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国白蛾为害状(汇编20篇)

导语:一个月之后,我再拿起笔记录美国的点点滴滴。整日沉浸在学习中,与各科习题战得不亦乐乎,这才发觉出国的十九天原来是那么美好,小编分享了美国之行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569

作文

756

篇1:美国游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市政府广场放风筝。

市政广场座落在雄伟的市政大楼前面,四周花草和树木环抱,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半园形广场,这可是个放风筝好地方。一到广场,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风筝,开始放飞。我拿起风筝,一边跑一边放线,可是风筝刚刚飞上去一点点,就一头栽了下来。我转过身朝另一个方向继续跑,风筝飞上去了,老爸喊道:“快点拉绳子。”当我正要反过来拉时,风筝又掉了下来,气死我了。经过多次的失败,风筝终于飞上去了。

风筝越飞越高,变得越来越小,像大雁,像小鸟,像蝴蝶------ 手中几十米的风筝线全游向了空中,绷得紧紧的,我拉着线,感觉风筝也在拉我,似乎要我和它一起飞向远方。我盯着那风筝,忽然,感觉自己就同那风筝一样,飞了起来,飞啊飞,飞过高山,飞过海洋,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

我轻飘飘地降下来,突然看到了自由女神雕像。啊!原来这里是我梦寐以求的美国,我兴奋不已。我降落在一所小学的操场上,一下子被一群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小朋友大呼小叫围住了,他们准把我当成了天外来客。幸好,我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我向他们作了自我介绍:Hello, everybody. I am Gao Yifan. I am not the extraterrestrials. I am from China. Nice to meet you! Lets play an ancient game in China, its called “The eagle catches the chicken”, OK?(喂!大家好,我不是天外来客,我来自中国,我叫高懿凡,很高兴见到大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古老的中国游戏——《老鹰抓小鸡》,我们一起玩好吗?)他们也兴奋极了,齐声喊道“OK!OK!”于是我先扮起了“老鹰”,一个身材高大的叫朱迪的男生自告奋勇充当了小鸡们的妈妈——“母鸡”。我左冲右突开始了和“母鸡”的激烈抵抗和周旋,“小鸡”们躲在妈妈后面紧张得乱作一团,又一个个兴奋得哇哇直叫。一个,两个,三个,快全都被我捉住了,正当我要大获全胜时,一个熟悉的声音把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懿凡,在想什么呢?”原来是妈妈在叫我。

我说:“我正在和美国的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呢!”

“胡说什么!”

“真的,刚才风筝带我飞到了美国。”

“瞎说,那你好好学习英语,长大到那儿去读书。”我点点头,和爸爸妈妈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国之旅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最好玩了!听翻译哥哥说这节自然课要看三只野生动物,到底是什么动物呢?我们都感到非常兴奋。不一会儿,保护动物协会的一位叔叔带着三个蒙着布的大笼子来到了自然课教室。

叔叔先打开最小的笼子,从里面立刻蹦跶出来一只很小很萌的猫头鹰。叔叔用链子系住它的脚,猫头鹰就立在叔叔的手上。叔叔告诉我们他是在野外发现这只猫头鹰,它的一只眼睛生了眼病,叔叔就把它带回来治病。

接着,我们还看到了一只黑线鸟和一只帅气的老鹰。黑线鸟的眼睛下面有一条黑线,像哭的泪痕一样。它的嘴是弯的,尾巴比较长,总是一翘一翘的晃来晃去。我觉得很好奇。叔叔告诉我,当鸟儿站不稳的时候会用尾巴来保持平衡。后来,我们还看了老鹰吃小白鼠的样子。

明天就要离开营地了,我们要去收拾行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人的眼睛要睁大一点作文

全文共 1750 字

+ 加入清单

身为中国人,就算是再玩世不恭,在异国他乡也需要点爱国情怀。我,就算一个例子。

美国大概有四个多月了,无论走在那里,学校里,超市里,穿梭在茫茫的人群里,我与别人最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国籍和血统。人类是平等的,是统一的,但像国家这种本质的差别,就算是融入得再好,也不是同路人。

在国内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统统白费。而在美国这种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当这里的人得知我是大老远从中国来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oh that’s so cool!”然后接下来文的很多问题就不是那么可爱了。

最令我气愤的一个问题:你父母在这里工作吗?不知道他们如何得到中国人都不工作这种印象,还是他们以为我们中国人是乞讨到美国的?我常常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反问道“你的父母工作么?”然后他们会很尴尬地走开了。

美国人是喜欢中国文化的,不如说喜欢古代中国文化,这点我承认。这里的中餐馆多如牛毛,装修也很富丽堂皇,刷上红色和黄色的漆,到处系写中国节或挂几幅国画等,一看就很有古典气息。他们也对中国表示很好奇,常常与我讨论。

显示谈到我的兄弟姐妹,我说我是独生子。然后他们就故作恍然大悟状的说“我才想起来,你们中国有计划生育。”其实他们早就想提到此事,故意在这坑里等着我。我将计就计,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嗯,没错。”他们见自己目的没达到,急了。“可你不觉得这样很不公平吗?”其实他们的目的很明显,让中国人说自己的国家不好,以表客观事实。

其实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对他们语重深长地讲中国的国情,虽然地大物博,却人口庞大,所以计划生育。我偏不,他们歪着说我就歪着答。我告诉他们,其实生一个是最好的,少些人受罪,更何况婴儿也不愿意出生……他们听了更高兴了,以为我的意思是在中国生活很艰辛,以至于婴儿都不愿意出生了。但我马上补充道,“生活是不是用两个极端?快乐与不快乐?”他们点头,“那么如果我们没出生,不就没有不快乐的事情了么?”这时他们就问,“那如果没出生不就也同时失去快乐了么?”然后就是我长年以来一直用的必杀句:“如果从来没有出生过,那么也不需要快乐啊。”他们无语,一边思考一边抓着头皮,连连称是。我就这样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安顿好这样的话题,保持了尊严,也保持了友好。

我常常把中文课本带到学校去,抽空看上两眼。

老外们见状,大惊曰:“我以为中国的书是从后面向前翻的,而且是从左至右竖着写的!”老外还真是老外,我想他们说的,是几百年前的中国。

英语课由于当堂随笔没有完成,将文档用email发回去。就这样与同学谈论起网络,他们问我和国内同学是否有联系。答:有。什么方式?答:发邮件。他们很吃惊的样子,嘴揪在一起呈o型。“你们中国还有网络?!”我火了,“你以为呢?”他们支支吾吾,“我…一直以为只有美国才有网络。”这些人,真的需要学些知识了!自为科技发达国家的公民,这点常识都不懂,可见他们思想多么片面。他们从来只是呆在自己的土地上,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除了吃,其他概不感兴趣。

说起中国人的饮食,同学们还真能说来不少,什么炸酱面,卤面,饺子,包子…… 哈哈,老外还是认吃啊!好听话刚刚没几句,讨伐中国的话题又来了。“我听说,中国人都吃狗肉……”我无语。那是韩国人才对。

记得前天第七节课的同桌,一个印度人还问我:“你听说黄河又泛滥了么?淹死了很多人。”对于这种问题我只能哼哈地随便应付过去。挑毛病是不需要理由的,也不需要证据的。任何一条河都可能淹死人,和国家无关。

接下来是更有意思的,对面的非洲小孩儿又和我侃侃而谈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是怎样不上课,怎样批斗老师的,死了多少所少人等等。那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总是盯在别人血腥的地方,什么东西才那么做?蚊子还是苍蝇?美国南北战争究竟死了多少人,他们是如何残害奴隶的,这类话题他们避而不谈。

也许在美国人的眼里,法国就是一瓶香水,意大利就是一块比萨,埃及就是一座金字塔,英国就是一个大本钟,而中国,可能就是一件旗袍。他们所了解的都太片面,都只是隔着门缝看人。当然,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他们不想看到好的一面,不能接受中国已经发展强大这个事实,才选择逃避。或许很虚伪,却存在着普遍性。

综合上述,美国人的眼睛虽然生来比中国人的大一些,但在中国到底如何的这件事上,他们的眼睛还要再大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美国我知多少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勾起我对美国向往的是美国三位杰出的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华盛顿被誉为美国之父,是他引领美国走向独立富强。林肯发表了《独立宣言》,黑人获得解放,从此消除了种族歧视。罗斯福是坐在轮椅上转动世界的总统,他使美国在金融风暴中屹立不倒,正是这三位让世人瞩目的总统,让我开始关注美国。

教育是国家之本。美国对教育非常重视,就连总统的专车也要对校车礼让三分,不仅这样,总统还要下车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目送校车。在课堂中,老师教导学生关心国家政治,还让小学生写文章自由议论国事。为什么美国获诺贝尔奖最多?为什么美国的发明创造举世界一流?这无不归功于美国人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美国人的想象力何以如此大胆丰富?是因为从上学开始,老师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经常和学生一起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畅想。爱因斯坦说:“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

美国享有“国际警察”之称,这与他们强大的军事装备密不可分。现在,美国在“水、陆、空”三军建设方面仍位居世界第一。二战期间,美国作为成员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现在,美国也派兵帮助伊拉克、阿富汗进行维和战争。

美国雄霸于世界,与它们政治体制分不开。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党竞选,轮流执政,有利于治理国家。就拿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来说。奥巴马是民主党,在与共和党的竞争中,奥巴马四处宣讲他的治国方针,美国人民从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使他最终成为了总统。2010年中旬,共和党向民主党发起挑战,获得胜利。从中不难看出,两党互相监督,只要一党犯错,另一党马上进行攻击,这样会促使执政党改正错误,为人民谋利。

美国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学习。

我相信:发扬优点,取长补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优点,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国家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描写美国文化的

全文共 2131 字

+ 加入清单

North side of the Mall, 14th St NW and Constitution Ave; closest Metro Smithsonian.

If you like kitsch, you wont want to miss the bizarre melange of cultural artefacts at the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George Washingtons wooden teeth, Muhammad Alisboxing gloves, and the ruby slippers Judy Garland wore in the Wizard of Oz are set amongdidactic displays tracing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Its not so much a center for scholarlystudy as a sanctuary for vanishing Americana, incorporating Model T Fords, old post officesand even a restored, turn-of-the-century ice-cream parlor, which still serves up banana splits.

As you enter from the Mall, directly on to the second floor, a sound-and-light displayshowcases the battered red, white and blue flag that inspired the US national anthem - theStar-Spangled Banner itself, which survived the British bombing of Baltimore harbor during theWar of 1812. The worthier exhibits are also on this floor: an account of the rural farm-basedsociety of the early US stands across from an examination of the mass movement of African-Americans from Southern farms to the wartime industries of northern cities. A lunch counterfrom Woolworths in Greensboro, North Carolina, evokes the sit-in of 1960, while "AmericanEncounters" focuses on New Mexico, looking at how tourism has affected communities such asthe pueblo of Santa Clara and Hispanic Chimayo. On the first floor, the "Information Age"gallery traces communications from Morses first telegraph to Apple Macintoshes, whileseparate galleries display in glorious profusion the artefacts and machines that have shapedmodern America - from lightbulbs and motorbikes to trains and atomic clocks. The top floorholds political memorabilia (much of it over a century old), stamp and coin collections, old TVsets and typewriters, though two final outstanding exhibits inject a serious tone - "PersonalLegacy: the Healing of a Nation" brings together some of the 25,000 items left by relatives atthe Vietnam Memorial in DC, while "A More Perfect Union" deals candidly with the shamefulinternment of Japanese-American citizens during World War II.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富兰克林美国之父―富兰克林302字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他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了我的大忙。”

话外语:做人不可骨气,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由美国与伊朗想起的作文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2006年12月31日夜,我站在家中的阳台上。

现在是二十二点三十分。窗外的滨河大道灯火辉煌;远处咸阳桥上,霓虹灯华丽地闪烁着。再过几小时,07年元旦的钟声就将敲响。06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即将成为历史。

对逝去的事物,人们总是喜欢去怀念一番。于是,我静静回首2006,好好地想想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盘点盘点,也算是个总结了。

前两天,听到广播中的某档节目,主题是“回顾你的2006”。结果,大部分听众都在诉说这一年遭受的各种挫折与失败,似乎06年都是不如意。而我不禁问自己:06年到底怎么样,好还是坏?

我觉得,06年还算正常,不算多好,但也不坏。从大处说,世界仍存战火,但和平仍是主流;虽然破坏环境之事还时有发生,但人们已经开始有了环保意识;有一些大家淡出了视野,但又有人成了新的名流。从小处看,我学习成绩没退步,身高增加,没有病痛,全年平安,但也偶有不顺心之事。总之,一年来,好坏并存,希望、困难同在,但整体看,坏是好的沧海一粟。全年过后的感觉,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

2006是平凡的,2005、2004年其实也同样——年年如此年年过。可若将几年前与现在作对比,06年又是了不起的一年。这样看来,生活虽是平凡的,但它串连起来,却蕴育着伟大——社会发展。历史的车轮是时刻向前的。

楼下开始有人放礼花了。绚烂,美丽。看看表,凌晨钟声已经敲响,2007已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又进入了崭新的一年。

我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的07年。07年,也许依然会是平凡。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

平凡,即是通常、一般。在平凡的背后,其实是不凡的发展。我们只有通过平凡人的平凡工作,去追寻梦想,实现宿愿。

我暗暗提醒自己,现在已是新年的第一天了。

指导老师:黄萍

[由美国伊朗想起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国小学生这样写作文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中美教育对比,似乎有无尽的话题。比如小学生写作文这种事,中国和美国学校也大不一样。据悉,一位妈妈说,为了辅导家里的小学生写作文,她特意读了很多作文技巧书。这位妈妈希望自己能慢慢把作文技巧灌输给孩子,争取让孩子得高分。美国小学生写作文,似乎没有这么费劲,小学生靠妈妈辅导写作文这种事儿也不太常见。

无法剽窃的作文命题

五年级的小学生小宝同学最近写了一篇作文,在与父母聊天儿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对美国小学的作文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介绍,他们的命题作文是:和同伴一起发明一件新产品,写出发明这件新产品的必要性和革命性,然后再写出一个广告来推销这件新产品。瞧,虽然这是个命题作文,但全班同学上交的作文却完全不一样。因为不同学生要发明不同的东西,完全一样的作文题或者作文内容,会被老师打上剽窃的记号。

人性化防声内裤

为了发明这件新产品,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的两人一组。每组内的两个孩子在一起讨论,决定要发明的产品。达成共识以后,这两个孩子开始动笔写作文。小宝去纽约时曾经领略过找厕所之苦,他想发明的新产品是简单便捷又便宜的大众使用的尿不湿,小宝希望这种尿不湿可以让游客在24小时之内不用上厕所。跟着小宝的思路,他的同伴想发明的新产品是防声内裤(sound-proofunderwear)。这种内裤能有什么好处呢?原来小宝的这位同学可能因为消化不好,时常会放屁,有了这种防声内裤,他放屁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听见了。

梦想到现实的具体步骤

防声内裤,多么有创意的新产品!小宝和同学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他们想发明的新产品圈定为防声内裤。之后,他们开始动手写作文,描述发明这种内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还要讨论这种内裤对大众的益处。最后他们还要讨论设计材料,成本核算,估价,然后再写个推销广告。瞧,这种写作文方法,会激发孩子们动用所有的大脑细胞。只要设计合理,自圆其说,老师会鼓励所有的新产品。同一命题,不同的作文,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和磨砺。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不妨要问:美国小学生写作文和中国小学生写作文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显而易见,美国学校鼓励个性化思维,作文没有固定的模式,美国小学生不需要参考任何作文书,就能写出100分的作文来。而中国学校主张集体化模仿,谁对范文模仿的好,谁就有可能得高分。中国孩子写作文,有点儿画地为牢的味道,很难写出天马行空个性化的作文。

美国小学这种普通的写作课,不仅可以锻练孩子们写作能力,也可以间接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一直是各类教育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根据美国小学作文课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创造力的培养,不一定完全靠理科教育。即使是文科类的写作课,也能提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机会。

由于中美教育制度和国情的不同,中国学校很难全面复制美国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教育对美国教育是完全绝缘的。比如像美国学校的这种作文方式,如果中国学校能有所借鉴,那中国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是不是会有所改变和提高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乐观地说,只要中国学校给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机会,我们的孩子肯定都是好样的!

暑假到来,又到了老师们推荐学生必读书目的时候了。英国英语教学协会和TES杂志邀请500名小学老师选定了十本“小学毕业前必须读的书”推荐给学生们。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这十本书中,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高居榜首,评委认为,这本警示故事教会了孩子们如果看待人生。

另一本罗尔德·达尔的《玛蒂尔达》也入选十大读物,此外一些经典读物仍然当选,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晚安,汤姆先生》、《纳尼亚传奇》等。

老师们认为,孩子们总是被有着黑暗背景和令人不安的气氛的故事所吸引,罗尔德·达尔的小说受欢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心理学家则认为,并不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读什么书他们就喜欢什么,很多优秀的儿童读物都充满着黑暗主题,恐惧、怪物、遗弃甚至死亡,这些书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当孩子们在书中看到令人不安的内容后,合上书页就将恐惧关住,这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20XX年7月2日,南京的小学生们开始期末考试了。下面是南京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里面考了4个看图写字,都是象形文字。

[美国小学生这样写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美国的作文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中国逐渐的追上国际大国的脚步,成为众所周知的体育强国,但现在的中国也仅是体育强国,与美国、日本还有一定差距。而要达到经济上的巅峰,我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经济发展。

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美国的危机,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1933年,罗斯福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是经济复苏。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2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

1973年,有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1980年,里根采取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措施,来恢复美国经济。

1992年克林顿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环境净化工程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大力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积极推动多边经济合作,并谋求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率先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所提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的辛苦是巨大的,尤其是国民经济。

1967-1968年,在全国内战的局面中,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交通运输阻塞,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中观中国美国经济,可见一个殖民国家和霸主国家经济发展的波折。而这些波折的根源就是战争,野心。如果人民和睦,团结友爱,那么哪来的经济震动,资源短缺。如果没有侵略抑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状怎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代表人民向各国政府呼吁,避免战争,人民需要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美国之旅的开始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八月的开头,我参加了一个旅行社。是一个去美国的旅行社。就在八月四号这天,我来到了罗湖的田贝酒店。地址上说实在地铁田贝站的旁边,于是我和我的爸妈坐着地铁来到了田贝站。刚从地铁里出来,发现这里挺荒凉的。并没有什么酒店。我提议让我爸来导航。很快,我爸爸确定了方向。但看起来非常的远,我当时还怀疑我爸爸找错了呢。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看到了一家小小的酒店,上面挂着“田贝酒店”四个字。名字听起来还不错,可是里面的环境还真的不咋地。反正只用住一个晚上。

天慢慢变黑了,我和我爸的肚子变饿了。也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顺着一条道找饭店,这附近有很多的饭店。但是环境都不是很好,最后我们选了一家看上去最好的饭店。这家饭店是湘菜馆,里面有空调。很快我们在空调旁边就坐了,我爸利索的点了几个菜。没过多久,服务员就端上来了菜。由于肚子很饿,那道菜一下子就被吃完了。我爸要了一碗米饭,准确的说是一竹筒。那一竹筒的反很快就吃完了,服务生又加了半竹筒。我把突然对我说:“这饭肯定不要钱。”我心想:天下哪有这么好的地方?米饭不要钱?想完之后,我立刻反驳我老爸,他肯定的说:“这饭,肯定不用钱!”经过一番争斗以后。我也不想争斗了,就等待着买单时候的结果。买单的时候,米饭是要钱的。而后面的那一竹筒算得是半碗。所以,我还是对的。

在这个旅行团中,我不是最小的。但也不是最大的小孩,那要看怎么定义,这个团里一个上大三,一个上高三,两个上初三。最小的比我小一年,可是他后来的表现可不是这个岁数啊。在整个团里,所有比我小的都是有家长带的。而我却是一个人。一个大哥哥照顾我,他上高三。后面的表现可比他的年龄小很多。这个团里,只有四个小孩是没有人陪同的。

第二天一早,我们大家就坐着大巴回到了“深圳湾”过关。这不是坑我吗?我从深圳湾附近跑到田贝酒店,然后又跑回去。我们坐这车来到了香港机场,我们安检过后就上飞机了。这是我第一次出国,难免有一点兴奋。经过了十六个小时艰苦的飞机,我们来到了纽约的机场New York机场。我的美国之旅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世界名人故事:控制美国的十大财阀之一的斯坦福

全文共 245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关于斯坦福故事,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斯坦福:控制美国的十大财阀之一

1814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斯发明了蒸汽机车后,欧美等国相继掀起了修筑铁路的热潮。这里讲的是一个名叫斯坦福的美国人靠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发了大财,成为控制美国的十大财阀之一的故事。

斯坦福早先是美国加州的一个批发商,他加入了共和党以商人的身份从政,当上了议员。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主张给黑人自由的共和党战胜了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37岁的斯坦福当上了加州州长。他在州长任期中积极参与修筑横贯铁路计划,从而成为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总裁。

斯坦福对铁路有兴趣,是和他的家庭分不开的。他的父亲拥有大农场,并在他7岁那年,承包了一段24公里的铁路工程。斯坦福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才七八岁,每到星期六他一定会扛着铁锹去铁路工地帮父亲的忙。如今他当上了一州之长,大权在握,可以在兴修铁路上大显身手了。斯坦福召开了加州特别会议,形成了修筑铁路的特别决议。因为修筑铁路不光是加州的事情,斯坦福特邀了邻近的俄勒冈州,以及内华达州、华盛顿州的代表。会议人数超过了100人。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形成了决议。斯坦福答应加州准备1500万美元,作为铁路建设补助金。俄勒冈州也许诺准备500万美元。

斯坦福派本州铁路技师犹大将会议决议案送首都华盛顿审批。同犹大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名叫巴金的年轻政治家。犹大一行人到达华盛顿后,在众议院租到一间房子,展示横贯美国东西大铁路的模型,并展开公关和宣传活动。他们还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法案,法案条款包括:铁路公司可以发行5000万美元的债券;免费取得铁路两侧122米的公有土地;铁路两侧32公里的公有土地,低价让给铁路公司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修筑铁路集资。

此时美国的总统是林肯。斯坦福必须借助林肯总统的力量,让修筑铁路法案通过。为了让总统相信他们的能力,斯坦福和亨金顿等5人,各自拿出了巨额资金,组建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在林肯总统的支持下,国会通过“太平洋铁路法”,规定成立两个公司: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由这两个公司承办这一条铁路。

被称做“世纪大道”的铁路,终于在1863年1月8日正式动工了!州长兼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简称CP公司)总裁斯坦福,乘坐四匹马拖拉、两侧插着小旗的黑色马车奔驰而来。萨克拉门多河与亚美利加河相接处,一大早就骄阳似火,气候很是反常。积雪刚融化,泥泞的路面上竖立着一根根旗杆,星条旗和绘有大熊标志的加州州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路上排着几十辆来宾的马车,近千名群众聚集在河畔堤防上,欢庆这一划时代的开工典礼。

斯坦福脱掉大礼帽,缓缓登上了河畔临时设立的讲坛。他像往常一样庄重,从口袋中抽出了讲演稿,说:“女士们先生们,现在,世纪大道就要动工修建。这条大道横贯4300公里长的美国大陆。我们这次连接东西两半球,是秉承上帝的旨意。现在,加州不是在大陆的尾部,而是一座确确实实的黄金城,是美利坚西部的正门!”台下欢声雷动。斯坦福从讲坛上走下来,接过递来的一把铁锹,铲起含有冰雪的泥土,抛向预定的铁路路基上。

陆军乐队奏起了《星条旗永不落》的曲子,男士们脱帽放在前胸,不少女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州长的保镖突然拔出腰间的手枪,朝天开了一枪,然后又开了第二枪、第三枪,群众发出了阵阵欢呼。亚美利加河上正在造桥,工人们把石头堆高,他们的双腿浸在冰冷的河水中,听到枪声,他们也纷纷拔出手枪,朝空鸣放,以示庆祝。

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工程极为艰巨。铁路所经过的地方,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达2100米的高山,有河流湖泊,还有荒无人烟的荒漠。自然条件恶劣不说,还有人际矛盾。铁路法案后来又规定:铁路两侧公有土地增至80公里,由此遭到了印第安人的激烈反对,因为这两侧区域中,包括了许多印第安人居住地,他们死也不肯从居住地撤离,而白人方面则以贯彻铁路法案为借口,驱逐印第安人,并烧毁他们的房子,双方矛盾激化了。

UP铁路(即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始修到内布拉斯加山脉的时候,印第安人的红云酋长,率兵从落基山麓来到这里,袭击护路的军队和民兵,向工地帐篷施放浸过油的着火弓箭。随着铁路的延伸,演变成一场浴血的生死战斗。后来,斯坦福为了加快铁路建设,下令采取怀柔政策,一些印第安人后来也加入了筑路工人的行列,矛盾才逐步缓解。

在铁路铺设工程沿线,分布着巨大、繁茂的松树林,这是很好的枕木来源。铺路者根本不用担心枕木匮乏。森林地带野牛数量很多,这就为铁路工人提供了大量肉食。

1863年10月6日,由费城一家工厂制造的火车头运到了铺路工地。火车头是拆成零件,打包装上帆船,经过120天的航程运到的。CP铁路上这第一个火车头,被任命为“斯坦福号”。斯坦福、库罗卡、亨金顿、霍布金斯几个大股东,为了推销股票和公司债券,特地为这个火车头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展示会。

擦得雪亮的“斯坦福号”被绞车吊上轨道。火车头是烧木柴的,司炉点燃木柴,发动了几次都没成功。斯坦福拍拍司炉肩膀,鼓励他不要灰心。终于,浓浓的白色蒸汽往上喷了,引擎突然大吼一声,活塞开始运动,“斯坦福号”有如威武的君王,慢慢向前驶去。人们打开香槟酒朝火车头上喷,发射了35响礼炮,以示庆贺试车成功。

斯坦福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作为州长,他一心想修好铁路为民造福;作为铁路头号股东、大资本家,他自然要榨取工人的血汗,攫取最大利润。铁路要穿越整个内华达山,光是隧道就有15个,工程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大批欧洲移民吃不了那个苦,加上嫌工资太低,纷纷转往银矿和铜矿找活干,工程一度受挫,进展缓慢。这时候,斯坦福派人到旧金山,通过华人的经纪公司,陆续召来了大批华工。他们从加州各地被带到内华达山的工地现场。

这些从中国广东、福建和香港等地招来的筑路工人,工资仅及白人的1/33,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尽管如此,雇佣华工一事还是遭到了具有种族偏见的人们的激烈反对。斯坦福力排众议,说:“你们听没听说过中国人筑万里长城一事?中国人是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石匠?”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相遇四年级作文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2035年,美国,克利夫兰,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行走在大街上。

他身高1。98,跟科比一样高,衣着白色短袖,蓝色牛仔裤,蓝色跑鞋,背着一个背包,哼着《稻香》,行走在那里。他叫天羽,国际篮球集团CEO天麟的独生子。在北大读过书,后来,他退学去NBA参加选秀,夺下状元,但他不想打。现在,他又想打了。年少轻狂。

介绍完了,他走进一家酒店,上楼梯,进了1620房。刚一进房,四个身影以出其不意的速度放倒了他。“谁?谁闯了我房间?"天羽怒吼道。一个少年笑了,说:”天羽,你不认识我们了?“天羽抬头,马上骂道:”小样!是你们!还不放我起来!“两个压在他身上的少年站了起来,说:”哎呀!别生气啦!还是当年的脾气,也不改改!”天羽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说:“天影,天罡,你说你们无不无聊!”天影笑了:“还不都是天冰和天星的主意!”介绍一下,天影,司职SG,三分神准,曾在湖人打过3年,身高1。99,称号“雕鹰”;天罡,司职PF,壮得惊人,CBA北京主力,身高2。10,称号“公牛”;天冰,司职C,没人抢得过他的篮板,曾在勇士打过,身高2。30,称号“人猿”;天星,司职PG,速度快,控球好,曾担任CBA广东队主力,身高1。89,称号“猎豹”。这五人,北大就同校,如今偏偏又相遇了,难道是上天安排的?呵呵。天羽问:“你们来这里干嘛?”天冰冷笑着说:“我们要参加NBA选秀,请你来啊!”天羽听了,符合自己的心意,就答应了。天罡问:“如果进了,我们加入哪个联盟?”天羽听了,吼道:“那当然是克利夫兰骑士队咯!“

初一:张佳豪

[美国相遇四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美国的奥林匹克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外语节又来临了,这次,我们的主题不是奥地利,而是美国,美国奥林匹克!今天我给大家来讲吧!

体育节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美国体育传奇人物,包括:布莱尔,格里菲斯·乔伊纳,卡尔·刘易斯,阿什福德,斯科特·汉密尔顿,吉米·格拉克,迈克尔·乔丹,查尔斯·巴克利,托伦特·迪马斯,桑德斯,托伦斯,米勒。不少参加体育节的运动员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了,而更多的则是首次参加大赛的默默无闻的新手,象美国的雷顿就是在体育节上崭露头角的。

美国是可是出了好多明星的,说一天一夜也讲不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俞敏洪致美国的教育的一封信

全文共 4435 字

+ 加入清单

祝大家一切好!

哈佛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和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二是,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 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绝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 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告诉你。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

俞敏洪Michael Yu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New Orient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国之行

全文共 2232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没过是个自由的国度,好奇的我一直很想去看看,终于等到了这令人兴奋的日子,2015年8月5日的上午,我已经站在了轮船上驶向我心中的女神。

深蓝色的大海上白色的浪花不断起伏,轮船在不断的颠簸,天空中的海鸥用着尖锐的细嗓子不停地啼叫着,M似的身形在天与海的连接口滑翔着,它飞过了一座座高楼,飞过了一艘艘轮船,飞过了浅蓝色的天空,它带走了一阵风,它滑过了深蓝色的大海,只留下了一排浪花,它只在一个绿色巨大女人的脚下停了下来,她就是—自由女神。

自由女神是浅绿色的,她头戴光芒四射的皇冠,身着古希腊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她脚下是被打碎的手铐、脚铐和锁链,她目光凝重,高高地站在海面上的一个平台上。白白的浪花使劲地拍打着自由女神脚下的岩石。

这座神像是1865年法国著名的雕刻家巴托耳迪设计的,自由女神的创作原型是源于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一位忠于共和政体的年轻姑娘在巷战中,手持熊熊燃烧的火把,越过了障碍物,高喊“为了民主,为了自由”的口号向敌人冲去,结果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当时巴托耳迪也在场,看到了这动人心魄的一幕,从此这位姑娘的形象铭刻在他的心中。

阳光洒在自由女神的头上、脸上、胳膊上、腿上,整个自由女神散发着神奇的光芒。看到自由女神,船上的所有游客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一样挤到船头,你推我挤,差点把一个人的包挤下海去。船又向前开了一点,大家纷纷拿出相机,准备拍照。有的人在最前面,毫不费力地拍下自由女神。有的则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抬着头,眯着眼把相机举过头顶才拍下。“看,那就是自由女神!”,听到了那么稚嫩甜美的声音,我的目光从自由女神身上转到旁边,原来是两个小孩在说话。“是呀!自由女神真威风”另一个小孩答道。

美国是一个重视自由的国家,现在的国家多么的美好,想必这个年轻的姑娘做出了巨大贡献吧。

船调过了头,我们看到了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

到了下午我们去了华尔街,听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在这儿我们看到了繁华的美国,用两个词形容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辆车接一辆车像永远流不完的瀑布一样,每座大楼都能直升云霄,而且华尔街的楼都千奇百怪,我最喜欢的有两座:一座是教堂楼,它的大部分颜色是白色的,上面有非常精美的雕刻,一到整点,教堂里的钟声就清脆地响几下。另一座大楼像是用玻璃包着的,里面是一条条像彩带一样的绿色线条,在这一条条绿色线条的缠绕下,这座楼十分的显眼。

很快到了晚上,华尔街慢慢地安静下来,我们就这样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哈佛大学

当然,美国有很多世界顶级的大学,这次美国之行,我们有幸参观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耶鲁大学。我最喜欢的还是哈佛大学。

说起哈佛大学,真是如雷贯耳,没想到今天我就能走进哈佛大学的校门,去看看哈佛的校园风景,听听哈佛的美丽故事,感受下哈佛的魅力,所以内心无比激动。

我们在一座小小的门前停了下来,它又黑又小,门的两侧都是绿色植物,原本不大的校门被门两旁的植物挤在一起显得更小了。这就是哈佛校门?更奇怪的是门上面有一个动物的头像,我左看看,右瞧瞧,狮子?老虎?都错了,是一头猪。为什么一所世界名校的门前不是老虎狮子等威风的动物,而偏偏是一只不怎么聪明的猪呢?原来是为了告诫哈佛学子:不要以为进了哈佛大学就很了不起,可能你的智商还不如一头猪。你必须要不断努力,学无止境,要一直有探索进取的精神。听到这一番话,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校门,只见一条条小路进入眼帘,这一条条小路总是围绕着一片片草地,每片草地上都种着一棵树,再往前看,一座深红色的大建筑在最中央,据说深红色也是哈佛校徽的颜色,代表着哈佛学子们对追求学问的热爱与执着。继续往前走,时不时的会经过一两个长木椅。最终,我们在一座雕像前停了下来。这是哈佛先生坐在椅子上的雕像。哈佛先生全身都是黑色,唯独他的皮鞋头是金色的,据说摸一摸就会有好运,金色是摸出来的吧?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摸了一把。

说到了雕像,就不得不提起哈佛大学的三个谎言:第一个,刚才的那座雕像根本不是哈佛先生本人,而是找来一名年轻英俊的小伙做模特。第二个,哈佛大学虽然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不是最早的建校者。第三个,哈佛大学是1636年建校,而不是1638年建。虽然哈佛大学有三个天大的谎言,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声誉。

参观完雕像,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哈佛图书馆。哈佛学子们都特别爱看书,据说晚上十一、二点,整个哈佛一片黑暗,唯独图书馆灯火通明,哈佛学子们通常看书至凌晨两、三点,有的甚至在图书馆过夜。如果你一早去图书馆,通常会发现桌子下面伸出的两只脚来,往桌下一看,才发现一个学生已经睡熟了,手旁 还 放着一本没读完的书。听到这些,我深深地被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原来美丽的光环下埋藏着无尽的付出啊!

图书馆前面是一个好玩的大型国际象棋,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站在棋盘上玩的不亦乐乎。其中一个用两只小手搬一个小兵,结果搬不动,急的他呲牙咧嘴。我正要走,只听“砰”的一声,刚才那个被他玩弄的小兵倒了,他哇的一声哭了,幸亏没砸着他,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否则后果严重了。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草坪上,草坪软软的,就像绒绒的绿地毯。前方就是哈佛艺术楼,楼上的天花板是透明的,如果是晴天,阳光会照到大楼里,顿时整个艺术楼就充满了阳光的味道。我们在草地上又蹦又跳,开心地玩耍。

时间过地飞快,转眼间,我们就要和哈佛说再见了,期待着我们长大再次来到哈佛,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庞大的厨师团令美国人无比好奇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天,8月28日,抵达纽约。李鸿章一行受到史无前例的隆重欢迎。从港口到住处,礼炮、军、警和豪华马队,纽约和华盛顿的高官迎宾,他们最后入住最豪华的华道尔夫酒店。前总统格兰特之子亲去船上迎接。

当天,美国的报纸特别哗众取宠借着“东方色彩”大做文章,充满着噱头,特别拿他的伙食做文章:“李总督准备这晚餐时,清国大厨走进华尔道夫酒店的厨房,他带了两个助手和许多工作厨具,还有很多从天津带来的奇特食物,厨师们准备着晚餐,并把做好的饭菜送进李总督的卧室,晚餐有燕窝汤、烧鱼、鱼翅和米饭,还有一杯淡葡萄酒。”

美国人好生奇怪:什么是燕窝?什么是鱼翅?燕窝真就是燕子口水?鱼翅就是美国人处理生鱼时扔掉的那些鱼背梁上的划水软组织?这是天方夜谭式的吃法,让美国人目瞪口呆,大开眼界。

美国新闻媒体从李总督庞大的厨师团炒作报道起首,吊起人们“史无前例”的好奇胃口。

而“李总督”的行李也是他们大肆报道给好奇的读者的绝好素材:“金轿一顶,珍贵奇鸟8笼,其中包括两只活泼可爱、会说英语的奇种鹦鹉,还有云南特产的长尾金鸡。而在行李中,除了衣物、日用品外,尚有酒、菜和大量天山瓦罐泥封口的雪水,专供李氏烧茶饮用。其余则是宫廷特制的桂花皮蛋等,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无法列举……”

这样的排场,岂能不让老美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好奇?这真是个碰头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国独立日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原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从15世纪末起,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开始向北美洲移民。17世纪到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并加强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当地人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抗。1775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开始掀起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组成了"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第1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托马斯·杰斐逊。来自各殖民地的56位代表在《宣言》上签了字。宣言的标题是《美利坚十三国联合邦的一致宣言》。《宣言》全文约2500字,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著名的人权原则,《宣言》指出:“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第二部分谴责英国殖民当局的种种暴政。第三部分宣告十三个殖民地独立,建立独立国家,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关系。《独立宣言》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愿望,激发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奋起参加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对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推动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及法国的《人权宣言》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独立宣言》发表以后第5年的9月,英国军队主力在约克镇被击溃,被迫同美国讲和,并于1783年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洲出现了第1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每年的这一天,在美国各地都举行隆重的盛典,进行歌舞、体育、游行等活动。早期的独立日庆祝活动主要是游行和演讲,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以后增加了体育比赛等户外活动。有1个时期,美国人民燃放鞭炮、烟火庆贺国庆,20世纪以后,政府为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和火灾明令取消了这种形式。每年的独立日这一天,全美大小教堂钟声齐鸣,而头1个敲响的是费城的自由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的美国哥哥500字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美国哥哥出生在美国,他是我舅舅家儿子,中文名字叫王冉君,美国名字叫Zane Wang。

哥哥和我都是2001年出生,都属蛇,但他是五月份生日,我是八月份。虽然他仅仅只比我大三个月,但我妈妈让我必须称呼他为哥哥。

表哥学习很好,学习成绩在年级基本上是前几名,数学也在市里拿过奖;哥哥多才多艺,美术作品参加过全加州比赛,是校游泳队成员,每年圣诞节和万圣节的时候,都会上台表演;哥哥很勇敢,他从很高的山上往下滑雪,在海里背着氧气瓶潜泳,还和鳄鱼、蟒蛇一起照相呢。

哥哥生活在美国,但每年暑假都会随舅舅和舅妈一起回国,探望他在南京的爷爷奶奶和在北京的外婆。因为美国暑假假期时间基本与中国暑假假期时间相同,所以,每年暑假我都会和哥哥在一起度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去北京登长城、游颐和园,在南京逛夫子庙、品尝秦淮风味小吃,也会一起弹钢琴、游泳、轮滑。

哥哥虽然生长在美国,但他非常努力地学习中文。我俩常说,我们要一起努力,哥哥努力学习中文,我努力学习英语。还要比成绩,比勇敢。

我相信,中国妹妹、美国哥哥一定都很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国、加拿大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在风俗习惯上,美国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鸡、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活动有:玩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并有相应的假期2天,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现在还形成了豁免火鸡、黑色星期五购物等习惯。

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譬如装满花果谷物象征丰饶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饼(pumpkin 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美国的感恩节是几月几日?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加拿大感恩节美国感恩节时间不一样。美国的感恩节是11月最后一个周四。

感恩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时被称为清教徒,因为他们对英国教会的宗教改革不彻底感到不满,以及英王及英国教会对他们的政治镇压和宗教迫害,所以这些清教徒脱离英国教会,远走荷兰,后来决定迁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自由地生活。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将猎获的火鸡制成美味佳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 。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第一个感恩节的许多庆祝方式一直流传后代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