拥有金钱的本真了,其实不就是想让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亲人生活的更好点更快乐吗?可当我们离家在外为了金钱打拼,远离我们的父母,远离我们的爱人孩子时,我们彼此都是快乐的吗?幸福有时只是需要我们陪伴就可以做到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虽然不是很富裕,生活的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但是很快乐。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去除十年幼年,十年老态,只剩下五十年左右,再去除二十五年的黑夜,就只剩二十五年的白天了,在余下的二十五年里我们不能排除各种生病,各种意外,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好短。每个人都应该去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同样也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相见是缘,互相帮助,彼此关爱。每个人都是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裸的离开,金钱只是我们把弄的玩具罢了,人心更重要!

跟着老师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虽然不能把《弟子规》里的样样做到,但我会努力的去遵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能按自己本心去做事的人,学习传统文化不一定能改变我的命运,但一定会改变我自己!最后,真的很感谢老师,您幸苦了!

展开阅读全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展开阅读全文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有幸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视频,《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内的道德伦理深深触动了我,它是一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片子,是一部让人们反省自我错误的片子,是一部让千千万万人看了不禁流下泪水的片子。

透过对圣贤教育视频的学习,也加深了我对弟子规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次学习中我最感受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弟子规,做好中国人;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弟子”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中指公民;“规”指的就是规范。《弟子规》做为古圣先贤就是要规范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去学习《弟子规》,更重要的是把《弟子规》去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传统文化论坛》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深刻感人,从婆媳到夫妻到父子、母子都被圣贤教育感化了。《弟子规》中总叙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剩余的时光和精力多学习有益的学问。总叙中把我们生活中的伦常道德都概括在内: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圣贤教育中很多的例子都是在给我们讲述这些道理。故事里的《九零后坏女孩》的牛文荣说过你说《弟子规》不好,但它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不离婚、不吵架,并让我的爸爸改掉了不好的习惯,让我从一个坏女孩成为了一个帮忙人的义工。这些故事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敲警钟,如果我们这天了解了传统文化而不去改正自我的错误,纠正自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们将逃但是自然规律给我们惩罚。这些老师在了解传统文化后,他们去忏悔去呼吁大家不要像他们一样。

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会变成了一个帮忙社会的人,是什么让这些人改变呢?是圣贤教育,是圣贤教育改变了他们。是圣贤教育让我们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看完视频我也不断地反思:当我们觉得自我没有做过危害社会的事就觉得自我没有错,自我是个好人,试问一下自我孝顺好父母了吗?是一味的给钱给他们,还是真正用心去关心他们、体谅他们、尊敬他们呢?你对社会没有危害那你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教育他去为社会做贡献还是让他们以后更有钱更有社会地位呢?我们该反省了,反省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也许你觉得做了一件你觉得没什么的事,你也许就是在危害社会了。

此刻很多家长也常常忽视自我的教育,把孩子往保姆、老师那一丢,自我去赚钱,到孩子长大了把钱留给他们,使得孩子从小有了依靠心、自私心、自利心,走入社会完全不能独立又不招人喜欢的人,这不是真的爱孩子,这是害孩子,我们就应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不是钱,是“德”,“德”是一个人的根,没有根,他们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

像这些在圣贤教育里除了上方老师讲到的还有很多老师透过她们的亲身经历都应征了。可见教育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息息相关,就如陈大惠老师讲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教书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道德教育,从而落实到生活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后感

全文共 2533 字

+ 加入清单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是一套十分难得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深有感触,圣贤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世间五千年沧桑变化,这天仍然历久弥新,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它告诉我们,这天社会都发生了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道德准绳,一个人失去纲常伦理,那人类就失去了直立行走的好处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它是透过实例,让我们人人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之道,从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财靠智,大财靠德,一个人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基础,否则所有的光环都变成表面的,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问一下,一个品德败坏自私自利的人,谁愿意和你做生意?一个连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爱的人,对朋友能真心以对吗?一个只明白向病人勒索的医生,又怎样能把病人的生死放在心上呢?现今社会,以经济为纲,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这是社会的进步,本无可厚非,如果闭关自守等待我们的可能又是洋枪大炮,等待我们的可能又是第二次八国联军进北京,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西方的价值观与我们相差甚远,解放思想不是让我们去做原先法律和道德所禁止的,看看此刻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上以我为主、价值上以钱为主,有些人穷奢极欲xx勾结挣昧心钱,有些人不思劳作靠只明白仇富,有些人离了几次婚,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随便,有些人只明白给孩子钱而不明白给孩子爱,不明白帮忙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刻有十几岁的孩子就嫖的,看了《古惑仔》电影就去学怎样去当x社会的,父母和公众人物怎样样做,小孩子就怎样样学,有些人崇洋媚外,把长黄头发的都当成老子,有些人不孝敬父母,这样的人你能要求你的孩子以后孝顺你吗?自私自利、崇洋媚外、

穷奢极欲、荒淫无耻,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如意就认为别人对我不公,这就是现今社会的价值观吗?你认为有这样价值观的人会爱国吗?你认为这样的官员能管理好国家吗?你认为国家有难的时候这样的人能为国奉献吗?国家飞速前进的经济并没有带动国民素质的提高,相反,却带来社会道德的荒芜,官员腐败,全民腐败,不要说这是危言耸听,一个雷锋能够造就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一个高官明目张胆的贪腐行为也能够造就一个地区的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官官相护,上行下效;一个摔倒的老人诬告帮忙她的人能够造成社会上人人都把道德高高挂起,以怨报德,不知感恩;我们的社会怎样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美德哪里去了?五千年灿烂文化和相应的到伦理道德哪里去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老太太累了把下巴支在护栏上被意外卡死都没人去帮一下?道德一旦堕落,人性的美德就会被讹诈,就会成为一些人大发不义之财的空子,就会让更多的人远离正义和善良,更有可能改变社会矛盾的性质。而让全社会都就应反思的是,这种扭曲的人性是怎样炼成的?应对荒芜的道德生态,我们该怎样办?支撑社会的经济、道德、军队的三个支点已经瘸腿了,应对现实,有良知的、有社会公德心的、忧国忧民的人们在反思中觉醒,在努力改变,弘扬圣贤之道,重拾五千年灿烂文化,重塑礼仪之邦,重建精神家园,凝聚华夏文化向心力;学习圣贤之道,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人要学,因为圣贤教育曾伴随他们一路走过的人生;中年人要学,因为圣贤教育是他们忘却的记忆;孩子要学,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我安身立命的脊梁是永远不能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国家与国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本质上区别,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同样的道理也适合国家。圣贤教育要从小做起,小孩的时候就要给他很好的道德教育,让他们奠定德行的根基,这样长大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是圣人的功业。孩子代表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学识渊博技术精湛,你想他能为社会造福吗?缺少德行的人科学知识水平越高对社会来说越危险。我们要把祖国的未来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中年人也要学圣贤之道,因为中年人此刻是撑起中国这片天地的柱石,提高自身素质自身修养势在必行,对亲情都漠视的人又怎样能为国家真心付出呢,中年人从小或多或少接触过圣贤教育,只是社会发展到这天他们丢掉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古董宝贝,作为孩子们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起到表率的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社会发展、和谐进步、家庭幸福就掌握在我们手中;老年人要学圣贤之道,如果伴随他们一生的道德准绳丢失的话,对

社会的破坏力那就太大了,尤其我们是个尊老爱幼的友善国度,假如你所尊所爱之人反过来却对你进行讹诈,那这样的负面的新闻足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此刻的社会普遍都急功近利,为竞争有些人不择手段,都以这个“利”字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是这个事情有利益的,那么大家争相恐后的去做;如果没利益大家都不愿意干。那么久而久之,见利忘义就变成社会的常态了。

重振圣贤之道,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圣贤之道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治理国家的道德准则,对当今社会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好处,以圣贤为根基吸收其他国家理政和文化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那么中华民族强盛之日就近在眼前了。

无论多好的制度,多好的文化,多好的道德标准,最重要的还是人,都需要人去学习去执行,正直做人,公道做事,你一个善念也许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朋友,放开你们的心胸吧,正直宽厚的人必须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会使自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因为,豁达宽容失去的是过去,而狭隘刻薄失去的是整个将来,孰轻孰重,我相信每个有头脑、有思想的人都能简单快速的得到答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完美的人间,教会你传播仁爱,使你更快的走向成功,使你的生活更加灿烂,使世界变成天堂!

最后引用《心术》结尾中神经外科医生刘晨曦的一句话:“如果人人心里面都有一团火,人人都有幸福的权力和保证,人人心里面都有靠山,这确实是一种力量,让你为之奉献”。学习传播圣贤之道,就从自我做起吧,当圣贤仁爱的光芒照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那么人人心里都有靠山,人人都有幸福,人人都愿意为之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躬行不枉读圣贤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鸿蒙初判,天地剖分。有三皇治世,圣贤序伦。那些来自太古的理想与教训,那些来自先哲的洪文与经典,受历朝尊奉,享百代醴烟。然,倘谨囿于经书的三寸装线,不历世事的千百兴变,读烂圣贤,也怕枉然。

历古至今,世殊时异,然人性无改,故大道长恒。先人所著,自有可鉴。那些瓮牖绳枢、揭竿而起的绿林赤眉之徒,纵曰替天行道,纵欲均田均富,也难成道兴民和,反添了哀歌丧幡。又如权相贾似道,不学无术,虽操权柄,只教大宋江山塞外传急如飞雪,宫中游乐尚促织。是故在野者不修身,则行乖而德败;为政者不明道,则政乱而国衰。欲成高风者,不可不读圣贤之教;欲立大业者,不可不得先哲之理。

又可叹,科举以来童生秀才,又倾向另一个极端。窗外之事不闻不问,无训之为不历不行;足不出户,皓首穷经。言则佶屈聱牙,文必经史子集。只求鳌头独占,出将入相。只可惜:春风得意马蹄疾,却立不得济世之业;金榜辉煌朱字首,却留不下青史之名。圣贤章典,岂功名二字可屈折?古来经籍,非穷诵百过可神会。大道虽一,事势有异,死抱章句,焉以兴时善而制时弊?只可惜,枉将圣贤治世的教化,演绎成了儒冠误国的笑话。

因而,圣贤之书,不可不读,亦不可死读、枉读。明理行道,须相辅而并行。先哲道理,莫不出于实践,更应进步于实践。荀卿上承孔孟之道,下顺战国之世,横集诸子之言,论性恶,隆礼教,制王霸,成一代显学,为后世皇朝所奉行。上善若水,需长流而长新;微言常行,方日衍而日盛。

哲思出乎实践,丰乎实践,其价值亦应实现于实践。思厥墨子,创非攻城守之术,摩顶放踵,奔波天下,救百城万姓于战火荼毒。空谈道德,无以化民;闭门穷经,无以成事。动人以行,兴业更以有为。常曰圣贤寂寞,颜、曾之贤,穷居陋巷,独善其身,坐而论道,终邻里不化,不可不可谓寂寞一世。然先圣醇风化民、复礼兴邦之宏图,虽传志百代,仍是桃园幻梦,岂非寂寞千年?唯以实践之力,将三代之世的许诺兑现人间,方使圣贤得俦,舒心展颜。躬行身教,自胜经书百卷;秉政兴德,更出说教千番。

暗淡了多少金榜朱名,历史仅仅铭记了那些走出书斋的身影。方今之世,圣贤的理想仍如暮天长星;需以躬行之为,将那一脉光辉播扬人间。愿青衿之士,明至理,重实践;以一己切实之为,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圣贤是怎样炼成的高一叙事作文

全文共 1702 字

+ 加入清单

圣贤,什么叫圣贤?怎样成为圣贤?这是一个深奥的问题,但是我们所公认的圣贤,也就那么两三个人,如孔子、孟子、朱子,足见圣贤之路坎坷。

然而有一位仁兄,矢志不渝,一心追寻着虚无缥缈的圣贤之路。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生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创立阳明心学,配享孔庙;他是伟大的军事家,用兵神出鬼没,屡次平定叛乱;他是伟大的文学家,诗文造诣深厚,《古文观止》选录三篇。没办法,有才,就是这么任性。

不过,以上所有光荣称号,都与当时因触怒刘瑾而被打了屁股又被贬的王守仁无关。他现在只是一个坐在颠簸的马车上,一边感受着屁股上火辣辣的疼痛,一边回忆自己这些年到底干了什么。

1472年,浙江余姚,王守仁同志呱呱坠地了。他生得好,不久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举家搬入了京城。所以,王守仁可以说从小就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他的父亲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儿子自然也不能差。所以王守仁从小就被严格要求,读书写字,一个都不能少。但是王守仁却爱不走寻常路,天天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有一天,他兴冲冲的跑到他爹面前,说:“爹,我有一个梦想!”他爹听了很高兴,就问他:“什么理想?”“做圣贤!”“啪”王华二话不说,就是一个巴掌——完了,全毁在这小子手里了!

虽然有理想是好事,可是王守仁挑的这个理想可操作性不高,毕竟除了一些疯子、精神病患者说自己实现了该理想外,公认的也就那么两三个。王守仁自己也摸不着头脑,于是成天空想,不务正业,放着有钱有势的的家不回,天天在外面和和尚道士混在一起,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但天不遂人愿,除了念经打坐外,他什么也没得到。有一天,他又开始作怪了。这次,他没有在外面疯跑,而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庭院中,对着竹子一动不动的看得入神。他父亲就纳闷了:难不成这小子学乖了?想醉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于是他好奇地问:“你在干嘛?”王守仁神经质的说:“嘘!别吵,我在格竹呢!”这下可把王华气坏了,他冲着王守仁说:“好!好!我不管了!”说罢,拂袖而去。

王守仁就这么对着竹子干瞪眼了三天,最终,他果不其然的——病倒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也许很多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可我觉得,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未知时的执着探索。

大病一场之后,王守仁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游手好闲,有开始捧起四书五经来读。于是他考中,上京做了兵部武选司主事,是个六品官。他整天坐着喝茶,和同僚谈笑风生,表面上是风光无比,可他的内心却无比煎熬:这不是他想要的。但还是要混日子,也许就照这么下去,王守仁也许能熬到退休,弄个二品官的帽子戴戴,然后回家养老。但命运不容许他继续平庸,于是转机,或者说劫数来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就是前文提到的上书——被打——贬官这么一套历史上不变的流程。但上天故意要刁难刁难我们的王大人,为什么呢?因为他贬谪的地方有些特殊,在贵州的龙场。那里除了山就是山,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都算不上富裕的地区,在当时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王守仁没有退缩,反而一路高歌,到了龙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王守仁似乎到了此生最无助的时刻:一无所有,穷困潦倒半生的自己;荣华富贵,拥有远大前程的自己;矢志不渝,追求圣贤之路的自己,这些之后,他究竟得到了什么?不过是韶华白首,只会空想的自己!他内心的不满,终于在宿命的龙场,在那个宿命的夜晚,达到了顶点。

黑夜笼罩了寂静的山谷,对于王守仁来说,夜却如黑雾一般,将他层层裹住,使他陷入了狂躁。矢志不渝,追寻圣贤,错了吗?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既然你决意夺取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冥冥之中,他仿佛听见了回答:夺走你的一切,只因我要给你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是你穷困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在圣贤之路上一路追寻,磕磕绊绊,终于到达了终点,此一瞬已是永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王守仁的名字也将超越所有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成语拼音: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

成语用法: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成语造句:王朔《枉然不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不例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根本听不进,于是派人暗杀了赵盾。人们奋起反抗,赵穿将穷凶极恶的晋灵公杀死。

人字开头的成语

人面逐高 人老心不 人非圣贤 人而无信 人不可貌 人言可畏 人面桃花 人杰地灵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包含有人字的成语

暗箭伤人 床头捉刀 春风风人 解铃还须 解铃须用 黎丘丈人 司马昭之 卧榻之侧 卧榻之旁 卧榻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聆听琴声,感悟圣贤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262年,洛阳车市刑场上,他十分从容的弹奏着古琴,神秘的琴声环绕在其身旁。这首曲子名叫《广陵散》。

我是一把五弦瑶琴,生来似乎就是被人弹奏娱乐的,但我的主人却让我拥有了短暂但却绚丽多彩的一生。我的主人,便是那旷达狂放,开创玄学新风的嵇康,嵇叔夜。

闲适之时,举杯邀月,望满庭清辉,一盏清茗水汽氤氲,几竿修竹疏影淡绰。他与朋友在竹林中享受这午后美好的时光。他欲施展琴技,便静坐在我身边,抚上琴弦,飘散出他神秘优雅的琴声,有此曲助兴,朋友们都有些醉了。

我不知道他是否醉了,有时候我觉得他该醉时,他偏偏清醒的要命。我问他,心中是否有什么烦恼。

他轻声道:“山涛一番苦心,我却以无心做官,只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回绝他。司马家对我颇有成见,我不能因此害了山涛啊。”

我接道:“叔夜之为人也,如孤松之独立。世人又岂会不知您是位重朋友讲义气之人?”

他叹息一声道:“我旷达狂放,不拘小节,世人怎么看我我又怎会在乎?我只因不能再与朋友举杯畅饮而惋惜,因家眷无所依靠而惆怅。”

“何出此言?”

他苦笑着说:“我性格刚烈,如何能避免祸事?”

“您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琴艺精湛,文笔精美,只要投靠了司马家,可保您衣食无忧。”

“可我偏偏鄙夷权贵,不屑为其做事……”

终是,祸起萧墙。

遭小人陷害,被压至刑场。

终是,到了这一天。

残阳,西下,落雁,悲鸣。

他站在刑场上,看三千太学生请罪求情。

他却,只要一把五弦瑶琴。

我佩服他的勇气,如此淡然直面生死。

他笑着对我说:“今天,大概是我最后一次抚琴了罢,你以后也要珍重。”

“除了你,恐怕谁人也弹奏不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我愿誓死追随你。”

我又接着问他:“你可曾后悔过,你若不为吕安仗义执言,如今或许不会落此地步。”

他微笑,道:“为朋友做些事情,总不至于会后悔的。”

顿了顿后,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弹毕,摔琴断弦,琴声却依旧飘荡在空中。

一首《广陵散》,谱的是一个旷世奇才的文学家,歌的是一位琴技高超的雅士,颂的是不为权贵,敢于仗义执言的英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