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文集经典20篇
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朱元璋文集,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浏览
311作文
51朱元璋-集权统治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由于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较强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则文官的力量变的强大起来。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著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这种考试的内容比较僵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对于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想尽办法加以镇压 。他出生贫寒,并且早年做过和尚,所以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帝宪”一语,杭州府学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便硬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贼”,“光”是光头,“生”是僧,是骂他做过和尚。据说,有一年元旦夜里,朱元璋外出,发现一则灯谜:上画了一个女人,手里抱着一个西瓜,坐在马背上,其中马蹄画得特别大。对此,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暗讽马皇后是个大脚,于是即命查缉,将作灯谜的人杖责至死。
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朱元璋严惩贪吏
全文共 1011 字
+ 加入清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年轻时讨过饭,当过和尚,亲眼看到各地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元朝朝廷放任不管,弄得民怨沸腾,到处揭竿而起。他深深懂得“官逼民反”的道理。明朝建国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想出了一个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他让各府、州、县在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里面供奉土地神。在衙门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一个人皮楦满草的袋子,叫“皮草囊”。这座小庙是扒贪官皮的场所,人们叫它“皮场庙”。
用这种办法来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看起来的确有些残酷,但也说明了明太祖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心情。他从元朝的灭亡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元朝因宽容放纵贪官污吏,把江山丢掉了,如今我得了天下,若不用严刑峻法便不足以矫正积弊!”他建国之后,多次严申惩治贪官之令,法令十分森严。法令规定官吏贪污80贯钱(每贯一千文钱,约折银一两)的便绞死示众,然后剥皮楦草,做成人形袋子,挂在当地衙门的公堂上,以儆效尤。明太祖还颁布一道命令,允许乡里老人(里甲中负责民事纠纷的人)有参议政事的权利。如发现当地官吏有害民之处,可以到衙门去当面规劝。规劝不听,就上告朝廷,朝廷即捉拿审讯。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派人对全国官吏进行考查,杀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郭桓案”。郭桓在洪武十七年五月当户部尚书,在收缴浙西秋粮时,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勾结,合伙贪污。郭桓利用自己是征收赋税最高主管官吏的有利条件,隐瞒了上述几桩大贪污罪行。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手也越伸越长,竟然把军用粮库里的三年积蓄盗卖一空。当时全国除京师应天外,总共有13个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他利用职权和12个布政使司的官吏勾结起来,盗卖仓库里的粮食。还和管理贮存金银钱钞的府库官员合伙偷盗金银和钱钞。如果把郭桓贪污盗窃的金银钱钞折成粮食,加上他合伙贪污的粮食700万石,总共达2400余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和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总数几乎相等。
这个案子使明太祖大为震惊,更使他吃惊的是,在审案中又发现这个案子和户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礼部尚书赵冒,兵部侍郎王忠,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志德等以及整个六部上下官员几乎都有联系。他像从睡梦中惊醒,突然发现朝廷大小官员都是些贪婪之徒,便狠了狠心,吐出了一个“杀”字,下令把赵冒、王惠迪、主犯郭桓以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都杀了,江南不少富户也牵连被杀,总共杀了几万人。
篇2:朱元璋简介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篇3:朱元璋烧船的故事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时,需要多造些船只用来运送粮食,有一件事情,让他感觉十分头痛,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钉子,但负责造船的工匠,往往会利用造船的时机,虚报所用钉子的数量,因为船已经造好,钉子全部钉到了木头里面,到底用了多少钉子,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只能任凭工匠们说了算。
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让工匠们造船。为了从中谋利,这些人在造好船之后,又像往常那样上报超支了很多钉子。这次,朱元璋却不同意补偿钉子,而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河边,让工匠们把刚刚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后下令把这只船放火烧掉。当时,大家都十分吃惊,谁也不明白朱元璋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是,没有人敢违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将这只船上的木头烧得干干净净,只落下一堆铁钉。这时,朱元璋又命人将这些钉子收集起来全部过秤,得出的重量仅仅是工匠们所报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下,工匠们害怕了,他们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急忙磕头求饶。朱元璋没有处罚他们,却定下了造一只船所需钉子的数量,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造船,再也不敢有人从中谋利了。
有时,遇到棘手的事情,采取看似不可思议的办法去解决,往往可以找到最佳的答案。
篇4:朱元璋是如何残害女人的?
全文共 2146 字
+ 加入清单在历史上,朱元璋的残忍和狠毒是出了大名的,不少学者称其为屠夫皇帝,一点也不为过。朱元璋掌权和统治时期,一个个功臣,一个个文人,莫名其妙地在他的屠刀下丧命;就连一些远离政治的女人,也遭到了他的欺辱和残害。这些苦命的女人中,有村野女巫,有民间才女,有青楼娼妓,有属下婆姨,有功臣老婆,也有朱元璋本人自己的女人。翻阅史料,关于朱元璋残害女人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
—— “宁越有女子鲁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上以为乱民,命戮于市。”(《明太祖实录》)
——“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於市,以绝进献。”(《国初事迹》)
——“文忠守严州,取娼妇韩氏在家留宿。太祖知之,差人将韩氏诛之。”(《国初事迹》)
——“赐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饮,拨与歌妓十余人。太祖令内官觇视,后国珍令歌妓脱去皂冠、皂揩子,穿华丽衣服混坐。太祖怒,令壮士拘执国珍,与妓妇连锁于马坊,妓妇劓去鼻尖。”(《国初事迹》)
——“太祖尝使人察听在京将官家有女僧诱引,华高、胡大海妻敬奉两僧,行金天教法。太祖怒,将二家妇及僧投于河。”(《国初事迹》)
——“圣祖悯常开平遇春无嗣,赐二宫女,妻悍,不敢御。……圣祖问之,不敢对,……命力士肢解其妻,分赐功臣,上写曰:悍妇之肉。”(《龙兴慈记》)
——“中山武宁王达夫人谢氏(一说张氏),膂力过人,常持铁器重百斤者,军中随行。后太祖登大宝,中山就封,每朝见太后,谢夫人时致不平。尝有‘我家不如尔家’之言。……一日召宴内庭,中山与焉,命勇士杀谢夫人于其第。”(《北窗琐语》)
…………
一个女巫因为懂些天文异术而被“戮于市”,一个才女因为被送上门而被“诛之於市”,一个娼妇因为陪将士过夜而被“诛之”,一个歌姬因为身着华丽服饰而被“劓去鼻尖”,华高、胡大海的婆姨因为尊僧信佛而被“投于河”,常遇春的老婆因为独霸老公而被“肢解”,徐达的老婆因为口无遮拦而被“杀于其第”,朱元璋残害女人的行径令人发指。除了残害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人,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女人也极其残忍,极其卑劣。
朱元璋称帝后,同历代皇帝一样广蓄美女,大批花季少女进入后宫。为了抑制宫女的正常生理需求,防止宫女们给他戴绿帽子,朱元璋竟然下令像“阉割”男人那样“幽闭”宫女,“于牝(按:阴户)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火消减”,以至于“女往往多死”(《耳谈》)。这种像处置畜生一样处置宫女的方式,可谓变态至极。此外,朱元璋对那些在浣衣院干粗活的罪妇也痛下杀手,出自朱元璋身边“御卫大驾”俞本之手《纪事录》记载“上疑其通外,将妇女五千余人,俱剥皮贮草以示众”,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惨绝人寰四个字。
宫女遭受如此摧残,那些妃嫔们也是命悬一线,说不定一件什么事儿就会让朱元璋拿起屠刀。碽妃因为早产,提前一个月生下了朱棣,就让朱元璋觉得像吃了苍蝇,被赐以“铁裙”之刑,活活将其烫死;郭宁妃、李贤妃、葛丽妃在朱元璋的一次暴怒中同时获罪被杀,三具尸体装在一个大箩筐中,埋于太平门外。后来,朱元璋冷静下来,怒气稍解,便想将三人分开重新安葬,但三具尸体已腐烂在一起,只好在旁边立两个坟丘作三妃墓。
洪武十四年(1381),宫中发生了一件丑闻,有人在御河中打捞出一个未足月的婴儿,显然是后宫妃嫔堕胎后扔掉的。对于这一宫禁秽乱,朱元璋闻讯后火冒三丈,无端怀疑是寡妇出身的胡充妃所为,于是亲手将她杀死,弃尸城外。后来,朱元璋想到胡充妃年近五十,不大可能做出这类荒唐事来,于是诏封其为昭敬皇妃。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御河弃婴一案之谜团却一直窝在朱元璋心中。洪武十七年(1384),有人密报胡美和他女婿曾秘密来往于宫廷,这便引起了朱元璋对胡顺妃的怀疑。于是,胡顺妃就成为堕胎案的又一个牺牲品。
朱元璋的妃嫔中,有很多人是被朱元璋处死的,有些妃嫔甚至像死狗死猫一样被抛尸荒野。有些妃嫔虽然侥幸陪伴朱元璋走完了有生之年,但她们自己也同时走到了生命尽头。李贤妃聪明俊秀,知书识礼,体恤宽厚,颇有心计,做起事来当断则断,干净麻利,很有政治家风度,被朱元璋称赞为汉朝班婕妤。朱棣为燕王时,曾派人秘密接触李贤妃,希望她能说服朱元璋立他为太子,被李贤妃严词拒绝。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重,担心李贤妃这位才女将来会步吕后、武则天后尘,篡夺朱氏江山,便令其自尽,以绝后患。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残害女人,死的时候也狠心拉上了一批女人。据《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朱元璋病重期间,翁妃、李淑妃在一旁侍奉汤药,朱元璋舍不得这两位年轻貌美的妃嫔,便拉着她们的手,一人赐给一条白练,命其自杀殉葬。朱元璋临终前,还宣布:“凡殉葬宫人,父兄皆得升官,辈辈世袭。”一些熬不出头的宫人自知苦海无边,宁愿用一死来为家人挣下一份产业,被迫主动为朱元璋殉葬。据明人郑晓在《今言》和清初毛奇龄在《彤史拾遗记》记载,朱元璋死后,在明孝陵陪葬的妃子有四十六人之多。
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元璋留给后人的形象是礼贤下士,待时而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励精图治,勤政廉洁;严刑峻法,刚猛治国;心狠手辣,诛灭功臣。然而,通过这些零散的材料,却让人看到朱元璋对女人近乎疯狂嗜杀行径的另一副面孔,加深了对朱元璋性格和作风的一些感性认识。(刘秉光)
篇5:明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其实思想非常解放,无不敢想,无不敢干。西方许多国家的王室维持了四五百年,甚至一两千年,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生来就喜欢做开天辟地的梦,许多人还真的心想事成了,否则,中国历史上哪来的那么多的朝代呢?
然而,开国要有“道”。若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权力的转换有这样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始作俑者未必成功,后继者才能完成大业。
中国历史上,陈胜、吴广首倡起义,但来势虽猛,却很快被秦军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随之身亡。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旋风里,项羽、刘邦分别拉起了各自的队伍,在抗击秦军的过程当中,“壮大了人民队伍”,最后灭亡了秦朝。后来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其实,如果把汉朝看作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不仅西汉建国是如此,东汉建国也不例外。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军把王莽的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但最后成功的不是首倡起义的王匡、王凤和樊崇等人,而是随之起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刘秀后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消灭了义军,重建了汉朝,称之为东汉。
在反隋的农民大起义浪潮中,翟让、李密领导了瓦岗军,窦建德曾建夏国,杜伏威等人也领导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但这三支义军都未得到天下,倒是后来反隋的关陇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既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又推倒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元朝开国也是如此,成吉思汗虽具雄才大略,也只是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称为大汗,到了其子孙的手里,才灭了金国和南宋,统一了中国。明朝的建立跟汉朝、唐朝的建立极其相似。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创建红巾军,声势浩大,元朝为之震动,但不久便败亡了,倒是其部下朱元璋率领义军一部度过难关,获得了发展,既推翻了元朝,又打败了陈友谅的另一支义军,最后建立了明朝。
如此算来,中国古代竟有一大半王朝是以这种方式建立的,为什么始作俑者很难成功,而后继者却易于成功呢?其实,这并非上天不公,而是改朝换代的一种规律。看透了,其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始作俑者往往只能对旧的王朝做猛然的一击,大多不能持久,起义队伍要经过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其次,始作俑者往往不是政治家,只能振臂一呼,逞血气之勇,缺少一个淘汰选择的过程,因缺少经验,所以易于败亡。最后,后继者有三条优势:一是旧的王朝已受重创,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易于将其击垮;二是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不必再走前人的弯路;三是领导者多是从艰苦的斗争中磨练汰选而来,具备了做政治家的品格。有此三条优势,也就易于取得成功了。
具体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一无权势,二无文化,而且是靠借郭子兴的一支军队发家的,但却是他最终登基做了皇帝。而那些势力比他大、比他强的起义军首领却一个个被他打败了。他的成功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不露声色缓称王;其二,待时而动避敌锋芒。其三,把握天时蚕食江南。
篇6: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篇7:你好,文集先生作文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下午,我们无趣的上着第一节课,也就是午讲,老师有点神秘的叫走了几个男生,我的好奇心强烈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回来了!一摞摞书披着书皮很珍贵的样子。自以为是一些学校发的书本,失落极了!回到座位上,无趣的看着那语文练习册小姐,他们好像在嘲笑我很傻!我又失落又气愤,想一定要去探个究竟!
老师仿佛看到了我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我们印的文集来了!”原来这不是那些无趣的小姐们!我暗喜道,我觉的这还只是开始 ,果然“而且一年级的文集先生也来了!”我惊喜万分,想不到……
一年级的文集虽然没有我的,但我不灰心,也会更加努力!
这次的文集先生好像是伟大明星哩!受欢迎极了!
你好,文集先生!
篇8:朱元璋-生殉妇女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残酷的殉葬制度,在西汉以后,逐渐在中原政权消失。但是在元朝又恢复,朱元璋继承了此制度,且只殉葬妃嫔宫女。朱元璋死时生殉46名伺寝宫人;成祖殉30余人,并且根据朝鲜史籍记载,曾因权贤妃之死疑案而一次处死宫女2800余人。
但所谓朱棣杀三千宫女,仅仅见于朝鲜的史书,中国浩瀚史籍根本无记录。
而朝鲜的史书是这样说的,明朝的官员将一个年老朝鲜宫女送回朝鲜,“暗示”朝鲜官员杀掉她。于是朝鲜官员便追问该朝鲜老宫女,该朝鲜老宫女便将权妃事件、屠杀三千宫女和众多太监的惨案揭露出来!
这个所谓“惊人内幕”的史料有极大地漏洞,根本经不起推敲:
一、明朝政府既然花了惊人精力掩盖朱棣大屠杀的事实,为什么反而把一个知道内情的朝鲜老宫女千里迢迢的送回朝鲜,而且还“聪明”地暗示朝鲜官员杀人灭口?不知道是明朝官员愚蠢,还是朝鲜官员“精明”?
二、这个朝鲜老宫女到底是什么“角色”,知道这么多内幕?知道一点内幕也许并不奇怪,但是作为一个“宫女”这样低微的人物,怎么可能知道权妃等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等高层宫闱斗争,并详详细细的知道来龙去脉,对大屠杀的经过、内容、人数、死者临死话语都清清楚楚?!难道这个老宫女是超级间谍、超级计算机?!
仁宗殉葬7名妃嫔;宣宗殉十人。“节烈从殉”的风气,并向下广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间,至英宗时才废止。杀死从殉妇女的方法为将她们吊死,她们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并给予一定待遇。
更多热门文章:
篇9:朱元璋江南封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819 字
+ 加入清单相传,朱元璋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就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当起了俗家弟子。当时,朱元璋一直跟着师傅通灵和尚外出化缘。师徒俩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就跟乞丐相差无几。
这日,朱元璋和师傅来到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只见小巷深深,绿树环绕,而镇后那一片片竹林更是幽静至极。朱元璋顿觉心旷神怡,好不惬意,不知不觉走进了竹林。正看得入神,就觉得脚下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只见一条蛇钻进了草丛。朱元璋感觉眼前发黑,浑身发软,恍恍惚惚间被一个女孩背进了家门。
等朱元璋醒来,坐在身旁的师傅才松了口气,说:“阿弥陀佛!你刚才被蛇咬了,幸亏这位姜姑娘及时相救,是她用嘴把你脚上的毒液给吸出来的,要不然恐怕你已没命了。”
在朱元璋的床前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村姑,只见她两颊绯红,似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而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更是活泼可爱。朱元璋真不敢想象,这样年轻的姑娘竟然会用嘴吸他脚上的毒液。他感激地坐了起来,想向姑娘表示一下谢意,可话还没说出口,就又倒了下去。姜姑娘赶紧掏出手帕替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姜姑娘说,她叫姜小南,从小就跟随父亲学治蛇伤,所以用嘴吸毒已是习以为常了。
朱元璋在小南家调养了十来天,这才依依不舍地和师傅离开了姜家。临走时,他偷偷地把小南给他擦汗的那块手帕给带走了。手帕上绣了一对鸳鸯,朱元璋想,这一定是小南亲手绣的,所以他把手帕藏在最贴身的口袋里。
经过几年的闯荡,朱元璋大开眼界,他再也不愿意过饥一顿饱一顿的乞讨生活了。此时,元朝气数已尽,江淮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元高潮。
安徽定远郭子兴的“红巾军”,头扎红巾,身穿红色战衣,举着红色旗子。朱元璋一见就动了心,立马报名参了军。
参军没多久,郭子兴就发现朱元璋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是个天生的将才,便把他调到元帅府,升任左副元帅。自那以后,朱元璋如鱼得水,经常带着红巾军在淮河两岸杀贪官救百姓,很快便威名远扬。
再说小南,自打朱元璋走后,她的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日神不守舍,丢三落四。她知道朱元璋临走时悄悄拿走了她的手帕,肯定是对她动了心思,所以她有事没事就往竹林里溜达,好像朱元璋在里边等着她呢。
这日,小南刚走近竹林,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她赶忙紧走几步,只见竹林边上有一匹战马,马上趴着一位军人,头扎红巾身穿红衣,浑身上下血迹斑斑。那军人见小南走到近前,一下从马上摔了下来。小南走近细看,见这人浓眉大眼,两耳下垂,非常眼熟,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估计血流得太多了,那人显得非常虚弱,张着嘴却说不出话,只有那双无力的眼神不停地望着小南,似乎在求小南救救他。
小南用尽全力把军人搀扶到家,那军人刚躺下就疼得晕过去了。小南因为是蛇医,经常给人宽衣治伤,所以她不像别的女孩那样羞羞答答的。她先端来一盆热水,慢慢解开军人的上衣,就在她想用药水给军人擦洗伤口时,忽然发现那人的内衣口袋里藏着一块手帕。“这手帕好生眼熟。”她拿起细看,这一看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
这手帕正是当年被朱元璋拿走的那块。不用问,眼前这个军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和尚了。看着朱元璋身上的伤口,小南的心里像刀割般地难受。她一边流着泪一边为朱元璋擦洗伤口。渐渐地,朱元璋醒过来了。
朱元璋告诉小南,他现在正领兵攻打元军,他一定要推翻腐败的朝廷,驱逐蒙元,恢复中原。这次因为他一时疏忽,被元军钻了空子,幸亏他拼命厮杀,才冲出重围。说来奇怪,这马好像通人性,不用牵引,就跑到了这里……
此时,已是傍晚,小屋内晚霞辉映,微风习习。小南坐在朱元璋旁边,脸上热辣辣的,心中暗暗嘀咕,看来自己和这个小和尚真是心心相印,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第二天,小南的父亲采药回来,见当年的小和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朱元帅了。再仔细打量,只见朱元璋颧骨突出,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容貌威仪,真是一副大将军的风度。又见小南如此钟情,便当场提出将小南许配给朱元璋。
朱元璋激动地跪地发誓:“等我推翻元朝,打下江山,就立马将小南娶进我朱家。”朱元璋在姜家待了半个月。这半个月来,小南对朱元璋是体贴入微,照顾有加,二人是甜甜蜜蜜,情深意浓。
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朱元璋要告别了。小南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吧嗒吧嗒往下掉。“小南,我一定会来找你的。”说着,朱元璋从床上拿起那件血迹斑斑的衣服,“这是我的衣服,你把它藏好,以后见到衣服就像见到我一样。”
朱元璋走后,小南是度日如年,整天牵挂着朱元璋的安危。只要父亲外出采药回来,她就一个劲儿地打听外边打仗的事。要是听到元军打了败仗,她会激动得睡不着觉;如果得知元军打了胜仗,她会几天吃不下饭。这天,父亲一进门就急急地对小南说:“这仗打得太厉害了,前几天苏州城里来了好多红巾军。”
小南问:“那你有没有看到元璋啊?”
父亲说:“看见这么多军队,我吓都吓坏了,哪里还有心情去找人呢。再说,就是去找,这人海茫茫的,一时半会儿恐怕也难找到。”
父女俩正说着,忽听远远地传来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父女俩出门一看,只见门口有几个兵丁正扶着一个将军模样的人往里走。进了门,为首的那个兵丁说:“大夫,刚才我们将军在巡逻时被蛇咬了,你快给治治吧。”
见这些兵丁不是元军的装束,小南想他们肯定是来打元军的,说不定还和朱元璋是一个部队的。想到这儿,小南赶紧蹲下身给将军检查伤口。将军的脚脖子已肿得像牛大腿,不过还好,毒液并没有跑到上边去。小南先用带子绑住将军的小腿,不让毒液往上走,随后用针挑破伤口,再用嘴把毒液一口一口吸出来。当看到一口口发黑的血液从小南嘴里吐出来时,这位疼得满头大汗的将军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几天后,小南才知道,这位将军叫张士诚,也是来苏州打元军的。小南想问他认不认识朱元璋,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想想自己是个大姑娘,怎么好意思去打听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将军呢?如果人家问朱元璋是你什么人,那不是太难为情了!
话没说出来,小南心里老觉得压着块石头似的。这天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前线军情紧急,不管小南如何劝说,张士诚坚决要走。他对小南说:“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我已经离开了几天,不敢再耽搁下去了。”说着,他又很惋惜地叹了口气,“要是你能到我军中当个军医该有多好!”
一句话提醒了小南,她拉着父亲走进里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女扮男装去从军。”父亲了解女儿的心思,从军是假,找元璋是真。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父亲没办法,硬着头皮答应了。得知小南要去从军,张士诚激动不已,他拍着胸脯对小南的父亲说:“大叔,你放心,小南交给我,我不会让她受半点伤害。”
小南被张士诚安排在后营,虽然很安全,可对前线的事儿了解甚少。仗一直在打,几乎每天都有伤员送过来,可是小南却从来没有见到朱元璋的影子。时间一长她就心烦了,心想现在元璋是指挥官,根本不容易受伤,老是待在这鬼地方,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元璋呢?
这天她实在憋不住了,就悄悄地问边上的伤员:“你可见过朱元璋?”
那伤员先是一愣,随后气愤地说:“怎么没见过,昨天还和他打了一仗,我的腿就是被他的军队打伤的。”
这话像是晴天霹雳,差点把小南给打晕了。等了老半天她才回过神来,问:“我们不是在和元军打仗,怎么……”
那伤员咧咧嘴说:“兄弟,你太落伍了。元军早被我们打败了,朱元璋已在南京做了皇帝,他想劝我们周王投降,周王不答应,所以才打了起来……”
朱元璋既然做了皇帝,他为什么不来找自己呢?小南不相信这是真的。第二天她悄悄来到前营,混在军队里一起爬上了城头。城头下黑压压的围满了军队,正中央竖着一杆黄彪旗,旗上有一个斗大的“朱”字,旗杆下有二匹战马,马上坐着一男一女正在观看战况。那个男的小南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元璋哥,而边上那位年轻女子却不认识。正在这时,边上有个军士发起了牢骚:“你看这朱元璋美的,打仗还带着老婆。”
“那是他老婆?”小南惊得脱口而出。
“你还不知道啊?”那军士说,“那就是郭子兴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现在已成了马娘娘了。”
看来自己真的上当了,要是不当面向朱元璋讨个说法,小南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此刻,军中擂响了战鼓,小南不顾一切和军士们一起冲了出去。一阵激烈的厮杀后,两军鸣金收兵。小南没有回去,而是直向对面的军营冲了过去……
小南被当作俘虏抓了起来,关在一间黑乎乎的牢房里。她拿出那件血衣,拍打着牢门叫喊道:“朱元璋,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你为什么要欺骗我……”不管小南怎么呼喊,外面没有一人搭理她。
夜深了,牢房里静得出奇。忽然门外一阵大乱,随即门被砸开,冲进来几个人,背起小南就往外跑。等小南清醒过来时,她已被张士诚救出来了。
原来,自从小南为张士诚吸蛇毒,他就暗暗下了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娶小南为妻。最近由于军情紧急,张士诚才没和小南提这事。刚才得知小南被俘,他是心急如焚,所以当晚就召集他的敢死队冒死相救。
由于思念朱元璋,小南的心情一直好不起来,没多久竟骨瘦如柴。张士诚只好命人把她送回老家,希望她在家里慢慢调养。不料,半路上小南就离开了人世。得此噩耗,张士诚心如死灰,万念俱灭,再也无心打仗了,不久便成了朱元璋的俘虏。
张士诚死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埋在了姜巷村附近。怕有人盗墓,人们就在四周挖了七十二个坑,堆了七十二个坟墩,这样便弄不清他埋在哪个坑里了。
后来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也觉得内疚,便亲自来到姜巷村,追封小南为妃子,她的坟被称为朱墓墩。看在小南的分上,为了在江南显示一下他这位新皇帝的度量,朱元璋也给张士诚封了个将军坟。直到现在,当地的百姓茶余饭后还经常会说起这段故事呢。
篇10:朱元璋封34位功臣仅一位善终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
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权都抓到自己手里,防止权力旁落。他在法律上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手腕稳、准、狠,跟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差不多,以吓唬官员、百姓不敢犯罪。
篇11:余秋雨文集《文化苦旅》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篇12:传说七:腊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篇13:朱元璋的穷伙伴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候就放牛,给有钱人家打工,甚至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番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一位儿时的穷伙伴进京来求见他。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忧郁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还是让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非常喜欢,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你那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见到朱元璋,他高兴得忘乎所以,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
“我主万岁!你不记得了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跟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加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下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把他轰出去。”
篇14:朱元璋-简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
篇15:朱元璋写春联的作文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古代人们过春节,只在门上挂一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子,叫做桃符,用来避鬼邪。五代时,后蜀国王在桃符上题过“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自此以后,春节在桃符上写春联就兴开了。春联从写在桃符上演变为写在大红纸上,正式定名为春联,却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的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年除夕,忽然传旨各地:凡公卿世家,门前需加春联一副,朕亲自出观。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宫,边行边观赏各家的春联。忽然发现一家门上未贴春联,就打听原委,当他知道这是一家阉猪为业的人家,自以为业贱难写,朱元璋就亲自提笔给主人写了一幅"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对联虽没提阉猪之事,但“阉”字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众人齐口称赞。过了一天,朱元璋又路过这家门口,见门上仍无春联,心里很纳闷,命人去问,才知道这家主人因为知道是皇上的御笔,已贴在神龛上供起来,朱元璋听后大喜,特赏了这家主人三十两白银。从此,贴春联的习俗就兴盛起来。
篇16:作者水柠儿的文集
全文共 2063 字
+ 加入清单点 验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八一”建军节又快到了。触景生情,在平庸的人生中,似乎对当年一段部队生活有所留念,还想以18岁青春的冲劲返回那铁打的营盘。
说实话,部队就是部队,清规戒律真不少,尤其是我当兵的那个年代。仅是我经过的“点验”制度,就让我受教非浅,至今记忆犹新。
1975年的春天,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圆满结束,我和战友们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的歌曲,来到了某部场务防化连。我被分配到防化排侦查班。早上出操,晚上站岗,白天上防化理论课或防化训练。
时值夏日三伏天,训练课目中,观测原子弹爆炸的快、准度操作要求,熬红了我的眼睛,磨破了我的手指,几斤重的防化衣里可以哗啦啦的倒出汗水。连续几个月的训练使我筋疲力尽,在片刻的休息中也会发出鼾声。
一天中午,我随着知了的鸣唱声梦游到家乡,看见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正在跟抱着小孩的母亲说话,我高兴万分,正喜出望外地想看看我离家后母亲生的是弟弟还是妹妹,紧急集合的哨声骤然响起,打断了我思绪的视线……
梦中惊醒,强撑着疲劳的躯体,在规定的时限内,我在集合的队伍里没有掉队。只听见连长宣布,紧急集合的目的是对个人物品进行点验,在简短动员和宣布点验内容及纪律后,随即解散,要求5分钟之内携带个人物品到操场点验。
兵贵神速,一点不假。我和战友们急速回到宿舍拿上常用物品,在储藏室取出存放平日不用物品的手提袋,又像泄洪闸的水流一样涌回操场,按列队摆开点验阵势。指导员主持清点,宣布的点验方法是自行点验,结对相互监督,排与排之间抽查复点,隐瞒包庇者纪律处分。接着就下达了“点验开始!”的命令。
老兵老经验,若无其事地从容应对,可我们新兵蛋子,不知点验究竟是怎么回事,惦记着参军时亲朋好友赠送的物品能否经得起考验,心里七上八下,慌里慌张,手脚笨拙地效仿老兵打开行李包,让边上的老兵哥点验过目,又解开被服包,将衣物一件一件地抖开,达到公布于众、无隐蔽私藏的要求。
不一会儿,不远处传来“黄色物品”的喊叫声,咿嗡咿嗡的操场顿时鸦雀无声。每个人都伸长脖子,顺声音处张望,谁知那老兵声音更大,手里拿着一张照片嚷道:“这新兵蛋,天天枕着美女,怎么安心站岗!”原来如此,全场又议论声沸腾起来,指导员站在操场头上见场面躁动,厉声喊出“立正”!口令一下,个个乖乖地原地矗立不动。指导员与旁边的连长咬耳后,连长和通信员一道把那新兵和老兵连同物品带到连部去了。
点验继续进行。指导员指挥全局,各排排长现场监督,操纵抽查,战士一丝不苟地点验。在抽查中,点验出两人各偷藏子弹三发,六人携带非装备物品尼龙袜、墨镜等15件。我还算幸运,和大部分战友一样,点验顺利通过。
点验结束时,指导员进行了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分别做出处理:对偷藏子弹者给予没收和警告处分;对携带尼龙袜、墨镜等非装备物品者,要求将物品收藏入库,并责成在班务会上进行艰苦朴素和整齐划一的批评教育;对“美女照”一事,待调查清楚后再做处理。
时隔3天后,召开全连大会,连长通报了“美女照”一事的调查情况。原来是部队附近的妹子为了进营区找猪菜、拾柴火,主动和门岗新兵霍某搭讪,说是好喜欢他,要与其谈恋爱,霍某来自农村,还没尝过恋爱味道,信以为真,感情用事,接受了那妹子的照片。接着指导员宣布处理决定说:按照部队规定,战士不得与附近老百姓谈恋爱,考虑霍某是新兵,除批评教育外,给予书面检讨的处理,希望全连战士引以为戒。
这次点验中的几件事,在连队震动很大,也在我心里留下烙印。事隔37年,那点验物品的场面,那种在公众面前自我暴露的坦诚,那随时为了轻装上阵而不存私物的团队意志,时时还在影响着我。在浮华世界、物欲横流的当今,更加让人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点验制度精神的难能可贵。
人生存于世,群居于世,与国家、与社会、他人相互关联。为了国家的安宁,社会的和谐,共同的幸福,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能否发扬人民解放军的点验精神,时常点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情合法,是否唯利是图;点验自己的心底良心,是善是恶,是真是假。让经不起人民点验的多余之物消遁吧!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子夜变歌
又是一个不眠夜,沉浸在音乐之中。另外的床上传来翻身的声音,我却在想着每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碎了一地的心情,不愿捡拾。
今生的,无论凄苦与甘宁,都愿意一一经历,尽管被迫与无奈,既然来了,当然不要虚度。直至将人生阅遍,还自己一个空灵透彻的本心来。
其实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推倒重来,而不仅仅是忘记。忘记意味着伤还在,可是如果能重新活一次,也许我不会把自己的人生、现在般、如海之泣。我是任性之子,
请给我一段无暇的回忆,
一段洁白的恋情,
一颗鲜活的心,
一个纯净的世界。
我看到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黑暗中。外面的月光洒进来,照到的地方一片银色清辉。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她要坐在那里。她只是难以躺下,入眠。
她的面前摆着一架琴,琴音倾泻出来。
他走了,于是她睁眼到天亮。
总是在天黑的时刻紧张万分,仿佛要错过明天的日出。
旧日的时光,在钢琴上静静地流淌,辗转、曲折、幽深、舒畅。每一次休止都意味着下一次华丽的出场。
篇17:朱元璋-紧抓教育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实录》卷106)
除了政府官员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还要求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颙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朱元璋对吴颙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吴老先生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为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罢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明史纪事本末》卷14)
其实,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国榷》卷6;《明通鉴》卷6)
显然,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篇18:作者三文鱼的文集
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时光的针脚,密布了青春的画卷
人雁南飞转身一瞥谁噙泪,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对,若花怨蝶谁会怨着谁?
——方文山
总想在日落西山时,偷一缕黄昏的阳光,牵着阳光的手入睡,胭脂的香暖不了冰冷的衾帐,总想在杏花烟雨的岸边,拾取班班的落叶,写下些许关于青春的梦想,继而洒落湖心,那飘远的落叶宛若载着梦的画船,能抵达花开的彼岸。踏歌寻一朵桃红,满园嫣然知是哪一朵,寻香觅一片雪白,十里清香知是哪一枚?
流年的天空,刮过一阵青春的风,留下怡人的道痕在年轻的心扉,留下清爽的回忆在青春的日记。风过处,草长莺飞,蝶舞翩然。时间兜转,谁能做到不悔流年,青春易逝,谁的青春神采飞扬。时光走过了千百度,花样年华的流年里,怎样轻狂的年少演绎了青春的故事,怎样如清泉般的旋律摇曳了心笙。是否在曾经羞涩的脸庞,藏着天真的期盼,是否在不老的回忆里,藏着深深的流连。
青春是短暂的、美丽的春天,风的掌心,写下脉络清晰的故事,故事里,有人笑了,有人哭了,有人不改初心,有人悔不当初。聆听过流年曼妙的乐音,沐浴过阴雨霏霏的季节,那些说好同行的人,早已被时光的河流冲散,时光的针脚,早已为我们缝下过往的故事,密密麻麻地,密布了整个青春的画卷,而那些就算烟雨蒙蒙的回忆,也唯美的、那么浪漫!
一片梦中的红叶飘飞,凌乱了青春的双眸,筑梦的心牵引着逐梦的脚步,层林尽染的浪漫落入眼帘,梦幻的心包裹住整个枫林的呓语,所有幸福的气息如空气中飞舞的斑斓的气泡,飞向那片湛蓝的天空,轻轻地亲吻那朵素色的白云,一瞬间,梦想开出了娇艳的花。听风,染了几许流年的诗情与画意,变得异样轻柔,吹散淡淡花香沁人心脾,听林间松涛阵阵,送来浪漫的祝福,枕上流淌的梦语,寂寞地飞出窗外,溢漫层层青烟的流转,飞向那轮明月,婉转成嘴角的一抹轻扬。
细雨轻漾,漾在谁如水的心扉,在无声的雾霭中打涝,是时光的流水还是如水的心扉,轻漾着落花的阵阵幽香。水墨随行,洇染谁墨染的画卷,用万丈流年的万花筒观望,是纸上的墨迹还是流年的画卷,为青春披上淡淡的忧伤。花径飘弥,染香谁梦中的笑靥,染了满怀的幸福,睡梦中弹唱一曲美人吟。月下泛舟,盈来一江闲愁,摔疼了谁的碎语,浅月下滴落一泓美人泪。
我在荒芜的小径上哼一曲小调,借流年的风,能否为曾经荒凉的岁月送去一段美妙的旋律,我在青春的画卷上描摹,借回忆的笔,能否描出曾经的笑靥灿烂如花?我在旧日的故事里寻找答案,盛开的回忆,经过姹紫嫣红的花事,掠过红肥绿瘦的春天,遇见冬的萧瑟,我恍惚听见凄凉的唱词,回荡在轮回的路上“有一天故人远去,有一天繁华落尽,那七重古老的门,依旧傲然伫立,无语向黄昏……”
烟雨重重的日子,我在婉约的诗笺讲述春暖花开,我以为,在春暖花开里,能觅见旧时的笑颜,然,那只是我的想象,梦醒后,那一行行充满生气的文字,只是活跃在我的纸上,陌上花开,并不在我的身旁。
原来,冰冷的冬的发髻,插不了一株春天里的桃花,青春的许许多多片段,在岁月的河流里摔成了碎片,任凭我细细整理和回忆,它也圆不成一轮明月。是谁将夜夜的月明幻化成眉眼间的憔悴,是谁将飘零的落花幻化成一滴朱砂泪?数遍冬雪,是谁将新诗旧词都吟遍,望瘦明月,谁把陈词滥调都弹唱,凭栏成痴,谁零落了满池的女儿泪?
时光的针脚,不停地行走,密布的青春的画卷,是谁在信手涂鸦?时间啊,你慢些走,我想细细斟酌我的青春,它应该是枝头一只欢快的百灵鸟,请你画一个快乐的模样,它应该是天空中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请你画一个拼搏的模样,它应该是泥土里凋零的一瓣落花,请你画一个忧伤的模样,它也应该是一个独倚寒窗的女子,请你画一个失意的模样……( )
篇19: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篇20:朱元璋对对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元璋对对子的历史典故!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