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冬至习俗各地实用20篇

浏览

64

作文

50

篇1:关于冬至的习俗——扬州“过大冬”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12月22日,冬至节气是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昨天,记者走访老扬州几个典型家庭,看看他们是怎么准备过大冬的。

家家忙祭祖

煎大粉、烧豆腐不可少

新仓巷社区的78岁的李桂凤奶奶,三天之前就忙着大冬准备祭祖的菜了,因为这一天,她的三个儿女都会统一回家吃饭。“现在无所谓了,百无禁忌,只要摆上几样菜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李奶奶告诉记者,在以前这可是有讲究的。“不管有钱没钱,一般均要办上四个或者六个菜,荤素搭配,其中煎大粉和烧豆腐是必需的,不能是单数,并备上水酒一杯,行三叩九拜之礼,祭拜祖先。”李奶奶说,过去祭拜祖先是很严肃的事情。

祭祖之后便是全家人的聚餐,这时候子孙后代济济一堂,人丁兴旺的家庭就更显得气派热闹。

“现在不讲究了,孙子爱吃羊肉,孙女爱吃牛肉,我都做了。”李奶奶说,现在是主要忙给孩子们吃了,祭祖是个心意,也不要墨守成规。

个个吃汤圆

一家人要团团圆圆

在冬至全家人聚餐的饭桌上,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汤圆不仅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此举也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健康。何园社区的何兴桂阿姨就包了三种汤圆,实心汤圆、芝麻糖馅的、荠菜馅的。“孙女儿喜欢吃芝麻的、媳妇要吃荠菜的、老太爷要实心蘸糖吃,”何阿姨满足了家庭成员的需求,“吃汤圆,讨个吉兆!”

而年纪大些的老扬州则揭秘,过去制作汤圆的步骤很复杂,绝不像现在和点糯米粉就能随手包成汤圆。因为过去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糯米粉,将洗干净的糯米,在清水中全部泡酥软,用手一捻就能变成粉末时,提出水面,淋干,送到专门舂米人家,去舂成米粉,由于舂米的人多,有时要半夜就去排队。舂成的米粉,要用很细的筛箩过筛,就成了成品的米粉,由于含水分较多,还要经过几天晾晒,才能成为扬州人制作汤圆的原料——粉子面。“那时候吃个圆子真不容易,我在想是不是祖先让我们祭拜他们的时候,先让我们珍惜目前的家庭团圆,”84岁徐老太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不作兴送钱给人

大冬有讲究

除了祭祖和吃汤圆,老扬州还有什么其他的习俗?徐凝门社区的赵小姐就遇到件奇怪的事情,她有每个月向母亲上交工资的好习惯,但是昨天说今天把钱给母亲的时候,遭到了极大的反对,母亲直说,“大冬不作兴给钱,过天过天!”赵小姐从母亲的表情中发现,年纪大的人很忌讳大冬拿钱。赵小姐不知道是不是和“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不把钱”这一说有关。

“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80多岁的李大爷还能背出这首“数九歌”。而80后的记者,只依稀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过,但是要是能详细背出来,是不可能的,社区90后大学生村官,更加是对“数九歌”没印象,看来“九九消寒图”、“数九歌”之类的老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慢慢淡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聊聊冬至的习俗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热爱生活的民族,这从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中或可见一斑。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有着丰富有趣的饮食习俗,冬至自然也不例外。独特的“冬至亚岁宴”就曾盛极一时。此外,冬至吃馄饨(饺子)的风俗流传较广,民间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在东至吃狗肉羊肉的习惯。

冬至来到,也就意味着人们要开始面对所谓的“数九寒天”。但人们相信,冬至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数九的风俗也就由此诞生。数过九九八十一天,便是一片春光好。在关于数九的风俗中,九九歌和九九消寒图都是比较有趣的。

我国地大物博,风俗多彩。各地过冬至都有着一些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更多冬至作文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冬至的饮食习俗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 冬至吃馄饨

过去,祖国南北都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他们经常带人骚扰边疆,祸害百姓。百姓对他俩恨不得放嘴里嚼了,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用"浑"与"屯"的字称呼这种吃食,这就是"馄饨"。实际这是人们祈求和平,人们友好的一种愿望。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每到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也有说法是,南宋时,馄饨是祭祀祖先的祭品,后来,逐渐盛行开来,吃混沌就成为冬至人们普遍的节日食物。

2.冬至吃饺子。

北方人讲究冬至吃饺子。例如,河南人冬至这天历来是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就是饺子的俗称。也有地方把饺子称为"扁食"和"烫面饺"的,传说冬至吃了饺子,人就不怕冻。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冬至时节,见南阳很多衣不遮体的百姓,耳朵都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 "驱寒矫耳汤",施舍给百姓吃。百姓服食后,冻坏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这天,人们便做"捏冻耳朵"吃,于是,就形成了冬至吃"捏冻耳朵"的习俗。

3.冬至吃狗肉。

北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这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以前,人们食狗肉比食猪肉还普遍。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于是,事事顺利,后来竟推翻了秦朝,确立了汉朝。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直到现在,有条件的人们,仍在冬至这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吃赤豆糯米饭或汤圆

冬至之夜吃赤豆糯米饭,主要是江南水乡的习俗。相传,上古时期,共工氏部落有个首领,他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于祖祠,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联络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冬至的习俗,中国传统的“过小年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的由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中国不同的地区在冬至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在这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冬至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习俗冬至吃汤圆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我会包饺子,而且包得很好,可是却没包过汤圆,但我相信包汤圆肯定和包饺子一样简单透顶。

冬至那天,妈妈说:“街上卖的汤圆都不好吃,不如我们自己包 ,而且更有过节的气氛。”我一听,兴奋劲儿就来了。因此,我就屁颠屁颠地跑去。把双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就摘了一小团糯米粉放在两手心,轻轻地揉啊揉,不一会儿一颗像鹌鹑蛋大小的洁白无瑕的粉团就揉好了。接着,我用左手四个手指托住粉团,再把拇指插进粉团,使粉团在手指间不停地旋转。不久粉团就变成了一个像小酒杯似的小窝窝,然后将麻沙馅儿放进窝里,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边轻轻地将窝边往里夹,一边用左手指慢慢地转动粉团,直到把窝口封死,这样汤圆就做好了。

这时,锅里的水开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汤圆放入锅里,等汤圆都浮起来了,妈妈说:“快来吃吧,汤圆熟了。”我第一个冲上去捞了一碗,急急忙忙将一颗汤圆往嘴里送.......哎呀!不好,汤圆的味道还没尝出来,却把舌头给烫着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泪都冒出来了。可爸爸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这就叫心急吃不得热汤圆。”哎,真倒霉,直到现在我的舌头还有点疼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冬至习俗-数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那一天,一大早我便吆喝妈妈早点起来和我一起包饺子,因为小时侯,妈妈常常对我说∶“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会冻掉的.”小时侯总会在妈妈的怀里哭呀,害怕耳朵会冻掉.(因为我不爱吃饺子.)现在一想起就会发笑,我当时是多么幼稚.

妈妈买来饺馅,我们全家总动员,开始包起来,告诉你我可不是第一次包饺子了,已有一年的历史了.我托着饺子皮,惬意的往饺皮里放了一大块饺子馅,用手轻轻地捏了捏饺皮边,呵,第一个饺子包好了,我把自己的得意之做拿给了妈妈,妈妈只是微微一笑,我转开了话题,和妈妈爸爸亲昵地交谈着……

过了一会,饺子熟了,看着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拉着妈妈的衣服撒娇地说∶“妈妈你给我讲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妈妈说:“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呀,以后要多吃饺子以免耳朵冻掉,不一会儿饺子就吃完了,但妈妈跟我说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冬至习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这一天,长沙又叫做“冬节”。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冬至的传统习俗文章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冬至形成了一种美食节——饺子、馄饨、赤豆粥、汤圆、黍米糕

比较常见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一个开心的节日,希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过好冬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习俗作文:冬至的传说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过冬至的习俗各不相同。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吃“捏冻耳朵”则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冬至习俗的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正所谓:冬至到,吃水饺。

过去,南宁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还重要的地步,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冬大过年”之说。每到冬至,各家各户就要做汤圆、包肉粽,还要准备“三牲”拜祭祖先,举家欢饮。而在乡下,除了家家户户要做汤圆、包粽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里祭祖宗祠,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以庆团圆。

据传,南宁之所以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是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离春天已经不远了。冬至那天,各家杀鸡宰鸭,准备酒肉、果品、汤圆,而在外的亲人也赶着回来过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同时冬至对于农民而言,就意味着要对来年的生产、生活进行系统的安排和筹划,从这个角度上分析,确实是“冬至大过年”了。在民间还有“冬干年湿”一说,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气晴好,在过年的时候则会遇上下雨天,十分应验。其中奥妙,也许是因为古人千年之总结,是经验之谈。

过冬节时,南宁人的餐桌上除了鸡鸭猪羊等佳肴外,还有一道特别的菜——鱼生。这是因为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讲法,也许是因为冬至时令气候较凉,切好的鱼生不易变质,入口时清凉爽滑美味。当然,南宁鱼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横县的,横县鱼生还成功申报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冬至习俗-吃饺子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有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得都很“俏”。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那么,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这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粮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冬至习俗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同学们: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校花网[*]: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去2014年啦,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冬至现代民俗习俗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冬至习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1、家人团聚

冬至作为冬季中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节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是最基本的过节习俗。在一个城市的亲人都要聚到一起,常常聚到老人家里庆祝。不在一个城市也会往家里打电话问候。

2、吃饺子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习俗了,冬至到吃饺子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了。冬至前几天的超市中,面粉饺子粉什么的也是最畅销的。如果家里人多,还会多包几种馅儿的饺子。

3、祭祀活动

有些老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去老家上上坟,不方便回老家的也会在家里,做一个小供桌,摆上一些饺子、酒、水果等,祭奠家中故去的老人。

4、喝羊肉汤

据说是从汉代的大将军樊哙那里传来的。冬季多吃羊肉有利于身体内火旺盛,抗寒有效,是冬季饮食首选。在山东一些地方,冬至喝羊肉汤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5、汤圆

南方没有北方那么冷。冬至时也会吃一些地方特色食物,来迎接冬至的到来。比如汤圆、麻薯、酒酿丸子等。

6、食补进补

从冬至开始,寒冷的冬天真正开始了。要开始注意饮食,特别是一些体寒的女性,除了注意穿着保暖之外,也要注意饮食中,多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提高自身能量来抵御风寒,快乐过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冬至祭祖习俗作文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北方地区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至于冬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

在我们小时候,冬至是个和过年(除夕)、清明节、七月半一起并重的节日,并有谚语如下:“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就是说烧纸钱祭祖,清明节那天时辰要早点,冬至这天要时辰要晚点,而农历七月十五更是不能等到中午。每到这几个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烧四大碗祭祖,当中鱼和豆腐不可少,鱼即“余”,希望过上富足有余的日子,豆腐意即“都富”。祭祖的四大碗菜也有讲究,首先不能有荤气的东西,比如葱,蒜,韭菜。其次,鱼最好是鲫鱼,不能是鲢鱼,因为鲢鱼无籽(子)。四大碗一般至少有鱼,肉,豆腐,第四种有时是蛋皮,过年则是肉圆子。

祭祖的场合在家里堂屋,要焚香祷告,氛围很是庄重,所以各种细节总是丝毫不敢马虎。祭祖的饭要倒扣,每碗插的筷子数量一至三双不等。小时候,我好奇地问家人为什么这样?家人只是说给死去的家族长辈吃的饭就该这样,至于每碗饭上的筷子数量不等,更是解释不清,是上代人传下来的规矩。祭完祖先的饭菜要在灶上回过热气后才能吃。

祭祖的八仙桌的面板的纹路要东西走向(平常使用时候则是南北走向)。南面烧纸、拜祭。烧纸钱时,大人要求我们不能说话,不要乱跑,说这时亡人只在吃饭,不能打搅他们。还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这一天不能打坏饭碗等。当然,更重要的一点,祭祖必须由男子进行(我想,这也许就是农村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得招赘女婿,行驶儿子祭祖的义务。

我们家祭祖,父亲健在时,由父亲主办,父亲去世后就由哥哥们操办,上饭、插筷子、点蜡烛(小时候没有蜡烛,就点煤油罩子灯)、依次磕头、烧纸钱、回锅饭,一家人再吃饭。回来,我在城里安了家,清明节、过年前肯定要回家上坟、敬亡人,过大冬就没有回去过,生活在楼上也没有敬过亡人。这样一个场景:焚香烧纸的烟火缭绕中,一个孩童平神静气,满脸肃穆,对着桌子三叩其首,这对于孩子是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后人不能忘根。

我们住进了城里,我及将来孩子可能会不知道房子哪里是正南正北,也不会有大大的八仙桌。即使一切从简,想办法焚香祭祖,我的祖先又怎会知道,在某个钢铁森林的小盒子里,有他们的子孙在此祭拜?因此,我就一直没有给他们遥寄过纸钱,只会在清明节、年前,带着妻女把纸钱送到坟堆上烧。对我的孩子来说,我更不知道他们以后连我们这些精简了的动作还做不做?也不知道是否能将这些祖祖辈辈都有的烙印继续在她身上刻就下去?如果是,这是否是种迷信,或者是种自私?如果不是,这又是否会让她从此失去了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冬至的习俗_250字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冬至,妈妈说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我家乡的风俗,早上吃过饭妈妈和我就去超市买包饺子用的材料。有鸡蛋和韭菜,买完菜回到家妈妈就没闲着,就开始剁馅,然后我就学妈妈以前的样子,开始和面。因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面倒到盆里,浇上温开水就开始和起面来,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可是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水少了,面太干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变稀了,反复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却太多了,恐怕我们一中午都吃不完,这时,妈妈的饺子馅也剁好了,我们就忙活起来,开始包饺子了。

饺子在妈妈的教导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后终于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饺子。

真是开心的一天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冬至的习俗作文素材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的习俗 作文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