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壮族

壮族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壮族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壮族问题。

分享

浏览

7587

作文

77

壮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民风民俗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壮族三月三放假安排时间表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壮族三月三”放假的通知》,通知指出,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于2015年4月20日至4月21日(即农历三月初二、初三)放假两天。

通知指出,根据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98号政府令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2015年“壮族三月三”期间,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20日至4月21日。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去年欢度“壮族三月三”节日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引导开展好今年节日的相关活动,把“壮族三月三”办成民族和地方特色浓郁的群众性节日。节假日期间,各地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防止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祥和平安的节日假期。

由于4月20日21日是周一、周二,刚好与前一周的周六周日相连,所以今年的“三月三”就与双休日连成了一个4天小长假。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汇总

全文共 222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壮族三月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板等也是有趣的节日活动。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壮族三月三习俗。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煮鸡蛋,这个习俗来自一个传说。人们把这个地菜当成了灵丹,人们说,这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所以王母娘娘派观音娘娘去放仙水到下界去,可是仙水没有放到里,而是落在了地菜的身上,后来人们把地菜收成灵丹。

这天一早正是三月三作文 ,所以我就在爷爷家里吃蛋和地菜水,地菜水特别好吃。

爷爷还说吃了,这个地菜水就可以医好很多种病,这是全国的特色,今天这个地菜是发去田边找回来的,我的爷爷家里有很多地菜。

爷爷说三月三的地菜是很好,因为这个时候地菜有很大的营养的,这也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外公家里去玩。

我和爸妈一起在街上买好了很多东西,后来就去了外公家里,到外公家进而后,我也看见外公早上吃的地菜煮蛋,唤上外公又给我们做了,几个地菜煮蛋,后来我又全都把地菜水给吃完了,后来外公给我们说了他很三月三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的三月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的三月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3月29日下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流1341班在相思湖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开展了“同庆三月三 共聚民族情"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前,物流1341班57名学生积极投身活动的宣传工作,他们身穿特色的民族服饰,整齐排列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前,宣传、弘扬“三月三”文化。吸引了许多来往的师生,驻步观看。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群攒动,并陆续有师生参与其中。“毽子新玩法”、“挑竹竿游戏”、“踩高跷”、“壮乡板鞋”及“民族服装秀”等活动相继展开。其中“最美‘三月三’记忆写上墙”互动项目贯穿本次活动始终,同学参与、体验游戏,同时,将自己对“三月三”的感受和祝愿写在活动墙上。活动其间,获胜的选手们将收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绣球等物品作为奖品,纪念这次“三月三”活动。

在彩色气球间隔的赛场上,踢毽子环节正激烈地进行。选手们大显身手,紧随毽子的节奏,灵活的转换身体的方向。在短暂的一分钟比赛中,有的手忙脚乱,有的目不转睛,有的欢声笑语。“开开,合合,开开开合!”婉转轻快的口号声响彻大学生活动中心。踢毽子环节尚未接近尾声,竹竿韵律的清脆声已在一旁响起。“挑竹竿游戏”结合民族特色与趣味性,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参赛选手运用脚尖,在竹竿的开合间灵活跳跃,给现场观众献上一场“民族舞蹈”的视觉盛宴,赢得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前来观看的师生也积极加入游戏当中,与学生们共享这场民族盛宴。

在活动的尾声,动感十足的现代舞引出民族服装走秀节目。以壮族为首,身着各色民族服饰的22位模特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携手向观众缓缓走来。在现代潮流与传统民族特色的视觉交替、融合中,这场民族盛宴落下帷幕。

“把传统节日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其间大家发挥的团队凝聚力也是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朱宇兵在采访中讲道,她表示,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继续发掘、举办这类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学院将给予大力支持。

当被问及为何要举办这类大型的班级活动时,负责人李凤娟对记者说道:“‘三月三’不仅是个人或是班级的节日,更是大家、学校的庆典。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让传统民族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为一名壮族学生,工程1541班黄婧激动的表示:“本次活动的浓厚民族节日氛围深深地吸引了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民族活动举办的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意识的缺失。但今天我又重新体会到民族特色文化的鲜活存在!”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自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后, “三月三”的各种庆祝活动更是将广西壮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神秘的壮族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人有过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习俗,无论道教或者佛教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盛的仪式。道教把正月十五第一次月圆称为上元(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七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中元。而佛教则把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称为“盂兰盆节”。无论佛、道,七月十五的盛典都离不开一个“鬼”字。这一天正是祭祖,给“鬼”过节的日子。

传说南方经历战乱,百姓背井离乡躲避战乱,于是提前一天庆祝了节日。因此,在南方很多省份都会提前一天(农历七月十四)过节。广西在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就开过中元节了,在这一天很多单位都会“人性化”的提前放假几个小时,让员工回家过节。在广西,七月十四可是传统的大节日呢!

壮族地区,壮族人把农历七月十四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变成鬼,都要到阴间去。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望亲人。至于无家无亲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野上游荡,所以在这个时段里,都不得在外面闲逛,免得被“野鬼”拉去做替身,故又称“躲鬼”。至于“野鬼”之说,纯粹是封建迷信的无稽之谈。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继发山洪,因而也经常有人跌山、溺水而亡;“野鬼”之说,其实是为了告戒人们(特别是莽撞的青少年)不要到山溪、河流附近去玩耍,免得惹出意外。

广西人过“鬼节”,都是很少出远门、游泳、做其他生意上的大事,下午街上的商铺店面早早地关门歇业。“鬼节”给人们偷懒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托辞,活着的人也有了饕餐的理由。早早地准备好祭拜祖宗的香烛、元宝、纸钱,买好糕点水果,最重要的在这一天广西人家家都会吃鸭子!这一天凌晨,农贸市场卖家禽的摊位前就已经排满了要买鸭子的人群!(这一天的鸭子可以卖出全年的最高价)。广西境内靠江靠河的地方,还会放河灯以告慰祖先以及新亡的灵魂。(南方有水的地方居多,因此他们会认为江河是贯穿了阳间和阴间的地方)

各地过“鬼节”的节日安排各有不同,最具普遍性的是: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鬼节时一定要吃鸭子。久之,吃鸭子就成了过“鬼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如同年三十吃饺子一样。也有一些当地人说:七月十四吃鸭子,主要因为在广西无鸭不成席,在七月十四这样敬天地祭鬼神的大日子里,怎么可以没有像样的祭品来供奉祖先呢!民俗史专家则认为: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会买上约十只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鸭子可以吃掉田里的谷子和蚯蚓,从而降低成本。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特别是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一一清洗;平时言行中注意礼节,切忌骂人、闹架(给祖宗回家有个家庭幸福祥和的好印象,让祖宗能够乘兴回来,放心回去);把供品备好,如喂肥鸭子(因每家必杀鸭,故又称“鸭儿节”)、备足猪肉、酿好醇酒、选好糖饼水果等,这样做,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能干的治家本事。此外,还要用纸做的房子、衣服、元宝等供与厅堂。七月初八开始“接祖”,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

十四、十五两天(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相当于放假),集中力量搞祭拜活动,包括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肃穆的祭拜仪式,进行热闹的聚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十四第一次祭拜特别看重,往往是半夜起床,天亮之前便举行祭拜,天蒙蒙亮全家就聚餐了。理由是防“野鬼”跟随祖宗进家,传说天亮之前“野鬼”最安静。不过以卫生的视角来看,也许这与天气有关,七月气温最高,蚊蝇活动猖獗,所以人们就乘清早天气清爽、蚊蝇尚未出来活动之机完成祭拜和聚餐活动。十五晚上为“送祖”日,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

十六是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已经有了儿女的通常都要统统带回来看望外公、外婆、舅舅以及各位表亲。如果有几位姐妹已嫁出去,这天可谓是“不约而同”聚到一起了,而众“表”们(各兄弟姐妹的儿女们)也难得在此一聚,自然洋溢着热烈而和睦的祥和气氛。因此,有的民俗学家便给壮族“鬼节”的这一天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壮族视“鬼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正如过年一样,即使家境如何贫苦,这几天还是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传统的广西人,其实是把“鬼节”当作一种灵魂的崇拜。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大街小山巷到处飘荡着糍粑、烧鸭的香味。人们买好过节的用品,燃上香烛,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午餐。因此,在广西人的眼中,七月十四不仅仅是神秘的“鬼节”,又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活动的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作文400字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壮族三月三活动简报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扶贫干部像亲人,想方设法帮到家。群众生活变化大,游客到来连连夸!”2月28日上午,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那莫村的盲人“山歌王”蒙日勤一登台献唱完这几句壮话山歌,就获得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声和掌声。当日,以“巴马七里香 歌飘木棉情”为主题的百林乡那莫村扶贫山歌会暨百林乡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在同贺屯隆重开幕。上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以山歌会的形式,并通过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共享该村扶贫成果,喜庆“壮族三月三”传统佳节。

与会嘉宾先应邀参观贫困户闭克川、闭耀强的香猪养殖场,参加巴马古法红糖厂(展示馆)奠基仪式,行走同贺屯木棉小道,然后再参加“木棉天下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队”授旗、狮子山(那莫)山歌传习所揭牌等仪式。在随后举行的开幕式上,山歌竞唱、彩蛋碰撞赛、码王争霸赛等地方民俗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大家不仅能现场观看巴马香猪烤制“秘笈”,免费品尝香猪肉、五色糯米饭、红糖糯米炒饭等美味佳肴,还有机会赢取香猪、山羊、土鸡等丰厚奖品。开幕式后,扶贫故事会、山歌演唱会、壮家美食评比等活动继续热闹开展。

“我们那莫村是壮族山歌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这里的群众都有以歌来传情会友的传统习俗。但能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并吸引这么多人前来参加,真是意料不到。”那莫村团支书覃海洋感慨不已:“以前我们还有好多村民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

百林乡位于巴马南大门,距离县城约50公里。那莫是该乡3个比较“出名”的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542户2496人,其中,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来自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文光初来乍到那莫村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对一位贫困户印象深刻:“他老婆跑了,上有老母,下有小孩,生活很是艰辛,人都变得木讷起来。”

那莫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显著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于2015年10月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开始。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经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提出了那莫村“近期养殖巴马香猪、香羊、土鸡,远期种植木棉树,以农养林,以林促旅,实现农林旅一体化发展”扶贫思路。

一年来,该办共筹资170万元,在不断完善那莫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先后购买240多头纯种香猪、4头牛、近200只羊和9400羽鸡苗,赠送并帮扶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等特色产业。仅扶持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闭克川返乡建造的香猪养殖场,预计今年纯收入将达6万元。

为提高贫困户们的养殖技术,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聘请专家到村里举办现场培训班,同时聘请当地2名畜牧防治员定期上门提供服务;为保障贫困户收益,该办采取定价收购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还带动群众在同贺屯及周边村屯,种植下近1000株木棉树,在美化全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配合百林乡致力打造“世界巴马 木棉王国”旅游新景区。

目前,那莫村约有香猪存栏4000多头、香羊近1000只、土鸡20000多只,绝大多数的贫困户收入已大幅度提高。全村扶贫攻坚工作初战告捷,去年已有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壮族三月三活动简报

全文共 1480 字

+ 加入清单

听民歌、赏民俗、品美食、看美景……广西迎来“壮族三月三”节庆,广西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从3月29日至4月1日,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及旗下各平台将以“壮乡美景等你来”、“壮乡金花邀你唱”和“壮乡歌海随你听”三大主题活动进行大型融媒体直播,涵括全国近100家网络视听新媒体壮乡采风活动、壮乡金花选拔、网上歌圩等活动。

除了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外,活动还邀请了全国近100家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深入崇左、宁明、大新等地,通过直播、视频、图文、H5、VR等形式进行全景式融媒体报道,为广大用户烹饪广西“三月三”的民族盛宴。

金花选拔 线上线下联动引爆广西

从3月初开始,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广西全区开展“壮乡金花邀你唱”主题活动。通过网络海选和线下选拔两种方式,在靓TV开设报名入口,征集能歌善舞、素质较高、有一定粉丝基础的“金花”。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宣传与选拔,全城掀起参与“壮乡金花邀你唱”活动热潮。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等各行各业人群,都纷纷报名参与金花选拔比赛。最终,比赛通过演唱、民俗知识问答等方式对参选人员进行层层筛选,最终角逐出3位优秀的“金花”。这些“金花”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奖品,还可入选“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融媒体直播活动,成为人气主播。

在“三月三”期间,3位“金花”将跟随全国近100家网络视听新媒体深入崇左三月三会场,以直播的形式对山歌对唱、山歌舞台、民间歌谣等活动进行互动类直播。“三月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通过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及旗下各平台、腾讯、看东方、北京时间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覆盖全网全平台。

百家媒体行 实现全人群全区域传播

崇左,是“壮族三月三”活动的重要会场地。3月30日当天,2017年崇左花山文化节将拉开大幕,热闹上演文艺、旅游、体育、民俗等七大板块100多项活动。

活动期间,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邀请来自中央媒体、全国重点商业网站、各省网络广播电视台、广西重点新闻网站、广西各地市主流媒体等国内、区内媒体记者、编辑,以及全国知名大V、旅游博主、网红、专业旅行杂志编辑、专家学者等近100名媒体记者深入崇左,参与“壮乡美景等你来”融媒体采风活动。

百家融媒体采风团将赶赴崇左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沿着扶绥——崇左市——宁明——凭祥——大新路线,对崇左三月三活动开幕式、“民族体育炫”分会场表演、抢花炮、骆越始祖祭祀大典等活动,以直播、图片、文字、视频、微博、微信、帖文等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

“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通过在各大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区、展播、话题等形式,对百家融媒体采风活动进行主题式集中宣传。

歌海直播 打造广西首场大型文化类慢直播

活动期间,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将开展“壮乡歌海随你听”主题活动,在广西“三月三”各地主要山歌分会场,通过架设定向摄像头,进行24小时不间断、无剪辑、跨时段地慢直播。

慢直播,简而言之就是无删减无剪辑地以视频的方式直播最真实、最直接的新闻现场。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直播,慢直播更真实,代入感更强,更易于与网友进行互动。

“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将在崇左、河池、钦州、柳州、南宁5个会场架设近10个慢直播摄像头,围绕崇左三月三花山节、河池拉浪林场三月三活动、钦州“壮族三月三”电商节、柳州本土原生态山歌展、南宁歌圩节等系列歌圩活动,打造广西首场大型文化类慢直播活动。

据了解,这次慢直播将采用云记者连线、网红直播、路况监控、电视台节目源、微信微博联动等全媒体直播方式,打破传统直播的单一模式,让观众全方位360度了解三月三活动盛况。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活动作文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来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兴了。

晚上,妈妈就开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准备。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co着红兰,不过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蒸。听了妈妈说明天蒸,我焦急了。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我们还拿着鸡蛋,和别的同学斗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呢感快长快长,健康成长呢。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展开阅读全文

云南壮族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20XX年统一族称以前,壮族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住。

壮族春节习俗: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习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阳春四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了一个节日,大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就是我们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问,三月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三月三有多种不同的来历,但最著名的非“刘三姐”莫属。

相传,刘三姐的歌声婉转动听,被誉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财主们犯下的滔天罪行,财主们对刘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时候让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们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来纪念歌仙。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习俗,歌圩节。

三月三不仅仅是壮族的节日,也是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节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过春节更重要。

三月三这一天,壮族人民家家户户制作五色饭,染彩色蛋,穿上节日盛装,赶去参加“歌圩节”。“歌圩节”的地点一般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歌圩节”一般持续两三天,附近的群众无论相识与否,都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歌圩节”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纷纷三五成群地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览歌”,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邀请歌”。得到女生回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爱慕歌”和“交情歌”。分别时,唱“送别歌”。歌曲随心所欲地编,随心所欲地唱。亲切感人。

这,就是三月三,我们的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习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传统的“情人节”陇端节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我的家乡富宁县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壮语“下田坎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我的家乡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情人节”,而广南、文山、西畴、砚山、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我的家乡富宁县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 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1979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了一番。今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作文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距中国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还有2天,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已经进入狂欢状态——各地民众忙着享受各种民俗活动,包括唱山歌、抛绣球,上刀山以及祭祖等等。

庆祝活动在4月17日前后陆续开始,南宁市一些学校还将“三月三”歌圩搬进校园,并展示少数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比赛等,以增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而在一些社区,民众在歌舞之余还一起分享了艾叶糍粑、五色糯米饭和三角粽等传统美食。

古代的女子有抛绣球招亲的习俗,每年三月三,少数民族的节日时,少男少女对唱山歌,女孩觅得心目中爱郎,便将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作为订情信物——在南宁举行的“三月三·赶大圩——华南城首届民俗文化商贸节”上,也举办了广西首次巨型绣球展,素有“中华巧女”之称的黄肖琴现场展示巨型绣球制作工艺,为民众展示中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同样是由广西电视台综艺频道携手华南城举办的活动,还有“狮子上刀山”、免费抓猪鸡鱼、跳火绳、打火球、下火海、抢亲、顶竹等特色活动。

4月21日是农历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在节日期间,由广西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在全区各分会场以“欢度‘壮族三月三’,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举办150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骆越祭祖大典、“三月三”歌圩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节日,也将井喷上演。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身边的民风民族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都不同,各有各的民俗特点。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一个成员——壮族

壮族是勤劳善良,豁达乐观的一个民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壮族人民的建筑,服饰,节日,山歌都很有特点。

壮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他们的房屋都是木头建的,一楼养生,二楼以上住人,因为木头搭建的房屋没有污染,在农村更是空气清新。

壮族的男女服饰不同。壮族男子的服饰与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而壮族女子的服饰与汉族女子的服饰那是天壤之别。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面绣有鸟兽,鲜花,自然风光等等。壮族的刺绣很精致,她们服饰上的刺绣绝大部分都是手工刺做,拿在手上非常好。

壮族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有一个“歌虚节”,“歌虚节”是壮族人民最欢乐,也是最热闹的一天。本村人在村口迎接村外人,用各村的歌来挑战,在山顶对唱的人,如果唱不下来了,还有山下本村的人助威。两村的人可以用他们那嘹亮的歌声来促进两村之间的和谐友谊。真是应了那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了。

壮族山歌的特点就在山上对唱,任何人都可以接唱。在山上干活,在山那边有人在唱歌找人对唱的时候,山那边可以接唱,这样,干活多累也是开心的了。壮族的美在于人之美,人之美在于人之智慧,他们用那响亮的歌喉唱出了壮乡之美。

壮乡之美,源于壮乡之特点。壮乡的特点多么独特啊!壮乡之族的人民是多么的勤劳善良,多么的豁达乐观啊!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古代称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才改为三月三。后代的子子孙孙逐渐的在今天飙歌、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同时,华历三月三日,古轩辕生于之世,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诞辰。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所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一大早我就起了床,看见妈妈在用一种我不知道的青菜煮鸡蛋。我禁不住好奇心就问:“妈妈,这是什么菜?为什么用它煮鸡蛋?”妈妈一边煮鸡蛋一边对我说:“这叫荠菜,荠菜味甘、性凉,对肝、脾、肾经、明目等效用。因为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所以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

下午,我们一家四口一起到久负盛名的鱼峰公园。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41位民歌手汇聚柳州市首届三月三“鱼峰歌坛”飙歌。壮族山歌、侗族大歌、苗族歌鼟(tēng)、蒙古族长调、回族花儿、陕西信天游、四川巴山背二哥……人们以歌叙事,以歌传情,咏叹生活的喜怒哀乐。原生态山歌盛宴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大饱耳福、眼福。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三月三,大家来飙歌;三月三;你我乐呵呵!

展开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作文400字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阳春_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了一个节日,大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就是我们的“三月三”!

大家一定想问,三月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三月三有多种不同的来历,但最著名的非“刘三姐”莫属。

相传,刘三姐的歌声婉转动听,被誉为“歌仙”,但她的山歌里,揭露了财主们犯下的滔天罪行,财主们对刘三姐恨之入骨,于是趁其上山砍柴的时候让她跌入山谷身亡。于是人们在歌仙逝世的三月初三唱山歌来纪念歌仙。这,也就形成了三月三最有名的习俗,歌圩节。

三月三不仅仅是壮族的节日,也是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节日,在一些地方,三月三甚至比过春节更重要。

三月三这一天,壮族人民家家户户制作五色饭,染彩色蛋,穿上节日盛装,赶去参加“歌圩节”。“歌圩节”的地点一般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歌圩节”一般持续两三天,附近的群众无论相识与否,都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歌圩节”上,各村的花季少年,纷纷三五成群地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男青年先唱“游览歌”,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邀请歌”。得到女生回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了解后便唱“爱慕歌”和“交情歌”。分别时,唱“送别歌”。歌曲随心所欲地编,随心所欲地唱。亲切感人。

这,就是三月三,我们的三月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