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看见柴静第十五章读后感汇总10篇

看见阳光,我会向它微笑;看见星辰,我会向它招手;看见雨露,我会伸手触碰。看见世间上的万物,我会友好的对待他们,我会同他们一起行走在这布满荆棘的大道。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看见柴静第十五章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7063

作文

10

篇1:看见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真理是无的那个底,它时而苍白无力,只是一个轻飘飘的底,时而又承载着千钧之重,让人难以将之从洞底抽出,抛出井口,晒在光天化日之下。

总有那么一些人,乐此不疲地寻找真理,不畏艰辛地抽出。

柴静想揭露留守儿童的秘密,想了解它们怎样生活,怎样读书。她找到了一个外国人卢安克,在那个无底洞中挖掘,贪得无厌。

卢安克他生于德国,经过高考,顺利考上了大学,这样的生活平静无波澜。上了大学,信息时代的大数据,和许许多多的信息渗透到生活中,卢安克自认为思维跟不上,来到了中国山区。

有人说他在逃避自己的弱点,可我总觉得,他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内心,他在默默地挖掘“教育”这一无底洞,他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思想。他和一群孩子,五六岁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一起学习,孩子们把他当成玩伴,对他很不尊重,他也不恼,像一棵高大的树,用坚实的外壳化解攻击,变成难以消失的依赖。

那一个个无底洞是相连的,柴静在挖掘时,会触到宝藏——像卢安克那样,人性的。

记者们可以没有负担地挖掘真理,可自有人来背负。

常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若是真赐了罪,所关系到的是国家的颜面,可为那些想谋权篡位的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真理自有千钧之重。

《梵高传》里说,人类的世界是二元的,真与假,善与伪,亮与暗,黑与白……可真理总是藏匿于两级之间,它是多元的,变幻无穷的。

梵高对他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真理是不朽的。

在这条真理的路上,所有人都在上面,真的奋不顾身往前冲,好像不找到它决不罢休——可他们或许不晓得,往前冲是好的,可有些真理就在原地,或者漂浮在空气中,像《哈利·波特》里的金色飞贼,飘忽不定,只有用心与它取得联络,它才会依附于你。

有些人一直拄着拐杖,现在试着脱手,踉踉跄跄,想站起来。有些人往回寻寻觅觅——可他不知道,真理永远是向着前方的。

前方是未知的,但前往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难走,时不时栽个跟头,一个名为法律的东西将你扶起,助你慢慢走向前方。

有人说,法律就是真理,它们之间有个界限,名为道德,这个界限细如一线,但决不能超过。

过程代表美丽,在这条真理的道路上,遇到法律,遇到道德,真理也就不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读《看见》后感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读柴静的《看见》,其中一章“山西,山西”说到山西煤矿开采带来的种种巨变。

柴静家就在山西,那是汾河边上一做清朝古宅。家乡有清澈的河水,水边芦苇丛从,明黄的水凤仙、累累红珠子的火棘,还有蓝的发紫的小蝴蝶穿梭其中,屋檐下是燕雀在嬉戏,欢笑美好得不真实——确实,对现在山西的孩子来说,你很难叫他对着焦黄色的天,焦黑的满是煤渣的地,充斥着焦油味儿能见度不到十米的空气,一块一块稠黑泥结成的板状的“河水”,来想象当年的鸟语花香。

环保提倡了一遍又一遍,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有用吗?工厂照旧悠然地吞云吐雾——你管的了吗?生灵的悲怮在铺天盖地的GDP和金钱的诱惑前显得多么渺小。做生意的挖十年矿,赚得金玉满钵,凯旋而归。但留下来的人呢?这些祖祖辈辈守着这块地的人呢?他们能怎么办?——几乎无人不患鼻炎、支气管炎,满耳的咳嗽声:一个个氟中毒的孩子咧着满口的黄牙;肺癌、肝癌、胃癌……你真的忍心吗?

——“你不怕住这儿的后果?”

——“习惯了就行,人的进化能力很强的。”

——“你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管不了那么多。”

《庆余年》中写道:不能怪这些百姓,他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知道自己能知道的,放弃自己无法知道的,享受自己能享受的,愤怒与被允许愤怒的。村中煤矿的事村长一人做主,村委主任竞选,选票当分红,一户能领两千五百块,大家伙儿都眉开眼笑。维权?环保?吃饱了撑着吧你!只有个老人,家住煤矿正上方,已经没有水用了。他对着记者哭叫着几乎疯癫,村里人看着都笑了。爱看热闹的国人只有在大难临头时才开始惊慌失措。

破坏轻而易举,而重建需要漫长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复原。这才几年,对,才几年,原先缤纷的大地像得了色盲症,色彩在退去。老头儿看了柴静一眼,摇头道:“你们这代不行了……”再也看不到汾河水了。地下都被挖空了,指不定哪天一脚踩下地狱。一辆辆运煤车驶过,谁顾得上不远处云冈石窟中大佛微笑的脸上沾满厚厚的乌黑的煤灰?塑佛的砂岩逐渐腐蚀剥落,昔日的蛙声踪迹全无,塌落在尘埃中的青砖上依稀可见当年繁复美丽的砖雕——“十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生存,汾河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岗”“四千五百年前,晋南兴起的陶寺文化,是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是华夏的根基”。而今,高度文明的我们,却要亲手将她毁掉——整片土地都被黑雾笼罩着,寸草不生。黑风在城市上空呼啸着,那是文明发出的沉重叹息。

“我不想再回山西了”柴静说。

家乡是游子的根。那里有童年的痕迹,有祖祖辈辈生活的烙印。她是记忆的依附,心灵的归宿——乡愁是融入血脉的深情。但是,当面对一个面目全非的故乡,当记忆中的一景一物都不复存在时,这份深情又该何去何从?而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记忆,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文明与繁荣会有任何意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看见》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过多的感情,柴静用冷静真实的文字记录了她所见证过的悲欢离合。整本书让我内心产生最大波动的不是属于柴静的成长,而是人性的交织。

2005年前,同性恋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比妓女或者艾滋病毒传染者更为令人鄙视的词。同性恋和其他人一样上学,工作,努力活着,事实上,同性恋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这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的另一种必然的相爱方式,他们无法选择,爱了就是爱了。但是,社会的不接受导致的是他们不能公开身份,绝大多数的他们不得不和异性结婚,建立感情的社交场所大多是公厕或是浴池,那些不是爱情,只是性行为,而且是陌生人间的,对于他们而言“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过来,只有性。”

我们的社会不接受同性恋,同性恋只能被压抑在角落,他们中有的因为不理解,不自由,想改变却无力选择自杀,有的被父母强制送入精神病院被当做一生的耻辱。是的,连父母都无法接受,最亲近的人都为因新天基因而决定的性取向离开他,嫌弃他。

书中,柴静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我不能说完完全全的明白了这段话,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社会的共识不能为那些社会眼中特殊的人选择活下去的道路,当你的无知,你的愚昧,你的偏见伤害了一个努力去生活的人,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善意。21世纪,人人呼吁着平等,而平等不是某些人因为符合了大家的共识所以被给予的尊重,平等是发自内心的,你有你的所爱,我尊重并诚挚的希望你能快乐地生活,你能获得幸福。是的,这种爱并无羞耻。我相信,爱情、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这些同性恋者视作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终有一天会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

再说药家鑫事件,一切的根源追溯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了解真相以后,我们才能够理解他的残忍手法来自于何处。然而药家鑫未被判死刑前,音乐人高晓松曾经在微博中评论:“即便他活着出来,也会被当街撞死,没死干净也会被补几刀。人类全部的历史告诉我们:有法有天时人民奉公守法,无法无天时人民替天行道……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数万人转发他的话。理性的来说,这些话并没有错,但是这些话的背后,没有体现出中国较为悲哀的一面吗?不知道真相妄自评论,名人的话被奉为经典,甚至,一个人连纠正自己错误的意愿都被全民扼杀在摇篮之中。网络曾几何时也变成了如此令人胆战心惊的武器,人,都是人,隐藏在罪恶下的心未必不是脆弱的,而看似善良的人心中又是否没有恶念呢?

人性的交织,本来就是美而复杂的,法律无法因为人性而更改,人性也会有法律无法抑制的时候,接受一切可能性,冷静的面对,不要因为你的兽语而剥夺任何一个人忏悔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柴静的看见读后感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柴静写的《看见》,读完之后,我有了深深地感触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这本书中,作者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作者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作者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作者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本书的第2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个章节所叙述的内容是: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坐着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医院,近距离接触与报道那些非典病人,为大家报道非典疫情

在非典来临之时,大家都慌忙逃避,远离非典病人,大家诚惶诚恐,而这些医生们,记者们还在近距离的和这些危险打交道,他们的生死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些病人的,和百姓们的生死,安危。医生们拼尽全力抢救病人,记者们本与此事无关,但是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非典的最新情况也义无反顾的加入进来,他们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

读完这本书后,其中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感触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柴静的看见读后感

全文共 1719 字

+ 加入清单

2周的长假回来,箱包一地,可此刻最想做的却是,坐到电脑前码字。

很久没有一本书,如此让我共鸣。《看见》,我看到了作者自我成长的历程,从最开始的 什么都要加入自己的见解评论一番;到后来的放下个人喜好,力求客观地“看见”事实;再到最后的从感受上去理解双方。

其中一篇《无能的力量》,昨晚仍在盘旋。

心得之一:教育最大的障碍是我们心里对孩子设想一个期望模式,然后将孩子往这个模式上去印证,我们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逐渐跟这个模式相吻合。

以前我会去耻笑那些传统教育中“唯有成绩好”是标准的父母;可现在发现,其实自己跟他们一样,只不过他们心中对孩子的期望模式是“成绩好,考上名校。”,我心中的模子相比显得那么高明一点,譬如我所认同的“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创造力、有责任心、乐观开朗的人”。或者后来更高级别一点: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知道他想做什么,在多少岁之前找到自己的目标。 这些都是一个个我心里预设的成人版乐天。但其实呢?如果天天很平庸、很内向、很迷茫…… 那又怎样呢?平庸是全世界80%人的状态。他就是他,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扬州瘦西湖,印象深刻的是盆景园园丁制作盆景,园艺们会将那些榕树、松柏小的时候,种在容积有限的花盆里,再用各种器具捆绑和曲扭它们的枝干,想让它们倾向左侧,就在左侧用上大力的弹簧钩勾住,最后长成他们心中的样子。而扎根大地的榕树,自由生长,甚至一棵树就能成一个岛。作为父母,如果心中已经预想了这棵树苗的样子,那么再高明的教育技巧其实不就是铁丝还是橡皮筋的区别么?父母的作用或许应该就是它脚底下的土壤,孩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无法选择自己生根发芽的地方,我们也无法选择落入自己这片土壤的种子是草还是树。只是即使是一株小草,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春天。作为妈妈,我想我可以选择的就是当一个花盆还是一块大地,我能否象大地一样给我亲爱的孩子无尽的爱呢,让他的根想舒展多宽就多宽,想扎多深就能扎多深,在我的怀抱里恣意得肆无忌弹。此外,我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施肥,让自己这片土壤日趋肥沃,土地肥沃了,高昂的不仅仅是这棵树,还会快乐着跟这片土地关联的花鸟虫草。

理解是因为感受,天天有他自己的人生,他不需要我去规划不需要我去指手划脚。说也奇怪,当我意识到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也有个“标准版乐天”存在,当我放下这个模板,心一下子松了,宽了。看着孩子笑脸的绽放,看着他轻松的脚步,奔跑的身影……心中无比美好。

此二,教育不是说,而是两个人之间自然而然的事,不管你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的。

有目的的行为,想影响他人常不能;而无目的的行为,自然的状态,却如一棵树摇动触碰了另一棵树。

记得跟小卡相识之初,他总喜欢问我许多行为的为什么,我总丢给他一句“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啊,想做就做了呗。” ……那种无目的、简单、自然的状态是最容易让彼此贴近。

我6岁之前跟着母亲在乡村长大,无拘无束,除了睡觉基本都是光脚丫在野地里跑;6岁之后进了县城,父亲的书柜啥杂书都有,印象深刻的是几本黄皮看相书,我对着上面的图和描述对照着自己的手纹看,悲伤地发现自己的生命线短得似乎只能活到30岁,我想:“哎呀,我的命这么短啊,可那么多好玩的事情我都还没玩过,咋办啊?不行,我得赶快玩,时间宝贵啊。” 于是乎,这个声音好像就一直贯穿在我的生命中,引发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个绝对的行动派,好奇心重,还什么都喜欢尝试。 到了30岁以后,已经能把那本相书的事当笑话跟他人讲了,可那么多天灾人祸的,我又想:管他了,既然在大马路上开车都有可能被淹死,谁知道明天是不是就轮到我嘎崩啦。趁现在自己还活蹦乱跳,赶紧想干嘛就干嘛,每天高高兴兴的,明天死了也不亏。”于是乎,我又99%的时间里傻乐傻乐,1%的时间是情绪不好,就到小卡那大雨倾盆一番,现在还多了个大雨倾盆之地--天天,然后雨过天晴,继续乐呵呵。某日门楼下看门禁的大嫂对我说:“你啊,一看就是好人,每天笑呵呵的。”

小卡说, 最担心我的好奇心. 因为他就是我好奇的结果,认识的第一晚我问了他180个为什么。

我说:那我好奇啥,就告诉你,然后两人一起好奇,好不?

天天说,“妈妈, 你其实比我还淘气,比我更贪玩,你是最好的陪我玩的人。”

……嗯…… 挺好,生活愈简单愈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看见》读后感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柴静看见读后感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读柴静《看见》有感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和几位老人的合照,中间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是柴静。无意间,在网上看见这本书,思索良久决定了买下它,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她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是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

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将近一周,匆匆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震撼与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

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霎时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故事最后的无解给我们以一种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是真实,柴静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颇有文艺范的开篇层层递进引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环保——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语言,平铺直述讲:“山西省长谁来干,临汾人民说了算”,“当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国土局的一个科长,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两句话,给予了同为山西人的我一种深深的共鸣。

《看见》写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引发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一个个现实悲剧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想“中国梦”就是想要建立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让这些悲剧不再重演吧,这是国人的梦,也是我的梦。终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够的高度,为着这业奉献我的热血与生命。这是我的梦也是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柴静的看见读后感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跟了一回风,利用十一天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也可能是自己不经常看电视的原因,甚至在电视上没有见过柴静,只是偶尔登一下她的博客。

《看见》读后,感觉作者是用心在写书,就像是对读者讲述一件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且讲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来让人有特别真实的感觉。

读罢第一章,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做什么事想做好都不容易,做记者也是一样。想要在同行中站住脚并出类拔萃,必须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具备超强的抗打击能力;作者刚进入央视,经历了工作和思想上的转轨,经受了各种考验。其中有这些句子,让人感受颇深。

“每次重录的时候,都得深更半夜把别人叫回演播室,灯光、摄像后来已经不吱声了,也不问,沉默地隐忍着。录完,我不打车,都是走回去,深一脚浅一脚,满心是对他们的愧疚。”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上楼的时候,我深呼吸;下楼的时候,我深呼吸。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

“上班时只有在洗手间,我能松垮两分钟。我尽量延长洗手的时间,一直开着龙头,一边深呼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我每天上午报三个选题,下午联系,晚上录演播室,凌晨剪辑送审。”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记者,作者非常熟悉国外同行中代表人物的思想、典型做法,可见作者有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爱好学习。

第一章以后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作者经历的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许对其本人是感触最深的。读了这些内容,我很自然得出那个被许多人说了许多遍的结论,“人是复杂的”,有许多在常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当事人那里却很自然的发生了,而且是那样顺理成章,比如同性恋、家暴、虐猫事件、药家鑫事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其发生的必然因素,当然,并不是说有些事是可以原谅的,但要想深入了解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走进他们。现实生活中,要想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必须要有预见性,把工作做到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看见》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初二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这本书给我们,说是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于是闲暇之余在书店看到时,便买下了。看了几章后,虽有些不懂,却也颇有感触。

看见》是主持人兼记者的柴静所写。还记得她自己斥巨资做的一个环境调查的视频《穹顶之下》。那时,她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中国的环境从很早就已经开始被污染了。当然,在《看见》这本书中。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山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书中是这样描述山西的环境的:“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

“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矿之乡,山西的经济也因煤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谁曾想到,一时的给这片土地的人民带来的是永久的“贫困”。

柴静是山西人,她很深刻地感受到山西的污染有多么严重,当然,不止山西,这大家都知道,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多少大城市被雾霾所困扰,多少地方的人民没有干净的水喝。

我们虽生活在沿海地区,污染相对来说还是较少,但水污染也不容乐观。

听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这几代人说,以前呢,不管是溪水,河水,都是清澈见底,可以直接捧起喝的,夏天炎热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就跳进里面游泳,抓一两条小鱼小虾。

可是,现在呢,到处是各种颜色的臭水沟。还记得,以前下暴雨的时候,去学校的路途不一会儿就积起了水,其实一方面是学校的地段是低洼地,但更多的是旁边的水沟堆满垃圾,起不了排放雨水的作用,于是不一会儿就淹起来了。

一淹水呢,臭水沟的垃圾,臭水自然就积在路面,也积在学校中,经常就停课一天。那时还很高兴呢,总盼着下暴雨,现在想想,污染真是太可怕了。

现在就已经是这样了,因污染而得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再不治理的话,那么将来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将是无尽的病魔,一个无色无味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