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578

作文

1000

有关春节习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到12月27日,阿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阿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阿妈的手说:“阿妈买。”阿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阿妈,这些各买一盒。”阿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阿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阿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阿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欢迎新的一年到来,阿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阿爸阿妈和我来到阿爸阿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清明节的习俗500字作文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的习俗5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春节习俗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时,妈妈从她公司抱了一只小狗回来,小狗的眼睛圆溜溜的,非常可爱,眼睛下面一个乌黑的鼻子翘得高高的,妈妈对我说:“我们来给小狗洗个澡吧!”我拿了一根红色的绳子把小狗栓了起来,系在卫生间里。妈妈找了个大盆子,打开热水,把小狗放了进去。一开始,小狗动不动就跳出盆子,后来好像是感到很舒服就不动了。妈妈拿来了沐浴露抹在了小狗身上,妈妈用手揉啊揉,小狗好像很痒,就继续往外跑,只听“呼!”地一声,直见妈妈换了一盆水,浇到了小狗身上,终于洗完了!

妈妈把小狗抱到了地上,拿着吹风机给小狗吹风,吹完后,小狗变得干干净净,浑身的绒毛也干干的,还有一股香气,摸起来可舒服了!它在地上走来走去,我看着电视,几十分钟后,爸爸妈妈把饭做好了,是我最爱的炒饭,我三口两口的吃完了,然后又倒了一些给小狗吃,小狗吃得可香了!这就是我觉得春节里最有趣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习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又就是一个放假的星期四,也正好就是清明节,为了让我们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开车来到乡下扫墓。

我们上山了,我们带着沉重的情绪,来到坟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着老祖宗的保佑。也让我们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你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也让全家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我们一到那就开始给祖先烧香和纸钱。

我们开始放鞭炮了,爸爸让我和哥哥负责把鞭炮摆好,我们绕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摆一圈完。

爸爸说:“我要开始点鞭炮了。”妈妈、奶奶、哥哥和我赶紧跑到一边,爸爸开始点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绑成一条。但就是,我们用几条鞭炮连成一条的鞭炮断开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条一条的点火了。

这天帮祖先扫完墓了,我们全家一齐下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生作文:合肥婚礼习俗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的姑姑叔叔这几年陆续结了婚,他们的婚礼我都参加了。今天是小姑姑的婚礼,婚礼是在盛大国际大酒店,是合肥的知名大酒店。现在人的生活水品提高了,婚礼都在豪华大酒店。

小姑姑的婚礼和别的婚礼一样,其实就是司仪在台上说一些吉利话、祝贺的话,然后新郎和新娘交换戒指,喝交杯酒,千篇一律。

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吃。不同的饭店,有不同的口味。四川味辣的眼泪都能出来,如牛肉羊肉火锅,味道很足。上海菜喜欢放糖,甜甜的,很鲜。什么糖醋排骨,冰糖蹄膀,油而不腻,很美味。徽菜也很有特色,好吃!

我最感兴趣的,是塞门缝钱。前年我叔叔结婚,接新娘前到银行换了一摞子零钱,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接新娘干嘛要那么多零钱呢,后来我跟着叔叔去迎亲才知道, 他是按我们这里的习俗到新娘家“塞门缝钱”的。叔叔带着礼物和鞭炮来到新娘家门口先一挂放炮竹,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好像说:新娘出来、新娘出来,没有动 静,“放第二挂!放第二挂!”负责放炮竹的叔叔急忙放第二遍炮竹,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快点出来!快点出来!还没有动静。“再放!再放!”满地红花,像是 为新娘铺的红地毯。新娘还是不出来,叔叔就要去敲门了。其实,新娘的亲朋好友看到新郎来了以后,故意把门关了,这时里面会喊:“塞钱,不然就不给进!”就看叔叔把5元10元20元 的钞票往门缝里塞。听奶奶说过去日子穷的时候,门缝钱是一分两分钱,现在条件好了,塞的钱也多了。图的是个热闹。今天我在小姑姑家看到了里面抢钱的场面: 小姑姑家的那些年轻人:她的朋友还有我的叔叔姑姑们听到迎亲的人来了,一下沸腾起来,快关门!快关门!快快快,把门抵紧!快快快,外面在顶门,七嘴八舌, 叽叽喳喳,大着嗓门喊着叫着。看来外面的人气势很强。一阵骚动,门后堵了好多人。“门缝钱!门缝钱!”里面的人齐声大叫,外面的人似乎很不情愿的开始塞钱 了,哇!所有人都在抢,我也钻到人堆里抢。钱抢到多少没关系,但是这热闹的场面我是亲眼目睹到了门里门外就这样闹着,一直到舅爷爷舅奶奶下令:“不要闹了!”这下,我们才打开门让新郎进来。

塞门缝钱真好玩!

[小学生作文:合肥婚礼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节日习俗作文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的节日习俗非常有特色,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节日,每一个节日的习俗都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就说说我们汉族的节日习俗吧!

我们汉族里有端午节,提到端午,总要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据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现在人们把五月五日当成端午节,端午节有赛龙舟,悬艾,吃粽子等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追到洞湖时就不见踪影了。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龙舟来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吃粽子,这也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浸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很多。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插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把菖蒲、艾条插入门中,并把它们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我们中国的节日习俗有特色吧,要不,你也来体验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现在我不是太喜欢吃粽子,吃的最好吃的一次是在庐山,那是刚爬过山,从当地的一个山农那儿买的.,不知道是饿的缘故,还是粽子太小,还是和同学争吃的缘故,那粽子真好吃。从那以后经常吃粽子,但是再也尝不到那样好味道的粽子了。

吃的最开心的一次,是一个朋友送的,很多,吃了很长时间,但是不好吃,仍然回味那山农的粽子。想忘掉那粽子的味道,但是总是在回味。

有一个小的愿望还能吃到的是庐山的粽子,那个味道真的很好。虽然我知道可能永远不能吃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能够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就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就是过节平常就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仅好吃,最主要的就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就是我和母亲一齐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就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就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就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然而今后一向带着,据说能够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就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就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就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回忆儿时过节就是快乐的,节日的气氛也比此刻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秋节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加中秋“博饼”活动。

“博饼”活动开始了,我紧跟着爸爸,想让爸爸把机会让给我。好不容易轮到我们,我又紧张又激动,小心翼翼地抓起骰子,嘴里小声地念叨:“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我。天灵灵,地灵灵,老天保佑我。”说完,我把骰子向大碗扔去。可能是太用力了,其中的一颗骰子在碗沿转了一圈,跳了出来,掉在桌子上。一无所获!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垂头丧气地向妈妈那一组走去。

这边,大家正围着桌子起哄呢!那些手气好的人,一个个满面红光,而那些愁眉苦脸的,可能手气和我一样臭吧。我不甘心,就让妈妈再给我一次机会,妈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次,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秀才”,乐得一蹦老高!

“博饼”活动结束了,我们一家人提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凯旋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端午节,一道门口就闻到一股艾草的香味。

我在我家门口看见了几条东西,长长的.薄薄的中间有圆柱形的茎。如果直一点,硬一点,装上把柄,就成了一把宝剑,我问妈妈:“可以摘下来玩吗?”我妈妈回答说:“不可以玩,这是习俗。”听朋友说这个东西叫蒲剑,是用来辟邪的,别的东西也是用来辟邪。只不过这些都是迷信。在古代,端午节是个不好的日子,妖魔鬼怪多,蚊虫鸟兽多,疾病多等,现在端午节不像古人说的那样邪。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粽子,佩香袋,赛龙舟,吃五黄(分别是雄黄酒,黄鱼,黄鳝,黄瓜,蛋黄。)

既然我知道这么多端午节的习俗,那我也要照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宵节的习俗和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习俗,今天要吃汤圆。

汤圆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馅切成小立方块,放入有很大滚筒的机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滚筒的滚动带动馅料沾到糯米粉,像滚雪球一样逐渐“长”成圆圆的元宵。而汤圆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摇”出来的,是像包子一样包出来的。把拌好的馅料直接用粘性极强的湿糯米粉包起来制作而成。我更喜欢吃南方的汤圆,因为它更软,口感更糯。

那元宵为什么又叫汤圆呢?这个故事啊,据说跟袁世凯有关。当年,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还不满足,还想要当皇帝。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吆喝卖“元——宵”,让他联想到“袁——消”,觉得好晦气。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将卖元宵的抓起来,还命令所有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但避讳是没用的,这事儿过去没多久,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很快就在忧惧中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和习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们说啦,哈哈,我现在要去吃汤圆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习俗优秀作文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回老家粤北梅辽四地勾留了几日。

那天傍晚,我到村口的凉亭旁听老人们聊天,他们有议论旧事也有讲古的,周围很是气氛。当中,听他们说起我们那有“碎尸”与“逆子背磨石”的两个习俗,是我从不知晓的,便引起了我的兴趣。但听来总感觉是很荒唐,也颇不敢相信。疑惑之际便去找到村里的长者叙叙。长者找来一本《粤北民俗大观》供我参考参考。我仔细一看,的确有记载此习俗。

所谓“碎尸”是指旧俗凡妇女生下的孩子不能存活的,以至生一个死一个,就认为是恶鬼投胎。因此,迷信的家长便将死婴碎尸万段。手法有刀剁,斗撞两种,直至成肉浆,弃于河中喂鱼,以示警戒恶鬼不要再来投胎之意。

所谓“逆子背磨石”是指父母去世之后,由家族中的长辈出面主持丧事,并强制那些对父母不够孝顺的忤逆子孙背负约八十斤重的磨石,爬行到父母灵柩前跪拜嚎哭,作出忏悔的表示,通宵达旦不得歇息,直到丧事办完,以示惩戒和教训,求得父母在天之灵的宽恕及不孝子孙的心理平衡。

在建国后,这两种习俗就完全不多见了,而对于后者,民间仍然重视尊老爱幼的习俗,也时常听到一些为人父母者在责骂不孝子孙时常说:“你没良心,待我死后就要叫你背磨石跪拜我!”以此震慑不孝子孙,也告戒后人要时刻孝顺父母和敬老养老的目的。

[习俗优秀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河源的过年习俗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河源市,那儿的年忙碌而丰富。

腊月初旬,男人都不停不歇的工作,筹钱购置年货,女人则上山砍柴割草,准备过年

到了腊月下旬,当地人俗称“鬼锁山”,人们不得上山砍柴割草,家家户户便拿起扫把,开始自家的大扫除,正所谓新的一年要有“新”的开始,大家焕然一新迎新年。除外,各家各户还得备上好几百斤的川糖来做各式各样的客家年糕,这种年糕弹性十足、润滑可口,好吃极了!接着大伙儿还要“大开杀戒”,鸡鸭牛羊都得“速手就擒”。之后,人们纷纷做起了油炸米、油果、煎堆和米糕来,到处弥漫着一股“不闻不知道,一闻吓你一大跳”的独特香味。在临近除夕的几天里,村上的人开始磨豆腐,豆腐里有的包着肉馅,有的包着韭菜,之后用油锅炸至金黄色,外酥里嫩,便是当地著名的客家豆腐了。人们还会到池塘放水捉鱼,有的人把其嗮成鱼干,有的则放到锅上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这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除夕这一天,人们一大早从山上采来柚子叶,之后要用柚子叶泡澡,寓意着把上一年积的晦气洗掉。家家都换上新的对联,挂上新的年画,男女老少穿上新衣,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天每家每户的大门都大大敞开着,人们还得读祭文,象征着平安如意、子孙满堂。在除夕之夜,人们不到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中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团圆饭也是很有讲究的,要留下一个空位。一对筷子和一个空碗,这会为了祭奠死去了的亲人;为保幸福平安是不准碎碗断筷的。团圆饭的佳肴丰富多彩,大家共聚一桌,有说有笑、温馨和美。

饭后,家家都放着漂亮的烟花,黑咕隆咚的夜空顿时变得五颜六色,别有一番风味。除了婴儿外,每个人都要守岁,不过十二点是不允许睡觉的。刚到零点零零分时,家家都点起了鞭炮,到处鞭炮声不绝,“穿入云霄,打入地洞”,即使远隔千里之外,都能听见。

正月初一,大人都得早早起床,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大福大运,一帆风顺。人们互相窜门,拜年的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这时候,长者要给小孩封“利是”,孩子们收到了压岁钱后,便乐开了花,都一蹦一跳地来到集市买自己喜欢的玩意儿。这天,人们不吃肉,只能吃素食,找当地人风俗,人们还得在祭台上摆上芹菜和蒜,芹菜寓意着会聪明,蒜寓意着会理财,过的划算,还要在门上挂上一根葱,寓意着来往的人都智慧满满。做完以下工作后,村民还要拿一些香,端一只鸡、一瓶酒和一摞水果到祖祠里烧香礼拜,这就是敬祖先了。

正月初一,村民都在家里休息,不许出门。

正月初二,人们又一次大扫除,把自家搞得干干净净,鞭炮声附和着连连响起。

到了正月初四这天,人们从集市上买来各种各样的礼品,并准备好十余斤的新鲜猪肉和年糕回娘家探亲,虽已嫁出,归根是亲,多日不见,怎能不思?难得回家,礼品满满,刚一见面,笑谈风声。

河源的年到元宵前后就基本结束了。学生也该上学,大人也开始陆续开始干活。河源的年丰富而忙碌,真叫人陶醉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优秀作文甘肃春节习俗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

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整个白天,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他们忽而如雄鹰展翅,欲飞蓝天;忽而闭目横坐,慢慢晃悠……喧喧闹闹、嘻嘻哈哈,一直到万家灯火灿烂。

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她们打秋千,不吵不闹,全都静悄悄的。在朦胧的夜色中,只见一个个娇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飞,留短发的,如飞扬的马鬃,飘逸着风采;梳长辫的,犹如一条游鱼,来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轮过一遍后,便开始玩花样了。她们忽而两人面对面站在横板上,飞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张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会,秋千就荡到半空中,像满弦的弓箭在飞舞;忽而,一人坐在横板上,一人站在横板上,这样,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尽情享受,而站立者则要花费两倍的力量使秋干飞升,不一会便气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过,这种花样多是两人轮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当圆圆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门口闪出一把用烨木扎成的火把,一只只汇聚到一块,形成一条长龙,向山顶移去,各家门口燃起火堆,欢快的人们争先跳跃。当打火把的人们上山了,跳火堆的人们进门了,秋千的主人便来到秋干边,慢慢地提起它,抬头瞅瞅大树上的横枝,两手用力,嗖的一下,把秋千扔上横枝,架了起来。月光下,树影斑驳中,秋干在横枝上静静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上,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春节优秀作文甘肃春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吃月饼习俗的文章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重阳节作文:敬老节的习俗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传承尊老敬老的美德,共度佳节。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家乡的风俗重阳节作文:敬老节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敬老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敬老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敬老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敬老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敬老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敬老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敬老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敬老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敬老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敬老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敬老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敬老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敬老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重阳节作文:敬老节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习俗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地节日,它就是古老地“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地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地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地。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地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地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地愿望和辞旧迎新地祈求,借扫尘地方法去整理全年来地得失,向往打算新年地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地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地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地时刻,当五彩缤纷地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地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地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地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地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地习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过了紧紧张张地腊月30日,终于迎来了20xx年的春节。对了,为什么要过年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总是会出现,并欺负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袭击,只有那些门上挂着红窗帘和门前生着火,十分热闹的几户人家没有受到袭击,应此人们知道了“年”就怕这三样东西,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用这三样东西把这只大怪物赶走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来成了习俗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了团圆饭,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一边飞一边还发出了“吱吱”地声音,好像在上天之际还想呼唤同伴一起去天上偷东西,把我们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十分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魔术……十分好看。比如那一个叫“我忍不了”的相声,这是讲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个人看了连声叫忍不了,可是他却以不文明的形势提醒别人,当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秋节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传统习俗作文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到!又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来了!在过新年时,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年俗,比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剪窗花、穿新衣、拜神祈福、南方人喜欢包春卷,北方人还要包饺子……在和亲爱的家人一起走亲访友时,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年俗,像客人来了,要泡糖茶和吃糖果,代表着甜甜蜜蜜……

年俗虽有这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收红包了!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的同时,我也收了不少的红包。这些红包实际上就是压岁钱!不管包多少钱,都有长辈们一份非常非常浓厚的亲情和爱在里边。每个红包里的数目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吉祥寓意,而且每个红包的外观也不尽相同,虽然基本上都是红色的,但是大小不一,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有卡通动物形状的,有传统花纹的,还有装饰着精致的丝线的……所有的都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这是我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新的一年已拉开了幕布,所有的年俗仿佛都在祝我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