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弘扬孝道的句子1000字(推荐5篇)

古今孝事,无需惊天动地,无需感天动地。小编收集整理的弘扬孝道的句子1000字,欢迎大家查看。

浏览

5870

作文

57

篇1: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孝道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由咿咿呀呀的稚童到心怀理想的青年,这个过程叫成长。由后者到身躯佝偻的老人,这个过程叫衰老。但我认为这两者具有一致性,成长就是衰老,这是亘古不变的定理。

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呢?当走在爸爸身后看到稍稍弯曲的后背时;当坐上家里的“老爷车”感到鞋子与地面的磨擦时;当听到洗澡后妈妈帮我梳特不好梳的头发叫我蹲下的声音时……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当我在成长的时候,我最爱的人在变老。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消耗,意识到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以后该怎么办?然后开始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很遗憾,许多人都觉得太不现实,然而,有一项,肯定所有人都能做到,那便是孝!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一个人呱呱坠地起,便与一个家庭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最浓厚的一份亲情。从个人角度而言,孝道是道德的要求,从国家角度而言,孝道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做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使命。

我国自古就有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有一篇讲的是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他的继母并不喜欢他,好几次去王祥的父亲那里告状,可王祥很听继母的话,继母让他做的事,他都会尽力把它做好。一天,后母生病了,想要吃活鱼,可外面风呼呼地吹,天空中飘着大雪,河面都结了厚厚的冰,怎么可能捉得到鱼呢?这时,王祥灵机一动,他想:我可以用自己的体温使这河面的冰熔化。于是,他就脱掉了衣服,趴在寒冷的冰面上,他冷得直打哆嗦,但为了继母,他一直忍着。突然,他身下的冰面裂开了,两条鲤鱼蹦了出来,他高兴极了,提着两条鱼就回家给继母煮汤喝了。其实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也深有感触,想着自己也要像王祥一样,为父母做一些事。但是因为太懒了,所以做的很少。

写此文时,因为没有构思,本想胡诌几句,草草了事。而静下心后,却觉得难,太难!是因为父母为我做的太多了,说不尽。也源于这些年对父母极少关心,且前日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心里感到愧怍,不愿写此文。

回望这几年,由于自己由于自己的任性,让父母操碎了心。我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爸,妈,今后我一定会积极上进,不惹你们伤心。既然生命短暂,那便毫无遗憾的渡过这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以弘扬孝道为话题的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广西青少年上,认真阅读了“孝德好书大家读”专栏上的每篇文章,这些精选的一个个孝德好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激励着我,特别是《苹果留给妈妈吃》这个孝德故事更是令我感动不已,浮想联翩……

这个孝德故事主要说:9岁的倪东艳同学,在她8岁的时候爸爸死了,她独自一个人照顾天生智障的妈妈,妈妈患小儿麻痹症,走不了路,8岁的倪东艳就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整天忙碌在妈妈的床前和厨房之间,有时炊烟呛得她不停地咳嗽,煮好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吃,一双小小的手换洗妈妈身上的一件件脏衣服……倪东艳的家,在距离重庆市400公里外的黔江区鹅池镇方家村,她的家坐落在山腰上。

爸爸走了,小东艳和妈妈在这里单独生活了一年多,她以一个孩子的坚韧和顽强天天服侍妈妈,跟妈妈一道过起了艰难而又不乏快乐的日子,并以此感动了社会各界,被评为重庆市年龄最小的孝老爱亲模范人物!在领奖会期间,一位服务员姐姐送给倪东艳一个苹果,她总是舍不得吃,姐姐不解地问她时,东艳踮起脚尖附在服务员姐姐耳边悄悄说:“我想留给妈妈吃……”尽管是到城里来领奖了,但她心里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妈妈!

我比倪东艳大两岁,与她相比真是太惭愧了,在家里我一点家务事也不会做,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都不愿意干,总是跑去玩耍或是上网玩游戏。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有急事外出来不及做午饭了,就把面条、配料等准备好在桌面上,留下便条:“女儿,爸爸妈妈要到乡下外婆家有急事,天黑才能回来,你自己煮面条吃吧!”放学回家我已是饥肠辘辘了,想起往日一进家妈妈就为我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今天却要自己煮,心里的怨气真是不打一处来,边装锅边埋怨,而液汽炉的火老是打不起来,我气愤地把液汽炉的开关开到最大挡,突然,“哧”的一声,一股火苗蹿上炉面,我的手也被烧伤了……如今看了倪冬艳的孝德故事后,我感到很惭愧,倪冬艳8岁就能照顾残疾的妈妈,而我的爸爸妈妈半天不在家,自己煮一餐面条也煮不成,真是太惭愧了!

学习了《苹果留给妈妈吃》这篇孝德文章后,我也要像倪东艳一样,在家里要做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自己做,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在学校里我不仅要尊师、孝师,而且还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孝在我心中,争当孝德好少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成为一位孝德好少年!

[以弘扬孝道话题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弘扬孝道,本色做人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解决父母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 "养"只是为人子女者对于父母最底限的机械劳动而已了。现代人的脑海中虽然种植着孝顺的种子,终究没有真正的发芽、开花。那种子只是一种潜意识中强加给自己的责任------父母就得我养活。

活是活着呢,活得咋样?你给父母拿来山珍海味,但是就随手往桌上一礅,然后冷淡无比的来一声:“吃吧。”看见老娘在洗衣服,很不耐烦地来句:“我来。”这就是孝?孝敬本应使父母快乐,你就那么多不耐烦,他们能乐得起来吗?父母只需要物质上的“养”,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敬”?不但需要,而且老人需要的比我们更多。缺少了“敬”的“养”,一定是态度出现了问题,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不是根于诚笃。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孝道被当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确,传统孝道不免糟粕。孝经有云:“毛发色肤取之于父母,稍有损耗是为不孝”,这有些苛刻;丁兰“刻木求亲”稍有做作与夸张;郭巨“埋儿奉母”之举也未免迂腐。“顺者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让我们难以接收了。我们这么想不为过。我们不需要那么做,更不必要那么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备的美德特质我们没有资格否定。

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绝对应该发扬光大,而且誓在必行。从风俗角度上说,这更是极为重要的。元代张养浩说:“盖自上而下者谓之风,因上而成者谓之俗,故风俗,国家之元气,风俗厚则元气盛……风俗薄则元气衰……”元代御史上奏时也说过:“国家以风俗为本,……而风俗厚为治之至要也。”对于当今社会的风俗如何,笔者不敢妄下言论。简单说来我们起码得有个全国上下都一致的观点吧!

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因为整个民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有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就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说到此处似乎与孝道甚远了,也过于理想化,然而离我们最近的、最实际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统一民风不正是孝道吗?一个人还不能爱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爱别人的家,乃至于国家这个大家庭呢?连最容易的“风”也形成不了,那只能眼看着“疯”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扬光大了孝道,再谈其他的也就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弘扬中华孝道作文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广西青少年网》上,认真阅读了“孝德好书大家读”专栏上的每篇文章,这些精选的一个个孝德好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激励着我,特别是《苹果留给妈妈吃》这个孝德故事更是令我感动不已,浮想联翩……

这个孝德故事主要说:9岁的倪东艳同学,在她8岁的时候爸爸死了,她独自一个人照顾天生智障的妈妈,妈妈患小儿麻痹症,走不了路,8岁的倪东艳就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整天忙碌在妈妈的床前和厨房之间,有时炊烟呛得她不停地咳嗽,煮好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吃,一双小小的手换洗妈妈身上的一件件脏衣服……倪东艳的家,在距离重庆市400公里外的黔江区鹅池镇方家村,她的家坐落在山腰上。

爸爸走了,小东艳和妈妈在这里单独生活了一年多,她以一个孩子的坚韧和顽强天天服侍妈妈,跟妈妈一道过起了艰难而又不乏快乐的日子,并以此感动了社会各界,被评为重庆市年龄最小的孝老爱亲模范人物!在领奖会期间,一位服务员姐姐送给倪东艳一个苹果,她总是舍不得吃,姐姐不解地问她时,东艳踮起脚尖附在服务员姐姐耳边悄悄说:“我想留给妈妈吃……”尽管是到城里来领奖了,但她心里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妈妈!

我比倪东艳大两岁,与她相比真是太惭愧了,在家里我一点家务事也不会做,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都不愿意干,总是跑去玩耍或是上网玩游戏。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有急事外出来不及做午饭了,就把面条、配料等准备好在桌面上,留下便条:“女儿,爸爸妈妈要到乡下外婆家有急事,天黑才能回来,你自己煮面条吃吧!”放学回家我已是饥肠辘辘了,想起往日一进家妈妈就为我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今天却要自己煮,心里的怨气真是不打一处来,边装锅边埋怨,而液汽炉的火老是打不起来,我气愤地把液汽炉的开关开到最大挡,突然,“哧”的一声,一股火苗蹿上炉面,我的手也被烧伤了……如今看了倪冬艳的孝德故事后,我感到很惭愧,倪冬艳8岁就能照顾残疾的妈妈,而我的爸爸妈妈半天不在家,自己煮一餐面条也煮不成,真是太惭愧了!

学习了《苹果留给妈妈吃》这篇孝德文章后,我也要像倪东艳一样,在家里要做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自己做,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在学校里我不仅要尊师、孝师,而且还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孝在我心中,争当孝德好少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成为一位孝德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弘扬孝道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解决父母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养"只是为人子女者对于父母最底限的机械劳动而已了。现代人的脑海中虽然种植着孝顺的种子,终究没有真正的发芽、开花。那种子只是一种潜意识中强加给自己的责任——父母就得我养活。

活是活着呢,活得咋样?你给父母拿来山珍海味,但是就随手往桌上一礅,然后冷淡无比的来一声:“吃吧。”看见老娘在洗衣服,很不耐烦地来句:“我来。”这就是孝?孝敬本应使父母快乐,你就那么多不耐烦,他们能乐得起来吗?父母只需要物质上的“养”,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敬”?不但需要,而且老人需要的比我们更多。缺少了“敬”的“养”,一定是态度出现了问题,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不是根于诚笃。

孝道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孝道被当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确,传统孝道不免糟粕。孝经有云:“毛发色肤取之于父母,稍有损耗是为不孝”,这有些苛刻;丁兰“刻木求亲”稍有做作与夸张;郭巨“埋儿奉母”之举也未免迂腐。“顺者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让我们难以接收了。我们这么想不为过。我们不需要那么做,更不必要那么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备的美德特质我们没有资格否定。

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绝对应该发扬光大,而且誓在必行。从风俗角度上说,这更是极为重要的。元代张养浩说:“盖自上而下者谓之风,因上而成者谓之俗,故风俗,国家之元气,风俗厚则元气盛……风俗薄则元气衰……”元代御史上奏时也说过:“国家以风俗为本,……而风俗厚为治之至要也。”对于当今社会的风俗如何,笔者不敢妄下言论。简单说来我们起码得有个全国上下都一致的观点吧!

一个民族的强大是因为整个民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有相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就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说到此处似乎与孝道甚远了,也过于理想化,然而离我们最近的、最实际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统一民风不正是孝道吗?一个人还不能爱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爱别人的家,乃至于国家这个大家庭呢?连最容易的“风”也形成不了,那只能眼看着“疯”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扬光大了孝道,再谈其他的也就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