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欧洲教堂建筑文化(五篇)

导语: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日,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欧洲教堂建筑文化,欢迎借鉴!

浏览

6037

作文

5

篇1:参观欧洲教堂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去了向往已久的欧洲游玩。

瑞士的阿尔卑斯雪山、法国塞纳河畔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凤尾小船……

太多的美景让我目不暇接,但最让我感觉震撼和值得回味的莫过于欧洲的神圣瑰丽的大教堂

首先,我们游览了世界上最大的圣彼得大教堂。它位于“城中之国”梵蒂冈,是一所哥特式教堂。走进教堂前的大广场,只见圣彼得大教堂在蓝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庄严神圣;教堂两侧的长柱环廊像仁慈的上帝张开双臂拥抱我们,心里倍感温暖。进入教堂,我们被教堂的宏大气势和精美的壁画、雕塑震撼得目瞪口呆,拱形的穹顶有几十米高,壁画精美绝伦,人物雕像栩栩如生,据说都是出自米开朗基罗、 贝尔尼尼等大师之手,这里简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真是太完美了!

离开圣彼得,我们又参观了另一个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它位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和圣彼得大教堂不同,它是巴罗克式风格的;虽然没有圣彼得大教堂庄严神圣,但是却亮丽奢华。外墙是用红、绿、 白三种天然大理石建造而成;顶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色大理石圆顶。圣母百花大教堂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一朵盛开的花朵,灿烂无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教堂的天堂之门----一扇金色的大门,据说是一位艺术家用了大半生----50年才雕刻完成的,门上雕刻着精致的小天使和上帝,这扇大门只在每年复活节那天才开启。

米兰大教堂是我们在傍晚时游览的,他坐落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的市中心。教堂四周都是现代化商业中心,在夜幕和周边灯光的交相辉映下,米兰大教堂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熠熠生辉。塔尖上镶着一尊小金人,那是圣母玛利亚的神像。

我们在米兰大教堂的广场还碰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个白衣白面的“雕塑”,一动不动立在那儿,我们几个小朋友走上前,指手画脚地讨论着,突然他动了,还尖叫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原来他是一位行为艺术表演家,他有时会在那里“矗立”几十分钟,你还真以为是雕像呢。看来,欧洲大陆到处都有鲜活的艺术。

欧洲的教堂很多,风格各异,大小不一,我们无法一一游览,但我觉得每一座教堂都是艺术的宝库,神圣的殿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适用话题:文化价值、人文关怀、历史建筑等

全文共 1630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巨鹿路888号。好城市、好地段、好门牌,这么个“三好”最近不太好。

坐落于此的一幢老洋房遭到新主人的拆除,引起舆论大哗。事情并没有随着拆毁终止而宣告结束,更多的声音在讨论:为什么如此缺乏人文关怀、为什么历史建筑不能让人敬畏?

的确,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被毁,令人扼腕。可我想反问一句:如果被毁的不是洋房,而是贵州山区的一座百年老屋,还会有这么多人鸣不平吗?

以我小人之心揣度,恐怕一座乡间老屋不会引起知识精英们的义愤。同样是老建筑,洋房和农村老屋有何区别,我们为何要保护洋房呢?

晚清已降,西方文明以坚船利炮护航传入古老帝国,西风东渐,已垂百年。现代文明以西方为中心,近代开埠之通商口岸成为最早受到欧风美雨栉沐所在,租界内建起了造型不一的小洋楼,万国建筑博览馆南有申江,北有津门。

迩年,各地都在打造文化名片,曾经租界林立的城市多为晚近兴起的工商业都市,缺乏历史积淀,洋房成了对外输出城市文化的不二选择。

在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知识分子眼中,洋房有艺术美感、文化价值和城市自豪感。不可否认,租界内的生活方式超迈同时代的华界,今天国人海外疯狂抢购的冲洗马桶盖,早在70年前,租界里的上层社会已使用上了。

知识分子天然的彼岸存在感,令他们对过往和外来,无不保留着强烈依恋,概念不清的“民国范儿”不就是某些精英们念兹在兹的吗?

洋房经文化人的锦心绣口被描绘地无限美好,神圣不可侵犯。可惜,我们的精英只注重讲结果,忽略了过程,洋房是从哪来的?不论我们赋予它多少溢美,都不该忘记一个基本事实,这些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优雅、高贵、先进的背后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见证。

在我们宣介洋房、租界历史的时候,应该从源头讲起。高耸奇拔的哥特式、广远奇诡的巴洛克式背后,是一桩桩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完整的历史不该被碎片化理解。

诚然,很多知识精英是不大乐于这样看问题的。在他们看来,殖民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现代化。从结果看,这种结论不错,但是本末倒置。

以此类推,《赛德克·巴莱》中的高山族兄弟根本没有起义的必要。日本人为他们建起了医院、学校、邮局,让他们从山中的蒙昧人享受到现代化生活,这是在启蒙啊,为何要反抗呢?

这就涉及程序正义的问题,小洋楼的优雅不能掩盖一并带来的血腥和罪恶,文明只能自觉接受,不能强迫灌输。

看待历史要完整、客观,洋房的历史不仅有上流社会的衣香鬓影,曲水流觞,更有嗷嗷待哺的饥民,遭受无情压榨的底层劳动者。在口口声声“民国范儿”的先生们眼里,民国是黄金时代,心驰神往,无以复加。那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只向上瞧,他们的“民国范儿”是官僚买办范儿、少爷小姐范儿、贵族名媛范儿,浑然不见饱受战火荼毒,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平民。从完整的视角看待民国,实在太不美好。

历史建筑的价值,无外乎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评价一个建筑物该不该被保护,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而不是用土与洋区分。

如果不具备以上两层价值,那么年代久远的建筑被拆除并不值得惋惜。譬如,贵州山区的一座老屋危房被拆,盖起的是新房,各方面都比原先改善,我们是该欢呼山民生活质量提高,还是哀婉历史建筑多舛?

急声呼吁保护洋房,还有一层文化不自信、不自洽的心理在骚扰着知识精英。西学东渐的结果之一是摧毁了国人的文化自信,首先我要声明这种冲击很有必要,否则我们还沉浸在不切实际的自满之中。但是,一个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文明会走入绝境吗?中华文明经过冲击,不应该是浴火重生,走向新的文明吗?

这种文化不自信、不自洽在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看歌剧就雅、看京剧就土;喝红酒时尚,喝白酒落伍;起英文名高端,起表字酸腐…….如此斑斑,不一而足。看看北京前几年盖起的一众新地标,这些西方建筑师在噩梦中得来的灵感试验品,过上若干年也是老洋房。如果它们被拆,我们的知识精英会不会也嚎啕大哭呢?

如果再有老建筑被拆除,我希望大家问一问它深层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而不是纠结于浅层、廉价的“人文关怀”。拆了一个民国年间的日式厕所也如丧考妣一般,精英们的精神状态真是令人隐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全文共 2095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自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行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 建筑样式文化 因地制宜 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用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省,所在之地以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此外,冬暖夏凉的气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除了这些自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广泛分布为这片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的历史人文文化气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它的存在使人类可以避免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扰,得以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安全生存。在不断发展的实体建筑当中,不仅包含着智慧的建筑理念、多样的建筑风格,也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习俗,而这也正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当属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传统建筑最具特色。

1.建筑样式文化

苗族闻名的吊脚楼建筑是贵州较为多见的一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样式,其建筑材料为木材,以阁楼样式呈现,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山间,远远望去颇为壮观;布依族则主要因地取材,使用岩石和石板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其建筑样式比起木质的吊脚楼就多了几分坚硬的感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和凉亭等传统建筑和苗族的吊脚楼一样属于建筑上的干栏式,但是“侗族同胞多为聚族而居,居住方式摆脱了地面居住的束缚,采取在架空层面上生活的离地居住习惯。……,这是侗族干栏建筑区别于苗族居住类型的重要特征。”[2]

这几种建筑不仅在选材和外观上充满特色,其实用价值也值得称道。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储藏工具,中层住人,上层储粮。这样的建筑结构层次鲜明,经济实用。

2.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

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少数民族人民在建造房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和谐思想。不论是苗族吊脚楼还是侗族鼓楼,其建造一方面是聪明地从整体布局出发,因地势而建,从而既能节省材料和人力,又能达到安全、舒适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不会盲目地大规模挖山平地建房,根据当地地势、坡度的不同,吊脚楼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很好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并维护了生态平衡。”[3]

3.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关于传统建筑折射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例如苗族吊脚楼的空间结构是以正中间的房屋为核心,向两翼延伸辐射的。而这个核心当中便安放着“祖宗的圣灵神龛”[3]。将祖宗的圣灵安置在家庭空间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苗族人对祖宗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而通过这种空间设计,又能够看出后人围绕祖宗的圣灵而居,此法具有凝聚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团结强度的作用。

三、结语

从上述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初步分析来看,民族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实用价值和深厚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建筑开始严重影响到传统建筑的核心地位,在具有更强实用价值和新颖居住文化的现代化建筑面前,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如今少数民族及其建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汉化的今天,千百年来多元的民族文化能否继续生存、能否找到合适的发展变迁途径,将是很长时间之内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注释:

[1]基金来源: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大学生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变迁研究——以贵州省民族地区为个案》

[2]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何彪,王伯承.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4).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欧洲的咖啡文化作文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咖啡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化形式了,从咖啡进入这块大陆,到欧洲第一家咖啡馆的出现,咖啡文化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显示了极为旺盛的生命活力。

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咖啡与音乐、华尔兹舞并称“维也纳三宝”,可见咖啡文化的意义深远。

在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把男人等同于咖啡,这是何等的非比寻常。意大利人对咖啡情有独钟,咖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了。在起床后,意大利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煮上一杯咖啡。不论男女,几乎从早到晚咖啡杯不离手。

在法国,如果没有咖啡就像没有葡萄酒一样不可思议,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末日到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法国由于咖啡供应紧张而导致许多法国人整日无精打采,大大影响了这个国家正常的生活。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人担心战争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商品,当电视台的采访记者把摄像机对准抢购商品的民众时,镜头里显示的却是顾客们手中大量的咖啡和方糖,一时传为笑谈。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不是咖啡本身的品质和味道,而注重饮用咖啡的环境和情调,表现出来的是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就像卢浮宫中那些精美动人的艺术作品一般。

从咖啡传入法国的那一天开始,法国的文化艺术中就时时可见咖啡的影响和影子。17世纪开始,在法国,尤其是在法国的上流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因为品饮咖啡而形成的文化艺术沙龙。在这些沙龙中,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在咖啡的振奋下,舒展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无数的文艺精品,为世界留下了一批瑰丽的文化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中作文:欧洲地理——建筑标志篇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法兰西还是英吉利

我习惯于把历史读成地理

古老的码头,悠远的港口

我持一束鸢尾花

任它飘扬远去

一个传说流传到中古世纪

在焚烧的过去

钟声敲响了回忆

岁月的年轮里

我走进欧洲的领域

灯塔

那块古老的海岸

摇曳的风停留了守望

灯塔的晚钟响彻耳畔

远方的远方在呼唤

蔚蓝的海不宽

此岸连着彼岸

沉沦的夕阳

与海平面像一幅斑驳的油画

仿佛碎在等他上的少许阳光

那样哀伤

那块古老的海岸

摇曳的风进入了夜晚

月光失在阴森森的灯塔上

剥落了一丝一丝的惆怅

化开了一滴一滴的彷徨

星空中那微弱的星光

亦被风吹的若明若暗

仿佛一深一浅的海洋

那样婉转

那块古老的海岸

摇曳的风停留了遗忘

静静地憔悴了灯塔的模样

微弱的灯光被雾迷失了方向

远方的船落入迷茫

隐隐约约看不见的地方

停留在灯塔的身旁

仿佛思念的笛在风中流淌

那样悲凉

教堂

在残酷的古代

没有任何的依赖

古老神明蒸腾起

人间的尘埃

迷乱着现在

哽咽着悲哀

月光散落一地的荒凉

占领了几块叫做浪漫的瓷砖

午夜未央的教堂

哥特式风格的张扬

转圈地领略高深的天窗

听着唱诗班的孩子

把诵读的声音越拉越长

坐在中间排望着无可奈何的图案

等待银光渗出晦涩的密码

沉浸圣洁的悠扬不能自拔

祷告上帝

在教堂之夜

别让月唯美到绝望

我华丽的过往

穿梭于教堂

城中心和一把黑布伞

转动

扯破执着的喟叹

我惊悚地回望

角落的幽暗

披着一件银白裳

甩拌

划伤夜华的惆怅

风车

一月,荷兰的风车轻响

二月,将寂寞溢成芬芳

三月,微风传来花香

四月,微风如烟的忧伤

五月,荷兰的风车轻响

六月,把梦想涂出一丝希望

七月,风车症状的烂漫

八月,转动起心的沧桑

九月,荷兰的风车轻响

十月,有一幅想象的油画

十一月,风车像一段午后童话

十二月,一段往事在静静流淌

清风,描绘着风车的模样

蓝天,勾勒出一笔一划

平原,思念记忆是一篇诗章

花香,把那诗章点化

风车,是一种向往

荷兰,把那种向往点燃

在欧罗巴,荷兰的风车轻响

城堡

空灵回响是过去的风铃

晚风习习吹散了遮月的乌云

未到12点的夜里

给站在城堡天台上的人

怎样布景

回忆溅起悲剧

悲剧演绎命运

命运婉转城堡的神秘

长廊噬血阴暗

塔楼地狱天堂

吸血鬼以什么之名浪漫

中世纪狼人传说还在徜徉

幽灵在每个斜坡与转角流浪

我偶尔找到一张窗

看到古堡边缘怪石正抵御海浪

欧洲就是这样

诠释异样的奔放

毁灭高贵的张扬

昏亮的城堡

突兀的墙

我在边看着它表现

诡秘的乖张

来隐藏光照射的牵强

于是,又到了藤蔓缠绕的祭坛

开始祭奠情感

用45°角去看他们

巨大的生命

似乎总有一种约定

灵魂的本意并不是美丽

有太多的不幸分配命运

不再离开

看样子悲伤早已注定

当所有的城市参加战役

会发现一种孤独和崇拜

无法言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