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著名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精彩20篇

红军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向前,永远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作文应该怎么写,看看下面的范文吧。本文就是开学吧为你们推荐的一些关于著名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2011

作文

1000

篇1:负重致远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fù zhòng zhì yuǎn

【典故】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周易·系辞下》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解释】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用法】作谓语、补语;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任重道远

【同韵词】风向草偃、枕戈饮胆、别具手眼、放鹰逐犬、志得意满、受益匪浅、破巢余卵、驼背羊髯、一身是胆、愁肠九转、......

【年代】古代

【灯谜】一一到边疆

【英语】to bear a heavy burden and cover a long distance; to put in hard work and achieve ones goal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庞统前去吊唁,东吴名士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为庞统设宴饯行,他们向庞统请教如何识别人才,庞统认为陆绩是一匹千里马,顾劭是吃苦耐劳能负重的牛,全琮也是一代人才。他们认为这比喻风趣贴切

【成语示列】健犊须走车破辕,良马须逸鞭泛驾,然后能负重致远。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

【成语造句】

◎ 只要我们有古人"悬梁刺股"的干劲、毅力;只要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百岁期颐才算老"的负重致远精神与抱负,我相信三十岁后勤读书,不但不会劳而无功,相反,"大器晚成"也是不无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首同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表示两个老人同时而死。

出处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隟》。

故事

晋代有一个大富豪叫石崇,他的爱妾绿珠,貌美而且擅长吹笛。有权有势的中书令孙秀想霸占绿珠,就派了人去强行索要。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最喜欢的,谁要也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决心报复石崇。

后来,孙秀假传诏书去逮捕石崇。当抓人的军士到了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时,石崇正在楼上与绿珠饮酒,他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

绿珠流泪泣道:“您因为我而获罪,我应当死在您面前,表白我的愧意。”说罢跳楼自尽。

石崇有个朋友叫潘岳(字安仁),年轻时曾用鞭子打过孙秀,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孙秀当了中书令后,就陷害潘岳。潘岳与石崇同一天被捕,也同一天被处死。

石崇被先押到刑场,他事先不知潘岳也被捕。潘岳被押到时,石崇问:“安仁,你怎么也落到这个地步呵?”

潘岳说:“这就是‘白首所同归’呵!”

“投分寄石友,白首所同归”是从前潘岳赠石崇诗中的句子,谁知竟不幸而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成语故事

全文共 1355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1: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很喜欢给别人介绍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绍生梨和枣子的功用时,说道:“吃生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对人的脾脏有害处。吃枣子则恰好相反,对脾脏有好处,对人的牙齿却有害处。”旁边有一个呆子听了之后,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倒是有一个好办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枣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那位医生很感兴趣,便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呆子得意地说:“我吃生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去,这不是可以让生梨有益于牙齿,而避免了它对脾脏的伤害吗?”旁边有人听了这话就问:“那么枣子怎么吃才好呢?”呆子不以为然地说:“这还不简单吗?等我吃枣子的时候,我就不用牙齿咬,一口吞到肚子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让枣子对脾脏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于伤害牙齿。”

医生听了反问道:“你吃生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咀嚼,肠胃能消化吗?又怎么能对人的脾脏有好处呢?”这个呆子无话可说了。

故事2: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故事3:力不从心

东汉时期,北部的匈奴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并凭借军事力量统治西域的弱小国家。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犯,就派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前后生活了三十年。他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为祖国北部边境的安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朝廷将他封为定远侯。

班超年近七十岁的时候,感到身体渐渐衰弱,又非常思念家乡,便上书汉和帝刘肇(zhào),请求把自己调回玉门关以内,以免老死西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递给汉和帝一份奏折,说:“班超现在衰老多病,满头白发,两只手也不听使唤了,耳朵聋了,眼睛花了,走路必须要拄拐杖才行。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班超的力量已经不能使他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了。(原文是:‘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这不仅损害了国家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功绩,而且忠臣也无法尽力效忠,这多么让人痛心啊!”

汉和帝看到这份奏折后深受感动,于是就把班超从西域召了回来,让他安度晚年。班超回到洛阳后,由于旧病复发,不久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一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班荆道故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意思:用荆条铺地,说从前的事。形容友人重逢,共叙旧情。班:开展。弄:黄荆,落叶灌木。道:谈说。

年龄时,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十分相知的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也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沉的友情。

这年,楚国公子王子牟因罪流亡。伍举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儿。因而,有人中伤伍举,说王子牟逃跑是伍举送的。伍举惧怕被拘捕,急匆忙忙地只身逃到郑国。因为郑国一贯臣服于楚国,伍举觉得不太保险,决议持续北走,到晋国去。

这天清晨,伍举走到新郑(今河南新郑)郊外,意本地碰见了声子。两人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绝对而坐,还拿出干粮边吃边谈。伍举把本人的遭受告知了声子。声子听了,抚慰他说:“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跟你同行。先临时在晋国住下来,我必定尽最大的尽力,赞助你重新回到楚国去!”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取中原地域的霸权,常常动员战斗。为了调停晋、楚两国的关联,声子被派到晋国去接洽诸侯会盟的事务。声子离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未几?”声子说:“多得很!个个才干出众,楚国事基本比不上的。”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子木奇异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干的贤人时常无辜遭罪,都逃亡到晋国去了。比方说伍举吧,他的岳父犯了法,他也受到了连累。假如他假手晋国来报复,楚国就休想太平了!”(参看“楚才晋用”)

子木听了,心里非常惶恐,立刻去请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发布增添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

伍举终于在声子的辅助下,从新回到了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成语共有82个,它是按第一个字的音序归类的。有的成语比较好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出处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比如朝三暮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八仙过海”。这个故事讲的是八个神仙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会。八个神仙有的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花篮当船,其他几位神仙也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最有趣的要算张果老,他从一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纸驴,吹了口仙气,它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了,他倒着骑在驴背上渡海。在渡海的过程中,他们各显神通,最终都顺利地渡过了东海。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读完这本成语故事,我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到我读过的这些成语,妈妈经常会说我:“你还挺会用词的。”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成语,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夸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文章词句很生动。这就是我读《成语故事》这本书的收获。希望大家也抽空多学成语,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六字成语故事:顾左右而言他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ù zuǒ yu ér yán tā

成语故事】齐宣王喜欢穷兵黩武,聚敛财物,上大夫封悦请孟子劝告齐宣王。孟子问齐宣王朋友受托而不尽责与官员不称职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道断交与撤职。当孟子问到君主对外用兵、对内敛财该怎么办?齐宣王东张西望而不回答。

【出处】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有意避开主题而搪塞

【相近词】顾而言他

【成语造句】

◎ 判决宣布后,罗伯茨"博士"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宣称言论自由的原则得到了维护,但对法庭指他"虚假不实"的判语却讳莫如深,装聋作哑,对遗址的真伪则顾左右而言他。

◎ 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和"骑士"有一搭无一搭地顾左右而言他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可是,妈妈讲的太慢了,也太少了,听到石老师说要看这本书,我立马让爸爸给我买来看,看着看着,我就被成语里面的小故事给吸引住了。真的是太让我爱不释手了,“成语爷爷”真的是太有智慧了,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我为之深深地吸引。

其中有一个“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的是一个人总是觉得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拔出这些禾苗想让它长得快一些,但是因为禾苗离开了土地就全部死掉了……

我喜欢《成语故事》这本书,它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586 字

+ 加入清单

每天用三分钟讲解一个成语,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在家轻轻松松每天学会一个成语,丰富其文化知识,出口成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ding huò]里活活烹死了。

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贬义词; 指人面兽心的人。

【近义词】衣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例句】那些肥头胖脑的绅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着西洋礼服,其实都是资本家的走狗。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沐猴而冠点评

从沐猴而冠的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小朋友们,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哦!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ráng jū]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

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杀鸡儆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shā jī jǐng hóu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杀一儆百

【近义词】衣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例句】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杀鸡儆猴点评

杀鸡儆猴是做事的一种策略,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杀鸡儆猴的做法,能够警示他人。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

传说古代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

有一天五百猕猴游行林中,见树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

猕猴王就对所有的猕猴说:“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们大家得想办法捞出来挂到天上去。”

于是这些猴子就在树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结果树枝断,全部落井。

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出处】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解释】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力气。

【同韵词】杀人不见血、椎心泣血、以血还血、金针见血、旋生旋灭、黄金世界、不惜一切、张设布列、穷凶极虐、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关于猴的成语故事:猿猴取月点评

猿猴取月的故事滑稽可笑,更让人深思。猿猴取月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盲目的去做,这样不仅是在做无用功,还会伤害到自己,反而得不偿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一齐众楚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ī qí zhng chǔ

【典故】绝学之馀,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明·王守仁《与辰中诸生书》

【释义】犹一傅众咻。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一傅众咻

【同韵词】还淳反古、超今绝古、千难万苦、故宫禾黍、投畀豺虎、敲山振虎、掩旗息鼓、如龙似虎、三钱之府、屈指而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宋国国君学好为国家多办一些好事。孟子打比方说如果让楚国大夫学齐国话就应该请齐国的老师,而且把他置身于齐国的环境中去,不能给他一个一傅众咻的环境,那样就是想学也学不好

【成语示例】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明·王守仁《与辰中诸生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甘棠遗爱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甘棠遗爱

【拼音】:gān  táng  yí  ài

【简拼】:gtya

【解释】: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出处】:《诗经?周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示例】:这个异种,大约就是武则天留下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语法】:作谓语;用于称颂官员的政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忠君爱民,始终以百胜的利益为重。在他执政期间,曾经进行许多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民众的政治改革,人们纷纷支持改革。子产死后,大思想家孔子流着眼泪说:“古之遗爱也。”

甘棠遗爱 成语接龙

【顺接】:爱不忍释 爱不释手 爱之如子 爱之如宝 爱之若子 爱之若宝 爱亲做亲 爱人以德

【顺接】:冰炭相爱 不知自爱 楚楚可爱 冬日可爱 夺人之爱 恩恩爱爱 分情破爱 甘棠之爱

【逆接】:币重言甘 绝少分甘 食不求甘 田野自甘 咽苦吐甘 咽苦吞甘 余味回甘 吃苦不甘

【逆接】:甘为戎首 甘之如荠 甘之如饴 甘之若素 甘之若饴 甘井先竭 甘伏下风 甘冒虎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目下十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原文】:目下十行

【标准发音】:mù xià shí xíng

【繁体写法】:目下十行

【目下十行是什么意思】: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目下十行成语接龙】:疮痍满目 → 目下十行 → 行不从径

【目下十行成语解读】:

【用法分析】:作谓语;指读书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行 ① xíng 举行 发行;② háng 行市、行伍③ hàng 树行子 ④ héng 道行。

【出处说明】:《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对应近义词】:一目十行

【目下十行的造句示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1:纸上谈兵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患难之交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交:交情;朋友;患难:危险和艰苦的处境。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指交情很深。

成语出处:明 焦竑《玉堂丛语 荐举》:“仲举与文贞在武昌,因患难之交,讷黑窑匠以一文。”

成语繁体:患難之交

成语简拼:HNZJ

成语注音:ㄏㄨˋ ㄋˋ ㄓ ㄐ一ㄠ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患难之交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困难而成好朋友。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难,不能读作“nán”。

近义词:生死之交、患难与共、刎颈之交

反义词:酒肉朋友、狐朋狗友、狼狈为奸

成语例子:他们是患难之交,彼此了解,情同手足。

英语翻译:friends inneed

俄语翻译:испытанный руг

其他翻译:amitié partagée dans ladversité

成语谜语:病友

成语故事

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不逞之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不逞之徒指的是因失意而胡作非为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年》关于子驷的一段记载。

子驷,即郑国的公子驿。当时,郑国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部矛盾很尖锐。郑僖公是被子驷杀死的。子驷杀僖公,立了僖公的五岁的儿子嘉为国君(即简公),这样,他就操纵了郑国的国政。后来,有不少贵族的公子就联合反对子驷,准备发动政变。子驷知道了,便“先下手为强”,杀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公子3子狐的两个儿子吓得逃往卫国,其余的反对派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子驷对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见,因此,在晋国率领诸侯之师攻伐郑国,郑国出兵抵御于牛首的战役中,子驷故意减少尉止部队的兵车数童。尉止俘获的俘虏,子驷又不算数、不计功。当初子翩在划定田边地界的时候,还侵占过司氏、堵氏、侯氏、于师氏的田地。因此五家贵族纠合了一批不逞之徒(不得志的人),以公子们被害为由,发动了政变s十月十四日这一天,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带领众人,攻人宫中,杀了子驷,把郑简公劫走,局势极度紧张。后来子产和子娇发兵,杀了尉止和子师仆,侯晋、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国外去了,乱事才告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水中捉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水中捉月

【汉语拼音】shuǐ zhōng zhuō yuè

【近义词】: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好高骛远、空中楼阁

【反义词】:踏踏实实、 安分守己、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禅师》:“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水中捉月_成语故事。”

【成语解释】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资料《水中捉月_成语故事》。

【水中捉月造句】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水中捉月,而忽略基本的东西。

【水中捉月的成语故事】

窗外月光如银如霜,正笼罩在飘逸思绪的窗前。月光如水,静静地泻了满地。坐于窗前的我,思绪亦随月光拂了满地──窗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这月光偏偏就有灵性,月光拂了满地,无人清扫。诗已拂了满地,有少数人捡起几句,风流不可一世。沐浴着这清凉如斯,亘古不变的慧光,任时间挟着思绪,落花流水地从心地中流淌过。于是乎,我有了一种冲动:把所有语言都融进唐宋文人墨客的华章锦句中——浅析唐宋文学中有关月亮的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寸草春晖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释义“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命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游子吟》的诗。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亲手中的线缝做的呀。

临行时让我把这衣裳缝得密密的,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会破损。

谁说做儿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心, 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慈爱呢?

成语“寸草春晖”就是从这首诗中简缩而来的。

寸草春晖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 cùn cǎo chūn huī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释】 寸草:形容儿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样微弱。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父母养育之恩难报答

【近义词】 反哺之私、春晖寸草

【反义词】六亲不认、数典忘祖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寸草春晖点评

天下的父母都如同诗中所写,对待自己的儿女细致入微,看似平凡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举动。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同样父母对我们的恩情与呵护也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了的。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能算是一个乖孩子。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光,多花些时间陪伴父母,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鹤吊陶母

成语拼音:hè diào táo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吊丧。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白鹤吊唁陶侃之母。指吊丧。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

成语造句: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孝廉范逵赴京上任,路过陶侃家。陶母剪下长发卖钱来招待客人,让范逵深受感动,就举荐陶侃为广州刺史。陶侃当官后,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去世时,陶侃在墓前守候,见两个衣着鲜艳的人来拜祭,他暗中察看,两人化鹤冲天而去。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幽默风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