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新我眼中的毛泽东作文三篇 作文1000字(十篇)

毛泽东是一位一生都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人。人民热爱领袖,领袖关心人民。尤其是在延安工作生活期间,毛泽东与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他住在杨家坪、枣园,还是王家坪,逢年过节总将左右邻居、老乡请来一起欢度佳节……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最新我眼中的毛泽东作文三篇 作文1000字,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浏览

7252

作文

312

篇1:关于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咱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正因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就应节省点,不好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向不能忘怀。想想自我,真是感到惭愧:自我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生命是不断领悟的生命,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钟爱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领悟,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咱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咱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发奋。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职责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领悟、关心国家大事,在领悟生活上严格要求自我。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我的完美生活不断发奋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咱们永远铭记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毛泽东的名人名言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毛泽东名人名言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2、毛泽东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3、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4、获得知识的道路就是要努力学习。

5、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7、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毫也没有。

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9、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10、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

11、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12、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1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14、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15、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永远也不会变的聪明!

1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7、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

18、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19、不到长城非好汉。

20、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21、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22、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23、兵民是胜利之本。

24、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5、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26、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27、毛泽东教育工作是思想工作,是要解决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充分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

28、核战争打不起来。

29、戴高乐上台也有好处,他喜欢跟英美闹别扭。

30、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3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2、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33、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走近毛泽东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侯就知道毛泽东这个有名的人物,而且家里还有好多他的相片。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 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

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

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毛泽东的最后一个国庆节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1975年10月1日,这一天告诉人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26个春秋。这天上午,毛泽东靠在床头,一改往日的一有余暇便手不释卷的习惯,尽管没有睡去,却也并不看书,只是静静地靠在那里,似乎很平静又很疲惫。突然,静坐在一旁的护士小孟听到毛泽东一句非1975年10月1日,这一天告诉人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26个春秋。这天上午,毛泽东靠在床头,一改往日的一有余暇便手不释卷的习惯,尽管没有睡去,却也并不看书,只是静静地靠在那里,似乎很平静又很疲惫。

突然,静坐在一旁的护士小孟听到毛泽东一句非常清晰的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孟说的,尽管这话依旧带有很浓的湖南口音,可小孟依然听得非常真切。

“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

小孟听了,不假思索地对毛泽东说:“怎么会呢?您别胡想”。

毛泽东缓缓地反问一句“:怎么不会呢?怎么叫胡想呢?哪有不死的人呢?毛泽东岂能例外,死神面前一律平等,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

看到毛泽东笑着说的,小孟也没有什么顾忌:“主席,今天是国庆节,是个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才对,您别提那些死不死的事了。”

听了小孟的话,毛泽东不但没有责怪,而是依然平静地说:“孟夫子啊,我看是你怕死奥,说说都怕,至少是个小小的唯心主义者。”

说到这里,毛泽东还边说边伸出右手的小拇指,“这么个小小的唯心主义者,你怎么知道我不高兴,国庆节是个大喜的日子,,可也得讲实话呀,这个世界上,,哪一刻不在生,不在死啊!这叫生死不已,新陈代谢么。”

小孟知道毛泽东又在谈人生哲学了。她曾记得在毛泽东的一个讲话里,看到过他关于生死的观点,毛泽东曾讲过,老人死了,应该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当时她很想不通,但她现在随着与毛泽东接触谈话的增多,已初步理解了些。

毛泽东停了一会儿,突然,话锋一转,又谈起来“你们这个年龄,可真是让人羡慕得很,恐怕你到我这个年龄,也会有同感。”

小孟听了便接着说:“我们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什么成绩都没有,主席,您年轻的时候,想到过要建立一个共和国,当主席吗?”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回答:“我可不是刘伯温,能前知500年,后知500载,那时候,既不晓得建立一个什么共和国,更不曾想到要当什么主席,当时,想的只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人不过是匹夫而已,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嘛。”毛泽东的讲话,始终有一种与众不同自然而然,而又耐人寻思的哲学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毛泽东选集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一生的经历,从1983年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到1976年晚年的毛泽东,慢慢走近我们心中所为的伟人,你会发现毛主席并不是我们表面上想象的那样巨大。

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从小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尽管他的父亲是富农,毛泽东生活在相对宽裕的家庭里,但是他的思想在走出他生活的地方之前始终是封闭落后的,他反对着他的父亲,依赖着自己的母亲,他爱读《水浒传》,崇拜梁山好汉,这些思想对后来毛泽东领导的运动和他的一些土地政策有很大的影响。

他一直的反叛思想,也是受到《水浒传》的影响,他没有在一个学校读过太久,但是就是他这种似游学的学习经历在那个时候造就了这样一个伟人,他的气魄,他做事的方法总是会让你不得不佩服,当然,晚年的毛泽东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情况,致使中国出现了大的混乱,这也是很让人心痛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一个伟人,有时候是我们把伟人想的太伟大,其实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会犯错。邓小平曾说:毛泽东七分功三分过。理性的看待和评论一个人,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我读毛泽东,是因为他是一个伟人,我一直崇拜伟人,但是我想真的看清一个伟人,不想去听别人怎样评论,我想通过自己对其了解去评论这个人,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评论。毛泽东让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不管这个收获是不是你最初想要的收获,只要努力了就会让你成长,你的经历就会很丰富。

读毛泽东真的能让你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学到很多,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的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是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未知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是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的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所以,晚年的毛泽东的错误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不能一味的去批评去否定,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客观的去评价而不要一味的跟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986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无知”的我们曾打闹地说我也爱毛主席啊,最爱红色的他。可是对于爷爷奶奶这辈,他是如此的不容侵犯,如此的伟大。舅公最爱回味当时当兵的日子,对于舅公来说他便是偶像。爷爷是知青,儿时的我一直以为爷爷会责怪他,可是到现在我也想不通,在爷爷的心里,他还是如此的重要。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我想他的伟大不是建立了新中国,而应该是给了中国人民更多的希望吧。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他,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曾以为这样的他会骄傲,会自私的拥有一切。可是,他没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华民族,他操劳公务常常是夜以继日。他从投身辛亥革命之后,就开始了艰苦的革命工作。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还记得视频里曾出现过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新中国成立后,办公室是一间简陋的屋,屋里光线很暗,他的床下只有三双鞋,一双饱经风霜的皮鞋,一双布鞋,还有一双已是磨破了的拖鞋。这让我想起奶奶常说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啊,就是不知道节俭,当初的那个年代一件衣服哪怕是国家主席也得穿个十几年。的确,现在的我们也许因为条件好了而忘记饮水思源了吧。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丝的尊敬。我想他的信仰不是在于要做出多大的成就,要成为如何的人,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凝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给无助的人们希望。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毛泽东支持判处肖玉璧死刑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公布了 《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该条例中明确规定,克扣或截留应发给或缴纳的财物、敲诈勒索、收受贿赂等10种行为均为贪污,并规定对贪污满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

肖玉璧却目无法纪,用后来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即便是贪污几个钱,像我这种对革命有大功之人,大不了不让继续干革命,共产党毛主席还不致于会杀我的头!”

陕甘宁边区检察署经过侦查取证,向边区高等法院提起公诉。边区高等法院最终作出判决如下:

肖玉璧身为边区公务人员,不能尽职责,廉洁奉公,累计克扣公款达3050元,并企图携带款项和税票潜逃,叛变革命。依据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八项和第三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处被告人肖玉璧死刑。

肖玉璧听罢自是不服,对前来看望他的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气愤地说:“不就贪污几千块钱吗?就判我死刑,这也太重了!我要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肯定不知道情况,他要知道了,肯定不会让我死的!”

林伯渠把肖玉璧的信转交给毛主席时,毛主席问林伯渠:“肖玉璧贪污了多少钱?”

林伯渠答:“查实的数字是3050元。”

毛泽东又问:“他的态度如何?”

林伯渠说:“他在信中求您看在他过去作战有功的份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

毛泽东又问:“你们的态度呢?”

林伯渠沉默半晌才说:“据我们统计,目前干部队伍贪污腐化犯罪率达5%,这股歪风非刹住不可。”说着看一眼毛主席,“不过,最后究竟怎样处置肖玉璧,边区政府和西北局都想听听您的意见,所以,我特地来请示。”

毛主席听后说:“你记得我是怎样对待黄克功的吧?这次和那次一样,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毛主席提到的黄克功从小参军,身经百战,曾任旅长。1937年10月,他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刘茜不从,他竟开枪将其打死。边区法院依法判黄克功死刑。黄克功也曾写信向毛主席求情,希望给他一挺机枪,由执法队督战,要死就死在同敌人的拼杀中。但毛主席同意法院的公正判决。黄克功最终被执行枪决。

1941年12月一个阴冷的上午,曾为革命屡立战功的肖玉璧,变成了当时边区最大的贪污犯,被执行了枪决。也许到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在共产党这支纯洁的队伍里,是决不容许有超越纪律和法律的人存在的,正如1937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一份材料上所作的批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少年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他六岁时就干起了农活。无论放牛、打柴、种菜、挑水、喂猪、还是推谷、犁田、收割,样样都行。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我从来不帮爸爸妈妈干活,还经常和父母生气,撒娇。看了《少年毛泽东》以后,我心里十分愧疚。我以后要勤劳一点,向毛泽东学习!

相传毛泽东因为勤劳还有一个故事呢!

有一天,父亲让毛泽东去地里收豆子,顺便让毛泽东的弟弟也去了。兄弟俩一块到了地里,弟弟仗着自己小,耍小聪明,就先挑了一块豆子长的稀的地方干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收割了一大片空地。毛泽东却选了一片豆子长的密集的地方,弯下腰老老实实地收割着。

过了半晌,父亲来到地头,一眼就看到小儿子那里有一片空地,便连连称赞小儿子手脚麻利,干得快。当然也就责备当哥哥的收的慢竟然不如弟弟能干。

毛泽东并没有指望要在父亲那里得到表扬,也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只是直了直腰,擦了擦汗水,示意父亲先看看自己收的豆子再下结论。结果,父亲当然看出了实情,顿时觉得自己说话太武断,委屈毛泽东了,于是默默点头,不再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勤劳!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

毛泽东不仅勤劳,而且乐于助人。

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毛泽东过去赶紧帮毛四阿婆收稻谷。等他收完阿婆家的稻谷,自己家的稻谷早就被淋湿了,结果回去被父亲责骂了一顿。

看了这本书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心想,毛泽东宁愿自己家的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也要帮别人家把稻谷收起来,使得毛四阿婆家的稻谷没有被大雨淋湿。这种关心穷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是他领导着我们中国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解放了中国。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在什么环境中成长的?而我们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少年毛泽东》这本书写了毛泽东的少年时光,那时的贫穷与现代社会相比,差别太大,简直没法比。毛主席从一个小山村,从不识字到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啊!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优良品质吧!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吧!让我们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很小很小的时候,对毛泽东的印象只模模糊糊的来源于祖父辈的口中。他们向我们这些小孩子讲起当年的战争岁月,讲起共产党,讲起新中国的成立。那时,我眼中的毛泽东,是个会领兵打仗的大英雄,是个很伟大伟大的人,伟大得凡人遥不可及。

上学的年纪,慢慢地在历史课上了解了那段历史。他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他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他领导工农红军走过长征,领导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领导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以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他和多少革命前辈的智慧和心血。

然而他的成就不止在政治和军事上,在诗词歌赋上,毛泽东也是才情万千的。《沁园春·长沙》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被后人引用拍摄的电视剧,讲述的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生活。也是从这部电视剧里,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位共和国的伟人。他的远大抱负,他的勤学努力以及年轻的毛泽东和年轻的杨开慧的温暖爱情。深情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第一次见到这首词,是在初二历史书的课后阅读上。当时读完之后感动不已——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那时我觉得,褪去那些耀眼的光环,毛泽东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痛失爱人的伤心人。他留下了那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我不知他为何发此感慨,只是相信,这句话他说的很对。

还有那首著名的《沁园春·雪》,写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作为马背上指点江山的诗人,领兵打仗的技术,如同写诗一般,将中华大地描画得诗情画意。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可见毛泽东的用兵如神。

而我对毛泽东印象的转折发生在我了解文化大革命之后。或许因为毛泽东是神不是人吧,犯错误无法避免。这一发现曾一度让我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偷偷埋怨过他。因为我知道十年动荡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后来慢慢释怀了,过去的就过去吧。他的功勋不会因为他的过错而被掩盖,同样,他的过错也不会被功勋而遮蔽。功过是非已有定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位伟人的敬爱和尊崇。不知道是时事造就英雄还是英雄改变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前进的步伐。但既然历史赋予毛泽东这伟人的历史使命,既然他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作为如今享受安睦生活的后人,我理应感激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热血奉献,同样的,我也很感激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少年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少年毛泽东》这本书以后,我有了很深的感受……

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他六岁时就干起了农活。无论放牛、打柴、种菜、挑水、喂猪、还是推谷、犁田、收割,样样都行。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我从来不帮爸爸妈妈干活,还经常和父母生气,撒娇。看了《少年毛泽东》以后,我心里十分愧疚。我以后要勤劳一点,向毛泽东学习!

相传毛泽东因为勤劳还有一个故事呢!

有一天,父亲让毛泽东去地里收豆子,顺便让毛泽东的弟弟也去了。兄弟俩一块到了地里,弟弟仗着自己小,耍小聪明,就先挑了一块豆子长的稀的地方干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收割了一大片空地。毛泽东却选了一片豆子长的密集的地方,弯下腰老老实实地收割着。

过了半晌,父亲来到地头,一眼就看到小儿子那里有一片空地,便连连称赞小儿子手脚麻利,干得快。当然也就责备当哥哥的收的慢竟然不如弟弟能干。

毛泽东并没有指望要在父亲那里得到表扬,也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只是直了直腰,擦了擦汗水,示意父亲先看看自己收的豆子再下结论。结果,父亲当然看出了实情,顿时觉得自己说话太武断,委屈毛泽东了,于是默默点头,不再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勤劳!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

毛泽东不仅勤劳,而且乐于助人。

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毛泽东过去赶紧帮毛四阿婆收稻谷。等他收完阿婆家的稻谷,自己家的稻谷早就被淋湿了,结果回去被父亲责骂了一顿。

看了这本书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心想,毛泽东宁愿自己家的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也要帮别人家把稻谷收起来,使得毛四阿婆家的稻谷没有被大雨淋湿。这种关心穷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是他领导着我们中国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解放了中国。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在什么环境中成长的?而我们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少年毛泽东》这本书写了毛泽东的少年时光,那时的贫穷与现代社会相比,差别太大,简直没法比。毛主席从一个小山村,从不识字到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啊!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优良品质吧!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吧!让我们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