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壮族三月三满分作文热门20篇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壮族三月三满分作文,欢迎借鉴参考。

浏览

6689

作文

55

篇1:壮族“三月三”日记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是家乡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家乡人通常要吃一种比较特别的食物——荠菜煮鸡蛋。

荠菜在我们那里又叫地菜。春天,当南方的雨水伴着滚滚的雷声一阵阵洒下来的时候。荠菜便一片一片的从地里冒出来。田埂上、菜园里、河边的草地,都可以看到荠菜的身影。细而滑的茎,狭而长的绿叶儿,还有一簇簇散发着微香的小白花。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荠菜在春风里摇曳,在阳光下闪光……

在家乡人的意识里,三月三吃了荠菜煮鸡蛋,就能祛鬼除魔,确保一年平平安安的。母亲每次劝我喝苦涩的荠菜汤时,总是说:“喝吧,喝了它,今年就不生病,学习拿第一。”幼时的我居然也信了,把眼睛一闭,一口气喝了一大碗。然后再把沾在碗边的糖舔干净。那时的我天真的认为:只要到了三月三就会有荠菜煮鸡蛋吃。却没想过自己也会长大,也要离开家离开父母,也有吃不到菜煮鸡蛋的时候。

又是一年三月三,想起童年苏红那首老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高考满分作文记叙文:母爱,三月的阳光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旅途漫漫,我把生活诠释成一段孤独的流浪,通向梦想的大道旁驿站不断,我却不愿停步,期待一份轰轰烈烈,一份举世无双。直至精疲力竭,蓦然回首,惊觉原来道旁有的不仅仅是残香……

也许是在题海里浸泡得太久,有些浮肿,我披星戴月而归,脸上总是挥不去“疲倦”二字。

打开灯,书桌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把小小的房间点缀得格外温馨。我并不奇怪,一点也不,奶茶在每天的这令时候都会准时出现在桌上,风雨无阻。何况此时的我正为另一件事而烦恼。

曾经,我可以挥笔如行云流水,开卷成文。可如今,小小一篇《母爱》却让我的思绪停滞不前,心中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可怕的空白。

“是妈妈不够爱你吗?”“不,不是。”“是她为你所做的不够多吗?”“不,也不是。”“那为什么你却偏偏表达不出母爱呢?”……

我不住地问自己,终是把头弄得胀痛无比也没有答案。挥手问,我碰到了奶茶,香气四溢的奶茶,一仰脖,奶茶顷刻入肚,一股暖流立即自下而上升起,我浑身一颤,立扫所有烦恼,将之抛于九霄云外。母亲知道我需要的一切。

我听见门被轻轻地开启,一回头,妈妈抱着一床被子走了进来。棉被满是阳光的味道,似乎在这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内,又升起了一轮小小的太阳。妈妈见我手握空杯,呆呆地望着她,脸上立刻漾起笑容,那是一种只有在母亲脸上才会荡漾的微笑,温暖到叫人无法抗拒。我点点头轻轻“嗯”了一声,望着母亲转身出门。

就在她出门的那个瞬间,我突然灵光一闪:难道这就是母亲的爱?但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又怎会如一杯奶茶般平凡?我追出房去,想要寻找答案,然而在看到母亲的刹那,我止住了脚步,妈妈问“还要一杯,是吗?”我笑了,终于明白母爱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平凡,于是那轮小小的太阳又升起在我的心田,我的漫长旅途之上。因为我懂得了珍惜,珍惜平凡的奶茶之中浓浓的母爱。也就此明白,爱妈妈,我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

细细一品,那杯浓浓的奶茶真的好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壮族三月三习俗作文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关于壮族三月三习俗的作文

壮族三月三习俗作文选登

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选登

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500字

小学生壮族三月三作文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壮族的三月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三月初三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古帝乡人潮涌动,齐集狮子山白水寺之上,游览大好春光,瞻仰刘秀金像;舒展身心于山野,祈福平安于寺庙。

是日,八方游人如同百川归海,帝乡繁华之街道更显节日之盛装。满街横幅迎风招展,琳琅商品摆放两边;劲歌热奏吸游人,辣舞狂跳促展销。街中车流如织,人流如潮。行人摩肩接踵,游者络绎不绝;老人面露祥和之气,小孩尽显欢乐之容,青年极扮潇洒之酷,少女尽穿时髦之装。繁华锦绣,平日少有。

古帝乡吴店镇,物华天宝,地杰人灵,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忆往昔,龙飞白水孕育氤氲之气,光武中兴谱写辉煌篇章。看今朝,汉十高速横贯全境,明星乡镇初显靓丽容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小康和谐社会芳容初绽。政治清明又显盛世气象,人民安乐再露喜悦情怀。三月三日是舒展之日,是自在之日,是喜庆之日,是祥和之日。

白水湖微波荡漾,狮子山满目青翠。嫩绿枝头新叶招手,古色建筑古香依旧。白水寺前九龙环山,刘秀殿后万木争春。远看山寺桃花朵朵盛开,近看洛阳牡丹株株吐艳。游乐场地不亚于迪斯尼乐园,文化戏台不逊于梨园闹春。山上处处人潮涌动,路上一片欢歌笑语。鼓乐喧天震动山野鸟兽,人声鼎沸玩乐农家庄园。白水碑廊似悠悠古韵弹唱从古至今的诗文真谛,阴丽华园像隐隐笙歌飘溢从冬到春的百花芳香。相机闪动留下难忘瞬间,数码摄影刻下美好记忆。登腾龙阁俯视帝乡高楼林立,坐三马亭环看白水今日新貌。刘秀金身静诉一段千年激越往事,帝乡人民开创一页今生盛世旅游。感时日之逢迎盛世,唱生活之再添斗金。游山乎其心情何等畅快!观人乎其感觉何等惬意!呼八方游客,于明年三月三日携亲朋好友,盛节再相逢,古帝乡,白水寺,敞开双臂欢迎你!

三月三是三月盛会,是帝乡金春,是百姓节日,是人间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壮族的三月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壮族三月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壮乡武鸣,这是一个壮民族风俗浓厚的地区。说起家乡的“三月三”那是十分有趣的。

农历三月三是壮乡的传统歌节,这一天,勤劳的壮族人民家家户户都做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杀鸡宰鸭,备上丰盛的壮家宴招待亲朋好友。

当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县城赶歌圩。县城到处是张灯结彩,鲜花盛开,彩旗飘扬,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挤满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共同欢度“三月三”歌圩。

歌圩的活动丰富多彩,有千人竹竿舞、抛绣球、抢花炮、唱山歌,还有斗鸡、斗鸟、斗牛等,其中千人竹竿舞是歌圩活动人气最旺的节目。千人竹竿舞分为好多个方块进行表演,姑娘和小伙子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舞动着手中的道具灵巧地跳着。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当夜幕降临,狂欢了一天的人们都渐渐散去。但江滨公园的歌台依旧热闹非凡,山歌对唱还连绵不断。听说每年的歌圩山歌唱上三天三夜都唱不完,好比壮家人的幸福生活红红火火,壮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壮族三月三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年年三月摆歌台,声声山歌唱不绝……”在农历三月初三时,便是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歌圩节。

而关于歌圩节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

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人们称她“刘三姐”。刘三姐聪明过人,经常有山歌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揭露财主们的罪行。以至于财主们一心想将刘三姐,除之而后快。在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下山时,一位名叫莫怀仁的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导致刘三姐不幸坠崖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三姐,现在每年三月初三这天歌唱,一唱便是三天三夜,从此,歌圩节便形成了。

“咚,咚,咚。”

听,这是哪的声音?原来,这是有人在跳竹竿舞啊。

一些壮族的原住民手持竹竿,对立面的站着。口中唱着山歌,手中的竹竿便跟着山歌的节奏上下摆动着发出“咚咚”声。唱起了山歌,那些手捧五彩糯饭的壮族老乡也跟着节奏跳起了竹竿舞。激昂欢乐的竹竿舞,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身心,也使一些游客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进去。顿时,所有的欢呼声、喝彩声、鼓掌声都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一曲竹竿舞未了,歌圩节的另一出重头戏――山歌对唱,开始了。

“林中千万树,单这颗匀称;林中这些人,数妹最心称。”在这个壮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里,壮族人民不仅会举行盛大的宴会,还会在这天择良人。若有能对上山歌的人,便是有缘人。

除了竹竿舞,山歌对唱等活动,壮族人民还在那三天里举行舞龙(狮)、斗牛、吃五彩糯米饭、抛彩球等活动,以示喜庆。

祭三姐,唱山歌,三月三,歌圩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壮族三月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你要走了。原谅我不亲昵地叫你,因为名字太多,我实在无法抉择。还记得么,当我把你所有的名字写下来时,你撒娇般的感动伴着一个泪水涟涟的表情。可我知道你不会哭的。你曾许下诺言,初中三年你决不会让我们看到你哭的样子。可你最终还是违反了,因为一个男孩的欺负。你边擦干眼泪边说,这不算。后面的解释我早已记不清了,可我记得你倔强的表情,那个高傲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那等到三月三日,我们分别的那一天,你会哭么?我们都不许哭,好不好?

你要走了。到另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大城市去。你会不习惯么?你身边没了我们的芭比,没了我们的秘密花园,没了我们的疯笑。这里你不吃早饭时会有人提醒,那里呢?这样迟早会落下胃病的。你听了这话,只是笑笑,不服气地昂头甩辫子。我们有时明明都知道是对的,却用这样的方式装成不同意。我们这俩个奇怪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那等到三月三日,我们分别的那一天,你会把悲伤藏起来,灿烂地笑么?我们会习惯这种分别的场面吗?

你要走了。我想,不习惯的不仅是你,更是我吧。你将不会天天在我身边,蝴蝶一般地转悠,你将不会与我走在花径上诉说心肠,你将不会以你万伏电压的眼睛玩笑般地电我……不会了!从此,没有人陪我一起疯狂地大笑,没人陪我摆弄那些在他人眼中幼稚的东西,没人拉我无所事事地闲逛,没人能如此了解我,没人能与我如此相象……

那等到三月三日,我们分别的那一天,我该挽留你么?

我们曾大喊:“我们要永远在一起做好朋友!”你还记得么?但我知道这不可能,所以我早已做好初三毕业后分离的准备。可为什么你要将这提早半年?

我甚至开始质疑“永远”。难道说,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永恒的事情吗?所谓的永恒,只是天大的谎话?

那永远长不大,不也是一个笑话吗?长大了,就必须接受一次次这样残酷的洗礼?

我不知道。也许也不会有人知道。彼得?;潘只是想象中永无岛的精灵,《不想长大》也只是童心未泯者编织的美丽谎言。同样不想长大的我们,也在自欺欺人地欺骗着自己。

等到三月三日,我只能说声再见了。

再见。你要好好的。

再见。我们都要好好的。

再见。我们不许哭。

再见。请不要忘记,那些日子,那些地方,那时花开。

三月三日,离歌奏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壮族三月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每到这个时候,抬头望望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风筝,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儿时的情景——

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风筝节”,在我的故乡,这个时候是孩子们的天堂。

春风微微地吹过田野和山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长的短的风筝。有蜈蚣,有蜻蜓,有瓦片,还有燕子……

这些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放的风筝。那时候,我家里很穷,就只能放自己用纸糊的风筝,这也是当时最普遍的风筝了。

纸糊风筝很简单,一张废报纸,两根竹子,另外一杯浆糊,再加自己的巧手,就可以做成令人心动的风筝了。

风筝糊好了,我们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心愿和理想。

迎着春风,让手中的风筝放飞到天空。

风筝飘啊飘,有时翻两个跟头,有时摇摆一下尾巴……像是在跟我们诉说:一份成功·一份感动!

夜,来临了。我们将手中牵着风筝的线,轻轻一放……

啊!风筝飞吧!飞得更高更远!带着我们的愿望尽情地飞吧!

……

光阴似流水,童年的美好时光,只能留在记忆深处回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的我正当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我要回首昨天,吸取不足的教训;把握今天,努力做好手头上的事情;展望明天,有计划地走好以後的人生道路!

朋友,跟我一起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壮族三月三作文4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真是特别而又快乐的一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重大的“三月三”庆祝活动,今天预报的节目有跳舞、唱歌、吹葫芦丝、有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竿舞、还有品尝美味美食。最重要的是无人机在空中进行前后左右的航拍呢,节目演出之后据说还要在电视台播放呢!

大约10点钟,我们排着队,拿着小板凳到观众席,找好位置后,到文化广场上去跳开场舞,先跳《迎客歌》,再跳《敬酒歌》,我们伴随着欢乐的乐曲,跳着优美的舞蹈,唱着动听的歌曲,广场上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等我们跳完后就回到观众席坐下接着看后面的表演。

后面的表演首先是花山拳,再是狮公舞,然后是吹葫芦丝,最后是二十四字歌,花山拳是壮族与野兽搏斗、部落斗争、抵御外侵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搏击术,经过长时间演变形成武术功夫。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演出结束了,我们回到教室里享受美食,有色、香味俱全的春卷,有紫、黄、红、白、黑的五色糯米饭,有酸酸甜甜的酸嘢,有美味可口的鸡翅、寿司、冰糖莲藕,还有王老师做的香味十足的鹌鹑蛋汤……同学们都吃的津津有味,不亦乐乎;最受欢迎的就是鸡翅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我没有尝到,被同学们一下子吃完了。

短短的一天过去了,三月三的庆祝活动是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壮族的三月三作文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壮族三月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农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从我跟奶奶住在一起时,我就知道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要用地菜煮鸡蛋吃,还要喝地菜煮鸡蛋的水,那水一点都不好喝作文 ,还有一种很奇怪的气味,可奶奶偏要我喝,还说喝了就有好吃的东西,为了好吃的东西,我只好喝了。

我喝完之后就问奶奶,为什么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煮鸡蛋呢?奶奶说:“这三月三呢是个特别的日子。”“怎么特别呢?”我忙问,奶奶说:“传说呀,这三月三呢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就命令观世音菩萨洒下圣水,可这圣水被一种植物的东西——地菜,地菜吸引了圣水的灵气,所以大家都用地菜煮鸡蛋,还要唱地菜煮鸡蛋的水。”

原来这就是三月三,煮鸡蛋的来历呀!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壮族三月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在江苏省有在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每逢三月三,各种小商贩就会在街上摆起摊位,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条长龙,这也是全年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壮族三月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壮族三月三作文400字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中考满分作文欣赏:母爱三月的阳光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旅途漫漫,我把生活诠释成一段孤独的流浪,通向梦想的大道旁驿站不断,我却不愿停步,期待一份轰轰烈烈,一份举世无双,直至精疲力尽,蓦然回首,惊觉原来道旁有的不仅仅是残香……

也许是在题海里浸泡得太久,有些浮肿,我披星戴月而归,脸上总是挥不去“疲倦”二字。

打开灯,书桌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把小小的房间点缀着格外温馨。我并不奇怪,一点也不,奶茶在每天的这个时候都会准时出现在那儿,风雨无阻。何况此时的我正为另一件事而烦恼。

曾经,我可以挥笔如行云流水,开卷成文。可如今,小小一篇《母爱》却让我的思绪停滞不前,心中莫名地产生了一种可怕的空白。

“是妈妈不够爱你吗?”“不,不是。”“是她为你所做的不够多吗?”“不,也不是。”“那为什么你却偏偏表达不出母爱呢?……”

我不住地问自己,终是把头弄得胀痛无比也没有答案。招手间,我碰到了奶茶,香气四溢的奶茶,一仰脖,奶茶倾刻入肚,一股暖流立即自下而上升起,我浑身一颤,立扫所有烦恼,抛之于九霄云外。母亲知道我需要的一切。

轻轻地,我听见门被开启,一回头,妈妈抱着一床被子走了进来。棉被满是阳光的味道,似乎在这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内,又升起了一轮小小的太阳。妈妈见我手握空杯,呆呆地望着她,脸上立时漾起笑容,那是一种只有在母亲脸上才会荡漾的微笑,叫人无法抗拒。我点点头轻轻“嗯”了一声,望着母亲转身出门。

就在她出门的那个瞬间,我突然灵光一闪:难道这就是母亲的爱?但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又怎会如一杯奶茶般平凡?我追出房去,想要寻找答案,然而在看到母亲的刹那,我止住了脚步,妈妈问“还要一杯是吗?”我笑了,终于明白母爱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平凡,于是那轮小小的太阳又升起在我的心田,我的漫长旅途之上。因为我懂得了珍惜,珍惜花花草草,平凡的奶茶之中浓浓的爱。也就此明白,爱妈妈,我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

细细一品,那杯浓浓的奶茶真的好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壮族的三月三作文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

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 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滑雪作文)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 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

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 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壮族三月三习俗的作文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壮族三月三活动简报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扶贫干部像亲人,想方设法帮到家。群众生活变化大,游客到来连连夸!”2月28日上午,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那莫村的盲人“山歌王”蒙日勤一登台献唱完这几句壮话山歌,就获得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声和掌声。当日,以“巴马七里香 歌飘木棉情”为主题的百林乡那莫村扶贫山歌会暨百林乡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在同贺屯隆重开幕。上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以山歌会的形式,并通过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共享该村扶贫成果,喜庆“壮族三月三”传统佳节。

与会嘉宾先应邀参观贫困户闭克川、闭耀强的香猪养殖场,参加巴马古法红糖厂(展示馆)奠基仪式,行走同贺屯木棉小道,然后再参加“木棉天下精准扶贫志愿服务队”授旗、狮子山(那莫)山歌传习所揭牌等仪式。在随后举行的开幕式上,山歌竞唱、彩蛋碰撞赛、码王争霸赛等地方民俗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大家不仅能现场观看巴马香猪烤制“秘笈”,免费品尝香猪肉、五色糯米饭、红糖糯米炒饭等美味佳肴,还有机会赢取香猪、山羊、土鸡等丰厚奖品。开幕式后,扶贫故事会、山歌演唱会、壮家美食评比等活动继续热闹开展。

“我们那莫村是壮族山歌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这里的群众都有以歌来传情会友的传统习俗。但能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并吸引这么多人前来参加,真是意料不到。”那莫村团支书覃海洋感慨不已:“以前我们还有好多村民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

百林乡位于巴马南大门,距离县城约50公里。那莫是该乡3个比较“出名”的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542户2496人,其中,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来自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文光初来乍到那莫村精准识别贫困户时,对一位贫困户印象深刻:“他老婆跑了,上有老母,下有小孩,生活很是艰辛,人都变得木讷起来。”

那莫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显著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于2015年10月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开始。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经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提出了那莫村“近期养殖巴马香猪、香羊、土鸡,远期种植木棉树,以农养林,以林促旅,实现农林旅一体化发展”扶贫思路。

一年来,该办共筹资170万元,在不断完善那莫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先后购买240多头纯种香猪、4头牛、近200只羊和9400羽鸡苗,赠送并帮扶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等特色产业。仅扶持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闭克川返乡建造的香猪养殖场,预计今年纯收入将达6万元。

为提高贫困户们的养殖技术,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聘请专家到村里举办现场培训班,同时聘请当地2名畜牧防治员定期上门提供服务;为保障贫困户收益,该办采取定价收购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还带动群众在同贺屯及周边村屯,种植下近1000株木棉树,在美化全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配合百林乡致力打造“世界巴马 木棉王国”旅游新景区。

目前,那莫村约有香猪存栏4000多头、香羊近1000只、土鸡20000多只,绝大多数的贫困户收入已大幅度提高。全村扶贫攻坚工作初战告捷,去年已有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