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作文(汇集20篇)

导语:风土人情fēngtúrénqíng,近义词风俗人情,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那么,今天继续和小编一起搜集作文素材吧!

浏览

6708

作文

29

篇1:土家族的吊脚楼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在一片绿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吊脚楼。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三边悬空,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又能防毒蛇、野兽,楼下还可放杂物。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备齐木料,用当地的方言说,这叫“伐青山”,备木料一般选用椿树或紫树,椿谐音“春”,紫谐音“子”。“春”“子”代表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接着是“架大码”,就是加工大梁及柱料,在梁上还要画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然后就是“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

榫头,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成柱”,主人选一个吉日,请左邻右舍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一心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来,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表示庆贺又一座吊脚楼的诞生。立屋竖柱之后就开始盖瓦、装饰房屋。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从前的吊脚楼将就朝向,坐西向东、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应该是全部都悬空,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式建筑。

现在的吊脚楼比“干栏”成功的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这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的土家族姐妹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听到这首小学就学过的名族团结之歌,我都会感慨:我的祖国多么团结!如果不是生活在各地的五十六个名族同胞们团结一致的努力,哪来的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更没有我们现在享受的一切。名族团结是祖国发展大道上不可或缺的一条大路。

一谈到名族,我就想起了她——彭译瑶。我的土家族姐妹,也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从她那里知道了不少土家族的事。

她告诉我说:其实土家族的名字自称“毕兹卡”,而“土家族”是汉语对“毕兹卡”的翻译和理解。

出于对土家族的好奇,有一天我让她用土家族的语言说话,想听听她们的语言是什么样的。她告诉我说:我爸说土家族的语言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系的。虽然不太理解她说的什么语系,但还是想听听土家族语言是怎么说的。

“呃阿泥萨拉司叶”意思是我问你一件事。还有一些一般常用的问候语:“泥岔”你好;“拉翁”坐一下;“早姑爹岔”早上好,等还有很多。感觉她们的语言真的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也很有趣。

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她低头在前面慢慢走着,我好奇她在干什么,跑到她身边一看,原来她在看衣服,她们本名族的服饰。一眼看去,瞬间我的目光就被吸引过去了。只见蓝色的衣领下方有着独特的图案,袖口刺绣上去的花草栩栩如生,还在其他部位用银饰点缀装饰的,感觉穿在身上一动就会叮叮当当的发出悦耳的声音来,自己好想也拥有一件这样的服饰。

我和彭译瑶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她给我讲土家族的风俗和一些趣事,我帮她补习不擅长的学科,我们像石榴籽那样紧密结合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如果每个名族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那么我们的祖国将会比石还坚,比铁更硬。

我们要团结,从小事做起:在班级里每一个同学都互相团结,我们的班级就会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向心力极强的班级;在学校里每位师生都互相团结,我们的学校就会更加优秀;我们水磨沟区的每个人都互相团结,水磨沟区就会更进一步;全市的每位市民都互相团结,乌市就会更加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位公民都互相团结,我们中国就会更加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土家族的春节习俗400字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家乡重庆过年,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春节习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见姥姥煮了好多饭,就好奇的上前去询问:为什么要煮这么多饭,我们一顿也吃不了呀?姥姥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鲜饭。因为土家族人很少吃鱼,所以就要多煮饭,这也叫‘年年有余’吧。”

除夕的下午,爷爷和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也过去凑热闹。东看看,西瞧瞧。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贴对联吗?”我回答:“知道一点点,喜庆呗。”“也对吧,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新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贴好了对联,就不能往外扔东西了,连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东西。这样就表示把财圈在家里了。”爸爸接着说。

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长者带领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辈的坟前点上红烛和香,摆上祭品,以表对先辈的怀念。这也是对他们的尊敬。

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节习俗,你觉得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与马有关的作文:土家族跳马节习俗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土家族节,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间为农历春节后第一个马(午)日,属阖族连寨节日性酬神歌舞盛会,流行于古丈县土家族地区。

相传明朝初年,初徙湘西古丈县的土家勇士鲁力卡巴的后裔,经常遭受官匪欺扰。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村寨青壮一齐出动,杀向敌阵。敌人惊恐万状,朦胧中见来的尽是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壮汉,刀光剑影,风声鹤唳,吓得魂飞魄散,不战而溃。从此,山寨安宁,六畜兴旺。为了显示力量,祈望年丰,遂举行跳马活动,相传至今。

跳马活动包括许马、扎马、跳马三个阶段。据史料记载:“扎马数匹,全身糊以黑白黄纸,外加粉饰,如马一般。马腰间特用竹块扎两圈孔,以便人身穿入孔内,表示形同骑马状态。赛跑时,无异马跳之姿势。”跳马节历时三天三夜,包罗了梯玛酬神祀典、贺马、抬老爷、操旗、调年、西可乐、出马、跳马、烧马、审老爷、烧老爷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雄鸡啼鸣,铁炮三响,各路旗手引着马队向马场进发。十二名骑士驾着各自假马,以跳代跑,威风凛凛地跃进马场。马铃叮当,鞭炮震天,鼓锣齐鸣,地动天惊。骠悍的骑手大显身手,挥舞篾刀,以粗犷的马步,多变的阵容,优美的造型,雄健的舞姿,赢得观众的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从而角逐胜负。事毕,主宾相约,男歌女唱,吹乐跳鼓,随人所好,尽兴娱乐,直至天亮。

跳马集歌舞技艺为一炉,再现了土家先民生活、劳动、战斗、祭祀场面,对研究湘西土家族的迁徒、习俗、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均有极高的价值。

1989年,中央电视台在“神州风彩”栏目中向全国播放了《土家跳马节》盛况。1991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观看了古丈代表队土家跳马表演,给予高度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平阳木板年画:山西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几个节日。第一个是过春节,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第二个是赶年,“赶年”,或曰“提前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汉族过年,是腊月三十。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腊月大,为29天;月小,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人们称之为过“赶年”。关于提前过年的来历,土家人有几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土家将士奉命出征到江渐沿海,参加抗倭,为不耽误战事,土家人提前一天过年,后取得“东南战线第一功”凯旋。过赶年便是从那时沿袭下来,让土家后人不忘记先辈的赫赫战功。

土家人过年时,要在堂屋神龛下摆祭品、敬家神、祭祖先。 我们土家族的节日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山西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霍州面塑:山西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土家族的春节民俗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啦!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并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庆过年,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家族春节民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见奶奶煮了好多饭,就好奇的上前去询问:为什么要煮这么多饭,我们一顿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鲜饭。因为土家族人很少吃鱼,所以就要多煮饭,这也叫‘年年有余’吧。”

除夕的下午,爷爷与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也过去凑热闹。东看看,西瞧瞧。这时爸爸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贴对联吗?”我回答:“知道一点点,喜庆呗。”“也对吧,对联是为了表达人们祈求新年福运的美好心愿。现在我们贴好了对联,就不能往外扔东西了,连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东西。这样就表示把财圈在家里了。”爸爸接着说。

除夕的傍晚,由家里的最长者带领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辈的坟前点上红烛与香,摆上祭品,以表对先辈的怀念。这也是对他们的尊敬。

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节民俗,你觉得有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厦门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你一到厦门就会想到吃、游泳、住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不过那里还是小吃最有名。

那里的海鲜是从大海深处捞来的,绝对新鲜,螃蟹又大又重,白色的蟹肉搭配透亮的粉丝组成了一道名菜。他们还喜欢喝汤,都喜欢当地的“花生鸡蛋汤”里面的花生非常酥软,外形非常好看,让人一看就有食欲,口感非常清新,虽甜但飘着一股浓香。

到了厦门一定要去游泳。阳光的衬托下,白城的海格外的亮,这边海的沙子很细,踩上去非常舒服。从远处看湛蓝的海和淡蓝的天仿佛交接在一起,像一幅美丽的油画,那的海水非常清澈,能看见海底的沙石。把身体浸在海中,能感受到大海的清凉消除脑中的烦恼。这些孩子有的玩沙子有的游泳,都很高心。厦门的阳光照射到身上很舒服,还能杀菌。

晚上的厦门仿佛活了,格外的美,各种建筑都亮起了五彩缤纷的光,人们都出来散步,再加上正在缓缓流动的海水,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走在街上,看见商人正在推销自己产品;几个老人坐在院子里手机拿着扇子,和另外几个老人一起高声谈笑;一些孩子由妈妈伴着去商店购物。到了深夜,人们都休息了,厦门又沉沉地入睡了。

厦门是我去过最美的地方,那儿食物美,景美,人情美,果然是大自然笔下美丽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州研学之旅之风土人情——小吃篇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山塘老街重现了当年的山塘,使我们不得不再次驻足停留!

老街店肆林立,会馆齐聚。一来可以品尝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乾生元小吃,还可以赏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刺绣!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再次去探究吧!

一到晚上,街头的茶馆,酒吧,西餐厅等热闹非凡,古老的山塘街吟唱着一首和历史应和与时代和拍的歌谣!穿过弄堂,来到茶庄,琵琶声已轻清柔缓的贯入耳朵,我们手捧香茶,陶醉在这吴侬软语中。

来到苏州,就该来尝尝苏式面,考究的面汤和面条,丰富的浇头,一切都让人念念不忘!就是一碗鸡丝馄饨也让我们垂涎三尺!苏州小吃众多,这祥子鸡爪、酱汁焖肉还是值得一提,鸡爪又香又软又糯,酱汁焖肉色泽鲜艳,入口酥化!馋的我们直流哈喇子!糖粥选用糯米熬制,浇上又稠又厚的豆沙,拌上桂花,香甜不腻。一炉七个形似海棠的海棠糕油而不腻。糯米汤团里面包汤,肥而不腻,入口回味无穷!真想在此呆上十天半月的,不回新安江了!

婚纱可是未婚美眉的最爱吧!苏州婚纱城可是买婚纱的绝佳之处!几百元钱就可以买上一件质地考究的婚纱!猜猜看,我们导游结婚的时候开价4800的婚纱多少成交的?悄悄的告诉你320!心动不?心动不如行动!赶紧的!

最让我们老师和爱美家长心心念念的就是苏绣了,她可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之一,当时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饱饱眼福,导游催我们上车了。不过没有关系,苏州――我们还会再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化符号:风土人情

全文共 3197 字

+ 加入清单

名作链接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摘自萧乾《吆喝》

课本链接

《端午的鸭蛋》《端午日》《鼓声》《云南的歌会》《清明》《土地的誓言》

1.文化无处不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吆喝声中包含着语言的艺术,包含着饮食的文化,包含着交际的技巧……生活中的我们,要善于观察与思考,会从最普通的吆喝声中品味文化的厚重与多彩。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3.创新就是很好的传承。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而现在广告、肥皂剧、文艺节目中的大呼小叫,又有哪些能让人印象深刻呢?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

佳作展示

京味吆喝何处寻

北京话语速快,连音卷舌音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

最近的天坛公园,还能听见“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找到在祈年殿西门下集中晨练的一大群人,而这里的吆喝已经成为他们的练声曲了……可那份纯正的京味吆喝,那份人文的、历史的以及人们生活习惯、观念的规矩难道“科学”不起来了?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不过现在,京味儿叫卖“吆喝”已经进入了专家论证阶段,下一步将汇集整理各种胡同叫卖曲谱、录制现存表演老艺人的吆喝绝段。

萧乾的《吆喝》中写道“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文中说,“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多么令人神往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我们也只能神往而已了。萧乾老先生还谈到了卖柿子的简繁两种吆喝:“简单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而冬天呢,那时的人们也别有一番滋味――“葫芦儿――刚蘸得”出场,还有那“烤白薯哇真热乎”,诱得萧乾“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可惜的是,当年的多彩生活,现在已经变得单调许多了。

现在,人称“京城叫卖大王”的老人臧鸿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趸过蔬菜,卖过报纸,行遍天桥、厂甸,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迷,他特意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吆喝100多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此后其吆喝成为才艺绝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鸿弟子胡?青先生称为“京城叫卖大王”并题匾相赠。可臧老爷子也直发愁,孙子不爱学吆喝找不到传人,他一直以来在所居住的东花市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借着时不常地去教教孩子来两句纯正北京话的音儿,而这胡同里出来的吆喝才是北京地道的母语。

臧爷也说:“叫卖声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发音不准确的叫卖声其实是在败老北京吆喝声,别人轻易不敢叫卖,一是没有生活,二是没有成套的词,三是没有好嗓子。有些自称的叫卖王都不正宗,都没有真实再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要想全面推广吆喝声,还是要有体验。这是生活中来的。保存叫卖声比较困难,现在有很多人打我的主意,我在地坛庙会、唐装节、大兴西瓜节、媒体上露面,主要是让大家见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老北京叫卖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再不抢救就永远失传了。”

然而,臧爷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温榆河边,进一趟城要坐两个小时公交车。每次表演叫卖,口干舌燥,累得不轻。可老爷子说了一天,老也停不下来,因为观众围着不散。虽说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录了音,可像这样的老爷子还能说多久呢?

【点评】

作者写的是对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文化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有那么多的超市,有那么多替代吆喝的扩音器,吆喝声似乎可有可无了,吆喝声的消失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作者,从中看到了某种文化的迷失,并引用萧乾《吆喝》中的句子,表现四处充满吆喝声的生活的多彩,用“臧爷”的例子表达了为吆喝声即将消失而感到惆怅的心情。作者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文章的语言也颇具“吆喝”的韵味,多处使用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而且贴切自然,毫不做作。

我看“吆喝”

在电视上见过北京的一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后来读到萧乾的《吆喝》,在沉醉于萧乾比北京的吆喝更具韵味的语言的同时,也体悟到,这看似简单的吆喝声中竟然包含着这么大的学问。

吆喝也非北京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我的爷爷曾说,五十年代他在徐州,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声声入耳。父亲的讲述让我好不神往。我想这其中的韵味,怕是不亚于萧乾《吆喝》里的正宗北京吆喝――“树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吧?

一次,陪爷爷散步,在一个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叭吆喝“臭豆干!”爷爷听了摇着头说:“没那味儿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儿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的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戗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这富有个性的吆喝声里,的确隐藏着某种比吆喝声悠远得多的东西。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视星……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我爱”“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钱”……都什么味儿?空有吆喝的架势,完全没有了吆喝的味道,真是可悲!

现在的市场上,四季叫卖的货色仍然是不同的,而吆喝声却相同了,全被简易的、可以录制声音反复播放的小喇叭替代了,而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点评】

本文由一个电视栏目中的“吆喝大王”入笔,联系生活,阐述对“吆喝”的思考,娓娓道来,畅达自然,一步步将读者的情感与思考引向深入。文中多处使用对比,如北京的吆喝与徐州的吆喝的对比,现在的吆喝与曾经的吆喝对比,平凡的小商小贩的吆喝与电视节目、广告中的“吆喝”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活、对文化、对创新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也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关于风土人情的高考写作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山西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社火脸谱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之后,社火脸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拯救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民间艺术,十几年来刘贵忠走遍了山西的社火之乡拜访民间艺人,收集散失在民间的珍贵的社火脸谱粉本,整理绘制出了100多种社火脸谱,创新和发展了葫芦脸谱,为这门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刚刚开始,记者走进了刘贵忠的工作室-怡雅轩,在不到30平米的画室,一个个色彩鲜艳的葫芦图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它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中最具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型,其寓意就是镇寨、避邪、驱赶寂寞冷清,是原始先民们祈福求祥最直接的一种表现美好愿望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谁还记得用社火脸谱来庆贺来年的五谷丰登,社火脸谱也随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食,饮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异彩纷呈,饮食器具和烹饪器具中铁器具具有铁锈的味道而不影响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着有一种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饭,甚是好吃干燥、香浓的米饭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饪的方法灵活多样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这个寨子里简直像到了美食仓库里任你吃任你选。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各种门类。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工艺品时常让人流连忘返。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自己着为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山西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

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热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受身边的风土人情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风轻轻地飘,飘过了山,飘过了水,飘到了客家围屋,在围屋下歇歇,看看这诱人的天堂,看看这古朴的世界

——题记

此时的我正和爸爸在五龙客家风情园内游玩,走到一个巨大圆柱体型的房子前停下来歇了下来,目光不禁被眼前的巨大土黄色物体所吸引,心里默想:“难道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围屋吗?”突然,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道:“儿子,知道这个房子叫什么吗?”我摇摇头。爸爸说:“你看看四周的山峰叠起,连绵起伏,将客家人牢牢地‘困’在这个贫瘠的山地里,客家人也不逃避这一切,既来之则安之,山地又如何?贫瘠又如何?我们客家人有手啊!要什么就自己做什么,没什么就制造什么,只要人依在,何以惧温饱?就这样,客家人用那双普通的双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围屋就是其中之一。”

风轻轻地飘动,悠悠地欣赏着这不曾看过的村庄,风漂泊闯荡了这么多年,这客家围屋可是第一次欣赏到啊,那房前的半月潭,映着天空的景色。洁净的潭水将天空毫无保留地搬到了围屋前,似乎大材小用的蓝天却道出了围屋的另一番风景,偶尔当当配角也不错啊,何况是陪衬客家围屋呢。

我随着阵阵清风飘入了围屋,穿入了深深的小巷,摸摸古红古红的大门擦擦饱经风霜的围栏,看着手持烟斗,摇着摇椅的安逸长者们,舔舔客家人们从古到今的用水之源——古老,残垣的大井。拂过每一位好客的主人们,体会每一份真挚古朴的情感。

望着毅力在山间的围屋,伴随着夕阳,我走了,而风也再次起航了,这次它要飞向山外的世界。风并不自由,它必须履行它的职责,那就是把客家文化带到城市里去,带到每栋高楼大厦里住着的人们,它要告诉他们:“别忘了,我们是客家人!”

它笑了,因为它看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幸福、最淳朴的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山西的风土人情

全文共 2330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要彻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光顾的犄角旮旯,这一天也要特别认真地打扫干净。俗话说“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厕。院里院外,喜气洋洋”。

吕梁地区的一些乡村,大人小孩都担着水桶,到河沟里打冰块。担回后放在阴凉处,待到夜深人静时,把冰块砸碎如拳头状大小,满院洒开。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块大冰,意喻银子满院,人丁兴旺。

山西一些山庄小村,老人们要到泉里打水,称为“ 净水” 。传统礼俗,一般用酒祭祀神灵、0。山区贫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区也开始用酒祭祀,但老人们依然习惯水酒兼用。

尤为隆重。天地神的宫寝设在院里,靠近正面上方,摆一张长桌,四周围以特别的幔帐。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俗称天地爷。天地和合,万物生焉。民间也往往以他代表一切神灵。如果是特别讲究的人家,还要在条桌外面搭成彩棚,饰以松枝柏叶。香筒蜡台较讲究,香炉习惯用木斗盛黍米来充当。木斗的前后左右及上方,皆用黄色纸裱出,意喻土地,正面贴“满斗焚香”斗方。这种习俗,应该属于一种五谷丰收以后的感激之举。天地神位前面,还要铺设毡毯,因为大年初一,村人互相拜年,均在天地神位前进行,天地神位的一切陈设,反映着一家的兴与衰,当然布置起来也就特别认真了。灶君的神像,由于位置紧挨锅台,进门就能看到,成了室内的一种重要陈设。还因为灶君神像一贴就是一年,不断受到烟熏气蒸,保护显得特别重要。细心者,要用秸秆及五色彩纸,扎成一座宫殿形外罩,配以能够活动的门。平时关闭双门,敬香、奠酒时才打开双门。对于其他诸神,民间都要擦洗香炉,换上新的砂子,形式与内容都比较简单。

接下来便是邀请列祖列宗及一切亡故亲人的灵魂,回家与生者共度佳节。一般是在一个不住人的空居室里安排。存有家谱的人家,要将家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没有家谱的人家,要设置亡人灵牌。灵牌分两种,一种用木材加工而成,外面配有金匣。平时灵牌装在金匣内,这一天要从套匣内取出陈列;另一种是用白麻纸做成,用尺许长八寸宽麻纸,折叠成方筒状,每面二寸宽,正面贴红纸三寸许,祖先名讳书于其上的如“故显考某(姓)公讳某(名)暨妣某(姓)氏之神主”,称为“亡疏”,也有的折成灵牌式样,写法同上(古礼丧父曰考,丧母曰妣)。背面粘在秸杆上,插在斗方内供奉。有的地方讲究有灵位者不再写“亡疏”,也有的地方是灵牌与亡疏同时祭供。有些大户人家传统是除夕晚上“安神”以后,才写“亡疏”,讲究“先神后祖”。多数老百姓要请人写疏,往往在白日里便将这些工作准备完毕。

这一天,要垒旺火,扎草把,糊灯笼。灯笼分大灯、小灯两种。大灯悬挂于大门外,做工精细。有玻璃宫灯、纱灯,也有用五色纸做成的各类彩灯。一般讲究成双配对,齐呈吉祥。一些讲究的人家也习惯在天地神位前点大灯,甚至还配有十分精美的灯架。小灯摆在院内各神位前,一般用圆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红绿纸糊筒,高三寸上下,灯烛置放其中,俗称“灯碗碗”。大年下的灯,见地方就摆。土地、井台、畜圈、鸡窝、厕所、窗台,到处是灯火通明。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物叫作年(亦说九头雉鸡),经常糟害人类。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怪物非常害怕红颜色和火光,望见就慌忙逃走。于是人类在过年时就点旺火、捆草把、糊灯笼。今天,旺火、草把、灯笼都已经转化成了热烈欢乐的象征。

这一天,要贴对联,贴字楼,贴门神。贴对联时,民间特别讲究倒贴“福”字,照壁上的福字斗方,一定要头朝下。因为“倒”与“到”同音,照壁又位于一进门的方位。春节这一天拜年时,一进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字楼,亦称挂签,属于春节大门上的喜庆装饰,用五色彩纸染成,方形,下配马饰型穗子,共五张,中间一块为太阳图案,其余四张写“喜迎春节”等吉祥语,一字并排,贴在门楣。门神,多为秦琼和尉迟恭的图像,也有神荼与郁垒,还有的人家是在门上贴钟馗像。春联、字楼、门神,皆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原意是驱邪,今天同样转化为吉祥的象征物了。旧俗贴上春联、字楼、门神以后,就象征已经过年了。人与人见了面,只能祝福,忌讳反目。债主要停止向欠债者索要。风俗所至,民间习惯早些将这些吉祥物贴出去。

这一天,门上要悬挂松枝柏叶,凡是忌讳在腊月二十四贴年画的地方,这一天就将年画贴出来,室内室外一派崭新的气象。

这一天,每顿饭都要敬神敬祖。饭前,要鸣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阵炮,并焚香、敬纸,习惯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以前发散请柬,邀请天地诸神。俗语有“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山西多数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习惯单独迎请0。雁北乡村在初更时分,要在门外焚烧五色彩纸,称为“楮帛”,然后作出恭迎贵客的姿势,称为“请0”。

安神炮响过,一般不再上街行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天说地。包饺子时,要包一些“钱”。如果家里娶有新媳妇,还要包莲子、红枣、花生、柿子等等。莲为连生贵子、枣意早获麟儿,花生喻有男有女,柿子为“是子”。今天,已经成了一种鼓励大家多吃饺子的娱乐行为了。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人们很少睡觉。老年人珍惜时间,不愿意在睡梦中度过最后时刻。青年人情绪活跃,更不睡觉了。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然后交给各人保管,第二天换穿。一家人围坐,或玩耍,或闲谈。目前绝大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都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文娱节目。这种不睡觉活动,民间习惯称为“熬年”。

除夕,民间习惯吃糕,取意步步高升。也吃面条,取意长命百岁。午夜吃几个饺子,称为“交子”。钟声敲响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阿勒泰地区风土人情抒情散文征文大赛启事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提高阿勒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阿勒泰旅游业快速发展,阿勒泰电大、阿勒泰日报社和地区旅游局计划拍摄30个反映阿勒泰风土人情的微电影,特举办阿勒地区风土人情抒情散文征文大赛

一、征文内容

围绕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进行创作。

1、自然风光:以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20个高品质核心景区为主,依次为草原秘境三道海子、地质奇观可可托海、梦幻城堡五彩城、秋林如炬红叶沟、康体养生阿拉善温泉、草原胜地叶克乌特克勒、大漠福地乌伦古湖、侏罗纪公园吉拉大峡谷、时尚健体将军山滑雪场、避暑休闲克兰大峡谷、佛光鹤影托勒海特、绝色雅丹五彩滩、人间净土喀纳斯、人类童年禾木、秋色醉人白哈巴、牧人天堂那仁、风姿绰约白桦林、沙漠眼睛白沙湖、天造地设草原石城、萨依恒布拉克夏牧场等。

2、民俗风情:以魅力无穷的哈萨克民俗风情为主,可从阿肯弹唱、姑娘追等方面展开描写(评选10类)。

二、征文时间

2015年7月1日至9月10日。

三、作品体裁

抒情散文,字数800~1000字,超过1000字自行作废(每个景点和民俗均为独立散文体系)。

四、奖项设置

按照初评、复评及终评等步骤,评出此次大赛各奖项。奖项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30名,获奖作品将颁发证书和奖金,并由大赛组委会刊用收藏。

五、参赛须知

1、此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

2、投稿时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地址等详细联系方式。

3、参赛作品发送至邮箱*******@qq.com(注明“大赛征文”),或邮寄至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科李庆雯收。

4、所有获奖作品,大赛主办单位享有免费使用权,在使用过程中尊重参赛者的署名权。主办单位将优秀获奖作品用于反映阿勒泰风土人情的微电影制作中,并在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平台上展示。

5、参赛者需确保对参赛作品享有版权,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由参赛者自负。

六、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一)内容正确(分值25分)

1、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须与风土人情有密切联系,时间、地点明确,人物姓名与事件无误。

2、文章要求主题鲜明,突出阿勒泰风土人情,展示阿勒泰本土民俗风情,格调健康,积极向上。

3、语法、用词正确。敬语、谦语有助于传达友谊和感情,成语、谚语、名人名言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俚语要谨慎,不要滥用成语。

(二)文字生动(分值25分)

1、文中的信息具体、翔实。善于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将阿勒泰风土人情的传说、历史故事、名家评论及有关诗词等内容融入进来,提升作品的文学品位和思想层次。

2、使用形象化语言,以求创造美的境界。要求思维逻辑清晰,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注意趣味性,语言幽默。

(三)通俗易懂(分值25分)

1、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品位。避免使用难懂和拗口的词汇。

2、内容简洁明了,确切达意、逻辑性强,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突出特色(分值25分)

1、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应以不同角度反映它的特色内容。突出大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3、文章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景点和风俗的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

4、要用丰富多变的语言及亲切柔婉的文学艺术手法,把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挖掘透彻。

七、其他事宜

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邹锋,副主任:竺金圣、杨新枫,工作人员临时抽调。主要负责整个大赛的策划、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定。

地址:阿勒泰市金山路8号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

联系人:***

联系电话:090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土家族女儿会: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演变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凤凰山下,清江河畔,山歌悠远,舞裙飞扬。土家族传统节日女儿会正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上演,新一代土家族儿女们在通过女儿会找寻缘分的同时,也在找寻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

有300多年历史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过程中形成的以择偶为目的的节日盛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

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标志公布

过去,每年农历7月12日,土家族青年男女都会穿戴一新,前往乡场赶会,姑娘们借赶集售物寻觅意中人,小伙们则假装买货,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搭讪。双方在“讨价还价”中增进了解,若姑娘有意相许,便降低价钱,两个人找一偏僻处对唱山歌,自定终身。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婚姻更加自由,结识朋友的途径日益多元,女儿会上以经贸方式相亲的形式早已消失,但为青年男女搭建“鹊桥”的作用依然在延续

24岁的土家族青年王波是恩施一名公务员。他和女友向娜是去年女儿会上认识,准备今年10月结婚。“作为土家族的一员,我们还是很怀念女儿会过去的一些传统习俗。如今,女儿会依旧为许多忙碌的都市男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通过一些活动,大家不仅增进了了解,也感受到土家族的民俗文化。”

青年小伙刘锐报名参加了此次女儿会相亲活动。他坦言,虽然自己是土家族,但由于常年在外打工从未参加过女儿会。这次参加女儿会,一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同甘共苦的恋人,同时也想多了解一些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他说:“虽然现在女儿会原有的一些习俗已经淡化了,但我们仍需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土家女儿会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希望它能焕发新的光彩,吸引更多人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土家族过年风俗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得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得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得当上这个家族中得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得,但是过年得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得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得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得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得主要目得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得新得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得守岁;⒊大年初一得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得打扫一次;⒋在新得一年之前,必须把欠得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得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得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得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