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朱元璋的作文(实用20篇)

浏览

5426

作文

37

篇1:朱元璋-纪念朱元璋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1994年10月24日,在安徽凤阳成立了朱元璋研究会,会址设于凤阳。朱元璋研究会是全国性的研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及明朝历史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朱元璋研究会隶属于中国明史学会,并作为中国明史学会的团体会员。

朱元璋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召开三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出版了三部学术专著。三次学会即1995年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召开的朱元璋学术研究讨论会和1998年召开的第一届朱元璋国际学术研讨会。三部学术专著是《洪武御制全书》、《明史论文集》和《洪武六百年祭》。

朱元璋差点成了“道尔顿”

什么是色盲?色盲就是不能分辨颜色。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他生于1766年。某一年圣诞节,道尔顿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长筒袜,作为礼品,送给母亲。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只是感觉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道尔顿有些奇怪,他问母亲:“难道深蓝的颜色不稳重吗?”“什么?”母亲说,“它和樱桃一样红呀!”“不对,这是我亲手挑的,是深蓝色。”道尔顿大声说。“是红色的,妈妈的眼光不坏。”母亲重复答道。为了辨出是非,较真的道尔顿找来弟弟、邻居、朋友看袜子颜色。也就是从那天起,道尔顿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具有科学天赋的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而是做了研究,写出了一篇论文——《论色觉》,这使道尔顿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在早于道尔顿发现色盲病400年之前,明朝皇帝朱元璋一时兴起,挥毫画了幅雄鸡报晓图,赐给了在侧的大臣徐达。徐达受宠若惊,对着画面赞道:“这雄鸡的大黑冠真威风!”朱元璋闻言一愣,心想:画上明明是红鸡冠,徐达为何说是黑鸡冠?如此当庭信口胡说,岂不是欺君大罪?但朱元璋转而思量,徐达为人忠厚,决不会故意戏弄,便打个哈哈将话题转移。徐达走后,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蹊跷。无巧不成书,第二天,朱元璋身体患病,美味佳肴放进嘴里不但味道平平,而且还觉得有点苦。朱元璋猛然醒悟:既然人在病时难辨五味,那么,倘若人患眼疾,也就难辨六色。朱元璋将此发现求证于太医。遗憾的是,太医未加深思,草率作答。

道尔顿、朱元璋,都曾发现了一种特殊眼疾,道尔顿将它命名为色盲,而朱元璋却止于咨询太医。倘若朱元璋将此病命名,留文于世,那么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将是朱元璋,人类发现色盲史也将提前400年,中国科学发展进程也将有朱元璋光辉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朱元璋一字斩知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眼中的朱元璋作文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他被许多人视为英雄,也有许多人因他的残暴而不齿,更多则认为他功过参半,这就是他,明太祖朱元璋的写照。

他出生卑微,父母在一次饥荒中死去,连入土为安都差点没成。为了生存,他选择了当和尚,但又被朝廷逼得造反。经过无数次挫折与打击,他变得意志坚强、见识长远,行动周全谨慎,成为了一代枭雄。

在我眼中,他具备了无人可比的军事才能。濠州到滁州、滁州到南京,再兵临元大都城下,他所向披靡。有无数人想让他被历史所埋没,可他无所畏惧。从他分析局势,决定先攻打陈友谅,再攻打张士诚这件事,足以证明他的远见与军事才能。他把握住敌人的弱点,正如一只潜伏于黑暗中的蝎子一般发出致命一击。

在我眼中,具备独到的眼光。徐达、汤和、周德兴等在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人,都被他一一挑选出来,委以重任。而他们也不负重任,为朱元璋打败了一批又一批的敌人,在建国后成为了明朝的重要支柱。

在我眼中,他具备勤奋的品质。丞相制度虽然被他废除,可他当政期间明朝的秩序井井有条。他是皇帝中的特例,别人都进入梦乡了,他还在挑灯夜战,批改剩下的文件,十分可敬。

但他也有残暴的一面。

别的朝代的开国功臣享尽荣华富贵,但他却将伴他出生入死的功臣赶尽杀绝。冯胜、傅有德、蓝玉,各各都死不瞑目,这是一场悲剧。

功过并不论证一个人的好坏。就像朱元璋,一生克敌无数,建立大明王朝,成就华夏辉煌,同时他也十分专政,诛尽开国功臣。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这是他击败陈友谅后微服私访时题于紫金山禅院中的诗,杀气与豪气透过字里行间,穿过几百年时空扑面而来。

这便是我眼中的朱元璋,一个霸气非凡、功过参半的朱元璋。

[我眼中的朱元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朱元璋的穷伙伴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候就放牛,给有钱人家打工,甚至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番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一位儿时的穷伙伴进京来求见他。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忧郁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还是让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非常喜欢,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你那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见到朱元璋,他高兴得忘乎所以,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

“我主万岁!你不记得了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跟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加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下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把他轰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名人朱元璋治嘴巴的故事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朱元璋江南封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819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朱元璋十五六岁的时候,因为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就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当起了俗家弟子。当时,朱元璋一直跟着师傅通灵和尚外出化缘。师徒俩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就跟乞丐相差无几。

这日,朱元璋和师傅来到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只见小巷深深,绿树环绕,而镇后那一片片竹林更是幽静至极。朱元璋顿觉心旷神怡,好不惬意,不知不觉走进了竹林。正看得入神,就觉得脚下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只见一条蛇钻进了草丛。朱元璋感觉眼前发黑,浑身发软,恍恍惚惚间被一个女孩背进了家门。

等朱元璋醒来,坐在身旁的师傅才松了口气,说:“阿弥陀佛!你刚才被蛇咬了,幸亏这位姜姑娘及时相救,是她用嘴把你脚上的毒液给吸出来的,要不然恐怕你已没命了。”

在朱元璋的床前站着一位楚楚动人的村姑,只见她两颊绯红,似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而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更是活泼可爱。朱元璋真不敢想象,这样年轻的姑娘竟然会用嘴吸他脚上的毒液。他感激地坐了起来,想向姑娘表示一下谢意,可话还没说出口,就又倒了下去。姜姑娘赶紧掏出手帕替他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姜姑娘说,她叫姜小南,从小就跟随父亲学治蛇伤,所以用嘴吸毒已是习以为常了。

朱元璋在小南家调养了十来天,这才依依不舍地和师傅离开了姜家。临走时,他偷偷地把小南给他擦汗的那块手帕给带走了。手帕上绣了一对鸳鸯,朱元璋想,这一定是小南亲手绣的,所以他把手帕藏在最贴身的口袋里。

经过几年的闯荡,朱元璋大开眼界,他再也不愿意过饥一顿饱一顿的乞讨生活了。此时,元朝气数已尽,江淮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元高潮。

安徽定远郭子兴的“红巾军”,头扎红巾,身穿红色战衣,举着红色旗子。朱元璋一见就动了心,立马报名参了军。

参军没多久,郭子兴就发现朱元璋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是个天生的将才,便把他调到元帅府,升任左副元帅。自那以后,朱元璋如鱼得水,经常带着红巾军在淮河两岸杀贪官救百姓,很快便威名远扬。

再说小南,自打朱元璋走后,她的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日神不守舍,丢三落四。她知道朱元璋临走时悄悄拿走了她的手帕,肯定是对她动了心思,所以她有事没事就往竹林里溜达,好像朱元璋在里边等着她呢。

这日,小南刚走近竹林,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她赶忙紧走几步,只见竹林边上有一匹战马,马上趴着一位军人,头扎红巾身穿红衣,浑身上下血迹斑斑。那军人见小南走到近前,一下从马上摔了下来。小南走近细看,见这人浓眉大眼,两耳下垂,非常眼熟,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估计血流得太多了,那人显得非常虚弱,张着嘴却说不出话,只有那双无力的眼神不停地望着小南,似乎在求小南救救他。

小南用尽全力把军人搀扶到家,那军人刚躺下就疼得晕过去了。小南因为是蛇医,经常给人宽衣治伤,所以她不像别的女孩那样羞羞答答的。她先端来一盆热水,慢慢解开军人的上衣,就在她想用药水给军人擦洗伤口时,忽然发现那人的内衣口袋里藏着一块手帕。“这手帕好生眼熟。”她拿起细看,这一看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

这手帕正是当年被朱元璋拿走的那块。不用问,眼前这个军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和尚了。看着朱元璋身上的伤口,小南的心里像刀割般地难受。她一边流着泪一边为朱元璋擦洗伤口。渐渐地,朱元璋醒过来了。

朱元璋告诉小南,他现在正领兵攻打元军,他一定要推翻腐败的朝廷,驱逐蒙元,恢复中原。这次因为他一时疏忽,被元军钻了空子,幸亏他拼命厮杀,才冲出重围。说来奇怪,这马好像通人性,不用牵引,就跑到了这里……

此时,已是傍晚,小屋内晚霞辉映,微风习习。小南坐在朱元璋旁边,脸上热辣辣的,心中暗暗嘀咕,看来自己和这个小和尚真是心心相印,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第二天,小南的父亲采药回来,见当年的小和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朱元帅了。再仔细打量,只见朱元璋颧骨突出,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容貌威仪,真是一副大将军的风度。又见小南如此钟情,便当场提出将小南许配给朱元璋。

朱元璋激动地跪地发誓:“等我推翻元朝,打下江山,就立马将小南娶进我朱家。”朱元璋在姜家待了半个月。这半个月来,小南对朱元璋是体贴入微,照顾有加,二人是甜甜蜜蜜,情深意浓。

半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朱元璋要告别了。小南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吧嗒吧嗒往下掉。“小南,我一定会来找你的。”说着,朱元璋从床上拿起那件血迹斑斑的衣服,“这是我的衣服,你把它藏好,以后见到衣服就像见到我一样。”

朱元璋走后,小南是度日如年,整天牵挂着朱元璋的安危。只要父亲外出采药回来,她就一个劲儿地打听外边打仗的事。要是听到元军打了败仗,她会激动得睡不着觉;如果得知元军打了胜仗,她会几天吃不下饭。这天,父亲一进门就急急地对小南说:“这仗打得太厉害了,前几天苏州城里来了好多红巾军。”

小南问:“那你有没有看到元璋啊?”

父亲说:“看见这么多军队,我吓都吓坏了,哪里还有心情去找人呢。再说,就是去找,这人海茫茫的,一时半会儿恐怕也难找到。”

父女俩正说着,忽听远远地传来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父女俩出门一看,只见门口有几个兵丁正扶着一个将军模样的人往里走。进了门,为首的那个兵丁说:“大夫,刚才我们将军在巡逻时被蛇咬了,你快给治治吧。”

见这些兵丁不是元军的装束,小南想他们肯定是来打元军的,说不定还和朱元璋是一个部队的。想到这儿,小南赶紧蹲下身给将军检查伤口。将军的脚脖子已肿得像牛大腿,不过还好,毒液并没有跑到上边去。小南先用带子绑住将军的小腿,不让毒液往上走,随后用针挑破伤口,再用嘴把毒液一口一口吸出来。当看到一口口发黑的血液从小南嘴里吐出来时,这位疼得满头大汗的将军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几天后,小南才知道,这位将军叫张士诚,也是来苏州打元军的。小南想问他认不认识朱元璋,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想想自己是个大姑娘,怎么好意思去打听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将军呢?如果人家问朱元璋是你什么人,那不是太难为情了!

话没说出来,小南心里老觉得压着块石头似的。这天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前线军情紧急,不管小南如何劝说,张士诚坚决要走。他对小南说:“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我已经离开了几天,不敢再耽搁下去了。”说着,他又很惋惜地叹了口气,“要是你能到我军中当个军医该有多好!”

一句话提醒了小南,她拉着父亲走进里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女扮男装去从军。”父亲了解女儿的心思,从军是假,找元璋是真。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父亲没办法,硬着头皮答应了。得知小南要去从军,张士诚激动不已,他拍着胸脯对小南的父亲说:“大叔,你放心,小南交给我,我不会让她受半点伤害。”

小南被张士诚安排在后营,虽然很安全,可对前线的事儿了解甚少。仗一直在打,几乎每天都有伤员送过来,可是小南却从来没有见到朱元璋的影子。时间一长她就心烦了,心想现在元璋是指挥官,根本不容易受伤,老是待在这鬼地方,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元璋呢?

这天她实在憋不住了,就悄悄地问边上的伤员:“你可见过朱元璋?”

那伤员先是一愣,随后气愤地说:“怎么没见过,昨天还和他打了一仗,我的腿就是被他的军队打伤的。”

这话像是晴天霹雳,差点把小南给打晕了。等了老半天她才回过神来,问:“我们不是在和元军打仗,怎么……”

那伤员咧咧嘴说:“兄弟,你太落伍了。元军早被我们打败了,朱元璋已在南京做了皇帝,他想劝我们周王投降,周王不答应,所以才打了起来……”

朱元璋既然做了皇帝,他为什么不来找自己呢?小南不相信这是真的。第二天她悄悄来到前营,混在军队里一起爬上了城头。城头下黑压压的围满了军队,正中央竖着一杆黄彪旗,旗上有一个斗大的“朱”字,旗杆下有二匹战马,马上坐着一男一女正在观看战况。那个男的小南一眼就认出来了,正是她日思夜想的元璋哥,而边上那位年轻女子却不认识。正在这时,边上有个军士发起了牢骚:“你看这朱元璋美的,打仗还带着老婆。”

“那是他老婆?”小南惊得脱口而出。

“你还不知道啊?”那军士说,“那就是郭子兴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现在已成了马娘娘了。”

看来自己真的上当了,要是不当面向朱元璋讨个说法,小南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此刻,军中擂响了战鼓,小南不顾一切和军士们一起冲了出去。一阵激烈的厮杀后,两军鸣金收兵。小南没有回去,而是直向对面的军营冲了过去……

小南被当作俘虏抓了起来,关在一间黑乎乎的牢房里。她拿出那件血衣,拍打着牢门叫喊道:“朱元璋,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你为什么要欺骗我……”不管小南怎么呼喊,外面没有一人搭理她。

夜深了,牢房里静得出奇。忽然门外一阵大乱,随即门被砸开,冲进来几个人,背起小南就往外跑。等小南清醒过来时,她已被张士诚救出来了。

原来,自从小南为张士诚吸蛇毒,他就暗暗下了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娶小南为妻。最近由于军情紧急,张士诚才没和小南提这事。刚才得知小南被俘,他是心急如焚,所以当晚就召集他的敢死队冒死相救。

由于思念朱元璋,小南的心情一直好不起来,没多久竟骨瘦如柴。张士诚只好命人把她送回老家,希望她在家里慢慢调养。不料,半路上小南就离开了人世。得此噩耗,张士诚心如死灰,万念俱灭,再也无心打仗了,不久便成了朱元璋的俘虏。

张士诚死后,人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埋在了姜巷村附近。怕有人盗墓,人们就在四周挖了七十二个坑,堆了七十二个坟墩,这样便弄不清他埋在哪个坑里了。

后来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也觉得内疚,便亲自来到姜巷村,追封小南为妃子,她的坟被称为朱墓墩。看在小南的分上,为了在江南显示一下他这位新皇帝的度量,朱元璋也给张士诚封了个将军坟。直到现在,当地的百姓茶余饭后还经常会说起这段故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朱元璋-紧抓教育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实录》卷106)

除了政府官员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还要求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颙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朱元璋对吴颙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吴老先生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为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罢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明史纪事本末》卷14)

其实,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国榷》卷6;《明通鉴》卷6)

显然,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朱元璋寒衣节“授衣”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十月在古代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为了彰显自己顺应天时,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上早朝的时候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所以南京有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在古代人们也将冬衣捎给边疆的将士,或者外地经商的商人、外出求学的游子。表达人们之间的牵挂和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朱元璋对对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元璋对对子历史典故!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朱元璋-身葬孝陵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同任何一个皇帝一样,朱元璋在生前也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钟山南麓,称为孝陵。明孝陵方圆四十五华里,规模宏伟。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朱元璋-休养生息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朱元璋烧船的故事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时,需要多造些船只用来运送粮食,有一件事情,让他感觉十分头痛,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钉子,但负责造船的工匠,往往会利用造船的时机,虚报所用钉子的数量,因为船已经造好,钉子全部钉到了木头里面,到底用了多少钉子,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只能任凭工匠们说了算。

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让工匠们造船。为了从中谋利,这些人在造好船之后,又像往常那样上报超支了很多钉子。这次,朱元璋却不同意补偿钉子,而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河边,让工匠们把刚刚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后下令把这只船放火烧掉。当时,大家都十分吃惊,谁也不明白朱元璋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是,没有人敢违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将这只船上的木头烧得干干净净,只落下一堆铁钉。这时,朱元璋又命人将这些钉子收集起来全部过秤,得出的重量仅仅是工匠们所报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下,工匠们害怕了,他们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急忙磕头求饶。朱元璋没有处罚他们,却定下了造一只船所需钉子的数量,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造船,再也不敢有人从中谋利了。

有时,遇到棘手的事情,采取看似不可思议的办法去解决,往往可以找到最佳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朱元璋封34位功臣仅一位善终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

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权都抓到自己手里,防止权力旁落。他在法律上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手腕稳、准、狠,跟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差不多,以吓唬官员、百姓不敢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朱元璋简介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名人朱元璋冷面杀附马的故事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都杀了。

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便开始大举反腐。他制定出台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使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达百余年。

之所以取得这样显着的反腐成就,与朱元璋“铁腕反腐”是分不开的。在整治吏治过程中,朱元璋始终坚持铁腕冷面,绝不手软,甚至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他亲自下令斩杀驸马欧阳伦便是其反腐历程中最精彩的一笔。

朱元璋共有16个女儿,其中他最宠爱的便是聪明伶俐的安庆公主。因此,朱元璋在为爱女遴选驸马上费了很大心思。最终,朱元璋看中了欧阳伦。史书对欧阳伦的记述不多,只介绍他是进士出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材,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做主,将爱女安庆公主嫁给欧阳伦。欧阳伦做了皇家的驸马后,对公主温柔体贴,百般恩爱,所以深得公主的欢心,加之他官至驸马都尉,于是,便仗着皇亲国戚的权势和威望,生活开始腐化起来。他先是花巨资装修了驸马府,装得比皇宫还富丽阔气;接着又到处搜集奇珍异宝,一时间门庭若市,各地官员争相登门“献宝”。但是欧阳伦对钱财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他很快就发现了一条“暴富”之路,那就是走私茶叶。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就用中原地区产的茶叶去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因此茶叶便成了明帝国的战略物资。朱元璋颁布了《茶马法》,严禁走私茶叶。但在利益驱使下,欧阳伦倚仗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手中的特权,开始委派家奴周保,私下里动用官府车辆和征集民间车辆,大肆走私茶叶,“数遣私人贩茶出境”,从中牟取暴利。周保仗着主人的权势,骄横异常,指挥着庞大的走私茶叶车队擅闯关卡,不纳税、不下马,但凡有地方官员阻拦,非打即骂,其主子欧阳伦更是蛮横无理,甚至亲手暴打蓝田县河桥司巡检税吏。被打官员气愤不过,便将驸马走私茶叶之事告了“御状”。

朱元璋闻讯大发雷霆:“朕才行一法,乃首坏之!”——我刚刚颁布一部《茶马法》,你作为驸马就带头违犯,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朱元璋命人将欧阳伦捉拿问罪。马皇后和安庆公主母女俩一听朱元璋要斩杀女婿、驸马,急急忙忙跑进宫来,为女婿和驸马求情。

对于驸马欧阳伦的罪行,朱元璋已经全部审清,地方官员所奏情况全部属实,欧阳伦也对自己走私贩茶、违反国家法令一事供认不讳,所以朱元璋决定依法处死欧阳驸马。朱元璋深知处死驸马的后果——爱女安庆公主将成为孤苦伶仃的寡妇,他和马皇后也将失去爱婿,皇家的脸面也将丢失。但他冷静下来一想:不杀驸马,何以服众;驸马不死,国祚怎安?于是,朱元璋毅然决然地处死了驸马欧阳伦及周保一干人等。此举令全国震惊!官吏们从朱元璋处死驸马一事中看到了皇帝反腐的决心,于是,全国震悚,腐化贪污之风骤然遏止。

朱元璋大义灭亲,不但巩固了明初的基业,也成为朱元璋依法治国、铁腕反腐的一则范例,流传后世。只是到明中后期贪腐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反腐最终还是需要制度和监督来彻底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朱元璋义气赢天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作过描述:

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随后,当一群小坏蛋们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红巾军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了这个特点。这可能是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这支部队的大头目——元帅郭子兴很赏识他,才几个月时间,就将他提拔到自己的亲兵卫队里担任小头目,并且很快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但是,使他能够真正团结起一批死党,并得到死心塌地的拥戴,除了才干等因素,他的胆识与江湖义气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当时,在这一伙造反部队中,分成几个不相统属的山头,相互间时常发生摩擦。有一天,郭子兴一个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结果被对方绑架后关进地窖。他的所有亲信、亲属,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吓坏了,纷纷躲藏起来。朱元璋是人们公认的郭子兴心腹,肯定也是被打击的对象。此时,他恰好领兵在外,躲过了此劫。

得到消息后,出乎人们意料,朱元璋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去营救郭子兴。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义凛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结果,他回去后,利用那几派之间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派系残杀。朱元璋自己则爬墙上房,身蹈险地,最后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背上来。

后来,当郭子兴被其他造反好汉挤兑得很难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甚至将自己发展起来的数万人马,拱手交给他,一如既往地辅佐这个并不成器的末路英雄。

还有一件事。有一回,朱元璋在打败一支曾经背弃他的部队后,抓获了数万名俘虏。这些人极度不安,害怕遭到报复。朱元璋却下令,从中挑选500名勇猛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卫。

当晚,星光灿烂。朱元璋蒙头大睡,原有的警卫全部换成这500人。灯火通明之中,这500人静听着朱元璋鼾声大起,相当感激。从此,全军死心塌地地冲锋陷阵,极大地扩充了朱元璋的实力,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当年一起分吃那只小牛犊的小坏蛋之一。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地投奔了红巾军,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诱这个游方和尚也投奔了红巾军。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了,但他对朱元璋相当恭敬。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从一个马弁迅速崛起为部帅后,军中诸将以同辈视之,没有人肯服低做小,唯独年龄与资历都胜过他的汤和,遵从他的约束与指挥。这使得朱元璋“甚悦之”,感觉特别愉快。

稍微用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的诸多故事,已经具备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全部要素和现代黑手党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点。朱元璋显然也具备了成为团伙老大的基本素质。

这些分吃过小牛犊肉,和后来在红巾军受过朱元璋恩惠的伙伴们,大多成为朱元璋武装集团中的重要战将,出生入死地跟着他打天下。

大明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毒手,其余无一善终。

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朱元璋的含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义气、才干及其对未来的预期,可能是相当多的好汉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朱元璋是如何残害女人的?

全文共 2146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上,朱元璋的残忍和狠毒是出了大名的,不少学者称其为屠夫皇帝,一点也不为过。朱元璋掌权和统治时期,一个个功臣,一个个文人,莫名其妙地在他的屠刀下丧命;就连一些远离政治的女人,也遭到了他的欺辱和残害。这些苦命的女人中,有村野女巫,有民间才女,有青楼娼妓,有属下婆姨,有功臣老婆,也有朱元璋本人自己的女人。翻阅史料,关于朱元璋残害女人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

—— “宁越有女子鲁氏,自言能通天文,诳说灾异,惑众。上以为乱民,命戮于市。”(《明太祖实录》)

——“太祖亲征婺洲,有侄男子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於市,以绝进献。”(《国初事迹》)

——“文忠守严州,取娼妇韩氏在家留宿。太祖知之,差人将韩氏诛之。”(《国初事迹》)

——“赐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饮,拨与歌妓十余人。太祖令内官觇视,后国珍令歌妓脱去皂冠、皂揩子,穿华丽衣服混坐。太祖怒,令壮士拘执国珍,与妓妇连锁于马坊,妓妇劓去鼻尖。”(《国初事迹》)

——“太祖尝使人察听在京将官家有女僧诱引,华高、胡大海妻敬奉两僧,行金天教法。太祖怒,将二家妇及僧投于河。”(《国初事迹》)

——“圣祖悯常开平遇春无嗣,赐二宫女,妻悍,不敢御。……圣祖问之,不敢对,……命力士肢解其妻,分赐功臣,上写曰:悍妇之肉。”(《龙兴慈记》)

——“中山武宁王达夫人谢氏(一说张氏),膂力过人,常持铁器重百斤者,军中随行。后太祖登大宝,中山就封,每朝见太后,谢夫人时致不平。尝有‘我家不如尔家’之言。……一日召宴内庭,中山与焉,命勇士杀谢夫人于其第。”(《北窗琐语》)

…………

一个女巫因为懂些天文异术而被“戮于市”,一个才女因为被送上门而被“诛之於市”,一个娼妇因为陪将士过夜而被“诛之”,一个歌姬因为身着华丽服饰而被“劓去鼻尖”,华高、胡大海的婆姨因为尊僧信佛而被“投于河”,常遇春的老婆因为独霸老公而被“肢解”,徐达的老婆因为口无遮拦而被“杀于其第”,朱元璋残害女人的行径令人发指。除了残害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人,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女人也极其残忍,极其卑劣。

朱元璋称帝后,同历代皇帝一样广蓄美女,大批花季少女进入后宫。为了抑制宫女的正常生理需求,防止宫女们给他戴绿帽子,朱元璋竟然下令像“阉割”男人那样“幽闭”宫女,“于牝(按:阴户)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火消减”,以至于“女往往多死”(《耳谈》)。这种像处置畜生一样处置宫女的方式,可谓变态至极。此外,朱元璋对那些在浣衣院干粗活的罪妇也痛下杀手,出自朱元璋身边“御卫大驾”俞本之手《纪事录》记载“上疑其通外,将妇女五千余人,俱剥皮贮草以示众”,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惨绝人寰四个字。

宫女遭受如此摧残,那些妃嫔们也是命悬一线,说不定一件什么事儿就会让朱元璋拿起屠刀。碽妃因为早产,提前一个月生下了朱棣,就让朱元璋觉得像吃了苍蝇,被赐以“铁裙”之刑,活活将其烫死;郭宁妃、李贤妃、葛丽妃在朱元璋的一次暴怒中同时获罪被杀,三具尸体装在一个大箩筐中,埋于太平门外。后来,朱元璋冷静下来,怒气稍解,便想将三人分开重新安葬,但三具尸体已腐烂在一起,只好在旁边立两个坟丘作三妃墓。

洪武十四年(1381),宫中发生了一件丑闻,有人在御河中打捞出一个未足月的婴儿,显然是后宫妃嫔堕胎后扔掉的。对于这一宫禁秽乱,朱元璋闻讯后火冒三丈,无端怀疑是寡妇出身的胡充妃所为,于是亲手将她杀死,弃尸城外。后来,朱元璋想到胡充妃年近五十,不大可能做出这类荒唐事来,于是诏封其为昭敬皇妃。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御河弃婴一案之谜团却一直窝在朱元璋心中。洪武十七年(1384),有人密报胡美和他女婿曾秘密来往于宫廷,这便引起了朱元璋对胡顺妃的怀疑。于是,胡顺妃就成为堕胎案的又一个牺牲品。

朱元璋的妃嫔中,有很多人是被朱元璋处死的,有些妃嫔甚至像死狗死猫一样被抛尸荒野。有些妃嫔虽然侥幸陪伴朱元璋走完了有生之年,但她们自己也同时走到了生命尽头。李贤妃聪明俊秀,知书识礼,体恤宽厚,颇有心计,做起事来当断则断,干净麻利,很有政治家风度,被朱元璋称赞为汉朝班婕妤。朱棣为燕王时,曾派人秘密接触李贤妃,希望她能说服朱元璋立他为太子,被李贤妃严词拒绝。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重,担心李贤妃这位才女将来会步吕后、武则天后尘,篡夺朱氏江山,便令其自尽,以绝后患。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残害女人,死的时候也狠心拉上了一批女人。据《明史》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朱元璋病重期间,翁妃、李淑妃在一旁侍奉汤药,朱元璋舍不得这两位年轻貌美的妃嫔,便拉着她们的手,一人赐给一条白练,命其自杀殉葬。朱元璋临终前,还宣布:“凡殉葬宫人,父兄皆得升官,辈辈世袭。”一些熬不出头的宫人自知苦海无边,宁愿用一死来为家人挣下一份产业,被迫主动为朱元璋殉葬。据明人郑晓在《今言》和清初毛奇龄在《彤史拾遗记》记载,朱元璋死后,在明孝陵陪葬的妃子有四十六人之多。

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元璋留给后人的形象是礼贤下士,待时而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励精图治,勤政廉洁;严刑峻法,刚猛治国;心狠手辣,诛灭功臣。然而,通过这些零散的材料,却让人看到朱元璋对女人近乎疯狂嗜杀行径的另一副面孔,加深了对朱元璋性格和作风的一些感性认识。(刘秉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朱元璋-简介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即: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