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及点评(精彩两篇)

作文题目是指考试试卷中作文的题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评类作文材料及范文及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4851

作文

2

篇1:㈡时评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同异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就事论事”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有很多不同,不能完全套用“十步法”。“就事论理”的时评写作与传统“给材料作文”的写作近似,可以借用“十步法”。

1、“就事论理”的时评可按“引提联议结”五步立意行文。与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一样,时评必须在序论中“引用材料”,并针对材料(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文中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在论证过程中,“就事论理”的时评可以“联”和“议”:可以挖掘“材料”以外的内容,可以有所外延,比如引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或引用事实论据作为支撑。但总体上不能离开“时事”,挖掘、外延是为了更好地评论时事。无论是“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时评在分析、评论之后都会作出结论,或重申自己的观点。很多时评在结论时与传统立论文一样“提出主张”,以起到解决问题的指导作用。

2、很多时候,传统的“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敲门砖”,只是作为立论的依据—只是用来提炼论点,论点提出后,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把“材料”“丢在一边”不再提及,但“就事论事”却不能丢开“材料”,因为“材料”就是它要评论的对象,必须在行文中处处紧扣材料,针对材料,否则就会跑偏。

3、因为命题所给的材料(时事)就是评论的对象,文章的论点就是对时事的看法,所以时评提炼论点的难度不大,而且不容易偏离题意。传统“给材料作文”往往更重视立意的高度,要利用材料提炼出一个高新的论点,因而容易“拔发离地”,致使偏离题意。而且,时评在行文中需要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所以不容易在论证中跑离,而传统“给材料作文”多数是“丢开材料”论证,所以容易出现不能证明论点的情况。

4、传统“给材料作文”利用“材料题”中的“材料”提炼出论点之后,可以海阔天空地从古今中外的材料中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不容易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就事论事”的时评却受到很大限制,它必须与“材料”寸步不离,常常会“无话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广州中考作文:广州风格,材料原作者现身点评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广州中考作文是: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地铁客的风格》这篇文章,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及其地域文化。同样,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可以反映出广州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面貌。请你结合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广州风格”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600字以上。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4、不得抄袭《地铁客的风格》一文的内容。

《地铁客的风格》原作者、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点评表示,这一中考题切合广州实际、有人文思考。

毕淑敏称,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很高兴,因为命题老师觉得自己写过的这篇文章有一定的价值,能让广州广大中学生来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有点紧张,因为作文题分值也挺高的,怕出现偏题、怪题,考生们会不会为难?但地铁大家基本都坐过,算不上偏和怪,命题老师还是挺接地气的。文中去过的这些城市,发现坐地铁的时候,大家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可能具有特殊的地理情况的不同,也有人口密集情况的不同,文化和公众素养的基本状况差异也在里面。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语文高级教师周晓穗老师点评说:今年广州市中考作文“广州风格”,此作文题相比近三年 “迟了一分钟” (2014); “出错”(2013); “改变一点点”(2012)之类 “裸题”即没有任何提示语,只有标题和要求的出题形式。今年“广州风格”是一个给提示语的全标题作文。它由提示语、标题(题目)、要求三个部分组成。今年作文试题新颖,变化比较大,开创了广州市中考作文的“先河”。文学类大阅读和作文题目相连。往年,这两部分是独立的,主题也不一样。从这一角度,今年作文命题可以理解为材料作文,与全国高考卷接轨,这样考生需要更多的思考,难度也相对增加。

今年命题中首次“地域特色”展现,“地域特色符号“是考查一个学生对身边生活的一种观察。体现命题思想中对传统广州广府文化的关注和现实生活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张心科认为,“广州的风格”就像前些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一样,利弊相生,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关注本地域的文化(制度、物质、精神)等;另一方面可能有违大型选拔考试的公平原则,因为广州的郊县的学生来市区机会不多,又因为广州是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很多,他们的子女转来就读的时间很短,如果对广州本身不熟,这样篇作文就很难写好,倒并不是这些孩子平时写作水平比生活在广州市区的孩子的写作水平低。不过提供范文的作法佷好,让学生不至于离题,可模仿其写法而不是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