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肇庆的深厚历史文化(通用20篇)

导语:话说旧时苏州城中苏家有一位小姐,名叫丹娘,自小喜欢读书和对句。一日,她听说《醒世恒言》中载“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后,心有所动,决心结婚时也模仿来个“联难新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174

作文

49

篇1:美国历史文化

全文共 3486 字

+ 加入清单

"America, to endure, must change…… Change to preserve Americas ideals—— life, liberty, the pursu

"america, to endure, must change……

change to preserve americas ideals—— life, libert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ough we march to the music of our time,our mission is timeless."

—— president bill clinton, 1993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shifts in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begun years or even decades earlier, had become apparent by the time the 1980s arriv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jobs and skills in american society had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the dominance of service jobs in the economy became undeniable. by the mid-1980s, capping a trend under way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ree-fourths of all employees worked in the service sector —— for instance, as retail clerks, office workers, teachers, physicians and oth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government employees, lawyers, and legal and financial specialists.

service-sector activity benefited from the availability and increased use of the computer. this was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at could aggregate previously unimagined amounts of data about economic and social trend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made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1950s and 1960s as part of its military and space programs. in the late 1970s, two young california entrepreneurs, working out of a garage, assembled the first widely marketed computer for home use, named it the apple —— and ignited a

revolution. by the early 1980s, millions of microcomputers had found their way into u.s. businesses and homes, and in 1982, time magazine dubbed the computer its "machine of the year."

meanwhile, americas "smokestack industries," such as steel and textiles, were in decline.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 reeled under competition from such highly efficient japanese car makers as toyota, honda and nissan —— many of which opened their own fac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1980 japa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controlled a quarter of the american market. only by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did u.s. manufacturers begin to match the

cost efficiencies and 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their japanese rivals, and start winning back the share of the domestic car market they had ceded to imports over the previous two decades. although consumers were the beneficiaries of this ferocious competition —— and in other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s well, such as computers —— the painful struggle to cut costs meant the permanent loss of thousands of jobs in the u.s. auto industry.

population patterns shifted as well. after the end of the postwar "baby boom," which lasted from approximately 1946 to 1964, the overall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declined and the population grew older. household composition also changed. in 1980 the percentage of family households dropped; a quarter of all groups were now classified as "nonfamily households," in which two or more uelated persons lived together.

new immigrants changed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society in other ways. the 1965 reform in immigration policy shifted the focus away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the number of new arrivals from asia and latin america increased

dramatically. vietnamese refugees, for example, pour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ar. in 1980, 808,000 immigrants arrived, the highest number in 60 years, as the country once more became a haven for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西安—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作文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妈妈要带我去西安,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很激动,立马从网上寻找西安的资料。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兼具现代感和历史感,因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厚重。西安周围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围绕,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为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古城墙也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当我看到西安的介绍时,我对西安这个神秘的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了,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是学习过《秦兵马俑》一课吗?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吧: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课文中的秦兵马俑真是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啊!

西安正向我招手,西安,我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最迟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观看《鉴史问廉》第五集:穿越历史的文化之力

全文共 7238 字

+ 加入清单

【编者按】2015年1月9日起,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即日起,本网同步刊发该片脚本,以飨广大网友。

1月13日晚,该片将播出第五集《文化之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穿越历史的风雨,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本集将通过剖析《诗经》、《七品芝麻官》、《窦娥冤》、《岳阳楼记》等经典艺术作品及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从戏曲、小说、绘画、建筑、楹联等传统文化形式和典型作品中展示廉政建设的作用和力量。

【片花】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

回到鲁国后,鲁哀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

几千年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解说】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乡,被人们称为“诗经文化”发祥地。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就是汉代大儒、毛苌叔侄在这里注释传授而来,这里因此得名“诗经村”。在这里,《诗经》在乡间村民中备受推崇。

两千年前源于中原大地的《诗经》,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采访】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诗经》全篇它表达的都是正音,包括为官要清正,为官要廉洁,像《硕鼠》这些都是对于贪官的鞭挞。

【解说】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诗歌。在《诗经》中的《硕鼠》一诗中,百姓们将搜刮赋敛无度的统治者比喻成贪婪可憎的大田鼠,编成歌谣抨击,直到今天这首诗还被人们所熟知。

回望大地,我们不难发现,在从古到今的诗歌、歌谣、对联等民间文化中,讽刺鞭挞贪官污吏与赞美清官廉吏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

张满堂,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村民,他的一个头衔是马街说书研究会会长。为了守护好马街这个曲艺家园,传承好这个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十多年来,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带着摄像机,奔走10万多公里,四处收集民间曲艺节目。

在有着“中国曲艺之乡”的宝丰县,700余年来,始终保留着“颂廉诛贪”的文化传统。《包青天》、《清明烈》等50余部传统历史曲目,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人们在经久不衰的传唱中,表达着自己对清明政治以及社会公正的期盼和向往。

和张满堂一样,广阔的乡间也是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常年活动的地方。这是剧团今年以来的第100场下乡演出了,和每一次下乡演出时一样,一路上金不换团长在认真地给演员们讲演出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有了文化下乡的流动舞台车,告别了当初“大地做舞台,天空当幕帘”的艰难时光。但是老百姓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始终没变,人们心中对戏曲形象中的七品芝麻官的角色寄托始终没变。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句经典的台词,因为有了对公平和正义的诉求,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1979年,一部戏曲电影风靡了整个中国,这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豫剧《七品芝麻官》改编的电影,成为当时中国人一道精致的文化大餐。

当时剧中扮演七品芝麻官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正是如今鹤壁豫剧团团长金不换的恩师。为什么一个小小芝麻官的角色,能够成就两代艺术家?为什么根据豫剧这个地方性戏剧改编的戏曲电影,会在中国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呢?

【采访】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金不换:

所以它已经是扎根在几代人的心目当中,到现在,小孩们提起了《七品芝麻官》,他都知道是谁演的,已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的心目当中,很难以被他忘掉,这就叫演活了。

【采访】南京大学教授董健:

因为中国的传统戏喜欢通过讽刺幽默,而不是正面的悲剧,因为一些黑暗的反动势力,是不怕老百姓哭,而怕老百姓笑的。

【解说】在奸臣当道的时候,人们敢怒不敢言,无法反抗像严嵩这样的大贪官,只能牢牢记住贪官的恶行。严嵩倒台之后,民间艺人们编排出了《七品芝麻官》这样的故事,来表达人们对贪腐的愤怒。民间流传的这位正直、机智的唐知县与严嵩亲戚斗智斗勇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清官的向往。

【采访】南京大学教授董健: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老百姓听来还是很顺的,这是一种为民请命,典型的为民请命,为民请命就是为民作主。

【采访】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金不换:

所以说现在是老百姓希望这样的官员多多出现,所以演了《七品芝麻官》,它不但让群众受到教育,现在我们的干部也受到教育,七品芝麻官、包青天都是一面镜子。

【解说】和《七品芝麻官》一样,另一个由戏曲而改编成的电影剧目《窦娥冤》,同样也向人们传达着这种公平和正义的力量。不同的是,《窦娥冤》的传唱历史更加悠久,影响也更加深远。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有名的代表作,它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在当代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窦娥冤》先后被改编成八十多个地方戏上演。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窦娥”已经成为冤屈的代名词。在元代的戏曲和小说中,像《窦娥冤》这样类似题材的作品非常多。在元杂剧中,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成了主要角色,而贪赃枉法这些反映社会不公的故事,则成了大部分元代杂剧的主要情节。

【采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

他们可以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自然有这方面的诉求,现实上得不到展现,就通过这种戏剧的形式,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间得到一种展现。

【采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

元杂剧,元代的戏曲作品,出现大量的批判社会,揭露现实的作品,那么它确实是,元代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

【解说】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元朝的腐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严重。元代赋税繁重,官吏贪赃成风,呈恶性发展态势。

到了元末,官吏贪腐进一步恶性发展。他们敲诈勒索名目繁多,不仅办事要靠钱打通关节,逢年过节、迎来送往也成为搜刮敛财的借口,甚至连皇帝派来颁布旨意的使臣都会向地方官索贿。

最终,这个严重腐败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就被农民起义的烈火吞噬。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污浊,于是,元代剧作家们在剧本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来揭露当时吏治的腐败,以及人们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宋元“说话”技艺发展到明代后期,逐渐被说书所代替,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冯梦龙是今天最有影响的明代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后世称为“三言”。“三言”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成为明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三言”中,有许多断案和清官的故事,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公平正义和清廉政治的向往。包公以及南宋著名的贪官贾似道的故事,也出现在了冯梦龙的笔下,成为“三言”众多短篇故事中的精彩篇章。

【采访】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副会长侯楷炜:

他那些文学当时讲起来是吃不香的,不但吃不香,而且要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压制的,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最基层的,最大众化的。

【解说】崇祯7年,61岁的冯梦龙来到荒僻的山区小县福建寿宁任知县。

冯梦龙初到寿宁,见到的是一片破败景象。冯梦龙知道,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山区小县做官很难有显著的政绩。

尽管如此,他还是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据《寿宁待志》记载,上任之后,冯梦龙在县里筑城墙、建谯楼、设司更、办学堂,为寿宁的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因为敬佩前任县令戴镗,冯梦龙在县衙修建了“戴清亭”,并写了这样一首诗:“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这首诗实际上是冯梦龙的自我表白,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镗一样,做一个清明廉洁的地方官。

冯梦龙在寿宁担任县令的四年间,本着“治官如治家,一念爱民如爱子”的为官理念,得到了“遇民以恩”的赞誉。在如今的寿宁,人们不仅编排出了很多戏曲剧目来纪念冯梦龙,而且还把他的形象供奉在了文庙,虔诚地祭拜。

【采访】福建寿宁县文联主席李安:

应该讲他到寿宁来的时候,正是晚明时期,社会是动荡,到处都是烽烟四起,朝廷也是非常的腐败,他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寿宁担任知县。

【采访】原寿宁地方志委员会主任黄立云:

百姓们对他念念不忘,哪怕是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了,还把他当成神一样来供奉他,把他称之为神了,因为他做了对百姓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人们就以这种办法来回报他。

【解说】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郑板桥,有着和冯梦龙相似的人生经历。位于江苏兴化市区这座小小的院落,就是郑板桥的故居。晚年辞官回乡的郑板桥,在这里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

“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不仅以诗书画闻名于世,更以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而被地方上的百姓所铭记。在山东潍县出任知县时,郑板桥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人生和宦海生涯历经坎坷,但是郑板桥并没有改变自己为官处世的准则。他曾经作了一首名为《竹石》的诗勉励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善于画竹的郑板桥一生喜爱竹子,在他看来,宁折不弯的竹子是自己清廉和操守的象征。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板桥竹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象征。

【采访】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

那么他为什么喜欢画竹,因为竹子那种宁折不屈,空心如玉的品格,恰恰符合或者契合于郑板桥清正廉洁的内心。所以说板桥竹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采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

他见惯过浮华,也了解过贫苦,在这时候他选择的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站在这个出发点上,体现自己文人狷介高格的一面。

【解说】除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中,梅花、兰花、菊花也受到的偏爱,它们被称为“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古代诗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人们常用梅兰竹菊这“四君子”来象征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品德,和为官者的廉洁清勤。

除了戏曲、小说、绘画等,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对联等文化中,我们也能感受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体会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力量与正义、清廉与操守。

在河南内乡县衙,这里大量的楹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县衙三省堂挂着这样一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来到县衙的人们都会在这里驻足观看,细细地思考其中的微言大义,体味道德文化的厚重力量。

【采访】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

这幅楹联是清康熙十九年,我们内乡的知县高以永所撰写的,他到内乡之后,看到我们内乡经济很箫条这种场面,他自己感觉到责任重大,撰写了我们现在三省堂所悬挂的这幅对联。

【采访】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

内乡县衙的这幅对联,其实它是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典型反映,楹联文化它事实唱的都是正气歌,都是正面地引导激励人们向前进,它对那种贪腐、动乱,或者社会邪恶事实是一种鞭挞。

【解说】据清康熙《内乡县志》等志书记载,康熙十八年,高以永出任内乡知县,由于常年战争,百姓或死于战火,或逃亡他乡,内乡县内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高以永刚一到任,就开始赈济灾民,向流民提供种子耕牛,组织他们返乡开荒,六年内不收赋税。

《内乡县志》记载,在高以永的努力下,数年之内开垦荒地40多万亩,百姓家有蓄积,全县社会安定,民风淳厚。当高以永离任的时候,百姓们自发在县衙前为他立碑,以示感念。

高以永为官一共十一年,他在任上勤于政事,生活清苦。最后离任时,全部财产只有随身的衣服和几本书。

河南省伊川县许营村,北宋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就安葬在这里。每天,70多岁的范钦忠老人都会出现在这个叫做范园的地方。作为范仲淹后人,他已经在这里守了20多年墓了。

这里地处偏僻,平时很少有人光顾。今年82岁的范章老人,无疑算是光顾范园最多的一位客人了。作为范仲淹第28代孙,他正在找民间的画家帮忙,绘制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计划在范园增设一个叫“忧乐亭”的景点。

与范园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千里之外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座亭台楼阁盛名远播,缘于范仲淹的一篇千古名文。

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距岳阳楼千里之外的河南邓州写的。一生没有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一生的仕途浮沉始终与百姓疾苦有关。

公元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被迅速点燃,整个国家民变和兵变四起。范仲淹奉诏调入京城开封,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整肃吏治为核心的改革“庆历新政”开始了。

范仲淹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发现不称职者,便从名册上一笔勾掉。枢密副使富弼对范仲淹说:“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范仲淹回答说:“让一家人哭总比让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哭要好吧!”

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和贪官污吏被除了名,一批干才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国家开始有了起色。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国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庆历新政实施以后,无论在官场还是在社会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官场广开言路,真正实施了北宋的君臣共治,大家来提建设性的意见,提错没关系。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姜鹏:

很多时候改革的时候我们注意,我们今天认为它不合理的很多制度,需要改的制度,可能当它在被制定出来的时候 ,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面,它是真的起到过作用的。

【采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

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可以说他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裁减冗员,精减机构,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可以说触动了当时官僚阶层的利益。

【解说】最终,这场革除弊政的改革失败了。范仲淹被解除了参知政事的职务,贬官到陕西彬州。此时,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河南邓州做知州。

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范仲淹收到了他的朋友、被贬官到湖南岳阳的滕子京送来的一幅《洞庭晚秋图》。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

面对这幅气势磅礴的巨幅山水画,范仲淹难掩心中的激情,在触景抒情之外,他将自己多年政治生涯的思考,熔铸在这篇题记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终范仲淹写下了这句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仅浓缩了范仲淹一生的人格境界和政治理想,也成为有良知、有抱负的士大夫们的追求。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姜鹏: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高涨的一个时代,朱熹说这样的一种精神风貌,是范仲淹带来的,就是一种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这样一种精神。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范国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千古绝唱,范公的先忧后乐,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解说】在邓州,当年由范仲淹兴建并写下《岳阳楼记》的花洲书院,已成为邓州人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范仲淹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以及“忧乐”思想,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解说】北京天安门前的这对汉白玉华表,已经静静地在这里矗立了五个多世纪。在这对华表上人们看到了时间的痕迹,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凝重与深邃。

今天,华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相传在上古尧舜时代,人们会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建筑旁边树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行人还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这就是后来华表的由来。

【采访】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古代这个诽谤的意思就是指可以议论是非,可以提供自己的批评意见,对官员可以提供一种监督。

【采访】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

就像现在有留言箱,比如说什么市长留言,校长留言,专门反映民情的。

【解说】随着历史的演进,“谤木”逐渐被石质的华表所取代。它承担的收集、反映民意的作用逐渐消失了。但是,人们一直没有忘记华表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那就是它象征着百姓对官员和皇帝的批评。

【采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

在华表上老百姓的建言也被这种云龙文,各种形式的东西所代替,但是它所表现的象征意义仍然没有消失,它仍然反映着老百姓对清廉政府的一个向往。

【采访】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

华表从远古社会的图腾神物到尧舜时期的谤木,一直到我们现在天安门前树立的华表,事实上它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或者说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在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

【解说】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穿越历史的风雨,人们感受到了历史深处传递出来的声音。走过时间的长河,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力量影响造就出了一代代以天下为己任的清官廉吏。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他们始终胸怀天下黎民百姓,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彰显着文化的力量和正气。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产生着无以伦比的动力和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圣诞树的故事——与森林文化有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红黄彩球、玩具、圣诞钟、心型姜饼、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是圣诞树的来源。

关于圣诞树,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德国的亚尔萨斯,是出产圣诞树的地方。根据传说,有一位隐修圣人,他的名字叫弗乐伦亭,住在亚尔萨斯的一个树林当中,他非常喜欢小孩子。有一年的圣诞节,他希望附近的小孩子,都能在一起快乐的玩,但是很贫穷,没有钱买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和糖果,因此他为这件事很伤脑筋。

一天早上,弗乐伦亭在树林中散步的时候,忽然看见一棵小杉树,树上堆满了雪,枝上挂着许多小冰条,经过太阳一照射,闪闪发光,非常的漂亮。他就把那棵树弄了回来,种在盆里面。又在树林中,捡一些野果子,再和上面粉,做成一些十字架,或星星形状的小饼,挂在树枝上面。又用一些小蜡烛,插在树枝上,结果把那棵树,装扮着五光十色,非常的美观。到了圣诞夜晚,弗乐伦亭打起钟来,孩子们听到了,都跑到他的茅屋里去。大家围着那棵树,手舞足蹈的唱着圣诞歌曲,然后弗乐伦亭把糕饼分给孩子们吃,大家过了一个快乐的圣诞节。以后,这个习俗流传起来。

一八三七年,德国的海伦公主,同法国的一位公爵结婚以后,圣诞树也随着她传到了巴黎。一八四一年,维多利亚的丈夫,把一棵圣诞树,放在温德莎宫门前。这种风俗由皇家传到贵族阶层,而后风行到了民间。一八三○年,大批的德国移民到了美国。这些人有天主教友和基督教徒,大多散居在纽约、新英格兰各地。他们的圣诞树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注意及模仿,以后圣诞树便风行在美国各教堂、各家庭。现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及澳洲各地国家,圣诞树成了圣诞节里面最热闹而可爱的装饰品,点缀着圣诞节的多采多姿。它启示了人们了解庆祝圣诞的意义,它象征着快乐与希望。因为救世主的诞生,带来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友爱。

每年圣诞节快要到的时候,与圣诞节有关的圣诞卡、圣诞节、圣诞老人、圣诞音乐等等都出场了。关于圣诞树的装饰,世界各地似乎大同小异。由于圣诞节是在冬季,所以圣诞树所采用的都是常青树。多半是四五尺高的小棕树、或小松树,栽在大花盆里面,树上布满五颜六色的小蜡烛或小电灯,再挂上各式各样的装饰品与彩带,以及孩子们的玩具,和家人所送的礼物。装饰好了以后,放在客厅的一角。如果是放在教堂、礼堂、或公共场所,圣诞树则比较高大,而树的下边也可放礼物的。

根据圣诞节习俗的记载,第一棵圣诞树,是白冷城路边的一棵小棕树。在耶稣降生的头一天晚上,圣母玛利亚及圣若瑟,走到白冷城时候,非常的疲乏,圣母就在那棵树下休息了一会,那棵小棕树,好象受宠的样子,展开它的树枝,给圣母抵挡吹来的冷风。就在那个半夜里,耶稣基督诞生了。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颗特别亮的星星,发出奇妙的光芒,直接射到那棵小棕树的头上,盘旋成了一道美丽的光圈。从此以后,小棕树在圣诞节中,就占了一席光荣的地位。至于圣诞树风行到全世界,也只是十九世纪的事。中古时代,德国流行的宗教剧,在伊甸园的一场戏,天主造人以后,亚当夏娃背叛天主的时候,戏中用一棵挂满了苹果的棕树,代表着「生命之树」或「知善恶树」。后来信友把戏中的「生命之树」移到家中去,象征着救世主的来临。随着这个象征的发展,到了十五世纪,装饰圣诞树,就已经成了一个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被历史流放的中国文化初二作文

全文共 1340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物理是阴阳,中国古代的哲学是五行,中国古代的数学是八卦,那么中国的文化呢?——是流放

——题记

说起流放,似乎人们大都会想起大漠,的确这个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大漠的诠释,但是中国的流放文化并不是都于大漠,比如说,柳宗元捕蛇者的千年等待,再比如说,苏东坡对于大宋王朝的文化挽歌。

苏东坡确实是大宋王朝中一名不可缺少的文人,可以这么说,历史可以没有大宋王朝,但是中国文化却离不开苏东坡!苏东坡本名原是苏轼,但后人却固执

而坚决的叫他苏东坡,因为他从苏轼到苏东坡吃了太多的苦,笑了太多的不合时宜。他的大笑让自己开怀,却让中国文人内心中有了一声哭。

我们喜欢苏东坡总是没有理由,可能是因为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贫民乞丐,眼前所见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其实那些彪炳史册的人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在圣殿里,呆在祭坛上,奔驰在战场上,翻滚在硝烟里……

他们也并不总是在舞台上领取荣誉和奖杯,就像今天人们供奉而成的那样,他们耕作早田野,他们工作在窗前,他们生活在邻家,他们抽烟,喝酒,煮肉,写作,闲话,头顶一个大西瓜……

忽然想起了一个关于苏东坡的小故事:东坡被贬与儋州,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老婆婆忽然问他:大人,您以前在朝中做官,是否像一场梦?东坡答道:是像一场梦似的。对与苏东坡来说他一生被流放至死未归,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他的流放会有那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水调歌头》和《记承天寺夜游》吗?历史根本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而是一代一代鲜活的存在,挠了会痒,伤了会疼。在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中,中国历史总是用竹简抑或纸张记录下来,于是在那幽静优美的后院中,总会燃烧起一把熊熊火焰……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心灵的天真,可如今,越来越豪华的装饰,使人们不再关注问题的实质,仿佛一个个买椟还珠的郑人…苏东坡在流放的途中进行了一场心灵的调整,他通过这场洗礼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真理,他对与自己人生的思考越来越多,人一生活着究竟是为什么,东坡穷尽了一生告诉了后世的人们,人活着是为了真实而自由的活着,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完整而幸福的人生。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孩子们还未长大就成熟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早已变的污浊,我们能做什么呢?

朝野何常不是这样的,能够记住自己的梦想,并坚持到最

后的有几个,恐怕屈指可数。苏东坡由朝到野,朝朝野野,

他真正领悟到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看天空云卷云舒。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

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着名的社

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

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

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最宝贵的就是这份气节了,徐悲鸿先生说:“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传说李白腰间一根傲骨,以至于他晚年不能弯腰。提起李白,不得不提他的豪放,那一字上九天的风发意气,汉儒怎能敌?李白和苏东坡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两个代表人物,其中两人的优势劣势就不在此一一评论了,但是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那一份壮志豪情可以相媲美。

流放的中国文化在历史的上空翻飞盘旋,吟唱着一首又一首的玉树后庭花……

[被历史流放的中国文化初二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典历史文化里的那些“四大”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国人有四字情节,从古至今,因为古人相信天圆地方,方则有四面,于是万事都把他往这四上去考,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优秀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四大发明家】张衡、蔡伦、毕升、杜诗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四大禁书】《金瓶梅》《痴婆子传》《如意君传》《肉蒲团》

【四大名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古代四大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四大讽刺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大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镜花缘》、《西游记》、《八仙传》

【四大志怪小说】《搜神记》、《山海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

【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兰陵王、卫?

【四大丑男】宴婴、左思、包拯、刘墉

【四大情圣】登徒子、石崇、李煜(死后妓女凑钱买棺材将其埋了)、李隆基(与儿媳杨贵妃情事千古绝唱)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奇女】薛涛、李师师、梁红玉、柳如是

【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四大丑女】嫫母、钟离春、孟光、黄硕(一说是阮氏)

【四大淫女】夏姬、孝文幽皇后、胡太后、潘金莲

【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

【四大女将】穆桂英、樊梨花、秦良玉、梁红玉

【四大情女】白娘子、孟姜女、虞姬、王宝钏

【四大名妓】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

【四大草根妓女】小凤仙、杜十娘、玉堂春、红拂女

【四大狐狸精】妲己、褒姒、 ?喜、杨贵妃

【四大良母】王母、女娲、孟母、岳母

【四大清官】包拯、狄仁杰、海瑞、况钟

【四大奸臣】蔡京、秦桧、严嵩、和?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春秋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四大名扇】杭州檀香扇、苏州绢扇、肇庆牛骨扇、新会葵扇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戏曲四大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大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

【四大科学名著】沈括《梦溪笔谈》、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四大游记】《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周王游行记》、《马可波罗行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文化作文7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慢慢历史长河中,风华早已逝去,年岁不再重来。以历史为镜,不止于明得失,重要的是对自我境界的提炼与升华。

21世纪的脚步来得很匆忙,生活都进入了快节奏化,无可异非,现代化的都市人们已经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概念很模糊了。他们不知道国粹“京剧”还有阿娜多姿的一面;他们不了解‘舌尖上的中国’的神韵;他们不清楚各地非物质文化带给生活的一丝丝小情调。沉睡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华夏巨龙已然苏醒,当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碰撞时,生成的不应是盲目从众,更多的则是延续与发扬。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可置疑,我泱泱华夏大国,上上下下传承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石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拟的。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己为国的无私到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哪个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从‘书成换白鹅’当初王羲之到三足鼎立、乱世枭雄的三国时代;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独白‘白酒问青天’的苏轼,呈现了一个诗词繁华的时代;从元军入关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一个屈辱,动荡大的时代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辉煌过,不可一世过,但也卑躬屈膝过。峥嵘岁月稠,历史是让我们铭记,文化石让我们传承,孰重孰轻,尔等自知!

当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雁字回时,可曾记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需要我们承载的是什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自己的根不能忘,自己的本不能丢。我爱我的民族,所以我学会‘孔融让梨’的大度胸怀;我崇尚我的民族,所以我懂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与自豪;我尊重我的民族,所以我明白谭千秋老师舍己救学生的真正意义。中华文化,不会消散在物欲横流的21世纪,它将会在我们这群昂扬向上的90后传承,发扬下去。

如果说历史是一口大缸,那么时间越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液体”只会越发的醇厚,甘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天下午,常州下了一场小雨,炎热褪去,于是我和好友一起前往觅渡桥小学隔壁的瞿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故居分东西两院,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祠堂第二间,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东院为厢房,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对称地各镶嵌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展览大厅有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等专题陈列。

瞿秋白白纪念馆正门外的广场上立有名为《觅渡,觅渡》的石碑,上刻有瞿秋白的文章。

乍一看,这里还是非常好的,古色古香,绿树成荫,文化底蕴十足,但是细细游览,我和好友的眉渐渐皱起。这里,尤其是故居,已是被现代元素充斥得“面目全非”,看得我俩那个心痛加无语啊。

故居的左侧硬生生地被剖开了一面墙,开了一家店,店门口还挂了块卖手抓饼的招牌,招牌上居然还写了一行字:“祖传手艺,绝对正宗。”我的个天啊,那位开店的大神,您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开这个店的。别告诉我手抓饼是瞿家发明的!

老宅中有随处可见的空调,院中停放着的一辆电动车,一间屋里甚至还有一台电视,“看来瞿秋白他老人家还挺富有的,晚清就用得起这些东西。”好友调侃道,眼里却流露出浓浓的悲哀之情。

工作人员推荐我们去洪深纪念馆看看,于是我们俩又去了洪深家,七拐八拐才找到,周边还在施工,砖头啥的还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吓得我俩急忙窜进了大门。

到了洪深纪念馆我才发现瞿秋白故居的遭遇算好的了,洪深纪念馆才是最倒霉的。正厅大概好久未打扫了,桌上已是一层灰,蜘蛛在假山盆景上耀武扬威;厅后的小径上也已有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像是许久没有人走了;厢房内也是一团糟,家具残破不堪,连本来的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好歹是清代名士的家啊,怎么搞的跟个破庙似的。正想着,侧屋传来一声吼:“老头子!三缺一!快死过来!”

这里应该是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的常州的骄傲才对啊,应该是人头攒动却又只有解说员一个人清晰的声音才对啊,应该有好多学生过来学习、感受文化的芬芳才对啊,但是现在,这里算什么啊。不但古迹被毁得面目全非,连最可贵的文韵都已消失殆尽,哪里还有半点文人之家的样子。难道我们就不能好好善待它们吗?

我要在这里大声呼吁:

1、派专人管理、维护,有必要的话可以制定相关保护条例;

2、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发挥文化遗存应有的作用;

3、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提高故居的知名度。

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想必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场面的描写,地域色彩浓厚,给读者一种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认识。而透过这些作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带文化具象后的影子。秦地自然条件的恶劣连结着秦人悲苦而又奋争的生命;秦人的释放和粗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艺术。秦人、秦地、秦腔就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说“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我只是想明确一个小问题,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一定不可忽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寻根”不是复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经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而这种“寻找”,正是“寻根文学”曾经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这样的文章背后隐含的、给予这个时代的巨大诉求。

在当今这个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时代,我们见到的是街道两旁西式建筑林立、高校教舍竞仿白宫。那些涵养国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于考卷而距我们渐行渐远。这种退变是对自身文化忽视的必然。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顾枝叶而不重根基,那么再艳丽的枝叶也只是表面的繁荣。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②。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两面去看待。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寻根文学的兴盛在文学上引起了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继承问题的思考。但是,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这也启示我们如何在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文化有效传承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我想,“寻根文学”所带来的“文化寻根”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文学干预现实的努力。“寻根文学”和“寻根作家”的认识饱含着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不应当、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适用话题:精神、文化、申遗、民族历史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张立勇代表提出要加快太极拳申遗,韩日等国已在抢注,尤其是韩国媒体甚至散布“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是辽东济州岛人,属于韩国”等言论为其助威。

太极拳及太极文化对我们影响实在太大,前些年便有人大代表呼吁加快太极拳申遗步伐,其实申遗工作一直在进行,之所以还未成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两项,该规定对一般国家或许无大影响,但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就有点严苛了。第二,非遗关注的是“文化”,而非具体的人或物,根据这一规则,“太极拳”本身不具备申遗资格。换句话说,为成功申遗,我们必须充分做好关于“太极拳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不过张立勇代表关注的显然不是上述两点,他是担心被韩日等国捷足先登。

近几年,韩国一些申遗成功的项目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端午”“拔河”“泡菜文化”……这些在我们国家都能找到历史根源的民俗文化却戳上了他们的印记。不少专家学者劝诫我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官方认证,其他国家申请后,我们依然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不会产生任何“专利费用”。还有一些颇具考据精神的学者指出韩国申请的“端午”“拔河”等与我国存在区别,如他们的“端午”发端于朝鲜半岛萨满文化的“江陵端午祭”;他们的“拔河”规模、形式都比我们俗常玩耍的大得多。照他们看来,申遗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申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尽管部分国家文化间具有同源性,却不妨碍彼此申请属于自己民族记忆的民俗,而无论最终哪个国家申请成功,对于全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都是幸事。

这种意见只是蹩脚的精神胜利法,申遗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争夺战。当上述专家学者教导我们息事宁人时,韩国等国家却始终抱着极强的抢注意识。如韩国计划申报暖炕,其媒体直率地表示:“拥有火炕生产技术的中国有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得先机’必须加快进程。”如果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韩国媒体为何要如此紧张呢?韩国对非遗抢注是否成功的关注度大大超出我们想象,当其申报的“泡菜文化”尚在审核阶段,不少媒体便在国内宣传“泡菜”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至于联合国不得不公开谴责和警告此类行为。每一轮申遗工作前,韩国政府都花费大力气搞宣传、做调查、整理资料,其争分夺秒的意识相当强烈,对其抢注行为,并非只有我们反感,像日本等国网友也常常在网络上对韩国此类行为嗤之以鼻。

申遗的确不是官方认证,历史上某种文化、民俗究竟源于何处自有公断,对韩国而言,申遗成功除了能提高本国文化影响力外,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确如部分专家所言,韩国申遗的民俗与我国存在差异,但有差异就意味着不存在竞争关系吗?无论是韩国的泡菜还是我国诸多省份的泡菜、酱菜,在制作、食用方式上均存在相当一致的部分,当申遗成功使韩国泡菜成为一张世界级的吸金名片时,我们还能泰然处之地表示无所谓吗?

申遗就是一场争夺战,这本无需讳言。其他国家在争分夺秒抢注时,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规则,提高申遗成功率,缩短排队项目等待时间,绝不能将本应到手的益处拱手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细觅千灯古镇,踏寻历史文化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今天我们要去的就是水乡古镇——千灯。

千灯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沿着弯弯曲曲的街巷,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我们来到了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先生的故居。顾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走进顾先生的故居,一棵百年大树印入我的眼帘,树干十分粗壮,两个成年人都抱不住;树叶翠绿翠绿的,绿得发亮,密密麻麻地遮住了一片小小的天地。它就像故居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在这里,枝干伸向四面八方,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站在客厅里,耀眼的阳光透过一扇扇窗,满满地照在“怡安堂”的匾额上。穿过客厅一条很长的走廊来到花园,只见亭子被花草树木簇拥着,不知名的红色藤蔓从空中垂下,如瀑布,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参观完顾炎武先生的故居,又走过了延福禅寺,我们来到热闹的街巷。一股带着鲜、带着辣、带着麻的味儿钻进我的鼻孔,香香的、辣辣的,勾得我的口水充盈了整张嘴,吆喝声传入耳中:“香香的烤面筋,要不要来一串儿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小街两旁的店面一家挨着一家,街上、店里来来往往的人川流不息,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小街真热闹啊!

细觅千灯古镇,踏寻历史文化,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记忆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第一类:历史文化感悟类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此一类应重在“感悟”。例如刚刚结束的初三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目是“我的经典阅读”,该题目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什么是经典阅读?在读名著或是名家名篇的赏析中,掌握书中的“意象”,提取精华,是为“经典阅读”。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应当多读书读好书,体会名著、经典作品的魅力。避免阅读过多的网络小说,因为网络小说在描述中往往将生活理想化,过于空洞直白。

在阅读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读书或者阅读文章力求做到“读透一篇文章,读好一本书”,深刻体会作者写作的意象,多角度把握作品,全方位联系生活。

不过我也深知同学们目前课业负担很重,很难拿出大块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我向大家推荐一个APP“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中有很多经典的有声书籍,大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例如上学路上,放学的地铁里,洗澡时)听有声书籍,节约时间又能达到阅读经典著作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历史文化,品古今风韵——读《论语》有感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个个子曰当中串起来的是孔子儒家的经典学说,是流芳百世的为人处事之道。

自秦始皇时期,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推崇儒家学派,这期间的光阴岁月将儒家学说冲洗得愈发光彩照人。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座,将儒学推入鼎盛,《论语》便在这无数次的锤炼之中如同蚌壳里的珍珠一般诞生。

《论语》全书一共二十篇,字字珠玑,围绕着一个“仁”字展开论述。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仁”在其中的深刻内涵。我想,这便是儒家吸引众多学子,拥有众多拥戴者的原因吧。

那么何为“仁”呢?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的一种品质,是君子不可缺的精神,而要称得上是仁德的人,更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谨言慎行,匡正自己。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不器”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只不过是千万品质中的九牛一毛。

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称得上君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君子已经相当于一个完美的存在,而人都是有瑕疵的,就像玉一样,没有人能说这块玉是绝品,只能说为精品,所以我们所谓的君子就像是反比例函数一样,只能无限靠近x,y轴,却永远也不会重合。但是难道永远不重合就干脆连靠都不靠了吗?显然不是的。开口向上和向下的二次函数代表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生。开口向上明明知道永远延伸到不了尽头,但是却拼命的努力上进着,这应该就是我们的人生,开口向下的,却一味地堕落,所以最后连起点也够不到。

除去仁之外,孔子也尤为重视孝道。对父母。“父在”要“观其志”,“父没”要“观其行”,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就算是孝道了。全书中关于孝道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论述,在我看来,“孝”这个字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不简单。一个“子”上面加个“老”的上部分,构成“孝”,如果你认为“孝”就是每个月甩给父母几千块钱,美其名曰是报答父母,还不如说是在还债。而早在几万年前的孔子都知道,“事父母”要“能竭其力”也就是要用心,竭尽自己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子女们缺少的。

《论语》是千年精华的荟萃,它就像天上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指引照亮着人们,千百年后依然光辉闪耀,不曾被岁月所尘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承传统文化,铭记红色历史作文600字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8月10日上午,榕城区实验学校的50多名小记者一起走进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进行采风活动。

潭王村,有“龙舟之乡”的美称,位于北河之滨,是一个美丽的水乡。经过近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便开始我们采风活动的第一站——龙舟文化

解说员带着无比激动的我们去参观龙舟。一进门,两条壮观的龙舟映入眼帘,最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龙角看起来像鹿角一样,其中一条龙舟的胡须是黑色的,另一条则是红色的。黑胡须的龙舟叫“青龙”,红胡须的龙舟叫“红龙”。听解说员说,龙舟最先是由村里一个叫王致林的爷爷自制的,他先造出27桡的小龙舟,后来再造出49桡的大龙舟。后来他的儿子王协正又造出一艘51桡的大龙舟。到了近几十年,龙舟制作技艺又传到了王协正的儿子王卫军的手里。他们没有专门去拜师学艺,而是通过祖辈手口相传,自己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船技艺。一家三代全是造龙舟的高手,实在是太棒了!潮汕地区有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风俗,但龙舟在四月初一就得先下水,参加赛龙舟的人也有讲究:最近一年家中不能有丧事,家中妇女不能有身孕。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可以去赛龙舟。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蓝康中心学校的旧址。解说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地被日军侵略的惨痛历史:1944年12月9日揭阳沦陷,当地人民群众不屈不挠进行了长期的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所学校是全县闻名的抗日救亡宣传阵地,为潮汕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次活动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美丽的潭王村。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关于龙舟的传统文化和龙舟制作者认真、刻苦的精神,也了解了潮汕人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我也在采访得到了教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历史与文化的中考素材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自从盘古开天,人类就在大地上生生不息地一代一代繁衍下来。从此,人类的历史就有了曙光。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0年前的今天,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本次演讲,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喜悦之情。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曾经为收复香港作过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封闭、贫弱,这些斗争都失败了。

现在,被侵占近两个世纪的的香港,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回到了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全世界华人的大喜事,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最终结束了列强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香港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回归祖国10年来,同祖国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发展,全力支持香港同内地加强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包括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开放内地地区居民个人赴香港旅游,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拓宽了空间。与此同时,香港同胞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进一步增强。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实践证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始终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

在此扬眉吐气、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的日子里,我们更应当牢记住历史的教训刻苦顽强努力拼搏,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各种能力,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中国历史的新曙光,跨入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新世纪。让我们衷心祝愿香港这朵祖国美丽的紫金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大全

全文共 559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朔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酒春,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另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有关酒的起源,历史文献记述有四种各据理论的说法。

一、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二、猿猴造酒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三、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梁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酒之典故

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其后,许多人便以此为典,作诗撰文。如宋代杨万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诗之四中写道:“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又,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中写道,“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秬鬯: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据《诗经。大雅·江汉》记载,“秬鬯一卣”。〔传〕: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笺」:秬鬯,黑黍酒也,谓之鬯者,芬香条畅也。王赐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庙,告其先祖。

白堕: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据北魏《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因此,后人便以“白堕”作为酒的代称。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传】:春酒,冻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白居易在《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诗中写道,“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据《文选·左思》记载,“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张载在《酃酒赋》中写道,“中山冬启,醇酎秋发”。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问、壶酒,独酌无相亲”

酤: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传」:酤,酒。醑: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李白在《送别》诗中写道,“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杨万里在《小蓬莱酌酒》诗中写道,”餐菊为粮露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将归一绝》诗中写道,“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

黄封:这是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苏轼在《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中写道,“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又据《书言故事·酒类》记载,“御赐酒曰黄封”。

清酌:古代称祭祀用的酒。据《礼·曲礼》记载,“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昔酒:这是指久酿的酒。据《周礼·天宫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贾公彦注释说:“昔酒者,久酿乃孰,故以昔酒为名,酌无事之人饮之”。

缥酒:这是指绿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启》中写道,“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是坏酒的隐语。据南朝宋国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术解》记载,“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宋代苏轼在《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中,写有“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的诗句。

曲生、曲秀才:这是酒的拟称。据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明代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诗句。清代北轩主人写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的诗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八大王》一节中,也写有“故曲生频来,则骚客之金兰友”的词句。

曲道士、曲居士:这是对酒的戏称。宋代陆游在《初夏幽居》诗中写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黄庭坚在《杂诗》之五中写道,“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曲蘖:本意指酒母。据《尚书·说命》记载,“著作酒醴,尔惟曲蘖”。据《礼记·月令》记载,“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后来也作为酒的代称。杜甫在《归来》诗中写道,“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苏拭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写道,“曲蘖有毒,安能发性”。

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故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这本来是对劣质酒的贬称。冯时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恶酒曰茅柴”。亦是对市沽薄酒的特称。吴聿在《观林诗话》中写道,“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在明代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的记载。

香蚁、浮蚁:酒的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韦庄在《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韵》诗中写道,“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绿蚁、碧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写道,“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吴文英在《催雪》中写道,“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

天禄:这是酒的别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称为“天禄大夫”。

椒浆: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浆,故称椒酒为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写道,“奠桂酒兮椒浆”。李嘉**在《夜闻江南人家赛神》诗中写道,“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浆本来是指淡酒而说的,后来亦作为酒的代称。据《周礼.天官,浆人》记载,“掌共主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忘忧物:因为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晋代陶潜在《饮酒》诗之七中,就有这样的称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

扫愁帚、钓诗钩:宋代大文豪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它。后来就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元代乔吉在《金钱记》中也写道,“在了这扫愁帚、钓诗钩”。

狂药: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下羁而得名。唐代房玄龄在《晋书·裴楷传》有这样的记载,“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诗中也写到了“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诗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唐代李延寿撰的《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唐代张彦谦在《无题》诗之八也有此称谓“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的诗句。

般若汤:这是和尚称呼酒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窦革在《酒谱·异域九》中也有“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清圣、浊贤:东汉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时期李昉等撰写的《太平御览》引《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晋代陈寿在《三国志·徐邈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渡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后人就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唐代季适在《罢相作》中写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的诗句。宋代陆游在《溯溪》诗中写有“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知历史文化作文900字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上了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非常喜欢历史;所以,我在寒假期间去了趟北京,走进历史。

出于自身对历史的喜爱,在放假的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就踏上了这段北京之旅。三天后,我们到达了北京;迫不及待的我拉着家人直接坐上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中国历史博物馆”。不负众人所托,两个小时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远远望去,给人一种气派庄严的感觉。那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我怀着一种兴奋地心情走进了博物馆,哇!我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四面几根打柱子冲天而起,支撑着整座博物馆。

我们走进了博物馆的甲骨文专区,专区的标示牌上写着甲骨文样的文字。看着这些文字,让我陡升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二感到自豪。

走上宽阔的甬道,只见两旁的玻璃上镶着一块块仿制的甲骨,上面刻着一个个象形文字。我便好奇地趴在上面,辨认了起来,虽然我不认识。后来,我们转到了它们的背面。哦!原来后面是前面刻着的甲骨文译文。我这才知道,这些文字主要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狩猎方式和文化传统。

走进博物馆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论语。论语是中国文明礼仪的代表作。作者孔子的思想贯穿其中,名扬海内外。

中午,我们在馆外随便吃了点东西便又进入馆内浏览馆内的文物。

在我的前夫、强烈要求之下,我们来到了“八年抗战专区”,专区门口;有一尊八路军铜像。他手握钢枪,用他那坚定地眼神注视前方。在铜像商贩有一行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在宽敞的展厅中,易复发栩栩如生的油画展现在我眼前。我观察过,从第一幅到最后一幅,刚好重头到尾的诠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在油画的旁边,配有一篇篇动人的小故事。当我从最后一幅图的最后一个符号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眼睛已是泪眼朦胧。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了一个个高大的形象。是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不向敌人屈服,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打来的枪林弹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了祖国的和平;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不正应正了一句话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一天的阅览中,我感觉我并不是在欣赏文化;而是在感知文化;用心的感知,我们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适用话题:文化价值、人文关怀、历史建筑等

全文共 163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巨鹿路888号。好城市、好地段、好门牌,这么个“三好”最近不太好。

坐落于此的一幢老洋房遭到新主人的拆除,引起舆论大哗。事情并没有随着拆毁终止而宣告结束,更多的声音在讨论:为什么如此缺乏人文关怀、为什么历史建筑不能让人敬畏?

的确,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被毁,令人扼腕。可我想反问一句:如果被毁的不是洋房,而是贵州山区的一座百年老屋,还会有这么多人鸣不平吗?

以我小人之心揣度,恐怕一座乡间老屋不会引起知识精英们的义愤。同样是老建筑,洋房和农村老屋有何区别,我们为何要保护洋房呢?

晚清已降,西方文明以坚船利炮护航传入古老帝国,西风东渐,已垂百年。现代文明以西方为中心,近代开埠之通商口岸成为最早受到欧风美雨栉沐所在,租界内建起了造型不一的小洋楼,万国建筑博览馆南有申江,北有津门。

迩年,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名片,曾经租界林立的城市多为晚近兴起的工商业都市,缺乏历史积淀,洋房成了对外输出城市文化的不二选择。

在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知识分子眼中,洋房有艺术美感、文化价值和城市自豪感。不可否认,租界内的生活方式超迈同时代的华界,今天国人海外疯狂抢购的冲洗马桶盖,早在70年前,租界里的上层社会已使用上了。

知识分子天然的彼岸存在感,令他们对过往和外来,无不保留着强烈依恋,概念不清的“民国范儿”不就是某些精英们念兹在兹的吗?

洋房经文化人的锦心绣口被描绘地无限美好,神圣不可侵犯。可惜,我们的精英只注重讲结果,忽略了过程,洋房是从哪来的?不论我们赋予它多少溢美,都不该忘记一个基本事实,这些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优雅、高贵、先进的背后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见证。

在我们宣介洋房、租界历史的时候,应该从源头讲起。高耸奇拔的哥特式、广远奇诡的巴洛克式背后,是一桩桩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完整的历史不该被碎片化理解。

诚然,很多知识精英是不大乐于这样看问题的。在他们看来,殖民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现代化。从结果看,这种结论不错,但是本末倒置。

以此类推,《赛德克·巴莱》中的高山族兄弟根本没有起义的必要。日本人为他们建起了医院、学校、邮局,让他们从山中的蒙昧人享受到现代化生活,这是在启蒙啊,为何要反抗呢?

这就涉及程序正义的问题,小洋楼的优雅不能掩盖一并带来的血腥和罪恶,文明只能自觉接受,不能强迫灌输。

看待历史要完整、客观,洋房的历史不仅有上流社会的衣香鬓影,曲水流觞,更有嗷嗷待哺的饥民,遭受无情压榨的底层劳动者。在口口声声“民国范儿”的先生们眼里,民国是黄金时代,心驰神往,无以复加。那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只向上瞧,他们的“民国范儿”是官僚买办范儿、少爷小姐范儿、贵族名媛范儿,浑然不见饱受战火荼毒,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平民。从完整的视角看待民国,实在太不美好。

历史建筑的价值,无外乎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评价一个建筑物该不该被保护,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而不是用土与洋区分。

如果不具备以上两层价值,那么年代久远的建筑被拆除并不值得惋惜。譬如,贵州山区的一座老屋危房被拆,盖起的是新房,各方面都比原先改善,我们是该欢呼山民生活质量提高,还是哀婉历史建筑多舛?

急声呼吁保护洋房,还有一层文化不自信、不自洽的心理在骚扰着知识精英。西学东渐的结果之一是摧毁了国人的文化自信,首先我要声明这种冲击很有必要,否则我们还沉浸在不切实际的自满之中。但是,一个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文明会走入绝境吗?中华文明经过冲击,不应该是浴火重生,走向新的文明吗?

这种文化不自信、不自洽在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看歌剧就雅、看京剧就土;喝红酒时尚,喝白酒落伍;起英文名高端,起表字酸腐…….如此斑斑,不一而足。看看北京前几年盖起的一众新地标,这些西方建筑师在噩梦中得来的灵感试验品,过上若干年也是老洋房。如果它们被拆,我们的知识精英会不会也嚎啕大哭呢?

如果再有老建筑被拆除,我希望大家问一问它深层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而不是纠结于浅层、廉价的“人文关怀”。拆了一个民国年间的日式厕所也如丧考妣一般,精英们的精神状态真是令人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五一北京周边自驾游山西文化游:开启一段历史文化之旅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300多公里,就可从八达岭高速转宣大高速直达山西大同,从这里,您就可以开启一段历史文化之旅了。北京人比较熟悉的,是山西的古城、大院还有恒山、五台山和云冈石窟。目前,比较常走的是绵山、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三日之旅。

作为《乔家大院》外景拍摄地,这座晋商代表乔致庸的宅院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也值得一去。晚上可以观赏古城夜景,第二天游览古城墙、古县衙、中国银行业的鼻祖——日升昌票号、明清街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