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学生诚信道德论文(最新20篇)

活在当下,珍惜生命,不浪费生命。开学吧小编整理了活在当下议论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浏览

526

作文

91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全文共 5577 字

+ 加入清单

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恋爱心健康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恋爱状况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归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作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归为“从众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网恋经历的38名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的网恋者(占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曾经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足见性与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把大学生的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诚信与道德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这个词,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的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怎么做呢?让座、不乱丢废弃物、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是…总之要有道德之心。道德即对社会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道德”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古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有很多种,其中分为四维八德、八达德、八德等。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而四维八德是指:四维是指礼、仪、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其中我觉得信最为贵。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讲诚信,不讲诚信,就无法在社会立足,讲信用才可能与亲人亲近、与朋友和谐!

我再讲一个诚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古代春秋时期的魏国的国王魏文侯!有一次,魏文侯跟自己猎场的官员约好,什么时候我要来打猎。到了约定打猎的日子,突然刮起狂风,身边的侍从就劝魏文侯:那么大的风,您就不要去打猎了,魏文侯不同意,说:“不可以因为风太大就不去了,事先没有通知他们,现在单方面取消,这样的事情我不能做。”所以魏文侯自己驾着马车,顶着大风赶过去,通知管理猎场的官员取消这次狩猎活动。

读了这两个故事,我感到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受众人尊重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在学校里注重仪表,团结友爱,体谅互让,尊重师长,勤奋惜时,诚实守信,爱班护校。在家里要孝敬父母,时刻不忘父母的教诲等等。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文明有序。有道德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全社会的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学生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论文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一、深入观察生活,叙写民俗,充分体验民族情结

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我们把民间文化引入课堂,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节前夕,我们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中国人过年,有“团圆”、“求福”、“避邪”之意,而“团圆”从深广的意义上讲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团圆的意识强烈。本次作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俗的情怀。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组织学生包粽子,介绍粽子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屈原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汲取到可贵的民族精神营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其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缅怀先烈,让学生表达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重阳节到敬老院拜望老人,写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谐亲情……

通过描写民俗风情,让学生深切体会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情感,使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根植于学生灵魂深处。

二、组建文学社团,开展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我们选取全校三十二个班级的六十四位作文成绩优秀的同学,组建“新芽文学社”,开展文学活动。我们以“社团”为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校报、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辉煌璀璨,介绍祖国山川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我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唐宋诗词朗诵会、泗州戏表演、“归仁与孔子”演讲比赛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述活动过程,抒写感受。又如迎新年活动,我们一改过去文艺表演为写对联迎新年,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联语,学生热情高涨,气氛活跃。集作对书法为一体,把作文教学创新实验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软笔书法的能力。

三、开展专项活动,身体力行,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专项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对初一新生进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第一、二周,以“感谢老师教育我”为话题,引导新生写师生故事,给老师写祝福语,使学生学会感恩,尊敬老师,加深师生感情。

等三、四周,以“感谢父母教育我” 为话题,在母亲节、父亲节送父母感恩卡,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第五、六周,以“感谢同学帮助我”为话题,要求为同学或班级做一件好事,并用笔把它写下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增进了同学友谊。

第七、八周,以“感谢社会关心我”为话题,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体验社会对自己的关心、负责,抒发内心感受,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九、十周以“感谢文化熏陶我”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书画比赛,引导学生记述比赛过程,抒写获奖感言。通过书画作品、优秀作文展评,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从而走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通过作文教学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上文只是笔者近两年来为此在作文教学上作的一些探索实践,我们将为深入探索多种习作民族化方向及其创新的教学途径和策略而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做诚信大学生作文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马丁路德说:“不是我很喜欢多次强调黑人的权利,而是很有必要,我才这么做。”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在决赛中依然以“诚信”为主题的类似原因。

有人说大学生应该把诚信写在纸上,每天读上几十遍;有人说我们应该将诚信装在兜里,每天觉得沉甸甸;也有人说我们要把诚信装在心里面,白天想,夜里念。而我认为要把诚信真正落到实处,就该把诚信转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没有矫揉造作的意识使然。

今年年初,在江苏大学出现了“无人售报摊”。放在校园里的报摊不需要人来卖报纸,同学们过来买报纸,只需要将钱放入箱子里,包括找零都由学生自己来做。江大的一位负责老师说这些报摊平均每天售报120--160份,从没出现过差额,即使有的同学一时忘记带钱,下次买报时一定会将钱自觉补上。

诚信就这样,在你来我往,拿报纸的指尖慢慢渗入我们的血液,滋养我们崇高而健康的体魄,支撑我们顶天立地的人格。无数双手触摸着同一份报纸,无数大学生用绵绵不绝的声音唱着同一首歌:报纸有价而诚信无价!一份报纸顶多也就看一两天,而透过诚信却可以洞察人的一生。我们高兴,因为在我们大学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把诚信看成是最神圣的塔,塔顶的灯一生不熄,我们把诚信看成是最清纯的河,河中的水源远流长,我们把诚信看成是最明净的天,天空的云一尘不染。穿越960万平方公里,诚信用古老而强劲的声音向祖国大地的每一个青春勃发的大学生述说着,述说着新时代、新青年的道德要求,述说着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格元素。

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你在摧残诚信的时候,也在不断拉大你与他们的距离,使他人难以再次信任你。中科院林德宏教授说,世界上最长的路是心路,如果彼此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心与心之间就隔着崇山峻岭;世界上最短的路也是心路,如果大家都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心与心之间就近在咫尺,没有隔阂,人类社会就会和谐相处。社会上确实存在不诚信的现象,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不应该在大学校园里蔓延,不应该被我们这些追求完美的大学生沾染。

同学们,我们大学生是社会青年中的精英,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以科学知识造船,用诚实守信扬帆,乘风破浪,前方的天地就会广阔无边,未来的人生就会烟花烂漫 !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诚信是道德之本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范乾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要讲诚信,不管是在学习中、生活中、为人处事。可是在那一次,我真正意识到了诚信是多么的重要。

那是在一个下午,我正在写作业,我的一个好朋友用QQ对我说她今天有空,想让我去她家写作业,顺便去她家玩一会儿。看到了这个消息,我心里想:真的要去她家写作业?不过,去她家还要骑自行车,还要收拾作业,唉!我又不好意思回绝她,就答应了。

不过我心里真的想去她家写作业,只是嫌太麻烦了,所以心里就没当回事。过了几十分钟,那位好朋友对我说:你怎么还没到?什么时候才到?我就随便对她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吧。她说:可是你已经答应我了呀,不能反悔。看到这个消息,我就没再理她。

事后,我的妈妈不小心看到了我们的通话记录,就对我说:“这是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不去赴约?”我就说:“那是昨天的事了,昨天我没空。”“既然你答应了她,就应该遵守承诺,不应该随便说几句,难道你想当一个失心的人吗?……”听了妈妈的这番话,心中不禁有些惭愧:我不应该失信。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

我想通了之后,就马上骑着自行车到了她家,登门道歉。

从那之后,我不会再做一个失心的人了。因为——诚信是道德之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诚信与道德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诚信是雨,洗涤着人们心灵的尘埃.

诚信是雷,震撼着人们虚伪的灵魂.

我是一个有名的顽童,跟人打架的是我,不做作业的是我,踩上课桌飞跑的是我,把中队旗拿下来玩“斗牛”的还是我.我这么顽皮,可是同学都信任我,因为我非常诚实,是我干的事我都承认.

记得我读三年级时,妈妈每天都给我10元钱,我每天除了吃早餐,上学、放学坐车,中午买菜,买学习用品,零花后总要节省几元,然后把它存起来.一段时间下来,我已经存了150多元钱了.我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夸:“我的儿子真有出息!”

一天,我见同学买了遥控赛车,真让人玩得过瘾,我手痒痒的,真想玩,可那位同学不肯,我心想“真小气,我又不是没钱的人.”一气之下,我就取出自己的私房钱买了一辆奥迪双钻牌FI系列的遥控赛车,比起他那辆可“帅”多了.邻居家的小伙伴听说我买了辆很棒的赛车也想见识见识,正好那天我没回家,放学后就到外婆家去了.正在这时我妈下班回来,见邻居小伙伴探头探脑的,就问“你上我家干什么?”邻居小伙伴为了帮我保守秘密就说:“没……没干什么?”这一举动更引起我妈的怀疑,我妈三步并作两步走向房间,拿起储蓄罐一看,发现少了100多元钱,妈妈断定钱的去向,然后怒气冲冲地赶到邻居家,不分青红皂白地要邻居小伙伴还钱,小伙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站着,一下被吓哭了,哭声引来了他妈妈、奶奶……就这样一场“舌战”马上开始了,两家人还差点打起来,幸亏好心的旁人及时劝架,并对我妈说:“你还是把儿子叫回家,问个明白,再作决定.”妈妈认为也有道理,然后打电话叫我回家,跟我说了事情的经过,我一听傻了眼什么也不敢说,呆呆地坐着,心里有15只兔子在乱闯——七上八下.八只白兔说:“赶快向妈妈说明事情的真相.”七只灰兔说:“别说,让邻居伙伴来赔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既得到了赛车,又没有亏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我被它们弄得晕头转向,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15只兔子越争越激烈……我定了定神,想起了老师的话:“黄金有价,诚信无价.”那么,我问自己:“是选择金钱,还是选择诚信?”最后我选择了诚信,就把事情真相告诉了妈妈,并要求妈妈陪我去邻居家道歉.妈妈不好意思地一边自责一边带上我的玩具和我一起往邻居家走去.

从此,我们两家的友谊更深了.也让我再一次感悟到:深厚的友谊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诚信像土,为无数幼苗提供了营养; 诚信像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诚信像根,将魄力与智慧提供给生长中的树干,使小苗长成大树.

同学们,拾起我们诚信的“背囊”吧!用我们的诚信战胜风浪,以我们的诚信来创造美好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学生诚信考试主题班会记录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主持人:组织委员

参会人: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

记录主题:诚信应考

记录人:王祥源

内容:快要期末考试了,同学们或多或少有些担心不能通过。可能有人会因此而去找答案或是抄袭。为了使我校的考风不常受影响。我班组织了了以诚信应考为主题的班会。会上同学发言积极,同学们谈到的主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下:

一.诚信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诚实、真诚、谦诚

3.信:信用、信誉、守信

4.诚信是一个人的品格,可以不优秀不可以输人品

5.言必诚信,行必中正

二.诚信应考

1.对考试来论,诚信是尤其重要的,这是测试你学习成果的考查。

2.期末临近,对于我们来说它不单是一次考试,而更是我们体验人生历程的时机。

3.大一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次考试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重新审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只要平时认真点,考试就不担心会挂科。请相信你自己。

5.一次考试也是展现我们人格的魅力的时候。

最后:请同学以诚信的态度去面对这次考试,端正考风、严肃考纪、独立答卷,考出无愧于心的风貌。也祝愿每一位同学都取得佳绩!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

全文共 373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两者的进一步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尽管各有侧重点,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精神领域工作,并且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青年学生个体。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二者融合的前提之一。此外,当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能人才,过硬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一样,心理健康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只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社会适应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道德高尚、体质强健、心理健康、文化素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马列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者虽各有侧重,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不但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都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和意识范畴,具有相互渗透的基础条件。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系统,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借鉴。

二、以创新思维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

1.转变教育理念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不够重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知识。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被理解成一种专门治疗心理疾病、只面向少数病态学生的特殊教育形式。对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摈弃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树立起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此外,既不可有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也不要简单地将它们混为一谈。要客观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互为推动、互为补充的深层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二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影响二者有效融合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出各自独有的教育优势。

2.创新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工作机制的支持与保障。对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融合互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为两者的深度融合创造制度、人力及物质上的保障。

3.改革教育手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应在保留两种方法各自优势的同时以相互借鉴的方式探索出更多共同适应于二者的方式方法。对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思维和宏观视野,变被动为主动,将个体的受教育对象发展普及到广大学生群体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认真挖掘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逐步形成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于一体、融教育与自我教育于一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识地摆脱说教式的方式。即要尽快建立起集启发、渗透、集中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方法体系。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忽视不同学生在个性、气质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内容渠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针对性

1.强化政治方向引领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嬗变让青年学生在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日趋功利化,继而精神萎靡、思想空虚。而这种心态特点无疑会打破大学生原本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引发他们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是交织产生、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能够在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反之,一个人是否三观端正又多少少少决定了这个人能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这个角度看,想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强化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紧跟时代节奏、尊重大学生心理与思想之实际,不断强化对他们的政治引领。这就是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根本指引,引导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及纲领。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展开革命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家命运、坚定政治方向、明确自身责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寻求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点。

2.坚持情理交融

长期以来,情理脱节一直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青年学生亟需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科学的视角来阐释他们在社会中遭遇的大量感性现象。这提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源自对学生群体及他们真实生活的贴近。只有寓理于情,将理论融入现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大多有一定的人生经验与知识储备,但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容易表现出明显的趋利性特点。这就是说,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状态和个体特征。唯有想学生所想、与学生群体打成一片,才有可能以真情感染他们,以智慧启迪他们。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以真理说服学生,让学生在具有穿透力的理论中构建起做人的理想和有作所为的信念,在情感的震撼中生发出为真理奋斗和为他人造福的人生志向。

3.注重人文关怀

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融合的有效性,高校还需进一步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目标,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做到内外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所以,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引导他们丰富学识、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大学生意志、情感、人格以及心理因素的发展。其次,要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太过看重外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背离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常常让高校的思政工作事倍功半。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主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

四、创造条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外在条件之一。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美好心灵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所以高校必须加紧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化、舆论和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升校园整体环境。一要通过文化体育、理论研讨及科研交流等活动彰显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领会人生精要,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成长。二要充分整合好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灵活调动包括家庭、社会在内的各方力量,动员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个合适的大环境。

2.强化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是拥有一支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专业知识过硬,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做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所以高校绝不能松懈相关教师选择的每一个环节,既要严格筛选、合理任用,又要用心培养、促进其不断成长进步。通过深入的职业素质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网络运用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教师人才选拔的师资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德育建设工作者,抓好他们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工作将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间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互渗。二要对相关教师展开工作方法指导和心理知识培训。必须确保上岗教师具有过硬的心理健康知识、足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强烈的职业奉献精神。同时要鼓励他们长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不断累积教育实践经验,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专业人员。

3.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同样不能偏离“育人”轨道,应有意识地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高校管理、教育及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例如,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以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管理心理健康档案、展开心理健康检测等方式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应急性和社会适应力。再如,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进一步统筹课堂教育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主动组织好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好社团、网络、班会、党团组织及各类学生组织等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方法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大学生诚信论文2500字

全文共 3170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诚信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做诚信之表率。然而,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让人无法乐观。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根据我的了解,我总结大学生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等,要到交作业时,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4.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

5.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20%的受助大学生竟然表示未曾考虑过还款问题!

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走在不诚信的行列上,但他们影响的却是整个大学生队伍的荣誉。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针对以上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童叟无欺,相互礼让”等诚信的经典之句,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历史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格言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诚信的基本要求是诚实、信任、不欺骗,也就是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这些格言古训恰恰违背了诚信的最基本要求。这也说明,历史积淀中的带有“世袭”观念的残余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随着入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3.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

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4.教育内部原因的影响。

教育内部的原因主要包括:(1)教师个人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影响教师教授诚信教育。(2)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目前我们的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试想如果淡化情感教育,怎么会培养出真的情感!没有真的情感,又怎么会有诚信呢!显然,不诚信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结出诚信的果实。(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原因。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严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5.教育外部原因的影响。

教育外部原因的影响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时下,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冲击很大。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使我们当前进行的诚信教育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首先,要在教育中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德才兼备”。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我个人认为,狠抓诚信教育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其三,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

其次,要在管理体制中强化对于诚信的教育。我们知道,诚信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如果人们违背了诚信原则,不仅要受到遣责,而且要受到惩罚,特别是在利益关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根据诚信的这一特点,在管理育人中,管理干部、后勤职工和教师一样,首先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所谓诚信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教育制度,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1500字

全文共 6414 字

+ 加入清单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讲诚信守道德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社会需要诚信,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更需要诚信.

说到“诚”,并不难理解,本质上就是诚实,不说谎.你们知道么?在华盛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不小心用斧头砍倒了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人一顿狠狠的教训.而华盛顿仍旧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深深感动,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而“信”,则为讲信用,说到做到.还记得“曾子杀猪”的故事吗?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古往今来,有着多少故事,令我们深深体会到“诚”与“信”的重要.诚信,就像清晨一缕温暖的阳光,又似小鸟在耳畔的啼叫,仿佛寒担丁曹股丨噶查拴肠茎冷时身边的烘烘炉火,好像烈日下头顶的一片绿荫,时刻伴随你和我,与我们同行.如果春天没有七彩的阳光,就不会有蝶儿的满山翻飞;如果人间没有诚信,那就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诚信,如同一轮明月,普照大地,以它的清辉驱尽人间的阴影,散发出美的光辉,可是,它并没有失去什么,仍然那么皎洁明丽.

我觉得,如果将“诚”与“信”两个不完整的方面融为一体,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为“诚”而丢失了“信”,或者说,因为,“信”而忽略了“诚”,都只能成为片面之谈.关键,还是要为所说的,付出行动,让“诚信”遍布校园.否则,这一切都将如纸上谈兵.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何乐而不为?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诚”与“信”并兼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关于道德的文章:树道德之风,立诚信之基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立诚信之基

2015年6月29日国旗下讲话稿:树道德之风,立诚信之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想读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会陌生,这是里面讲诚信篇中选自《论语·为政》的一句格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中庸》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讲信用的,而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诚信为本,于世于人,于国于民,何其重要。

回想从开天辟地至今,就有着许多讲诚信的故事。西汉初年,季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讲信义,当时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由此有了今天的“一诺千金”这一成语。北宋晏殊参加殿试,发现考题正是自己曾写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说明实情,要求换个考题,《晏殊诚实无欺》这一美德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伯牙,子期,一个抚琴,一个听音,衣袂飘飘,风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结为知音,并庄严约定,后来故人逝去,再无知音,伯牙宁可断琴。这约定与断琴,便是对友谊的诚信。方志敏,一位无私的共产党员,他的遗书可谓朴实而又感人:“我经手的钱有上百万,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相信这番话会令“伸手派”汗颜。这遗书体现了入党宣誓时定下的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诚信,千金难易。

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各种文化交融,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诚信“一文不值”,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过时”。这种错误的迷失,导致了个人乃至社会行为的偏差。

在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华裔美国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中国留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面试一个求职者的经历。在面试谈话的过程中,求职者表示,如果录用他,可将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可是李博士并没有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信”。文中还写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实例,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有工作机会,他们就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的承诺抛在一边。

想一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诚信吗?

不!我们失去绝不仅仅是诚信!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其实主要就是精神家园的迷失,缺乏诚信,就是精神家园迷失的具体体现。因此,寻找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论文:诚信的含义与本质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诚信这一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并要求践行诚信。我们可以把诚信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然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诚信的本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然诺的行为品质,其基本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之诚是诚心诚意,忠诚不二;诚信之信是说话算数和信守然诺,它们都是现代人必须而且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这就是说,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诚信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其职权。一旦背离了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制度就会成为不合理的包袱。

再次,诚信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或者说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合一,是道义论与功利论、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合一。如果说"诚"强调的是个人内心信念的真诚,是一种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则是诚这种内在品德的外在化显现,是一种责任和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诚于中而信于外"的说法。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是人们应当具有的一种信念,而且也是一种道德手段,是人们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谋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方式。诚信,既可以是价值论和功利论的,又可以是道义论和义务论的。价值论和功利论的诚信观把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和实现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们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很难取得长久而真正的利益。道义论和义务论的诚信观则把诚信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和内在的要求,认为人们讲求诚信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讲求诚信哪怕不能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仍然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主张在诚信问题上把道义论和功利论结合起来,既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谋利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又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内在的义务,使诚信的讲求既崇高又实用,既伟大又平凡,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特质。

总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诚信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功利的保证或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学生村官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首先要“知”,关键在“行”,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两学一做”,首先要“知”。“知”,就是要深刻理解核心要义。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到对大局有清晰的认识。深刻认识在新常态下,知党章党规,不能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上,要把熟悉和掌握相关党章党规当作一种自觉、一份责任、一个重任。准确把握党章党规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切实把党章党规内化于心,使自己成为真正“知党章党规”的合格党员。

“两学一做”关键在“行”。“行”,就是把思想转化为行动。按党章党规办事,把党章党规融入到思维习惯之中,进而会转化为行动自觉。要心存敬畏,增强看齐意识,时刻紧绷党章党规这根弦,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将遵守党章党规作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信念,内化成一种生活习惯。

“两学一做”更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要学“知”,更要践“行”,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要准确把握“两学一做”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说到做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生村官,要始终坚持深学细照笃行,树立做人做事的标杆,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真正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学生村官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

全文共 3462 字

+ 加入清单

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以下简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全体党员的政治责任,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须要紧跟中央步伐,动起来、学起来、做起来,不断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向深入。

既然“学”是基础,那么学什么、怎么学?其实,中央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中已明确给出了答案,道明了方向。就是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学”字上,笔者认为应做到“四到”。

一是“心到”。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今人也通常将心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县委书记研修班第一期学员座谈时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要怀着对党的一片丹心,坚持“我要学”、自觉学、抓紧学,始终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深刻领会党章博大精髓,深入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在心上,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记在心田,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二是“眼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学习党章不仅要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做到知其然,而且要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做到知其所以然”。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要做到全面、深入、系统,切忌片面零碎、蜻蜓点水、一知半解。要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学习党章,认认真真、逐条逐款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系列党内法规,学习党的历史、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鉴往知来、见贤思齐。要灵通学习形式,将传统书本阅读学习,观看电教片、现场教育和运用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效提升学习教育效果。

三是“手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习过程中,要让手动起来。动手的过程,同时也是加深印象、深思熟虑、消化吸收的过程。要借鉴参考一些地区、部门好的做法,比如,开展党员手抄党章、手抄准则、手抄条例、抄讲话等活动。“手抄”活动不搞“赛跑”,不刻意追求进度,要边抄边思、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真正把抄写作用发挥出来。要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专题讨论发言材料。党员领导干部要亲自撰写党课材料。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也要联系实际写好党课材料。

四是“口到”。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既要注重看、听等信息输入环节,也需要交流研讨输出。《礼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今中外,读书治学者,大多善于结交学友,注重交流碰撞。学习不能“闭关修炼”,要学的进去、想得明白、说得出来,在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中央就“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出了6条主要措施,其中,围绕专题学习讨论、创新方式讲党课、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都要求党员张口交流。要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围绕“五个能否”,组织党员搞好专题讨论。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好党课。党支部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守仁(阳明)先生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习是解决知的层面,学习的效果最终还须靠做的实践来检验。这次“两

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给出了合格党员“四讲四有”新标准,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做合格共产党员。

第一,做一个信念坚定的人。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将“信念坚定”作为评判好干部的“首要标准”,以此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思想上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做一名合格党员,就必须对党忠贞不渝,自觉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三个自信”,对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最终目的深信不疑、绝不怀疑。只有精神之“钙”补足了,立场坚定了,才能在各种风险考验、利益诱惑面前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才能做到沙打不迷眼、风吹不转向,我自岿然不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党章强调,党员有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义务。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依规管党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法律法规为全体公民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党规党纪是全体党员的底线。中央提出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了对党员的标准、要求高于其他公民。做一名合格党员,就必须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远离纪律底线,不碰法律红线。要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让崇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三,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突出“德”的作用。《大学》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应闲》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等等。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党章提出,全体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党同志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要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成就。”《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强调自律,重在立德。做一名合格党员,就必须正要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保持人民公仆本色、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四个方面做到“四个自觉”。“莫见乎隐,莫见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全体党员要慎独慎微,知足知止,筑牢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第四,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党章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总书记在视察中办时强调:“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中办的同志更要做到。”甘于奉献,不仅中办同志要做到,全党同志都应该做到。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牢固树立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务实进取的精气神。要怀为民之情、尽公仆之责,以百姓呼声为“冲锋号”,摸实情、出实招,着眼本职勇担当,立足岗位做贡献,脚踏实地地做好为民服务各项具体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中央反复强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全体党员要正确处理学习教育和日常工作的关系,灵活学习教育形式,妥善安排学习时间,紧紧抓住“学”这个基础,“做”这个关键,“学”要全面、深入、系统,“做”要从严从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提升党的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坚定政治立场,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党员标准立起来、把党员的标杆树起来,争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全文共 2702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这和学生本人以及教育体制都有直接的关系。高校应把 “诚信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位,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原因 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的重要任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诚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不容忽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诚信缺失。主要表现有:

1、考试不诚信。

高校考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生的作弊手段是防不胜防。

2、论文剽窃。

部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以及毕业课程设计只是简单地运用所谓“拿来主义”,于是严谨的学术创作变成了在网络上的随意拼凑。

3、恶意拖欠学费。

各高校秉承国家的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学费而辍学的宗旨,提出了缓交学费以及减免部分学费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但这其中,不乏有贫困生身份值得质疑的学生。他们想尽办法开具所谓的经济困难证明等材料,进而向学校申请资助,使学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4、拖欠国家助学贷款。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但部分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后不知去向,毫无音讯,银行更是无处追讨贷款。这种诚信缺失的做法严重损伤了贷款生个人以及学校的贷款信誉度,大部分银行不愿意承担所谓信贷风险。因而,国家的贫困生贷款政策在银行难以得到充分地支持。

5、求职简历造假。

一方面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金融危机风靡全球,企业用工不断缩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高校毕业生不去想如何提高自己进而提升就业能力,而是对求职简历夸大其词,虚构简历,涂改成绩甚至伪造各类证书,以至于在某高校招聘会上同一班级出现几十个班长的笑谈。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探析

1、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广泛存在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信用缺失的现象,加上我国的信用约束体系不健全,约束效应不显着,使那些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攫取了不当利益却未受到相应的谴责和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诚信品质,影响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知行不一,信誉缺失。

2、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我国大学生诚信现状不同程度地折射出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主要表现为高校诚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和诚信理论教育滞后。首先,在诚信教育机制方面:高校诚信评价体系不完善,所以他的导向作用以及管理措施作用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其次,在诚信理论教育方面:重智轻德是高校普遍现象,专业课成绩往往是学生评优、评先等的主要依据,再加之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缺乏多样性的有效性载体,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不感兴趣。学校对违反考试作弊等行为规范的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完备有力。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不断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有的学生家长没有能够以身作则,相反家长的不诚信行为,对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社会是许多大学生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拿到一些证书被认为是必须的显性“筹码”,错误的认为手握的“筹码”越多,竞争力就越强,而诚信品德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在软件。虽然大学生有时也意识到诚信品德的重要性,但迫于社会上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之就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使道德困惑的大学生感到无所是从。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高校应把以“诚信为本”的思想放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位,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全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诚信品德,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1、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意识教育。

高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努力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以为人师表的榜样效应在教书的同时把育人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塑造,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2、完善高校诚信评价体系。

制订将大学生诚信表现量化打分的评级制度,以其作为学校各项评优以及学杂费减免等的依据之一,相应设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失信惩罚机制虽然着重于防患于未然,但对于失信者的惩罚也应落到实处,奖惩平衡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进而更有效的解决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依据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中各项诚信行为要求,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身份”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和兑现承诺的情况。诚信档案分为两项内容:(1)诚信承诺书的签署,由学院组织学生与所在组别、班级范围签订诚信考试等诚信做事、诚信做人的承诺;(2)电子诚信记录,即对学生个人资料的说明以及个人品德鉴定等,督促学生时刻谨记“诚信为本”。

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广泛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育人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多层次的。

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如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等,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社会意义。其次,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如演讲、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作用引导学生,表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风气。再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应以诚信为本,以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良好地诚信氛围的形成。

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为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赖肖曼.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陈平.大学生诚信培育的体系失缺与构建[D].中南大学.2007年

胡章记.和谐校园的构建路径:铸造诚信人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5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全文共 7066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 “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 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 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一个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只有能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跟随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才有成就事业的社会协调能力。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特别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学校都积极 宣传贯彻, 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 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 提高, 大多数大学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 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 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 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 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 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 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 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 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 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 作弊屡禁不止; 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 还;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 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艰 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 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 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 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 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 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 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 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 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 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 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 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 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 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 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 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 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 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 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 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 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 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 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 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部分父母或长辈对 孩子宠爱有加,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 犯的错误, 无原则地原谅, 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 长此以往, 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 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就会表现为目 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 重, 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 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 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 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 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 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 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 影响,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 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 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 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 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 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 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 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

(四)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 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 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 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 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 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 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 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 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 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很容易沾染打牌、抽 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 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 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 独、沉默、消极、冷漠, 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 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 将严重 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 切实强化对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 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 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 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 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 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 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 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 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 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 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 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 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 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 习惯的养成。

(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 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 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 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 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 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 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 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 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 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 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 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 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 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 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 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 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 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 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 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 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 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 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 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 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 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 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 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 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 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 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 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 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 心健康发展。 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 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 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 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 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 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 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 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 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 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 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要命的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你还得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重阳节你要学会验证阳澄湖大闸蟹的金毛银爪白肚皮;中秋节你得掰开月饼,学会辨认馅子是否隔年,菠萝馅是不是冬瓜冒充的;去修车你必须认明修车的会不会偷换你的好零件,……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话,就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所以大学生还需要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在学习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心是否强烈。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有时候会“讨论”得很激烈,虽然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但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同学。导致其他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是说,为别人着想是人的一种公德。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意识,要想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学习可以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自己或别人的日常行为举止是否具备大学生所需的公德。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有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说脏话就是没有公德心。要增强公德意识就得要有强烈的是非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大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要提前踏入社会,因为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1500字

全文共 1730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1.网络受害

由于目前网络管理还不成熟,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某些大学生在这个“虚拟存在”的世界里无奈地成了网络的受害者。根据调查,大学生网络受害主要有:①网络交易受害。出于网购的便利和对时尚的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购物。但由于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网购经验,多数大学生很难识别网上虚假信息,上当受骗。②网络交友受害。随着网络交流软件的丰富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增多,网络交流逐渐变得平常、随意。加之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伤害。③遭受网络“高手”攻击。作为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事物,互联网系统还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遭受网络病毒的攻击,导致系统崩溃及重要资料丢失屡见不鲜。

2.网络上瘾症

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3.网络犯罪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诚信是道德之本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王智辉

今天,我们召开了关于诚信的主题队会,这正是这一次的对会让我感受很深,还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诚信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财富。

正是这次的中队会,让我得到了受益,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反思,我的家庭作业是很少写完的,写完只是千分之一的可能,但是每次老师在我们走的时候都要问,能不能完成作业,而我呢?总是信誓旦旦的对老实说了,能!但每次来到学校检查作业的时候,完不成的里面总会有我,而且每次爸爸妈妈问的时候,我也是会说我写完了,这次中队会后,让我感触非常的大,我每次只是口上说说而已,从来没有做到,而且还经常来到学校老师问的时候,也说自己写完了作业,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守诚信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里,我要说到做到,把家庭作业等许许多多的事情,保质保量的完成,做到不管是家庭作业,还是老师在学校留的作业,都要好好做,认真做,每次不欺骗家长,和老师,说完成就要完成,我要改变自我,做一个守诚信的人,说道做到的人。

从今往后,我要做一个守诚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诚信的论文2500字

全文共 3716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管理的有关大学生的诚信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诚信意识 诚信制度 诚信践履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把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基本理念与准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索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但纵观现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种种不如人意的表现着实令人担忧。

1.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严重

学生独立做作业、做实验、写报告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调查,结果发现,70%的学生作业或实验报告是采用抄袭方式。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不惜重金雇用“枪手”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中请人代考。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

2.弄虚作假蔚然成风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为了逃课或躲避集体活动,编出生病、家中有急事等理由,甚至找人冒充家长通过电话请假;有的借东西不还、损坏东西不赔;有的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诚信求职面临严峻的考验。另外,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毁约不仅使用人单位承担着重新选人用人而增加的工作成本,而且也损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及社会形象,并严重波及其他学生的就业。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3.助学贷款的欺骗和违约行为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扶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一些学生却把这一政策理解为“福利待遇”,将学费用于挥霍而编造虚假情况称家庭条件困难获取助学贷款;严重的是有些在毕业离校后,即黄鹤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更有甚者不择手段采取改名换姓的方式逃避还贷,从而使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还有个别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借实习单位的钱,承诺工作后在其工资中扣还,但毕业后在该单位服务不久就不辞而别另谋高就,跳槽到其他单位,逃避还钱。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只重视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培养,对他们的一些不诚实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有些家长缺乏自身的模范行为对子女的引领作用,反而在他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注入许多消极因素。中学教育受高考制度的制约,更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冷落。

2.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常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上,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同时,因为高校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了能考试及格,不免有人试图通过作弊蒙骗过关。一些教师诚信素养、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严重存在着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充斥着贪污、****、虚伪、欺诈的不良风气。如今的大学生们不少人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认为做老实人“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老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问题搞“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不守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而与此同时,他们自己却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撒谎骗人。他们的这些失信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经常获益,久而久之,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不守诚信,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4.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淡薄

一是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道德判断能力不强,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反思能力,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放弃诚信信仰,产生失信心理和行为;三是从众心理和虚荣心使然,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看到别人弄虚作假讨便宜,自己也心动,跟着别人学,认为自己讲诚信会吃亏。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途径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以育人为本,培育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构建和拓展教育载体,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建立诚信网站和诚信论坛;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为了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诚信教育的时代感,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

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其诚信品性做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诚信的优秀表现,也有诚信的缺失记录,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他们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必要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完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雪松.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侯亚元.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

陆亚平.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学生有关诚信论文2500字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诚信自古便是我国极为关注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如果人不讲信用,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管理的有关大学生的诚信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对当今大学生诚信问题严重的现象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教育

诚信自古便是我国极为关注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如果人不讲信用,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然而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混乱的价值观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多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品质、价值取向偏差、缺乏爱国热情等等。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劣验证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成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准确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教育,是时代与现实的要求,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

(一)学业中造假应付

大学生诚信缺失在学业上的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另外抄袭作业、拼接论文、更有甚者不惜雇佣“枪手”。现在大学生学业中造假应付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影响了学校教育与考核的公平性,也挫伤了另一部分勤恳学习的学生们的热情。尽管许多高校都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并加大了惩罚力度,但是这些现象不仅没有杜绝,反倒有增长之势。

(二)网络中的不负责言论

网络给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宿舍中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不能否认,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但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和道德问题。互联网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点,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言论自由的泛滥,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影响互联网环境和谐。

(三)求职中提供虚假信息

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就促使有的大学生盲目地去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甚至不惜采用送礼请客的手段。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理想化,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惜简历“注水”,2009年某校毕业班简历中就曾出现过10多个班长20多个团支书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伪造各种证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

当今大学生多数都是在相对富足的家庭中长大,很少经历过磨难与风雨,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吃苦,意志力薄弱。同时大学生们,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缺乏对诚信缺乏的厉害的认识。另外独生子女的个人主义思想是通病,当自己的利益与诚信规则起冲突时,很容易作出错误的选择。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道德和诚信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诚信缺乏的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使得整个社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地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客观上助长了人们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社会环境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高校往往采用信息灌输的方式,使诚信教育流于表面空洞无物,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一些过激的批评和教育甚至会容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反感,不但对他们没有作用,反令其走向负面。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诚信的教育资源,激励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必须在加强实践上下工夫。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管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在一些学校还存在的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也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励和鼓舞。

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制度是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信用制度,把诚信要求具体体现到各项规定之中。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制度巩固诚信成果、遏制失信行为,从而努力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总结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失衡的现象发生。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纯文化课的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淡化掉。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