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文化文作文(经典20篇)

导语:破天荒,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这个历史典故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2291

作文

49

篇1:历史和文化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生活在济南一带。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作为城市,济南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今天的济南地区属于济北郡。汉初,设立济南郡,济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来,济南一直是山东省省会。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等。

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像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国元勋房玄龄、秦琼,中国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等。另外,李白、杜甫、苏轼、曾巩等历代杰出的作家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国历史文化

全文共 3486 字

+ 加入清单

"America, to endure, must change…… Change to preserve Americas ideals—— life, liberty, the pursu

"america, to endure, must change……

change to preserve americas ideals—— life, libert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ough we march to the music of our time,our mission is timeless."

—— president bill clinton, 1993

a society in transition

shifts in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begun years or even decades earlier, had become apparent by the time the 1980s arriv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jobs and skills in american society had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the dominance of service jobs in the economy became undeniable. by the mid-1980s, capping a trend under way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ree-fourths of all employees worked in the service sector —— for instance, as retail clerks, office workers, teachers, physicians and oth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government employees, lawyers, and legal and financial specialists.

service-sector activity benefited from the availability and increased use of the computer. this was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at could aggregate previously unimagined amounts of data about economic and social trend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made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1950s and 1960s as part of its military and space programs. in the late 1970s, two young california entrepreneurs, working out of a garage, assembled the first widely marketed computer for home use, named it the apple —— and ignited a

revolution. by the early 1980s, millions of microcomputers had found their way into u.s. businesses and homes, and in 1982, time magazine dubbed the computer its "machine of the year."

meanwhile, americas "smokestack industries," such as steel and textiles, were in decline.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 reeled under competition from such highly efficient japanese car makers as toyota, honda and nissan —— many of which opened their own fac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1980 japa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controlled a quarter of the american market. only by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did u.s. manufacturers begin to match the

cost efficiencies and 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their japanese rivals, and start winning back the share of the domestic car market they had ceded to imports over the previous two decades. although consumers were the beneficiaries of this ferocious competition —— and in other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s well, such as computers —— the painful struggle to cut costs meant the permanent loss of thousands of jobs in the u.s. auto industry.

population patterns shifted as well. after the end of the postwar "baby boom," which lasted from approximately 1946 to 1964, the overall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declined and the population grew older. household composition also changed. in 1980 the percentage of family households dropped; a quarter of all groups were now classified as "nonfamily households," in which two or more uelated persons lived together.

new immigrants changed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 society in other ways. the 1965 reform in immigration policy shifted the focus away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the number of new arrivals from asia and latin america increased

dramatically. vietnamese refugees, for example, pour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ar. in 1980, 808,000 immigrants arrived, the highest number in 60 years, as the country once more became a haven for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回望历史文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回望历史,它的一点一滴满满的都是文化。我们都说,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都在追究文化的内涵和存在。自然,也会有人问:“什么是文化?”其实,文化在生活中,可是他们并没有被国民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反倒被人们破坏,曲解。

在我的老家,据一些年长的长辈介绍:“这里本都是一排排青色的瓦房,还有不少的碉楼。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瓦房和碉楼大多都因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改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楼大厦,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瓦房。”我不禁为此感叹:那些建筑了一百多年的青瓦房,竟保存至今,散发出一种特别的,迷人的美。可惜现在已经少之又少了。

湛江是粤西最大的城区,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899年,湛江被法国“租借”,名为“广州湾”。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正是名为“湛江”。湛江这个城市的闻名,应该是从法国统治的那一段时期开始的。法国留给我们的文化和遗产和文化,也刻画出我们湛江的发展历程。

沿着现在湛江分局警察署走往东堤路,你会发现,原来这里旧残的楼房正被拆除或改造。我们现在往那条路走,仍然会看见正搭梯子在装修。而那些破旧的楼房,正是法国当年留给我们的遗产—法式骑楼。人们因创建卫生城市,把路面扩宽,整理;有些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恐怕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文化,将会永远的消失在湛江。

国人对待历史就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非但不保护,还要去伤害,破坏他们。这种行为还随着国人,也给国外的建筑带去破坏。

去年,一位国人在国外旅游时,在当地的一座有名的建筑上,“光荣”地刻上了几个大字:XXX,到处一游。这在国际上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国家对这件事纷纷议论并谴责。认为我们中国人都是这样不文明的人,可以随意在一件物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破坏了文化遗产,更是给我们中国蒙羞,让其他人看不起我们。这样真的好吗?

我真心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认为破坏这些宝贵而稀少的文化遗产了。我们都追求古风,而这些古派的建筑在我们面前,却要去破坏。让我们好好地保护这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了。让我们能够在这一草一木中,体会真正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湮没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历史的尘封,时间的车轴早已行进了许久,悠久的岁月,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中华已存在千年,回想在千年的岁月长河里,炎黄子孙以他们无穷的智慧,共同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大河,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流经千年的岁月,中华文化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以奋斗铸就辉煌。然而,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受到巨大的冲击,在网络文化泛滥的波及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却被推进了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命途堪忧!

清明扫墓,这是怀着对祖先的崇敬,中秋赏月;这是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当圣诞的钟声敲响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沉浸在这西方的欢乐中,他们忘记了古老的中国似乎也有这样的新春祝福;当情人节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他们似乎忘了在七夕的夜空下,牛郎和织女那千年的等待,他们忘的是悠久的中华文化。

琴棋书画,这些中华文化辉煌的见证,可是如今又有多少人了解这文化的瑰宝呢?虽然如今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艺术热”,学习美术和音乐的人很多,但是学美术的并非是中国画,却是西方的素描;学音乐学的并非是中国的古典乐,而是西方的流行音乐,难道他们忘了中国画的神韵之美了吗?难道他们不懂得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吗?

汉字,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其相伴而生的便是书法,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书写能力便慢慢地退步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写出古人那样刚劲、潇洒的书法呢?恐怕当需要手写时,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蹩脚的符号,中国汉字的那种形体之美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又有多少人在意过呢?现今写错字,提笔忘字更是常有发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连我们自己的文字都无法书写自如,这又能怪谁呢?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不注意罢了。

央视曾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它所讲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这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然而在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似乎渐渐地忘了真正的美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忘的不仅仅是美食文化,更是包含美食文化的传统中华文化。

当西方掀起一场“汉语热”时,当“孔子学院”在世界兴起时,当中国国学走向世界时,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却对国学漠然视之,只觉得国学难懂、难学,便放弃学习的信念,留下的只有于丹等国学大师在那里孤独地呼唤,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做的吗?从不曾想到,许多人已经将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了,他们难道真的忘了屈子在汩罗江边深情呼唤,忘了子美在浣花溪畔忧国忧民,忘了东坡在赤壁之下豪情壮志,忘了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吗?

中华文化正一步一步地被我们推向历史的长河中,朋友们,都快点清醒吧!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文化净土,莫要让中华文化湮没于历史之中,因为中华文化正是辉煌的时刻,它所需要的是我们对其传承与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文化,历史的助跑器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从童话大王到“羊羔体”,从小沈阳到鲁迅先生,每一个事件都在如实地反应是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弊端与缺陷。文化,本应该是历史的助推器,为何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商业性不断显现出来,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当代文化失去了应有的精神面貌。文化,似乎也走入了一种“潜规则”,低俗文化风靡,黑色幽默盛行,相反的,鲁迅的“归隐”郑渊洁的暗然离去,都在预示着文化的堕落与委靡。

文化的“不给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消极的影响。文化的倒退不反没有起到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反而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丢失,不反使人们丧失了对传统文化先生的传统道义与美德,也是人们对现代文化产生了一种歪曲的理解,从而使现代文化“日渐消瘦”与“单薄”。也是人们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主德思想的一样的精神信仰。

文化是一种对人们思想的启迪,正是由于当代文化的不断低俗化,使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日渐消极。黑色幽默中展现的正是人们这种对现世的无奈以及内心的迷茫。而低俗文化的兴起更是使人们的心灵蒙上了更为灰暗的阴影。

低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糟粕,理应得到人们的丢弃与改造,如今却成为人们热捧的焦点。小沈阳的“千娇百媚”,虽博众人一笑,但其低俗之风也渐渐靡滥。

因此,所谓当代社会的领跑者,我们应端正对待低俗文化的态度,真正做到文化的“给力”,使其实现自身在历史中的价值。

面对低俗文化,沉着冷静面对,不盲目跟风,认真对待和分辨文化的性质,坚决抵制低俗文化。面对传统文化,积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精髓,使其真正服务于当代社会,使其迸发出活力。

文化,作为历史的助跑器,应实现自身价值,真正为当代社会与人民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文化作文7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慢慢历史长河中,风华早已逝去,年岁不再重来。以历史为镜,不止于明得失,重要的是对自我境界的提炼与升华。

21世纪的脚步来得很匆忙,生活都进入了快节奏化,无可异非,现代化的都市人们已经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概念很模糊了。他们不知道国粹“京剧”还有阿娜多姿的一面;他们不了解‘舌尖上的中国’的神韵;他们不清楚各地非物质文化带给生活的一丝丝小情调。沉睡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华夏巨龙已然苏醒,当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碰撞时,生成的不应是盲目从众,更多的则是延续与发扬。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种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可置疑,我泱泱华夏大国,上上下下传承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石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比拟的。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己为国的无私到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哪个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从‘书成换白鹅’当初王羲之到三足鼎立、乱世枭雄的三国时代;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到独白‘白酒问青天’的苏轼,呈现了一个诗词繁华的时代;从元军入关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一个屈辱,动荡大的时代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辉煌过,不可一世过,但也卑躬屈膝过。峥嵘岁月稠,历史是让我们铭记,文化石让我们传承,孰重孰轻,尔等自知!

当时光的脚步悄然走过,雁字回时,可曾记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需要我们承载的是什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自己的根不能忘,自己的本不能丢。我爱我的民族,所以我学会‘孔融让梨’的大度胸怀;我崇尚我的民族,所以我懂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与自豪;我尊重我的民族,所以我明白谭千秋老师舍己救学生的真正意义。中华文化,不会消散在物欲横流的21世纪,它将会在我们这群昂扬向上的90后传承,发扬下去。

如果说历史是一口大缸,那么时间越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液体”只会越发的醇厚,甘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想必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场面的描写,地域色彩浓厚,给读者一种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认识。而透过这些作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带文化具象后的影子。秦地自然条件的恶劣连结着秦人悲苦而又奋争的生命;秦人的释放和粗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艺术。秦人、秦地、秦腔就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说“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我只是想明确一个小问题,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一定不可忽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寻根”不是复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经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而这种“寻找”,正是“寻根文学”曾经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这样的文章背后隐含的、给予这个时代的巨大诉求。

在当今这个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时代,我们见到的是街道两旁西式建筑林立、高校教舍竞仿白宫。那些涵养国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于考卷而距我们渐行渐远。这种退变是对自身文化忽视的必然。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顾枝叶而不重根基,那么再艳丽的枝叶也只是表面的繁荣。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②。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两面去看待。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寻根文学的兴盛在文学上引起了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继承问题的思考。但是,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这也启示我们如何在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文化有效传承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我想,“寻根文学”所带来的“文化寻根”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文学干预现实的努力。“寻根文学”和“寻根作家”的认识饱含着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不应当、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不可不知的历史文化常识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个人的历史文化常识往往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丰富个人知识储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不可不知的历史文化常识,欢迎大家参考!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25.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27.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三个名句是:

29.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 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34.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35.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36. 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

38.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3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40. 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 上 去 入 现代则分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41.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42.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在同一件文物上,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文化的博大作文800字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大国,五年前的文明古国,近代,却饱受欺凌,泱泱大国随之覆亡,这是我们的耻辱,是我们国家的耻辱,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三皇五帝,至如今,五千年的风雨岁月中,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文化之邦,唐诗宋词元曲……这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使我们现代人的骄傲。

自夏朝建立以来,王朝不断的进步,宣布立法,建造宫殿,创立文字,夏王朝的发展,为后世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王朝的觉醒,更加的轰动世界,他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当时世界大国,商王朝的的青铜器更加闻名于世,青铜器的是商王朝闻名于世的历史标志。

历史总在不断的变化,周最后取代了商,八百多年的大周王朝,他立法严明,经济发达,最终成为历史延续最长的朝代,由于周朝后期的战争频繁,内部矛盾不断,导致周朝灭亡。

秦朝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统一了分裂的华夏大地,统一了文字,同意了货币……为秦朝成为世界当时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汉王朝在武帝刘彻的带领下,不断的壮大,汉朝成为四方朝拜,万国称臣的打过,张骞出使西域,更加为汉朝增添了威望。

直到唐朝中国的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进入了一个经济鼎盛时期,当时的长安成为世界最大经济都市。

陈桥事变宋朝建立,宋词又是唐诗之后又一诗词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像辛弃疾,李清照一批词人。

清朝的建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西方国家不断超越中国,最后导致中国落后于世,不断的受欺凌。

我国是一个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我们应为他自豪,为他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圣诞树的故事——与森林文化有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30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红黄彩球、玩具、圣诞钟、心型姜饼、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说有一位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里接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这个孩子告别时折了一根杉树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村,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就是圣诞树的来源。

关于圣诞树,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德国的亚尔萨斯,是出产圣诞树的地方。根据传说,有一位隐修圣人,他的名字叫弗乐伦亭,住在亚尔萨斯的一个树林当中,他非常喜欢小孩子。有一年的圣诞节,他希望附近的小孩子,都能在一起快乐的玩,但是很贫穷,没有钱买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和糖果,因此他为这件事很伤脑筋。

一天早上,弗乐伦亭在树林中散步的时候,忽然看见一棵小杉树,树上堆满了雪,枝上挂着许多小冰条,经过太阳一照射,闪闪发光,非常的漂亮。他就把那棵树弄了回来,种在盆里面。又在树林中,捡一些野果子,再和上面粉,做成一些十字架,或星星形状的小饼,挂在树枝上面。又用一些小蜡烛,插在树枝上,结果把那棵树,装扮着五光十色,非常的美观。到了圣诞夜晚,弗乐伦亭打起钟来,孩子们听到了,都跑到他的茅屋里去。大家围着那棵树,手舞足蹈的唱着圣诞歌曲,然后弗乐伦亭把糕饼分给孩子们吃,大家过了一个快乐的圣诞节。以后,这个习俗流传起来。

一八三七年,德国的海伦公主,同法国的一位公爵结婚以后,圣诞树也随着她传到了巴黎。一八四一年,维多利亚的丈夫,把一棵圣诞树,放在温德莎宫门前。这种风俗由皇家传到贵族阶层,而后风行到了民间。一八三○年,大批的德国移民到了美国。这些人有天主教友和基督教徒,大多散居在纽约、新英格兰各地。他们的圣诞树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注意及模仿,以后圣诞树便风行在美国各教堂、各家庭。现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及澳洲各地国家,圣诞树成了圣诞节里面最热闹而可爱的装饰品,点缀着圣诞节的多采多姿。它启示了人们了解庆祝圣诞的意义,它象征着快乐与希望。因为救世主的诞生,带来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友爱。

每年圣诞节快要到的时候,与圣诞节有关的圣诞卡、圣诞节、圣诞老人、圣诞音乐等等都出场了。关于圣诞树的装饰,世界各地似乎大同小异。由于圣诞节是在冬季,所以圣诞树所采用的都是常青树。多半是四五尺高的小棕树、或小松树,栽在大花盆里面,树上布满五颜六色的小蜡烛或小电灯,再挂上各式各样的装饰品与彩带,以及孩子们的玩具,和家人所送的礼物。装饰好了以后,放在客厅的一角。如果是放在教堂、礼堂、或公共场所,圣诞树则比较高大,而树的下边也可放礼物的。

根据圣诞节习俗的记载,第一棵圣诞树,是白冷城路边的一棵小棕树。在耶稣降生的头一天晚上,圣母玛利亚及圣若瑟,走到白冷城时候,非常的疲乏,圣母就在那棵树下休息了一会,那棵小棕树,好象受宠的样子,展开它的树枝,给圣母抵挡吹来的冷风。就在那个半夜里,耶稣基督诞生了。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颗特别亮的星星,发出奇妙的光芒,直接射到那棵小棕树的头上,盘旋成了一道美丽的光圈。从此以后,小棕树在圣诞节中,就占了一席光荣的地位。至于圣诞树风行到全世界,也只是十九世纪的事。中古时代,德国流行的宗教剧,在伊甸园的一场戏,天主造人以后,亚当夏娃背叛天主的时候,戏中用一棵挂满了苹果的棕树,代表着「生命之树」或「知善恶树」。后来信友把戏中的「生命之树」移到家中去,象征着救世主的来临。随着这个象征的发展,到了十五世纪,装饰圣诞树,就已经成了一个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历史文化

全文共 6349 字

+ 加入清单

Franklin is the Founding Father who is seen as the master of home-spun(朴素的) practical wisdom. Of humble origins, Franklin began as a printer and writer (the author of Poor Richards Almanack), then became an inventor and scientist, and concluded his long career as the consummate(完美的) diplomat. He played a key behind-the-scenes role at the conventions that led to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富兰克林是美国开国元勋,被誉为朴素、务实的智慧大师。他出身贫寒,最初从事印刷和写作(《穷人理查德年鉴》一书的作者),后成为发明家和科学家,最后作为杰出的外交家结束了漫长的职业生涯。他从幕后为各种重要会议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导致《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诞生。

George Washington (1732-99)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merican commander in chief during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Washington is often called the "Father of His Country." Originally a gentleman farmer from Virginia, Washington showed great leadership qualities as a soldier. Highly popular with the American public, he was eulogized by a member of Congress as "first in war, first in peace, first in the hearts of his countrymen."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在摆脱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War of Independence)时期担任总司令,常被尊称为“国父”。他原是弗吉尼亚州(Virginia)一位从事农业的乡绅,后成为一名军人,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他在美国公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一位国会议员曾赞颂他

是“英勇作战第一人,争取和平第一人、國人心中第一人”。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Jefferson was the primary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1776.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he wrote,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Jefferson, who was later elected the thir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lso wrote the state of Virginias law establishing religious freedom and founde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杰佛逊是1776年《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他写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杰佛逊后来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他还起草了弗吉尼亚州保障宗教自由的法律,并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Sacagawea (ca. 1786-1812)

A young woman of the Lemhi Indians in present-day Idaho, Sacagawea helped the 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 in 1804-06 explore vast newly acquired lands in the American West. Sacagawea, who spoke several Indian dialects, served as a guide and interpreter to various Native American tribes during this peaceful expedition. When the expedition encountered the Lemhi band, she arranged for the Lemhi to provide the horses, provisions, and shelter that made the journey to the

Pacific Ocean possible. One of Sacagaweas descendants, Willow Jack, is pictured in authentic costume.

莎卡嘉薇亚(Sacagawea, 1786-1812)

莎卡嘉薇亚是印第安人莱姆哈伊(Lemhi)部族的成员,该地现属爱达荷州(Idaho)。她在1804年至1806年间帮助刘易斯(Lewis)和克拉克(Clark)远征队在美国刚获得的西部广袤土地上探险。莎卡嘉薇亚通晓好几种印第安人的方言,为这项和平探险任务担任向导并充当译员,与各种各样的印第安人部族进行沟通。在探险队遇到莱姆哈伊部族时,该部族经过她的安排为他们前往太平洋沿岸的旅途提供了必需的马匹、粮草和住所。图中身穿正统印第安人服装的威洛?杰克(Willow Jack)是莎卡嘉薇亚的后裔。

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President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61-65, Lincoln is revered for having kept the Union together and freeing the slaves. A legislator from Illinois, Lincoln won the Republican nomination for president and was elected on an anti-slavery platform in 1860. As a result, 11 southern states seceded and war began. In the Gettysburg Address, he stated his resolve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林肯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担任美国总统,他因维护美国统一和解放黑奴而广受尊崇。林肯原是伊利诺伊州(Illinois)联邦议员,后获共和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1860年以反对奴隶制的政纲当选总统。此后,南方11个州脱离联邦,引发美国内战。林肯发表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表示,决心“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与世长存”。

Susan B. Anthony (1820-1906)

Appalled that the 15th Amendment to the U.S. Constitution (1870) guaranteed the right to vote to newly freed slaves but not to women, Susan B. Anthony led a group of women to the polls in Rochester, New York. She was arrested several times for trying to vote, and later organized the Inter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lliance. She died in 1906, having paved the way for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19th Amendment, which granted American women the right to vote in 1920. 蘇珊?安東尼(Susan B. Anthony, 1820-1906)

蘇珊?安東尼对1870年美国宪法第15条修正案表示极为不满,因为该修正案只保障新获得解放的奴隶有选举权,但不给妇女同样的权利。她带领一群妇女去纽约州罗切斯特(Rochester, New York)投票站表达抗议。她因试图投票参加选举多次被捕,后来组织了国际妇女选举权同盟(International Woman Suffrage Alliance)。她于1906年逝世,但她为1920年保障妇女选举权的第19条宪法修正案获得通过创造了条件。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The foremost physicist of the 20th century, Albert Einstein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overturned previous ideas on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Born in 1879 in Germany, he developed his important ideas as a young man. In 1933, Einstein took a position with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and became an American citizen in 1940." His ideas would prove instrumental in developing the atomic bomb during World War II.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久负盛名的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相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推翻了关于宇宙本质的旧观念。他1879年生于德国,很年轻时就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1933年,他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Princeton, New Jersey)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任职, 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他的学术思想对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期间发明原子弹发挥了关键作用。

富兰克林?戴莱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

罗斯福以其乐观的精神和政治智慧帮助美国渡过了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和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他于1933年就任总统,执政长达12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得到恢复,轴心国军队(the Axis forces)被打败。罗斯福是贫苦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但众多工商界人士并不认同他在“新政” (New Deal)时期实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1945)

Franklin D. Roosevelts optimism and political savvy helped carry the United States though its greatest domestic crisis since the Civil War: the hard time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World War II. He assumed the presidency in 1933 and—during his 12 years at the helm—saw his country recover economically and triumph over the Axis forces. FDR was a hero to the poor, but many businessmen did not favor his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s, called the New Deal.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

肯尼迪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建立了众多的业绩,风度优雅,充满智慧和魅力,人们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回忆他担任美国总统的三年时光。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Dallas, Texas),刺客的一颗子弹夺走了他的生命,但是他激励了千百万人民。1962年,他以坚定的意志抗击来古巴的苏联导弹威胁,以后又与苏联进行合作,缓和了核军备竞赛。他还创立了争取进步联盟(Alliance for Progress)及和平队(Peace Corps)。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1917-1963)

People everywhere look back nostalgically to JFKs three years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f his leadership, his accomplishments, and his grace, wit, and charisma. He inspired millions before he was killed by an assassins bullet in Dallas, Texas. Although not afraid to stan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赓续不绝、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习总书记讲话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文化名城常州不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位于常州城区中心的前北岸、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一间间苏南明清时期民居风格的房屋,黛瓦粉墙,曲巷通幽,东西不过500多米,南北不过200多米,小小的地方其传统底蕴却非常丰厚,集中了宋至明清时期的历史遗产精华,集中展示着常州文脉在中华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漫步其间,前后北岸真的可以堪称常州的一处繁华胜景,这里曾经碧波环抱,烟桥画柳,曾经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这里是三面环水的半岛,古称白云尖,明清以来,名士云集,灿若群星,清代全国诗坛闻名的“毗陵七子”中,就有五位出自这里,那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民俗专家季全保介绍:“他是由于这里面有一条河,产生了河这边和河那边,所以要解释前北岸后北岸的名字,一定要讲到一个白云渡也叫白云溪,因为只有白云溪这条河,才能取决河这边和河那边。 白云渡是宋朝时期,由常州把这条河前后开通,原来的常州城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前河,一条是后河,也就是一条是市河,我们运河入城是从西市河进城,东市河出城,到了市中心原来就是从青果巷后面的那条河走的,但是到了宋代把后河疏通后,就打通了常州的文脉,常州的文脉就是在前后北岸这个地段,叫白云溪,又叫云溪古渡。”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里在历史最巅峰的一百多年间,全国有九名状元中就有一位状元喝着白云溪水长大的,这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状元、榜眼和谈话,在这么小一个地方,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文化名人呢?

民俗专家季全保告诉记者:“文人全部集中在前岸后岸,这里是顾塘桥,顾塘桥边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寄居在常州的孙家,这里是吕宫府,这里是很多常州的大户人家都在这里,那么后河就是白云溪古渡的渡口,前河就是小营前东大街的主要马路,旁边就是文庙,所以在这个地盘,是所有常州最具文脉特色的地方,所以现在打造前后北岸街区,其实就是打造常州文脉的地方,所以前后北岸能够产生常州最大文气,也是为了体现常州2500年来千载读书地的最大亮点。 为什么大文豪苏东坡,生在了密山,又要终老在常州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条白云溪,使他能够感觉到他的文风、文脉,他能够终老在这是很好的归宿,其实这里也就是常州的文脉所在。”

这个模型是清朝时期,整个常州城的全貌,而前后北岸当时和整个常州城也是密不可分的。季全保介绍:“运河入城,这就是我们的运河,市河,这条是运河的东市河,那么我们的前后北岸,这里前北岸就是在运河市河的南边,后北岸是在运河市河的北边,这里就组成了一个运河的白云溪,北边有白云古渡,南边有好几座桥,比如顾塘桥,八仙桥等等, 使我们的白云渡河小营前连接在了一起,所以白云渡也是我们常州市中心的一个岛,这里的风光非常漂亮,环境很好,很多文人雅士选择在这里生活做文章。”

这里有清代大学士吕宫状元府,有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的府邸,有清代道台府四合院和将军楼,有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 这么多文人雅士住在这,也难怪这里的文化氛围如此浓厚!

说起赵翼,相信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提起一首诗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就是出自赵翼之手,那我们也都知道以赵翼的才华当时是中了状元的,可是老百姓都称他为不中状元的状元,当时也成为了一段佳话,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季全保介绍:“赵翼是常州出去考状元殿试的第一名,皇帝就讲了,怎么每年的殿试第一名总是你们江南人,不是杭州,就是苏州,不是苏州就是常州,乾隆皇帝一看啊呀,又是常州,那个陕西到了他手里,历来都没有出过状元,他就跟下面人说今年就把第一名变成第三名,状元就变成了探花,碰到赵翼本身对官又不是太看重,他对中举也不是看的太重,他说所有有本事的人有才华的人太多了,各领风骚数百年,你皇帝批就批吧 。常州流传一个故事,凡是状元要去考,不管是乡试,一直到殿试,凡是去考状元之前都要请大家吃蹄膀,为什么要吃蹄膀呢?大家不知道吧,金榜题名,蹄膀就是皇帝的帝,吃了蹄膀就可以高中举人、状元、进士,所以在赵翼背后,不仅把常州读书人的品格显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高风亮节展示出来,让给陕西的王杰做状元,说到这个也是我们常州的荣耀。”

现在前北岸、后北岸正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虽然只有给这些古建筑注入新兴事物,才能重新恢复它们的生机,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在打造文化街区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原汁原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一北京周边自驾游山西文化游:开启一段历史文化之旅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300多公里,就可从八达岭高速转宣大高速直达山西大同,从这里,您就可以开启一段历史文化之旅了。北京人比较熟悉的,是山西的古城、大院还有恒山、五台山和云冈石窟。目前,比较常走的是绵山、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三日之旅。

作为《乔家大院》外景拍摄地,这座晋商代表乔致庸的宅院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也值得一去。晚上可以观赏古城夜景,第二天游览古城墙、古县衙、中国银行业的鼻祖——日升昌票号、明清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天下午,常州下了一场小雨,炎热褪去,于是我和好友一起前往觅渡桥小学隔壁的瞿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故居分东西两院,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祠堂第二间,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东院为厢房,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

瞿秋白纪念馆是一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对称地各镶嵌一方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展览大厅有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陈列《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并推出《纪念瞿秋白书画展》等专题陈列。

瞿秋白白纪念馆正门外的广场上立有名为《觅渡,觅渡》的石碑,上刻有瞿秋白的文章。

乍一看,这里还是非常好的,古色古香,绿树成荫,文化底蕴十足,但是细细游览,我和好友的眉渐渐皱起。这里,尤其是故居,已是被现代元素充斥得“面目全非”,看得我俩那个心痛加无语啊。

故居的左侧硬生生地被剖开了一面墙,开了一家店,店门口还挂了块卖手抓饼的招牌,招牌上居然还写了一行字:“祖传手艺,绝对正宗。”我的个天啊,那位开店的大神,您到底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开这个店的。别告诉我手抓饼是瞿家发明的!

老宅中有随处可见的空调,院中停放着的一辆电动车,一间屋里甚至还有一台电视,“看来瞿秋白他老人家还挺富有的,晚清就用得起这些东西。”好友调侃道,眼里却流露出浓浓的悲哀之情。

工作人员推荐我们去洪深纪念馆看看,于是我们俩又去了洪深家,七拐八拐才找到,周边还在施工,砖头啥的还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吓得我俩急忙窜进了大门。

到了洪深纪念馆我才发现瞿秋白故居的遭遇算好的了,洪深纪念馆才是最倒霉的。正厅大概好久未打扫了,桌上已是一层灰,蜘蛛在假山盆景上耀武扬威;厅后的小径上也已有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像是许久没有人走了;厢房内也是一团糟,家具残破不堪,连本来的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好歹是清代名士的家啊,怎么搞的跟个破庙似的。正想着,侧屋传来一声吼:“老头子!三缺一!快死过来!”

这里应该是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的常州的骄傲才对啊,应该是人头攒动却又只有解说员一个人清晰的声音才对啊,应该有好多学生过来学习、感受文化的芬芳才对啊,但是现在,这里算什么啊。不但古迹被毁得面目全非,连最可贵的文韵都已消失殆尽,哪里还有半点文人之家的样子。难道我们就不能好好善待它们吗?

我要在这里大声呼吁:

1、派专人管理、维护,有必要的话可以制定相关保护条例;

2、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发挥文化遗存应有的作用;

3、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提高故居的知名度。

历史文化遗存,你们要好好的!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适用话题:精神、文化、申遗、民族历史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张立勇代表提出要加快太极拳申遗,韩日等国已在抢注,尤其是韩国媒体甚至散布“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是辽东济州岛人,属于韩国”等言论为其助威。

太极拳及太极文化对我们影响实在太大,前些年便有人大代表呼吁加快太极拳申遗步伐,其实申遗工作一直在进行,之所以还未成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两项,该规定对一般国家或许无大影响,但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就有点严苛了。第二,非遗关注的是“文化”,而非具体的人或物,根据这一规则,“太极拳”本身不具备申遗资格。换句话说,为成功申遗,我们必须充分做好关于“太极拳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不过张立勇代表关注的显然不是上述两点,他是担心被韩日等国捷足先登。

近几年,韩国一些申遗成功的项目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端午”“拔河”“泡菜文化”……这些在我们国家都能找到历史根源的民俗文化却戳上了他们的印记。不少专家学者劝诫我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官方认证,其他国家申请后,我们依然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不会产生任何“专利费用”。还有一些颇具考据精神的学者指出韩国申请的“端午”“拔河”等与我国存在区别,如他们的“端午”发端于朝鲜半岛萨满文化的“江陵端午祭”;他们的“拔河”规模、形式都比我们俗常玩耍的大得多。照他们看来,申遗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竞争,申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尽管部分国家文化间具有同源性,却不妨碍彼此申请属于自己民族记忆的民俗,而无论最终哪个国家申请成功,对于全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都是幸事。

这种意见只是蹩脚的精神胜利法,申遗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争夺战。当上述专家学者教导我们息事宁人时,韩国等国家却始终抱着极强的抢注意识。如韩国计划申报暖炕,其媒体直率地表示:“拥有火炕生产技术的中国有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得先机’必须加快进程。”如果彼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韩国媒体为何要如此紧张呢?韩国对非遗抢注是否成功的关注度大大超出我们想象,当其申报的“泡菜文化”尚在审核阶段,不少媒体便在国内宣传“泡菜”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至于联合国不得不公开谴责和警告此类行为。每一轮申遗工作前,韩国政府都花费大力气搞宣传、做调查、整理资料,其争分夺秒的意识相当强烈,对其抢注行为,并非只有我们反感,像日本等国网友也常常在网络上对韩国此类行为嗤之以鼻。

申遗的确不是官方认证,历史上某种文化、民俗究竟源于何处自有公断,对韩国而言,申遗成功除了能提高本国文化影响力外,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确如部分专家所言,韩国申遗的民俗与我国存在差异,但有差异就意味着不存在竞争关系吗?无论是韩国的泡菜还是我国诸多省份的泡菜、酱菜,在制作、食用方式上均存在相当一致的部分,当申遗成功使韩国泡菜成为一张世界级的吸金名片时,我们还能泰然处之地表示无所谓吗?

申遗就是一场争夺战,这本无需讳言。其他国家在争分夺秒抢注时,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规则,提高申遗成功率,缩短排队项目等待时间,绝不能将本应到手的益处拱手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河南历史文化的作文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连同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县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渑池县境),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千处之多。说明河南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自有史以来,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县)、帝丘(濮阳)等地。商朝7次迁都,4次都在河南境内,安阳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数十。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秦统一中国后,设郡、县。河南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7郡。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为了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实际是监察区。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和梁国2个诸侯王国。东汉都雒阳(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仍实行州、郡(国)、县3级。设有12郡和梁国1国。西晋都洛阳,河南境内有18郡国。南北朝时,河南分属于北魏和南齐。北魏在河南设8州26郡;南齐在河南设3州12郡。隋统一南北后,在河南设20郡(州)。唐朝先都长安,后迁洛阳。河南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

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河南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河南境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府、州、军均辖县。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河南大部属金。元朝将中央辖区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制始于此。“行省”之下统路、府,府领州、县,也有府、州不隶路而直属省。时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中书省在河南管辖的有大名、彰德、卫辉、怀庆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属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辖府、州,再下为县。明末,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和汝州直隶州及京师之大名府,山东之东昌府的一小部分县。共计府属州31个,县96。清朝恢复行省,省下为府,再下为州、县。终清之世,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陈州、彰德、卫辉、怀庆等9府,郑、许、汝、陕、光5直隶州和淅川直隶所。府属州5,县96。民国初年,改道制。河南设有开封、河北、河洛、汝阳4道,5直隶州,100余县。1927年废道尹,实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设行政区(监察区),区管县。

1946年河南分为12区,共10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北界止于黄河,有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许昌、淮阳、南阳、信阳、潢川等10专区和开封、郑州2省辖市、8专辖市,86县,省会设开封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平原省,将所属之新乡、安阳2省辖市及新乡专区及所属14县(区),濮阳专区及所属7县,安阳专区及所属6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旧属河南省在建国初期划入安徽省的永城县划归河南省。1954年,河南省府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东明县划归山东省。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文化的作文素材:历史的那座断桥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自从盘古开天,人类就在大地上生生不息地一代一代繁衍下来。从此,人类的历史就有了曙光。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的住前面的攻击,却经不住背后的谋杀。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和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是报国路,却被混君奸臣弄得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便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宅院,午赐你财物,暮赐你奴婢的人,说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

赤手欲挽银河,一洗中原膏血

你忙于出战,忙于布阵,忙于厮杀,却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利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作捷报,更不曾留心,金銮殿不动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形,坐壁上观,等待着这座桥的毁灭。

你那大衣凛然的《满江红》,回首河山空血战,只留风雨响青萍的叹息,白刃临头惟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的无畏,都已化作古道长风,无自响着一种遥远。

十二道金牌出皇城,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捕捉,手上铐子,脚下镣子,颈上枷子,最重的驮在背上——那母亲的叮咛,至今却成了要命的包袱!不归路上,当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相遇,你放笑狂澜。

断桥遗命清波

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亭间是贼一人的奸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浪踉踉、船,被鲜红染红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

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了冰凉的墓志铭,谁让你满怀抱负,却遇上了一个有重病而无良药的国家,而你805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座断桥。龙椅背后那庸散的半径,怎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

桥,被逼断了……

只余这一半残。但,你不朽,你的这座断桥,你名字的背后是民族的创伤,你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虽是“出师未捷身无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定会“河岳日星垂万代,丹心碧血照千秋”。

纵遗一断桥何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命名30周年征稿启事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12月8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命名30周年。3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寿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努力,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古城保护日臻完善。为纪念古城命名30周年,抒发人们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打造名城的生动实践,展示人们热爱家乡,为名城争光的家国情怀,特推出诗词咏名城征集活动。以寿为名,源远流长。以寿命名,古城荣光。诗言志,歌传情。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寄托对古城的热爱,把智慧和汗水奉献给我们可爱的家乡—寿县。稿件请寄1065957706@qq.com。征稿截止时间:2016年11月10日。

寿县信息中心采编部

2016年10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