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观后感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观后感问题。

分享

浏览

12636

作文

34232

《热血教师》心得体会观后感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是新学期工作的第一天,在全体教师的会议上,我们观看了一部美国的电影《热血教师》,观看后让我感触良多,不仅仅被主人公的事迹所感动,也让自我陷入了一片沉思……

这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90年代,主人公克拉克为了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离开了出身的小镇,来到了纽约哈林黑人区执教。他以前带的都是十分优秀的班级,并且成绩也十分好。但他来纽约后所带的班级是全校最差的,教师被这些学生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家长、学生自我都已经放弃了,但这个带着金丝边眼镜,打着领带衬衫,褐色头发的男人依然勇敢地担起了教育他们的职责。但事情没有他想象中好,他也曾被气得冲出教室并想放弃,可最终他还是重新审视了自我,再次研究整个班各个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长处,详细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他真诚地帮忙他们,正如他给孩子们定下的班规“我们是一个家庭(Weareafamily),他真诚地把一个个孩子融入到了这个班里。

让我最感动感动还是这两幕: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听他一堂课,他跟学生们“做交易”,他买了一大桌子的软饮料,以学生爱捉弄教师为“出发点”,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他以每讲15秒的时间就喝下一罐饮料,让学生猜测教师能否喝完桌面上的饮料。就这样,他用了一个近乎自虐的方法,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当一个学生回答出一个动词是什么时,他都兴奋不已,给予了学生最大的鼓励。他为了帮忙全班学生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地跳起了自编自演的舞蹈,当学生和他载歌载舞的时候,这不是说明了他已经得到了这批“问题学生”的认同吗并且也到达了学生应学知识的目的。

另一个触人心弦的就是,即使他患肺炎生病在家的时候,为了课程的进度不要受到影响,他录下上课的资料,在教室里播放。听课时当一个学生想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也已经在录像里指了出来,说明他是多么地了解这些学生,正因为他的了解,他才能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逐渐得到这些问题学生的认同,才能在最终关头在全美统考成绩名列全区第一的好成绩,得到了校长、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能够说这是一个奇迹,但也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观看完这电影,作为一名教师,我也重新审视了自我,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一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热爱自我的教育事业,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丢弃,才能更好地从事这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克拉克教师身上给我第一种感受就是,首先教育者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才能激发你内在的动力去研究、探讨;其次,热爱自我的学生,尊重自我的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行为,他的行为由其思想支配,我们要充分尊重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做到如何正确地去引导他。再次,思想观念上要认识到位,转换传统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当代的师生关系不能单纯靠“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它应当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互换主角,互帮互助、互促互进的和谐关系。最终,我们应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言道“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不一样的学生我们切忌一点盖全,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这过程我们需要充足的耐心和毅力,所以要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不丢弃”。

每当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警惕自我要时刻牢记这一“警训”,以鞭策自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坚韧前行,无怨亦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妈妈,我也要

全文共 181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个人,就像一把伞,撑起了孩子们的梦想;有这样一个人,就像一股甘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有这样一个人,就像一缕阳光,温暖了孩子们的世界……他就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的张云天老师。

“我们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偏了,别的老师不愿意来,一会儿换一个老师,孩子们也觉得没有盼头。我安心教书,他们才能安心读书。”

“我们山区穷,我就是想让这里的孩子多学些知识,多改变这里的面貌。条件再艰苦,我也会咬牙坚持下去。”

“我没有什么别的梦想,我只图一个,就是让山里的孩子们过得比我们好,让以后的水田村比现在好。”

这是张老师常常说起的话,也正是这样,他不停地找村干部、找学生家长,修起了4间木瓦结构的教室;又挨家挨户动员辍学的学生回到学校;看到学生家里穷,他主动提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垫学费;山路太远太险,担心孩子们的安全,他就每天接送。他让一个个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可他自己的孩子呢?大儿子生病无人照顾,成了风湿性心脏病晚期,小小年纪就死了;饱受打击的妻子精神失常;小儿子“恨透了”这个“心中没家”的父亲也离开了他。这以后的10年,张老师在学校忙完了,连忙赶回家照顾妻子。10年间,张老师竟然没有因家里的事请过假、误过课。

其实,爱生如子的老师又岂止张老师一个呢?看!最美女老师秦开美,当身带自制炸药、手枪和汽油的农民张泽清闯进她的课堂,将她和52名学生劫持时,她主动担当人质,约在40分钟里,秦开美老师与其周旋,说服张泽清让所有学生安全撤离。2014年全国十大 “最美乡村教师”曾维奋,下半身瘫痪,只能拄着双拐才能保持上身的直立。可是在他13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却从未坐着上课,一堂课下来40分钟,一天最多时有6节课,在讲台上要拄拐站立240分钟。他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

我的妈妈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她虽然没有最美乡村老师的称号,也没有全国模范老师的头衔,但是她也一样爱着自己的学生。妈妈的心里总是牵挂着她的学生们,班里的学生家里穷,买不起油画棒,她买;班里的学生没鞋穿,她也买;班里的女生大冬天却穿着单衣,她就把我的一些衣服送给她……

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小伙伴们白天能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晚上还能在妈妈的臂腕安睡。可我的妈妈早上六点半走进校园,一待就是一整天,我连妈妈的影子都看不着,陪伴我的是年迈的奶奶;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家吃晚饭了,太好了,妈妈可以陪我了,我兴冲冲地扑进妈妈的怀抱,紧紧地抱着妈妈:“晚上有妈妈了,妈妈,我要你陪我,我要和你睡觉……”妈妈总是轻轻地推开我,说:“宝贝,听话,去跟奶奶睡,妈妈这两周要去学校值夜班,要去照顾那些住在学校的孩子呀。”“不嘛,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我哭着、追赶着,奶奶硬拉着我,妈妈扭开头,双手捂着嘴巴,在我的哭声中离开……时间长了,我便不再哭闹不再追赶了,因为幼时的我已明白,妈妈决不会因为我的哭闹而留下的,她心里装的全是学生……

我五岁了,上学前班了。由于体弱患了疝气,医生建议马上动手术,必须全身麻醉。爸爸在焦急和担心中为我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定下了手术时间。可妈妈却因为她的学生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六一文化表演直到手术结束也没能到医院,我不停地问爸爸:“妈妈呢?我要妈妈……”

深夜,当我醒来时,妈妈正守在我的床边,见我醒来,连忙捧着我的小脸儿亲了又亲,小声地问道:“还疼吗?妈妈对不起你……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由于麻药还没有完全失效,我有气无力地点点头。听着妈妈的故事,我又幸福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吵着要妈妈的时候,却又没有看到妈妈的影子了。我哭了,对爸爸说:“爸爸,我要妈妈……”爸爸告诉我,天才刚蒙蒙亮的时候,妈妈就回学校了,因为班上有一个孩子发高烧,急需要送医院。“爸爸,谁是妈妈的孩子呀?”我哭了,“他们要妈妈,我也要妈妈呀!……”爸爸轻轻地抱着我,眼泪已悄然地从他男子汉的脸上滑落,滴到了我的脸上……

“妈妈,我也要你陪我睡觉,我也要你陪我吃饭,我也要你陪我买东西,我也要你陪我……我也要……”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对妈妈说起多少次,我也记不清被妈妈拒绝了多少次,我更记不清埋怨了妈妈多少回……

直到今天,我看到用自己的爱与坚持守望着一方学生的张云天老师、秦开美老师、曾维奋老师……

我突然明白了,妈妈是爱我的,我的妈妈也在守望,她在守望着她的学生们和我。

此时此刻,我要说:“妈妈,我要向张云天老师学习,向天下所有倾其一生爱护学生的老师们致敬,我也要向您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阿甘正传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珍妮说,阿甘你不懂爱。

阿甘从小到大都没哭过,珍妮拒绝他的时候、巴布死了的时候、他的妈妈死了的时候,阿甘都没有哭,但是珍妮死了之后,阿甘站在她的墓前哭了。我想阿甘最爱的人珍妮,他记不得很多事,但却记得珍妮的每一句话,他总按照珍妮的话做,但是珍妮在即将要死的时候才回到阿甘的身边。

珍妮的一生都是可怜的,所以她即将到达生命的尽头时,对阿甘说:“我们结婚吧。”她知道阿甘是唯一能给她安慰的人。我想她同样是爱着阿甘的,因为就算她不与阿甘结婚,她知道只需要她的一句话,阿甘也会养她们的儿子。

由于童年的创伤以及成年后的吸毒经历,珍妮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不管是一开始还是结尾,她都选择了离开。如果珍妮是一只自由的鸟,她一定会选择留在阿甘身边。她与阿甘一起祈祷“万能的上帝,请让我变成一只自由的鸟。”珍妮死了的时候阿甘去她的墓看她,就在阿甘要离开的时候,树上的鸟飞了起来。阿甘回头痴痴地望着,那是珍妮在与他道别,珍妮微笑着说:“我要走了。”

生命快结束的时候你会想和一个人那么静静坐着,沉默着让时间流逝,然后靠在他的肩膀上一觉不醒。那一刻,珍妮想到了阿甘。小时候的学校巴士上,珍妮让阿甘坐在他的身边,她们的命运从此牵绊。不论好的坏的,都紧紧缠绕在一起。

珍妮说,阿甘你不懂爱。

阿甘说,我们结婚吧。

阿甘真的不懂爱是什么,他只知道他爱她就要保护她。阿甘每一次都尽全力保护珍妮,不想让她受一点点的伤害。

是珍妮不懂阿甘的爱那么深沉,那总把她爱进骨髓里的感觉,珍妮不懂。

妈妈说,你和别人一样。

阿甘和别人不一样,他比任何人都要成功,他把上天给他的恩赐发挥到了极致。他的背总是挺得直直的,做事情一丝不苟,说话不拐弯抹角。他从不认为自己笨,也不喜欢别人说他是笨蛋,他总是说:“笨是笨的作为。”所以他是聪明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

我很喜欢妈妈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迟到什么口味。”妈妈总有办法解释的让阿甘听懂。

妈妈死之前和阿甘的谈话没有哭泣,像平常一样说说话。因为阿甘知道,妈妈知道这一天总会来的。

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的阿甘,阿甘最后发出了一声请求:“如果没有死亡该多好。”

如果没有死亡,巴布可以看到自己的愿望终于达成了。如果没有死亡,妈妈会看到自己的孙子是多么可爱。如果没有死亡,珍妮和阿甘该会是多么幸福。

如果没有如果,阿甘不会在最后憋回去那句话“不要上陌生人的车。”

经历了这么多,阿甘终于体会到了母亲对他的劝导,巴布死前用芭蕉叶挡住流血的伤口,珍妮对他的情谊。

阿甘终于长大了,一切都不晚,珍妮送给他一份很好的礼物。

小阿甘。

展开阅读全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全文共 27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12月20日礼拜2,恰逢电影院半价销售电影票,我就带老婆去看了电影《金陵十三钗》。看过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莫名感到很气愤,就向老婆倾述情感,结果被老婆呵斥,让专心驾驶。不过为了表示对70块人民币价值的沉痛吊念,还是要写几个字向亲们倾述我的感情世界。

萌生了去看《13》的想法源于前天早上拉屎的时候看到的重庆时报,上面有一篇写《13》的评论,具体内容忘了,但印象深刻的是上面有个学校有个教授或者是专家说自己很爱看《13》,并强调说和《13》比,陆川的《南京!南京!》就是一坨屎(大意)。《南京!南京!》我看过两遍,一次是在电影院,一次是在电脑上。两次都让我觉得看得很累,典型的花钱买罪受。触碰那段耻辱的历史,男人被杀,女人被强奸,让人觉得很难过。《南京!南京!》里面的日本人和中国人比较,小日本无论从武器装备、人员素养、文化传统都远胜于我。按照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国人应该被淘汰。可惜作为被淘汰主角的后人,理解道理容易,接受淘汰却很难。有了从小爱国主义教育的铺垫,有了《南京!南京!》的铺垫,再有了那个叫兽的铺垫,我开始对《13》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之前说说我对南京大屠杀的浅见,日本开战之前的口号“3个月灭亡中国”,并不仅仅是“疯狂的叫嚣”。所谓灭亡中国并不等同于占领全部国土,只要中国政府投降,并入大东亚共荣圈。就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战争掠夺的是资源,东三省早已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那里有丰富的矿产,至于其他地方,除了人口资源,相信没有什么日本能看上眼的。其他地方东南亚,澳大利亚队日本的诱惑远胜中国。所以日本人实在犯不着派遣大量的部队消耗在中国战区,原本以为凭借两国悬殊的战争实力(工业国家VS农业国家),能在3个月内灭掉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迫使中国政府投降,这在当时的日本上下,实在是一项合情合理的共识。8月13日日本人在上海开打。没想到的是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调集了100W以上的部队,由于装备落后甚至有些部队还没还没有走到战区,就因为前线战败由往回走,布防南京。这次战役中国部队阵亡了33W人,日本人也死了7W。虽然战败,但体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也让日本人原本自大的情绪开始变得焦躁了。时间任务没完成,打赢了也没意义。从上海到南京的沿途,各地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进展缓慢。而且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开始准备死守南京,一个上海就能守3个月,何况苦心经营的国家首都,永备的战防工事,充足的上海撤退下来的部队,都让唐生智这个防卫司令信心满满,决定背水一战,玉石俱焚。12月1日日本开始攻打南京,可惜几十万准备死守的部队突然接到了撤退命令(有些没接到,因为长官跑了),要从被包围的南京撤退,只能出城渡江,可惜打算死守的南京根本就没有准备渡桥,结果几十万中国军人在日本破城后,只能成为战俘或者脱下军装伪装成老百姓。这时候屠城对日本人有两个好处,1、消灭已经找不到建制的中国军队,以防后患2、威吓中国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和政府。迫使中国尽快投降。到从长远来讲,这个选择却最为不利,其一大东亚共荣圈如果用这种屠城的方式来实现,必定不能维持长久,其二这毕竟是在文明社会里,一个名族在另外一个名族的国家首都进行的屠杀,两族之间的梁子算是结死了,没有退路。而且这个名族拥有着实在让它畏惧的人口、土地、资源和文明。悲剧的是日本指挥官选择了屠城,这种孤注一掷的短期行为,注定了日本必定是小日本。

历史摆在那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观点,我痛恨日本人的不成器。世界上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宗教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宗教信仰都由排他性。所以你看美国这么有钱,也不能买通拉登不炸它的大楼。可中国和日本有什么根本矛盾吗?没有啊,你看我们长相,生活习惯,儒家文化。说实话混在一起不讲话都不知道谁是谁。我们和西方人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上次十字军东征的是伊斯兰教,那是因为隔我们太远,如果有下次,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想征服佛教和道教。如果黄种人能联合起来,日本和中国的强强互补,中国的资源、人口,日本的技术和服从纪律,是完全有可能和西方一较长短的。不争气的小日本。目光短浅。还是等着下次中国来建立这个大东亚共荣圈。

淡定,我想写的是影评,现在开始。先说好的(习惯了,打人不打脸嘛),表现中国军人的英勇,一个德式装备的教导队,勇敢的阻击敌人,炸毁敌人坦克,保护自己的姐妹,这是有必要的。不管怎么说,舍生取义是我们倡导的价值观。如果有战争,李教官那样的军人会是我的榜样。尽管那段时间大部分中国军人或者说中国男人都在被屠杀或者逃亡。日本小队冲进教堂准备强奸女学生那一段我也很认可。靠个老外扯个红十字旗吼两句高尚的人做高尚的事情是阻挡不了人性的恶,关键时候还是得靠自己的男人开枪才能消灭敌人,解救姐妹。十三位秦淮河妓女唱曲子给学生们听的时候表现得很专业,不包括穿旗袍走路那段蒙太奇。

现在说说不足,严格的讲,《13》和南京大屠杀没太大关系,放在经历过战争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演,无非是讲讲战争时候的低级军人失控,高级军人的高素质,主人公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性,特效不错的战争场面,莫须有的庆功宴(搞不好是那种188的自助餐还有乐队现场演奏)。但一个中国的导演,为了博取美国人民的好感,赚取中国人民的币,把几十万先辈殉难的国耻作为一个商业运作的噱头。是不是过分无耻了一些。讲实话,主旋律的片子都比你高尚。《13》里面没有屠杀场面,只有一个误杀,几个中国妇女藏身于一个草堆,被日本兵发现后怎么喊都不出来,被开枪打死,到死都没吭一声,就怕日本兵知道自己是老百姓。正面描写的强奸只有一个偷跑出去的秦淮河妓女,在红灯区里面被抓住后轮奸,后因为咬掉了一个日本兵的耳朵被刺刀捅死,另外一个被一枪打倒后充其量是日本兵对尸体进行了猥亵。倒是几位军容整洁的日本军官到教堂对之前发生的强奸未遂事件向美国人的郑重道歉,并立即安排士兵站岗巡逻让我印象深刻,一改之前影视资料里对日本军人恶意诋毁的主旋律。其他的诸如满街的尸体,女尸被扒光衣服,邀请女学生参加的庆功会,你必须要在张艺谋用画面和配音提供给你的强烈暗示下自己发挥想象力,才能把他们和我们的国耻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导演还能再猥琐一些,再无耻一些吗?

我们用电影赞美人性,赞美人性中的善良,真诚和勇敢。可是如果拍摄制作电影的这群人本身就不具备这些品行,我们怎么能期望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启迪和温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拍电影嘛,做生意就有赔有赚,如果这部不挣钱,下部再挣。这部拍得不好,下部再改善。但请保持住善良、真诚和勇敢!

最后给没看过《13》的亲们个建议,此片完全可以在电脑上看,去电影院的话15一张票是可以接受的。超过这个价就是坑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平庸而否认拉贝的伟大,而同样我也不会拉贝的伟大而却去承认一部平庸的电影。虽然《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好电影。《拉贝日记》给我带来的失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这部影片里我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震撼,甚至没有什么感动。这部拍给西方人看的“拉贝小传”虽然也只有两个小时的片长,却让我感到是如此冗长,我不知道在影片的播放过程中看了多少次时间,《拉贝日记》“循规蹈矩”到没有任何惊喜,甚至没有一个高潮点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影片如同流水账一样,平庸到没有让人想重看一遍的欲望,而在走出影片后,脑海里那刚刚看过的影像也正立刻慢慢消散,《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国人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恶俗桥段的放肆堆砌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血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09年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警示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市委要求,12月7日,学院党委召开2016年中心组第14次集体学习,观看《西式民主怎么了》和《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警示片。会议由党委书记安文中主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纪委办公室、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思政教科部部分教师参加学习。

《西式民主怎么了》从“丑闻相伴”、“金钱政治”等方面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深入剖析,暴露出美国民主的虚伪性、欺骗性。《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借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对所谓的“新闻自由”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反映出西方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及局限性。

观看警示片后,与会人员进一步交流讨论,大家谈了观后感和体会,认识到西式民主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实践证明西式民主在中东国家的推行都是失败的,西式民主不能照搬。当今,中国的崛起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更加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安文中同志在总结时说,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信心,明辨是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开学第一课2024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昨日,一场以“反欺凌除陋习 争做阳光学子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法制第一课通过网络直播,碑林区全区中小学同时收看,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演出开始前,东厅门小学副校长马西蓬讲述了一些数据和案例: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审理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外省某地一名初三男生晚上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造成重伤,经手术切除了脾脏,此前该同学被欺凌了4年;外省某地小学一名副班长逼同学喝尿;外省某市一女生被10多个学生围着,两名女生朝其脸部扇了25个耳光。这些案例,让台下家长、师生们唏嘘不已。

舞台剧《放学路上》随后上演。放学路上,一名学生走过来以借钱为由和一名学生发生争吵,几名女学生纷纷上前劝阻……小学生们精彩的演出获得现场观众认可,并在学生中引起共鸣。遭遇类似事件应该怎么做?活动现场通过精心编排的演出让学子们学会在日常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通过舞台剧的展示,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答案。”一位教师表示,这样的方式形象、直观,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随后,一场以校园真实案例改编的情景剧上演,由同龄人演绎出的“校园励志”学生冯一的故事感染了台上台下所有的学生,校园正能量得到很好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干部职工观《决不饶恕》教育片观后感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决不饶恕》再现了纪检干部胆大心细、严谨规范的作风,映射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相比于以往的说教式的反腐警示片,此片观赏性、教育性都表现的更好一些。

一要严格落实纪委工作制度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持续开展好纪委委员每季度到联系单位调研的制度,让基层干部员工看到纪委时刻在行动,知道监督就在身边,努力提升基层干部员工自我约束意识。

二要持续抓好纪检监察人员的教育、培训、督导和考核,练好内功,在思想认识、工作方式方法上跟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战略部署,不断提高监督执纪问责水平,做“讲奉献、能担当、勇争先”的表率。

三要切实发挥职能综合监督合力,积极开展归口管理职责范围内的情况监督检查,针对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及时纠正、及时通报;对于重复发生的问题要主动约谈有关单位负责人,涉嫌违纪违规的问题线索要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查办。

展开阅读全文

家庭亲子电影《北极星》观后感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部家庭亲子剧,影片故事结构十分写实,没有激情高亢的节奏,没有华丽的辞藻,依旧充满温暖心灵的温情感动,而剧中的中国梦精神更是积极地向观众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着青少年健康成长。

故事情节现实淳朴 全面还原人生百态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追寻绘画艺术的单亲爸爸在卖画无人问津,事业落败之际,被讨债、被催款,生活的“窘境”接二连三地到来,只有6岁的儿子与他相依为命,给予他最大的信念与支持。面对残酷现实的挑战,父子两凭借彼此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突破现实的束缚,奏响了一段生命崭新的乐章。

作为一部家庭亲子剧,现实而接地气是《北极星》的一大亮点,影片聚焦身边的人与事,全面还原我们人生将会遇见的千姿百态。故事没有太多戏剧性,结构十分写实,但却真实而残酷,不只是简单的落败、成长、逆袭,更多的是情感的碰撞、家庭亲情的交融,而剧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不离不弃与支持谅解,现实纯朴的人性关怀,也仿佛就是在记录着“一家人”的人生常态。

集体聚焦亲子成长 人生教化重中之重

除了现实淳朴的故事情节,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更是让影片充满了教育意义。在片中,单身父亲与儿子间的情感交融、互相支持十分暖心,两人从一起经历事业失败、人生低谷,到共同努力赢得人生反转,期间有过悲痛欲绝与大发雷霆,也有过初尝成功的喜悦与获得肯定的欣喜若狂,真实的变化,细腻的情感,满满的正能量,精彩之余,更具人生的教化,而这才是真正值得一看的亲子剧。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斗牛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题材的电影一直都是中国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虎的《斗牛》在相同题材的电影中则显得别具一格。在电影中,离奇怪诞的叙事历程和滑稽悖谬的事件命题,人的动物化和动物的人化,同时否定现实和批判人性。人和牛在超越抗战的意识形态中不可思议的存活了下来有人认为它堪称是人兽版的《鬼子来了》,而在我看来,《斗牛》在黑色幽默和揭示人性丑陋之余,也同样展现了许多温情。

故事展开于一纸契约,这张纸将猥琐、滑稽、可笑的牛二和温顺、巨大的荷兰八路牛连结在了一起,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分开。他们一起熬过了日本兵的袭击,也迎来了饥饿的同胞和土匪。善良的牛二帮助大规模流亡的难民,挤奶一直挤到了滴血的程度,可是难民们没有任何感恩的意思,反而想要吃掉他们口中“像娘”一般的奶牛,牛二愤怒的喊出了:“你娘喂你奶你也吃她啊!”,他不懂为什么帮助了难民却要断送自己的幸福。同样,土匪的出现也显得十分可笑,无知的土匪闹哄哄的要求黄牛和外国奶牛交配。在这样一个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环境中,人畜的生命同等的低贱,电影表现出了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一个社会形态下总会产生不同的矛盾意识与碰撞,难民与土匪都是饥饿的一群,身体的也是心灵的,他们匮乏于身心却又无法摆脱。[①]我想导演的终极目标是试图通过这些来控诉天灾对人性的摧残。当人最终战胜自己的弱点,使人性的光辉更加灿烂之时,人的胜利才显得更加珍贵。

相比于难民与土匪,牛二的存在则充满了温情。仅仅因为一纸契约,他便可以冒死去救牛,将自己的生命与牛绑在一起,将奶牛视为自己的精神伴侣,将兑现承诺视为存活的重要动力,这样的朴素与诚实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当看到日本兵拿出家庭合照时,手拿砍刀的牛二动摇了,他也深深思念着他的家人,可是战争却摧毁了一切,最终善良的牛二没有杀掉那个日本兵,反而将他安置在了牛背上一起逃命。其实牛二与奶牛很像,一样逆来顺受,一样温和,在纷乱时期默默承受时代给他的使命,一如影片最后,文盲牛二拼出的那四个字“二牛之墓”,将自己归类为了牛,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别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呀”,他获得的平和生活是以逃离现实世界、封闭自我而实现的,他对社会群体已然失望甚至是绝望了。看到影片结尾,让人不禁在笑过后沉重的反思人性。影片喜剧与悲剧的互相交融、冲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应该有好的剧本、好的场景和好的台词,更为重要的是电影背后的思考,能让观影者在观看过后,对人生有所感悟,而不是像速食的消费品,管虎的《斗牛》做到了。管虎曾这样概括《斗牛》:“大概故事是讲一个人和一头牛在残酷环境下的存活经历,相濡以沫,生命和生命之间互相照顾,特美好。”电影对文化、战争和政治都进行了反思,虽然反应了人性在残酷环境下的便恶,但对于世界和未来依旧充满着希望。

这一学期看了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其中不乏好片,如《鬼子来了》、《斗牛》等,当然也有一些烂片,如《风声》、《金陵十三钗》。好片以《斗牛》为例,和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它不仅仅为了展示战争而描写战争。有些片子在展现战争场面时,让人极度的心理不适,而非让人震撼进而反思。如若战争电影只是为了重演历史,那和揭开民族伤疤又有什么区别。《斗牛》中没有多少战争场面,可是它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人在灾难环境下的扭曲也表现精彩。

本学期我介绍的电影是《黑太阳731》,当时对其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兴趣。但事后进行反思和对比,清晰发现它的缺憾。牟敦芾导演一心想要表现731部队的残忍,一心想要让我们铭记历史,却没意识到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超纪实的表现形式有时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这个层面上,也许比起管虎导演的手法的确是欠缺了一些。

[电影斗牛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开心一家人》观后感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看了电影,这部电影是一部韩剧,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开心一家人》。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一个家庭里,他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他的哥哥很早就不在了,留下他一个人。

而他一人独守了二十几年,直到有一天他一人在一起太无聊了。时不时地想自杀,可是次次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次被送到医院之后。

那次,他在医院里,正当他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了一个人,他手里抽着烟,后来的事吗,告诉你了又怕你说不真实,后来被发现了,可是他居然发现自己手里头有烟,所以,他十分奇怪。但在第二天早晨,他居然发现了,在医生的房间里有一位女士。可是他那里知道,这些人只有他才看得见,那些人自然认定他有精神病了。

而在当晚,他又发现了一个老人,那个人当时正在观看一个女士,当他回到房间的时侯,里面的那些人都在看着他,并要求借他的身体一用。

后面他才知道那些人是鬼神,在以后,他尽量的满足那些人的需求。开了这篇电影之后,我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那就是那个人为什么要自杀。又怎么能做出这些效果呢?当然这些是要靠电脑完成的。

[《开心一家人》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活着观后感

全文共 2804 字

+ 加入清单

毛概课上,老师播放了《活着》这部电影,我们从短短的几十分钟看到那一段曾经,那段曲折艰难的岁月。

电影《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这部平静的影片被列为中国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识形态上强行批注了“不和谐”。时至今日,这个国家已经有勇气承认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可算是内涵丰富且发人深省的杰作。将某个个体生命置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来演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历程,通过“福贵”这个人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历经众多苦难之后能喷发出的高度和广度。电影《活着》在颂扬了生命顽强的同时还加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权者的“质问”。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随着历史的改变发展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历史人物命运的更迭。例如与国共内战、大跃进、文革相对应的是意外、疾病和死亡等等。电影与小说都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相互融会贯通。某种程度上,福贵就象征着中国,他一生的经历都与国家的命运大致相同,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由强到弱,有从懦弱逐渐向刚毅转变的过程。

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一贫如洗。但是他始终怀揣着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活着》中的人物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在现实中妥协却又艰难前行的小人物。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美好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

场景是灰暗蒙沌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来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中被拉去学校做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觉化。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肆意横行。大跃进,那是新中国的倒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失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提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力图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打开一个新局面。会后,“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大跃进”运动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致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影片中的人们盲目崇拜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对于“大跃进”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家各户捐出所有的铁器,参与炼钢,最后炼出来的不过是一块废铁,可是牛镇长和乡民们却视为宝贝,想申报功劳,还说不久可以赶超英美。由此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下,人们的愚昧与无知。“大跃进”下,人民公社也随之兴起,影片中大家在集体食堂吃饭,牛镇长说包管大家吃饱,“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于公共食堂的理解,但是现实中百姓们分到的食物有限,常常是吃不饱的。最惨痛的是,由于大跃进使农业连续两年大幅减产(1959-1960),又由于放卫星逼出的高征购将农民挖得太狠,加上国库存粮掏空,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饥荒。在最严重的时刻,农民把所能找到的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大跃进中长时间的强度劳动又使民众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生活集体化、营养差造成疾病流行。这样,普遍的饥荒、身体素质下降和疾病流行,共同将大量人口推上非正常死亡之路。据测算,1960-1961年中国非正常死亡人数达3000多万。3000多万人,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中国历史最盛时----唐朝开元年间全国人口是4000多万,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总人数达3000多万。也就是说,这个数字约占唐朝开元年间全国总人口的75%,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伤总人数大体相当。而电影则借由有庆那样小的一个孩子诉说那样的残酷。有庆在炼钢时已经极度疲劳,学校有派人来催他去炼钢,于是富贵将孩子背着去了学校。可是,有庆再也没能回来,因为疲劳有庆在土墙背后睡着了,而同样因为疲劳春生驾车不小心撞到土墙,有庆被压死了。这是怎样的讽刺和悲剧,一切的源头都是“大跃进”的压迫,土墙压死了有庆,又何尝不是当时错误思想指导下的运动压迫着老百姓。可笑的是受压迫的人们丝毫不觉压迫,反而积极的参与运动。从影片中凤霞结婚,二喜为凤霞家刷墙,绘制的是毛泽东像,聘礼是毛泽东文集,婚嫁那天唱的歌颂毛泽东的红歌,拍照是和毛泽东像一起,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毛泽东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人民对毛泽东的盲目崇拜让“大跃进”得以积极的开展,这讽刺了当时混沌的社会,混沌的人民。

许多年来,人们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归之为领导人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主观唯心的错误,或者说是由于没有掌握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脱离实际造成的悲剧。在中国共产党内,很少有人比得上毛泽东对唯物辨证法研究的那样透彻,也很少有人比得上毛泽东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危害认识的那样深刻,更很少有人比得上毛泽东和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那样坚决和坚持不懈的,然而悲哀的是,毛泽东本人不但没有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而且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并不比历史上的某些领导人逊色。毛泽东在后期的骄傲自满终酿苦果。事实证明,不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最终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也不是单单一个人的问题,也是国家体制的问题,当时高度集中化的体制下,决定了人们思想束缚,决定了毛泽东的决定就是千万人的决定。

幸运的是,我们终从那段历史中走出来,而福贵也只活在那个年代。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中国富强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此,中国走出“大跃进”,文革的惨痛,逐步走向新社会。《活着》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它给观众带来的思考是无可厚非的,尽管现在离影片出品已过了十七年的光景,离影片中的年代已过了几十年的光景,但现在再看都还有一种回味无穷、意味深远之感。《活着》中的那段岁月成为曾经,现在的我们从那段曾经汲取错误的教训,继续探索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守护青苹果视频观后感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4月13日上午,马铺镇组织观看《看护青苹果》专题片,镇村干部、教师和家长代表等70多人参加了观看活动。

孩童防性损害动漫片《看护青苹果》从教学爸爸妈妈入手,引导家长要自觉担负起监护职责,承担起维护孩童的职责。该片以心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向孩童叙述了正确认识自个的身体部位,通知孩子们哪些做法归于性损害,遇到坏人如何办,如何保存依据,遭到不法损害后如何求助,如何寻求法令协助等常识,一起,也通知家长要加强对孩童的身体重视和心灵关怀,活跃进行心思引导,协助孩童走出阴影。该片还呼吁社会各界都关怀关怀孩童,为孩童的健康成长发明杰出环境。

观看完毕后,镇妇联主席呼吁广阔家长切实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尽可能的陪伴在孩子身边;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织密关怀维护网,为孩子健康成长发明杰出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3月2日下午,大型纪录影片《厉害了,我的国》在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二宫首映。该片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日,我市组织300名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起在全国影院上映,我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一宫、二宫和全国同步放映。影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习**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不仅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还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超级工程。

影片场面震撼恢弘,大国雄姿跃然眼前,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泪水浇灌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幼年和少年的十年之间,中国被迫进行了两次战争,一次是1969年、针对苏联的珍宝岛战争,一次是1979年开始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前一场战争规模小,时间短,后一场战争规模大,时间长。

今天,又看了一遍反映对越战争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我再一次落泪了。也记不起这是第几次为它流泪了。是的,这部电影是很老很老,老得和我以前那个八十岁奶奶一样(虽然第一次看他的时候,我只有十九岁)。可是,观众的留言却是很新很新的,新得就像是刚刚竣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

583条评论无法一一写出来的。这里让我随便摘抄一些评论吧。

“其实我们就要这种电影,能朴实无华的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恰恰是现在一些导演最求的金钱在上的表演艺术无法企及的。”“看着哭着,哭着看着。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些为了祖国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缅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烈!强烈建议各大院线重新播放此片!!”,“ 这部影片比现在任何抗日神剧都好,为什么不放呢?84万的点击量,与韩剧的千万点击量相比,呵。当人们人忘记了战争,它就会来临。”“精品应多播多放;为何各大电视台尽播些垃圾剧,应多播些正能量的影视剧,向最可爱的人敬礼!”,“流着眼泪看完这片子,万分感慨。向烈士致敬!”,“这个电影以前没看过,现在一看,比现在拍的打仗片好多了,也真实多了,这电影也不像样板戏,很深刻的刻画了人性,很好的电影啊!”,“做为军人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后半截片子的。”“我哭了,看一遍哭一回。不要忘了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看一次留一次泪,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风彩,现在那些编剧导演不好好去在真实的历史中去挖掘更好的题材来宣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整天弄些倒人胃口的神剧或闹剧来糊弄观众。”“ 20多年前看这部影片时我流泪了,今天再次看这部影片时我又流泪了,两次的眼泪有些许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是替自己流泪。流着眼泪看完了,特别是最后在梁三喜的坟前真是太感人了!”“ 看哭了向英雄致敬”。

这样的电影,这样的评价,在中国,甚至是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是很少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甲午海战》固然好看,固然感动人,但是,它们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显得过于苍老,所以,看过这电影的人,真的还有必要多看几次,它能让我们明白今天是多么幸福;没有看过的人,更有必要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什么韩剧,什么热播剧,小资情调的,和这个处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是无法相比的,就像是小小坟茔和泰山能够相比吗?和华山能相比吗?和三清山能相比吗?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用泪水浇灌的电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好好看看,特别值得当今的青少年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战狼2》观后感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张玉萧

今天,我在学校与同学们共同观看了电影――《战狼2》。电影里讲述了一名叫冷峰的中国军人,因为打死了人,被关进了监狱,也失去了“军人”这个称呼。三年后,冷峰来到了非洲,非洲的人们都对他非常好,称他为“英雄”,因为他救过非洲的一艘货船,可好景不长,可怕的战争来到了非洲,原本和平的非洲,陷入了一片混乱。可在这里,还有许多中国同胞危在旦夕,看着这些身处险境的中国同胞,冷峰主动要求承担保护中国同胞的重任,最终他救出了所有的中国同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片段就是――当冷峰和其他人坐着成行的卡车要回到安全区时,途中却遇到了一个交战区,卡车一辆辆被迫地停了下来,车上所有的人都非常害怕,交战区的人们也慢慢将枪口对准了他们,但冷峰却很镇定的说:“把国旗拿来”。他旁边的人将国旗递给了他,冷峰接过国旗,将它套在了自己的胳膊上,把胳膊高高的举了起来,车又开始向前走了,车上的人们都把武器从车上扔了下去。交战区的人们看到了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缓缓飘动着,大喊着:“Its Chinese!hold your fire! ”交战区的人们为这些卡车让出了一条道,让他们顺利到达了安全区。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高,我为这样的祖国而自豪,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更加强大增添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静静地,三个小时无声无息、平静地溜走了,我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

起初看《辛德勒名单》,不甚疑惑,93年拍的画面怎么是黑白的,不仅要忍受缓慢沉重的叙事,还要忍受单调无趣的黑白。后来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阳光;黑代表绝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恶,白代表善良。也或许只有这黑白才能象征那个时代。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悲惨事件。辛德勒,一个奥地利商人,开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贪财好色,利用德国战争时期,逼犹太商人投资,然后和犹太会计stern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搪瓷用具卖给军队,大赚了一笔钱。但后来当他目睹犹太人被集中惨杀,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他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费佛堡、费雪……辛德勒的名单救下了11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了,工人们获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则破产了,并因“战犯”罪名必须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遗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惭愧。曾听地理老师说过,犹太人聪明勤奋,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都十分美丽,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温柔而智慧的光芒。犹太人在面对悲惨境遇里的所表现出的坚强与乐观,和纳粹军官在杀戮中忘记自我的强烈对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残杀同类,而在处于软弱处境的犹太人如何挣扎着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们的魔爪?死亡的恐惧渐渐被淡化,但被纳粹军官践踏的人性和犹太人产生的绝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过这部电影,辛德勒无私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的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都历历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万千观众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的感人,并不在于情节,而是在于可以唤起所有观者心底的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爱国观后感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集结号》思绪被带到那个为人民幸福斗争的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全连四十七名兄弟奉团长的命令坚守狙击阵地,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然而团长为为战争全局研究,没有吹响集结号,致使九连全体战士在打退敌人的三次进攻后,除谷子地以外全部壮烈牺牲,并按失踪处理。为给九里哦按正名,谷子地张开了执着的探寻,最终在烈士墓前吹响了47个生命一向想听,甚至死也没有听到的集结号。

故事情节就是如此简单,这简单的背后却屹立着那些被遗忘的人英雄。没有人生来是英雄,他们都是被那个年代所傲。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即便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所不惜。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连长谷子地坚守上级所下达的听不到集结号绝不撤退的命令,带着47个弟兄死守汾河拦截战壕,只为了争取大部队撤退的宝贵时间。当连中有人提出自我已经听到集结号响了,可谷子地没听到,他怀疑自我耳朵被炮火震聋了,问代理指导员王金存他是否听到集结号。这个文弱书生此刻彰显了英雄本色,他说他没有听到,因为集结号根本没有响。他没有昧着良心讲话,尽管他明白如果他说他听到了谷子地也许会下令整个连撤退,九连也许就会留下种。最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九连从47人到43人,再到13人,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只剩下连长一个人。

集结号的响起意味着任务的结束,意味着生存的期望,可它并没有响起。因为它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革命战时不能撤退;因为他没有吹响,所以我们的英雄很执拗地坚持到最终。这就是命令,对一个战士来说,它高于一切,包括自我的生命。我不由得想起我们年轻的一代,贪图享乐,懒惰娇逸。不必说关于生死的革命任务,就连教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当中某些人也不乐意认真完成。是该反思一下了。我们应当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争,硝烟弥漫,我们生活和平的年代里,有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时间而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这年轻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如果非要下达什么任务的话,那么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小兵张嘎观后感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看一场电影。我印像最深刻也最喜欢的电影就是最近看的《小兵张嘎》了。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比我大一两岁的张嘎,他非常机灵,很会打鬼子,但也有一身的倔脾气。

嘎子从小人小鬼大,被游击队称做“嘎小子”。嘎子从小没爹没娘,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一次鬼子的袭击中,嘎子救了八路军地区队的侦察排长老钟叔,并把他带回了家。奶奶为掩护老钟叔被鬼子打死,老钟叔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绝,决心复仇。嘎子千辛万苦找到了区队,他的勇敢机智受到罗金保的赏识,从此,他成了地区小队的一名小兵。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子和罗金保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机警地从胖翻译那里缴了一只真正的手枪。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竟然动了“嘎气”,悄悄地将枪藏在大杨树上。为此,他受到了批评教育,嘎子这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他在老乡家里养伤时,知道了游击队要打敌军岗楼这个消息时,偷偷跑去参战,不幸被敌人捉住。在凶狠的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配合游击队击毁岗楼,救出了老钟叔。战斗胜利后,区队长奖励给嘎子一把真正的手枪,嘎子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嘎子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出色的小特派员。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受感触。嘎子才那么小,就已经受过那么多训练和磨难。他生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被生活所困扰,依然有着那么坚定的精神。他的奶奶被杀,他便一心想要复仇,在自己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终于达成了愿望,从此看来,他多么有孝心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但我们别“生在福中不知福”,虽然不用像嘎子一样坚苦训练,但我们也要有一种坚定的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不要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想想人家嘎子,连自己被敌人捉起来也依旧刚强不屈,最后不是也还胜利了吗?只有像嘎子一样,机智勇敢,勇于挑战困难,战胜挫折,不断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变逆境为顺境,做生活的强者。做祖国的有用之才。

嘎子,我心中的小英雄,你将永远激励我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7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中国人民志愿军18万将士血染疆场,把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

是血与火铸就了我们这个的不屈民族。历史不会遗忘。朝鲜,这个陌生的国度,是他一生最刻苦铭心的记忆。我见过父亲得过的一枚志愿军奖章,记得上面有一个和平鸽的图像。小时我常常拿在手中玩。父亲曾告诫我:不要玩丢了,这是要随他入土的。不想后来真的被我弄丢了。直到现在我一直后悔不已。

我父亲是1956年入朝的。这时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已有3年。因此,他上过战场,扛过枪,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但朝鲜半岛上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他与他的战友们一样,时刻准备着冲锋。他把他的青春和最宝贵的年代,留在了三八线附近。

当美军的铁蹄踏过三八线时,中国发出严厉警告,“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称,“中国绝不可能默许美军挥师朝鲜边境,因为朝鲜是历史上入侵中国的必经之地,特别是日本就是以朝鲜为基地占领满洲,侵略中国北方的。况且美国出兵朝鲜在战略上还意味着中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两线受敌。”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发评论,列出美国的6大教训,其中之一是不与你的对手对话是愚蠢的。文章称,1950年10月,朝鲜战争似乎戏剧性地提前结束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占领了平壤,并逼近与中国接壤的鸭绿江边界。中国决定,它不会容忍美国军队在其边境,并警告美国必须后退,但没有成功。直接谈判可能会产生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也许是一条从平壤到元山的新边界,为中国保留一个缓冲国家。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志愿军的加入,加剧和延长了战争。

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自1840年至1945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不是被八国联军侵略,就是被日本鬼子侵略。多少亿两白银被掳走,多少珍宝被豪夺,多少生灵被涂炭?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有了今天的地位,抗美援朝一战保证中国的70年和平。新中国成立后,没有一个列强把新中国看在眼里,就连战败的小日本也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一仗,让日本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朝鲜战争还起到了威慑作用,在中苏交恶最严重的时期,苏军边境陈兵百万中苏境,都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以不公开的两次地下核试验,结束了苏联最后的幻想。直到前苏联解体,都没有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敢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争一较高下。

1840年以后我们屡战屡败,1949年以后我们战无不胜。抗美援朝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精神,那种精神是不信邪、不信神不怕鬼的自信精神,是不畏强暴、敢于亮剑的英雄精神。它说明,貌似凶猛的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的确是一只纸老虎。中国人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害怕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际形势下,尤其不能忘记开国领袖的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神圣义务与光荣使命!

就如今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个纪念章颁发的时机恰逢其时!这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蠢蠢欲动的一切反华势力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美国非要把我们当敌人,我们一定要做个合格的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