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铁路

铁路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铁路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铁路问题。

分享

浏览

2413

作文

14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后感_400字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读到“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的冻土区,施工难度极大,关键是控制温度……”这段话主要写了施工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控制温度。温度低,混凝土不凝固;增温,洞壁融化塌滑。真是左右为难!可是西部建设者们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难题,终于将风火山隧道贯通了,我做为一名新世纪的接班人,要学习西部建设者们不向困难低头,勇往直前的艰苦奋斗精神。

当我读完全文时,发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即是文章题目,又是作者行文的线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并且都是用了感叹号,从而使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了信心与决心。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西部建设者们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荒无人烟的高原,排出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有多少人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奉献了自已的青春和热血,只有他们的付出,才创下了铁路建设的奇迹。我们要学习这些建设者们的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詹天佑——中国铁路第一人

全文共 3794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朝统治者中有一部分人感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太落后,枪炮太差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会危及到清王朝的统治。因此,他们搞起洋务运动,购买外国的机器,办起一些工业来。

这时,曾经在美国留学过的爱国知识分子容闳提出了一项建议,希望清政府能不断地派学生到美国去留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容闳的用意,是让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把中国搞得富强起来。热衷于搞洋务运动的一些官员,接受了这项建议,并奏请朝廷批准,接着,各省推选留学生。那时,各地都没有学过西方科技知识和外国语言文字的青年,所以必须挑选儿童,到美国去从头学起。

广东省挑中的儿童中,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他祖上是安徽省婺(wù)源县(今属江西省),后来移居广东。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詹天佑就出生在广东南海县。广东挑选留美儿童时,他正好11岁,年龄合格。他父亲是个茶商,和外界接触较多,愿意让他去,这在当时算是思想非常开通的。因为去遥远的美国读书,毕竟是件陌生的事。到那里去的华工,有不少病死异乡;留学生的命运究竟怎样呢?谁也不能保证。清政府怕负责任,要选中留学的儿童家长都签一份“出洋志愿书”,上面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就这样,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于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登上轮船,出发去美国了。

1878年(清光绪四年)5月,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门攻读铁路工程。他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和美国学生很合得来,一起游泳、滑冰、钓鱼、打球。詹天佑尤其喜欢打棒球。当时,中国学生组织了一个中华棒球队,詹天佑就是这个队的队员。因为他棒球打得好,在耶鲁大学出了名。他还阅读了大量欧洲文学作品,但是,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丝毫也没有放松。一、二年级时,他获得过数学奖学金。毕业时,他又考了第一名。他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码头起重机的研究》,很有学术价值。当时在中国驻美公使馆中工作的容闳,为了让一部分成绩优良的学生学得更好些,打算选派一些学生进美国陆海军学校深造。詹天佑被选中了。但是,美国政府不让中国学生学习军事,这件事只能作罢。正在这时,清政府忽然下令,把全部留学生撤回中国。这个消息对留学生是个很大的打击。因为这时全体留学生中,只有两人取得了学位。绝大部分人没有学完就回国,岂不是半途而废?清政府为什么做出这样荒唐的决定呢?原来,它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只准学生到美国去学习技术知识,而不肯让他们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专任留学生学监吴子登,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方针,对留学生的行动监视得很严。他一贯指责学生参加打球之类的运动,干涉他们的衣服式样更不准留学生进教堂,可是,留学生和美国的学生接触多了,生活方式渐渐受到了影响。他们总觉得,脑后拖着条辫子不太雅观,穿着长袍活动也不方便。有些学生提出,要像美国学生一样穿西服;胆子大一点的,甚至提出要剪掉辫子。这样一来,可惹下大祸了。留学生要穿洋人的服装,这还了得!尤其是那根辫子,清政府把它看做是自己统治权力的象征,要把它剪掉,岂不是想丢掉根本?如果这样,学了技术对清政府统治还有何用?为此,吴子登将这些事报告给清政府,说如果让这些学生成了异端,贻害无穷。清政府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留学生全部回国。詹天佑还算幸运,是取得学位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他抱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要把自己学到的本领献给祖国。

1881年7月,詹天佑和他的同学们回到祖国。10月间,他被派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海船。原来清政府以为,大多数留学生没有完成学业,所以在国内让他们重新学习。詹天佑学的是铁路,竟派他去学轮船驾驶。詹天佑无法反对,便在水师学堂里认真学习。第二年6月,他以一等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1月,就被派到“扬武”号军舰上担任驾驶官。

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军舰开进马尾港,包围了福建水师。中国军舰却接到命令,不准先开火。于是,福建水师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詹天佑见情势危急,就对管带张成说:“法国军舰来了这么多,显然是想消灭我们。我们虽然接到不准先开火的命令,但也不能不做好应战准备。”张成也赞成这个意见,所以命令全舰士兵严阵以待。果然,法国军舰偷袭,“扬武”号军舰立即发炮回击,在闽江口与法国军舰激战近6个小时。这艘军舰上有5个学生,他们都学有所长,所以在战斗中技术操作非常熟练。詹天佑的表现尤其突出。在战斗中他毫不畏惧。当军舰中炮,有士兵落水时,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水中,仗着留学时学得的高超的游泳技术,一连救起了好几个人。但是,由于法国军舰多,中国舰队的指挥也不恰当,这一仗,中国水师的损失很大。

1881年,詹天佑忽然接到命令,要他离开福建水师,前往中国铁路公司工作。詹天佑高兴极了,铁路是他的专长,现在终于有了发挥他专长的机会。詹天佑被公司总办伍廷芳聘请为“帮工程师”,作为外国工程师的助手,参加修筑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在铺设唐津铁路的工程中,詹天佑直接到工地指挥施工,从早到晚,从不吝惜自己的精力。经过80天的努力,铺轨工程完成了。

这条铁路的关键性工程,是滦河铁路。1892年,这项工程开始。由于滦河河床的泥水很深,打桩难度很高。当时,英国的施工技术是世界第一流的,金达便决定由英国人喀克斯包工承建。可是施工时,还是遇到前所未遇的困难;加上施工时水涨流急,喀克斯失败了。在无法进展的情况下,他请日本人来帮忙。日本人的技术并不比英国人高明,对此也无能为力。喀克斯又只得再将工程包给德国。德国工程师采用了空气打柱法的新技术,但结果还是失败了。

詹天佑接受任务后,立即仔细研究了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和其他方面的资料,并且穿着工作服,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他发现,在这里打桩,确实难度极大,怪不得英、日、德三国工程师都失败了。经过反复比较,他选准了合适的筑桥地点,并决定用压气沉箱法进行桥墩施工。这种方法,在中国从未使用过,是否能成功没有把握。因此,詹天佑加倍小心,仔细计算。当潜水员潜入水底施工时,他常常站在现场的岸上,随时研究和解决出现的问题。终于,这个新方法试验成功了。桥基工程顺利完成后不久,滦河大铁桥的工程也全部按期完成。这一成功,解决了唐津铁路的关键问题,詹天佑也因这次成功而名声大振。那些富有经验的外国工程师,不得不佩服这位初露才华的中国工程师。 1905年5月,詹天佑接受清政府的一项任命,担任由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以前,中国的铁路的建筑都是由外国人承包的,京张铁路则是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重要干线。因此,詹天佑肩上的担子不轻。京张铁路全长200公里,并不算长。但是它要经过内外长城间的燕山山脉,沿途要穿越许多险峻的山岭。其中尤以南口到岔道城的“关沟段”最为险峻,工程十分艰难。詹天佑负责修建这条铁路的消息传开后,国内外许多人都认为,这条路不可能修成。接着,他便全力投入了筑路工程。当时中国非常贫穷,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这条铁路,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詹天佑在筑路时,提出了三项修筑要求: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施工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找一条最合理的工程路线。詹天佑搜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亲自访问沿线的居民。他冒着塞外的寒冷和风沙,骑着一头小毛驴,带着助手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白天翻山越岭,测绘地形,晚上在油灯下核对资料,绘图计算。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京张路工程地区,取得了全部有关资料和数据,制定出三条线路方案,最后选择了最理想的一个。线路大多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这给工程造成了无数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詹天佑把总工程师办公处搬到工地上,与工程人员一起工作,及时解决难题。

八达岭是个天险,铁路经过这里,只能挖掘隧道。隧道深长难挖,詹天佑经过仔细考虑,决定采用分段施工和中距离凿进的方法。分段施工,就是分别从计划的隧道的两端向中间同时凿进;中距离凿进法,则是在计划的隧道中段上面开一口大井,直达隧道的深度,然后再向洞的两端开凿。采用这种方法,时间快,但是必须做到十分精确,为了保证精确无误,詹天佑总是亲自定线、定位,甚至检查每个炮眼的直径、距离和位置。过八达岭,全用隧道是不可能的。隧道只能有一定的长度,还需要设法使火车安全地爬上八达岭,这就需要解决坡度大的难题;尤其是青龙桥地段,山多坡陡,火车爬上来既困难又危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詹天佑做出了一项创造:他运用“折反线”的原理,设计出了一段“人”字形的线路,使火车沿着斜的陡坡上山;经过一段距离后再折返,朝另一方向斜着爬坡。这样就降低了坡度,不用挖隧道,由两台机车一拉一推,就可以使列车安全上坡。经过詹天佑和全体技术人员、工人4年的辛勤劳动,京张铁路终于在1900年8月全线竣工,比计划提前了两年,还剩余了28万余两白银。这条200公里长的铁路,共有4条隧道,总长1700多米,架桥125座,涵洞200多个,动土石2亿立方,工程是十分浩大的,当时有人称赞它是“祖龙望而夺气”,意思是说,造万里长城的秦始皇看到这条铁路,也要被吓倒的。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前来参观的广东代表兴奋地向他祝贺说:“詹总办独运匠心,不借助外国人一分一毫的力量,造好了这条铁路,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詹天佑听了这些赞扬的话,谦虚地回答:“这是造铁路的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力量。”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因病去世,年仅58岁。他在世上的时间不算长,但在中国铁路史上做出的贡献,却是十分巨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三高管经常出差非洲此行为洽谈铁路项目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铁建宣传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周天想等人此行是受马里交通部之邀,计划考察、援建当地铁路。在此次劫持事件中,有中国铁建国际集团的一个考察团入住酒店,早上这几位领导在大堂约见客人时遭遇恐怖分子机枪扫射,不幸遇难。“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承担了国家诸多海外援建业务,加之铁路等交通基建项目是国家‘走出去’布局的重点,所以国际集团自2013年成立后,海外业务不断增加,像周总、王总经常出差在海外,尤其是非洲居多。”一位中国铁建中层领导说。一位同事对三人表达了沉痛哀悼,“三位长期专注于非洲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是中国铁建的海外精英!他们爱岗敬业,心系企业,具有国际思维,讲求诚信。为赴马里交通部之约,遭险罹难!”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北京春运铁路调图公布

全文共 1243 字

+ 加入清单

铁路部门获悉,2016年1月10日北京铁路新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出台。从当日零点开始按照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行。这是2016年首次的调图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春运做好准备工作。这次调图,是北京地区铁路历年停运列车较少,而变点列车较多的一次。由于此次变点列车运行跨调图时限运行,所以部分列车调图工作在1月9日或1月11日就按照新的运行图运行,旅客在这方面容易弄混耽误行程。

旅客列车停运2对:石家庄至秦皇岛的D6602/3/D6604/1次、D6606/7/D6608/5次;

变点列车2列:1.北京~张家界K967变8:46开,晚开1分。2.丹东~北京K28变8.38到,晚到7分。

此外,记者注意到,由于部分夕发朝至列车出现跨凌晨运行的情况,所以始发和终到北京的部分列车在2016年1月10日前后执行新的运行时间。

涉及到的跨调图时段运行列车9对:

1.齐齐哈尔~北京T40/39次。T40次由齐齐哈尔、T3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2.齐齐哈尔~北京T48/7次。T48次由齐齐哈尔、T47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 1月10日北京开T47次按新时刻运行。

3.海拉尔~北京K40/39次。K40次由海拉尔、K3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4.北京~松原2589/92 2591/90次。2589/92次由北京自1月9日、2591/90次由松原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5.北京~青岛北Z7/8次、北京~秦皇岛T5685/6次,Z7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Z8次由青岛北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T5685次由北京、T5686次由秦皇岛均自1月12日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月10日青岛北开Z8次按旧编组、新时刻运行。

1月10日、11日北京~秦皇岛T5685/6次停运。1月10日、11日到北京Z10次车底改行使10日、11日北京开Z7次。

6.北京~杭州Z9/10次

Z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Z10次由杭州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月10日杭州开Z10次按旧编组、新时刻运行。

1月10日、11日到北京Z8次车底改编分别行使10日、11日北京开Z9次。

7.北京~韩城K609/10次、临汾~韩城6045/6次

K610次由韩城自1月9日、K609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6045次由临汾自1月9日、6046次由韩城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月10日韩城开6046次按新时刻旧编组运行。

8.长沙~北京T2/1次。T2次由长沙自1月9日、T1次由北京自1月10日起按新时刻运行。

9.张家界~北京K968/5/8 K967/6/7次。K968/5/8次由张家界自1月9日、K967/6/7次由北京自1月11日起按新时刻运行。因新旧交替关系,10日北京开K967次按旧时刻运行。

(以上运行列车时刻在春运前即将发生变化,请购买车票旅客提前注意变更列车的到发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铁路伴我成长我为铁路护航征文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的交通越来越发达,如果你想去某个地方,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到达,铁路运输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绩性好。所以,很多有外出都乘坐,因此保护铁路由为重要,保护铁路,就等于保护了你,你的父母,还有千千万万的同胞。

在来学校的路上需经过一段铁路,因此对铁路由不深切,有一天,在来学校的路上,看见一个60多岁的老人提着一个大袋子,起初我认为这个老人是像小孩一样在玩。但是,这个老人是在帮铁路清理卫生。不管这位老人是为生活的艰难而捡东西,还是就是为了保护铁路,但是他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保护铁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也许,有一天,你乘坐的火车,因为某个和你不相干的人保护铁路而没有发生意外,我应为你不应该感到庆幸,而应该惭愧,为什么在平常你没有多注意铁路,保护铁路。你应该像那“某个人”一样,保护铁路,就像保护你自己一样。其实,一件小小的帮助,一件简单的事情,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更何况,这不是一个小小的帮助,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人人都以保护铁路为荣,因铁路发生的意外伤亡就会更小。

有些人,为了贪图小便宜,而破坏铁路,比如拧铁路轨上的镙丝钉,造成了铁路事故,不但使火车被毁,而且使受害人的家属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就因为那个人的一、二元钱,而造成了国家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损失。所以,破坏铁路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还记得,在上初中时,看过一部动画片,讲的是个恶魔和正义使者的故事,这个恶魔专门以破坏人类公共场所设施为乐,而正义使者的现任就是保护人类的安全,有一次,恶魔改变了铁路的轨道,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两辆迎面而来的火车相撞,幸亏这时正义使者及时赶到,才幸免于一场灾难发生,试想如果两列火车相撞,不仅仅是车毁人亡,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詹天佑”一个多么让人骄傲的名字呀!他为我们的祖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当然,我们也应该为我们这个国家做点什么。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爱护铁路。

所以,保护铁路人人有责,还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还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以保护铁路为荣,以破坏铁路为耻”,树立正确的态度观,人生观

让我们共同唱响每一个人的心声吧!让我们用行动唤醒身边的每一个人。

“爱护铁路,人人有责”让我们来一起努力吧!为国家做贡献就是给我们自己带来方便,那我们岂又“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小学生我为铁路护航作文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黄金周,我在长沙玩了5天,回来时在火车上,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盯着铁轨.哈!铁轨真好玩,由于火车速度过快,看着火车旁的另一道铁轨,好像它不在动.一到站,它就会分成很多的铁轨,好像看动画片一样,一下分开一下合拢,我真恨不得把它拍下来,让大家都看到这有趣的铁轨.

观察了很久,一个疑问出现了:我坐的这个位置好像是和来时坐的位置是一样的,为什么看景物都是一样,都是景物朝我过来啊,应该是相反的啊!仔细一看,虽是同一两火车,但火车的方向不同:来时我坐在右边窗户的右边,回时我坐在左边窗户的左边,找到答案后,又一个疑问出现了,火车是怎样转弯的?它只有一条笔直的轨道啊,聪明的你知道的话就告诉我吧!

在人生的旅程中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我们一起加油吧!

展开阅读全文

优秀征文:铁路伴我成长,我为铁路保驾护航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生命就如同一棵青翠的松树,坚韧、顽强,充满了自信与活力。但有时,生命像一片枯萎的树叶,经不起风吹雨打便落到了地上。一些人因为一时的不小心而失去了生命,让我们注意安全吧!

在生活中,关于铁路发生的安全事件每天都有发生。只有我们心里牢记“安全”这两个字,这些事故才能减少一些。

前一段,我在报上看见了惨人的一幕,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到山东省境内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时脱线,与烟台到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造成71人死亡,416受伤,初步查明系人为责任事故。因为这次事件,有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或家人呀!我真为这些的失去生命和家人的人而伤心!经过受难家属的要求,事故遇难者获17万元赔偿。发生火车相撞的胶济铁路,全长384公里,是连接济南和青岛两大城市的交通动脉,因为这次事故,这条铁路停运有近一个月,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还有一次,是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两个小孩子在铁路旁边夹沙包,玩得开心时不小心把沙包夹到了铁路中间,一个小孩去铁路中间捡沙包,这时一列火车飞速奔驰过来,顿时鲜血溅满了地面,现场真是惨不人睹。如果当时他不干这危险的活动,肯定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通过以上两件事情,给我们许多的教训。也许这个黑色的幽灵就在你身边,稍不注意就会被它夺取生命。我们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被“这会没车、过去吧”,“翻栏杆吧”等一类话语引诱,这些危险的做法会让你随时失去生命国。

铁路是交通的大动脉,为我们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有处处注意铁路安全,远离危险,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铁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同学们,让铁路伴我们成长吧!

展开阅读全文

优秀征文:铁路伴我成长,我为铁路保驾护航

全文共 2000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铁路人,在繁忙的铁路工作后,我都会通过阅读来减轻工作上的压力。在响应工会号召后《轻轻走向完美》一书便成了我每日不可缺少的"饭后甜点"。

《轻轻走向完美》作者毕淑敏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女性的观点来诉说着女性的世界。她分别从女性自身、婚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女性朋友以支持和向前奋斗的力量,并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广大女性如何走向完美。我渐渐的爱上了这本书,这个作者,爱上了这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初入铁路,我还只是一个尚未步入社会的孩子,那时的我因父母铁路工作的繁忙对铁路工作有着极度的抗拒。可想而知,带着抗拒心理工作的我处处碰壁。那时的我应该是我人生中最落魄最低潮的时候。上进心极强的我不甘于以这样的状态工作一辈子,我试图改变,试图去理解这个工作的意义,改变我从小对这个工作的偏见。我用着积极的态度去工作,用心去感受每一次服务后来自旅客对我的肯定,用心去接收旅客拿到票后欣喜的表情。慢慢的我发现我的工作不再如我想的那样无趣,那样劳累,反而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经历在等着我去经历。我渐渐的克服了自己认知中的偏见,走出了我人生的低潮期。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破茧为蝶,挣扎着褪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闪闪的,微微的,幸福的颤抖。

几年后我组建了家庭,迎来了乖巧的女儿。工作上先后担任了客运员、售票员、客运值班员等工作,与客运服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的我任唐山站客运车间"高铁凤凰"服务组客运值班员。从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起,我始终坚持在客运服务第一线,秉承着不断提升自己、带好队伍,打造唐山站优质服务品牌的宗旨,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旅客服务工作中。由于新站刚刚建好,事情繁多,我在刚建站半年的时间里休班的时间掐指可数,就更别提对家庭和孩子的陪伴了。我老公是运转车间的业务指导,是行车重要岗位,所以他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也会给我支持。我的女儿今年6岁,一心工作的我时常听到女儿对我的抱怨。去年的冬天,孩子得了肺炎,住进了医院,恰好赶上了春运学生放假的高峰期,客流居高不下,我始终坚持在岗位上,孩子在电话里哭着喊着找我,可是一看到满车站的旅客,我就忍着泪水把电话挂了。下了班回到家,看到满脸病态的女儿扑在我的怀里痛苦的时候我后悔今天的决定,也开始怀疑这几年来在工作上的付出。低头看着在怀里睡着的女儿,我有点想放弃工作来弥补这么多年对女儿的亏欠。我把想退下来的想法跟老公说了老公非常生气,因为他明白,工作对于我的意义,这么多年的付出并不是因为领导的看重和我身上的责任,而是因为我对工作的热爱,可是女儿也是我不能抛弃的。之后的几天我一直沉浸在难以抉择的痛苦里,这些难过、痛苦老公都看在眼里。突然有一天老公对我说不要再难过了,家里的事交给我,你去做你想做的事。原来是他为了我做了工作上的调动,把家里的事都抗在了自己身上。可女儿依旧是我在工作中时常牵挂的。一次我接待一位独自抱小孩并且随身携带物品较多的母亲,在我们的沟通的过程中,一旁的孩子突然叫我妈妈,并且向我的怀里扑过来。当我抱着孩子将她们送上车孩子在我怀里依依不舍,孩子的母亲跟我就像多年的老友一般话别时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女儿、工作和家庭,虽然我因为我的工作不能长期陪在女儿的身边,但是我却在为千千万万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相聚而努力着。除此之外,在看到旅客在我们的努力下与走失的亲人相聚时的激动,身有残疾的旅客在我们的帮助下顺利登上列车后的感激,贵重物品丢失后的旅客在我们的寻找下失而复得的欣喜,这些激动、感激、欣喜使得一直困扰着我家庭与工作难以抉择的问题豁然开朗,用我的付出换来这么多旅客们能顺心、安心、放心的与家人团圆,这就是所谓的"舍小家,成大家"。虽然我经历了这么多,也几近崩溃,然而我依然在成长的路上艰难行走着。我想,人生有这么多的困难,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即使受到致命的挫败也绝不放弃生活。因为我们身边有来自家人的理解、朋友的陪伴和旅客的支持。

回首看这几年就像《轻轻走向完美》的封面上写的那样,"我们就像一个命运的绣女,心中存着完美的图案,平心静气一针一线宁静的绣下去"。在我的心里一直在追求完美,对工作上,对生活中,我一直朝着完美的方向努力着。从刚开始时的抗拒工作到爱上工作,再从工作家庭无法兼顾到现在的我懂得如何取舍。正是不完美才让我进步,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知道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获得宝贵经验,引领我攀登新的高峰。是铁路伴我成长,伴我走向完美。

从年少无知再到现在的成熟冷静,如果没有平日里在一线岗位上的付出,没有长时间的亲身经历,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人生的路上不能只追求完美,而忘记了追求的过程和帮助你的人。在此我感谢一直陪在我身边的家人不断的给我力量,感谢工作上的伙伴给予我的支持,感谢唐山站领导一直给我的机会和信任。当然人生不可能会有百分之百的完美,我也不会因此止步,我会一直追求完美,不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地下铁路读后感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地下铁道》以黑奴的视角讲述了19世纪美国内战爆发前,16岁的女奴科拉在被奴隶主虐待之后,搭乘“地下铁道”从南部逃亡北部追寻自由的故事。这条铁道网有隧道、蒸汽机车以及站台,串联成一段充满悬念的旅程。

作者怀特黑德说,“一方面,这本书是写一位在奴隶制枷锁下成长的女孩,凭借信仰的支撑奔向幸福生活的旅程;另一方面,它也是一本关于奴隶制本身的书,它能让读者了解到这种制度如何运作,这种制度对于奴隶、奴隶主以及南部的人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出版《地下铁道》之前,怀特黑德早已成名。他1969年11月6日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纽约时报杂志》的专栏作家,此前的小说或非虚构写作均多次入围重量级奖项的决选名单。

作为他的第八部作品,《地下铁道》终于弥补了夺奖遗憾。他的作品谱系迥异,为了讲述奴隶制这个庞大复杂的题材,他花费了十五年时间,其间不时地会拿出手稿来记下两句,但一直未能深入下去。直到结婚生子之后,“想到曾经黑奴的孩子要被拍卖给奴隶主,这让我有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奴隶制对他来说不再是20来岁时所理解的抽象概念,而成为“一种更加恐怖的真实”。

本书未出版前便备受瞩目。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将它选为“奥普拉书友会”今年推荐的第一本书:“我夜不能寐,心悬在喉咙处,几乎不敢翻下一页。读这本书吧,再买一本给你认识的人,因为当你读到那个让你惊心动魄的一页,你一定想要谈论它。”

8月正式面世后,仅两周时间,《地下铁路》便蹿升至美国《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被《出版商周刊》评选为2016年最佳图书,各大主流媒体也对其予以盛赞。

10月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之前,英国《卫报》报道称,在小说类短名单中,《地下铁道》当之无愧是最有希望的获得这一奖项的。

据悉,该书简体中文版由世纪文景购得,目前正在紧张地翻译编辑中,中文版将于明年三月与中国读者见面。

世纪文景的副总经理王玲女士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称,早在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出炉之前,世纪文景就已于9月得到本书的推荐,并当即决定出版。王玲说,“刚刚读到第一章就已经很受感动,而且作者的用词非常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铁路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安全铁路的永恒主题,简单的两个字却承担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如何抓好安全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思考、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次警示教育,安全第一的意识在我的头脑中更加根深蒂固。眼前浮现出的忏悔的眼泪、惨烈的画面、鲜活的生命使我对安全这两个字更加敬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青年职工要结合自身岗位,查找身边存在的安全风险,力将各项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危险源点分析

(一)基本管理制度落实不严格。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抓制度的落实,这也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所在。制度之所以落不下去,就在于责任落实不到位。不清楚自身岗位的责任,出了事,大家都有责任,其实大家又都没有责任,这是安全管理中最可怕的事情。除此之外,设备日常检查不及时、病害排查不到位、整治计划安排不全面、检修标准不落实、设备病害整治效果差等问题未引起高度关注,没有落实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解决的要求,及时组织人员对超限处所和设备隐患进行整治,导致设备隐患长期存在,最终酿成严重后果。

(二)安全风险意识不强。我们都有安全的意识,但“预防为主”的意识缺乏。主体安全意识淡薄,把安全当作别人的事,没有把自己作为安全的主体,对安全风险预防的主动性不够。如职工“两违”屡禁不止,就是职工不是不知道规章制度,而是有意无意地违章,习惯性违章,违章成为习惯,最终就造成了安全事故。

(三)关键部位控制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员工作开展不深入、不扎实,履责不到位。尤其是专业管理人员,没有扑下身子拿起检查工具,对关键部位进行全面检查。

(四)施工监控干部履职不到位。忽视安全预想和安全卡控措施落实工作,作业现场日常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力,存有侥幸心理,造成现场处于失控状态,没有发挥干部的监控作用。

二、结合现场实践,个人认为车间存在三个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事故反思流于形式。虽然每次事故发生后,段机关都会对事故进行传达,并要求车间、工区认真分析、总结。但车间、工区往往对事故反思流于形式,并不能针对工区存在的例如防护员作业标准低、安全意识差等问题进行专门教育。思想上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针对事故发生的根源和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没有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教训,未能起到真正警示和教育作用。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车间“重任务、轻安全”的思想长期存在,只注重对生产任务的安排,对生产工作数量、质量方面布置的多,对安全工作布置的少,对安全问题和隐患整改不力,安全第一的思想还没能真正入心入脑,远远没有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

(三)平时学习流于形式。平时日常安全学习流于形式,不能认真对待,总是以各种原因放弃安全学习。以至一些影响安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遏制,隐患得不到及时地解决,甚至部分职工懈怠思想长期存在。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牢固树立保安全的风险意识,按照“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的思路,进行专题分析,举一反三,深刻剖析事故原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时刻牢记“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硬道理。

(二)抓基本制度落实。对安全生产而言,规章制度就是一条红线,任何时间、任何情形下都不可跨越。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作业标准,严禁违章违标蛮干等不良行为,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再多的规章制度也无法杜绝事故发生。重视规章制度的学习就是在工作中让标准成为习惯,彻底摒除让习惯成为标准的陋习。

(三)提高干部检查质量。要消除保守心态,不怕暴露问题、不怕麻烦,通过对每一个风险点的控制,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充分认识“管理问题是最大风险源”的深刻内涵,切实转变“不拿问题当问题”的观念,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检查督导现场安全管理,筑牢安全风险管理坚实防线,让安全风险意识牢牢地扎根在每个干部职工的心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爱我铁路建我家乡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在泰州城的东北角上,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泰州火车站。火车站的前面是一个美丽的站前广场,广场四周的草地上芳草如茵,树木林立,火红的杜鹃花竞相开放。广场四周建了许多的高大的灯柱子,到了夜晚就会发出炫丽的光芒,实在是美不胜收。广场上最令人百看不厌的那就要数广场上的喷泉了。那喷泉身着白色的衣服,头上戴着银灰色的帽子。帽子上有两只凤凰,他们好像正在为前来观赏的游客表演呢!喷泉的旁边有几块青色的石头竖立在那,上面刻着许多经典的古诗文。人们经常在这里品味观赏。“站前广场”的后面就是火车站的主体建筑银灰色的火车站大楼。大楼是钢架结构,外面是高大的玻璃墙。楼顶是纺锤形的,简洁明快。

“泰州”两个金色的大字嵌在火车站大楼的上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火车站被分为上、中、下三层。第一层是车库,里面可以停放各种车辆。往前走,那里是售票大厅,人们有的站在旁边聚精会神的看着火车时刻表、有的在咨询,有的排队买票……火车站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是候车大厅。一走进大厅,就会发现大厅真大啊!东西长度约有100米,南北长度约有50米,高度约有20米。由于大厅的南北两面都用了玻璃墙,所以大厅里的光线特别明亮。中间整齐地排列着天蓝色的座椅,地面清洁明亮。在四周的墙上还挂了多台宽大的超薄电视,供旅客观看。在火车站的第二层的左边,有一个小巧精致的景点故乡水。水从池壁上不断流下,注入池中,在清澈见底的池中,许多色彩鲜艳的大鲤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把这个景点装点得更美丽。大厅北面是检票口,液晶屏幕上字符在不停地滚动着,不时地预告着发车的车次、时间、停靠站点,让候车的旅客一目了然。大厅的东面是一个面积不小的百货超市,品种齐全。里面摆放着许多有泰州地方特色的食品、用品,让旅客们买回去赠送给家人朋友。朋友,你听了我的介绍,喜欢我家乡的火车站吗?

展开阅读全文

铁路安全事故观后感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使员工增加安全责任意识,在检修班工长的组织下,我们检修二班全体员工到多功能室学习了近期局管内安全事故。通过这次观看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安全责任的重要性。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有很多巧合因素集中在一起而引起的,任何一个环节被重视了,那么这个事故就不会发生。事故的发生,都会对我们个人、家庭、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生命。为我们只能引以为戒,拿别人的教训作经验,从而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们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自己。这次事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职工玩忽职守,不按照故障制度办事,思想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以至于两名作业职工伤亡。通过这些血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铁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事故造成的危害。违章操作是安全的大敌,是事故的源泉,只要我们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不违章作业,规范操作,增强自己的责任心,扎扎实实地把安全工作做好,坚决杜绝违章行为,事故就会远离我们。真真正正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切实杜绝侥幸心理和懒惰心理,认真遵守各项故障制度,按照规定严格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对于高铁来讲都很严重,有些小故障可能看起来没有多大,但是如果发生了,那么代价就是巨大的,使我们难以承担的。我们检修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动车组安全运行的。安全、责任并不是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更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各个职工紧绷安全责任这根弦,事故就不会主动找上门。通过增强责任心,增强安全意识,保障高铁安全运行,创建美好生活。

看安全警示片,我深深的感觉到“安全大于天,责任重如山”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严格作业纪律和劳动纪律,让事故远离你我他。

[铁路安全事故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2163 字

+ 加入清单

在建设现代化铁路强国的道路上,中国铁路人不畏艰险、奋斗不息,书写下新时代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

矢志创新谋突破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集大成者。2012年底,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担任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

牵引系统是高铁列车的“心脏”。为了让复兴号拥有“中国心”,张波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建立图形化软件开发平台,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最终构建起第一套软件系统。“复兴号牵引系统的软件和软件开发平台都是自主研发,这为未来技术创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制动技术则是高铁列车的“安全阀”。为保证硬件稳定可靠,张波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生产车间密切跟踪每一个细节。为确保制动安全,他们进行了上百万次测试。最终,研发团队突破了时速350公里等级防滑控制技术,制动系统从控制软件到阀类硬件、基础制动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真正成为复兴号的“安全守护神”。

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回忆当时情况,张波仍激动不已:“我将勇攀科技高峰,以铁路人的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拥有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强的贡献。

2017年,中国通号组建高铁C3+ATO自动驾驶创新团队,陈志强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从立项到上道试验只有不到1年时间,陈志强鼓励大家:“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干出来。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018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启动高铁自动驾驶系统现场试验。其间,C3+ATO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以近乎零缺陷的高水平表现通过了专家组数百项细致严格的测试。

2019年12月30日,时速350公里智能高速铁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全程自动驾驶,陈志强带领的C3+ATO自动驾驶系统创新团队也获得了当年的火车头奖杯。

较真碰硬解难题

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运用车间动车组司机。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0多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2012年,我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开通在即,迎来第一台动车组试验车上线参与联调联试。平时沉默寡言的邢云堂掷地有声:“我是党员,我来跑第一趟!”首趟试验圆满完成。

哈大高铁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严寒和风雪。黑龙江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动车组运行时,车头卷起的积雪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小心摸索,创新采用“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

此后,邢云堂从零起步,又主持编写了《哈大高铁应急处置指导书》等教材,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铁司机作业标准空白,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的必修书目。

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西车辆段轮轴装修工刘晓燕,虽是“95后”,却已经成长为岗位能手。刘晓燕随身带着一个黑色小本,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自动平衡”“修整坐标”等操作要点、重要环节步骤,以红色下划线标注,看起来工整醒目。她苦练检测本领,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轴承零件的70多个检修限度全部熟记。

渐渐地,刘晓燕的业务技能突飞猛进,多次被车间及段评定为“三星级职工”,还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机辆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过检修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辛勤付出保质量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究竟是什么感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副主任于本蕃体会很深。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寸钢轨。

在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极端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唐古拉地区,于本蕃不仅扎了根,还时刻以“零误差”的精细检修标准要求自己,日常线路巡查,他对轨道上的连接螺栓也逐个检查,每行走100多米,会下意识地用脚踩踩路基,确保线路状态稳定。

雪域高原砥砺着于本蕃的奋斗意志。他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视线从高原转向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现场,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同样将“高质量”放在首位。

吴亚东始终奉行“细节决定成败”。很多到过雄安站的人,都对候车厅和通廊那一排排清水混凝土柱方阵赞叹不已。这些2.7米见方、14米高的大柱子,四角向上托举着500多道清水混凝土梁,形成一个个漂亮的开花造型。吴亚东解释,清水混凝土必须一次浇筑成型,这对平整度、光洁度、孔眼、线条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确保施工效果,吴亚东带领团队针对雄安站项目中钢筋构造、混凝土配合比、模板体系以及混凝土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细化,进行了上百种对比试验,甚至试过用色拉油、液压油做脱模剂,最终完美呈现出返璞归真的现代艺术美感。

如今,这192根清水混凝土柱,成为雄安站的一道亮丽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最美铁路人观后感心得感想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2018最美铁路人,我感受颇深,这些人都是在普普统统的岗位上,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作为铁路人,我们都应当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铁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气力。他们是铁路人的代表,展现着铁路人忘我奉献、坚强英勇的品格。我感觉作为1个铁路人,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作为铁路的新生1代,我要向老先辈看齐,不负最美铁路人的荣光。要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务实担当“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为新时期铁路发展作出贡献。

“最美铁路人”都来自铁路基层最朴实无华的岗位,他们在1线默默耕耘,坚守奉献,对技术精益求精,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他们不能和家人团圆,当他人休息的时候,却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他们用辛苦汗水,辛苦的付出,凝写成1个大大的“美”字,诠释了当代铁路人的服务本质、担当精神、奋斗品格。作为1名铁路工人,要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听从党的号令,更要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奔跑追梦,在新时期铁路改革发展中,不遗余力发挥作用!

运动模糊、地铁、地铁、移动、运输、运动、速度、迷失、爱、公共交通、寺庙、寺庙、文娱、摄影、城市、地下、伦敦。

我深入地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平凡人干好平凡事,1样能取得荣誉,1样能取得尊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这些平凡而美丽的铁路人,是我们200多万铁路人的楷模,是我们立足岗位、潜心研究、兢兢业业、爱岗尽责、胸怀大局、用心服务的工作缩影。我以后也将认真学习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铁路改革发展中去。

近期以来,社会上出现的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新闻人……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但是,有这样1群铁路人,他们没有张扬的个性,没有时尚的外表,没有感天动地的英雄浑举,也不像售票员、列车员、火车司机、那样常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他们是铁线路上数以万计的默默无闻守护在1线岗位偏僻站的职工。1身黄色工作服,满身的油污,满脸的灰尘,就是他们的形象。如果跳出铁路圈子,几近没有多少人知道铁路工务这个行业,或许只有当火车咆哮而过时闪过视野的黄色身影,才是工务人留给旅客的唯1印象了。

寒来暑往,岁月交替,节假日,当旅客乘坐火车出门旅行、回家探亲或1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铁路工人要24小时不中断值班,不顾天寒地冻外出检查线路,当旅客坐在温暖的车箱里打盹时,铁路工人也许正顶着酷寒巡查钢轨,也许正冒着风雪清除线路积雪。

正是由于有了他们这些最美的、最可爱的、最平凡的、最普通的铁路职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出行方便。他们把青春奉献给铁路,把1生奉献给铁路,正由于有了千千万万更好的他们,铁路建设才愈来愈壮大。

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让我们向这些最可爱的铁路人致敬吧!

展开阅读全文

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最美铁路人》专题片,本片的主角们是来自铁路工作基层一线200多万铁路职工的优秀代表,有的致力于安全平稳操纵机车,以高超的技艺驾驶着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的刻苦钻研动车组检修技术,用匠心擦亮中国高铁名片;有的待旅客如亲人,热心服务几十载,给乘客的旅途送上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坚持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在铁路行车岗位三十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践行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展示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看完后的我感触颇深。

短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足岗位,潜心钻研的“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单杏花。作为铁科院电子所副总工兼12306技术部主任,她是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研发的技术带头人。在她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她和团队攻克了12306一系列技术难题,使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手工售票向计算机售票,从车站独立售票向全国联网售票的转变。单杏花解决的,不仅仅是旅客不再需要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取而代之用手指头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网上方便的购票,更是实现了春运、节假日期间,每一个在外漂泊想要与家人团聚的游子都能归乡的愿望!使中国铁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子商务时代。而这一切,正是单杏花和她的团队顶尖的专业技术、怀揣心中的梦想与信念、和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或是举家出游的“五一”,依旧宛如一粒石碴,一根枕木,一根钢轨,牢牢坚守自己的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铁路人”!

我是来到成都铁路局成都工务段工作两年的一名青年职工,与单杏花不同,我的大学学习的是安全工程专业。铁路对于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地球就像是一个村,而铁路就是连接每一个村庄的道路。如果把地球看成一颗小小的球,铁路,就像是这颗球上一条条的网,现在的我就像一只小蚂蚁,穿着黄马褂、拿着道尺威客,在这条网上穿梭检查,我的任务,就是保证这一条条线路各方面良好,保证每一辆列车安全平顺通行。而我的梦想,是给地球上的每一个“村”都铺上“路”,并且让这条路更快、更长、更高效、更安全。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铁路运输生产效率的前题,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更是实现铁路整体运行的基本保证。要维护铁路的安全生产必须从制度和思想两方面下手。我希望自己能像“最美铁路人”他们那样,成为一个有使命感、有担当的人,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做到极致,钻研精修安全工程关于铁路专业知识,在铁路改革进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办法,为中国铁路在运输安全和经营管理水平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出贡献!为自己心中的那一条条“网”更快、更长、更高效、更安全做出贡献!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最美铁路人”,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24岁的于本蕃来到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唐古拉工作。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

,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零下40摄氏度左右,作为第一批被派遣到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的员工,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很多职工、劳务工因忍受不了高寒缺氧的苦楚,千方百计调换工作岗位,于本蕃却留了下来:“单位派我来,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立足本职干好工作。青藏铁路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发挥实际作用,全力确保这条雪域高原铁路安全畅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4月19日19时55分,调度员通知,唐古拉至沱沱河间K1237+600处积雪厚度达30mm—40mm,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22时40分,报告开心岭站因积雪冰冻1#道岔正反位无表示、2#道岔定位无表示、3#道岔不转换。

一接到调度下达的整治命令,身为车间副主任的于本蕃,立即带领唐古拉车间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装备好除雪工具,在黑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赶赴现场。“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到线路上看看雪情,是否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走得比较急,快到的时候就晕倒了。”于本蕃回忆道。

同事借着应急灯光看到于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声呼喊名字让他恢复意识。嘴唇乌黑的他闭着双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不忘嘱咐旁边的人让他们先去现场,稍事休息后自己立刻投入到清雪工作当中。

在唐古拉的10年里,于本蕃带领着党员突击队,冲在除雪队伍最前列,无数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解除雪患恢复通车的任务。

面对工作上的艰难险阻,环境条件的恶劣变化,于本蕃从无畏惧,勇挑重担。

“不管在哪里工作,首先要把它干好,在唐古拉的时间里,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不断成长。”于本蕃告诉记者,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在一天要经历四季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检查、养护线路,从不抱怨,从不喊累。

“平时干出来,关键时候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来。”众所周知,青藏铁路线路设备最突出的两大难题是高海拔和冻土路基。作为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工区,于本蕃从踏上唐古拉的那一天开始,凭着永不止步的学习,不断激发创新灵感。

在线路养护方面,他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坚持围绕保持冻土路基线路稳定和高海拔设备安全畅通两大主题开展各项生产整修,他带领班组全体职工从安全思想教育制度化入手,把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同时,结合高海拔工务设备特点、冻土路基整修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于本蕃所在的车间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攻克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鼓质量》等技术难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通车10余年来,于本蕃凭着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岗位争先的精神,始终坚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作业技能,浴风雪,战严寒,抗缺氧,挑战生命极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铸就了新时代高原铁路职工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劳动者的代表,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楷模。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是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张波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确保了整个牵引控制系统研发的进度,复兴号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系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拥有实现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2017年,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组建高铁C3+ATO自动驾驶创新团队,该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强担任项目负责人。他们两年多的努力迎来了硕果。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全程自动驾驶,依托的正是陈志强团队研发的C3+ATO系统。

40余支作业队伍、近万名建设者热火朝天精心施工;几十台塔吊、吊车同时作业,这是雄安站建设高峰期的繁忙图景。其中,有一位女将的身影。她就是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去年,为了追上被疫情耽误的工程进度,吴亚东和同事昼夜作战。雄安新区的建设不只是现有先进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更意味着创新和引领。吴亚东把自己比作技术上的“大管家”,在施工技术上负总责,调度、组织、团结所有技术力量,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施工难题。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每一层东西长400多米、南北长160多米……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副所长周荣亮每天都要在上海虹桥站站区内来来回回地巡逻。除布置工作外,周荣亮很少在办公室待着。在他看来,一个守护火车站的铁路民警,就应该勤走、勤问、勤记、勤思,这样才能更好守护旅客安全。

2020年4月8日,沉寂了76天的武汉站“重启”。检票验证、解答问题、引导乘车……有一群人胳膊上戴着红色袖章、胸前佩戴闪亮的党徽和团徽,在车站内外格外耀眼。他们就是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队员。去年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确保各地援助物资不耽误一秒钟、24小时不间断抢运。2020年2月1日,载有174名军队医护人员及大量防疫物资的专列驶入武汉站。车门一开,“头雁”党团员突击队队员就立即行动,形成“人力传输带”,将700余箱防疫物资有序卸下。这个过程,仅花费了16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600字以上

全文共 3393 字

+ 加入清单

业精于勤,事成于细

平凡至伟,奋斗最美

今天,当我们为3.79万公里的世界第一大高铁网自豪,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骄傲,为逆势增长的铁路货运量点赞时,我们不会忘记,中国铁路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群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奋斗者——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以饱满的热情奏响时代强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路人的先行风采、服务本色、担当品格、奋斗精神。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最美铁路人”

高寒高铁塑传奇 后浪可期创佳绩

2012年以前,位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曾被贴上“高铁禁区”的标签。冬季室外温度可达零下35摄氏度,这种气候条件下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列车是世界级难题,安全驾驶高铁列车的标准更是一片空白。

“筑梦高寒高铁,不能向严寒和风雪低头。”这样的信念在邢云堂的心中犹如一颗火种,激起挑战不可能的斗志。

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代高铁司机。

面对高铁列车运行时积雪附着在钢轨上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积极探索创新,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高寒禁区驾驶高铁列车的难题。

为了停得稳、停得准,邢云堂一闸一闸试、一趟一趟练,实现了“一把闸”零对标,被同事们冠以“神闸”的称号。

火车驾龄26年,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邢云堂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

除了自身做好“决胜千里”的高铁司机,随着哈齐、哈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邢云堂又承担起培养下一代高寒高铁司机的重任。他主编的驾驶教材成为高寒高铁司机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为高铁司机授课超过1000课时。在黑龙江,有500多名高铁司机跟邢云堂学过技术,他是高寒高铁司机领域当之无愧的“总教头”。

25岁,“95后”,年轻姑娘,别以为她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检修新手,3年前她就成了技术大拿。她就是“最美铁路人”

为了掌握转动轴承的力度、确保检测的精度,刘晓燕连着1个多月端水盆训练臂力;为熟悉轴承结构、把握故障规律,她记了245页的轴承缺陷图谱;为了做好中欧班列日常检修,她在1个月内弄通了265页说明书,掌握了新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检修效率。“在我心里,每一个经过我修理的轴承一点都不能差,哪怕是0.01毫米也不行!”刘晓燕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把轮轴检修做到了极致。她检修轮轴的精度可达千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0。

2018年,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刘晓燕沉着应对、稳定发挥,取得轴承一般检修第一名的好成绩,22岁就获得了全路技术能手称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刘晓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岗位上践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让自己的青春梦想不负芳华。

雪域高原守天路 “慢火车”上践初心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描述的是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其中唐古拉区段平均海拔4800米。这里高寒缺氧、常年风雪,极端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区”。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养护车间党支部书记于本蕃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执着坚守了12年。每天徒步巡检线路至少10公里,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100米,于本蕃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目标就是养护线路零误差。

夏天防水患,冬天防冻害,春秋防火灾。于本蕃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和昆仑山经历过无数次雨、雪、冰雹的袭击,却始终坚守线路安全生产第一线。2014年的一个冬夜,唐古拉地区突降暴雪。于本蕃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检查,在确认是因道岔夹雪无法转换后,他带领工友争分夺秒地清雪,抢通正线后又马不停蹄地清理侧线道岔。寒风裹着冰雪吹打在他和工友的脸上,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透过衣服直往骨头里钻,双脚都被冻得没了知觉。经过一夜的奋战,列车先后正点通过。

于本蕃说:“虽然当时累得精疲力尽,但看到旅客在车厢里微笑着向我们挥手,我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于本蕃在雪域天路这幅圣洁的画卷上书写着新时代青藏铁路职工光辉灿烂的青春乐章。

如果说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慢火车”传递的则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列车长阿西阿呷就是这份温度的守护者。阿西阿呷值乘的“慢火车”从普雄开往攀枝花南,穿越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最低票价只要2元。

从小在铁路边长大,阿西阿呷对“慢火车”充满感情,更对沿线老乡有着亲人般的情怀。她帮助帮阿婆、阿公背上百斤的土豆上下车,在列车上搭建临时产房,接生婴儿数十名;她和同事们精心改造车厢,专门划出区域方便彝族老乡堆放农副产品和大件货物,将“慢火车”建成流动的农贸市场。为了方便沿线乡亲找到自己,阿西阿呷的手机号20年没有变过。一次,一位彝族阿姐打来电话,说8岁的儿子离家出走了,有人看见上了阿西阿呷值乘的列车。阿西阿呷立刻通知伙伴逐车厢寻找,还逐个车站打电话请求帮忙。后来终于在车厢角落找到了男孩。

“那天晚上,我带他吃了饭、帮他洗了脚,让他挨着我睡。第二天安全把孩子交给她妈妈时,阿姐搂着我的肩膀喜极而泣。”服务彝族老乡,阿西阿呷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

值乘25年,阿西阿呷以“一辈子一趟车”的真情守护着承载大凉山乡亲希望的“慢火车”,守护着万千旅客的出行路。

货运增量出实效 铁路扶贫展作为

2020年,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5.8亿吨,同比增长4.1%,强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好成绩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孟照林式”的铁路货运职工。

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也是拉动货运增量的“点子大王”。

董家口南站紧临世界第六大港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年货物吞吐量超1亿吨,但铁路货运量在开站初期并不理想。为落实推进“公转铁”要求,孟照林带领职工熟悉站场、线路,对重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使每列车装车时间由10小时缩短到2小时;为了拓宽货源,他带队走访各地企业,制订“一企一策”运输方案,陆续发展了20多家稳定大客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孟照林紧紧抓住部分客车停运的“窗口期”加大货运组织力度,主动化危为机稳货补客。

一天晚上,孟照林接到电话,甘肃酒钢集团有一批复工复产急需的矿石因疫情影响汽运受阻,工厂面临停产,询问能否通过铁路发货。孟照林立即与港口联系,用最快速度安排配货装车。很快,装有4000多吨矿石的列车直奔甘肃,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

那段时间,孟照林曾连续守在车站1个多月,打通了运输“堵点”,为企业复工复产解了燃眉之急。

孟照林所在的董家口南站2020年货物发送量达1900多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实现运输收入14亿元。“孟照林式”的忙碌成为铁路货运逆势飘红的生动写照。

新疆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之间,是全国“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地区,也是国铁集团定点扶贫的4县区之一。

他是一名铁路人,却驻守在和田的贫困村,从铁路职工变身庄稼汉。驻村6年,他带领两个村、几百户村民摘掉了贫困帽,他就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驻村书记亚库甫·阿沙木都。2015年第一次来到达奎村,亚库甫就被这里的贫困刺痛了,立志要全力以赴帮乡亲们解难题,帮达奎村换新颜。

面对干旱的土地、凋零的庄稼、整村缺水的难题,亚库甫带领施工队,用3个月建成了1500米的防渗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树的节水灌溉问题,核桃林终于“喝”上了高山雪水。2017年,达奎村核桃产量突破24万斤,创下历史之最。他又趁热打铁建企养殖合作社,仅这两项产业一年就能为村里创收45万元。达奎村的面貌变了,2018年,亚库甫又被派到和田的吉格代艾日克村。面对村里生活困难的富余劳动力,亚库甫动员有技术的村民办企配电箱厂,当年营业额就超过200万元。面对渴望求知的村民,亚库甫积极联络,发挥多方力量办起“火车头”阅览室,向村里捐赠书籍、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还手把手教乡亲们上网,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020年,铁路定点帮扶的和田县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亚库甫正是铁路驻村扶贫干部的好榜样。有人说,亚库甫把“心”种在了这片他奋斗过的地方,让铁路精准扶贫工作在边疆小村结出了最甜最美的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闪亮的名字最美铁路人个人观后感

全文共 1150 字

+ 加入清单

46岁的邢云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动车组司机,火车驾龄24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他成为业内传奇级人物。24年来,他安全行驶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有梦想才有奋进的力量,有希望才有勇闯的决心。近3万公里的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总里程,累计运输旅客突破90亿,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铁路职工奋进新时代创造来的,是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干出来的。一条条高铁线路穿山越岭,植根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更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是新时代邢云堂式的铁路职工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结果,是面对天堑沟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念,更是面对困难坎坷敢于亮剑拼搏、只争朝夕的劲头,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从独当一面的“大将军”成长为传道授业的“总教头”。邢云堂在高寒高铁上奋力追梦,成就梦想。为取得黑龙江第一代高铁司机资格,他可以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把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为攻克哈大高铁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的世界级的课题。邢云堂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一举解决难题。在缺少动车操作指导书和应急处置教材的情况下,他凭借丰富现场经验主持编写了相关教程,填补了高寒地区高铁司机作业标准空白,成为高寒地区高铁司机的必修书目。把重复的事情千万次的做好,把枯燥的岗位日复一日的守好,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完美,把攻克难关当做超越目标,就是匠心的体现,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升华。可以说“邢云堂”的背后,是千千万万铁路技术工人对安全的执着求索和对技术极致追求,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体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勤勉敬业、忘我工作的风采,更折射了无数铁路工人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精神的荣光。

从邢云堂身上,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钻研,并把娴熟的技术运用到工作中的匠心品质;我们看到了用心把每项工作认真做好,将所有操作规程刻在心中的责任担当;我们看到了激情不减,永不言苦的持续干劲。正是邢玉堂这样的铁路匠人用奋斗和拼搏交递出中国高铁最闪亮的名片,奏响了“交通强国”最美丽的音符,他们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工匠追求突破、追求极致的不断创新,更离不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持续传承。进入新时代,各项伟大事业需要更多邢云堂这样不忘初心、追求卓越、承责担当的劳动者,需要更多邢云堂这样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人,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力量提供动力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最美铁路人观后感

全文共 3331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在网上新闻时,无意间看到“中国铁路”发布的一条微博—“新时代·铁路榜样|于本蕃:海拔4800米的天路守护者”。因为自己曾有幸去过一次西藏,所以对关于西藏的文章比较感兴趣,看到“天路”“海拔4800米”字眼就点开详细看了这篇文章。

在于本蕃面前,我是那样的渺小、卑微,我去玩了20天,而他却整整坚守了12年;对照反思自己的工作,跟他至少还有一座港珠澳大桥的距离。深思许久,应该向于本蕃学习。

两年前,因为对“天路”的向往,曾独自进藏,沿途经过海拔最高的地方是拉萨市的米拉山(海拔5013米),虽然我没有高原反应,但是身边好多人都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的情况,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在高原上,得了感冒,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在乘坐火车返程的时候,经过唐古拉山口时已是凌晨,外面漆黑一片,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不远处静静矗立、略显孤独的“小山包”,未能亲眼看见、领略念青唐古拉的威严,而于本蕃就是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的雪域高原坚守了12年。

于本蕃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是青藏铁路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养护车间副主任,他的日常工作是对格拉段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及抢修,看似简单,但为了完成工作,他必须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还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凡世之所贵,必贵乎其难。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核心地带,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检查、维护、抢修作业,日复一日,他坚持了12个年头,难!

高原冻土地带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于本蕃选择采取徒步检查测量的方式,准确掌握了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变化规律。检查时,他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平均每个工作日检查近10公里高海拔冻土区段,12年走行距离达2.16万公里,难!

在工作的12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极端恶劣天气挑战,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对于本蕃来说,险情就是命令,虽然知道作业很危险,但还是得去,因为他把线路安全、旅客安全看得更加重要。其中有一次他晕倒了,感觉有一双“大手”紧紧掩住他的口鼻,双眼迷离,嘴唇乌黑发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看看雪情,千万别影响行车”。他真正做到了把旅客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上,难!

志之坚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

“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这是2015年3月,在一处抢修现场,职工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对职工所说的话,而那时他的脸已经被冻得黑紫红肿。也许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极度热爱,对党的理想信念足够坚定,把行车安全、旅客安全放在忍受寒冷、缺氧这些身体痛苦之上,他才能如此轻松的说出这句话。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自己,直面险情,我相信在他们处理完之后,心中一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这是于本蕃的座右铭,这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是对青藏铁路安全畅通的责任。

对于格拉线,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的是这里面一定有责任和热爱。或许工作本来就是一个人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不分内容,只有态度。

他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至今已安全运行12年,而川藏铁路又即将开工建设,将会有更多铁路人,更多于本蕃奉献在进藏铁路的建设维护岗位,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他们的艰苦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便捷出行,在此,真挚的向他们说一声“铁路人,你们幸苦了。”202

青藏高原的黎明,寂静而寒冷。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的十几个养护工在铁轨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使工人棉帽上挂着出汗凝成的霜。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铁道旁等待列车通过。

他,是养护工的一员——个头不高,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被工友们尊称为“铁人”!

他,是一位善于钻研的铁路工人——5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小技巧到大经验,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抗冻土笔记,他创造的“看、测、析、敲、听、验”六标检修工作法,在青藏高原冻土路段被广泛应用。

他就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用脚步和忠诚守护着雪域天路。

01

坚守,“钢铁天路”上的铮铮铁骨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附近,于本蕃(左一)和工友们在施工前进行安全检查。

望昆线路车间地处昆仑山脚下,与玉珠峰相望,车间负责的116公里线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5%。

“2006年刚上山时,我们几个年轻人曾试着用脸盆种蔬菜和绿植,但不管怎么努力,植物活不过三天。”于本蕃回忆起刚来时的样子,“那时,条件远没有现在好,简易工棚四面透风。如今天气一冷,我的膝盖就疼,就是那时落下的。”他指了指膝盖上厚厚的护膝说。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左三)带领工友在铁道上施工。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检查铁轨。

于本蕃每天要徒步巡检近10公里线路,巡检时间超过8小时。每走50米,他还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

工作看似平常,但在海拔4500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里,边走边跪8小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月12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施工结束后回到宿舍。

从唐古拉到望昆,于本蕃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已经待了14年,当初一起上唐古拉的20多人中,唯有他一人还坚守在“天路之巅”。

02

执着,他用十四载“冻土真经”彰显责任与使命

如果说待在4500米的高原就是奉献,那与钢轨朝夕相伴、与冻土日夜抗争,则是一种“心”的锤炼,他在坚守中铸造出最动人的词语——“执着”。

海拔4500米,人的大脑会因缺氧变得异常沉重,思维也会迟钝。

1月11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宿舍里吸氧休息。

但于本蕃却用记笔记的习惯来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不便。走进于本蕃的卧室,桌边堆着几十本记事本。他告诉记者,这些记事本可是他在高原积累的“冻土真经”。

翻开这些笔记本,一个个案例被工整地记录在册,原理方法则使用另一种颜色写在旁边,有的地方甚至还画有简单示意图。十四年,5100多个日日夜夜,从小技巧到大经验,于本蕃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抗“冻”笔记。

1月12日,在青藏铁路望昆站,于本蕃在检查铁轨。

于本蕃将自己十几年的经验和思考融入日常作业,并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老于的这套方法特管用,尤其适用于我们唐古拉车间和他们望昆车间,好几次故障都是这个方法检测出来的!”唐古拉线路车间主任李彪林说,这套方法已在冻土较多的格拉段上广泛应用。

除了对冻土的总结思考,于本蕃和同事们还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他们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软轴捣固机捣固质量提升等多项技术攻关,他们车间也成为青藏铁路线上有名的“专家车间”。

03

忠诚,铁人精神永远是飘扬在雪山之巅的红旗

如果说雪域天路是青藏高原的彩虹,于本蕃的忠诚就是绘织彩虹的底色,是雪山之巅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这份忠诚也凝结着他全家人的奉献。

于本蕃结婚那年,他申请到唐古拉车间工作。“记得那年春节,我刚好轮休在西宁,当时和媳妇一起去人民公园看花灯,印象特别深。”于本蕃嘴角露出了笑意。十多年来,于本蕃在家过的春节屈指可数。

201

今年由于突发疫情,原本在山上过年的于本蕃有机会回到了西宁家中。往年阖家团圆的日子,自己总是家里缺席的那一个,妻子孩子早已习以为常。“今年过年,难得的长时间团聚,儿子还有点不适应。”于本蕃苦笑着,眼睛里充满歉疚。

1月11日,于本蕃(左)和工友在青藏铁路望昆站附近巡检铁道。

回到望昆,转眼一个月了。想家时,于本蕃就到窗口向着家的方向远眺,拿着儿子送给他的小玩偶轻轻摩挲。但望着眼前的青藏线,他的眼神依然执着:“我们在这里,国家这条大动脉就没有问题,‘血管’确保畅通!”

寒来暑往,望昆车间背后的昆仑山岿然屹立,圣洁雄浑;风雪依旧,养路工人为之奉献的青藏线蜿蜒绵长,满载希望。于本蕃坚毅的脸庞上,早已爬满了岁月风霜。在这个生命与自然时刻斗争的地方,“宁可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就是这群“钢铁守护人”的使命信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