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士华罗庚的故事【经典20篇】
烧菜技术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倒是一个人品行才是最难修炼的。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爱国人士华罗庚的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5150作文
215篇1:名人爱国故事:鸡毛信的故事
全文共 1911 字
+ 加入清单海娃十四岁,是龙门村的儿童。
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
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迎上去。爸爸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对海娃说:“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是一封顶紧急的鸡毛信。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就走大路吧。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着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长着小胡子的鬼子面前。海娃一点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着。小胡子只想早点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又追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还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者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海娃没法,只好跟着走。太阳落山了,鬼子的队伍来到一座小山庄跟前,就在打谷场上宰了几只羊烧羊肉吃。海娃顾不上心疼他的羊了,他悄悄地把手伸到老绵羊的大尾巴下面一摸,鸡毛信还照样吊着!他心里叫起来“你还在这里啊!”
鬼子吃饱了,一个个摸着肚皮,进屋里睡觉去了。歪嘴黑狗叫海娃把羊赶进牲口圈里,然后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海娃拉进屋里。鬼子和黑狗们抱着枪睡在干草上,把海娃挤在尽里头。海娃睡不着,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要是今晚跑不掉,鸡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不会送啊!……”忽然听见外面的哨兵吼了一声:“哪一个?”有人回答:“喂牲口的!”哨兵不吭气了。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鸡叫。
鸡叫两遍了。海娃哪儿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在打瞌睡呢。他就悄悄地站了起来,踮着左脚把歪嘴黑狗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了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海娃走进牲口圈,一把抱住那只老绵羊,把它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天亮了,海娃跑到山嘴旁边,听见前面有人吼叫。他抬头一望,山梁那头有个鬼子拿着面小白旗,朝着海娃来回摇晃。海娃脱下身上的白布小褂,学着鬼子的样子也来回摇晃。没想到,真混过去了。海娃转过山嘴,一口气跑到对面山顶。前面就是三王庄啦。海娃高兴极了,他一屁股坐在山头上,把手伸进口袋一摸,不觉浑身哆嗦起来。鸡毛信呢?口袋里没有,赶紧脱下小褂子来找,也没有;把身边的石头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海娃马上往回跑,在来的路上找。他一口气跑上大山,爬到小山嘴旁边,就在刚才摇晃褂子的地方,鸡毛信好好地躺在那儿。海娃高兴极了,把信装进口袋,刚想回头跑,忽然背后有人喊叫,歪嘴黑狗追上来了。他抓住海娃,一连打了几枪托,叫海娃回去给鬼子带路。
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鬼子和黑狗又出发了。海娃赶着羊群夹在他们中间,过了大山,来到三王庄眼前。海娃看到山上的“消息树”放倒了,不用说,张连长的队伍已经知道鬼子来了。鬼子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沟里,又是抽烟,又是吃羊肉。休息够了,一队黑狗先走,想从中路走上峁去。山坡上忽然轰轰响了几声,冒起一柱一柱的黑烟,黑狗踩上地雷了。小胡子扔下那些黑狗不管了,他指着小路对海娃说:“你在前面带路,皇军在后面。明白吗?”
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边。树林里岔着两条路,一条小路,一条羊道。他把羊赶上了羊道。歪嘴黑狗在底下吆喝:“走错了!”海娃放开嗓子说:“没错!我走过的。走吧!”羊道越来越陡,越来越不好走,鬼子走一截,停一截,远远落在后面。小胡子吼起来了:“慢慢的!”海娃装作没听见,一步紧一步往前跑。鬼子使劲喊:“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海娃不听他的,甩了一响鞭,拼命往前跑。鬼子真的开枪了。海娃同羊群一起飞跑,可是他实在跑不动了。就扑倒在乱草里,放开嗓子叫:“鬼子上来啦!打呀!赶快打呀!”
篇2: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篇3:华罗庚的小故事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篇4:爱国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高高兴兴地拿起《刘胡兰》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20XX年10月8日,一个暴风雨的一天,伟大的革命英雄刘胡兰就从一个贫困的家庭里诞生了。
20XX年刘胡兰11岁时,它加入了她们村的抗日工作,并且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尽一切所能做好坑日工作。后来,在她15岁时,一次在转移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过程中,不幸被敌人的阎军逮捕了,同时还抓到了她们村的几个农民,敌人逼问她:“还有哪些共产党员,仍然给共产党员办过些什么事”,她咬紧牙关,装做什么都不知道,敌人逼她没法子,只好用卑鄙的手须折磨她,可是刘胡兰她还是没把军情告诉敌人,敌人只好把她给杀了,刘胡兰就这样英勇的壮烈牺牲了,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用这样的话纪念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看完《刘胡兰》这本书后,被她这种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不折不扣的斗争精神深深吸引了。我在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的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所以等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热爱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昌盛英勇奋斗,为人民的幸福而默默奉献。
篇5:雷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很难感觉到温情。老奶奶摔倒了没有人扶,盲人过马路没有人牵,小朋友一个人在路边哭也没有人过问……时代呼唤雷锋,需要雷锋精神。所以,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雷锋出生于1940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死了,是他的六叔奶奶把他养大的。雷锋参加工作和当兵后,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因公出差中不幸牺牲了。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无法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了你一切……他告诉自己要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休息天,我一定要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次,我偷偷地去打扫地下车库,很害怕被人发现,因为我也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第二次,我去撕乱贴在墙壁上的广告纸,刚撕了一张,就看见后面有人过来了,我什么也不敢想拼命往后跑,终于把他甩掉了。回家后,我告诉爸爸我做的事情,爸爸对我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丑事情,你不用害羞,也不要害怕。如果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帮助别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听了爸爸的话,我点了点头。
雷锋虽然在50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向雷锋学习,真心为人民服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篇6:爱国者的故事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篇7:老红军杨春於军旅生涯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1912年5月的一天,杨春於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双石乡一个贫农家里,3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母亲带着他和刚出生的弟弟相依为命。几年后,母亲被卖到外地。杨春於只能独自带着弟弟,给通江县一户人家做放牛娃。
1933年杨春於参加红军。手上没有枪怎么打仗?首长对他说:“小鬼,你年纪还小,个子又不高,没有力气背枪!”实际上,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枪支发给新兵。入伍才几天,杨春於所在部队就在一个叫方山的地方打了一仗。上战场之前,部队发给他一支“瞄枪”。其实,这根本就不是枪,只是一根木头,尖端绑上一把刀,是士兵平时训练用的。手里总算有了“家伙”,杨春於没有多想,拿起“瞄枪”就跟着战友们冲锋。敌人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杨春於所在连队还没与敌人正面接触,敌人就投降了。
1933年12月,部队到达县。杨春於所在部队接上级命令:附近有军阀刘湘的一个兵工厂,迅速攻打,缴获其武器弹药和造枪设备。出发之前,杨春於领到一把大刀。黑夜里,敌军不明情况,仅1个小时就投降了。战士们赶紧清理战利品,将工厂里的枪支弹药及造枪机器带上,迅速撤离战场。这次战斗,杨春於凭着一把大刀缴获了两支钢枪。因忠厚老实、英勇善战,他很快被首长看中,编入徐向前的警卫排当警卫员。
做了徐向前的警卫员后,杨春於开始了长达8年的警务警卫工作。“朱老总爱兵是出了名的,红军战士提起他,没有人不敬佩!”在杨春於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跟着朱老总一起长征的岁月。
红军到达茂县的时候,杨春於被提升为警卫排长,专门负责朱德的警卫工作。当时,杨春於带的警卫排编制为30人,共3个班。3个班分工很明确:一班负责首长衣食住行,二班负责看管物资及枪支弹药,三班主要负责站岗放哨。
杨春於记得很清楚。长征途中,朱老总的马背上总会挂几双草鞋或者麻鞋,这个习惯是有原因的。一次,走在前头一支部队的一名小战士掉队,正好被朱老总碰上。因为没有鞋,小战士的一双光脚被划得鲜血淋淋,朱老总马上叫警卫员去找一双鞋给他穿上。从那以后,朱老总的马背上总会挂几双草鞋。碰到没有鞋穿的战士,他便叫警卫员从马背上取下一双鞋给战士换上。在长征途中,常常会有饿得走不动路的战士,只要朱老总碰上,都会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杨春於说,朱老总兜里一直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身边战士的名字。警卫连100多名战士,他都叫得出名字。
目前,生活在乐山且依然健在的老红军只有3位了,杨春於是其中一位。提到“杨老红军”,知道他的人都肃然起敬。杨春於先后打了近20年仗,4次负伤,3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次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的体内至今还留有解放战争时期敌人的一块弹片。
新中国成立后,杨春於曾任四川西昌军分区司令员,病休后一直在乐山干休所休养。
篇8:雷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我们要做雷锋试的好少年”我深深的陶醉在这首歌。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从这儿经过,肩上担着两大筐橘子那两筐橘子在老奶奶的肩前肩后晃来晃去的,弄得老奶奶汗流浃背的看上去很辛苦。这时老师的话在我的耳朵回响“我们要靠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于是我便跑上去说:“老奶奶我来帮你吧!”“闺女啊,谢谢你的热心但是你挑不动的。”“我挑得动不信你让我试试”我说着把老奶奶的担子接过来。“那就让你试试吧挑不动再还我”我高兴极了,心想:这点小事肯定难不倒我。橘子才刚离开地面我就快受不了肩膀直往下沉。老奶奶见了说:“不行了吧,还是我来。”“哪有啊,只是我没准备好而已嘛。”我硬撑着说就开始担了。才走了半楼我就上气不接下气了。单我还是忍住了。终于到了老奶奶家了。那时的我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放下担子转身就走。“闺女,喝杯茶吧,别走啊我还没谢谢你呢……”
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的事啊。虽然在帮助人时有些幸苦,但是这样做不但使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一箭双雕多好啊!
篇9:爱国征文600字:我们的民族团结故事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团结就是力量,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关于民族团结,我有着满满的记忆。
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chì rè)的爱国之心!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所以,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似乎从来都不会担心会被遗弃,会被伤害。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中国很强大,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经济发展又快又稳; 中国在世界屋脊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举办成功了。
祖国——意味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世代相传的人民。千百年来,她牵系、造就了我们民族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无数的共产党人、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抛头颅、撒热血是为了她;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艰辛地劳动是为了她!这是一种抵御外侮、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滴水在大海中才能得到永生,生命在团结中才能绽放光芒。让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伟大的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洪流中去,团结进取、弘扬正气、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就像歌中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一样。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用心、用爱,去传承各族人民永远一家亲的传统,不断谱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篇10: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精选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1.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4岁的时候,她家从外地搬到芝加哥郊区的帕克里奇居住。来到一个新环境后,活泼好动的希拉里急于交上新朋友,但很快她就发现这并非易事。每当她到外面去玩耍时,邻居的孩子们不是嘲笑她就是欺负她,有时还将她推来推去或将她打倒在地。每当这时她都会哭着跑回家去,再也不出家门了。
希拉里的母亲静静地观察了几周后,终于有一天,当希拉里又一次哭着跑回家时,母亲站在门口挡住了她的去路。母亲大声对她说:“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希拉里只得又硬着头皮走出家门,这让那些欺负她的孩子大吃一惊,他们没料到这个小丫头会这么快又回来。最后,希拉里终于以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新朋友。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希拉里都会鼓起勇气,大胆地迎接挑战。
“你可以失去你的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
2.原美国布朗大学校长,现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在他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因病去世了。是他的祖母在伊朗的山区将他带大的。
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虽然命运对她十分不公,但她却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为了让格雷戈里安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祖母经常教导他说:“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祖母的这句话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3.沃尔特-克朗凯特是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他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新闻感兴趣。并在14岁的时候,成为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的小记者。
休斯顿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会到克朗凯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有一次,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
由于当天有一个同学聚会,于是克朗凯特敷衍了事地写了篇稿子交上去。第二天,弗雷德把克朗凯特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说:“克朗凯特,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没有问他该问的问题,也没有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没有搞清楚他是干什么的。”接着,他又说了一句令克朗凯特终生难忘的话:“克朗凯特,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在此后7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克朗凯特始终牢记着弗雷德先生的训导,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
“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绝对都能做” 雅芳公司女总裁钟彬娴
4.雅芳公司女总裁钟彬娴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早年曾就读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当时,她是班上唯一的一名就读化学专业的女生。
钟彬娴的母亲希望女儿也能像她一样,自强自立。因此,她经常教导钟彬娴说:“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绝对都能做。只要努力,女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到达顶峰。”
篇11:关于爱国人士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詹天佑,使我们人人都知道的一位爱国工程师。
在语文书里,我们了解到了詹天佑通过种种困难修好了从张家口到北京这一段有着悬崖深涧。
可是詹天佑不畏困难,为了中国人不被那些帝国主义者欺辱,他总是想:这是我们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一定要把它修好,还不能让其他的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所以我一定要修好它。“
在我的想象中,詹天佑应该像一位将军似的威风凛凛看了看詹天佑的图片果然也不差豪分。
据我的了解,詹天佑186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茶商家庭,他小时候就十分喜欢机器,经常用泥土仿造机器,他还经常偷偷把家里的小电器拆开,我想他一定没挨家长骂,反而家长还鼓励他,鼓励他把小电器装好,要不然詹天佑怎么会有现在的成就呢?
在1988年,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在修筑京张铁路之前,詹天佑还修筑了一条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的铁路,完成了三个外国工程师都没完成的任务,我想他的第一次(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的铁路)为他总结经验,成功事物的基本是——认真,这么想的。
詹天佑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是认真认真再认真(虽然我没见过他),我觉得他非常细心,这点我很敬佩。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詹天佑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在华角逐,竟使这位爱国的、天才的杰出工程师不能施展才能,焦虑至极。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三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他,是我的榜样,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学习。
篇12: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篇1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爱国爱民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篇14:关于华罗庚时间统筹小故事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X6,先在算盘上打上2X6=12,再退一位,加上8X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篇15:东方赤子张学良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225 字
+ 加入清单在台湾,他一度是个禁忌的话题。在中国大陆,他被高调定位成“民族千秋功臣”。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少帅不加辩驳,他以红颜相伴,遥望白山黑水,松花江上,把救国的梦想和一世的恩怨,全都藏在内心深处。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然后暗淡,坦然掠过20世纪的整个天空。
封君弃剑出关城,耻自盈眸泪自横。
不发一枪天下叹,任知三界梦中惊。
人生孽障由情始,德业彪功倚爱成。
谏楚挥军驱虎豹,天囚载恨博前程。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一级陆军上将,长城抗战时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的父亲为东北军领袖张作霖。张作霖为了培养儿子将来承位,光宗耀祖,在张学良很小时,就聘请专人教他文化和科技知识。
1918年张学良17岁,即被任命为卫队旅营长,以后又送他进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19岁的张学良晋升为少将旅长,以后又兼任了航空学校校长,筹划建立了空军和海军,严格选拔和训练各种人才,为东北军的振兴打下了基础。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以第三军军长的身分,率部一直打到了天津。1928年,蒋、冯、阎、桂联合北伐,张学良以京汉线总指挥身分率军与之对抗,结果连遭失败,张作霖只好下令撤退。6月4日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驶到沈阳皇姑屯时,被日军炸弹炸毁,张作霖受伤身亡。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他不顾日本的威胁利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毅然决定易帜,接受南京政府的领导,随后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官。1930年5月,蒋、冯、阎的中原大战爆发,两派都派人联络张学良,张学良权衡再三,出兵帮助蒋介石打败了冯、阎联军,蒋封张学良为陆海空副总司令,并把华北大权交给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丧,华北受侵,张学良判断失误(同时也为保存自己的实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达不抵抗的命令。蒋介石为了平息全国民众的怨情,逼张学良引咎自辞,张学良只得于1933年3月11日通电下野,出国去疗养,蒋介石安排何应钦接替了张学良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的职务。1934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国外召回,先后任他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代理总司令职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他答应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却被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几十年失去了自由。
1936年,日本侵华情势日渐危急,当时的中央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将中央军主力用于消灭共产党红军,引起国内民众普遍的不满。张学良、杨虎城利用蒋介石赴西安视察之际,捉拿蒋介石,以兵谏的方式,要求立即停止内战,全面抗日,蒋介石同意后,使获得释放,是为「西安事变」。第二年(1937年),蒋介石正式决定,以战争的形式抵抗日本的侵略。正是这场战争,使得中国各个政治、军事派别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终于打败了日本人,致使中国摆脱了自1895年第一次中日战争以来一直遭受日本凌辱的命运。此外,这场战争,加速了共产主义革命的进程。
此段是张学良将军说过的一段,请大家欣赏一下他的观点和看法:
我对我的部下常常说,我说他们的万里长征,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谁能带,谁能把军队带得这样,他跟你走,不都带没了。
中国打内战,我一听打内战我就难过,几天又好了。不但打内战,我后来剿共,我跟介公(蒋介石)讲,就是剿共我也不主张剿,我不主张剿共,是中国人,咱们打什么呢?共产党我们可以谈嘛,所以后来说这个是我的主张,坐下可以谈嘛,不是不能谈的事情,这何必呢,并且我跟蒋先生说,蒋先生对这件事情对我很不高兴,我跟蒋先生说,你跟共产党打,你剿不完,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们没有百姓支持我们,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我说你也剿不完。
我反对内战,我不愿意打内战,我跟你说这个打内战这很简单的事情,自己打仗,双方面死掉的都是很不错的人,可惜得很,这些人自己内战死了,我是一向讲对外的,何必打这个,打了几天又好了又是朋友了,明天弄别扭又打了。
所以蒋先生这个人啊,现在他已去世了,他那个时候他就是用我们这些杂牌军队,他是一斧两砍。这个事情没人不明白,可是我这个人我也明白,你让我干我就尽量地给你干,那么我就劝他,为什么剿不了呢?……比方说我们,弹药消耗是你自己,没人给你补充,经费也消耗你自己的,也没有人给你补充,所以人家谁也不给你卖力气,那你怎么剿,你军队他不卖力气,军队打仗他敷衍你,他也不真打,他不是兵不真打,他是那带兵(军)官不真打,你有什么法子,所以这种情形你们都不懂的。
(注:张学良很快与杨虎城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共识。然后就开始在陕北前线寻求与共产党的接触。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当时还在东北军控制下的延安这座天主堂里展开了历史性的会谈。)
有关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史料多如牛毛,且又褒贬不一,国民党认为张学良挟持统帅,影响剿匪进程,让共产党得到喘息,致使大陆沦陷;共产党则定位张学良为「爱国将领」,每年张学良寿诞,东北均举行盛大的庆生活动。
张学良为为挽救濒临沦亡的中华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像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但它在划破夜空时发出的夺目之光,人们将永志不忘。
张学良,这个显赫一时,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以西安事变为界,前半生重在传奇;而后半生则从绚烂中归于平淡,而且甘于平淡,这是人性中的非凡。
客舍台湾已十霜,
忧心日夜忆辽阳。
何日共渡桑田水,
痛饮黄龙践故乡。
篇16:数学家华罗庚计算石像重量的故事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
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篇17:爱国人物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现在,在广大农村涌现出许多农民企业家和专业户,他们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其中有许多优秀分子不但想到自己富,还带动全村、全乡人富,关心农民兄弟的疾苦。
江西南昌顺外村农民企业家曾荣苟领导全村人办了10几个企业,不但成了富裕村,还每年上缴国家100多万元税金。村民们都感谢他,他却说:“我们周围的一些村子,特别是老区的许多地方,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帮他们脱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们先富的人的社会责任。”于是他主动5次到赣南老区与老区的穷村结成“对子”,帮他们培训人才,建起村办企业。
江苏赣榆县一个农民专业户叫祁德林,养对虾致富了。他想到在南疆老山保卫祖国的战士多么艰苦,就把一吨对虾送到了前线,慰问战士。他经常想:“自己富了,有责任帮助别的兄弟一起走富裕路。”他就主动向村办企业投资,还出钱支持村里的教师、五保户、敬老院。有三家困难户一直富不起来,他拿出6000元买了鸭子给他们喂,说:“赚钱归你们,亏本算我的。”结果第一年亏了,他又拿出钱给他门买船搞捕捞,终于使他们在经济上翻了身。
还有辽宁沈阳一家农民办的联合公司,几年中发展成有2000多名工人,资金积累上百万的大型企业,可农民出身的总经理苏立文拿的工资还不如工人多。他说:“我个人没什么希图,只希望为农民兄弟闯出奔富的路。”
这些普通农民的心胸多大呀,装着国家,装着几亿农民兄弟。
篇18:华罗庚报效祖国的故事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华罗庚是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华罗庚报效祖国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篇19:2024中考素材:古代名人爱国故事
全文共 4305 字
+ 加入清单古往今来中国都不缺爱国的人,下面语文迷为大家提供古代爱国故事,供大家写作是参考。
一: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ì)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音ào)即位,就是汉成帝。
二:袁崇焕大战宁远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熊廷弼出关,影响了他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熊廷贞的指挥。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逃进关内。熊廷弼无法抵御,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
广宁失守,明王朝不分青红皂白,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榨勒索,要熊廷弼拿出四万两银子,才免他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来这些钱,当然拒绝。阉党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
明王朝杀了熊廷弼,派谁去抵抗后金军呢?掌管军事的兵部衙门正在着急。恰恰在这个时候,主事(官名)袁崇焕忽然失踪。衙门里的人找到他家里,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过了几天,袁崇焕才回来,原来他看到国事危急,单独一个人骑着马到山海关外视察去了。
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回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并且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能负责守住辽东。”
一些朝廷大臣正被后金的攻势吓破了胆,听袁崇焕自告奋勇,也都赞成让袁崇焕去试一试。明熹宗批准给他二十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关外经过几年战争,一片荒凉,遍地都是死亡兵士的尸骨,加上冰天雪地,野兽横行,环境十分艰苦。袁崇焕出关后,带着几个随从兵士,连夜在荒野上骑马奔驰,天没亮就到了宁远(今辽宁兴城)的前屯。他在那里收容难民,修筑工事。那里的将士对袁崇焕的勇气和毅力,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袁崇焕在关外,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里修筑防守工事,他把他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孙承宗的支持。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他说:“我们好容易在关外站稳脚跟,哪能轻易放弃!”
高第硬要袁崇焕放弃宁远。袁崇焕气愤地说:“我的职守是防守宁远,要死也死在那里,决不后撤。”
高第说不服袁崇焕,只好答应袁崇焕带领一部分明军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这道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看到明军撤退的狼狈相,认为明朝容易对付,公元1626年,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
那时候,守在宁远周围几个据点的明军都已经撤走,宁远城只剩下一万多兵士,处境十分孤立。但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一定跟着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就命令城外百姓全部带了粮食、用具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叫后金军队来了没有粮食和掩体。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如果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要他们就地处斩。这几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大家除了一心一意守城杀敌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过了二十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批,又来一批。在这紧急的关头,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了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三十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三:屈原的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篇20:爱国名人故事--钱学森
全文共 2777 字
+ 加入清单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